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兒小世界
-
2 # 蘇柚情感客棧
我也是一個四歲孩子的媽媽,我認為這種情況要綜合分析。
第一,父母要轉變思維。父母可能平時不給孩子和小朋友接觸的機會。有的父母覺得和別的小朋友玩會傷害到自家孩子,覺得自家孩子膽小怕備別人欺負,因此因噎廢食。
第二,父母要注意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讓她自己學會和別人相處,在相處中發現樂趣。這樣孩子很快就能融入到大家庭裡面,能和小朋友打成一片。
第三,如果家長已經很努力了孩子還是這樣,那就有必要去看看心裡醫生,進行心理疏導。
-
3 # 中國紅愛生活
感謝邀請,四周歲的寶寶與家人交流很好但不愛和幼兒園的小朋友玩也不愛和小朋友說話。有這種情況的孩子,家長在孩子四歲前這幾年肯定很少帶著孩子去親朋好友家串門玩,或者總不放心他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鬧。到四歲上幼兒園後才發現這種情況,那做為家長該咋辦呢?
首先家長不要太急,要給孩子時間去慢慢轉變。
第二,跟帶班老師溝通老師會有意地讓他做一些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遊戲。
第三,寶寶接回家時多問孩子在幼兒園發生的一事情,儘量讓寶寶體會與小朋友在一起的快樂!
第四,讓寶寶帶一些適於幼兒的小零食去幼兒園和小朋友分享,別的小朋友也會分享給他。讓孩子慢慢體會集體生活的溫暖。
相信孩子會很快與小朋友融為一體的!
-
4 # 三城一郭
四歲的寶寶和家人交流很好,我不知道你這裡所謂的和家人交流很好,是怎麼個交流?是指日常主動交流,還是一起玩耍互動或是自己有一些新奇的想法也跟家裡人說。
通常情況下,這是孩子性格內向的一種表現。但是無論孩子是內向性格還是外向性格,都與家庭環境有關係。與父母的年齡有一定關係,父母的年齡稍偏大一點,家裡又沒有其他小孩子,這樣的孩子通常都很懂事,但是他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和玩耍。
因為平時父母做自己的事情,父母做事情比較冷靜、溫和,陪伴孩子玩耍的時間也較少,即便是有時間陪孩子玩耍,也不像和同齡人那樣活躍。那些孩子通常比較喜歡看書或者比較喜歡畫畫,容易專注做自己的事情。
年輕一點的父母比較開放、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生活比較豐富多樣,喜歡找一些刺激,自然孩子也跟著樂在其中。當然,在一些專注的事情上可能不如年紀稍大一點的那麼認真。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性格。
去年見過一個年紀差不多40多歲的母親,帶著她的孩子去遊樂場玩的時候,他喜歡把孩子帶到沒人的地方,哪裡沒有小孩子她她就把孩子帶到哪裡,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們多接觸,更別說交流互動。當然,這也與每個父母的性格有關係。父母平時過於強調事物的對錯,孩子特別的執著於事情的對錯上,這樣的話,當孩子看到一點不舒服的事情,他就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和玩。
孩子從小需要接觸不同的世界,接觸不同的思想觀念,不能封閉在父母的思想牢籠之下。這樣的話,對孩子認知這個世界是有利的,不然的話孩子很容易受傷。小時候還是很容易引導的,一旦長大後思想觀念形成就很難引導了。
父母如果過於對孩子強調一些事物,孩子就很容易有主動性的選擇做一些事物。
比如父母特別強調說髒話是不對的,那麼孩子就覺得不對,孩子就不願意和說髒話的孩子一起玩。
父母不需要必須強調說髒話不對,只需要有良好的家庭環境就可以影響孩子不說髒話,家裡人不說,孩子不會自己說髒話的。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本來想和小朋友玩,但是比較膽怯,邁不開交流和玩耍的第一步。這樣的話就需要父母多多的陪伴孩子,不要直接要求孩子和小朋友交流或者玩耍。
先要給他提供一個簡單的交流的場景。比如:多帶其他小朋友到自己家裡玩,或者自己到其他小朋友家裡玩,只選擇一個或兩個小朋友,慢慢的適應,然後再讓接觸更多的小朋友。
