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神震懾邪惡勢力

    日本可不是被屈辱,日本是邪惡的侵略者,發動了侵華戰爭的同時也發動了對利益至上美國的戰爭,是眾怒引火燒身而已。二戰以後陰差陽錯,被美國佔領的日本又被美國利用對付中俄,所以日本有喘息的機會復活,其實日本與美國都是西方價值觀的代表,日本被美國的牽狗繩鬆開也是美國利益的需要。

  • 2 # 石海釣沉

    首先是中國與日本的政治基本面不一樣,日本缺乏像中國這樣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無論是德川幕府還是以前足利幕府,都實行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除了親藩外,還存在著很多雖然臣服卻擁有相當自治權的小諸侯,政治基本面的不一樣 所以導致文化上鉗制力較小,便於新型思想的流佈。

    其二,在佩裡將軍黑船叩關之前 ,日本曾經一度差點成為西方文化的擁躉,十六世紀來日的荷蘭人 曾經帶來大量西方文化技術 ,受此影響下,日本各地大名紛紛把來自荷蘭的西方文化技術統稱為蘭學 作為強藩之策加以研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火繩槍的傳入,在日本戰國時代一度改寫了歷史,率先不惜重金大量裝備火繩槍的織田信長,在長條之戰中採用三段式樣發射法,成功壓制了武田家族強甲天下的武田赤備騎兵, 讓武田家族從此一蹶不振。

    其三,西方在傳入火繩槍等先進技術的同時,也曾派出大量傳教士在日本傳教,一度日本信眾多達幾十萬之多,甚至連一些大名也成為了忠實的教徒,如日本戰國名將小西行長等。

    因此,日本人對西方文化並不陌生。只是兩次大阪之戰德川幕府建立後,從長治久安出發,對天主教徒進行了打壓,同時對有利於諸侯挑戰幕府權威的西方文化技術進行了系統的封印,所以黑船叩關前的日本才顯得人畜無害呆萌可愛。

    而中國雖然早在明代就有大量西方人傳入科技甚至幫助修訂立法,但一直只存在於宮廷內部活動,無論是紅衣大炮還是西方宗教思想,都是在一定範圍內傳播的,從未對中央正統思想和文化產生過影響。

  • 3 # 放棄的回憶

    十九世紀,東亞國家只有三個清朝、北韓、日本。這三個國家,北韓作為清朝的藩屬並不具有完全的獨立地位。

    為此,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問:清朝與日本同樣在十九世紀被列強欺辱,為何日本能夠崛起而清朝不能?日本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十九世紀,準確地說是從1840年到1860年這二十年,在這二十年中,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籤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而日本在黑船事件後,其命運幾乎與清朝一樣。然而,從1860年到1900年,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走向了強盛,而清朝雖然也進行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但最後都失敗了,得到的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

    同樣作為東亞地區的國家,同文化、同人種,一樣被列強欺負,為什麼日本會崛起,而清朝卻依然衰弱不堪?

    根本原因有三點:

    其一,文明時代階段邁進,新的時代階段到來,使得大陸性國家有了崛起的可能。

    1860年以後,人類文明從海洋貿易時代商品輸出階段向資本輸出階段邁進,繼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被認為是封建帝國的大陸性國家能夠透過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從而實現崛起。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革命,動力的產出不再依賴機器工廠,而是透過城市化工業化,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就能夠提供動力,大陸性帝國在沒有殖民地的情況下,透過本國內部的建設也能實現崛起。

    這就是後來德國、義大利、俄羅斯、日本、美國、清朝在1870年前後,都開始不同形式的強國運動進行工業革命。德國、義大利、美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動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將分裂的國家重新統一,從而崛起。俄羅斯、清朝、日本,則是進行自上而下的變法改革,分別進行了農奴制改革、洋務運動、明治維新。

    其二,文明時代階段邁進,新的時代階段到來,使得老牌海洋性國家陷入了統治危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具有一定政治獨立地位的半殖民地國家在進行強國運動,沒有獨立地位的殖民地民眾也掀起了反抗英法統治,希望實現國家和民族獨立的運動。

    英法兩大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在忙著鎮壓內部的殖民地反抗,其它大國則忙著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強國運動。這個時候,無論是清朝進行洋務運動,還是日本進行明治維新,都不會有來自其他強國干涉。

