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哥說歷史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這是東晉權臣桓溫說的一句話,從此話中足可見,桓溫是一個權欲旺盛,非忠義之人,隨著其權利的增長,早就有了弒君奪位的野心,奈何終其一生也沒跨出最後一步,想必這是其一生最為遺憾的事情了,其實要遺臭萬年或者流芳百世,都是要看其能力以及時運還有所擁有的資源而綜合考慮的,否則,想要達到其一都是極為不可能的事情。

  • 2 # 歷史研究猿

    這句話出自東晉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桓溫。

    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父親:東晉宣城內史桓彝,妻:晉明帝之女南康公主。

    桓溫生活簡樸,富有軍政之才,很熟悉兵法,也善於用兵,但並不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其戰績是負多勝少,而且多數是先勝後敗。桓溫一生主要有四次征戰,即一次西征和三次北伐。西征之役勝之僥倖;第二次北伐雖勝,但規模不大;第一、三次北伐則都是慘敗而歸。

    東晉名將溫嶠評價桓溫:此兒有奇骨。真英物也!後將易吾姓也。

  • 3 # 口水雜談

    “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遺臭萬年”,說明能喊出這句話的人也是一個很想有作為的大丈夫,必定不會是投降派的秦檜,而說出這句話的人是東晉的權臣桓溫。

    桓溫(312年-373年),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其父桓彝是東晉宣城內史,其妻是晉明帝之女南康公主。桓溫是東晉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桓溫胸有韜略,是個很有才能的將軍,公平地說,他不像以前的那些奸雄,除了籠絡小皇帝外,沒做出什麼值得稱道的事情來,他很想為東晉建功立業,也真的是幹出一番事業來。

    公元346年,桓溫出兵滅蜀,並於次年一舉把盤踞蜀地多年的成漢政權滅亡,年僅35歲的桓溫聲名大振。不久北方的後趙又發生變亂,國主石鑑被殺,其將軍冉閔盡殺石氏宗室後自立為帝,國號“魏”。

    桓溫欲乘機北伐,乃上疏朝廷請求出徵,但東晉朝中大臣怕他功勞太大後,獨攬朝政,便教唆皇帝故意不批准他的上書。直到354年,桓溫才得到再次出兵的機會,並由此開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桓溫北伐”。

    桓溫分別於永和十年(354年)一伐前秦,兵鋒直指霸上,逼得前秦皇帝苻健退守長安內城;永和十二年(356年)二伐河南,在伊水擊敗羌帥姚襄,收復舊都洛陽;太和四年(369年)三伐前燕,一直打到枋頭,距前燕國都鄴城只有二百多里,還收復了淮水以北的廣大地區,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

    桓溫三次北伐,只有第二次以勝利告終,第一、第三次均以失敗告終。在第三次北伐中,他率軍深入,而後方的東晉王朝對他深懷戒心,因此其北伐得不到真正的支援,後來果然因供給不夠,又遇前秦阻擾,才不得不撤兵回國。

    客觀的說,沒有桓溫的南征北戰,也許東晉早就滅亡了,但後世史學家卻把他說成是權臣、奸臣,說他動機不純,總想篡晉自立,也是有根據的,而根據就是桓溫說的這句留名萬世的話:“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遺臭萬年”

    桓溫第三次北伐失敗,以前積累的英名也沒了,雖然他仍掌握大權,但朝中暗中譏笑他的人很多。他某天躺在床上對親通道:“如果一直這麼默默無聞,將來死後定會被文景(指從曹魏手裡奪得天下的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所笑話。”他霍然坐起,又接著說:“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晉書·桓溫傳》)

    於是,桓溫策劃廢黜晉廢帝司馬奕,司馬奕雖然沒什麼本事,但一直對權臣桓溫的頤指氣使逆來順受,極為小心謹慎。桓溫實在找不到把柄廢黜他,最後只得編造了一個謊言,說司馬奕不諳男女之事,所生的三個兒子都是他的嬪妃和其他男人生的,還說司馬奕在宮中常常扮演女人等等。

