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民出山
-
2 # 狼過峰
漢朝七王之亂時,漢朝有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漢景帝和一個穩定團結的中央朝廷,以及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周亞夫。
而西晉八王之亂時,則是一個白痴皇帝加一個混亂的朝堂,以及無數的小幫派的局面,最終導致五胡亂華。
-
3 # 烏蘭大俠
西漢齊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從名稱來看,就像雙胞胎,都是諸侯作亂,對峙中央政權,但是對歷史產生的後果和影響不盡相同,八王之亂的危害更大、更久、更兇險,直接導致西晉滅亡、東晉偏安、三百年動亂不止!
為什麼齊國之亂很快就平息,而八王之亂卻造成了五胡亂華?
一、西漢政局比西晉穩固七國之亂髮生在西漢景帝期間,漢景帝的爺爺漢高祖劉邦曾經有過“白登之圍”的教訓——開國君主差點淪為匈奴的階下囚!所以,劉邦意識到:雖然已經一統天下,但是楚漢相爭數年導致國庫空虛、士兵疲憊,百姓急需安居樂業。因此,漢初三位皇帝都推行“休養生息”的一貫國策,採用“黃老之術”無為而治,輕徭薄賦,讓百姓得以過上安定生活,軍隊得以修正和訓練。
並且,劉邦先後剷除了三個異姓王:韓信、彭越、英布,非劉姓不得封王。所以,從立國之初就提前預防了諸侯割據的禍根,確保漢室江山穩固。其妻呂后作亂也很快被平息,沒有動搖政治根本。
因此,漢初幾十年,中央集權穩固,百姓思安,漢文帝也是明君,諸王的權力受到極大的限制,沒有作亂成功的戰鬥力!所以,七國鬧了幾個月,也就消停了!
二、少數民族的趁虛而入春秋戰國時期,趙國李牧、秦國蒙恬都曾沉重打擊過匈奴,所以匈奴在漢初,還屬於復甦階段,戰鬥力不見得比西漢強多少,之所以有“白登之圍”的尷尬,主要源於漢臣韓王信的叛變,所以少數民族還沒做好逐鹿中原的戰鬥準備。
漢初採取的和親政策推動了邊境安寧,匈奴相對穩定,雖然也有一些邊境戰役,但規模不大,沒有對漢朝中央政權形成衝擊。所以,經過高祖、文景三世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期,就可以幾戰消滅匈奴,解決邊境禍患。
而西晉時期卻大不相同,經過秦、漢、晉三朝幾百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原一直征戰不休,疏於防範邊疆少數民族,這種混戰局面給胡人的暗黑崛起留夠了充分時間!而且西晉時期,中原還經常僱傭胡人充當廉價勞動力從事生產和軍事,胡人在中原的人口規模得到野蠻擴張,對於中原大好河山的覬覦和貪婪空前膨脹,侵略一觸即發。
比如:秦漢時期,經過李牧、蒙恬、李廣、李陵、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一系列打擊,匈奴人幾乎奄奄一息,但是到了西晉,匈奴族人劉淵在八王之亂中與成都王聯結,並藉此壯大實力逐漸抬頭,為逐鹿中原做準備。其他少數民族,也多次出現在八王之亂的戰役中,對於中原地形、軍事的瞭解,洞若觀火。
所以,一旦西晉內亂,中原胡人與塞外胡人馬上裡應外合,形成壓倒性侵略,直接威脅西晉政權!
三、西漢七國的勢力沒有西晉八國強大犯上作亂是需要經濟基礎的,西漢七國中,吳王劉濞是最有本錢的,在經濟富庶地區鑄造錢幣,並且提煉古代的硬通貨物資——食鹽,憑此兩項獲利頗豐,富可敵國,所以具備了跟中央叫板的實力,其他六國則無此經濟基礎,純粹跟著瞎起鬨,所以,七國之亂三個月就平息了,轟轟烈烈開始,草草收場。
需要說明的有兩點
(1)為了平息七國之亂,漢景帝腰斬晁錯,其實晁錯很冤,因為削藩是漢景帝許可並支援的,最是無情帝王家!