孩子小的時候有幾個不錯的玩伴,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益的,孩子有兩三個朋友,一起玩、一起說話、甚至一起打鬧也沒有關係,幫助孩子提高對社會的認知,也讓孩子從小學習怎樣處理矛盾,怎樣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當然這些還是與父母的引導有關係。如果父母比如有潔癖,他是不願意讓其他小孩子到自己家裡玩的,他也不願意接觸其他小朋友的。
如果父母本來就不願意和人交流的話,那麼孩子在這方面也比較欠缺一點。
如何更好的引導?首先父母要給孩子起到表率帶頭作用,不要直接言語要求孩子。
父母先主動的去跟人說話,打招呼,當孩子看到父母長時間做了以後,就接受了這種不刻意的語言交流。有這樣的語言環境,慢慢適應了孩子就不覺得說話是多麼難為情的事。
適應了以後他就會主動的和別人交流,不覺得害怕。
千萬不要過分強調說孩子不跟別人說話,不玩耍,一旦無意中強調,孩子就會在心裡形成一種強烈的意識,會認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就會那樣去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成長中的性格。
父母應該突破自己的思維模式,來幫助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全方面的健康的提供成長環境。父母需要付出的很多很多,不僅僅是吃飽穿暖、上學,有錢花就可以。
-
5 # 每文木木
四歲的孩子應該是中班的小朋友了。題主沒描述孩子是插班生還是原班生。我就簡單的分析下。
孩子如果是插班生,中班換了一個新的幼兒園,剛開始孩子由於沒熟悉幼兒園環境和幼兒園的小朋友,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家長不用擔心。
孩子如果是原班生,和其它的小朋友已經共同度過了小班這一學期,還在不願意和其它小朋友交流,我們就應該考慮孩子的內部因素。
孩子在家裡和家人交流很好說明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沒問題的,關鍵在他的社交能力上。
1.家長首先觀察,分析自己早期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早期的親子關係對孩子以後的同伴關係(社交關係)有預告和定型的作用。孩子在與父母交往的過程中不但實際練習著社交方式,而且發展自己的行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應,由此可以獲得一種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這種概念是幼兒將來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基礎,也是同伴關係積極、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所以家長要重視早期的親子關係的培養,要肯定孩子的社交行為,多鼓勵孩子。
2.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正確的引導孩子。孩子的性格特點一方面決定著他在交往中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制約著同伴對他們的態度和接納程度。如果孩子性格膽小,我們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去人多熱鬧的地方,慢慢的鼓勵孩子勇敢的走出去。有時候孩子的膽小,不願意交朋友,是父母的過度保護造成的。比如孩子正在和一個小朋友玩,發生一點小摩擦,孩子都沒哭,父母就趕緊跑過來斥責另一個小朋友,然後對自己的孩子說“這個小朋友有點霸道,我們不和他玩” “這個小朋友要欺負你,我們不和他玩”“這個小朋友…… 我們不和他玩。”這樣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不願意和其它小朋友玩,自然也就不愛在幼兒園和其它孩子說話。
