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爛柯人

    古人不是傻子,我們能想到的,祖先早已都考慮的很清楚。古代的長城雖然是被動防禦,但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抵禦遊牧民族襲擾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自春秋開始,各諸侯國出於彼此防禦和抵禦遊牧民族襲擾的需要,開始在邊境興建長城。到戰國後期,秦、趙、燕三國各自在自己的北部構築起了長城,用於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

    秦統一六國後,繼續對戰國秦、趙、燕長城的基礎上,進行修繕和補築,使其相互連線,最終成為了著名的秦始皇長城。秦始皇修築長城的目的,主要是防禦匈奴南下。自戰國時期開始,秦國便與匈奴爭奪河套地區,雙方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

    這場鬥爭在秦始皇掌權時,暫時以秦的勝利告一段落。隨後,蒙恬奉命修築了萬里長城,並在沿線興建了大批防禦設施,派兵戍守,移民實邊。長城並非是簡單的一條線性防禦工事,而是一套完備的立體防禦體系。

    長城的設立,是在遊牧民族和農耕區設立起了一道軍事防線,使得北方的騎兵不能長驅直入,同時為戍守軍民提供了一道穩固的防禦工事。從這一點來講,秦始皇長城的意義時十分巨大的。

    不過,隨著軍事戰爭規模的逐漸擴大,僅僅依託長城組織防禦,已經不足以起到安境保民的效果。兩漢時期,匈奴時常突破長城,對農耕區進行襲擾。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長城防禦系統的存在,農耕區將會遭受更為慘烈的襲擾。

    從古代軍事史的發展來看,長城到明代後期,特別是進入清代以後,已經基本喪失了作用。因此,在康熙朝時,開始放棄新築長城,但也從未放棄在重要隘口實行駐兵設防。

  • 2 # z山海

    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抵禦北方“馬背民族”的侵擾,當然有十分必要的實用軍事價值,不是有沒有用的問題。

    後世朝代多仿效,加固增修長城;但不是普遍真理,也有不修長城的,戰略效果更好的!

    一.要知道,做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非常人可比,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的“馬背民族”的侵擾,騎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優勢,十分明顯,對於中原步兵為主的軍隊,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二.因而,在秦朝以後的朝代,莫不是增修加固長城,抵禦來自北方“馬背民族”的侵擾,成為鞏固北方邊防的一項重要軍事工程。

    三.但是,也有例外,“明修城,清修廟”,到了大清帝國,汲取歷史經驗,採用兵法中的上上“攻心為上”的戰略,對塞外等“馬背民族”,採用聯姻、尊重宗教信仰等攻心戰術,在京城、政治活動中心承德等處,針對“馬背民族”的宗教信仰,修建聯絡“馬背民族”宗教信仰的嗽嘛教等寺廟建築四十餘座,北京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尤以承德外八廟為代表。承德外八廟的典型建築普陀宗乘之廟,號稱小布達拉宮

    北京嗽嘛教建築雍和宮

    你說,都說,清王朝昏庸,“明修城,清修廟”,這一招還是很明智的高招吧!

    僅供參考。

  • 3 # 夢露居士

    中國很多朝代都在修長城,可見長城真的能抵禦外敵,不然歷朝政府不會花那麼多人力物力去修建的。

    長城的具體作用,我認為有這麼三個:

    第一,最明顯的作用就是抵禦外敵入侵。

    但是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長城那麼長,不可能每一段都派兵把守。如果北方遊牧民族繞過有人把守的地方,從無人把守的地方突破長城,那麼長城豈不是沒有用了嗎?