(2)漢景帝劉啟本來就是個狠角色,做太子的時候,跟吳王太子劉賢對弈,由於劉賢態度倨傲,居然用棋盤把劉賢給活活打死了,劉賢的父親是吳王劉濞,劉邦的侄子,漢文帝的堂兄弟,一直懷恨在心,終於借“誅晁錯 清君側”的名義反叛了。
所以說,西漢七國之亂,其實是一個棋盤引發的血案!
西晉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統王朝,為了避免士族實力尾大不掉,西晉開始大量分封同姓諸侯王,並且縱容這些諸侯王的野蠻生長。西晉八國連續征戰了16年,能耗得起這麼久的戰爭,說明西晉八國的實力是超出西漢七國的。
-
4 # 碼字的蝸牛
兩者雖然在名字有點類似,可本質上就不一樣
西漢時期七國之亂的背景
楚漢之爭事實上只打了4年而已。劉邦建立了西漢帝國後,一直沒有閒著,不是在平叛的道路上,就是在返回長安的途中,一直到死的那一刻都在平息異性諸侯王的叛亂中。
而白登山被匈奴王冒頓圍住,本質就是因為韓王信害怕劉邦責難而投降匈奴並引劉邦入甕的。
平息了異性諸侯王的漢朝並不敢刀劍入庫,馬放南山,就因為匈奴王想請呂后到草原一起跳舞,所以不管是呂后還是劉姓皇帝或諸侯王,都對匈奴戒備著。
文帝時期,匈奴雖然享受著漢朝的美食、華麗的衣服和漢女,但也沒有停息時不時敲打漢朝,所以當時的漢朝中央政權隨時準備打仗。
同樣經歷了呂后時代,秦漢交替所導致的人口銳減已經得到緩解,而文景兩帝準備的削藩,無非是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土地和賦稅、商業等等壓力,因此對半獨立狀態的藩王動手。
可西漢時期的七王之亂,除了吳王劉濞是核心之外,其他如膠東王就是鬧著情緒跟在後面叫囂著,而濟北王劉志是被脅迫參與叛亂,根本就沒有出兵。
哪怕是吳王劉濞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可他打出的口號就是“清君側”,當三個月後吳王被中央軍擊敗的訊息傳到趙地時,匈奴二話不說轉身返回草原。
西晉時期八王之亂
西晉搶了曹魏江山,總是害怕曹魏忠臣反叛,當司馬炎統一全國後,迅速的在各地裁軍。大城留武士一百人,小城留武士五十人。西晉最大的武裝只剩下中央軍和地方的藩王衛隊。
漢桓帝永壽三年,全國的人口普查是: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
晉武帝太康元年,平吳後的全國一統普查情況是“九州攸同,大抵編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
連年的戰爭,使得人口減少了90%。等於八王之亂前期,全國的人口、土地均未能恢復。
兩者本質上的區別
西漢時期的人口已經有所恢復;且軍事上一直都在備戰著;政治上,主要是藩王制約了中央集權,且出現了吳王違法鑄幣等對民生產生傷害的情況。
西晉時期,雖然一樣經歷長年累月的戰爭,可在曹魏西晉權利交替這段時間裡,並沒有任何的養民休息的階段。人口銳減得厲害,經濟上也無法跟西漢文景時期對比。
同時軍事上,早早裁軍,使得戰爭中央直屬的地方部隊太弱,根本起不到牽制藩王的作用。
政治上:1.因為漢恆帝時期,南匈奴內遷,以及西晉時期為了應對人口銳減,在對待異族內遷上的政策放開,可由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的衝突,以及大量的匈奴人或羌人被當成奴隸對待,使得民間種族之間的仇恨日漸增加。
2.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的根本並非是藩王作亂,而是皇后與皇太后之間的政治鬥爭的延續,皇后賈南風誅殺外戚及亂政並廢除太子,引起宗室不滿,且引外藩入京後出現的內鬥現象,並非是中央與藩國之間的戰爭,而是真真意義上的混戰。