    當桓溫的上書送到東晉的褚太后手中時,褚太后明知桓溫所羅列的理由都是謊言,但為了東晉的存在,還是流著淚照辦了。

    然後桓溫迎已經52歲的會稽王司馬昱入朝為帝,是為晉簡文帝。晉朝開國百餘年,從未發生廢立之事。桓溫擅行廢立,令百官震慄。司馬昱只當了幾個月的皇帝,也病死了,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司馬曜。

    寧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溫帶兵入朝。當時,京中流言四起,都說他此次入京是要誅除顛覆晉朝。然而他只在京城待了十四天就因患病離開了。

    後來,桓溫病漸沉重,他逼朝廷加其九錫之禮(古代天子給諸侯、功勳卓著的大臣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的禮遇),並多次派人催促。朝中重臣謝安、王坦之等見桓溫病重,以袁宏所撰錫文不好為由命其修改,藉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溫病逝,終年六十二歲。

  • 4 # 嶽劍

    這句話是東晉權臣恆溫說出的。據《晉書·桓溫傳》記載:某天躺在床上對親通道:“如果一直這麼默默無聞,將來死後定會被文景(指從曹魏手裡奪得天下的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所笑話。”他霍然坐起,又接著說:“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桓溫(312年-373年),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晉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公元346年,桓溫出兵滅蜀,第二年滅亡成漢政權,聲名大振。不久後趙發生變亂,桓溫欲乘機北伐,乃上疏請求出徵,但朝中大臣害怕他獨攬朝政,便教唆皇帝不批。

    公元354年,桓溫才得到出兵的機會,並由此開始了他的三次北伐,隨著第三北伐失敗,以前積累的英名也沒了,雖然他仍掌握大權,但朝中暗中譏笑他的人很多。於是,桓溫策劃廢黜晉廢帝司馬奕,然後立會稽王司馬昱為晉簡文帝。可司馬昱只當了幾個月的皇帝,就病死了。

    寧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溫帶兵入朝。然而他只在京城待了十四天就因患病離開了。同年七月,桓溫病逝,終年六十二歲。

  • 5 # 漢時明月

    這句話是東晉的權臣桓溫說的。桓溫(312年-373年),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其父桓彝是東晉宣城內史,其妻是晉明帝之女南康公主。桓溫是東晉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桓溫胸有韜略,是個很有才能的將軍,公平地說,他不像以前的那些奸雄,除了籠絡小皇帝外,沒做出什麼值得稱道的事情來,他很想為東晉建功立業,也真的是幹出一番事業來。

    公元346年,桓溫出兵滅蜀,並於次年一舉把盤踞蜀地多年的成漢政權滅亡,年僅35歲的桓溫聲名大振。不久北方的後趙又發生變亂,國主石鑑被殺,其將軍冉閔盡殺石氏宗室後自立為帝,國號“魏”。

    桓溫欲乘機北伐,乃上疏朝廷請求出徵,但東晉朝中大臣怕他功勞太大後,獨攬朝政,便教唆皇帝故意不批准他的上書。直到354年,桓溫才得到再次出兵的機會,並由此開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桓溫北伐”。

    桓溫分別於永和十年(354年)一伐前秦,兵鋒直指霸上,逼得前秦皇帝苻健退守長安內城;永和十二年(356年)二伐河南,在伊水擊敗羌帥姚襄,收復舊都洛陽;太和四年(369年)三伐前燕,一直打到枋頭,距前燕國都鄴城只有二百多里,還收復了淮水以北的廣大地區,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

    桓溫三次北伐,只有第二次以勝利告終,第一、第三次均以失敗告終。在第三次北伐中,他率軍深入,而後方的東晉王朝對他深懷戒心,因此其北伐得不到真正的支援,後來果然因供給不夠,又遇前秦阻擾,才不得不撤兵回國。

    客觀的說,沒有桓溫的南征北戰,也許東晉早就滅亡了,但後世史學家卻把他說成是權臣、奸臣,說他動機不純,總想篡晉自立,也是有根據的,而根據就是桓溫說的這句留名萬世的話:“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遺臭萬年”。

