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
2 # 風雨中的梅雲
趙國用廉頗跟秦國耗下去。趙國還是贏不了。只能使戰爭的時間延長而已。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的改革,也僅限於軍事。而秦國在商鞅的改革下。全面啟動。廢井田,開阡陌。二十級軍功制度。翻箱倒篋。商鞅雖然作法自斃了,但秦國卻一直延續著商鞅的變法制度。在軍事上,秦國計程車兵其實並不關心戰爭的勝敗。他們所關心的只是這場戰爭,自己能剁幾個敵人的頭顱,自己的軍功能夠升到哪一級而已。依照秦國的軍功制度,兩個敵人的腦袋,就能提升為二十級中的第一級。四個腦袋晉升為第二級。依次類推。級別越大,所需要的敵軍頭顱數目越多。再加上每一級的獎勵,獎多少錢,多少地。即使自己受傷變殘廢了。依靠自己的軍功賺來的金錢土地,也能過個很豐碩的晚年。對於這些,趙國軍隊是沒有的。再加上趙國是舉國之兵應戰秦國。導致土地荒蕪,無人耕種。時間一長。首先垮掉的必然是趙國。
-
3 # 閒話三分
愛歷史,讀歷史,我是“文史薈萃”,與大家共賞歷史。
廉頗用的方法是堅壁清野,固守城池,以逸待勞,想要透過固守的方法消磨秦軍的銳氣,進一步拖垮遠道跋涉而來的秦軍。但是,秦軍的補給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是廉頗固守時久,城中糧草漸漸不支。趙國經過連年戰爭,消耗很大,國力遠遠不如秦國,無法滿足前線需求。所以,趙國採用廉頗的方法長期堅持下去,最先垮掉的是趙國,而不是秦國。
另外,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不僅僅是軍事實力和經濟基礎,還有更多因素,比如政治外交。在搞政治和外交方面,秦國的智商不知道要甩趙國好幾條街。秦國和趙國在長平對峙,眼看趙國逐漸處於下風,但是其他諸侯國硬是坐視不理,難道他們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嗎?不是不懂,而是懂了,也裝作不懂。由此可見,在外交上趙國已經失敗了,孤立無援。
其次,秦國後方有一批智囊團,他們雖然不去前線征戰,但也對戰爭產生重大影響,這一點上,趙國是沒法比的。舉個簡單例子,秦國丞相范雎能夠施展離間計,使趙王臨陣換將,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把作戰經驗豐富的廉頗換了下來,導致趙國40萬生力軍毀於一旦。
綜上所述,趙國採用廉頗的方法,只能延長戰爭時間,而不會贏得戰爭勝利。
-
4 # 咴汰狼34794315
我認為僵持下去,只能是雙方都撤軍,秦國另尋地方修築營壘進行對峙,因為秦國無法支撐那麼多的軍隊在前線,千里運糧消耗不起。而因為秦軍的實力,趙國也不敢發動主動進攻,雙方會以另外一種消耗較小的形式進行對峙。
至於說秦國有巴蜀,趙國缺糧的,請看下面。
巴蜀成為天府之國得益於都江堰工程,而都江堰於公元前256年開始修建,大約4年後完工,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提前了四年,也就是說巴蜀成為糧倉向秦國大規模供應糧食起碼要在長平之戰5年以後。不清楚的請百度。
在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王建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王建六年,秦攻趙,趙國沒糧食向齊國借糧,這段話是很多人說趙國缺糧的歷史依據。但齊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是長平之戰後一年,是秦國攻邯鄲時趙國缺糧,長平大戰時期沒有趙國缺糧的記載。史記全文也可以百度。
另外在看趙括是如何替代廉頗的,秦國主動使用反間計,造謠說廉頗年老畏戰,秦軍不怕廉頗,只怕馬服子,再加上趙括名聲在外,終於讓趙括替代了廉頗。如果趙國急於求戰,秦國只需要安心等待就行,為什麼主動用計?為什麼比趙國還要急於求戰?只能是一個原因,秦國撐不住了。
最後,勝了就是勝了,敗了就是敗了,歷史不可能讓你讀檔重新來過,白起設個圈套,趙括乖乖鑽進來,這就是白起的本事,趙括的無能,就算把趙括洗的白白淨淨瀝青脫毛,四十萬趙軍也活不過來。
-
5 # 楊大眼看歷史
不會。
趙國唯一有可能打敗或打平秦國的方法就是聯合其他的五國。