    其三,清朝與日本只有一個能崛起。

    洋務運動之後,清朝也短暫地成為了世界列強,清朝的軍艦也曾開到日本、開到墨西哥,宣示強國的地位,一旦產生衝突,對方都是陪著笑臉給清朝賠款。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其實力相當弱小,日本的農民們勒緊了褲腰帶才能給國家貢獻幾艘軍艦,而洋務運動後的清朝則財大氣粗,龐大的水師艦隊就建立了兩支,北洋水師以及南洋水師的實力連西方列強都不敢輕視。

    當各國的強國運動結束,開始新一輪的爭霸後。清朝因為始終存在的南北問題,也就是燕薊地區與江南地區兩個文明中心相互牽制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這個問題從宋朝開始就存在,歷經元明清三朝,持續到民國。直到新中國建立,修建了貫通全國的多條南北鐵路,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

    因為南京與北京兩個文明中心的牽制,清朝在鴉片戰爭後,就面臨著太平天國運動,面臨著失去南方半壁江山的危機。太平天國運動平定後,又有洋務運動的南北派系的對抗。在甲午中日海戰中,南方派系緊握南洋水師,坐看北洋水師覆滅。八國聯軍侵華,東南發起互保運動,坐看北京淪陷。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朝讓位給中華民國,中國陷入了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相互對抗,軍閥派系林立狀態。

    從根本上講,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西方列強的入侵只是外因,更多的是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領土大國,因為文明中心的問題陷入了長達百年的內戰內耗之中。

    日本是一個島國,海洋貿易時代的到來,使得日本的海運興起,日本有了擺脫長達兩千年藩國制度的基礎。於是,日本能夠廢藩置縣,消除內部的割據勢力,集中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力量進行明治維新的強國運動。也就是說這個時代就是日本崛起的時代。

    日本相對於清朝來說是一個小國,他的崛起不會影響西方列強在遠東的利益,而清朝作為亞洲各國幾千年的宗主國,一旦崛起,這是西方列強想都不敢想的。

    日本崛起最多是脫亞入歐,清朝崛起,那麼西歐文明諸國自大航海時代以後編織的世界秩序都會遭到衝擊。清朝雖然衰弱,但是中國的歷史足於讓西方列強恐懼,“中國威脅論”“黃禍論”都不是沒有原因的。

    日本要崛起就得打倒清朝,西方列強要不想他們制定的世界秩序遭到破壞,也得打倒清朝。甲午海戰的日本的背後,有著西方列強的支援。打倒清朝後,日本獲得了殖民地以及大量的賠款,從而才有了建立完善工業體系的資本。

    直到日俄戰爭爆發,西方列強才發現日本也很危險,害怕日本鯨吞清朝,這才轉換了支援的物件。二戰結束後,西方列強支援的角色又變了,直到今天,遏制中國崛起的島鏈就是從日本開始的。

    綜上所述:近代日本崛起,文明時代的邁進是基礎,有清朝這麼個墊腳石是根本原因。

  • 4 # 草民879

    日本沒有朝貢體系的天朝上國的妄自尊大,拋棄以中為師的農耕文明,擁抱西方工業文明的意志是堅定的。而清帝國的“洋務運動”其實質就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所謂“中體”就是儒釋道的農耕文明,這是一個與西方的工業文明格格不入的另類。前者是依靠鼓譟道德和情懷維持統治的人治社會,後者是依靠遊戲規則維持統治的法制社會。“中體西用”的失敗警示中國:“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 5 # 一個人的很多瞬間

    日本經歷過兩次真正的崛起。

    一次是以明治維新,實現了從舊封建制度向君主立憲制度的轉變,向西方的列強學習,解放了華人的思想,活躍了國內的經濟,使一個與晚清一樣羸弱的日本走上了振興的道路。

    另一次是二戰之後,戰爭讓整個日本化作一片焦土,甚至國土都被美國佔領,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在二十年不到的時間就達到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

    日本國力的崛起原因有多個方面,但是最核心的一項,我認為是對教育的重視。

    首先,日本的文化與中國的文化還是不同的,中國在晚清之前的兩千年,一直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儒家文化最終是以一種宗教的形式禁錮了華人的思想。而日本沒有全面接受儒家文化,他們似乎更信奉中國春秋時的墨家文化,墨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其實是比較接近現代西方思想的,更加務實地倡導科技,更加倡導博愛、民主與包容。

