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歴史的軌跡
-
2 # 平說平論
王昭君是因為和親匈奴而成為歷史之謎的。
關於匈奴,筆者這不在這裡科普了。筆者《平說漢唐和親》有介紹。匈奴是北方的強者。漢朝建立的時候,劉邦曾親征匈奴,結果,根本不是對手,不是匈奴人網開一面,劉邦差點有去無回。武力鬥不過匈奴,就用香風美女軟化。於是有謀士提意讓劉邦用自己的親女兒和親匈奴冒頓單于。按照楚人或漢朝人的習慣,孃家人,舅家是不能得罪的。如果和親,匈奴今後的單于將是劉邦的外孫或劉家皇室的外甥,哪有外甥欺負舅舅,外孫欺負姥爺的。不是呂后反對,這門親事就可能成了。但是最後還是弄了一個贗品公主(或許也是宮女)嫁了過去,無論這個贗品多麼不值一提,但她是以劉邦女兒的名義嫁過去的。劉邦是用自己的面子去貼匈奴的。此後,這種和親方式維持了70多年,然後,漢朝對匈奴進行了打擊、分化等一整套組合拳,而匈奴人內部也分裂成南北兩個勢力。南北匈奴為吃掉對方,都希望巴結當時日趨強大的漢朝,這時,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更加迫切,於是不在乎什麼公主不公主了,只要是漢朝官方的意願,宮女也行。這樣這才了漢皇室從宮女中選人與匈奴和親的事情發生。曾看到篇文章說:“近代學者王桐齡將漢代和親女子分為四等七級,王昭君被劃入‘不列等’的第七級。他說:‘不列等之王昭君,乃下賜稱臣、納貢、入朝之呼韓邪單于者,乃完全為贈品也’。‘賜’宮女當然比‘降’公主差得遠,所以嚴格說來,‘昭君和蕃’算不得漢家皇室與匈奴單于之間的和親或聯姻。漢高祖同匈奴和親,記錄了漢的失敗和匈奴的勝利;漢元帝同匈奴和親,記錄了漢的勝利和匈奴的失敗。雖然都名為“和親”,但前者是漢“奉”匈奴,而後者是漢‘賜’匈奴——性質迥然有異。對於呼韓邪單于的請婚,這種規格是低得無可再低了。“因此,王昭君和親匈奴彰顯了漢的強大。是美酒飄香乾一杯的事情。
那麼王昭君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關鍵是她為什麼要嫁匈奴單于?
關於王昭君,正史記載很少。《漢書 元帝紀》中有一句,說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招掖庭王牆(牆)為閼氏。”在《漢書匈奴傳》中也有一句,內容大同。
熟悉古代中官規則的人都知道,作為普通人家的女兒,史官班固是不能多用筆墨的,否則容易出問題,這是遊戲規則。因此,像日記,某年某月某日,匈奴單于來朝,皇帝賞賜豐厚,單于表忠心,並想娶漢人的女兒,成為漢朝的女婿。皇帝就把良家女王嬙嫁給她。沒有過多的評論與枝杈。精簡到了家,再少一個字,意思或表達不清。
《後漢書》中關於王昭君的身世稍詳細一些,《後漢書》完成於南北朝時期,這個時候距離昭君出塞已經過去了400多年。我們看看《後漢書》是怎麼記載這件事的。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後漢書》共九句。第一句話交待了昭君的出處,南郡人。南郡很大,具體在哪裡沒有說明。民間的傳說或野史的記載就比較清晰一些,說王昭君是湖北興山縣寶坪村人。1987年,我去過寶坪村,在我的印象裡,那裡是一個遙遠、偏僻、寧靜而秀美的山村。從秭歸下船,轉汽車,再轉汽車,然後步行幾公里在傍晚到了那個山村,那是一個夏日有雨的傍晚,後來雨停了,在一次拍照過後,我的雨傘忘在那裡。因此,記憶深刻。
