首頁>Club>
在《奇葩大會2》第八期中,蔣方舟說了她的討好型人格,儘管有天才美女作家的光環,蔣方舟依然是有討好型人格:害怕跟人起衝突,害怕別人不高興。感覺她說的太扎心了,現在也確實有很多人是這種討好型人格,比如在職場中一團和氣,面對老闆和同事的各種要求都一求百應。然後在感情上也是害怕吵架,凡是都是一味的討好對方,出事也是自己趕忙認錯。那你是這種討好型人格嗎?你像蔣方舟一樣改變自己了嗎?
4
回覆列表
  • 1 # 平凡的世界172977217

    其實不好,但現實生活又活生生的無奈,凡事要個度,不過度就好,改變這種人格最重要的還是強大自己,有膽有識,你自己強大到氣場都會變,周圍的風水也會跟著變,沒有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是討好別人的,要為自己活著,不然多虧啊,對不起媽媽的十月懷胎,辛苦養育。

  • 2 # 墨不留行

    針對“討好型人格”或者“迎合型人格”寫過一篇文章,不請自來,做一個回答。我認為,任性,才是破解這種人格特質的一味良藥。

    討好型人格,並不是一個新名詞,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其實這不能算是一種病,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只是程度不同,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具有這類人格的特質的朋友、家人或者工作夥伴,往往我們會冠名:”好好先生”。

    如果你對自己是否具有“討好型人格”心存疑慮,對照以下幾點:

    特別敏感,隨時在洞察別人的情緒;

    常常擔心因為自己的事或決定給別人添麻煩;

    害怕和他人發證衝突、從不吵架鬥嘴,擔心別人因為自己而不開心;

    不懂拒絕,喜歡跟隨別人的意見,對不喜歡的東西不說“NO

    即使是和別人發生了矛盾,總是最先妥協和道歉的那個;

    在一個環境裡如果氣氛不對,往往首先想的是:我做錯了什麼沒有?

    外表看來伶牙俐齒,卻總是在“吃虧”;

    心情不美麗,選擇自我消化,做鴕鳥。

    迎合著,討好著,沒有了自己

    迎合型人格的人大都情商優秀,敏感,能夠非常迅速透過別人的語氣、面部表情察覺空氣裡的異樣,他們同時也是“非常聰明”的人,往往願意扮演討好並且將和平協調者的角色。在這個過程裡,TA收穫肯定和善意,在一次次累積的善意中為自己設定了一個“完美主義者人設”。

    我一個朋友就是如此,一個在外界看來非常優秀,非常nice的人。小時候成績優秀的他幾乎年年拿到獎狀。父親會把獎狀一張張貼滿客廳的牆,只要有客人來都可以瞻仰一番。在一個窮山村裡,他幾乎承受了全村人的敬仰。

    後來他不負眾望考上了名牌大學,留在城裡工作,他的一點一滴都朝著鄉親們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可是,最近他崩潰了,找我喝酒,酩酊大醉,痛哭流涕。

    他說,他是個為別人在活的人。這些別人就是他的父母、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老家親戚朋友,他們提出的任何要求甚至一個期許的目光,他都赴湯蹈火去完成。

    他的社會關係有限,並未通天達地,但朋友託孩子上學找到他,他覺得義不容辭;

    表弟畢業要找工作了,實際上他自己的工作都是靠著一關關考試考到的,如今表弟只有中專文憑,舅舅舅媽卻期待這個有出息的表哥直接給介紹一份好工作。他硬著頭皮笑著答應了……

    老領導約他出去喝酒,他從不拒絕,即使當天晚上胃疼得很難受……也許,喝一點就不疼了……

    ……

    如此種種,他的優秀人設沒有崩塌,他自己心理崩塌了。

    他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依據別人的評價堆砌了一個優秀的人設。

    只是到目前為止,他都已經忘記了自己是誰。

    討好型人格的最典型特徵是:永遠把別人的需求看成第一位,忽略自己的需求!

    在家庭關係中,他從不反抗和拒絕長輩的要求;在人際關係中,他從不遲到,從不主動提出反對意見;在感情裡,他始終是最“善解人意”的一方,從不無理取鬧,受傷害了也是自己一個人去喝酒,醉了也從不鬧事,因為害怕被別人認為他的不自律。

    因為,他擔心會讓別人不開心,討厭他。

    “好好先生”只是大智若愚,並非一味討好

    “好好先生”,現如今我們對這個詞語有一些誤解。在情商被高度放大的職場環境裡,”好好先生”往往被作為情商高的代表。如果對這個詞語窮根究源,你會發現”好好先生”並非沒有底線,而是內心有所追求,有取有舍。取的恰恰是自我,舍的是大眾所求。

