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浪小販

    雖然我們叫“春節”,但你可知道,曾幾何時,我們並不這麼稱呼這個最偉大的節日,我們稱之為“新年”!這是源於我們中國的農曆(又稱陰曆,是指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透過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的一種紀年方法)。春節是農曆年的第一天,所以我們稱之為新年

    春節的年貨市場_圖

    中國紀念新年的傳統很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虞舜時期。但是,中國曆代新年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直到元封六年(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與鄧平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回夏曆——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為歲首。再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用此曆法。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國民政府宣佈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改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春節畫報_圖

    說起過年,不能不提一下“年”。據說“年”是一種兇猛怪獸,會在臘月三十夜裡,挨家挨戶覓食人肉畜肉,殘害生靈。後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便想到放鞭炮與穿紅衣服來防禦它——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過年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年三十兒守歲,大年初一拜年,吃團圓飯。

    中國民間從三國時期就有在除夕夜守歲的習慣。大家從吃年夜飯開始,一吃吃一夜,一夜不睡,以便迎候新年的到來。這一的習俗既表達了對過去一年的眷戀同時也表達了對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既然守歲要從年夜飯說起,就不能不提餃子年糕了。華人過年是離不開餃子與年糕。

    餃子_圖

    餃子是一種北方人過春節不可或缺的食品。中國北方群眾都會在過年的時候吃餃子,但略有不同——有的地方三十兒晚上吃餃子,有的地方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有的地方三十兒夜裡吃素餃子,大年初一吃肉餃子。餃子,音譯為“交子”——按照中國古代天干地支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在子時吃餃子,就意味著新舊相交,大吉大利。

    年糕,年夜飯中另一種不可或缺的食品——如果說北方人過年必須要吃餃子的話,那麼中、南部群眾過年就必須要吃年糕了(北方其實也吃)。“糕”,一種源自古代中國的食品,早在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有記載,而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更是明確地說明了製做方法。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象徵一年比一年好!

    中國各地過年的習俗大抵相同,但各地又略有特點。下面,筆者介紹一下各地過年的特點。選取北京、廣東和四川三地。

    年糕_圖

    北京是北方文化的代表,代表了東北和中原文化。那麼,老北京人過年的特點是什麼呢?

    說起老北京人過年,就不能不提廟會——老北京的廟多,廟會也多!廟會可謂老北京過年的最大亮點。

    “廟”是中國古代對宗教場所的稱謂,大體上有佛道兩家。話說東漢年間,佛教傳入,道教也興盛起來——二家宗教為爭奪信眾,經常會舉行一些水陸道場和壇醮齋戎等活動招徠顧客;久而久之,又增加了一些娛樂活動諸如戲劇、舞獅等;再往後,一些小商小販發現這些日子是群眾集會的時候,有利可圖,因而也就攜商品前去買賣,最後就形成了廟會。

    舊時北京有三大廟會——護國寺廟會、隆福寺廟會和白雲觀廟會。護國寺位於北京西城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正月裡的廟會定在正月初七、八兩日。隆福寺位於北京東城東四牌樓之西,正月裡的廟會定在正月初九、十日。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均有廟會。以宗教活動為主。

    北京地壇廟會_圖

    四川人過年有什麼風俗呢?相較於北京過年,四川人過年也有許多講究

    四川人過年吃湯圓不吃餃子。北京是正月十五吃湯圓,但四川人是大年初一就吃湯圓。而且,就在成都,人們過年還不能說“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麵以祈求閤家團圓,福壽綿長。

    四川人的年夜飯也獨具特點——一定要有魚,且一定要一整條,不能切,音譯“年年有餘”;年夜飯一定要有剩餘,且剩的越多越多越好,這是因為初二初三都要吃年三十剩下的飯菜,這叫做有餘有剩;

    年夜飯一定要有鑲碗,即用酥肉拼成的面子,底子是菜頭、粉條等的大品碗蒸菜;一定要有梅菜扣肉;一定要有東坡肉。

    東坡肉_圖

    最後再來說說廣東過年的習俗。

    在廣東尤其是廣州過年,必不可少的是“行花市”——除夕之夜,吃年飯、守歲與逛花市是老廣州辭舊迎新的三件大事。正月裡,在北方還是冰天雪地時,南方已經春暖花開。在廣州,每逢過年,便有十幾個花市競相開放。廣州人在花市買花,其背後蘊含著深厚的民俗風俗——買一種意頭好的名貴品種,諸如“發財樹”、“富貴竹”、“黃金果”,在新一年裡大吉大利、財源滾滾、好運連連是每一個廣州人的夢想。

