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點水

    王守仁知行合一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知行合一”,遵循內心的良知,便能

    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境界。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

    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

    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平定寧王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

    追贈新建侯。諡文成。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日

    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志存高遠

    王守仁少年時,便志存高遠,心思不與常人,他決心做一個聖賢的人,並不在乎功名

    利祿。此時,大明王朝建立過百年,朝政腐敗,軍事鬆弛,邊境叛亂四起。他學兵法

    讀聖賢書。希望自己以文治武功報效國家。15歲時多次上書皇帝,建言獻策,他常

    出遊邊關,縱觀塞外,山川地形盡收於胸。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困境中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後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

    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驛棧驛丞。

    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隨後他來到貴州龍場,此地

    “萬山叢薄,苗、僚雜居”,蠻夷之地。王守仁經歷病痛差點死掉,隨從盡離他而去

    。他沒有氣餒,融入當地風俗,並開化因而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

    在此期間,王守仁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思索。一天夜裡,他忽然頓悟,認為

    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

    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知行合一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守仁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八月

    ,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王守仁隨即被召入京,擔任吏部驗封清吏司

    主事。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憑率文吏弱卒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

    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

    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廣西南部的思恩、土瑤廣西

    部族匪患。

    陽明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

    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

    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

    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曾國藩克已修身

    曾國藩(1811年-1872年),湘軍的主要創立者和統帥,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挽救清廷於傾危。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 “四大名臣”,諡“文正”,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曾國藩也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章太炎:曾國藩者,譽之則為聖賢、讞之則為元兇。

    曾國藩,三十歲後立志做聖賢,克已修身,寬懷待人,成就事業。

    曾國藩克已修身十二條

    1、 主敬,整齊嚴束,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

    2、 主靜,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小時,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

    4、 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看西閱,徒循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

    5、 讀史,廿三史每日十頁,雖有事亦不間斷。

    6、 日知其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為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需一一記出。

    7、 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

    8、 謹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9、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10、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慾、節勞、節食慾。

    11、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皆當作功課,不可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他的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的一座高峰。

    東漢末年兵禍綿延,瘟疫肆虐,生靈塗炭,橫屍遍野,張仲景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他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很快便成了一個有名氣的醫生,他不畏艱難,常常拜師取經, 經過幾十年努力,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在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張仲景承襲家門,在靈帝時,被州郡舉為孝廉,進入官場。在建安年間,為長沙太守。

    為了解除百姓病痛,他在料理政事之餘,在大堂上坐堂行醫,為百姓施醫診病,挽救了許多人生命。

    張仲景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修身養志,保自己的神氣,是人生的正道。他不畏艱難,為後人奠定了醫學基礎,他的浩然正氣永遠長存。

    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自序所言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 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 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濛濛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 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張仲景有感於當時之人,汲汲富貴權勢, 孜孜名利是務,不養生,不存志,最後身心皆變異(神明消滅,變為異物)。

    值得學習和弘揚的人太多了 留給他人說吧!

  • 2 # 戴你看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歷史人物具有優秀的品質,太多了,我這裡就列舉兩個人。

    鑑真

    •鑑真東渡帶去大量的書籍文物和藥方,他用鼻嗅的方法幫助日本人辨別藥物,被奉為日本藥商界的始祖。鑑真精心設計了唐招提寺,被視為日本藝術明珠。鑑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日本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內的鑑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級國寶。

    玄奘

    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經過四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研習佛法,取得真經。(當時玄奘獨自一個出國的,唐初禁止私人出國。)

    玄奘在天竺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帶回大量佛經,並翻譯出來,為中國佛教做出重要貢獻,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鑑真和玄奘的行為都是屬於自發的行為,都是和尚,他們一個東渡,一個西行,歷經千辛萬苦,困難重重,但是他們百折不撓,堅韌不拔,意志堅定,要做自己心裡想要的事,為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

  • 3 # 微雨好風

    華夏上下五千年,優秀者更數不勝數。有由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項羽;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勾踐。有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赴死的文天祥。也有天子守國門,國破人亡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距離我們生活比較近的有為民族獨立奮不顧身的抗日將領張自忠將軍,有為新中國安危而頂槍口的黃繼光,太多的太多,或勵志、或悲哀,由此構成了中華民族燦爛的史詩。

    他們中,在今天的人看來,或許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只是我們不能否認,是他們照耀了我們前進的道路,是他們教會我們現今都不敢忘記的“忠孝禮義廉恥”。

    忠於人民、忠於祖國,孝順父母,待人真誠。我想這就是真正所需要我們學習的,是需要發揚光大的。

    在此,向為國家、為民族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 4 # 用心讀史

    大家好,用心行走與大家讀史品史,體會不一樣的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讀史人,大約都從中深有體會吧。史書記載的每件事,每個人,對我們深有影響。

    我們應該學習唐太宗的胸懷若谷,納忠言於逆耳;學習魏徵的直言敢諫,李靖的居安思危。等等。應該弘揚顏真卿的捨身為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民族精神,夏明翰的視死忽如歸的英雄氣概等等。一個國家,唯有弘揚正的能量,才能永久的屹立世界之林。

    大家覺得用心說的對嗎?關注用心體會不一樣的歷史。

  • 5 # 歸去來76564325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浩如煙海;歷史人物,縱橫兩萬裡,層出不窮。

    中華民族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為我們這個民族在人類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值得我們永遠緬懷。

    我們這個民族無論何時,都不缺乏讓我們景仰的優秀人物,從博古通今的哲人到赴湯蹈火的英雄,從忍辱負重的文士到慷慨赴死的俠客,這些一代代的各種優秀人物,用他們的“立功、立言、立德”敘說我們民族蕩氣迴腸的歷史,為我們民族建立了不朽功勳,樹立了永恆的豐碑,已經把他們的事蹟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中。