    “好好先生”,這個稱謂來自東漢末年的司馬徽,也就是水鏡先生。

    當年,劉備投奔荊州牧劉表後,深感要擴大自己的力量,此時他急需找到厲害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聽說水鏡先生司馬徽名聲在外,但卻隱居亂世,於是前去拜見。司馬徽雖才智過人,卻早已看透世事,他堅持不出山卻給了劉備一個改變命運的建議: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是諸葛亮,鳳雛為龐統。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龐統和諸葛亮都成為劉備三分天下的主要謀臣。

    司馬徽聰慧過人,善識人才,但自己對於亂世卻是總揣著明白裝糊塗,從來不揭人短,不說人壞話。有個小故事,司馬徽路遇熟人,那人問他近來身體是否安好。司馬徽回答說:“好”。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傷心地談起了自己的兒子死了。不料,司馬徽聽了竟說:“太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後責備他說:“人家以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裡有聽別人說兒子死了,反而說好的?”司馬徽回答說:“好啊,你的話也是太好。”妻子聽了,弄得哭笑不得。司馬徽的這種性格和“好”的口頭禪,就被人稱為““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恰恰是看透世事,知道卻不說破,懂得卻不張揚,大智若愚。

    討好型人格反倒不是如此,喪失原則和底線,不顧及自身感受,不堅持自我。假如劉玄德堅持請司馬徽出山,司馬徽也說好,那才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毀人不倦

    討好型人格產生的因素很多,心理學上常常認為,這是跟原生家庭的環境有關,跟幼年時期生長環境也有很大關係。

    一種情況是幼年時期無法得到父母長輩的關愛,甚至很容易遭到打罵和否定,或者看多了身邊的其他人有同樣的“被壓迫遭遇”,因為害怕自身也有同樣遭遇,於是會擺出一副“乖孩子”模樣,妥協、順從,目的都是為了獲得“被愛”。

    日本有部老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故事的主人公松子就是很明顯的“討好型人格”。

    在她的原生家庭裡,父親更加的疼愛她的妹妹,所有噓寒問暖關心愛護都只留給妹妹,而松子一直在做的都是想讓父親能關注她,甚至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

    最終她被原生家庭逐出,可性格已定,之後無論是在工作還是愛情上,她始終都是在委屈自己,迎合討好著別人。

    在工作中為了取悅別人,不惜為偷錢學生頂罪撒謊,導致自己被開除。在感情中更是一團糟,自身條件並不差的松子遇到的卻都是一群人渣。窮困潦倒的作家、貪婪慾望的有婦之夫、吃軟飯的小白臉、有一天沒一天的黑社會、虛榮至極的理髮師等等。松子對每個男人都盡力去討好,但幾乎他的愛情史就是“家暴史”。因為妥協無底線,她變成了一個可以被隨意踐踏的人。人性之惡在這部影片裡體現得淋漓盡致。松子的結局是悲慘的,讓人心疼的是,她一輩子都是一個好人,從未有過自己的快樂,53歲的時候她一個人孤獨死去。

    感情裡的這類人,常常會為自己冠上“愛的信仰”,認為自己可以為“愛”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我獨立的靈魂。即使對方沒有一點好意,她也願意放棄自己的職業規劃、興趣愛好、三觀尊嚴、朋友親人……直到TA再也沒有其他可以放棄了……

    正如蔣方舟提到:“我從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真實的關係,包括愛的表達,也包括恨的表達,往往“恨的表達”更能展現真實。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任性,在於真實。只是真實往往讓很多人不好接受。任性的人往往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

    當年看射鵰英雄傳,喜歡黃蓉的人要多於喜歡郭靖。率真、敢作敢為、敢愛敢恨、不計較世俗眼光……黃蓉的個性讓人喜愛,幾乎每個扮演過黃蓉的香港女演員也都成為一代明星。

    為什麼?因為真實。

    在我們目前的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人具備“真實個性”呢?還是用明星來做例子。

    第一個是王傑。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王傑就是太過率真,敢於表達自己對娛樂圈灰色勢力的不滿,敢於向惡意炒作的經紀公司開炮,最後導致他的個人歌唱事業的悲劇。王傑也因為個性太強,太過真實,也並未處理好家庭、婚姻。

    我們再看娛樂圈紅透三十年的劉德華,公認情商高、智商高、人緣好。在網路上對王傑的評價負面要大於正面,對劉德華則幾乎沒有負面。

    這個社會的生存規則不斷在向我們強調:任性,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

    幾乎每一個給自己打上了“真實”標籤的人設都不會那麼討喜。

    這幾年大火的脫口秀明星樂嘉如此,金星也是如此。

    任性,我認為是我們正在缺失的一項美德,而你並不自知。

    每個社會人都希望去獲得他人的關懷、讚賞和愛,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時候他們都走向了極端,忘記了有“尊嚴”地去獲得的愛和讚賞才是真實的。於是,選擇了放低姿態,甚至給人感覺是透過犧牲自我去“乞討”。當你無底線順從、包容、放低姿態,最終獲得的要麼是假象,要麼是最真實的“輕賤與傷害”。