    廣州逛花市_圖

    過了初一就是初二。初二是出嫁的婦女歸省的日子——又稱“迎婿日”。

    為什麼出嫁的婦女只有在初二這天才能“回門兒”?這是因為,根據中國古代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是別人家裡的人啦。另有一種說法,“嫁出去的女兒”如果再回孃家過年,那麼孃家會窮三年。所以回孃家的女兒只能吃頓中午飯——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婦女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婦女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姑姑的必須再掏腰包,給侄子壓歲錢,必須是雙數。

    正月初二除了婦女省親,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祭財神。相傳這一天財神爺上天,要“迎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還是普通人家,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供奉好吃好喝,磕頭,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好好祭祀一番。最後焚化了事。這天中午北京習俗要吃餛飩。

    祭財神_圖

    春節期間還有一個重要的日子就是“破五兒”——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是“送窮”的日子,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所以這天要放鞭炮,然後吃餃子——因為餃子像元寶,寓意招財進寶。最後,這天要開市了——正月裡頭四天各行各業要歇業過年,但相傳這一天財神爺從天宮回來了,所以“迎財神”開市!

    春節有的說法到正月十五就結束了,也有說法要一直過到二月二“龍抬頭”後才算正式結束!總之,其時間之長,慶祝之隆重,意義之重大,堪稱中國之首!

    春節剪紙_圖

    過年,過春節,在古代是團圓的象徵。而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與復興,它又被予了新的含義——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大批的華人來到遠離故土的地方,又歷經艱難終於過上了小康的日子。這時候,春節的到來,是每一個華人魂牽夢縈的存在。因為在這一天裡,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因為在這一天裡,可以看望自己的父母,因為在這一天裡,可以回報生自己養自己的故土親人;因為在這一天裡,可以回報一片赤子的感恩之心!

  • 2 # 冷血三分鐘

    就說說膠東半島的春節習俗吧。

     

    【臘月二十三·送灶王】

      臘月二十三這天主要活動為祀灶,祀灶是在晚上進行。煙臺地面家家都會請一張灶神畫貼在正屋東面鍋灶牆上,兩旁有一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橫批“一家之主”。祭灶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麵湯,然後燒香叩頭,然後把上一年灶神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穀草和雜糧,好給灶王爺餵馬。古時還有一項習俗,即“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為此,男性不分老幼,皆加入祭拜行列。

      【除夕·全家團聚】

      除夕這天,煙臺民間家家做供品。供品有雞(吉祥)、魚(年年有餘)、聖蟲(糧食過剩)、團圓餅(闔家團圓),然後則是高潮—————鳴放鞭炮。請神時鳴放一掛,傍晚煮餃子再燃放一掛,開始祭祖;到除夕零點時,開始大放。吃過餃子後,按習俗開始守歲。守歲即在除夕晚上,全家團聚(三世或四世同堂),飲酒敘談,終夕不眠,曰守歲。舊時守歲一般為通宵達旦,一直到黎明。午夜時,還要吃年夜飯。

      芝罘地面的除夕餃子講究很多,除夕包餃子叫做“吃去年的陳糧,掙新年的錢財”。餃子包好後,要放上桃枝,叫做驅邪避惡。餃子裡包上紅棗、花生米、銅錢,象徵著鴻運當頭、長命百歲、四季發財。煙臺地方春節服裝最為講究,男女老幼,裡裡外外更換一新。除夕前一定要把新衣做好,除夕女主人把全家衣服拿出來,分給個人保管。第二天一早穿戴上新衣、新帽、新鞋,新鋥鋥地去拜年,新媳婦和大姑娘尤為重視,都把引人注目放在首位,俗稱“打眼”。

      【初一·拜年】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初一,煙臺地面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後進行互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商界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相互道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

