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若過

    項羽分封失敗原因,當時的諸王都是反王集中在一起反抗秦朝,是合作關係,反抗成功了分封駐地不公平。久而久之就不滿了。劉邦是建立大集權朝廷以後分封功臣和王子的。相當於是下屬關係。下屬覺得不公平也沒辦法反抗。

  • 2 # 徙竹散人

    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這就是項羽腦子裡的東西。再說白點就是有點啥自己覺得可以的就要炫耀給別人看,典型的巨嬰思維。

    後來韓生聽項羽這麼說,就說他“沐猴而冠”,項羽知道後把他烹了。這就是說項羽不但聽不進去勸諫,心眼還非常小,非常記仇。

    前期能暫時成功主要原因是矛盾的焦點在秦身上,掩蓋了自身的問題。

    所以,項羽的分封完全是由著自己的喜好來,誰不服氣就打誰,當然他也覺得自己憑武力是無敵的。

    哀兵必勝,驕兵必敗。

  • 3 # 藝林話史

    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與井田制構成奴隸社會的社會基礎,但經過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的洗禮後,已經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桎梏,分封制帶來的是天下大亂,群雄紛爭。

    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後,大肆分王,結果引起天下再度大亂,自己也在大亂中戰敗身亡。那麼,題主問為什麼劉邦分封諸王就成功了?我可以肯定的說,劉邦廢郡縣制,分封同姓王,同樣失敗了,只不過動亂來的晚了點。到漢景帝時期終於暴發了以吳王濞為首的“七國之亂",多虧天不亡漢,仰賴名將周亞夫迅速平定七國之亂,之後漢武帝透過推行"推恩令"逐步稀釋諸候王權力和地盤,思想上罷出百家,獨尊儒術,才真正鞏固了中央集權。看吧,以後只要有分封王的出現,肯定天下大亂,西晉時,晉武帝同樣不長記性,大封同姓王,結果他死後沒多久就發生了"八王之亂",這一次,上天可沒有垂顧司馬氏王朝,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國力,引起五胡動亂,直接把晉朝給滅了,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持續三百年之久的大分裂混戰時代。以後還有類似情形嗎?有,還是比較英明的朱元璋犯的,同樣把自己兒子們大肆分王,令去各處就藩,結果自己死後屍骨未寒,就讓朱老四發動靖難之役,奪了嫡孫朱允文的天下。

  • 4 # 大黃扯點歷史

    同樣是分封天下,劉邦和項羽為何結果不一樣,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分封的人不同

    先來看看項羽分封的都是些什麼人,大多是六國的諸侯及其手下以及秦朝降將,還有一個劉邦,而跟著自己打天下的手下只有一個還不算嫡系的黥布封了王,龍且、季布、鍾離眛這些大將都沒有受到分封。項羽在范增的建議下如此分封雖然有一定的道理,畢竟滅秦之後雖然六國餘孽都被項羽打服了,甚至跪著去參見項羽,但不可否認,六國的殘餘勢力還很龐大,不封是不行的。於是范增建議搞內部分化,比如趙國、齊國和燕國,都是原來的王靠邊站,手下的將領反而獲得了大片封地,甚至取代原有舊王的稱號。

    這樣做的好處是分化了六國勢力,讓他們自己內部消耗互相牽制,之後項羽可以合縱連橫逐個擊破,但項羽沒想到的是,這樣的結果對於同樣有志於天下的劉邦,同樣會受益,而結果也是項羽和齊國糾纏的時候,劉邦逐個擊破,佔領了很多地方,一不下心給劉邦做了嫁衣。另外,項羽多封了很多王,甚至秦朝的降將,張耳(一個老男人)的男寵申陽這些臭魚爛蝦都當上了王,但手下將領這些英雄豪傑們卻沒當上王,對於項羽軍隊士氣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不患寡患不均,有申陽那樣的人比著,換了誰都難免對項羽有意見,這肯定會在將領的心中產生影響。

    而反觀劉邦,對於項羽分封的諸王,他保留了燕王臧荼、淮南王黥布(項羽封的是九江王),長沙王吳芮,以及趙王張耳,全部都是投降的人。六國的人只封了一個韓王信,他還不是正宗嫡系,其餘就是韓信和彭越這兩個奪天下的功臣,僅僅七個異姓王,除了韓信和黥布外,其餘的人根本談不上實力,最能打的韓信還從經營已久的齊地改封到了楚地,可以說後面劉邦掃除異姓王的過程一路綠燈。除此之外,劉邦效法周朝封了自己的兄弟和兒子共計九個同姓王,這些同姓王雖然後面也鬧出了七國之亂,但在漢初的時候,肯定都是心向朝廷,國之屏藩。(其中劉邦的堂兄荊王劉賈就在後面和黥布作戰中殉國。)