    很多心理專家都對如何治療“討好型人格”開了很多良方,包括生活細節的一點點改變,對人態度的一點點改變。我反而認為,認識討好型人格,並認識自己個體生命的獨立性要重要的多。討好型人格,並非最壞的現狀,學會忍受孤獨,沒有掌聲,甚至沒有朋友的情況下獨立、愉快地生活,並努力去感受自我生命的成長才是最關鍵的一步。

    也許,你該放下手頭原本放不下的事,放下腦海裡原本放不下的人,靜靜閉上眼想一想:自己當下最想做什麼?第一個浮出的念頭,馬上去付諸實施,任性爽一把,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 3 # 么妹小影

    再也不會有比菠菜更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了菠菜自己就是這種人,菠菜自己說說自己都是怎麼成為這樣的人無法自拔導致菠菜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原因我自我分析如下

    1 有過自卑的經歷,或者一直自卑

    原生家庭的原因導致自身童年的自卑,而從小家庭缺失溫暖的情況下,出來的小孩內心心理都不太健康,容易自卑,我父母我們小時候經常吵架,外加上家裡條件不好,所以我就自卑

    2 總是想去靠近和自己差異很大的人

    以為靠近和自己差異很多的人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偏偏這種自生的差異導致自己在靠近別人的時候,潛意識裡面不能釋放原生態的自我,因為不能釋放,導致更難讓別人瞭解自己。

    自己把自己的光芒給自我遮蔽了

    其實自己已經很優秀了,但是就是自己發現不了自己

    3 不知道如何去拒絕別人

    可能菠菜天生愚笨,總是不知道如何去拒絕別人,因為在製造業塑膠工廠做管理,能夠直接接觸公司老闆,所以就總是有人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找到我。

    讓我推薦人家去認識我的老闆,想拉我們公司的業務,就今天一天就有幾個人問我,公司的水口是誰收的?(水口是塑膠廠的下角料,次等料)

    除了這些還有這些公司要不要集體辦信用卡免費旅遊呢?公司的裝置有沒有要更新的?公司的網站有沒有需要做啥加頁的?公司模仿配料啥的要不要多一個供應商?

    內心真的是煩透了,但是很多都是所謂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介紹過來的,有時候就抗不住人家軟磨硬泡的就那啥會介紹一二個給老闆。

    但是我內心深處還是特別反感的!但是有時候覺得都是外面打工的,今天幫別人,改天別人也能幫自己。

    除了這些,菠菜還經常幫人家找女朋友,工作啥的,人群當中的小靈通,男女老少當中的百事通。

    我有時候懷疑自己在古代是不是稱為包打聽型別的人,累不累,其實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喜歡去管閒事。

    控制不住自己喜歡去討好別人,成全自己當一個老好人,其實老好人真心不好做,特別是自己本身就是很忙的時候。

    其實討好型人格,真心不好,以後菠菜立志不那麼委屈自己,做所謂的老好人,要學習拒絕別人的啦,因為發現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尊重自己的身體和靈魂。

    那麼別人又怎麼會尊重你呢?

    試著改變自己,就從拒絕開始,從拒絕開始讓身邊的人意識到了你的價值,就這麼著了,哈哈。

    菠菜回答到此結束,如果有和菠菜一樣是“討好型人格的人”一定要和菠菜一起學習改變哦哦

  • 4 # 筱晨沐雨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的書裡是這樣描述的:童年時代被嚴重忽視的孩子,常見於多子女家庭,比如重男輕女,或者因為父母自己的原因而無意識的忽視孩子的家庭,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比較容易形成討好型的人格。對他們來說,討好其實是為了更好的獲得父母的關注,獲得他們的愛。

    而長大後會無意識的把小時候與父母之間形成的這種相處模式帶到自己的人際關係裡,忽視自己的真實感受,討好身邊的人,比如領導、朋友、伴侶等等。一旦你開始討好,給人的感覺便不真實。

    如果你有這份覺知,看到自己是因為童年缺愛、被忽視的“真相”,內心會湧出一股深深的心疼和理解,試著去擁抱內在那個“曾經被忽視的小孩”,也就是過去的自己,告訴他/她:曾經的你很弱小,但你現在已經長大了,你不需要討好任何人來獲得愛,你自己就可以愛自己。如此,便可以慢慢破除討好他人的習慣模式,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

    很多行為背後都含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如果單從現象上看,你可能無法理解自己或者他人的舉動,甚至被困擾其中,但是如果你有好奇心,願意去探索內在,那麼便會慢慢看到“真相”,把無意識的東西帶到意識層面,理解自然就會發生,而自己便可以脫出困局了。