正因為之前的大裁軍,已經漢人人口沒能恢復,經濟上已經以來烏堡式的大莊園經濟體系,使得藩王根本沒辦法從豪族手中獲得更多的兵員和經濟支援。
所以後來的藩王從內遷中的匈奴或羌人中尋求支援,才致使這些外族在混戰中不斷獲得權利,比如匈奴王劉淵,開始就是西晉的屯騎校尉,而後在混戰中成為輔國將軍、北部單于、參丞相軍事等。
-
5 # 色國丞相
本質完全不同。
1、八王之亂是首都圈的中央政治糾紛向外擴散到全國,晉朝廷的中央政府已經完全癱瘓,失去統治力;而漢朝七國之亂是地方反抗中央,中央政府從來沒有遭到根本性威脅。
2、八王之亂後期,諸王主動請胡族軍隊做外援,為他們的入侵開啟方便之門。
3、與少數民族在衝突中融合是中國古代歷史的恆久話題,至於是“亂華”還是“融合”,取決於當時的中央政府力量是否足夠強大。晉朝和漢朝的實力區別決定了最後有著各自不同的結局。
-
6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非常好的問題,可以就漢代與晉代兩個不同時空的情況來對比下時代差異。
在很多人意象中,古代是一成不變的。三國時的戰爭是什麼樣,宋代的戰爭也是什麼樣。於是有“三國穿宋無敵”這種可笑的說法。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每個時代的情況都有不一樣,軍事科技雖然沒有古代與現代相差那麼懸殊,但依然在不斷髮展。從漢到南北朝的經過就證明了這一點。
先說說漢代的情況,“七國之亂”是七個重要藩國挑起的。漢景帝感覺他們對皇權的威脅,於是在大臣晁錯的幫助下開展了削藩運動,於是七國聯合作反,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對政府軍展開了進攻。在漢景帝處死了晁錯後依然繼續進東進。最後在商丘附近與漢景帝之弟梁王形成膠著狀態。大將周亞夫避實擊虛,趁機切斷了叛軍的糧食供應,從而擊敗了敵人。
再說說“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其發端於西晉惠帝時皇后賈南風亂政,其後趙王司馬倫乘機篡奪了皇室大權。三個外地藩王:齊王、成都王、河間王起兵討伐,但在消滅司馬倫後,齊王司馬冏獨攬大權,引起自己與長沙王司馬乂的爭鬥。司馬乂殺了司馬冏,又引來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顒的聯軍討伐,雙方在洛陽大戰,司馬乂最終兵敗被殺。而司馬穎沒有在洛陽呆太久,而是回到了自己的根據地鄴城。東海王司馬越乘機挾惠帝組織了十萬大軍對司馬穎的討伐,結果被對方擊敗。但司馬越之弟司馬騰聯合外族對司馬穎進攻,將其擊敗並洗劫了鄴城。司馬穎為對抗對方的鮮卑騎兵,讓匈奴人劉淵去連結本族,打開了五胡亂華大門。最終司馬穎兵敗被殺,此後實力尚存的司馬顒和司馬越在洛陽附近展開了對皇帝的爭奪,最後由司馬越獲勝,成為最後的贏家,挾天子而令諸侯。
比較這兩起事件就可以看出,雖然都叫“亂”,但兩者結局是不一樣的。“七國之亂”的結果是皇權得到振興,藩國失敗。而“八王之亂”的結果是藩國獨攬大權,皇權旁落。這就是導致結果不同的根本原因。首先,七國之亂沒有破壞漢朝的權力結構,匈奴人要面對的還是一個完整的,有足夠戰鬥力的統一王朝。而八王之亂卻把晉朝的權力結構打得一塌糊塗,哪怕是最後東海王獲得勝利,他也再沒有力量去控制其他諸侯王、軍鎮和已經坐大的五胡。中央系統幾乎癱煥。少數民族已經深入中原。這就為後來的變亂創造了條件。
第二,七國之亂的時間很短,只有三個月,而且正處正月之後,不是少數民族習慣的進攻時間。但八王之亂時間很長,其高潮階段歷時七年。這就給了五胡以機會。更重要的是,七國之亂的主要戰場在河南,離漢朝的統治中心關中有相當一段距離,因此社會整體相對穩定。而八王之亂的交戰地大都就在首都洛陽,就相當於在心臟部位戰鬥,對國家的安全損害無以復加。可以說,在五胡入侵前,整個國家已經被打爛了。