      初二時,日落之時要送年,送年時要擺供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

      初三下午“送百神”,又稱“圓年”。平常人家把除夕請出的先神神位祭拜後送回原處。商家供的財神牌位要祭拜到初五。

      【初五·祀財神】

      初五,稱破五,亦稱“五馬日”,並以這一天陰晴來佔當年騾馬兇吉。據漢東方朔《佔書》說,正月初一時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煙臺習俗不知何年何月訛為馬日。古時破五日,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送家堂的儀式。天還未亮,人們煮餃子,上供燒紙,叩頭。煙臺大戶人家,破五穀,便可以動土,在院子裡紮起鞦韆架,可以盪鞦韆了。商家則認為初五日是財神生日,商家在這天開門、開市。人們鳴放鞭炮,祭祀財神,包象徵元寶的水餃,企望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吃水餃的時候要故意破幾個,掌櫃高聲喊:“夥計,元寶掙了沒有?”夥計則答道:“掙了!”以此來圖個吉利。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是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日;宵是指黑夜,元宵連起來就是一年第一個月圓之日。元宵則是因節日之食品而得名。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觀賞燈火,所以又稱燈節。道教稱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這三元分屬天地水三官的誕辰。民間一般稱正月十五為過十五,這也是正月過春節以後一個最隆重喜慶的節日。

      有句民諺說得好:過了十五,過十六,過了十六仍當歸舊。也就是說,過了十六日,民間開始收收心,要打算今年的營生,新的一年又要開始籌劃生產工作了。

    膠東半島特色春節吉祥麵塑-神蟲↓

  • 3 # 農村的快樂小哥

    說到過年,在這裡我要把我們農村的,習俗說一說,在過完春節,到正月十五之前,我們哪裡有逛廟會,還有耍社火,踩高蹺,耍龍,耍獅子,感覺特別羨慕,回想起小時候的,自己,

  • 4 # 傳揚國學

    春節 俗說“過年”,是民間最重大的傳統節日。“喝了臘月八粥,就把年來數。”臘月初八過後,開始忙年,家家戶戶粉飾牆壁 ,掃屋清塵,整理庭院,除舊佈新,洗滌理髮,做新衣,辦年貨。做豆腐,諧“都福”音。蒸發團(發糕),做團圓餅,含義“閤家團圓,步步登高”。備雞魚,意“年年大吉,歲歲有餘”。用胡蘿蔔、白菜心、粉絲等加調料做成“合菜”,紅、白、綠相間,鮮嫩可口,象徵為人清白,全家和睦。購置器用必添晚筷,寓意增添人口,家丁興旺。 除夕 過年的前一天。家家戶戶在欣喜之中,貼春聯(服孝期內只貼紫、白對聯或不貼)、過門箋,貼窗花、糊燈籠,有的還著意倒貼一個“福”字,寓意“福到”。大門外貼“出門見喜”,院內貼“滿院春光”,室內正面貼“人口平安”,床頭貼“身臥福地”或“身體健康”。牲畜圈內貼“六畜興旺”等等。打滿一缸水,抱足三日柴,備足半月飯,意“從吃坐穿,一年受用。”柴多是芝麻秸、豆秸、棉花柴,有“芝麻秸做大官,豆秸棒年年旺”和“豆秸棒、棉花柴、金銀財寶一起來”之說。是日下午,男子衣冠整齊地到祖塋地上墳,或請祖先亡靈回家過年,謂之“請家堂”(也有說“請紙”的),隨後便吃隔年飯。傍晚,接灶後,門口放攔門棍,以防邪魔鬼祟強入院內。入夜,秉燭焚香,燈火通明,徹夜不眠,稱“守歲”。舊時人稱過年為過關,謂之“年關”,窮人為躲債外出,除夕方歸。午夜子時過後,長輩帶領子孫發“紙馬”、放鞭炮、祭天地、祀祖宗,保佑老少平安。女主人在灶王爺神像前撒紙錢祭祭奠,口誦:“清晨起來把門開,明燈蠟燭點起來;灶神爺爺上邊坐,金銀財寶兩邊排;一撒金,二撒銀,三撒騾馬一大群,四撒老人壽限大,五撒子孫不是舉人是翰林。阿彌託佛。”紙馬發過之後,全家老少圍坐桌前吃年夜飯,多是水餃。餃子裡要按全家人口數包上錢( 舊時多是”小錢”,現為硬幣)或大棗,誰吃著帶錢的餃子,就意味著運氣好,來年發財;誰吃著帶棗的餃子,在一年中便幸福甜蜜。過年要說吉利話,如水餃煮破了不說“破”或“毀”,而說“掙了”;饃饃裂了頭不說“裂紋”,而說“開花”或“笑了”。過年盡揀好聽的話說,有“大年五更死了驢不好也說好”之諺。年夜飯過後,即意味著舊辭新到,拜年開始。先是本家晚輩給長輩磕頭,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然後街坊鄰居進行互拜,互問“過年好”、“恭喜發財”等。拜年有儘早之俗,多在早飯前結束。初一早飯(也有在晚飯)後將請回家過年的祖宗之靈送往墓地,謂之“送家堂”。舊時的初一清晨討飯吃的為“送財神”,每到一家門口高喊:“財神進門來,又添人口又添財;財神落了座,金銀財寶一大垛”。