第二句說王昭君在漢元帝初年被選入 “掖庭待詔”,“掖庭”,宮中旁舍,宮女居住的地方。待詔是等待皇帝的通知。從記載中我們還知道王昭君是良家女子。所謂良家女子,就是“好人家”的女子。漢代良家子是個特定階層,他們擁有一定資產,遵循倫理綱常,從事正當職業。在漢代,醫、巫、商賈、百工之家不能稱良家。士農工商,不是工商,就只有士農了。農耕王朝重視農業,所以農家、有文化計程車人,善於經營、家境富足、歷史清白的人家可以稱之為良家。良家子有到官府為吏、免除賦稅等政策優惠,良家的女子是朝廷選秀的主要來源。
第三句匈奴單于來朝,皇帝以五宮女賞賜。也就是說宮女出塞與匈奴和親不是一個人,而是五個人。但由於昭君光輝奪目,我們只關注到了王昭君一人。
第四句說昭君入宮多年,見不著自己的皇上男朋友,心裡有怨氣,感到很悲哀,所以主動要求嫁給匈奴單于。這一主動非常不得了,使她一下走出了後宮,走入歷史,走成了落雁,走進了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圈,走出了一片廣闊的歷史新天地。因此,要向王昭君學習,向王昭君致敬!學習她為自己的幸福的拼搏精神。否則,她會歷史上成千上萬的宮女一樣,被不值一提地埋沒在歷史之中。
第五句敘述了單于要告別了,皇帝命令把給單于準備的五個宮女牽出來給單于展示。
第六句王昭君“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後漢書做了這樣的描寫,說王昭君一出現,整個漢朝的宮殿一下亮了起來,昭君優雅地緩緩地走進了宮殿,矜持並有些小驕傲地展示著自己的美,一下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過去。這些見過世面的貴族大臣們突然眼睛發亮,一個個被王昭君的身影牽動。所謂竦動左右。竦,伸長脖子,提起腳跟叫竦,為什麼伸長脖子,提起腳跟呢?這些有修養的貴族不是在皇宮裡健身的,是看昭君的。
然後第七句,皇帝看了也大為吃驚,想把她留下,但在自己的部下面前,尤其是在單于面前,又不能失信於人。我們平常人都能理解,當面答應送人的東西,一看東西好就不送,這太小氣、太沒面子了。華人是不能失面子的,何況皇帝。所以讓匈奴人揀了個便宜。
第八句說王昭君在匈奴生了二個孩子。
第九句說王昭君在呼韓邪死後請求回中原,但皇室讓她遵守匈奴習俗嫁給了呼韓邪的兒子。
這是《後漢書》的記載。
那麼,如此美麗的王昭君為什麼就等不到皇帝的“詔”呢?王昭君又為什麼自願出塞?
《西京雜記》、《世說新語·賢媛第十九》等小說雜記做了描述。
漢後宮中有成百上千的宮女,個個仰望星空,期盼皇帝來臨,為了得到的皇帝的臨幸,他們打聽皇帝的愛好,甚至於有用竹葉插門,鹽水灑地的故事,來引皇帝的羊車的。漢元帝沒有這樣的喜好,宮女又多,怎麼辦?
一種說法,說皇帝皇宮宮女太多,顧不上見,讓畫工給每個宮女畫像,皇帝根據畫像選擇。所以宮女們都賄賂畫工,多的十萬,少的也不低於五萬。王昭君因為長得漂亮,長得漂亮就容易傲,酒香不怕巷子深,就不理睬畫工。結果,畫工就把昭君畫醜了,不僅畫醜了,而且毛延壽還在昭君畫像的眼角是點一了顆要命的喪夫落淚痣。
什麼是喪夫落淚痣?就是左眼下有痣。左眼下與婚姻有何關係呢?面相學理論把人的整個臉面分為“天、人、地三才”,額部為天,鼻子及橫向部位為人,頦部為地。由此可知,左眼在鼻子橫向部位故屬“人”。“人”即代表命主的婚姻家庭,同樣左為夫,故左眼下有痣,不利夫,不利的時間段一般在命主四十歲左右。江湖人士給這顆痣起了一個非常恐怖的名字——“喪夫落淚痣”。
帝王貴族們是很迷信的,不然就不會有秦始皇和漢代的皇帝求長生不老藥。有了這顆“喪夫落淚痣”,皇帝當然不會詔見王昭君了。昭君也就沒有機會見皇帝。
那麼這個畫工把昭君畫醜一些就可以,為什麼還要點一顆要命的喪夫痣呢?