    當西方文明衝擊東亞的時候,大清的政府看到一種可怕的力量將國門開啟,他們選擇更加保守,一方面大文化上盲目自大,另一方面在軍事上示弱投降。而當時的日本,卻發現了與世界文明對接的機會,迅速向西方學習。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雙方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向日本賠償白銀2億兩。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嚮明治天皇請示,這2億兩白銀的用度安排,有治天皇說:全部拿來辦教育。考慮到當時日本國民生活還是非常困苦的,伊藤博文勸說天皇分一部分用於民生,天皇拒絕了,非常堅定地要全部用於教育。

    1910年,中國還處於晚清的陳腐統治中,日本就已經實現了六年義務教育,而且全部推行西學。

    二戰期間,日本兵源潰乏,連十五六歲的孩子都被徵兵,但日本所有的工程師、科技人員、大學教授不用服兵役。所以二戰後,殘破不堪的日本能夠在短期內形成一個科技教育的大國。

    今天,日本是十萬人中擁有大學學位的人數,在全國僅次於以色列,排在第二位,而且,二戰至今,日本人已經獲得了十二次諾貝爾獎,其中三個文學獎,九個自然科學獎。

    日本的教育和日本國民的危機意識,使他們在面臨所有現代危機時,能夠展現出一個優秀的民族素質。

    所以,日本的崛起,有很多讓我們華人借鑑的地方。面對日本,希望我們國能有一個理性的態度,明白對方的優勢,向他們學習,而不是一味地用歷史仇恨,遮住自己判斷是非的眼睛。

  • 6 # 蔣南強讀歷史

    一、大清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的差異

    無論是大清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都是一場“強國運動”,但是兩者的指導思想完全不一樣。

    1、大清洋務運動的“師夷制夷、中體西用 ”

    大清學習西方完全是認為自己的在文化上當時還是全世界第一,而唯一落後於西方的只是自然科學方面的差距。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 其分類思想就是“ 師夷制夷、中體西用 ”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後四個字“ 中體西用” ,表明洋務運動與本國傳統文化的關係,表明中學與西學各自在洋務運動中的地位,即以中學為主體,西學為輔用。因此,對於真正西方文明的內涵根本不瞭解。大清的軟實力沒有根本的變化。

    2、日本明治維新的“脫亞入歐”

    日本的明治維新提出“脫亞入歐”,學習西方文明是徹底的理解了文明的內涵基礎上,真正的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和學習,他們徹底的把握住了文明的精髓,從而開始了全方位的從半開化到文明社會的升級改造。

    脫亞論(日文漢字:脫亜論;日文假名:だつあろん;英語:Datsu-A Ron) 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於1885年3月16日 (明治十八年) 在日本報章《時事新報》發表的著名短文。主張日本“所奉行的主義,惟在‘脫亞’二字。我日本之國土雖居於亞細亞之東部,然其國民精神卻已脫離亞細亞之固陋,而轉向西洋文明”。他還呼籲說:“中國不可狐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退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

    日本維新變法的核心在於四民平等、土地私有化、鼓勵和扶持私人企業、進行文明開化教育、進行君主立憲制的正治體制改革。

    日本的維新變法真正觸及到了文明的深層要素:人人平等基本價值觀理念;對人心的改造;財產私有制基礎上的契約精神;私人企業帶來的社會生產率的提高。

    脫亞入歐的口號的提出,全方位的徹底對文化基因進行改造,對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這些都是歐美文明的內在特質,也是國家軟實力的內涵。日本的國家軟實力大幅提升。

    日本的明治維新期間,民間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發動文化思想啟蒙運動,得到政府的支援,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明治維新日本實現了由早期中央集權向後期立憲政體的過渡,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組建內閣, 1890年召開了第一次帝國議會,實現了國家制度的近現代國家的轉型,逐漸廢除了被迫同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擺脫民族危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

    上圖是明治三年新舊之戰

    3、大清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在思想層面的差異

    19世紀以福澤諭吉為代表的日本近代思想家,推動和促成了“明治維新”,也奠定了日本實行一個多世紀的脫亞入歐國策的思想理論基礎。而大清沒有產生具有西方近代文明的思想家的土壤和文化。

    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論,就是倡導“全面西化”。但中國與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這種制度已經發展到它自身極精製和極完備的地步,不改變它已經無法與時代共同發展,要改變它又必然觸及那些深層的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

    大清洋務運動的“師夷制夷、中體西用 ”與日本明治維新的“脫亞入歐、西體中用”,不僅是思想觀念上的差異,也是思想觀念背後的那個制度基礎和利益格局的差異,更是對西方文明思想的認識差異,國家軟實力的發展出現不同的方向。