    桓溫第三次北伐失敗,以前積累的英名也沒了,雖然他仍掌握大權,但朝中暗中譏笑他的人很多。他某天躺在床上對親通道:“如果一直這麼默默無聞,將來死後定會被文景(指從曹魏手裡奪得天下的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所笑話。”他霍然坐起,又接著說:“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晉書·桓溫傳》)

    他這句話既是感慨自己的優柔寡斷,也是感嘆司馬家子孫畏縮不前、虎父犬子。桓溫確實優柔寡斷,這句話說完十年後,才帶兵入朝,廢掉皇帝司馬奕另立新君,連皇帝都廢了,自己欲加九錫還不得……可惜直到後來桓溫病漸沉重,他才逼朝廷加其九錫之禮(古代天子給諸侯、功勳卓著的大臣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的禮遇),並多次派人催促。朝中重臣謝安、王坦之等見桓溫病重,以袁宏所撰錫文不好為由命其修改,藉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溫病逝,終年六十二。

  • 6 # 恰恰恰到好處

    桓溫,東漢第一權臣,晉明帝的駙馬,那當時晉朝正推行九品中正制,而對於桓溫的身份來說可謂是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享受優渥的生活,但是桓溫並不滿足這種安逸的生活,反而有更高的追求,他不願做看家護院的鷹犬,勵志成為征戰沙場保家衛國的雄鷹。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溫毅然放棄舒適的宮廷生活,上書朝廷,請求伐蜀,還沒有等到朝廷的回覆,桓溫便迫不及待和周撫將軍、輔國將軍司馬無忌等人率軍西征。

    英勇善戰的桓溫成功滅掉成漢政權,聲名大震,因而被朝廷封為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後來,他又三次出兵北伐,戰功累累,憑藉這樣的功勞本可以流芳百世的,但是隨著他的功勞越來越大,朝廷對他也越來忌憚,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

    晚年的時候,桓溫曾躺在床上對親通道:“如果一直這麼默默無聞,將來死後定會被文景(指從曹魏手裡奪得天下的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所笑話。”他隨即霍然坐起,又道:“一個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應該遺臭萬年。”從此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開始廢立皇帝,可謂是權勢熏天。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晉簡文帝鹹安元年》中寫道:“大司馬溫,恃其材略位望,陰蓄不臣之志,嘗撫枕嘆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說的就是東晉第一權臣桓溫。

    其實在生活中大丈夫確實應該有大志向、大追求,應該本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人生的追求不應與高官俸祿所掛勾,要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一味地追求回報,那麼志向必定會發生變質,最終沒能流芳百世而臭名遠揚。

  • 7 # 慕容峰謹

    桓溫出自龍亢桓氏,自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算是豪族之一,但遠不是世家大族。西晉時期比較著名的人物是桓範,就是司馬懿高平陵政變時堅決跟曹爽這個草包一起的那位,算是魏國的忠臣。個人認為,桓溫之所以說出這樣的話,表達的是對自身命運的無奈與憤懣。論才幹,他本來可以做出開國建邦的大業,但在極端講究門閥政治的那個時代,自己只能成為“亂臣賊子”了。就算後來他的幼子桓玄稱帝,也只是成為了一代而亡的短命王朝。自始至終,他們家更多的是以軍功立於當時,與“魏晉風流”顯得格格不入。晉朝桓氏有十一位將軍(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衝、桓雄、桓雲、桓濤、桓溫、桓霍、桓謙、桓振)來匡扶朝廷,因稱“匡晉堂”。

       “既不能流芳後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一代梟雄桓大將軍曾經悲憤的說到。西平巴蜀,北伐中原,託孤大臣,擅行廢立,立大功於當時,留惡名於萬年,生前的一句悲憤之言竟成身後永世之纎語。

    依據魏晉時期的風氣,像桓將軍這樣的人一定有不凡之處,而且必定有人能慧眼識珠,早早就斷定他的將來。史書也這樣記載,桓溫出生不久,當時名士溫嶠就放出話來:“這個小子不平常。”(真英物也。)長大之後,他也真讓人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不同凡響。