打仗首先打的是後勤和錢糧。這方面秦比趙強太多。當時司馬錯已經拿下了蜀地,加上八百里秦川,另外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全方位的,國家綜合實力有了全方位提升!而趙的改革是胡服騎射,相對只是軍事方面的改革,在農業和經濟方面差秦國一大截。
就算堅持廉頗的戰略,和秦打持久戰,最終先撐不住的肯定是趙國。反而主動進攻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
其實這個當時就有人看出來了,一個叫虞卿的臣子就反覆向孝成王進言,請求結交魏國、楚國,但是趙王一心和秦國議和,就沒有同意。
-
6 # 滄華
首先,我們先明確一點,就是古代戰爭中到底什麼才是得勝的關鍵,我個人認為除了將才的優秀和士兵的勇猛,最關鍵的就是糧草!廉頗老將不能不說是一個特別優秀的軍事將領,但是面對各個方面都比自己有利的秦軍,他能做的就是把傷亡損失降到最低,趙國地理位置環境決定了他的糧食儲備供應不如秦國,秦國在拿下巴蜀之後基本上解決了國內的糧草問題,所以跟趙國耗得起,廉頗的打法本身沒有錯,但是至於能不能取勝,個人認為不可能,甚至按照老將軍的打法走下去,趙國國內都會發生大亂,因為為了這一仗國內的百姓生活水平已經降到最低,再這麼耗下去,國內動盪不可避免
-
7 # 白露為霜65799235
趙國的改革主要在軍事層面,不如秦國的舉國為戰爭來得徹底,加上趙國還要防備匈奴,用廉頗的方法肯定耗不過秦國,必敗。
-
8 # 牧漁子
謝邀用廉頗的辦法和秦國耗下去,趙國仍然不會贏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可能秦軍只是慘勝,趙國會敗而不潰。一、廉頗的防守戰術
由上黨之爭引發的秦趙決戰,秦軍來勢兇猛,一直處於主動攻擊的地位。而趙國由廉頗率軍抵抗,起初也起到了一定效果。因為秦國這場決戰勢在必得,要徹底打垮趙國,甚至是滅亡趙國。其兵力、物力、財力均佔有優勢。廉頗是個久經沙場的名將,對秦將王齕的進攻還是心裡有數的。趙軍採取了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持續消耗秦軍戰鬥力的做法,步步為營,實在守不住了,就邊打邊退。當秦軍攻至丹河,就沒有再能繼續前進。一方面,廉頗率趙軍利用離趙國本土大本營更近的優勢,不斷補充兵源和物資,因為他知道秦軍因長途跋涉的原因,後勤補給比趙國更難。所以,丹河對峙時,雙方各有攻防。
如果趙國繼續採用廉頗的戰法,趙國將不得不繼續向前線輸送青壯年軍人、糧草、裝備等,導致趙國的國力逐步透支。此刻秦軍也好不到哪兒去,不管是王齕還是白起,面對趙軍的舉國防守,想一舉破之,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秦國也要不斷向前線輸送力量。試想一下,自上黨之爭開始,秦軍先後投入的兵力約60萬,趙軍投入的兵力約45萬,如此巨大的消耗誰也撐不起。不過雙方都在等待著誰先撐不起。從綜合國力的對比看,趙國的後勤補給線會首先出問題。也許趙軍會繼續後撤,甚至撤退到邯鄲附近,然後就是傾國之力的邯鄲保衛戰。但只要他的有生力量還在,那時遠道而來秦軍攻下邯鄲的可能性很小。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軍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也只是小勝。次戰役結束後,秦軍基本也無力再繼續進攻趙國了。
秦趙長平之戰,導致趙國40萬大軍被白起裝了口袋,並將其坑殺。趙國從此一絕不振,再也沒有力量與秦國決戰。如果採取防守戰略,持續抵抗秦軍,也許秦軍也能取得最終勝利,但由於消耗過大,而導致滅亡六國的速度被減緩。
-
9 # SNAKE
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有以下這些:
1、從兩國的將領來看,秦國是名將白起,而趙國的是趙括。兩者在用兵策略、實戰經驗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趙括是一個較為激進的將領,讓他來實施廉頗的辦法,不一定能做的很好。
2、從兩國的國力來看,秦國國力雄厚,能夠充足的供給大軍所需;而趙國相對秦國而言,國力相對薄弱,打消耗戰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
