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325022393

    清朝秘密立儲始於康熙。康熙兒子眾多,其晚年“九龍奪嫡”愈演愈烈。太子黨,八爺黨,朝堂之上派系傾軋,讓晚年的康熙十分痛心。在廢掉太子後,康熙便不再立儲,而是暗中觀察各位皇子的表現來決定儲君。四子胤禛最終獲得青睞,入繼大統,自此清朝便實現秘密立儲。然而這樣表面上雖避免了皇子們直接的爭鬥,但暗地裡仍舊爭鬥不斷,只有功於心計才有可能獲得皇位。

  • 2 # 泓潤琨闐翠珍

    密儲始於康熙!康熙晚年“九龍奪嫡”達到白熱化。太子黨,八爺黨,使朝堂之上派系鬥爭激烈,經歷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后的康熙,決定不再明白立儲,而是根據各位皇子的表現來密定儲君胤禛,放置於正大光明匾額後。四子胤禛最終憑密詔入繼大統,稱為雍正帝!為避免“九龍奪嫡”再次上演,自此清朝便實現秘密立儲。然而這樣表面上雖避免了皇子們直接的爭鬥,但皇家權利之爭從來就沒有停歇。

  • 3 # 月曉YB

    秘密立儲的制度源自於雍正一朝。康熙朝九子奪嫡之事給雍正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避免日後皇帝的子嗣們再重演康熙朝九龍奪嫡,兄弟相殘的慘劇,因此創立了秘密建儲制度。這樣一來,皇子們多了一分顧忌,不敢再明目張膽的結交大臣,構陷兄弟。同時也會使得群臣由於不知道未來的儲君是誰而不敢去結交皇子們,拉幫結派。

    這一制度實際上保證了朝廷的穩定以及政權與政權交接之刻的平穩過度。

    不過,在雍正之後實際用上發揮了秘密建儲制度作用的大概只有嘉慶傳位道光,道光傳位咸豐了。

    但即便如此,秘密建儲制度實際上也並不能完全杜絕各個王子們為了奪得皇帝的喜愛而勾心鬥角。最著名的便是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

    有關於奕詝和奕訢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瞭解。奕詝資質平庸而奕訢卻聰穎伶俐,如果單憑治國之道的話,奕詝顯然要差奕訢很多。

    但是奕詝有一個好師傅:杜受田。這個人飽讀詩書,也看準了道光皇帝這個人的性格。因此在奕詝的背後運籌帷幄,最終使得奕詝在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奪了皇位,也就是日後的咸豐皇帝。

    這其中的故事有很多,比如狩獵之際,奕詝沒有掌握太精湛的狩獵技藝,因此杜受田囑咐奕詝,不必打獵,只說蒼天有好生之德,不忍殺生即可。話一說出,讓道光皇帝大喜,認為這個兒子有大德。

    再者,一次道光皇帝裝病,試探自己這兩個兒子的治國之道。奕訢去了,對於治國安邦之道滔滔不絕,而到了奕詝這裡,只是淚如雨下,祈求皇阿瑪福壽安康。

    道光皇帝最終認定奕詝為自己的繼承人,這不得不說是杜受田的功勞。

    實際上秘密建儲制度並不能完全的杜絕儲君之爭。只不過這種爭鬥從公開化轉向了地下化。而擇儲的權力也由朝廷轉為了皇帝一人。實際上與其說秘密建儲是為防止儲君之爭,不如說這是皇帝加強皇權的產物罷了。

  • 4 # 南朝居士

    兩宋和明朝,有什麼太子之爭的故事嗎?好像沒吧?如果漢王、福王那個算的話,那還是有的,但是總的來說,王儲之爭自宋朝就基本解決了,權力過渡平穩,太子再很難威脅皇權了。

    宋朝以後,皇帝基本都是明立太子,一個就是穩定局面,其次有利於權力過渡,而且,太子不會跟唐朝以前那樣威脅皇權。所以皇帝都願意明立太子。

    宋朝之後,在立太子上出問題的,也就清朝了,除了自身制度問題,康熙肯定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秘密建儲被御用文人吹了又吹,這個跟現在遺書有什麼區別?好像是沒有的,實際上就是這個,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為了告訴想爭的皇子,我已經選好接班人了,爭也沒用,明立太子不是一樣?