    桓溫的父親是前面提到的桓彝,也是一位名士忠臣,後因戰亂被江播殺害。此時桓溫才十五歲,枕戈泣血,立志復仇。三年之後,江播死去,靈堂之中桓溫來弔孝,江播的三個兒子暗藏利刃,防備桓溫,最後桓大公子手段高明,以一敵三,痛殺殺父仇人之子,名聲大震。

    當時的皇帝晉明帝聞知有如此勇猛的孝子,立下大喜,將自己的女兒南康長公主嫁與這位烈士後代,加官進爵,高調入仕。由於是當朝駙馬,自己又自負雄才大略,沒有用多長時間,桓溫就已是東晉王朝的重臣名將。

    趁著當時戰亂不已,群雄競起,一直以王敦、劉琨自詡的桓溫自然想一展雄才,建功立業。多次領兵征戰,威勢日重,引來無數人投效,也引來眾人側目,“篡位”之名同樣塵囂甚上。可是,儘管後來他行伊、霍廢立之事,卻始終保留了晉室江山,只因臨死之時所上的求加九錫奏表而為史家詬病,未免不值。

    桓溫一生自命英雄,豪情萬丈,敢愛敢恨,性情畢露,毫不掩飾,有時竟顯得可愛。他流傳下來的故事也頗值得玩味。北伐中原時,桓溫兵敗撤軍,看到以往所栽的柳樹已經長大,不禁感慨:“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說罷竟然折柳流涕,唏噓不已。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是篡位的奸臣。他最崇拜東晉的北地孤臣劉琨,北伐時曾經遇到劉琨府中的老嫗,這個老嫗告訴他他與劉琨“甚似”,大喜之下桓溫精心打扮,整理衣冠,再叫老嫗來看,沒想到老嫗這次說:“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須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總之就是差那麼一點點,氣得他倒頭就睡,幾天沒緩過來。他一生節儉,每次吃飯都只是粗茶淡飯。路過另一位大奸臣王敦的墓地時,還惺惺相惜的說:“可人,可人。”

    自己的老婆是當朝公主,桓溫就算再是雄豪,也不敢造次,反倒被這位金枝玉葉制住了。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專門在“賢媛”裡記載了這位公主的故事,由此也可以體會到她在家的威風。“桓宣武平蜀,以李勢妹為妾,甚有寵,常著齋後。主始不知,既聞,與數十婢拔白刃襲之。正值李梳頭,發委藉地,膚色玉曜,不為動容,徐曰:「國破家亡,無心至此,今日若能見殺,乃是本懷。」主慚而退。”堂堂大將軍,收容個降女都不敢,被老婆知道了,攜刃殺來,也不見桓溫任何動作,在家裡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或許,桓溫怕被老婆趕出家門,所以一直沒有奪取司馬氏的江山。

    要深入理解那個門閥政治的時代,必須推薦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

  • 8 # 真正鱷魚不哭

    說這話的是東晉權臣桓溫。

    “不能流芳百世,便要遺臭萬年”聽起來流氓氣十足,但要注意,古漢語中“臭”的意思是氣味,所謂“其臭如蘭”,沒那麼大的貶義。

    桓溫此人雖然幹過一些不那麼地道的事,總體上還算英雄。

    第一,他在東晉那種苟安大環境中,一再親自率兵北伐,而且也取得一些成績。不管他有沒有私心,都是跟苻健,慕容垂,姚襄等一眾五胡驕雄浴血奮戰過,保衛了國家民族。 這一點必須肯定。

    第二,桓溫雖然有野心,但做事有底線。他廢過皇帝,肯定不是忠臣,但他一直抑制住慾望,不把事情做絕,就是要為國家多保留幾分元氣。以他的地位,硬要篡位也不是做不到,無非是事後打一場內戰罷了,但他就是忍住了,放過謝安王坦之,甚至讓親族退出中央,自己選擇放棄了“若天命在吾,其為周文王”的可能。這一點非大英雄做不到。

    雖說後來桓溫幼子桓玄篡晉,那有其他機緣巧合,不能把兒子的賬全部算到老子身上。

  • 9 # 清水空流

    說這話的是東晉權臣桓溫,這和漢武帝時期主父偃那句“不為五鼎食即為五鼎烹”。有異曲同工之妙,實際是都是一個意思,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些人的手段,這是獨夫民賊的政治思維。在當今這個時代是不可取的,但在封建時代卻是“政治正確”。