    二、民族思想家是國家變革獲得成功和國家實力提升的關鍵

    一個民族最優秀的思想家的深度和侷限,往往代表這個民族在當時所能達到的極限,而他們的思想在引導或限制這個民族的時候,又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沿著他們走過的思想歷程,往往可以理解掌握一個民族的總體精神面貌。

    在日本今天流通的一萬日元的紙幣上,赫然印著一位目光如炬的男人頭像。他就是給明治維新帶來啟蒙曙光的著名思想家“日本伏爾泰”福澤諭吉(1834-1901)。2002年8月,日本銀行宣佈發行新紙幣,其他面額的人物頭像均被更替,惟有福澤的頭像得以繼續保留。整整一百年過去了,日本人仍然不敢忘記這位偉大的先知式人物。

    因為一百年前,他說的每一句話,整個日本都聽到了。他那句振聵發聾的名言“人人獨立,國家就能獨立”如同暗夜中的火炬,照亮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福澤諭吉認為: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方面的改變: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和經濟的改變。其中最關鍵的是“人心的改變。

    1872年,他發表了轟動全日本的《勸學篇》。福澤諭吉毫不留情地給日本人以當頭棒喝:“試看今天日本的情形,實在是徒有文明之名,而無文明之實;徒具文明的外形,而缺乏內在的精神。”那麼什麼是“文明的精神”呢?“就是人民的獨立精神”。

    他猛烈批判舊道德倫理:“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把個人的獨立看作是國家獨立的基礎,認為只有具備獨立人格和精神的人,才能關懷國事,承擔國家興亡之責。他其實只想證明一個觀點:人類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人就要“自覺為人”。

    《勸學篇》這部書前後印行三百四十萬冊,是日本有史以來發行量最大的一本書,對日本人的精神現代化起了巨大的作用,併成為學校的教材。他後來的另一本書1875年《文明論概略》,則系統論述西方文明的先進,日本文明的落後,號召日本向近代文明進軍。這些啟蒙思想被日本民眾所信奉,在以後成為日本自由民權運動的主要思想推動力。

    一百年來日本主流輿論奉福澤諭吉為“日本近代最重要的啟蒙思想家”,給予他極高的評價,他的肖像一直印在日本面額最大的紙幣——即一萬元紙幣上。

    縱觀明治以來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的八十多年間日本所走過的歷程,就會發現福澤諭吉的影子無處不在。日本所走的道路基本上就是福澤諭吉所設計的脫亞入歐,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近代文明國家”的道路。

    三、日本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對大清洋務運動和儒家中糟粕文化的認識

    福澤諭吉認為,學習西方,重要的是學精神,而不是學皮毛。衣、食、住、行等方面模仿西洋的樣式,只是學習西方的皮毛。

    什麼是西方文化的真精神呢?他說:“一國的文明程度不能從外表來衡量,所謂學校、工業、陸海軍等,都只是文明的外表,達到這種文明的外表,並非難事,只要用錢就可以買到。可是在這裡還有一種無形的東西,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既不能買賣,又不能借貸;它普遍存在於全華人民之中,作用很強。要是沒有這種東西,國家的學校、工業、海陸軍等等也就失去效用,真可以稱之為‘文明的精神’,它是一種極其偉大而又重要的東西。這究竟是什麼呢?就是人民的獨立精神。

    正是基於這種思路,福澤諭吉激烈批評中國當時的“洋務運動”。福澤諭吉在《文明論概略》指出因為這一運動只學習西方文化外表,卻摒棄了真精神:“中國也驟然要改革兵制,效法西洋建造鉅艦,購買大炮,這些不顧國內情況而濫用財力的做法,是我一向反對的。這些東西用人力可以製造,用金錢可以購買,是有形事物中的最顯著者,也是容易中的最容易者,汲取這種文明,怎麼可以不考慮其先後緩急呢?”