    秘密建儲和遺書有用,只是因為有健全的制度和法律系統,失去這個背景,別說你秘密建儲了,就是明立太子,太子也不一定能爬上皇位,

    如果在魏晉南北朝,皇帝培養的太子被人踢下來的多了去了,你不培養太子,留個遺書立太子,誰當你是回事啊。

    就像在亂世,地主家別說留遺書,就是培養嫡長子了,嫡長子也不一定能繼承家業。現在遺書有用,是因為有健全的法律系統,讓遺書有效制行。

    所以,秘密建儲這個只是被御用文人吹捧出來的東西,沒什麼實際意義,他有用是因為社會發展到了滿清,皇權高度集中,讓皇帝的遺言能成為現實,不如明立太子,

    當然,不明立太子也是保護太子罷了,這難道不是康熙的問題?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秘密立儲之所以密,並不是因為儲君是誰無人知曉,這一點從皇帝的態度上多少還是可以分析出一二的。其之所以密,是不明立皇太子,而且理論上皇帝隨時可以更改密詔。換句話說,即便一個階段內某個皇子是密立皇儲,也不代表他就一直都是。如果皇帝老爹不滿意了,隨時可以更換,而且不存在廢黜明立皇太子而導致的政局動盪。

    以秘密立儲之法杜絕爭儲很顯然是辦不到的,畢竟皇位只有一個,而皇子卻可能有一大堆。但是,這種方式起碼不會像明立皇太子那樣,給皇太子的一眾兄弟樹立一個靶子,引起一眾兄弟群起而攻之。因為理論上這位密立的皇太子除了皇帝本人,誰也不知道,只能靠猜。既然是猜,就不一定準確。將大把經歷花費在搞掉一個不確定的儲君身上,得不償失。

    同時,由於密立儲君的不公開以及理論上皇帝老爹可以隨時更換人選。自然也就不用遵循什麼“嫡長子繼承製”之類的東西,理論上,只要皇帝老爹願意,誰都可以成為儲君。如此一來,皇子們與其相互之間鬥得一塌糊塗,倒不是相安無事、一心巴結討好老爹。畢竟,鬥來鬥去很可能只是幫他人搬除了絆腳石。而最終決定誰來接班的只有老爹一人。

    秘密立儲還有一個好處,成功避免了明立皇太子因為名分早定,不僅養成了“除了老爹、唯我獨尊”的性格,而且還避免了皇太子本身“熬死老爹、就是勝利”的倦怠心理。即便是密立的儲君,想要坐穩這個位子,只能在老爹面前拼命表現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則,一旦皇帝老爹不滿意,理論上密立儲君是可以隨時被更換的。

    除此之外,不明立皇太子還可以避免群臣為了自身將來的利益而站隊。或巴結討好、一味奉承皇太子,或機關算儘想要搞掉皇太子而擁立與自身關係密切的皇子。因為不確定因素太多,沒有哪個大臣敢這麼玩的。一旦巴結錯了、或者搞錯了,對自身及整個家族而言,這將是致命的。

    從歷史的事實來看,也的確如此。自清世宗試行秘密立儲始,清朝再也沒有出現諸如“九子奪嫡”的事情。即便是隆科多之類的所謂“擁立功臣”也再沒有出現過。最多也就是像杜受田之與清文宗那般的“智囊”,而無“擁立”之事。基本上算是成功解決了諸子爭儲的問題。

  • 6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怪就怪在康熙帝太能生了,他一生擁有35個兒子,並且當皇帝也太久了,因為按照一直以來的宗法制下的嫡長子繼承製,皇后也就是嫡妻生的長子為第一繼承人,若長子去世立長子的長子為繼承人,皇長孫去世後才能有嫡次子繼承,依次類推。