這就有了另一個宮廷故事,說漢元帝的皇后——王皇后見了王昭君被王昭君的美麗嚇著了,她擔心皇帝見了這個美女後,自己將被冷落,於是囑咐畫工不僅要畫醜,而且要要命。
昭君在宮裡待了3年,無緣面君。
如果沒有意外,王昭君可能會與成千上萬的宮女一樣,老死在宮中,然而,命運來了,匈奴入朝求和親。不甘心做白頭宮女的王昭君毅然請命,自願去匈奴。
皇帝就按圖檢視,看這個叫王嬙的宮女長得這麼困難,就送給了匈奴。
然後,這個看上去長得困難的王嬙一出現,就讓漢元帝大為震驚。漢元帝為什麼震驚,因為他發現,這個看上去長得困難的王昭君,實際上是天下難得的美女,貌為後宮第一。
這就讓漢元帝后悔了。
分析這一行為,至少反映了三種心態,第一種是聚焦放大的現象。什麼東西就怕聚焦,一旦聚焦,就容易產生美。一個看上去並不怎麼美的地方,用照相機聚焦,把某些內容從環境中突出出來,就突然變得很美。一些演員在人群中可能並不怎麼出眾,但一旦聚焦上了銀幕,在人的心目中一下就突出出來。因此,婚禮中新娘一般都是最美的,至少比生活中的形象或印象要美很多。
第二是舊報紙心態。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舊報紙在真正要賣的時候,都捨不得,因為這時會發現,這些舊報紙上面原來有很多重要的資訊與內容。實際上放在家裡塵封了多少年了也沒想起了,到扔或賣的時候,才發現。這幾個宮女在後宮塵封了多少年,到要出塞的時候才發現她們實際上長得很漂亮。
第三,是光環效應。出塞的是五個宮女,但人們只記得王昭君一個人,原因是昭君長得太漂亮了。於是人們像聚焦一樣,把其他人給剔除掉了。於是人們把所有的感情都給了王昭君。如果王昭君只是長得好,智商不夠,一張嘴一口土腥味,或者看上去很美,看上去想犯罪,一張嘴就想撤退,看上去像夢露,一張嘴像橫路。皇帝心理也能平衡,誰知一問話,頭腦清楚,對答如流,不僅如此,舉止還優雅大方,簡直是千年不遇的絕代佳人,這皇帝能不悔嗎?
皇帝悔,這些畫工就更後悔了。因為皇帝不高興,這些畫工就被棄市,什麼是棄市,就是公審、遊街、然後殺掉。王安石有詩云“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明妃曲》)。
但是我們要說的是,像《西京雜記》這樣的小說記載的事情,不能作為歷史事實。此事無正史可考,極有可能是杜撰。如同我們今天的神劇。所以對待小說中的內容,如果從真實的歷史考量,即進行事實判斷的時候,我們作為應當慎重。但把它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或社會心理的時候,它是很有些價值的。這種現象說明宮廷裡有腐敗現象和大家對腐敗現象的痛恨。
那麼,王昭君到匈奴以後怎麼樣了?
