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密探
-
2 # 一點點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宰相制度已經存在了上千年,所謂宰相一直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相權和君權一直都是相互制約的,利用好兩者的關係宰相會成為皇帝得利的助手,而處理不好的話,宰相的權利過大很可能會威脅到皇權。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明太祖認為丞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盪,所以利用胡惟庸案廢除了宰相制度,把權利分給了六部,朱元璋的皇權達到了頂峰。
但是這樣做的缺點也非常明顯,首先沒有了宰相皇帝事必躬親,遇到朱元璋這樣的工作狂當然沒問題,但是如果遇到稍微懈怠一些的皇帝,大權同樣會旁落,比如明朝時期著名的司禮監太監,就掌握著“批紅”的權利。而幹著宰相工作的內閣,則成了秘書。
-
3 # 小石頭LEO
因為朱元璋是一個權利慾望非常強的人,他不允許任何人分走他的權利,哪怕是幫他幹活,幫他治理天下也不行。
朱元璋出身寒微,當過和尚要過飯,是從極端殘酷的生存環境中掙扎過來的。經歷過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陰謀背叛難以勝記。郭子興,朱文正,一個是他的岳父,一個是他的侄子,但是都先後背叛了他,讓他深刻的認識到,沒有可以相信。連自己最親的人,骨肉血親都會背叛,何況陌生人呢。
所以在建國以後,朱元璋為了保證自己的江山能夠穩固,能夠綿延萬代,開始對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們進行大規模清洗。一批一批功臣們先後倒在了他的屠刀下。但是他並沒有滿足,他覺的還不夠,他覺的自己的權利還是不穩固。他將目光瞄準了那個離自己最近的人,當朝宰相。
宰相制度綿延千年,從有歷史記載以來,就存在。可以說和中國的文明歷史具有相同的長度。他們幫助皇帝治理天下,自然也要分擔皇帝的權利,成為僅次於皇帝,天下權利最大的人。這就讓朱元璋非常不爽,心中也非常不安。所以,不管是楊憲,還是汪廣洋。劉基還是胡惟庸。這些人雖然都是朱元璋可以信任的人,但是一旦他們處於丞相的位置,就讓朱元璋如坐針氈,不能信任他們。
於是他就借胡惟庸的案子,將傳承了千年的丞相制度廢除了。從根源上來講,就是因為朱元璋希望權利能夠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希望任何人能夠威脅到自己,威脅到自己家族的統治,希望朱氏江山能夠綿延久長。
-
4 # 玄幻小子
這個問題不難理解,你所說的胡案應該是胡惟庸的案子吧?胡惟庸是明朝洪武年間的宰相。宰相制度由來已久,當初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幫皇帝處理一些並不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漸漸的宰相的權利越來越大,到了後來宰相可以是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勢地位極高。所謂封侯拜相不過如是了。那麼為何朱元璋要取消宰相制度呢?
1宰相的權利太大,威脅到了君權帝王都是希望自己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而隨著相權的逐漸的增加,慢慢的他的權利已經到了可以威脅帝王的地步了。這是帝王十分忌諱的。特別是朱元璋這樣的開國皇帝,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朱元璋可以說是極為幸運的一個帝王,他的謀略並非那麼的高,卻最後成為了帝王,但是觀他上位的那段時間的事情,不難看出,他的帝王心術並沒有十分高明。到了後來才漸漸的適應了帝位帶來的權謀之術。
所以他開始忌憚了,所有軍權他要收回來,宰相的權利太大,令他忌憚他要收回來,就連輔佐他登上地位的劉伯溫太聰明,他也要弄死。
2做給天下人看的朱元璋罷黜相位,不僅僅是因為胡惟庸做了很多錯事。而朱元璋之所以要把這件事情弄的更大,還是警告當時的文武百官,他才是至高無上的君王。天下初定,他要更多的政績穩固民心,同時他這麼做的效果也是十分明顯的,令一些朝臣忌憚。殺一儆百的效果不言而喻。
3為了分散權利明朝六部制,後來加了一個內閣,把宰相的權利分散開來。這些官員雖然權利十分的大。但是畢竟是分散的。這樣一來皇帝要對付任何一個都是輕而易舉的。
這是帝王對朝政的改革,既分散了宰相的權利,同時又令帝王的權威達到了更高的地步。一舉多得
-
5 # 卿雨潤
朱元璋貧苦出身,從一個外出化緣的和尚做起,一路血拼,最後混成了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
他來自民間,深知百姓的疾苦。他登上皇帝的寶座後,採取了許多讓利於民的好政策,以便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有飯吃,有衣穿,過幾天象人一樣的日子。
但是,透過身邊或明或暗的線報傳來的訊息,他的惠民政策並沒有得到完全貫徹執行,有的還中途夭折。執行政策的最大障礙,竟然來自於宰相!