  • 5 # 柞水老祝

    臘月二十八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 拜祖先,上墳。

    大掃除,要把家裡打掃乾淨,迎接春節。

    二十九晚上或者大年三十早上貼上揮春、春聯、年畫,一些農村還要貼窗花。

    倒貼福字:剛識字的小孩子會說“福倒了”。

    三十晚上吃年飯,放鞭炮、放煙花。 互相拜年。

    初一不出門,初拜四鄰,初三初四上姐門。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燈一直要亮到初十,一雞、二犬、三豬、四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油、十麥。十五玩燈火,十六圓燈。就算過年結束,開始新的一年春種。

  • 6 # 李富71

    在遼寧東部農村,以前過年時,很多人家都在院庭裡,豎起燈籠杆,高高掛起紅燈籠,照亮庭院,也增加了節日氣氛。後來通電了,就用大燈泡,代替臘燭,照得庭院亮堂堂的,也為親友間相互串門、拜年創造了好條件。

  • 7 # 方朔文學

    貼福字貼對聯貼窗花,迎春納福

    放鞭炮,驅除邪祟

    吃水餃,吉祥如意

    餃子裡包棗子或錢,吃到了來年福運連連

    拜年收壓歲錢

    畢業參加工作後,已經多年沒收到壓歲錢了,換成了每年我給奶奶包一個大紅包,願她老人家長命百歲

    初一不幹活

    三十換下的舊衣服擱置一旁,初一不能洗,過年必要在家休整,如果大年初一還幹活,便有操勞一整年的說法。

  • 8 # 清風命理師

    快過年了“祥和喜氣洋洋”是每個人的心願之一,全國個地方的好玩的太多了,但是比起來我們小時候那會兒,真的沒有可比性而言。

    記得那是大概10歲左把,條件也不好,不像現在孩子能玩手機什麼的,我覺得那時候過年特別有意義,很開心快樂,很小的心願就滿足啦,和朋友們一起跳皮筋、自己動手做個燈籠、和朋友們去冰上溜冰車、還有就是彈玻璃球、捉迷藏、那時候的過年是多麼的好玩,而現在的過年,感覺平平常常,即使有好玩的也沒有什麼興趣,科技發達的今天在也找不回來“當初”那種過年的興奮。懷念青春!

  • 9 # 美食博主小吉吉

    大家好,我是文化領域的德勇,春節是中國也是欽州最重大的傳統節日。接下來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欽州的春節地方特色。

    從農曆十二月中旬開始置辦年貨,年三十晚前,在大門或者大廳門口兩邊貼對聯,在大門上或廳堂裡掛上“福”字或年畫,有的人家還將“福”字倒掛,意即“福”到。

    年三十晚夜,一些家庭到賓館酒家吃團圓飯。初一至十五,親友或相識的人互相拜年時,已婚或年長者要給小孩封“利是”……

    【風俗習慣】

    1、大掃除。年三十晚前,把屋裡屋外掃得一塵不染。

    2、置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

    3、辭舊迎新。貼門神、對聯、利是。

    4、送壓歲錢是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年,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遠的地方。

    5、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俗稱送灶公迴天。包粽,年三十晚要湯雞殺鴨,“祭祖公”、“祭土地公”。

    6、年三十晚一定要洗白白身,穿新衣服過年,12點要在家裡守歲,燒迎新年炮、煙花。仲要開亮燈,徹夜不關。

    7、正月初二、初四,嫁出去的女兒們要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

    8、欽州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表示大吉大利。

    9、舞獅舞龍。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沿街起舞,逐家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於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採青”。藉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到家裡。其次是舞龍,千姿百態,不同的龍舞,寄託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和願望。春節是喜慶之日,耍舞的多是熱烈奔放的彩龍、金龍和紗龍之類。

    10、年初一、十五吃糖水湯圓,年十五元宵燒煙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市場上做舊老白茶是如何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