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下古麒
-
2 # 小時大彬
當屬唐太宗無疑。從一件小事就可以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出史料記載: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察覺後,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為什麼貪婪到這地步呢?”因為吝惜他有功績,不懲罰他了,不過在大殿中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麼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如果)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如果不知道慚愧,就是一隻禽獸了,殺了他又有什麼益處呢?”
唐太宗認為人是有自尊心的。順德果有人性,必然恥於受絹,得絹之後一定羞愧自省,思改前非。
-
3 # 長安風華夜未央
共患難易,同富貴難!這句話對於帝王,就更顯而易見。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能和功臣們共享富貴的帝王屈指可數。若要真的論起來,哪朝哪代最善待功臣,還是要數東漢光武帝劉秀,做得最好!
劉秀善待開國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並且招攬大批文吏入朝。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統一天下後,善待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開國功臣,讓他們一個一個安享榮華富貴。“雖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遠方貢珍甘,必先遍賜列侯,而太官無餘。有功,輒增邑賞,不任以吏職,故皆保其福祿,終無誅譴者”(宋《冊府元龜》),為後世皇帝做出了榜樣。
在劉秀平定天下的過程中,英勇善戰,忠心耿耿的“雲臺二十八將”無疑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知人善任,二十八將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善於識人的光武帝將運籌帷幄的鄧禹比喻成張良,將秉公執法、長期鎮守後方的寇恂比喻成蕭何,將性格剛毅、文武雙全的賈複比喻成曹參,將忠勇無敵的吳漢比喻成周勃。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劉秀與功臣相濡以沫,榮辱與共,同生死,共患難 ,君臣之間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在統一了全國之後,劉秀深知馬上能夠取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故而偃武修文,進文吏、退功臣,除鄧禹、李通等少數人以外,其他功臣一概不許參與政事,而讓他們保留爵位,賜以封賞,安享榮華富貴。再者,光武帝本人對軍事指揮權一直嚴加控制,很少對功臣假以方面的事權,即使命將軍在外領兵平叛,一矣戰事結束也立刻收繳兵權,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君臣猜疑、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這也是光武所謂保全功臣、以柔制剛的治國方略的體現。
這些開國功臣也非常“識大體”,大都善始善終,留下了千古佳話。
劉秀對功臣的功勞念念不忘,經常宴請功臣,一次,劉秀與眾功臣歡宴,席間他有意發問:“諸位如果不是跟我一起打天下,你們自己估量一下現在能得到哪種爵祿?”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第一個回答說:“我可以做個郡文學博士。”劉秀說:“太謙虛了,你是世家子弟,何愁做個掾功曹?”輪到馬武時,馬武說:“我可以做個捉拿盜賊的尉。”劉秀一聽笑著挖苦道:“捉拿盜賊?你只要不做盜賊被捉住,再能當上一個小亭長就很不錯了。”一句話,引來滿座鬨笑。劉秀透過這種近乎玩笑的方式,營造出一種和諧融洽的君臣氛圍,巧妙而婉轉地表達了自己對功臣們的感念和關懷,但同時也丟給功臣們一句需要用心玩味的潛臺詞:不是跟了我,哪有你們的今天?諸位該知足了!
劉秀善待功臣的做法,充分顯示了他作為一代明君的寬闊政治胸懷和優秀的個人品格。他與功臣上下一團和氣,親密無間,像異姓兄弟那樣和諧相處。功臣們有了小的過失,劉秀都能寬容,盡力加以保全,不予懲處。他沒有殺戮一個功臣,所有功臣一個一個都得以善終。
不僅如此,這些功臣去世後,劉秀還親自送葬以表達對他們的深切懷念。
清初學者王夫之發出“三代以下,君臣交盡其美,唯東漢為盛焉”的讚歎了!