    歸納在一起,這些名垂青史的人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優秀品質

    1.捨我其誰,敢為天下先的氣概。秦始皇,橫掃六合,氣吞八荒,結束戰國諸侯紛爭的亂局,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號稱始皇帝。漢武帝,攜大漢之雄威,驅匈奴於漠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他們“捨我其誰”敢為天下先的氣概不愧為千古一帝。

    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貞。諸葛亮《隆中對》身居草廬,預天下三分;《出師表》為恢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名垂青史。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向來是儒家思想的大同理想之“仁愛”精神的體現,正是這種仁愛思想讓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這個大同理想而奮鬥。

    4.寧死不屈,寧折不彎的無畏。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其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後匈奴和漢朝達成和議,得以返漢。

    文天祥,寶祐四年狀元,在南宋江山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組軍抗元,被俘逃回,繼續抵抗,又再次被俘,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並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不為所動,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為後人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詩篇。

    5.忍辱負重,不達目標絕不放棄的堅韌。司馬遷因李陵案牽連,遭受宮刑,仍矢志不渝,忍辱負重,“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最終完成先人未竟之事業,寫出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二十四史開篇之作《史記》。

    6.廣開言路,從諫如流的胸襟。唐太宗穩定政權後,廣開言路,善於納諫,任用魏徵為宰相,創“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為開闢中華歷史上的最強王朝奠定基礎。

    7.置個人利益於度外,敢於直諫的忠誠。魏徵的敢於犯顏直諫是和唐太宗李世民從諫如流相對應的一種品質,兩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對大唐的興盛功不可沒。

    8.臥薪嚐膽,韜光養晦的忍耐。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逐漸恢復。年(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復仇成功。

    9.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鬥志。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神話和寓言,儘管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透過一系列不畏艱難,與自然抗爭的故事,展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人定勝天的鬥志。

    10.文以載道,武以安邦的博學。韓愈開大唐古文先聲,力主統一大業,並作為裴度的參軍參與平定吳元濟叛亂。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引領北宋士大夫的思想潮流,並主導西夏防衛。是“文以傳道,武以安邦”的文武兼備的國家棟梁。

    11.歷經磨難,樂觀處世的曠達。蘇軾,由於與王安石變法新黨政見不合,曾因“烏臺詩案”被誣入獄,並屢遭貶謫,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中,仍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文賦,在古代文學史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1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這是《孟子·滕文公下》的章句。是儒家為人所應秉承的氣節。這句話的最好的實踐者就是東晉的陶淵明,他不為五斗米折腰,力辭彭澤縣令,迴歸田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看似悠閒,實則氣節,為後人留下《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名篇,流芳千古。

    1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明末清初的顧炎武,為了光復大明,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矢志不渝,學以致用,影響很多學人。

    1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

    曾為參知政事的范仲淹為好友滕子京所作的《岳陽樓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成為歷代士大夫座右銘和人生的典範。

    15.“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氣韻。這是北宋關學大家張載的名言。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將其稱作“橫渠四句”。自宋以降,成為後世士人階層的為學致用的典範。

    17.“仁義禮智信”,“兼愛非攻”,“道法自然”的睿哲。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也是中國的思想奠基時代,“仁義禮智信”的儒家,“道法自然”的道家,“兼愛非攻”的墨家,在百家之中光彩奪目的奇葩,成為中華文化傳統的主導,其睿哲的思想為後來人照耀了光明道路。

    18.為人師表,獎掖後學的伯樂。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屆知天命之年的歐陽修做了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唐宋八大家有其三,使古文運動成為文壇風潮,歐陽修也因此成為後代學者培養新人的旗幟。

    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出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這些歷史人物積澱的優秀品質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作為後人,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品質,才能使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永存,源遠流長。

  • 6 # 三多學歷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個人覺得,被正史單獨立傳的歷史人物身上都有一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唐太宗說:以人為鏡,以可知得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這裡我還是要突出推薦以下三位歷史人物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一位:好人好皇帝的漢宣帝劉病已

    劉病已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有作為又有人情味的一位皇帝,用當年明月的話說,那就是:他既是一位好皇帝,更是一位好人。個人覺得,劉病已一個突出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品質就是處世心態——平和、不忘實心、故劍情深、對人民抱著敬愛之心等等,這些都非常難能可貴,因為絕大多數歷史人物在獲得高位後,心性也被鍛鍊的“鐵石心腸”。漢宣帝的事蹟我就不贅述了,從牢獄生活到被漢武帝遺詔錄入族譜,從娶受宮刑之人女兒為妻到登基後不離不棄,從受霍光鉗制到處理霍光家族謀反而沒有遷怒已死的霍光,從提升武功又不忘人民福祉等等。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樣的品質,尤其是作為一個皇帝,做到這樣應該被學習。

    第二位:聞雞起舞的祖逖

    聞雞起舞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而“聞雞起舞”也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我的啟示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理想、志向固然要有,而去向著目標的執行力、拼搏勁也必須得跟上。我們現在社會的人普遍浮躁,有的志向大的沒邊,卻總是感嘆沒有機會,或者沒有關係,或者“抱著一種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心態在混日子,所以我覺得我們就是缺了這種“聞雞起舞”的奮鬥拼搏精神。

    第三位:孝行千秋的李密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因孝而聞名天下的人數不勝數,但個人覺得多少都有一些統治階級或者後人的誇張宣傳,尤其是二十四孝故事。而李密的《陳情表》是本人陳情,全篇寫的實實在在,但字裡行間又處處體現了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緊迫感,讓人讀之震撼,又不自覺地反思自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為何於明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借胡案廢除已存千年的宰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