當政策對宰相及宰相所在的利益集團有益時,宰相則毫不遲疑地將皇帝制訂的政策,迅速貫徹下去,並落到實處;
當政策對宰相及宰相所在的利益集團不利時,宰相則對皇帝制訂的政策,有選擇性地執行,或不予以執行。
老百姓的利益得不到滿足,老百姓就會對皇帝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有些甚至公然揭竿造反,皇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也難以千年萬年地傳承下去。
不僅如此,有些宰相還陰蓄死土,暗中勾結朝中大臣,偷偷地發展個人勢力。
宰相的勢力膨脹到一定的程度,也會對皇權構成嚴重的挑戰!
朱元璋無論如何是接受不了這一殘酷的現實,他要想方設法廢除掉宰相制度。
但宰相制度沿襲了上千年之久,豈是想廢除就能廢除的?一個處理不當,就會激起朝中大臣的眾怒,引起朝廷政治局面的動盪不安。朱元璋自己也不希望出現這種政治局面。
朱元璋是研究老子《道德經》的高手,深通政治上的各種陰謀權術,他耍起了‘’將予取之,必先予之‘’的政治手腕。
所以,當胡惟庸貪汙腐敗,損公肥私的時候,他視而不見;
所以,當胡惟庸暗結黨羽,培植個人勢力的時候,他佯裝不知。
朱元璋在耐心地等待。
胡惟庸罪行昭彰,神人共憤的時候,朱元璋揮起屠刀,果斷地砍了過去。他不僅將胡惟庸剝皮揎草,還將依附他的黨羽,一網打盡。
之後,朱元璋一方面組織有關力量,反覆聲討胡惟庸的種種不法行為;另一方面借胡惟庸倒臺之機,果斷宣佈廢除宰相這一制度,將宰相手裡的權力收了回去。
面對朱元璋凌厲的政治攻勢,朝中大臣噤若寒蟬,無一人敢說半個不字。
朱元璋成功地實現了廢除宰相的預期目標。
朱元璋之所以要廢除宰相制度,他是想將自己的政治舉措能毫不走樣地貫徹下去,讓老百姓得到較多的利益;但更多地還是為江山社稷著想,希望皇位能無限期地在子孫手裡傳承下去。
-
6 # 歷史簡單說
先秦的時候,商有相伊尹,周有太宰周公,春秋齊國有管仲。
秦朝的時候,宰相叫丞相,有時候分左右,左丞相和右丞相,其中左丞相大於右丞相。秦朝的丞相有李斯和趙高。
漢朝的時候,與秦朝類似,漢初的丞相依次有蕭何,曹參,樊噲,呂產,王陵,陳平,周勃,灌嬰,如果叫相國的話,地位會高一些,比如蕭何就是叫相國,御史大夫為副。
漢武帝起用了一批儒生做丞相,用來處理日常事務,而朝政則轉到了尚書檯,也就是說宰相的權力轉到了尚書檯長官手裡。
漢成帝時,何武認為丞相一個人不好處理這麼多的政務,就建議設三公制。於是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三公就是大司空,大司馬,丞相。這樣相權就一分為三,相當於三個丞相。
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
東漢初年,大司徒改司徒,大司空改司空,大司馬改太尉,其中最尊的是太尉。劉秀又設尚書檯,處理政事。三公就成為一種空銜了。東漢中後期,大權在外戚與宦官手裡輪換。
漢獻帝時,重新設立丞相,曹操擔任。三國時期,魏國稱相國,蜀國叫丞相,吳國也是叫丞相。魏國的相國不掌兵權的,由大司馬掌兵權,後來司馬昭擔任晉王相國時,才掌兵權。
蜀國丞相只有諸葛亮一個,後任的蔣琬,費禕,姜維都是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吳國的丞相開始也不掌兵權,只有陸遜的時候才掌兵權。
晉朝設立了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都相當於宰相,另外三公也同時存在。
南北朝進宰相的名字很多,叫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都是,如果加錄尚書事,則權最大,位也最尊。
隋朝的時候,三省中的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朝的時候,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參政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尚書僕射都是宰相。唐高宗的時候,尚書僕射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另外加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也都是宰相。
宋朝的時候,宰相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為副,南宋的時候,宰相名叫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明朝開始的時候有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的時候,朱元璋以胡惟庸案,罷中書省,廢掉了丞相。後來政事十分的繁雜,就設立了內閣大學士,首位的就叫首輔,比如張居正。
清初沿明制,雍正的時候,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實際成為宰相。明清的時候一般稱內閣大學士為宰相。
-
7 # 錢品聚
這就是一個關於君相制衡的問題。
明朝廢除宰相制度以前,宰相或同等權位的重臣,往往會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
第一,有效輔助皇帝的日常執政,幫助皇帝妥善解決各類政務,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
第二,特殊時期會權大於君,有時皇帝放權過多,導致宰相權力過重,從而影響到皇帝的話語權,甚至在關鍵時刻能夠主導局勢。