-
4 # 長風萬里
大秦始皇帝對待王翦、蒙氏兄弟都極為寵信,可謂寵命優渥,信任有加。漢光武帝劉秀依靠“雲臺二十八將”取得天下,善待開國功臣,分封爵位,只解其兵權,招攬大批文吏入朝,共同治理天下,四海承平,天下人共享其利。與皇后陰麗華更是伉儷情深,相輔相成,傳成佳話,為後世帝王樹立了典範。唐太宗則將輔佐自己成就大業的二十四功臣繪於凌煙閣上,供自己和後世瞻仰緬懷,很多人被分封國公,賞賜重要禮器,“上可打昏君佞臣,下可打貪官汙吏”。當然宋太祖趙匡胤對功臣也是厚待有加,透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很多武將的兵權,但依然讓他們享盡榮華富貴,連柴氏子孫也被賜予“丹書鐵券”,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官人。宋太祖採納丞相趙普“強幹弱枝”的方法,設定轉運使,將地方的財政收入統一有中央調撥,設立禁廂軍,充實中央禁軍,大開科舉,廣施恩德,提高文人地位,與士大夫共同治天下,有宋一朝,幾乎沒有殺過文人。要說哪個帝王功成後最善待功臣,我首推劉秀和趙匡胤。
-
5 # 北大記著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說起來英雄也是悽慘悲涼。戰時兄弟,幾人能夠善始善終。伴君如伴虎。秦始皇統一六國,窮奢極欲,停止了戰爭,開始了他的奢靡生活。阿房宮秦始皇陵,萬里長城。生生累死了大秦帝國。劉邦絞殺韓信,朱元璋火燒慶功樓。趙匡義杯酒釋兵權。都是落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要說相對善始善終還是秦王李世民。他沒有對曾經戰時兄弟下手。由於個人思想境界控制群臣。他的思想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又能覆舟。深刻治國理念。群臣折服。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衰。這個開明皇帝確實很是風騷。
-
6 # 小吱吱z
"功臣"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在中國歷史上幾乎很少有開國功臣能夠得到善終,他們因為立下功勞而得到封賞,但常常也以功勞太多受到猜忌。功高震主,對功臣而言,這是最可怕的一把雙刃劍。既是讚賞,也說明了功臣的危險處境。
無論是"泗水亭長"劉邦還是"放牛皇帝"朱元璋他們在對待功臣的問題上都做得不是太好,幾乎開國功臣都被他們殺了個遍!那裡是上究竟有沒有不殺開國功臣的皇帝呢?答案肯定是有的,只是比較少。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東漢時期的劉秀!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疑似"穿越者"是如何對待有功之臣的吧!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這個前半生還只是農民的漢室宗親,在王莽末期天下大亂的時候,跟著兄長劉縯舉兵起義。在最初舉兵參戰的時候,劉秀甚至都沒有一匹好的戰馬,只能騎在牛背上參與戰鬥。
這場起義整整經歷了十二年,劉秀在這個過程經歷了很多。他得到了皇帝,也失去了兄長劉縯。
而在奪取天下的時候,許多人出力不少,他們也在天下坐定後,成了東漢的功臣。
作為一個擅長種地的農民,劉秀對這些功臣還是比較寬厚的,對於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劉秀都善待他們,使他們有一個好結局。
最著名的莫過於雲臺二十八將。雲臺二十八將並不是在劉秀時期設立的。而是劉秀去世後,他的兒子為了紀念那些開國功臣而設立。但在這當時算是頭一遭,讓功臣不僅可以得到爵位,還能得到死後的名聲。
而且,雲臺二十八將的設立,不只是按功勞大小計算。那些跟皇室宗族有關聯的人,即便功勞很大,也沒有辦法被選入二十八將的名單中。因為有機會後世留名,所以,這在當時算是一項高階福利。到了唐朝的時候,李世民效仿了雲臺二十八將的做法,為自己的功臣列了一個“凌煙閣二十四臣”的名單。
不過,東漢對功臣的善待,不只侷限於劉秀時期。劉秀以後,對於那些功臣,只要不是違法犯紀的,都能得到好結局。東漢時期的外交家,幫助漢朝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的班超,在年老告退後,回到國內,被受到優待,死後還葬在洛陽邙山上。在這當時,也是一種特殊待遇了。
當然,光武帝劉秀對功臣的優待,也有自己的考慮。一方面除了是因為劉秀本人的寬厚,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他想借用優待功臣的方式,逐步迫使功臣讓權,削弱功臣的勢力。為此劉秀還提拔了很多新人、文人,用他們來壓制功臣集團的勢力。對於一個皇帝來說,這種做法倒也無可厚非。
而且,光武帝劉秀這種較為寬厚的做法,也為東漢末期帶來一個較好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在東漢末年,皇帝沒有什麼權力的時候,依然有一幫忠於漢室的大臣願意出來賣命。而在西漢時期,因為西漢對大臣的普遍刻薄,導致王莽最初篡位的時候,除了幾個漢室宗親,基本沒有什麼人站出來反對。這就是劉秀時期厚待功臣的緣故。
-
7 # 二手旱菸