3、從兩國軍隊來看,秦步兵無敵、趙國鐵騎強悍,都是擅長進攻的軍隊,趙軍堅守就已近丟失了自己的長項。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所以說,就算是趙國依舊按照廉頗的辦法,勝利的天平也不會向趙國傾斜。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10 # 蘇沉船
趙國與秦國的決戰是輸在朝堂廟算,在那樣的局勢下根本就不利於趙國傾國開戰,廉頗採取何種戰術所能影響到的只是輸多輸少的結果,除非廉頗能像白起破趙括那般反破秦軍,從根本上殲滅秦軍主力,不然相持下去不會有勝算。趙國換上趙括的原因恰恰就是因為想以殲滅秦軍的方式獲取勝利,風險不是一般的大,廉頗則可以讓趙國輸的沒那麼慘痛。
《商君書》有一篇《兵守》就強調四戰之國的劣勢,四面之國是必須要以防禦戰為主的,不然主力出動受到多方牽制,會更被動挨打。
當時很多戰爭都是初期打出勝負就進入談判,以敗方割地為結果,極少有奔著徹底滅亡一個強國而去,因為都心知肚明吞不下一個強國。當年白起大破楚國首都也只是佔據了漢江平原,沒法進一步再滅楚國。所以秦趙二國從開始都預計不到戰爭會演變成空前的規模,演變成雙方僵持不下,不肯做出讓步。
即便長平之戰後也是以趙國、南韓割六座城池為賠款,才進入下一場戰役邯鄲之戰,戰爭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運用外交。
秦國全國的動員力本就強於趙國,而趙國還處於四戰之地,秦國無後顧之憂,時楚國新君登位,只求自保。魏、韓還處於坐山觀虎鬥。在後人看來當時魏、韓、楚彷彿是支援趙國的,那是因為趙國最終打輸了,各國沒法坐視趙國被進一步蠶食。廉頗若以消耗戰跟秦國對抗下去,迫使秦國退兵。那麼對趙國疲憊之師下手的很可能就是燕國和魏國。
燕國於長平之戰後就在侵佔趙國領土。魏國的態度一向舉棋不定,並不喜歡趙國成為三晉最強一個國家。趙國擊退秦國同時,本身軍隊肯定也傷亡眾多,魏國究竟會做什麼都沒法保證。
在這樣的戰略格局下決定了趙國沒有更大的戰略空間,廉頗的防禦思路在當時作為穩妥,亦無可厚非,能夠耗退秦軍,進而走向談判,割少些地給秦國已經算最好的結果,想贏的可能性不大。
許多戰爭都是必敗的,但還依然要打,那也只是為了獲取政治談判的籌碼,實力不對等的兩國家分出勝負無非只是時間問題。當然,不能說防禦戰就沒有機會,後來李牧同樣採取防禦戰術,後大破桓齮。但從根本上並沒有制止秦軍攻趙。因為李牧數次擊退秦國,秦國仍舊不斷聯合燕國一同進攻,李牧的獲取沒法挽回趙國戰略劣勢。
這也是為何當時縱橫家的評價很高的原因,因為只有縱橫家才找出問題的根本所在,只有透過合縱組成強大軍事聯盟,從根本上擊垮秦國才有最終的出路,正如當年樂毅擊垮齊國,讓齊國退出爭霸舞臺一樣,秦國一時的挫敗僅僅是休養數年再捲土從來罷了。
末尾附載《商君書.兵守》全文
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四戰之國,好舉興兵以距四鄰者,國危。四鄰之國一興事,而己四興軍,故曰國危。四戰之國,不能以萬室之邑舍鉅萬之軍者,其國危。故曰:四戰之國務在守戰。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與客生力戰。其城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盡夷城,客無從入,此謂以死人之力與客生力戰。城盡夷,客若有從入,則客必罷,中人必佚矣。以佚力與罷力戰,此謂以生人力與客死力戰。皆曰:“圍城之患,患無不盡死而邑。”此三者,非患不足,將之過也。守城之道,盛力也。故曰客,治簿檄,三軍之多,分以客之候車之數。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發梁撤屋,給從從之,不洽而赺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獲其壯男女之食。而慎使三軍無相過。壯男過壯女之軍,則男貴女,而奸民有從謀,而國亡;喜與,其恐有蚤聞,勇民不戰。壯男壯女過老弱之軍,則老使壯悲,弱使強憐;悲憐在心則使勇民更慮,而怯民不戰。故曰:慎使三軍無相過。此盛力之道。
回覆列表
趙國和秦國耗,對秦國不利,秦國的對手不只是趙國,是六國,但歷史沒有假設,戰國後期六國滅亡是壽終正寢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