    剛開始康熙帝也是這樣的想法,結果嫡長子不爭氣,康熙帝是立了又廢,幾番回合下來,其他皇子也有了想法,在康熙朝後期關於皇位繼承出現了九龍奪嫡的殘殺局面。

    雍正帝繼位後覺得公開建儲制度對皇室損傷太大,他宣佈實行秘密建儲制。這就是秘密建儲制的由來。

    繼承人的名字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邊

    秘密建儲真的能否避免皇位之爭?從清朝後期的繼承來看,似乎有效,不過因只實行了四位帝王的繼承,效果並不明顯。是否真的比公開建儲優,不見得有絕對優勢,相反因為繼承人的不明確很容易造成群臣的站隊,容易製造朝堂的派別誕生,另外後宮外戚的強大可能也會干擾秘密建儲,所以繼承人制度沒有絕對的優劣,只有結合實際才最正確。

  • 7 # 伊耆角木

    秘密建儲是雍正在經歷九子奪嫡的混戰後,雍正總結康熙朝,乃至前朝各種儲君制度的優劣得出的“科學”方法。至於能否杜絕太子之爭,不可能完全,但是非常可行,由於清朝的具體情況,秘密立儲雖然不能說萬無一失,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要說明秘密立儲的優勢,就要先看另外兩種,也就是明立儲君和不立儲君的劣勢。分別說一下:

    一、不立儲君的問題

    這個很明顯,如果不立儲君,則皇子人人覬覦皇位,一旦皇帝有什麼意外,哪怕只是一個小病,都可能造成朝局不穩,諸皇子躍躍欲試。而皇帝如果去世,沒來得及留下遺命,誰能接班?自然是一場腥風血雨爭奪皇位。即使有詔書,誰能證明這詔書就是先皇所寫?大有可能又有皇子不服。

    雍正本人正是深受其苦。由於康熙的突然去世,雍正繼位一直被人懷疑。有遺詔但也有疑問,比如滿文字遺詔居然沒有繼承人部分,而漢文字遺詔又是雍正繼位後才頒佈。結果雍正篡位的說法甚囂塵上,雍正為了解釋頒佈天下《大義覺迷錄》,對自己的各種傳聞一一解釋,結果反而欲蓋彌彰,越描越黑,最終無奈,乾隆繼位後不得不宣佈此書為禁書,收繳銷燬。根本原因是什麼?就是康熙生前沒有明確過雍正的儲君身份,所以他繼位會被懷疑。

    二、明立儲君的問題

    明立儲君,是歷朝歷代的普遍做法。為的是國本早定,明確皇位接班人,以避免在君主突然出問題時有人可以及時接班,避免發生皇位爭奪。但是,自古太子一直是最難做的一個位子。明立儲君有三個危險:

    第一是與皇帝產生矛盾。皇權是至高無上,不容任何人染指的,包括自己的繼承人。但一旦太子早立,難免與皇帝產生某些分歧,而作為未來的皇帝,自然有無數官員巴結,極易形成東宮集團分割皇權,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另外太子做儲君日久,難免心生懈怠行事不再恭敬,或是者抱怨。康熙的太子胤礽不也說過過自己竟然做了三十幾年太子,無論是懈怠還是抱怨,都會讓皇帝對儲君產生不滿,矛盾加劇。

    第二是被覬覦皇位的兄弟們謀害。儲君之位雖然早定,但不能完全磨滅其他皇子的奪位之心,為了取代太子,他們可能無所不用其極。有如隋文帝時,晉王楊廣極力陷害哥哥太子楊勇奪到太子之位,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太子李建成上位,如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和三子李恪互相攻擊,竟然逼得李承乾發動叛亂,最後兩敗俱傷。就算是康熙朝,大阿哥胤禔也以巫術詛咒太子胤礽,更在廢太子後向康熙建言誅殺胤礽。如此兄弟相殘,自然是皇帝極不願意看到的。

    第三就是與儲君有矛盾的大臣會想方設法阻撓儲君繼位。太子就是將來的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不受太子喜愛的大臣自然會為自己的未來擔憂。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禍。因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乘主審巫蠱案時誣陷太子,最後劉據在恐懼中起兵誅殺江充,被鎮壓後與母親衛子夫都害怕武帝治罪而自殺。

    故而,秘密立儲,將皇帝屬意的繼承人姓名提前寫好,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一旦皇帝駕崩,取出詔書,遵照執行即可。既避免了皇帝死後沒有明確的繼承人產生朝局動盪,又能防止儲君心生懈怠,更是對儲君的保護。由於秘密立儲,其他覬覦皇位的皇子沒有明確目標,不敢擅自行動。可謂非常合理。