    分封的背景不同

    項羽分封的時候,天下仍然是四分五裂,項羽雖然是實力最強的一個人,但並不能無敵天下,所以只能採取分化的分封模式,以期後面逐步統一。而那個時候六國的貴族餘孽和新興的諸侯還做著恢復戰國的舊夢,並不認為天下應該接受一個人的統治,至少要有高度的自治權力,否則秦朝強行統一二世而亡就是做好的例子。因此,項羽面對統一的阻力無比巨大,單單一個齊國就始終沒能搞定。

    而劉邦分封的時候,天下歸於一統,六國的貴族餘孽基本上被一掃而空了,僅剩的幾個人也翻不起什麼大浪,最大的對手項羽也被消滅了,最大的潛在對手韓信的軍隊也被自己奪走了,基本上處於唯我獨尊的狀態。這個時候劉邦想怎麼封就怎麼封,封完了之後隨便找個藉口就能把這些異姓王剷除,基本上都沒有反抗能力了。

    而這其中,劉邦在很大程度上沾了項羽的光,項羽第一次分封留下的矛盾,在天下一統的程序中逐步暴露解決,這也使得劉邦在第二次分封的時候,少了許多麻煩。我想項羽對於這自己幫了劉邦的忙,應該是萬萬沒想到吧。

  • 5 # 青銅版路人甲

    劉邦稱帝后分封,項羽滅秦後分封。這兩個分封有著本質的區別。劉邦稱帝后是天下之主分封合情合理,而項羽當分封時的身份只是一名將軍,上面還有個楚王后來被尊為義帝。再加上當時六國後人大部分已復國,憑什麼由楚王的一名將軍來分封自己!舉個例子:馬雲可以為我們清空購物車,蔡崇信不可以!所以項羽的分封是引火燒身。

  • 6 # 東海尋人

    其實他們並沒有成功,因為當時的分封制模式對封建社會的統治有一定好處,讓各個利益集團安分一點,但時間久了,卻會對中央集權的統治不利。只不過劉邦跟項羽的區別是劉邦進行了改進,所以他開創的朝代成功了,稍微穩定一點,但分封制的隱患仍然是留給了後代。

    應該來講,項羽的分封制屬於舊的的分封制,在軍事上還沒有絕對的統治權,而各個藩王實力都不小,向心力也非常之差,加上他個人剛愎自用,最終是壓不住各地的反對叛亂。

    而劉邦,善於玩弄權術,拉攏人心,這是項羽所不能比擬的。他手下謀士眾多,也很會給他去平衡各種勢力。但晚年的劉邦也看出了,這個分封制的隱患,所以開始提出非劉姓不能封王的口號。然後就是對各個異性藩王進行削弱,或者說清算,逐一消滅。

    但同姓藩王的分封制,並沒有比異姓藩王更穩定多少,在他死後,漢景帝時期就爆發了“七國之亂”。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逐漸將藩王的勢力限制住。不過之後問題也逐漸轉移到了外戚與宦官上,當然了這是題外話。

    所以看歷史發展脈絡,劉邦只是比項羽搞得好一點而已,並不能算完全成功。

  • 7 # 七世貓哥

    同樣是搞分封為什麼劉邦成功了項羽失敗了?

    表面上看是這樣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劉邦的成功和項羽的失敗,原因有很多,不僅僅是因為分封。

    首先我們需要看一下兩個人的出身。

    我們知道,劉邦的父母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史書上只稱他們為劉大媽、劉大爺,應該是很普通的老百姓,很可能就是所謂的八輩兒貧農。沒有什麼家世可言。

    而項羽恰恰相反,項羽的爺爺項燕,是楚國有名的大將。而且他們家好幾輩兒人都在楚國做將領,楚王把項這個地方封給了他們家。因此上項羽家是絕對的六國遺留下來的貴族。這一點和張良很像,張良家五世相韓,南韓滅亡後,張良不顧一切,刺殺秦始皇,為南韓報仇。

    從項羽的出身經歷來看,他的爺爺就死在統一的戰爭中,他應該是對秦始皇統一六國充滿了怨恨,而懷念六國時代的。

    因此項羽在滅了秦國之後,和劉邦想要建立統一的劉姓的家天下不同,項羽更想恢復到秦始皇統一前的樣子。當然,這是逆歷史潮流的。從這個角度看,他的失敗是註定的。因為要恢復六國,所以項羽封的大部分都諸侯王都是六國的後人。