這個必然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因為,太祖在陳橋兵變,登上大位。宋朝統一天下以後,擔心武將造反。就在一次,皇帝組織的飯局上,說出了自己的擔心,武將們一聽。明白了,馬上找出各種藉口,紛紛提出辭職。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這個事件,首先皇帝給足了部下面子,沒有采取強硬的手段處理,大家和平的商討。大臣們也明白,領導給面子,就趕快撤人吧。
其次,因為大家都主動辭官,皇帝也心裡有數。事件中每個人都得到了厚待。
就是宋朝在開國初年,用一個非常和平的手段,解決了在很多朝代剛開始時遇到皇帝與功臣之間的權利矛盾。沒有一個功臣被殺。
順便提一下,因為太祖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奪了皇位,死後留下遺囑,要提防武將造反。導致終宋朝一代,都重文輕武。
-
8 # 凌雲流水
天選之子------光武帝劉秀
“狡兔死,走狗烹”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因為對皇權的潛在威脅,封建制度下歷代開國功臣一般都鮮有善終。例如,漢劉邦曾分封八個異性王,但這在劉邦生前就殺了韓信、英布、彭越等七人;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變相把石守信、高懷德等人遣返回鄉(相比之下,算是比較好的結局);明朱元璋對待開國功臣更是殘忍,基本上被殺戮殆盡。。。而漢光武帝劉秀確實一個例外的君王。
西漢之後,王莽“新政”引起天下大亂,新朝覆滅。公元25年,劉秀稱帝,改元建武。此後11年間,劉秀蕩平更始帝劉玄、隗囂、劉盆子等人,消滅西南公孫述,完成了天下統一的任務,史稱東漢。
東漢建國之後,劉秀前後三次封賞有功之臣,總受封人數在五百人之上,受封人數如此之多,而且雲集諸多名臣勇將,可以說是在整個中國封建史上創造了一個記錄。
在追隨劉秀南征北戰,統一天下過程中,名氣最大的當屬後來受封的“雲臺二十八將”了,其中不乏馮異、岑彭、耿弇等戰功顯赫的名將。
而“雲臺二十八將”中,除了劉植在建武二年(26年)陣亡,祭遵、馮異病死軍中,岑彭被刺身亡外,其餘將領至去世為止,都得到了應有的善待。例如,鄧禹受封高密侯,後又拜為太傅,年五十七而終,卒於官位;吳漢,任大司馬,後率軍轉戰南北,受封舞陽侯;耿弇,軍功無數,待人寬厚,劉秀曾贊耿弇“有勝韓信平齊之功”,受封好畤侯,年五十六而終。
第一個原因光武帝劉秀年輕,且性格寬厚。一方面劉秀當上皇帝時年紀不大,三十歲稱帝,且繼位者明帝劉莊也比較聰慧,到後面之後有能穩住大局的能力。另一方面,劉秀向來對人寬厚,例如大司空宋弘(“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就是出自於宋弘和劉秀的對話)曾當面指責劉秀不應該沉迷於伶官音樂,“強項令”董宣也是發生在光武帝時的故事,光武帝都寬容的接納臣子的意見。因此,光武帝劉秀對待身邊的朋友,一直是表現出寬厚的態度。
第二個原因就是將領們知進退,且實力上並構不成嚴峻的威脅。雲臺二十八將,相比於前面的韓信、英布,後面的徐達、常遇春、藍玉來說,這些將領們並沒有翻天覆地的實力。而且諸如耿弇等人並不迷戀權位、軍權,大都主動交出了兵權,還有位列“三公”的鄧禹等人,也從未行使過作為其宰輔的權力。
總體來說,劉秀以寬厚、和平的方式對待一起打江山的朋友,而且並沒有引起藩王之亂、權鬥之爭,也沒有為政權留下任何隱患,為東漢爭得休養生息、國家強盛的百年時光,這是東漢開國帝王的難得之處。
-
9 # 天下探索
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按功行賞,對有功之臣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等等進行了分封,還對王族和以前各代的王公貴族、諸侯國的後裔、已經消失的諸侯國的後裔等等進行了分封。
這充分說明了周武王很善待天下臣民,對臣民們非常好。他如果對臣民們不好,分封再多都是徒勞的,這道理誰都懂,周武王應該更懂,所以他分封的越多,就說明他對天下臣民越好。大家都知道分封制在周朝的時候達到了巔峰,那麼周武王對臣民們的好也達到了巔峰。
所以周武王是最善待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有功之臣的。
-
10 # 填哥嗑歷史
我認為,如果是大一統的王朝的話,很明顯,是李唐王朝。我們可以來看一下:
1、秦朝。秦始皇雖然沒有打殺功臣,但是也沒聽說王翦和王賁在秦朝建立之後有多大的官,應該是歸隱了。
2、漢朝。劉邦就不說了。斬殺韓信,烹煮彭越,殺死英布,張良隱退。劉邦的功臣,命運比較好的就算蕭何了。其他的就一個字,慘。東漢的劉秀可以說是對功臣不錯了,基本上沒有打殺功臣,而且給他們封了高官,但是在新政權的建設班子裡面就沒有多大的發言權了。如果沒有李唐王朝,應該算劉秀對待功臣最好的了。
雲臺二十八將
3、西晉。看看鄧艾和鍾會的結局就知道了。不過西晉對待禪位的曹魏宗室,投降的劉禪和孫皓還算不錯。
4.隋朝。隋朝天下不是打來的。不過隋文帝對待功臣不錯,只是殺死了史萬歲。但是可惜的是有個坑爹的兒子,很多功臣在文帝死後命運不怎麼好。
5.宋朝。嚴格來說,宋朝不能算一個大一統的朝代。雖然太祖杯酒釋兵權,但是這些將領也就沒有權力了,只有陪伴良田美宅和美女的份了。
6.元朝。元朝對待他們蒙古族的還不錯,但是對待投降並幫助他們打江山的漢人,卻不怎麼樣。
7.明朝。這個不用說了。朱元璋對待百姓不錯,但是對待曾經一起打天下的將領,只能用呵呵來形容了。徐達,常遇春,藍玉,劉伯溫,哪個得善終了?
