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方歷史觀

    關於分封制這個制度,具體什麼時候開始的,說法不一,但是這個制度發展完善是在周朝時期。

    當時,西周滅商之後,因為疆域比較大,再加上西周的國都遠在西北,通訊也不方便,不利於管理遼闊的疆土,於是,周武王姬發便分封周朝宗室子弟以及有功之臣,使他們分散在周王朝的各地,所封之地稱為“諸侯國”、“封國”等等,封地的君主也被稱為“諸侯”。

    分封之後,周王為“天下共主”,而封地的諸侯則要服從周天子命令,並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以及維護周朝王室的安全。封地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以及在封國內可以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這樣層層分封,形成了當時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一種森嚴等級,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而在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建立了大一統王朝——秦王朝,之後便不再使用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權力收歸中央,地方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命,使得國家最高統治權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

    而在周朝時期,為什麼周天子沒有想要用“郡縣制”這樣的制度來管理國家呢?

    我認為還是有侷限性的原因,畢竟在周朝之前的王朝,採取的是“分封制”,對周天子而言,沒有“郡縣制”這一說,而且在周朝前期,也需要分封制,疆域遼闊,分封宗室子弟,可以更好的完善“家天下”的格局,畢竟都是一姓之人;而分封功臣,則是獎賞,畢竟別人陪著你玩命的打天下。而“分封制”則正好能兩全其美,又分封獎賞了宗室和功臣,又能管理整個周王朝。況且周朝前期並沒有出現大規模諸侯混戰的情況。

    但對於秦始皇來說,擺在他面前的又是另一種局面,周朝的統治結束還是因為後期的諸侯割據和混戰,而分封制是周朝諸侯混戰的根源。所以,歷史事實擺在秦始皇的面前,他不得不重視,所以他就實行了“郡縣制”,把權力收歸自己手中,以避免前朝的錯誤在自己身上重現。

  • 2 # 小南讀

    首先,我們要稍微區分一下商和周兩朝政治制度的不同之處,商朝的制度叫內外服制度,這個和周的分封制有一些區別,商相當於部落聯盟的首領國,內服便是商子民的管理制度,外服就是對別的部落的管理制度,而對外的管理一般就是利用強大的軍事威脅來達成。而周的分封制度的核心則是以禮樂制度為主,雖然這表面看起來比較相似,但分封制度相當於一套完整的制度,而內外服制度則而已看做分封制比較不成熟的表現。

    周為何確立用分封制度,原因不外乎幾點:

    首先商滅亡之時,商的主力部隊在北方與異族作戰,內部空虛才被周滅亡,所以周便在商的政治制度基礎上發展出了分封制,利用諸侯國拱衛周地。

    第二點,周滅商之後,天下依舊十分動亂,周的統治能力依舊比較弱,中央政府無力完全控制各地,這就需要分封諸侯國平定各地。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周時期為何會有分封而不是直接進入到更先進的郡縣制?很簡單,分封制對當時的生產力和人口來說是再合適不過的,首先當時的中原地區人口稀少,各地子民之間的聯絡非常少,中央政權無法確實地將政令下達,即便下達了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便在中間透過諸侯國來管理,節省了人力物力。到了秦時人口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不斷,比如我們經常可以在史書上看到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期經常有不少人異國為官,比如大名鼎鼎的呂不韋就是衛華人,在趙國經商,最後又到秦國為官。

    秦國在統一全國之後,鑑於周亡於分封,便著手改分封為郡縣制,最主要目的便是鞏固秦王朝皇帝的權利,讓秦之江山千秋永固,而且按照之前所言,當時的人口和生產力已經達到了,以前周初時期可能僅僅就是一個村落,到了秦就是一個縣城了,而且隨著人口的發展以及對山地的開發,以往的幾個村落也可能彙集成更大的城鎮了,周時期無法直接任命“村長”來管理,只能任命諸侯進行管理,到了秦已經能夠以直接任命“縣長”來進行管理了,這也是秦始皇使用郡縣制的原因。

  • 3 # 樂樂246639272

    兩者都是為了強化統治。

    周代商後,採用了分封制,一是論功行賞需要,另外就是用武王的嫡系核心來坐鎮各地,以安天下。這在王朝控制力強盛的時代是比較先進的,但缺點是一旦中央弱勢,就容易出問題,由烽火戲諸侯開始,到後面春秋戰國亂世,都是如此;

    秦國一統天下,秦王進位皇帝,開啟封建王朝序幕,自然要規避此前周的弊端,於是就設立了郡縣制,這比前世政策最大的好處在於,取消了世襲,決定權完全在皇帝一人手裡,加大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也一直延續到清朝結束,封建王朝謝幕。