    恆溫,字元子,典型的豪門公子,世家門閥,官二代。其父是恆彝,在駐守宣城的時候被江播所害。東晉追授其為廷尉。桓溫還是“烈士後代”。15歲恆溫身懷家仇。時刻都想替父報仇。不料江播病死。桓溫悲痛之餘就要拿江播兒子撒氣父債子償。在江播的弔喪的靈堂之上,恆溫身懷利刃闖入靈堂,出其不意一刀下去斬殺江播長子江彪。趁眾人驚慌之際回頭兩刀把江播另外兩個兒子也給宰了。這下江播算是絕戶了。恆溫如此剛烈,驍勇。使得恆溫得到了朝野的廣泛讚譽。如此英雄焉能放過。晉明帝司馬紹立即把自己的大閨女南康公主許給恆溫,成為了駙馬爺,而且襲承其父一等男爵,晉明帝司馬紹封女婿桓溫為徐州刺史。

    恆溫雖說是官二代,駙馬爺,但卻不是膏粱子弟。桓溫文武雙全智勇兼備。桓溫多次上表皇帝,願意帶兵平定蜀地割據政權(成漢地方政權)。但引發朝臣反對,主要是覺得駙馬爺恆溫沒有任何作戰經驗,但晉孝宗司馬聃卻很相信姑父恆溫。認為可恆溫的能力。於是,在公元346年,恆溫率兵征討蜀地,不到半年克復蜀地。不僅如此而且將蜀主李式的妹妹納為妾室,恆溫揹著公主娶小三,南康勃然大怒,立即帶著幾個悍婦,手拿利刃闖入李式妹妹的住處。準備見面就給宰了,以震懾老公恆溫的不法行為。

    李式的妹妹長的很漂亮,長髮垂地,目光溫和,看見南康公主氣勢洶洶而來一點也不害怕,畢竟也是公主出身,緩緩說道,我本亡國之君的妹妹,未能為國捐軀已是不該,今又委身於敵國將軍成為妾室,更使祖宗蒙羞。如今公主若將我誅殺,妾求之不得。南康公主一見小姑娘可憐,可愛,又楚楚動人的樣子,把手裡的刀一扔,抱著小姑娘大哭道,"我見汝猶憐,何況老奴乎,隨即立為側室,待其甚厚"啥意思呢,南康公主話的意思就是,妹妹啊,我看見你都愛上你了,何況那個老東西(指恆溫)。立即讓小姑娘做二老婆,而且帶她特別好。由此可見,恆溫也娶了一個好公主,駙馬爺家庭美滿啊,值得男人羨慕。還給我們留下一個成語,我見猶憐。

    但晚年的桓溫權力慾望極度膨脹,尤其是在南康公主去世以後,篡位之心日益劇增,可以說人氣,才氣,運氣,都讓恆溫佔全了,而且恆溫此人天生領袖氣質,文武兼資。在公元363年東晉穆帝駕崩無子。桓溫擁立晉成帝長子琅琊王司馬丕為帝。也就是東晉哀帝。此時的恆溫已經是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已經是加封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而且兩廢皇帝,先後立了三個傀儡皇帝,離篡位就一步了。但天不佑他。在北伐途中敗於一代戰神慕容垂。枋頭之敗是桓溫的轉折點。桓溫就此病重不就病逝。

    恆溫六個兒子前五個兒子都不咋地,不是早死,就是傻子,兩個兒子在桓溫死後為爭爵位死於內鬥。只有最小的兒子恆玄不錯。但由於恆溫沒有稱帝,被晉書列入正史傳。恆溫的小兒子恆玄篡位當皇帝的時候,追封恆溫為宣武皇帝。但僅僅二載,恆溫家族就被族滅,比起曹操,司馬懿,高歡等人還能在地下做開國皇帝,恆溫的運氣太差了些。恆溫少年英才,豪氣沖天,功績彪炳,但晚年有不臣之心,但偉業未成,實數憾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沁演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