    關於這一點的弊病,張良就曾經給劉邦指出來,他說:“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彊,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張良分析的這些分封六國的不利利因素,其實對項羽來說也是一樣的。項羽雖然封了好多個諸侯,但是後來差不多全都背叛了他。而跟隨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部將,項羽卻捨不得給予像樣兒的封賞。這些人也開始對項羽離心離德。

    張良在著名的“下邑之謀”,提到了九江王英布,彭越以及韓信這三個人其中英布和彭越都是韓信手下能征慣戰的大將。而也正是這三個人的軍事力量,把項羽困在垓下,項羽最後被迫自刎烏江。

    等到劉邦大肆分封諸侯國的時候,他已經取得了天下,做了皇帝。他一方面消滅異姓諸侯王,把他們的土地分封劉氏子弟為諸侯王。目的是建立統一的劉姓一家的天下。

    等後來事實證明,哪怕都是姓劉的王爺,也一樣靠不住。也一樣會起兵造反,就是後話了。

  • 8 # 泡麵侃史

    西楚霸王項羽的結局一直都是大家非常的關心的話題,他的結局一直也是很多的歷史愛好者感覺可惜的人物,西楚霸王項羽可以說也是一個自帶主角光環的人物,一生可以說是勝多敗少。但是最重要的戰役,確實失敗了。在對抗秦軍的防抗當中,項羽可以說是承受了大部分的壓力。

    當時大家有過這樣的說法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最後霸王把這句話應驗了。但是最後得到天下的確實劉邦這樣的一個“市井小人”。這是為什麼呢?當年號令天下的西楚霸王最後確實被劉邦這樣的小混混得到了天下。

    甚至同樣是搞分封,最後劉邦成功了,但是項羽確是最後被定局到了項羽失敗,劉邦成功呢?

    兩個人的成長經歷

    項羽的啟蒙老師是他的叔父項梁,可以說項梁在項羽的成長的道路之上飾演者人生導師。項梁本身也是一個非常的有才能的人,可以說項羽的起兵的主要的核心力量就是項梁。不論歷史真假,項梁這個人。

    就是把自己塑造成了當時的楚國的英雄項燕的兒子,那麼順理成章的項羽也就是成為了楚國的大英雄項燕的孫子了,這就為提升項羽在楚國的家族中的地位打下了理論的基礎。項梁在當時的楚國的地位是非常的高的。

    甚至高過了當時的政府的威信,當時有民間的說法就是:想要楚國的安定,必須先安定項梁一族。

    可見項梁在當時的楚國的地位。甚至當時的地方官殷通想要造反的時候,也是先去找項梁商量的。由此可見,項梁本身來說是一位為非常的有才敢的老師。據說,雖然項羽對於兵法,劍術等等都是淺嘗輒止。

    但是項梁對於這個孩子還是非常的認同:認為項羽並非池中物,是一個非常的有前途的大好青年。加上項羽本身的天賦,實際上項梁是把項羽向天子方向培養的,可以說項羽佔據了天時地利。

    反觀劉邦呢?出生貧寒,甚至就連他的父母也是沒有具體的歷史記載的。按照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的話,就是一個市井小混混,可以說是一無是處。

    當時的蕭何對於劉邦的初始的評價就是: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這是蕭何剛剛開始對於劉邦的初始印象。

    但是這僅僅是印象,當時蕭何對於劉邦還有一個評價,就是雖然喜歡說大話,不會辦事,但是這並不令人討厭。一個人有缺點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沒有可以指出來的優點,這也許就是現在的一白遮百醜這個意思吧。

    還有一點就是劉邦長相是非常的奇特的,據說劉邦的父親不是他的親生父親,據說劉邦的親生父親是一個赤龍,當時人們說:要是想要知道龍是什麼長相的話,看看劉邦就行了。按照正常的審美來說的話。

    劉邦的長相確實是非常醜陋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出來的出來的劉邦當然更是知道底層的勞動人民的苦難。這就是劉邦的成長的環境。

    實際上劉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的容易令人信服,當時劉邦不小心打到了當時的夏侯嬰,這按照當時的秦朝的律法是非常的不允許的。當時的蕭何對夏侯嬰說:你可以供出來,劉邦也會沒事。