  • 4 # 林城—布衣

    商朝時,雖有一些方國臣服於商王,但這些方國的諸侯多不是商王所封。所以,真正的分封制應開始於西周武王。

    西周時,地域廣大、人口較少,中央政權對地方管理多有不便。加之,君王還沒有形成集權思想。所以,武王分封。

    秦朝時,秦始皇嬴政瞭解並親身經歷“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衰微、諸侯爭霸。為吸取教訓,而採取中央集權。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規定:最高統治者為皇帝,中央設定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施行郡縣制,地方設郡,郡下設縣。

  • 5 # 我是一個存在483

    武王伐紂勝利後,為鎮守疆土,拱衛王室,開始分封親戚,以潘屏周。並把商紂之子武庚封於商都,藉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又監督武庚;將周公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召公封於燕,使各諸侯國封地互成犄角之勢,互相制約。分封制使貴族集團形成了“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而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並認為功蓋三皇五帝,自稱始皇帝。從此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並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防禦北方遊牧民族,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為加強中央集權,吸取周朝分封制度的教訓,秦始皇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實施郡縣制,並設定郡守、尉、監,使之相互制衡,防止一人獨大的局面出現。

    郡縣制度的出現,把中國推向大統一時代,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的政治格局。

  • 6 # 吃椰汁的椰子

    你看著別人從那個地方摔倒了,請問你在路過那個地方的時候是不是會加小心或者格外小心?

    造成春秋戰國混戰幾百年的原因不就是商周時期分封的諸侯國太多,目無天子相互征伐掠奪造成的嗎?當時的知識分子客卿眼裡只有君主而無天子!!!君主視周天子為抹布,用的時候就去朝見,不用的時候就像馬桶布一樣被人扔到無人的角落裡!!事實證明,這樣的年代,這樣的制度隨著時間的延長,弊端越來越明顯,副作用越來越大,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重,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禮樂崩塌,商周上層建築越來越不穩固,…

    秦國用了代代君王不懈的努力好不容易才消滅了其他六個諸侯國,付出多少的血汗,兵勇,錢財,心血,和多少代的智慧,犧牲才換來了大一統的局面,一代雄才偉略之主秦始皇會犯這樣的低階錯誤嗎,難道他會在這個地方也同樣摔個跟頭嗎?

    顯然是不會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分封制的弊端,時代在發展,文明在進步,分封制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了,人民要安居樂業,不見兵戎,社會經濟要發展,始皇帝的選擇是正確的!

  • 7 # 李沐茗

    分封制,即分封建國,透過把領土分封給各諸侯,管理遼闊的疆域。被分封的諸侯必須服從於天子,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維護朝室的安全。同時享有高度自治權,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制。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後採用的一種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分為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下設三公九卿治理朝政,同時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透過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官的形式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要想搞清楚這兩種制度的形成和變遷,就要去分析一下每個制度形成下的背景和當時的社會形式。

    分封制

    分封制的巔峰其實是在西周,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其實就能很好的說明問題了,這個人就是興周八百的姜子牙。

    姜子牙我們瞭解的比較多的是他協助武王伐紂的故事,那麼滅商興周之後呢,姜子牙又去了哪裡?

    西周建立後,首都定在西北區域,不方便控制其廣袤的疆土。於是姜子牙和周公旦一合計,決定採用分封制,將有功之臣和王室子弟分封為諸侯,直接管理其封國。其中姜子牙因居功至偉而被首封在齊地,建立齊國,以便周室王朝管理東方。

    齊國在姜子牙的治理下,民富國強。同時,姜子牙在輔佐周天子的過程中幫助周室王朝征討叛亂,也起到了安邦定國的作用。

    此時分封制的意義是積極的,在周朝的建立之初穩定了當時的政治秩序,同時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周文化因此得以延綿八百餘年。

    分封制的弊端

    西周後期,隨著各個諸侯國勢力的強大,周天子對他們控制逐漸衰弱,分封制的弊端慢慢的顯現出來了。春秋戰國亂悠悠,就是這樣來的。

    “楚莊王問鼎”便是諸侯王對周室天子王權赤裸裸的挑戰。同時由於各個諸侯國享有極高的自主權,因此各國之間戰爭不斷,相互稱霸,到了戰國時期,更是互相兼併。周王朝也在兼併中消失殆盡,最終一統於強秦。

    郡縣制

    統一之後的秦始皇充分地看到了分封制帶來的弊端,於是他決定採用郡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三公九卿是皇帝制度下的中央行政機構,直接隸屬於皇帝,在中央行政機構下設立地方行政機構,即郡縣。郡縣制符合秦始皇對專制和統一的要求。

    郡守和縣令是直接由皇帝任免的,不得世襲,這也是郡縣制和分封制最根本的區別,地方政府實際上變成了由皇帝直接管理,有效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在秦朝初期,六國尚未穩定的情況下,郡縣制是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的。

    總結

    透過分析可以看出,分封制和中央集權的皇帝制度在形成之初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且是有利於當時的社會發展的。

    分封制沒落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的進步,大一統是社會進步下的必然,而分封制是和大一統的趨勢背道而馳的,因此分封制必然會被淘汰。