第三,敵人的戰鬥力不是一個等級。在漢代,漢軍對匈奴兵單兵作戰有優勢,當時人認為“一漢抵三胡”。這是因為漢朝的耕戰體系能夠培養大量壯碩的,有軍事素養的軍人,使用精良的兵器對原始的牧人作戰。靠近匈奴的“雲中六郡”專門出產這樣的軍人,號“良家子”。但在漢武帝后期,為了削減戰爭花費,採用了職業兵的方法。慢慢地廢除了對普通民眾的軍事培訓。而到了晉朝,世風已經向歧視軍人發展。當時人以參軍為恥。而與此同時,匈奴人,鮮卑人等民族透過內遷的方式與漢人融合生活,拉近了雙方距離,更重要的是學習了漢人的治鐵技術和先進戰法。漢朝時代漢軍的技術優勢已經不復存在。而當時正是騎兵的重要升級期,重灌騎兵,雙馬鐙等先進裝備開始應用於戰鬥。長於馬背生活的胡人自然更佔優勢。在鮮卑騎兵剛剛進入中原時,成都王司馬穎敏銳地察覺到對方的威脅,對其展開狙擊,但均被敵人擊敗。這也引起了連鎖反映。如果五胡的戰力還停留在漢代時的層面的話,結果將會大不相同。
總結一下,因為漢朝在七國之亂時尚屬上升期,乾淨利落的平定了內亂,讓外敵無機可趁。而晉朝正相反,內亂遲遲不能解決才給了敵人以機會。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國家穩定都是人民安居樂業的根本。
-
7 # 圍川本立堂
五胡亂華,罪魁禍首就是賈南風。賈南風把持政權,淫亂宮庭。不肯讓太子繼位。擅自屠殺太子。造成皇室內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一場無妄之災。讓胡人乘機禍亂中華。給國家和民族帶來滅頂之災。
-
8 # 心向青山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以郡縣制取代了周朝的封建制(封邦建國)。但由於秦朝二世而亡的血的教訓,漢朝和晉朝在開國都曾經部分恢復分封宗室,這同時說明任何一項制度的實行都並非一蹴而就的。
之後,歷史的發展――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晉朝的八王之亂,卻無情的嘲弄了這一在今天看來是開歷史倒車的做法。
宗室是親戚,按理對於天下的穩定更安全,可是也正是因為他們是宗室,也更有機會篡奪皇位,更容易引起天下大亂。
不過,具體到漢朝和晉朝,又有所不同。
1,漢朝的七國之亂源於皇帝要削藩,而晉朝的八王之亂則是皇室對權力的爭奪。
漢景帝最初雖然有些慌,但朝廷畢竟擁有主動權,同時周亞夫的存在成為大漢王朝的定海神針,七國之亂不過三月即被平定。
晉朝的開局其實不錯,司馬炎還開創了太康之治。可是接班人司馬衷的弱智和皇后賈南風的擅權使天下諸侯看到了奪權的希望。八王之亂的主動權從來不在朝廷手中,朝廷只能用一個王來打壓另一個王,於是亂局越滾越大,或者說是因為晉朝沒有周亞夫。
2,漢朝文景之時對匈奴取守勢,但漢朝的國力足以擋住匈奴的入侵。
晉朝則不同,遊牧民族從從東漢開始便不斷內附,且集中於今天的山西和陝西兩地。
同時,匈奴和鮮卑本就是八王之亂的參與者,或者說五胡之亂其實就是八王之亂的延續。
君不見,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起於太原,建國號為“漢”。
同年,氐族人李雄起兵於成都,國號同樣是“漢”。
晉朝本身是一個多民族政權,匈奴也好,氐族人也罷,其實都是晉人,只不過他們不是漢人而已。
如果做一個對比的話,五胡之亂與唐朝的“安史之亂”極其相似。
因此,漢朝的七國之亂本是削藩,朝廷能夠掌握主動權,周亞夫三個月便搞定了叛亂,之後便是中央集權的加強。