有些人以為匈奴單于讓王昭君做了皇后,其實不然。昭君只是寧胡閼氏(眾多閼氏中的一個),並不是第一夫人。王昭君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匈奴的權位分配比較簡單,單于之外,分左右賢王,分別管轄匈奴國土的東西。然後,是左右蠡王,左右大將軍。一般情況下,左賢王是太子,相向於我們的東宮。但並不絕對。因此,說昭君的兒子是王儲是沒有記載的。婚後三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逝世。他的兒子繼位,要求把父親的后妃納為已有,這不符合漢人的習慣,因此,王昭君上書皇帝,要求迴歸長安,這時漢朝皇帝是漢成帝,漢成帝讓王昭君遵從匈奴的風俗,王昭君又嫁給了這個繼任的年輕單于雕陶莫皋為妻。又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昭君死於何時何地,沒有記載。
昭君出塞,竟勝似千百萬雄兵。昭君出塞以後,胡也寧了,漢也寧了。當然這個安寧的背後是漢朝強大的國力,否則,區區一和親女子的影響力是極為有限的,漢公主和親的歷史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然漢朝的強大,使得漢匈之間,從元帝到成帝、哀帝、平帝,漢胡一直保持友好,直到王莽篡位。那時雖然昭君早已離世,但匈奴單于仍然不犯中原,但是他們認為,中國世世為漢朝的外甥,如今天子已非劉氏,如何做他的藩屬?於是匈奴再不進貢,獨立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昭君是是最美的和親使者,長得美,動作美,行為美。堪稱愛國愛家的典範。也因此中國歷史最為著名的四大美女。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都與政治有關,其它美女多與政治陰謀有關,西施是勾踐用來色誘夫差的,貂嬋是王允用來挑拔董卓與呂布關係的,楊貴妃則是把唐玄宗弄得忘記了還有政治。只有王昭君與政治陽謀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昭君是真正的美女。這樣的尤物被匈奴人帶走了,自然是一種損失。因此,常常引發人們的聯想。普通人聯想只在豐富自己的精神,文人墨客的聯想卻具有衝擊力、穿透力與震撼力。而他們一旦形成共識,成為所謂的共業,就是巨大的衝擊波。只是騷人墨客幾乎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難,所以他們在提到王昭君時,大多是悲傷的。“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代表了唐人的觀點。但接受了現代觀念的今人或許不這反看。柏楊先生認為,中國固然繁華,但與王昭君何干?她只能困在宮廷的小小天地。而宮廷的小小天地,在匈奴汗國也是一樣,擁有頂尖的享受。並且,就在王昭君辭行後當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劉奭就死了。如果把她留下,最好的結局不過一個被漢元帝偶爾玩過的普通小宮女而已。她將守著靈樞,老死墳園。事實上,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她的幸福才真正開始,她成為匈奴汗國單于最寵愛的妃妾,因她的花容美貌和她的來自中國的強大背景,在匈奴汗國宮廷中有極為尊貴的地位。相形之下,她留在長安,只能囚在墳園。塞外卻有廣闊的蒼穹,使她擁有豐富的愛情和人生溫暖。
而今天人權或女權主義者,又會從另一個角度解釋說,不再乎天長地久,只再乎一時擁有。兩人有愛,則一年足矣,無愛,則度日如年,多幾十年又有什麼好呢?你想想,從農耕文化圈到遊牧文化圈,從吃五穀雜糧,到吃牛羊肉,喝馬奶,聞起來就想吐,怎麼會有幸福?
我們誰不可能穿越回去,去了解王昭君的真實感受。所以,上述的解釋都有道理。從心理學上解釋,這些解釋又未嘗不是在說自己。
汝非魚安知魚知樂?我們要說的是超越個人的恩怨情懷,昭君的和親成為一段佳話,成為漢匈奴和好的文化共業,因此,她為後人所傳誦。
回覆列表