8.清朝。看一下三藩之亂,就知道了。滿清對待那些沾滿漢人鮮血的旗人,比如多鐸等等還行,漢人,一直提防著。
只有唐朝,沒殺害一個功臣(侯君集反叛除外),在唐朝建立後,為了表彰他們的功績,唐朝還仿照漢朝,把他們列入凌煙閣功臣廟。之後,他們不是被雪藏起來了,而是能夠人盡其才,這些功臣大多數在朝代建立之後仍然能夠大權在握,並且流芳千古的。其中一些更是在滅突厥,徵北韓,平吐谷渾中立下赫赫戰功。徐世績、陳咬金等還活到唐高宗執政時代。
而唐朝皇帝為什麼能夠這樣善待功臣,而不擔心他們造反呢?
1.李淵、李世民本身能力出眾,能夠鎮壓群雄。也能收服人心。反叛領導,立刻會死,因為領導能力比你強,而跟著領導,你會得到重用。是你你也不會造反。
2.唐朝建立之後周圍強敵環伺,根本上不能“杯酒釋兵權”。就在李世民登基不久,突厥的軍隊就來到渭水邊,破李世民簽訂城下之盟。這時候殺害功臣,或者讓功臣在家賦閒,等於找死。
所以,要論善待功臣,很多朝代都能做到,但是要論做得最好的,還是唐朝。
回覆列表
這個倒是有挺多的,從秦始皇,到漢光武帝劉秀,再到唐太宗李世民,然後再是宋太祖趙匡胤,在對待功臣上的風評都挺好的,如果要說其中稍微更有名的,那就是“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無疑了。
趙匡胤原本也是一個打工的,只不過因為工作能力比較突出,頗為受到老闆的賞識。所以在柴榮病重之際,還將其任命為殿前都點檢,可謂是將兵權交給了他。只不過在柴榮去世後,臣強主弱,趙匡胤手底下的那些弟兄就有了一些想法。並且在軍中還有傳言:“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當然這其中免不了趙匡胤的弟弟和親信等人的一番安排,索性就直接來了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頓時打工者成為老闆,要前任交出公司的掌控權。
在將之前的後周改組以後,趙匡胤便成為了大宋公司的老闆。可是在功成名就之後,不免也會多想,自己翻身成了主人,那麼手底下的人會不會效仿自己來這麼一出。在這種心理之下,趙匡胤對於手底下手握兵權的將領便不太信任,所以這個時候擺在面前的就有兩個選擇,一是效仿劉邦來個“狡兔死走狗烹”,二是選擇寬容他們,畢竟都是曾今出生入死的兄弟。
不過,就這樣將兵權交給別人還是不太放心,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所以既然不太相信,那就將兵權收回來吧,於是便在建隆二年,將手握重兵的那些兄弟都叫到一起喝酒。
酒至半酣,原本說著曾經的崢嶸歲月,講著哪裡的酒才是絕味。可是這個時候趙匡胤突然沉默了,老闆都不說話了,底下的人自然也不好多說什麼,看著氣氛稍微安靜嚴肅起來,趙匡胤便開始自己的逢場作戲。
“兄弟們吶,感謝各位的支援,才有我老趙的今天。不過雖說我現在是皇帝,可是還沒有以前來得快樂,總是睡不好”。
老闆都說睡不好了,底下的人自然得跟著噓寒問暖的,老闆腫麼了?其實也有一些人聽出了話外之音,無非就是當了皇帝不信任咱們了唄。
這時候趙匡胤便順著話題說下去。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眾位將領大驚失色,因為他們也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連連表示希望老闆能夠不要把事情做絕。趙匡胤見話都說開了,也就表示可以,不過兵權放在諸位將領身上還是有點不放心吶。
眾將領:老闆放心,咱們早就帶兵帶膩了,既然沒有什麼事情,你就把兵權收回去吧。
趙匡胤一聽,還是委婉的表示,你們要兵權有個球用,還不如多攢一些家產,及時行樂。眾將領連連應是,於是就這樣,趙匡胤成功的收回了兵權,並且好生善待諸位和自己一同創業的兄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