    顯然,長城不僅僅有直接抵禦外敵的作用。

    第二,在崇山峻嶺中建造一條交通要道。

    爬過長城的人可能有這樣一種體會,長城往往建在山上,如果走山路很難攀爬,但是在長城上卻可以健步如飛,在古代甚至可能跑馬。

    所以,修建長城,就是在行路艱難的山區修建了一條可以行軍、運送物資以及傳遞訊息的交通要道,戰略意義很大。

    第三,可以隔斷商路。

    大家都知道,北方遊牧民族往往不產鹽,不造鐵器,要靠與中原的貿易來獲得這些重要物資。

    而商人、商隊不可能像軍隊那樣可以翻山越嶺,走得肯定都是關口和大道。

    因此,在必要的時候,中原王朝只要在交通要道的關卡駐兵,就可以有效阻斷遊牧民族和中原的貿易往來,掐住他們的經濟命脈。

    綜上所述,修建長城真的有用,是可以抵禦外敵的。

  • 4 # 龍支子

    對於依靠農耕文明繁榮發展的中原王朝來說,守土有責不僅僅是一句政治口號,這關乎到王朝政治的延續和生存,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就是在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

    由於中國大部分國土處於半乾旱半溼潤的地帶,兩個地區之間天然地形成一條400毫米等降水線,從而成為遊牧區和農業區的分界線。

    遊牧區因為經常遭遇乾旱、雪災等不可控的自然災害,草原民族遇到生存危機後,時常到農業區擄掠一番,因此沿遊牧區和農耕區的分界線修築長城,是冷兵器時代最好的軍事防禦設施。其軍事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由全線防守變為點線結合,以交通要道、易守難攻的關隘為主來防守,既可以避免軍力不足和分散的問題,也能有效防止北方民族肆意進入中原擾亂農業區的正常生產;二是做為軍事設施,可為戌邊的軍隊提供依託,使其進可攻退可守,臨戰時打仗,平時墾田,墾田戌邊可大大降低軍事成本;三是做為一道堅固的屏障,不僅僅只是國家領土疆界的象徵,對北方草原民族而言,也是一道不可輕易逾越的心理界限。

    所以,不要懷疑秦始皇修築長城是在濫用民力,他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戰略家,不會因為簡單的目的就以百萬民眾之力修築一條沒有軍事價值的設施。不僅秦始皇在修長城,其實在他之前很早的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長城的雛形——烽火臺,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也在修,秦長城就是在齊、魏、燕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他之後的朝代更是從漢、隋、唐一直修到了明朝。不僅中原王朝在修,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進入中原後,也在修,北魏、北齊、後金等都大力修築過長城,現在保留下來的居庸關、慕田峪、古北口、金山嶺、黃崖關等,都是明朝時期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秦始皇完成長城工程後,倒是沒有驗證長城抵禦外敵的機會,就二世而亡於內亂了。但長城抵禦外敵的功能在漢朝時期開始發揮作用,遊而不定的匈奴人因為有長城的阻擋,大部分時候都在偏遠地區活動,也不敢深入中原腹地,進出都不方便的限制,加之和親政策的籠絡,使漢朝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大舉進攻匈奴,並逐步將其分化瓦解,其主力被趕到了歐洲地區,剩下的部族實力大減,最多也就是騷擾一下,構不成對政權顛覆的威脅。

    如果長城防線一旦突破,中原地區永無寧日,最好的例子就是兩宋時期。北宋建立後,西北的河套地區以及北方的燕雲十六州都控制在遊牧民族政權的手中,自古以來形成的遊牧區和農業區的分界線已不復存在,所以兩宋飽受外敵欺凌,歷史上經常講“弱宋”,就是因為失去了長城屏障的護衛,常常遭受草原民族的敲詐勒索,這些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就是單純為財而來,即便攻陷京城汴梁,連皇帝都俘虜了,洗劫一空後又返回了老巢,並不是為了朝代更替的政治目的。因此,兩宋時期是民眾生活最艱難的時期,長期的戰亂,加上夏、遼、金以及後期崛起的蒙古都要靠宋民來養活,使宋朝國民苦不堪言,對能征善戰的將軍猶為崇尚。