歷史上已經有過太多的前車之鑑,篡權者大多是手握兵權的重臣,比如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在世襲爵位後,逼迫魏元帝禪讓皇位,建立了晉朝,史稱晉武帝。
再比如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時,掌管朝廷殿前禁軍,權力一度達到權臣巔峰,後因其在軍中威望極高,因此被擁立為帝。
這些可都是血淋淋的現實教訓,朱元璋深知這一點,而宰相更是權傾朝野的頭號重臣,所以他當然對宰相這一職務相當忌憚,再加上胡惟庸起初當宰相的時候獨斷專行,很多事情皇帝暗示要如何做,他卻私底下背道而馳,朱元璋早已對胡惟庸看不順眼,但當時胡惟庸可是表面上正正經經的宰相,抓不到明面上的錯誤把柄。
(胡惟庸)
之後朱元璋親自頒佈《昭示奸黨錄》,昭告天下,以胡惟庸為鑑,並一舉廢除了權傾朝野的宰相一職,這才把龍椅坐安穩。
————————
-
8 # 每天來罐正能量
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這是自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以來,不可迴避的問題。丞相是輔佐皇帝最重要的大臣,也是權力最大的大臣。皇權和相權的矛盾一直都是不可調和,卻又必須依存。(有些時候沒有相位的稱呼,可是這個位子還是有人去做,不過是稱謂變了而已),如果不把權力下放給臣子,事無鉅細都要找皇帝,這樣會把皇帝累死。
而如果權力下放以後,遇上控制力比較弱的皇帝。則很容易被丞相架空。
丞相的歷史
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把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皇帝以下設立三公。丞相是中國古代最高的官職,統率百官。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皇帝”
丞相是協助皇帝處理一切軍國大事的ceo
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雖然,在戰國時就有丞相。可真正意義上的實權大鱷——丞相,是出現在秦朝。漢承秦制,蕭何、陳平、曹參都是著名的賢相。
漢哀帝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 大司徒。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時期也基本不置丞相。但隋朝開創的三省六部制中的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實際等同於相位。理論上是三省平行分管六部。可是省與省的的含金量不一樣啊。打個比方,圖書館的館長是正科級,鄉長也是正科級能一樣嗎?中書省的尚書就是丞相,這是潛規則。
唐玄宗 開元元年(713),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 南宋 乾道8年(1172)亦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 元朝中書省的尚書即是丞相。
中書省掌管史部和民部。要害就是這個史部是批發管帽子的部門。官員的升遷調動都歸史部掌管。掌握人就掌握了一切,所以歷來史部都是六部之首。而中書省的尚書擁有實權。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行駛著丞相的權力。官位更迭只是個套路,實質都是一樣的。大臣中的一哥,就是百官之首。
到了明朝,朱重八先生當了皇帝。丞相也是少不了的。
沒有丞相就沒有一哥嗎?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想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朱元璋想好了千年大計,對這個方針最大的危脅就是開國的功臣。
有一次朱元璋讓皇太孫把一根滿是刺的棒子遞過來,皇太孫朱允文小聲說道有刺。
刀子鋒利的刃口劃到木棒之處,尖刺隨著簌簌的聲響,應聲而掉。
當朱元玩璋把一根光滑的木棒讓朱允文去拾的時候,朱元璋笑的十分開心。
對於他來說屠殺功臣就是削刺。而位高權重的丞相當然是首選的人物了。
前有朱元璋的老鄉加死黨位列百官之首的李善長,此時他退休在家。躺著也中槍。被朱老闆成功的從“木棒”上削去。
胡惟庸順利成為一哥,他估計知道早晚也是個死,飛揚跋扈的十分過分。老朱一看這哥們跳得挺歡,藉口謀反。一下子弄死幾萬人。從此,明朝再不設丞相之職。
朱元璋削刺計劃成功得以實施,但朱老闆過得並不輕鬆。大事小事一肩挑,不過這對於工作狂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情。
朱老闆為了怕忘記了軍國大事,在身上掛滿了小紙片,這樣的備忘錄是相當震撼的。朱老闆走起路來就和刺蝟一樣。
朱元璋的設計是把丞相這塊心頭大患除掉,他的子孫的危脅就小得多了。
可人算不如天算,他是敬業的工作狂,可他的子孫可不願意啊。慢慢的催生了明朝的內閣制。
就是在中樞有幾位大臣處理帝國事情,無論是政事還是軍事。而其中的一哥叫做首輔。是比丞相還丞相的牛逼人物。是真正權勢熏天的人物。有時權力大的皇帝也無可奈何。嚴蒿、徐階、高鞏都是強勢一哥,而二皇帝張居正是真正的一哥做了好些年的首輔。
估計,朱元璋沒有想到吧。如果他要是能從墓中出來,早就氣得自焚了。
不過這套制度十分的科學,明朝中後斯的皇帝打獵的打獵,煉丹的煉丹。可帝國照樣運轉,有內閣在運轉國家機器 。
這套制度居然讓在千里之外的鬼子也學會了,鬼子學的更徹底。天皇完全只是個擺設,首相是決定國家大事的一哥,而天皇的象徵意義更重要些。.