    福澤諭吉批評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如果人人沒有獨立之心,專事依賴他人,那麼全國都是些信賴人的人,沒有人來負責,這就好比盲人行列裡沒有帶路的人,是要不得的。有人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假定社會上有一千個瞎子和一千個明眼人,認為只要智者在上統治人民,人民服從政府的意志就行。這種議論雖然出自孔子,其實是大謬不然的。”

    福澤諭吉批判儒家思想中包含的專制因素。“政府的專制是怎樣來的呢?即使政府在本質裡本來就存在著專制的因素,但促進這個因素的發展,並加以粉飾的,難道不是儒者的學術嗎?自古以來,日本的儒者中,最有才智和最能幹的人物,就是最巧於弄權柄和最為政府所重用的人。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漢儒是老師。”

  • 7 # 莊生荒谷

    日本從來沒有當過“天朝大國”,沒有這種有生以來的驕傲和自豪感,反過來說,沒有驕傲就沒有包袱,也就容易看到他人的長處,很容易接觸和學習新事物。唐朝時,日本看到中國強大就學習中國;近現代,日本看到西方強大就學習西方。但日本很聰明,在學習唐朝和西方先進文化的時候,並沒有拋棄本民族優秀的東西,如浮世繪等。

  • 8 # 亙辰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個非常有深度的問題。

    其實這是一個東、西方文明碰撞的大話題。作為一個處於華夏文明思想核心位置的民族——華夏民族。繼承了絕大部分幾千年累積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思想體系的華夏文明思想的華夏民族而言;受華夏農耕文明思想影響的程度遠遠超過同是處於東亞區的北韓半島和日本的。東方文明最先接觸到西方文明思想是華夏文明的清朝時期,康熙皇帝就已經接觸到了西方傳教士傳播的西方海洋遊牧文明帶來的自然科學知識,那時候西方人的自然科學知識確實遠遠領先於東方農耕文明思想的自然科學知識。康熙皇帝瞭解之後,採取的是逐步海禁,讓西方宗教思想在神州大地內部慢慢傳播,而不是放開海運商貿,讓西方宗教思想迅速進入神州大地。反觀當日本被西方宗教思想征服後,他們採取的是放開港口,和西方人直接貿易,讓西方宗教思想迅速傳播到日本各地。因此日本人在接受西方宗教思想方面比中國是要更迅速的。

    大清朝為什麼不敢讓西方宗教思想迅速傳播到神州大地?這與當時的社會管理模式有非常大的關係!當時滿族人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神州大地,他們就是害怕大量的漢族在受到西方宗教思想影響後,會起來暴動,他們害怕西方宗教思想的傳播會影響到他們的統治。就這麼一二百年的海禁,讓華夏民族在學習西方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方面遠遠落後於日本人了。

    其實作為東方民族的日本人,他們也有比較多的華夏農耕文明思想底蘊。只不過他們沒有被北方遊牧民族奴役過,讓一些農耕文明思想的精髓部分比較完整的儲存了下來。這就讓他們的社會內部結構更加符合農耕文明思想的等級制度,這些對於系統的接受西方海洋遊牧文明的自然科學知識而言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播途徑了。簡單一點說,就是日本人接受西方知識更加便利和有序。這也是日本人能夠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更加能夠激起火花的原因了。從日本人被美華人敲開了國門,到日本人戰勝俄華人,這一段時間才不過五十年。而華夏民族從鴉片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卻是花了九十年。

    華夏民族的思想是人類社會思想層面最複雜的社會群體!華夏文明思想成熟於西周時期,周易的出現,標誌著華夏民族思想體系的逐步成形。華夏文明思想的巔峰時期是戰國末期。華夏文明思想經歷了幾次比較大的思想碰撞,盛唐時期,佛教思想在統治者的推廣下,迅速佔據主流地位,這也讓華夏文明的核心精髓思想偏離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社會群體。從此華夏民族的內部就分成了幾個不同發展方向的類別。北方遊牧部族繼承了華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的剛勇部分,而文化和情感思想部分被中原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民族繼承。正是這樣的混亂局面,才讓康熙皇帝不敢讓西方宗教思想在神州大地迅速傳播,於是採取了隔絕西方宗教思想的辦法,比如海禁等等方式。但是即便是這樣也沒有能夠阻止西方宗教思想的蔓延,洪秀全就是利用了西方宗教思想開始禍亂神州大地。給華夏民族帶來了無比沉痛的巨大災難!

    華夏文明是一種立體思維模式,在接受外來思想方面,註定是會比一些線性思維模式的社會群體慢的。但是,如果一旦接受和吸收了以後,就能夠發揮出更加強大的作用!

    現在華人應該知道自己擁有的實力了吧?華人不僅僅只是可以學習西方,而且還能夠超越西方。

  • 9 # 白馬非馬1001

    日本天黃誤認為,全體日本人都是同族同胞。

    滿清酋長卻清醒地認識到,即使漢奸也不可靠,更有刁民蠢蠢欲動意圖造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羊身上的寄生蟲都有哪些?怎樣治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