    在體制上比較接近兩宋的明朝,雖然也遭受草原民族的侵擾,但因為有長城在,基本上還可以維持統治地位,大部分時候也只是在邊境地區發生衝突,戰火燒不到中原腹地,即便是後來滅了明朝的清政權,也礙於長城的阻擋,在軍事上很是棘手,皇太極從喜峰口偷襲入關兵臨北京城下,也不敢久留,如果不是內亂和山海關讓吳三桂輕易送出,中原王朝的歷史結局絕對是另一番景象,有長城的護衛和沒有長城的護衛,就此完全可以體現出不同來。

    著名作家餘秋雨在其《中國之旅》中感慨:“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文人雅士們的無病呻吟,歷代如此,不敢說有多智慧,不過就是操弄文字而已。長城在長時間內的防守功能有史為證,直到今天,已成為中國精神,國歌響起的地方就有“鑄造我們新的長城”的聲音,其實這個有形的長城已經超出時代活在了每一個華人的心中!

  • 5 # 夜月下鳴蟬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巨型防禦工事,其修建和維護的週期歷經幾千年,堪稱世界之最。

    那麼,秦始皇當初決定要修建萬里長城是因為要抵禦外敵麼?當然不是,至少不是主要的目的。在最開始的時候萬里長城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預警,也就是說起到軍事上的通訊和報警作用,能夠方便中原地區軍隊快速的反應,到達戰鬥衝突地點,起到及時增援,快速反擊的作用。

    首先,看看萬里長城對抵禦外敵的作用。秦始皇修建的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蜿蜒一萬餘里”。可是這一萬餘里的長城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並不是常常能夠獨擋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時常會發生北虜襲擊中原,劫掠百姓的事情發生,比如北宋和明朝時期,特別是明朝時期,在明英宗時期還曾經發生過皇帝被俘,京城被圍的事情。可見長城對於抵禦外敵的作用不大,關鍵是預警的作用。就像是治病,永遠是防大於治,透過及時預防通常能夠化解九成以上的危機。而只要中原軍隊再多些勇氣,能夠主動出擊幾次,大勝一兩次,那麼產生的震懾作用將能夠化解剩餘的危機。中原也得以安寧。

    然後,再看看素以強盛著稱的秦,漢,唐等朝,這些朝代即使疆域遠超過長城之北,卻也都勤修長城,這說明歷朝歷代都能夠看清和認可長城在軍事上的預警作用,能夠以最小的代價解決可能帶來巨大威脅的軍事問題,這是國家治理的現實問題。也只有明朝中後期,那些不通兵事的文臣們才會對萬里長城的防禦作用深信不疑,日日修繕,可是明朝最終還是亡於北患。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陸地大國,與北方的侵略者的接壤邊界通常十分的長,這種情況下也造成了中國曆朝歷代都必須要花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去鞏固邊境,如果能夠有一個方式能夠減輕這種情況,那就是唯一的萬里長城。即便是到現在,中國與北方諸國的接壤也綿延幾千裡,國家在邊境防禦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不過好在如今不需要長城這種超級文物站在軍事的第一線了,因為我們的邊境遠超長城之北,而且我們也有更加先進和智慧可靠的預警防禦手段。