-
9 # 納蘭談史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的這幫出生入死幾十載的窮兄弟們(主要指淮西農民武裝集團)也算是熬出來了,文臣武將一個個的都晉升成為了新朝的公侯伯和地主階級中的一員,擁有大量的土地、金銀和奴僕。可惜金錢權力的誘惑是無休止的,淮西集團人的野心也從最初的大富大貴光宗耀祖上升到統治階層內部權力的爭奪上來。 朱元璋把淮西勳貴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同時又心存焦慮,畢竟自個兒就源於淮西集團,這坐天下多是靠著這幫淮西子弟的功勞,剛建朝就對功臣下手,恐怕會遭天下子民非議呀。但是自己又怕淮西集團過於強大而直接影響到了皇帝自己的權威,所以他又費盡心思的提拔了浙東集團作為調節統治階級內部權力的平衡板,但遺憾的是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反而讓勢力弱小的浙東黨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看著這幫毫無政治原則肆意妄為的淮西勳貴一步步的坐大,朱元璋的心裡越發慌張,最為典型的就是涼國公藍玉。藍玉本是名將常遇春的妻弟,因爆表的戰鬥力和非同凡響的軍事本領屢建奇功,開國後被封為國公和大將軍,隨著個人慾望的膨脹,藍玉也開始了他的不臣之舉,先是兼併大量的土地,販賣私鹽,接著還廣收義子達千人,甚至還把前來調查情況的紀委(御史)給打了回去,這不是讓朱元璋下不來臺面嗎,照這樣下去朱元璋這個皇帝還有什麼權威呢?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最終也是在權力中迷失了自己。透過李善長這顆大樹有機會攀爬到了上層權力中來,不過胡惟庸這個人的內政水平的確是可以的,而且口齒伶俐討人喜歡,在獲得朱元璋的寵幸之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光環的籠罩之下,各級官員的隨聲附和中他開始了自己圈子的經營,慢慢地都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了,連官員的生殺廢黜都不上呈皇帝,還自己替朱元璋做主,甚至產生了悖逆君主的念頭,後來落得了個極慘的下場也是咎由自取。 無論是藍玉還是胡惟庸,他們做出來有損皇威的事情其實也都是有朱元璋故意縱容的意味在裡面。這也是在為殺掉這群功臣們找一個由頭,透過核心人物把淮西集團貴族地主們一網打盡,消除掉皇權道路上的種種威脅,並收回皇帝曾經所賦予他們的財富與地位,甚至是在為廢除自秦而創立的宰相制度做鋪墊,使得皇帝個人來實現中央權力的集中排程,恐怕是朱皇帝早已打好的算盤。
參考文獻:《明史》、《明通鑑》
回覆列表
中國在秦朝時期,便設立了宰相制度。一國宰相,具有很大的作用,可輔佐國君,幫皇帝分憂,處理國家大事。但是,這一制度也是存在許多弊端的,如果皇帝氣場壓不住宰相,那麼很有可能皇權受到威脅。
作為一個想把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皇帝,朱元璋絕不容許這樣的bug存在,廢除這一制度是必然的。明朝的丞相其實就是宰相的意思,胡惟庸是朱元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丞相,隨著權力日益增長,胡惟庸越來越囂張,於是,這成了朱元璋的一大把柄。
朱元璋對胡惟庸早就有所警惕,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即1380年,朱元璋用擅權枉法之罪殺了胡惟庸,並清除其同黨。同時,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一職。丞相廢除以後,各類事宜由六部分管,從此皇權被牢牢集中在了皇室。
朱元璋之所以廢除丞相,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憑什麼要別人來指手畫腳。丞相權力這麼大,將來危及自己的江山怎麼辦?於是他必須找這麼個機會消除這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