    但是夏侯嬰的回答是,寧死不招供。可見劉邦雖然是個無賴,但是身上還有一種非常的奇怪的氣質。

    對待身邊的謀士的不同

    按照我們剛剛說的,劉邦的成長環境明顯是沒有項羽的成長的環境好的。項羽有項梁這樣的導師,劉邦只有生活這樣的導師。

    但是後期的話,劉邦的身邊確是有一幫謀士,一幫猛將,蕭何,韓信,張良等等,這些任務實際上放在歷史的任意的一個時刻的話,都是一顆閃亮的星星,但是他們確實都到了劉邦的身邊。

    但是反觀項羽呢?一個亞夫範曾,一個叔父項梁,但是按照項羽本身的性格來說的話,他會聽他們的話,但是不會完全聽信他們的話。

    但是的鴻門宴等等可以看得出來,項羽是一個非常的自信的人,但是同樣的又自信的人,是會掩蓋其它的人的才華的,同樣的自信的人是隻會要靠信任自己的,是不會依靠其他的人的力量的。這也是韓信這樣的歷史名將為什麼最後選擇了劉邦。

    有自信,同樣的又知道收斂,這樣才可以讓身邊的人感覺到舒心,這樣才可以擁有控制天下的力量,劉邦就是這樣的一個地痞流氓但是又是擁有這樣的性格的人。

    同樣的分封結局為什麼不同

    剛剛我們說了劉邦,項羽的性格及其對於自己的身邊人的態度,實際上這個問題基本也就出來了,自古就是得民心者得到天下,項羽當時依靠自己的功勞強行的分封天下,只要是分餅就會有開心的。

    也會有不開心的。劉邦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在張良的勸說下,先把自己最恨的雍齒分封了,這下天下都信服了。也就沒有什麼分餅不均衡了。

    但是項羽的分封則是完全的依靠自己的開心不開心,加上身邊有沒有張良這樣的謀士點播,最後雖然是強行的分封了,但是卻是埋下了失敗的惡果。

    但是這些分封的行為的不同實際上還是和劉邦項羽的不同的成長的環境來說的。項羽貴族,按照了貴族思維,但是劉邦接地氣,更加符合天下的心。所以劉邦的餅大家吃的很舒服,但是項羽的餅就是一個枯餅,沒有幾個人願意吃。

    綜上所訴兩個人不同的結果主要就是兩個人不同的成長的環境導致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不同的行為方式導致了最後不同的結局。所以說個人力量再強大,也終究是個人的力量。

  • 9 # 帝國烽火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率眾諸侯兵破函谷關進入關中,此時項羽坐擁40萬大軍,是實力最強大的反秦力量,之後項羽又秘密殺害了楚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並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五年之後,劉邦消滅項羽,而他也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並且在這些異性諸侯王的擁戴下,擔任皇帝,建立了大漢王朝。

    項羽分封之後最好落得烏江自刎,而劉邦分封之後卻能建立大漢政權,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局呢?

    首先是分封的性質不同。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說是項羽主持分封,其實上是大家討價還價六個月得到的結果,最後分封的諸侯王為: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這些諸侯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他們都是憑自己的能力打下的江山,所以項羽只是他們實質上的盟主,對他們沒有很多的約束能力。

    劉邦的分封則不同,劉邦分封的時候一共有八位異性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這些人要不是劉邦的臣子,要不是投降劉邦的人,只有英布和彭越算上是合作伙伴。從控制力度上來說,劉邦對諸侯國的控制遠遠強於項羽對諸侯國的控制。

    其次是分封主體實力大小的差異。項羽雖然是西楚霸王,分到了楚國的土地,但是實際上他的面積並不是非常大,不足中面積的十分之一,而劉邦分封的時候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劉邦分封的諸侯都是一些偏遠地區,而劉邦的地區加上劉姓諸侯王的地區,總面積在60%以上。劉邦這樣的分封就奠定了他絕對實力的地位,中央具有決對的實力壓制諸侯國。

    最後一點是劉邦與項羽對待最大的威脅處理辦法不同。項羽的最大威脅是劉邦,在鴻門宴上,范增多次提醒項羽要殺了劉邦,但是項羽婦人之仁,放過了劉邦,最後給劉邦轉土重來的機會。劉邦最大的威脅是韓信,但是劉邦很早就防備韓信,所以在將韓信封為楚王之後不久,就將韓信誘騙到雲夢澤,最後將韓信擒拿到長安永遠監禁。

    劉邦和項羽在分封上的差異,體現了劉邦作為大政治家的高明之處,也是因為劉邦的有效中央集權,為日後中華地區大統一建立以一個良好的開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有人喜歡火影裡的小櫻這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