3.交給孩子適當的交往技能。4歲的孩子和其它小朋友的協同遊戲和合作遊戲的數量在大步上升,他不和其它小朋友玩,可能是沒有找到方法,不知道該怎麼和其它小朋友玩。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教孩子社交性的說話方式,比如“你好!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 也可以每天教孩子一個小遊戲,讓孩子在學校,邀請小朋友和自己一起玩,比如《拍手,點頭》。孩子每天學習一種新的社交技能,慢慢的他的社交能力提上來,學校的朋友自然就多了。
-
6 # 心語201905
四周歲的寶寶能和家人正常交流說明孩子語言方面正常,只是孩子有些內向,出現選擇性緘默,這是孩子社會適應過程中的正常表現。
我帶班的時候遇到過一個這樣的女孩。她叫陽陽,是我家後排對門住的鄰居。從小班入園到中班上完,陽陽在幼兒園沒說過一句話,老師問她話,她就用搖頭點頭回答,課下也從來不和別人玩,只是站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升入大班要重新分班,陽陽的奶奶找到了我,把孩子分到了我的班。
為了讓陽陽在上小學後能順利適應小學的生活,我和陽陽家長達成共識,開始了幫助孩子克服選擇性緘默之旅。
一、串門。
我和陽陽家住前後排,晚上或週末,有時間就去她家串門,讓她帶我看看她的小房間,聽她講講幼兒園的趣事,有時奶奶還讓她展示一下自己會背的古詩。有空,奶奶也帶她到我家去串門。慢慢地,陽陽和我說話不再那麼拘束,也能主動和我打招呼了。
二、交友。
陽陽和我的關係親密多了,在我的建議下,奶奶又在我們班給陽陽找了個住的離家較近的小女孩做朋友,每天兩個孩子一起來園,一起接走,有時還把那個小女孩帶回家吃飯,一起玩耍。漸漸地,我聽見陽陽的話多了,笑聲多了,小夥伴也多了。
三、鼓勵。
為了讓陽陽敢說、愛說,和小朋友們正常交往,我在班裡的小紅花評比時,增加了禮貌用語、回答問題、小組遊戲等評比專案。很快收到了效果,陽陽來園、離園也能使用禮貌用語,上課也敢舉手回答問題了,喜歡和她玩的孩子也多了。
孩子不愛和別人說話,不和別人玩,值得家長的重視,但也不必大驚小怪,急於求成。要多鼓勵孩子,給孩子展示的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讓孩子多交朋友,鍛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選擇性緘默就會慢慢消失。
-
7 # 呆呆43505
感謝誠邀,寶寶四歲應該是幼兒園小班,小班剛入園時間不是很長,屬於探索陌生環境,接觸陌生人的初級階段,不要太著急,經常跟幼兒園老師多溝通,關注一段時間,熟悉了以後相信會慢慢好的,也經常找一些幼兒園的影片跟小朋友一起看一下,裡面有相同的情形引導寶寶多表達,慢慢會經歷中班,大班,慢慢的給寶寶一些時間,會好的;
-
8 # 巧妙媽育兒
謝的。寶寶與家人交流很好,只是換了環境就變得不愛說話了。說明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在陌生的環境中有些不安和缺乏與小夥伴相處的方式。
1.家長多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小朋友較多的地方去玩。
比如,玩沙子的地方,帶著工具,與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不願意,也不能強迫他,甚至講述分享的好處和道理。而是徵求孩子的意見,觀察他小小的進步就表揚他,鼓勵他。經常去玩,慢慢就會有小朋友主動來玩,從中讓孩子感受到與小朋友相處的快樂。
2.多與人打招呼。
現在出門,接送孩子時,,家長主動與他人打招呼,也試著讓孩子跟人打招呼。開始孩子會沒反應,家長無需著急,也不要當著別人的面說,孩子沒禮貌,內向等負面的東西。只要堅持做好榜樣,孩子看久了也會發生改變。
3.給孩子創造機會。
多觀察孩子的優點,並找出孩子擅長的事,多加訓練,在幼兒園舉行的活動中,鼓勵孩子參與展現自己。既能破膽,還能吸引共同愛好的朋友,就會為小朋友玩找到突破口。
總之,孩子在陌生環境中不愛說話,與孩子的生活環境也有關,只要多帶他到外面的世界去玩,與人相處就可以緩解。在我身邊有幾位小朋友也是小時候在外默默無語,成人後反而愛說且大方。祝好!