  • 6 # 地理答啦

    長城本身不能禦敵!駐守邊關的部隊藉助長城這個有力的防禦工事可以更好的防禦外敵!眾所周知,在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的因素,然後才是武器裝備、地理環境、天氣條件等外界因素。長城本身是一座防禦工事,防禦工事能否發揮作用、怎樣發揮作用,那還要看擁有它的人、使用它的人怎麼去駕馭它!回到秦朝,秦軍部隊在和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中,必須想出辦法應對遊牧騎兵的高機動性、強衝擊力、遠距離射殺等天然優勢,還要解決自身的後勤補給等問題。這樣以來,修築城池建立據點就成了很好的選擇,但是據點之間的空白又容易被對方穿插而過,城池本人也容易被合圍孤立,所以又想到修築城牆把若干據點串聯起來,把對手拒於牆外!其實在拼之前,趙、燕等國已經開始各自修築長城,秦統一後吧它們連線起來,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在秦軍的禦敵作戰中,長城可以發揮以下作用:一是有效抵消敵方騎兵的機動性。任你風馳電掣、左衝右突,我自巋然不動、以逸待勞,反正你也繞不過去,想在運動中消滅我們,沒門!我就固守陣地!二是有效避開敵方騎兵的衝擊力。狂飆的騎兵衝擊力巨大,就連古羅馬的烏龜隊形也很難正面硬剛,而秦軍在長城堅壁之上,遊牧騎兵衝擊力再大也不敢往南牆上撞。三是有效躲避弓箭的遠距離射殺。遊牧騎兵的弓箭穩狠準遠,秦軍穿了盔甲也常常被射穿,有了城牆和城垛掩護,可以有效減少傷亡。四是有效預防敵軍穿插突入,沒有長城,遊牧騎兵可以繞過秦軍據點,長途奔襲南下河套、關中。有了長城,就可以有效阻擋敵軍突入。即使某個地方被撕開一個口子,透過烽火傳遞資訊,也能及時組織後備兵力馳援。當然了,還是開頭說的,戰爭的關鍵是人,如果沒有駐兵,一道空牆也很難發揮作用。這也是長城防禦模式的弊端所在。漫長的長城防線,需要大量的兵源和後勤補給,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造成民怨和國庫虧空。陳勝吳廣就是在前往長城防線駐防的途中揭竿而起的。

    以上!

  • 7 # 烏辰子

    首先,我們中華民族自軒轅黃帝開始,便是立足於農耕文明。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制社會,再到封建制社會。我們都是農耕文明,從事農業生產,哪怕是到現在進入現代,我們的身上都有很深的農耕文明的烙印。

    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基於對北方國防的考慮,從我們知道的歷史看,哪怕是周幽王烽煙戲諸侯,戎狄入侵,最後只有秦王出兵救援,直到秦王統一六國,北方草原遊牧文明一直對中原是有著強大的威脅。正是如此始皇帝在統一天下之後的,整個帝國國防角度來考慮,開始,修建萬里長城以作防禦。

    從後面歷經的王朝來看,凡是有所作為,有強大軍事實力的王朝。我在萬里長城的基礎上鞏固了長城修建,保證中原地區安定祥和,以從事農業生產。長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能夠提供早期的軍事預警。以便中央作出軍事部署。具備一定的積極作用的。特別是唐王朝和明王朝。

    遊牧民族逐草而居,生存條件惡劣,一切要靠天吃飯,他們不從事生產,但天災人禍之時,便開始驅兵到南方擄掠。當草原之地沒有真正納入帝國的版圖之時,草原之地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農耕文明的一大威脅。

    故此,皇帝修建萬里長城是有一定的防禦作用的,是能夠抵禦外敵的,無論是當時的環境,還是從後頭歷經的王朝來看。

  • 8 # 歷史風暴

    萬里長城在北方的出現,和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崛起,是幾乎同一時間的。早在戰國時期,趙國在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時候,就發現他們的輕騎兵,在對抗中原的車兵、步兵時,具有極大的機動性優勢。所以,趙武靈王開始了胡服騎射!

    但是,北方遊牧民族和趙國漫長的邊界線,讓趙國即便擁有了騎兵,仍然難以有效預防草原民族對趙國的劫掠,所以修築了長城進行抵禦。除了趙國之外,秦國、燕國也都修了長城。

    長城並不僅僅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防禦工事,包括中原各國也在邊境線上建有長城,比如齊長城、魏長城、楚國長城等!