王昭君成為歷史之迷的原因由以下誘因導致。第一種,國內宮庭原因,即內因。(一),宮庭畫師毛延壽利用權利而謀求受賄目的未達到之說。按照漢代皇庭遵循的沿習,所有徵選美女,須得御用畫師繪以影象上呈天子選定圈閱,才可得到天才恩寵,而昭君雖遭畫師屢次暗示並沒有滿足其行賄要求。致“天香國色”明珠暗投而不被天子所識,在後宮埋沒了五年多。(二),義不容辭,救民與國家說。即大義之說法。有人說,她的出使“救蒼生與水火,甘教薄命葬姻塵。”她出使是想為國家的安寧盡一份微薄之力,用纖細之軀去立地擎天,換來漢匈兩族的代代友好。(三),畫師毛延壽的救國策略之說。由於昭君天生麗質,美若天仙。這樣的條件一定會讓漢元帝沉陷而難以自拔,導致不理朝政而誤了國家。而在這個說辭中,畫師毛延壽的行為成了憂國憂民的忠君愛國之士,而昭君成了“紅顏禍水”的危害國家的危險人物。故後人有詩詞為證,“延壽丹青本誆君,和親猶為斂胡塵。”及“忠君唯有毛延壽,能送名妃出宮門”等眾多詩句。(四),迫於壓力之說。這一說的版本是,昭君才貌雙全,豔絕皇宮,和漢元帝十分恩愛,雙宿雙飛,甜蜜異常。後來,毛延壽的由於觸犯了天子,逃到勢力強大的匈奴。為了在匈奴站住腳跟而謀取榮華富貴,而將王昭君的畫像獻媚於匈奴王,匈奴單于一見傾心,用盡手段千般求索。漢元帝只好忍痛割愛,依依不捨,將心愛之人出塞,嫁於匈奴。以後昭君在匈奴勸導單于與中原漢朝修好,互不相侵。並送毛延壽歸漢,為漢元帝所斬。昭君出塞後,漢元帝日思夜想,寡寡無歡,憂鬱成疾而一命歸天。這幾種版本,從若干方面探索了昭君出塞的內在原因,也是千百年中國歷史上對這個具有傳奇色彩和偉大的柔弱奇女子命運的一種關懷和肯定評價,也是對她價值濃墨重彩大書一筆的記載。第二種,外因,外部大環境的原因。在西漢歷史上,絲綢之路上西域,雖然漢朝設有西域都護這樣管理機構,但是被擊敗後匈奴分為兩支。分別為呼韓邪單于與郅支單于。而作為弟弟的呼韓邪單于主動向漢朝示好,而作為哥哥的郅支單于西移後,兼本匈奴支部的其他部落。繼續在西域攻城掠地,為非作歹,挑戰漢王朝的權威。被元帝時新上任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以西域副校尉上任的陳湯所統轄的兵馬所滅。而在這次戰事中,陳湯和甘延壽一戰成名,威名震動西域。在大勝後,上奏漢王朝奏章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結束語,雄壯氣派,令後人稱頌,而成為千古名句。陳湯因為此一戰的功勞而成為大漢的上將軍而流傳千古。因此,在強大的軍事進攻的基礎之上,恩威並用,採用“軍事奪取與安撫”兩種外交手段鞏固國與周邊的勢力的外交關係。以讓國家邊塞得以安寧。而“和親”這種封建時代的政治結盟手段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歷史上記載,漢元帝競寧元年(公元33年),“嫁宮人王嬙於呼韓邪”。所以,在內外條件作用下,必然產生這種結果。作為漢王朝的皇室不可能忘我而無任何私心地將具有高貴皇族血統的“金枝玉葉”嫁於冰寒而朔風肆虐的遠離中原而一輩而不能相見的苦寒之地。並且匈奴人的外貌體徵,生活習慣和環境不是中原發達地方的人所不能接受的。最大的可能,當然,漢代距離現在二千多年了,許多歷史真相只能透過有限的資料推測,以達到基本上接近客觀事實的地步。因此,按照史載語 句中的“宮人”的描述,待在宮中五年多,當被天子寵幸這條路堵死後,結局只能老死後宮,名不見經傳。當“和親”的歷史機遇突然降臨的時候,她當機立斷,義無反顧“請掖宮”,“請令行”,北出塞外,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和報效國家的宿願。出塞以後的故事,主要是呼韓邪單于死後,請求迴歸,不願嫁其燕氏之子,這種風俗與中原相悖。故不被昭君所能接受,在漢王朝拒絕下,只好從了胡俗,改嫁並生二女,了卻此生。也有其他說法,為了反抗這種惡俗,服毒自盡。這個為漢王朝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傳奇女子,為了漢王朝那些處在廟堂之上的大人物安享榮華,作出了無以倫比的犧牲,最後還被無情的拋棄。作為一個棋子,完成使命後被棄之不顧,九泉之下,讓她情何以堪!!!她的受國之情和向中原的歸心和精神以及生命如同她“青冢”上的綠草,青翠而生機勃勃,永不枯萎。她的一生如同迷一樣,如蒙著面紗西域女子,令千百年世人想一睹芳容,看到她的真實的容顏,我們相信,那一天離我們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