其實,
-
9 # 楊紫姍
如果小孩不愛上幼兒園,或是不愛和小朋友說話,那家長就要多帶幼兒到人多的地方去玩耍,小孩缺乏安全感,幼小心靈還沒完全放開,試試多帶幼兒到朋友家裡有同年齡的小孩一起玩。
-
10 # 先左腳再右腳
我覺得您得了解具體的情況,是您的孩子就不怎麼跟別的小朋友有交流呢,還是他還有一些朋友的,偶爾會和小朋友玩遊戲的,還是他不喜歡這個環境?或許他沉浸在自己的一片天地裡,這說明也許您的寶寶比較慢熱,是個內向的孩子,您也不必太擔心。
我覺得作為家長您要跟老師溝通溝通,問問老師他在幼兒園的表現,上課積極的程度如何?跟小朋友相處的如何?是一直都自己一個人玩遊戲嗎?您要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是從獨自遊戲開始發展的,就是自己玩自己的,即使身邊有別的孩子也看都不看,慢慢的孩子開始進入旁觀遊戲,就是看看其他小朋友怎麼玩,接著孩子會進入平行遊戲,就是孩子玩的時候會靠近別的小朋友了,然後再有協同遊戲、合作遊戲,在這個階段孩子的世界才會有小夥伴參與到遊戲中。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會了協同遊戲、合作遊戲,孩子就不玩獨自遊戲了,有些孩子就喜歡獨自遊戲,有些孩子就喜歡合作遊戲,所以您要搞清楚您的孩子是一點都不跟別的小朋友玩,還是他有過跟別的小朋友玩的經歷,只是他更喜歡自己玩而已。
我覺得出現這樣的情況,您孩子的性格可能比較慢熱、內向、怕生,這跟您的引導也有一定的關係,但您也不要因為您的孩子不跟別的小朋友交流、玩耍就強迫他跟別的小朋友交流,這樣只能引起小朋友的反感,讓他感覺到更不適應,您可以跟老師溝通溝通,您跟老師要統一戰線,多引導孩子先看看別的小朋友玩遊戲,慢慢的讓他參與到其中,也許他覺得別的遊戲很有趣的時候,自己也會不由的參與進去,慢慢的就會跟小朋友交流起來,家長和老師都要儘可能多的給孩子創造這種機會。
家長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就是當著孩子的面說:“我家孩子就是不愛說話”,“我家孩子平常就是不喜歡跟別的小朋友玩”等等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這樣了,總說孩子的性格怎樣,膽量怎樣會影響孩子心理的發展,每個孩子的心理發育的階段不一樣,都是逐漸完善的過程,有的孩子快一些有的孩子慢一些,家長不必太心急,給孩子點時間讓孩子慢慢長大。
願所有的孩子在我們共同的教育下健康自信成長!
回覆列表
最近在帶一個一歲半的寶寶,和大家分享下經驗!
寶寶和家人交流很好,說明他的交流和表達是沒有問題的,不存在自閉症等情況,不喜歡和幼兒園的小朋友玩和說話,可能有以下2個原因:①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對於陌生人比較害羞,也不善於表達;②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和人會產生自我保護意識,不願意與陌生的外界交流。分析情況,對症下藥,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經常帶孩子到小朋友聚集的場所遊玩,如公園、遊樂場等,慢慢鍛鍊孩子膽量及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②幼兒園的老師可以觀察孩子看看他對哪位小朋友的防備心比較少,再慢慢引導他去接觸。
目前我正在帶一歲半的寶寶,剛剛接觸的時候,都不跟任何陌生人,去到陌生的環境也是默默的看著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窩在家長身邊。我並不著急讓她馬上接受我,而是在她需要的時候出現在她身邊,慢慢的開始跟我玩,現在去小區外面玩,也能和小朋友打成一片呢!我是育嬰師小凳子,歡迎各位互粉,粉必回!你家小朋友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是怎麼處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