    顯然,在競爭激烈的戰國時期,各國在防禦外敵上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築長城,這說明長城是一個實用性的防禦工事。尤其像秦國這種經歷了商鞅變法之後,將國家變成了一個純粹的軍事帝國,所有資源都用在了戰爭方面,那麼它修築長城,更代表了長城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

    長城是結合了烽火臺、屯兵樓和城牆的綜合性防禦工事。

    最起碼在西周時期,烽火臺就有了很廣泛的應用,比如著名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以烽火臺作為主角。

    烽火臺的在示警作用是非常強的,一旦發現敵情,可以透過煙火迅速將資訊傳播出去!

    蜿蜒在高山上的長城在抵禦敵軍進攻時的作用更不可小視。長城上的守軍居高臨下,不僅方便觀察敵情,還可以藉助地利優勢以一敵十。所以,成百上千的小股敵軍,很難越過長城南下。

    而大規模外敵入侵,由於報警的速度遠超遊牧騎兵的運動速度,讓周圍的軍隊可以迅速集結起來與敵作戰,更進一步遏制了遊牧騎兵隊內地的掠奪。

    自從秦始皇修築長城之後,一直到公元前200年,匈奴人也沒有大規模南下,說明長城作用還蠻大的。

    其實,不光中國有這樣的工事,古希臘、古羅馬都修建過大量的長牆。尤其是古羅馬時期,為了防禦北方蠻族,長牆和柵欄所組成的防禦工事,從小亞細亞一直延伸到了英吉利!

    (古羅馬長城遺址)

    以上!

  • 9 # 煮酒君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關於長城的描述就是古代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

    依託著長城的保護,中原政權有效的抵禦了遊牧民族的入侵,保障了邊境乃至於內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其實這不僅僅是教科書上簡簡單單的那樣一句稱讚的描述,更是一代代先民們用血與淚總結出來的。

    不要懷疑古人的智慧,如果長城真的不能抵禦外敵的話,那麼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何還不遺餘力的修築長城呢?

    秦長城,先秦諸國戰爭的產物

    要了解長城是否有抵禦外敵的作用,我們不妨研究一下它的起源。關於中國古代修築長城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詩經·采薇》裡面有這麼一句話“豈不日戒,獫狁孔棘”,可見早在西周時期農耕文明就時常受到了遊牧文明的入侵,當時的周王朝為了抵禦這些遊牧民族就開始修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東周時期,華夏大地的諸侯國們更是進入了戰爭模式,相互間的戰爭連年不絕。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

    秦始皇兼併六國之後,面臨的主要威脅只剩下北方地區的匈奴。面對著機動性佔優的匈奴民族,秦始皇吸取了西周修建長城的方略,並將各諸侯國先前修築的長城連線起來,特別是本就與匈奴接壤的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在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後,一條連貫的、雄偉的長城出現在匈奴面前。面對這條雄偉壯麗的長城時,匈奴人不禁躍躍欲試,都想著突破長城,證明秦始皇修築長城是一個愚蠢的決策。可是等待著匈奴的卻是“不敢南下而牧馬”。

    珠聯璧合,蒙恬與長城的完美結合

    一座在怎麼堅固的城池如果沒有一名優秀的將領來坐鎮,這座城池也終將被攻破。一條雄偉的長城如果沒有蒙恬鎮守的話,對匈奴而言也終將不過是一堵牆。

    事實上是秦始皇先派遣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在收復河南地之後,才開始修築長城。關於這段歷史,西漢賈誼曾在《過秦論》裡已經描述過“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可見在蒙恬北伐修築長城之後,匈奴的活動範圍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秦朝滅亡之後,長城並沒有隨著秦朝的覆滅而失去功效。

    作為秦朝的繼任者漢朝,在建立之初極其弱小。如果沒有長城的保護,相信不止是漢高祖劉邦被困白登山這麼簡單,可能連文景二帝都不得安寧,休養生息又談何說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所有上單英雄中,哪幾個英雄沒有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