    就雍正之後的繼位情況來看,秘密立儲制度也對皇位的穩固傳承起到了一定作用。雍正駕崩後,乾隆繼位。雖然雍正子嗣不多,弘曆也本就特別突出,但也難保其他大臣會慫恿鼓動弘晝、弘曕奪位。秘密立儲給弘曆以保護;乾隆是主動退位,所以嘉慶繼位時乾隆尚在,秘密立儲沒有起到作用;嘉慶去世時遺詔出了點么蛾子,一時沒有找到,現任皇后鈕祜祿氏大公無私,沒有讓自己的兩個兒子繼位,而是選擇原配皇后之子,更年長的綿寧繼位。似乎秘密立儲沒有起到作用,但皇后的大公無私或許也正是因為知道傳位詔書裡寫的不是自己兒子的名字,而後來也證明了詔書裡確實是綿寧;最有效的屬道光了,道光時期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訢讓道光舉棋不定,最終在傳位詔書寫下立奕詝為皇太子,封奕訢為親王,體現對六阿哥最後的疼愛。雖然有人會認為奕詝(也就是咸豐)不算好皇帝,但至少保證了皇位順利過度,否則,極有可能兩個皇子為大位先行發生內亂。此後咸豐只有一子存活,同治光緒無子,秘密立儲也就完成歷史使命了。

  • 8 # 老照片

    雍正胤禛能夠登基稱帝,是經過了激烈的奪嫡之爭才成功的。當他即位後,他的幾個兒子也即長大,為了避免再次出現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危害到皇權穩固與國家安全,雍正設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在乾清宮西暖閣召集王公大臣,稱自己打算選立皇太子,但是並未提及太子的人選。雍正稱:“今朕諸子尚幼, 建儲一事, 必須詳慎, 此時安可舉行?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數十年亦未可定。諸王大臣等當各竭忠悃,輔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命主。朕於爾等亦必保全成就,篤厚恩誼,豈非國家之大慶乎!”

    秘密立儲並不能真正杜絕奪嫡之爭,因為每個皇子但凡有機會,都會覬覦太子之位。但是秘密立儲的最大好處是防止了群臣黨附皇子,最後動搖皇權。

  • 9 # 歷史系大師姐

    清朝的秘密建儲制度設於清中期的雍正朝,而非清朝後期。秘密建儲只能減少明顯的太子之爭,實際上也並非完全能夠杜絕太子之爭。

    第一,秘密立儲的原因

    在康熙朝以前,清朝幾乎沒有立儲制度,努爾哈赤曾試圖立大貝勒代善為新君,但因代善種種行為觸怒了,所以放棄了立儲之心;順治帝即位是兩方勢力(多爾袞和豪格)鬥爭妥協的結果;康熙更是幼年繼位,由朝中重臣輔政,所以也幾乎不存在過於激烈的太子之爭。

    直至康熙朝之時,因康熙皇帝子嗣過多,且適合儲君之位也不乏其人。加之康熙過早的立胤礽為太子,造成了後期太子篡權的結果。以至於康熙對立太子之事十分心寒,同時認為立儲並非明智之舉。九子奪嫡也加劇了太子之爭的矛盾,是故康熙朝直至最終也並未確定皇位繼承人選,至少沒有明確指出要立胤禛為儲君。以至於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一直以來頗受質疑。

    第二,雍正朝確立秘密建儲制度

    康熙朝太子之爭的過於激烈,直接引發了雍正帝的反思。所以他在登基的第二年,便開始創設秘密建儲制度。有的學者稱,雍正帝的這一秘密建儲制度與古波斯人的秘密建儲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雍正是否仿照《舊唐書·波斯傳》中所記載的方法創設秘密建儲,尚未有明確的佐證。

    話說回來,雍正元年(雍正即位的當年為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皇帝將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召集在乾清宮西暖閣,直接宣佈了自己秘密建儲的決心,大致意思是說:

    聖祖(康熙)在位之時,因二阿哥(胤礽)之事,心力交瘁,如今自己的諸子尚幼,建儲問題還不能大張旗鼓,所以先將儲君姓名寫下密封起來,藏於匣內,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此處是宮中最高的地方,並由諸位大臣作證。至於儲君的姓名,皇子們和大臣們均不知曉,只有皇帝一個人知道,這便是雍正皇帝所獨創的秘密建儲制度,可以說這是一種全新的立儲方式。

    當然,至於雍正皇帝暴卒之日,雍正皇帝最為信任的大學士張廷玉和鄂爾泰,受命將匾額後面所藏之匣開啟,並宣佈由四子弘曆繼位,避免了儲位之爭。

    第三,秘密建儲的作用

    秘密建儲制度的實施,使得儲君之位過早地便予以內定,而且不為外人所知。所以眾皇子即使爭奪太子之位,也無濟於事。但存在一個問題便是,儲君並非皇帝初即位便立下的,而且因為儲君是皇帝任命的,他可以任意修改,所以皇子的表現,也同樣影響著皇帝對他們是否能成為儲君人選的考察。

    如此一來,清朝除了後期沒有子嗣的幾位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也存在著修改儲君人選,或者不急於立儲的問題。因此,皇子之間為爭奪儲君之位而暗鬥也是存在的。例如,之所以道光能夠博得嘉慶皇帝的青睞,不無是因為他收斂自己的性情,萬事不爭不搶,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護駕有功,以致嘉慶皇帝對其刮目相看,看似不爭,實則是爭罷了。

    概而言之,秘密建儲制度一定程度上的確有利於避免皇子之間過於激烈的鬥爭,畢竟黨爭對於政治是有危害的,但也不能完全杜絕太子之位的爭執。儘管如此,不可否認的是,秘密建儲較之明確的立儲,的確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 10 # 有得觀史

    秘密立儲是雍正吃盡苦頭後,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來的,這一制度的確很好地杜絕了太子之爭。

    為什麼說是雍正吃盡苦頭換來的?這要從清朝立儲制度說起。清朝從邊疆少數民族崛起,文化相對落後,現任君王一般生前不立儲君,死後由貴族公推儲君。到了康熙朝,康熙受漢文化影響,生前立了儲君,採取的是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康熙對“嫡長子繼承製”瞭解不深,立太子後,配套制度沒跟上,出現了太子過度分皇權現象,於是康熙廢了太子,結果儲位空虛,導致了九子奪嫡,鬧得他身心俱疲。為了避免皇子們繼續爭奪儲君之位,康熙無奈決定默定儲君。

    默定儲君只有康熙自己知道,他必須選一個恰當時機公佈默定人選,也可能是康熙認為的恰當時機沒有出現,康熙到死也沒有當眾公佈繼承人是誰。這就給雍正帶來困擾。雍正繼位,終其一朝都在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他把自己的年號定為雍正,意思是雍親王得位正當。

    坊間傳聞很多,說雍正得位不正,有說雍正把詔書中傳位於十四子改成四子,有說康熙喝了雍正的參湯毒發身亡,雍正篡位,還有說康熙病重,讓隆科多傳十四阿哥回京繼位,隆科多把聖旨昧下,擁立雍正繼位。種種版本不一而終,雍正有口難辯。

    雍正朝著名的曾靜案爆發,雍正沒殺他,而是親自寫了一本書《大義覺迷錄》,讓曾靜全國巡講,意在為自己洗白,沒想到老百姓好奇,只聽故事不聽辯白,把雍正的辯白當真事講,並添油加醋,使雍正篡位之說流傳更廣。按理說雍正也是政治老手,不該出此昏招,實在是輿論壓力大,雍正百口莫辯,無計可施。

    為了避免儲位之爭,雍正吸取了康熙的經驗教訓,把康熙的默定儲君繼承下來,把康熙沒有解決的公佈儲君人選的時間確定下來。老皇帝選定好儲君,擬好遺詔,一式兩份,一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一份帶在皇帝身上,老皇帝駕崩,拿出遺詔,新皇帝繼位。

    真正落實秘密立儲制的就三位皇帝,一個是雍正自己,一個是嘉慶,還有一個是道光,從實際情況看,確實避免了太子之爭,實現了皇權的平穩交接。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屋徵收評估都存在什麼貓膩?該怎麼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