    無論是討好也好,其他也罷,其實都是提醒我們需要學習自愛,我們能自愛,便能愛人,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自愛,是我們終生需要學習的功課。唯有自愛,是獲得一切力量的源泉。

  • 5 # 招聘寶

    蔣方舟是80後記憶中,屬於老天格外厚愛的一類人吧。和郭敬明、韓寒一樣常出現在我們讀物裡。他們這類人屬於“偏才”型的,靠著良好的文學素養揚名天下。又趕上素質教育輿論的風頭浪尖,做專才還是全才的討論一時間甚囂塵上。即便是發展到9102年的今天,有關專才或者全才的爭論也沒有定論。只不過趕上那個年代,蔣方舟們憑藉自己某方面的才華,迅速佔領了輿論的高地,走入了千千萬萬箇中國家庭。

    除了天才型少女,有關代寫的爭議一直在她身上。其目前一度被認為是其幕後寫手。但是,毋庸置疑的一點是,其所就讀的新聞學院不是蓋的,能經過專家組的面試破格錄取,能在清華的學業中已優異的成績畢業,這一點點也在佐證者這個年輕女孩的實力。更何況其畢業後就去《新週刊》,不是記者,不是編輯,是副主編!《新週刊》作為中國老牌媒體,也是見過陣仗的,不會給與一個庸才如此舉足輕重的職位。所謂代寫的爭議,也在她一步步中被衝散吧。畢竟代寫可以是一時的,不可能是一世的。

    其目前還在新週刊就職,2016年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之邀,蔣方舟在東京獨居了一年。並出了本書叫《東京一年》。這本書也受到很多業內大咖的認可。目前其常駐的一檔欄目是《圓桌派》,要知道這個節目從主持人是竇文濤,其他常駐嘉賓有馬未都、馬家輝、梁文道等文化圈內的大神級人物。蔣方舟作為年輕的80後能在其中與他們對談,碰撞,並不突兀,其文化底蘊與自身實力可見一斑呀!

    每一個人的成功或者出名都不是偶然的,最起碼蔣方舟隨口引用的名言、數目、名人,我等大多人凡人都是要藉助百度百科才知道的。而一個人身上有爭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希望我們大家都用平常人的角色看待這個女孩,也祝願她在今後的道路上越來越成功,早日收穫愛情!

  • 6 # 北京吃喝君

    心理學家說,如果你在工作、戀愛或其他方面有以下體驗,很可能你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People-Pleaser)” :

    與人交往時總是小心翼翼,永遠擔心冷場尷尬;

    想要不斷照顧別人的情緒,花費大量時間,非常疲憊;

    表現出“故作的謙卑”,在人前將自己的所有情緒都隱藏起來;

    從來沒有和人吵過架,完全無法做到拒絕別人;

    親密關係中處處放低自己,去做讓討對方開心的事;

    責任心強,經常不自知地超時工作;

    被越來越多的人評價“你人真好”

    ……

    什麼是什麼是心理學上的討好型人格?

    顧名思義,他們總是在取悅別人,把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並致力於滿足別人。他們似乎始終在爭取周圍每個人的認可和喜愛,努力地讓除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高興。嚴重的“好人情結”折磨著他們,這種“好人的負擔”甚至干擾到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及整體幸福感。

    心理學家說,討好者通常表現出以下4個特點:

    1. 沒有健康的個人邊界

    擁有清晰個人邊界的一個標誌,就是足夠堅定。他們知道自己有權利拒絕,清楚自己能夠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既尊重別人,也保護自己。相反的,缺乏健康邊界的討好者們則不會說“不”。比如,因為“怕父母不開心”而難以拒絕父母對自己生活過多的干預和介入。

    2. 極不擅長做決定

    討好者做決定前總在揣測的是“對方想要聽什麼”,因此,他們對獨立做選擇感到極其困難。畢竟,他們無法永遠猜對合對方心意的選擇,也害怕自己選擇了對方不滿意的。“沒關係,我都可以”、“挑你喜歡的就好”這樣的話是討好者們常掛在嘴邊的。

    3. 不會求助

    討好者們總是生怕自己“麻煩”別人,而自己成天都在被別人“麻煩”。當迫不得已地需要他人的幫助,他們還會有內疚和負罪感。

    4. 活成了別人,丟失了自我

    耗費大量時間關注著別人想要什麼、喜歡什麼的討好者們,往往難以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他們總會掙扎於自己想做的事和他人想讓他們做的事之間。討好者有限的時間被取悅他人這件事佔據了太多,也就無暇去顧及那些對他們真正有意義的人和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人生要控制情緒,不要讓怒火燒傷自己,冷靜下來,等一等,不讓成功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