    項羽和劉邦就是很好的例子,項羽滅秦後大封諸侯,而劉邦順應統一趨勢走大一統的路線,最終建立強大的漢王朝,漢朝建立後又立即剷除異姓諸侯王並定下“白馬之盟”,維護了漢室的穩定。

  • 8 # 揮劍決浮雲6

    中國從戰國末期開始不斷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這是讓中國走上集權君主制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是因為東亞的季風氣候,每到春夏之際,遊牧民族都在從事畜牧業產生,而到了秋天,百草枯萎,民牧民族就沒法從事生產了,於是閒著也是閒著,便南下掠奪。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習慣,每到秋高氣爽,馬匹膘肥體壯時,北方遊牧民族就要南侵。

    其次,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戰爭成本的不對等。遊牧民族是馬背民族,幾乎家家都有馬匹,人人都是天然的騎手,因此發動戰爭的成本極低,但戰爭收穫卻非常大。而農耕民族對抗遊牧民族的戰爭成本非常高,往往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戰爭收穫卻幾乎沒有。兩邊一比,農耕民族處於絕對劣勢。似乎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由上二點看,農耕民族如果一盤散沙的話,用不了百年,就會被遊牧民族當獵物一樣獵殺殆盡,華夏民族斷根絕種的可能很大。那怎麼辦呢?只有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統一調配全國的人力物力,才能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甚至進行強有力的反擊。

    於是,中國出現了君主集權體制,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然的話就會亡國滅種了。比如印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印度和中國一樣,五千年前就進入了文明社會。但始終沒有建立起君主集權體系,所以在一次次的中亞遊牧民族入侵過程中,原印度居民徹底淪落為奴隸。外族人徹底征服了印度,建立起種姓制度,原住民成為最底層的首陀羅和賤民。如果中國沒有建立起強大的君主集權體系來對抗北方遊牧民族,說不定今天的漢人就是中國的首陀羅和賤民。

    所以,中華能延續至今天,我們必須感謝秦始皇建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如果沒有他,或許華夏民族早就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 9 # az2777

    東周平王由於弒父弒君、喪失宗周的緣故,威信大減,甚至發生了臣子射傷君主的事件,時候竟然以雙方交換人質收場,這是一種典型的下克上,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以霸主代行天子的職業。

    後來又發生了三家分晉、田代姜齊,可以說整個社會所有人都沒有安全感可言,封君擔心被封臣壓制,封臣擔心被封君視為威脅除掉,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沒人能例外,社會發展到這一步封建制已經不合時宜了,世襲貴族必然被流官代替,區別只在於由誰來主持變法,誰是贏家誰是輸家而已。

  • 10 # 歷史的拐點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裡說的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商周時期採用分封制,秦漢以後採用中央集權制度。這是適應社會生產力適應經濟基礎的決定。

    一、技術的提升,統治範圍的擴大。一直聽過一句話:人類的統治邊界就是他們所能到達最遠的地方。商周時期技術落後,沒有辦法修建大隊人員通行的道路。日常政令傳達,叛亂份子鎮壓,地方事務處理都會存在問題。遠的地方有突發情況十天半個月才傳到中樞,解決辦法又要十天半月發回地方。應付不了偏遠地方事務。於是乾脆分封出去,一方面作為與其他民族的分隔屏障。另一方面作為管理地方的官員。等到秦漢時期,道路平整技術提高,全國各地建立起四通八達的馳道。便於中央政府的管理。為中央集權的確立奠定了道路基礎。

    二、生產力的提高,為官僚集團提供了物質基礎。中央集權確立是需要一個龐大官僚集團作為支撐。官僚集團參與日常事務管理,只能也必須進行脫產作業。這麼大的一批人不事生產,相應的就需要更大的一批人為其提供服務。這便需要社會富餘生產力的支援。商周時期的“刀耕火種”顯然不具備這樣的生產能力。等到“精耕細作”實施,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的秦漢時期才有了相匹配的社會生產力水平。

    三、時代的變遷,秦始皇個人意識的改變。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中華建立秦朝。自認為功高三皇權越五帝,於是自稱為"皇帝"。此時設立郡縣制有兩點意義。第一,周天子統治天下,採用分封制。作為皇帝的贏政自然要有所不同,要標新立異,於是採用郡縣制,表現自己與過去的“天子”不同。第二,則是為了加強統治。也是在他們總結周王朝衰敗的經驗,發現周實際是亡於諸侯林立,王權喪失。於是,秦朝的相國李斯提出了“廢分封,立郡縣”增強了國家管理,加強中央集權。而商周時期則不然,華夏民族的周圍還有大量遊牧民族,這些少數民族戰鬥力都強於華夏的農耕民族。於是採用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更多的是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

    也就是這麼幾點原因,商周採用分封制,而秦漢採用郡縣制。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生產力的發展,對於“國家上層建築”有了新的要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不願意被封漢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