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術數天地
-
2 # 辰良
夏至是根據季節變化來劃分的。夏至是晝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就要進入三伏。古時候,這一天皇帝要祭天,百姓要祭祖。
-
3 # 歲落心塵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度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早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確立了,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啊!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每年的6.21或左右,沒錯就是今天, 生活沒有回頭路, 多少美好可一不可再。 仲夏便是談夢想的好時光, 火辣的Sunny讓一切變得性感。 夏至努力曝光生長, 下一個季節才會結出耀眼的果。
到了夏至,雨水不再是陌生人。萬物都想在陽氣致盛的這天,長得再繁茂些,對雨水的需求達到極致。 夏雨很懂將人困在狼狽裡,突然就把半個太平洋的水傾倒在地上。來不及張開傘,轉而烈日晴空。但我不覺著討厭,是驟雨讓夏天的雲比其他季節的要大要白,沉甸甸的,靠眼睛很近,圓滑的肌理顯得立體性感,那是我對夏姑娘的各種幻想。
-
4 # 清之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時間也達到全年最長,這一天就是——夏至。
夏至在古時稱“夏節”“夏至節”,是一個正正經經的節日。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災年豐的習俗。
而且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人們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氣候規律。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週期作為一個輪迴,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先把24節氣的名稱按次序列下,分為四組,每組又分為前後兩半: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是24節氣歌,說的是農曆的24個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滿芒夏暑相連,即: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處露秋寒霜降,即: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5 # 一起學申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是二十四節氣之歌。拆開來便是: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祖先在曆法上的一個獨特創造。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是逐漸確定和完整起來的。從天文學上來講,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黃道,也稱日道)360°,以春分點為0點,分為24等份點,兩等份點相隔15°,所以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
每個等份點設有專名,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從日常勞作經驗中對節氣變化的總結。
-
6 # 泥古丁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古代人民的生產生活指南,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一直以來對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都有著極強的指導作用,在中國的科技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確定下來呢?
根據天文知識,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地球自身也在自轉。由於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一致,保持有一定的傾斜度,所以一年四季太Sunny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有了不同。
中國處於地球的北半球,當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天文上就稱為夏至;當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就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是指已經到達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2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稱為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指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的白晝和黑夜一樣長。這樣,一年就可以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劃為4段。如將每段再分6小段,每小段約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為24小段,於是就有了二十四節氣。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基本的節氣有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這四個節氣反映了四季變化,在此基礎上又細分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個節氣。為了更好地反映氣溫變化和天氣現象,又將上述八個節氣再行細分,所以就有了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驚蟄、清明、小滿、芒種16個節氣。
事實上,這種節氣的劃分並不能全面反映中國各地的實際氣候變化情況,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廣大,南北東西都有很大的差異。但這種劃分對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人民來說卻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這是因為中國人民在秦漢時代比較集中地居住在黃河流域一帶,二十四節氣主要是根據那時黃河流域的氣候與農事活動的關係而定出來的。
在實際生活當中,各地安排農事活動,都是根據各地氣候差異、農作物的特性和土壤的不同來決定的。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早已習慣根據中央或地方天氣預報及農事指導進行生產生活安排,而節氣更多是作為傳統文化而繼承,有著更大的象徵意義。
-
7 # 一擔柴
用一首詩歌來記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雨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東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斗柄指向確定。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執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曆範疇。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經歷史發展,到了漢代時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現在使用的農曆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透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迴歸年,形成陰陽合曆。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節氣由來
淵源
“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原屬《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干支紀元法,正月建寅,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一歲之中斗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斗柄從正東偏北開始,經南、西、北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年)。在古老文化中,方位和時間以及八卦是聯絡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立春為歲首,寅月為“春正”。北斗斗柄指向確定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北斗
西漢時,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文獻《淮南子·天文訓》。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平氣法”用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平氣法”是時間平均法,每個節氣間隔時間約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平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冬至,終於大雪。到了明末後,採用了“定氣法”劃分節氣,“定氣法”比“平氣法”(平均時間法)在精確度上有了提升。“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定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沿用的是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
含義
二十四節氣(“定氣法”劃分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時9分10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週,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Sunny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時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太陽直射點的活動規律為:春分(3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後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23°26’N)上,此後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後繼續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23°26’S)上,在此之後向北移動。
二十四節氣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週期作為一個輪迴,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一年四季由“四立”開始,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和到來。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又根據天氣和物候,將節氣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民間稱為“四時八節”或“時年八節”。如果八節中再選重點,則是夏至和冬至這“二至”。冬至時太陽直射南迴歸線,而夏至剛好相反,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迴歸線穿越中國,自西往東依次是:雲南、廣西、廣東、臺),即古人所謂“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節氣特點
春季
立春:鬥指寅;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公曆2月3-5日交節。
雨水: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曆2月18-20日交節。
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曆3月05-07日交節。
春分:鬥指壬;太陽黃經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曆3月20-22日交節。
清明:鬥指乙;太陽黃經為15°。天氣晴朗,草木繁茂。公曆4月04-06日交節。
穀雨:鬥指癸;太陽黃經為30°。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公曆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鬥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夏季的開始。公曆5月05-07日交節。
小滿:鬥指甲;太陽黃經為60°。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公曆5月20-27日交節。
芒種:鬥指己;太陽黃經為75°。“芒種”是“忙種”的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公曆6月05-07日交節。
夏至:鬥指乙;太陽黃經為90°。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便是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公曆6月21-22日交節。
小暑:鬥指辛;太陽黃經為105°。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公曆7月06-08日交節。
大暑: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公曆7月22-24日交節。
秋季
立秋:鬥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秋季的開始。公曆8月07-09日交節。
處暑:鬥指戊;太陽黃經為150°。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公曆8月22-24日交節。
白露:鬥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公曆9月07-09日交節。
秋分:鬥指已;太陽黃經為180°。晝夜平分。公曆9月22-24日交節。
寒露:鬥指甲;太陽黃經為195°。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公曆10月08-09日交節。
霜降:鬥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公曆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
立冬:鬥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冬季的開始。公曆11月7-8日交節。
小雪:鬥指己;太陽黃經為240°。意味開始下雪。公曆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鬥指癸;太陽黃經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公曆12月6-8日交節。
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寒冷的冬天來臨。公曆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85°。氣候開始寒冷。公曆1月5-7日交節。
大寒:鬥指醜;太陽黃經為300°。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20-21日交節。
回覆列表
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卷三《天文》中,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並說明了確定方法。
《淮南子》以天體執行規律作為依據,按北斗七星斗柄指子(表示北方)將各節氣排列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即使在此後的兩千多年,二十四節氣的數量和順序也沒有再發生過變化。
也是在漢代,公元前104年,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曆》,正式將二十四節氣收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