而晉朝的八王之亂是弱主內亂引起的多民族混戰,五胡之亂本質上是八王之亂的延續,但又把從東漢開始的民族矛盾表面化了,民族不能融合,則內亂不止。
回覆列表
西漢景帝之時,因為漢景帝聽信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乃至於東方的諸侯以吳王劉濞為首群起而叛之,這就是七國之亂;而西晉惠帝時期,圍繞著皇儲和國家權柄問題,引發八王之亂。同樣是諸侯王叛亂但是結局卻大不同,西漢經由七國之亂,極大的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漢武帝時期推恩令出臺後,更是基本解決了諸侯國造反的問題,而西晉王朝的七國之亂,卻不僅造成西晉的衰亡,更釀成了中國歷史空前絕後的300年的大分裂時代。
首先的原因西漢中央政府的強大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稱帝,本來是要建都洛陽的,後來聽取婁敬的建議,建都長安,而婁敬的根據就是關中的特殊地勢,一旦天下有變退可以守住函谷關和武關,保證關中無憂,進可以直接控制洛陽,掌握天下之中。七國之亂之後,周勃率領漢軍主力直接前進到洛陽,隨後由梁國堵住叛軍前進道路,而周亞夫組織軍隊襲擊叛軍的糧道,結果就是叛軍雖多,但是無奈前進不得,有沒有了糧食,最後失敗,而這一過程僅僅用了3個月。
七國之亂形勢
而西晉的時候就完全不同。當年晉武帝篡魏建晉時一個有利的條件就是曹魏的皇室十分虛弱。於是西晉建立後,他為了西晉王朝的長治久安,就對司馬氏大封諸侯,並授予兵權等,目的是司馬氏的強大,一旦有事就互相照應,防止權臣篡權走曹魏的老路,可是結果的卻導致司馬氏諸王的權力過大,各諸侯王野心開始瘋長,都想問鼎最高權力,同時司馬炎給自己的傻兒子娶了一個醜陋險惡的媳婦賈南風,於是司馬氏諸王和賈南風的後族等彼此爭權奪利,兵革不休,導致八王之亂居然前前後後打了16年。結果生生的將中原之地打爛了。
其次是異族的問題。
西漢劉邦的白登之圍後,西漢政府開始向匈奴送姑娘送錢,來換取和平,然後國內一門心思的修養生意,從漢高祖到漢景帝時期,匈奴與西漢雖然偶爾發生小衝突,但是總體關係還比較好。每年西漢政府給匈奴送的錢,遠遠超過匈奴向漢朝發動戰爭劫掠的利益,所以七國之亂時,雖然聯絡了匈奴,但是匈奴並沒有做出激烈的迴應。
白登之圍後漢匈保持了總體的和平
但是西晉的時期的情況就完全不相同了。東漢後期,匈奴再次分裂後,北匈奴被東漢徹底打殘,而南匈奴雖然親漢,但是實力已經大大削弱完全無法在草原應對他們的老對手東胡的打擊,他們要求進入內附,得到允許,於是匈奴等胡人開始進入陝西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區,為東漢政府戍邊。而草原上已經被東胡人的鮮卑和烏桓佔領,後來烏桓被曹操幹掉,塞外就成為了鮮卑人天下。曹操時期為了防備內附的匈奴搞事請,曹操將匈奴分成了五部進行管理,但是到了西晉時期,匈奴雖然表面臣服,但是勢力已經有所壯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從東漢後期到西晉時期100多年的時間西晉王朝居然仍舊沒有拆分匈奴人,並將其徹底漢化,這當然是西晉政府的重大失誤。其結果就是八王之亂後,中原空虛,匈奴的大單于劉淵趁勢在太原起兵,並建立漢國,掀起五胡亂華的序幕,後來羯族人、鮮卑人、氐人、羌人紛紛登場,中國近300年最大亂世也終於降臨在華夏大地。
東漢後期的少數民族的南遷
此後“衣冠南渡、中原陸沉”,西晉計程車族被迫南遷到江南,來到當年晉武帝滅掉的東吳故地,重建東晉,維繫所謂的華夏正統,苟安於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