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夫也瘋狂
-
2 # 衛農老頭
問題:怎樣理解俗語“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
那麼這句俗語,是不是與農民的生育觀念相互矛盾了呢?其實也並不矛盾,子女多少,關鍵在於教育培養。教育培養好了,子女對老人孝順,爭著贍養老人;相反教育不好的話,老人晚年就會過的很恓惶,甚至落到無處吃住的地步。這樣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在各地農村裡是很常見的。
所以說,這句俗語就是教育警示後人,在想著多子多福,多生兒子的時候,也別忘了要抓好,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問題。這句俗語在今天看來,也還有一定的警示教育意義,現在雖然人們的生育觀念變化了,孩子生得少了,但是對孩子的教育一樣也不能放鬆。
-
3 # 龍百曉生
關於俗語“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這句老話,其實是指過去的贍養問題!要知道,如果一個老人有三個兒子的話,就會輪流在各個兒子家裡生活,時間久了就會容易產生矛盾,由於一碗水三個人難以端平,最後可能會對老人晚年生活不利,可能會晚年造成“沒有家”住的情況!
而現如今,對於現在是生孩子觀也非常有道理,畢竟一個兒子就要父母半條命了,何況三個呢!下面咱們就簡單聊一下,僅供參考:
一、“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的原意理解
其實,這句俗語是以前老話“生兒子別生兩個”的升級版!要知道,在過去,一戶家庭裡如果有兩個兒子的話,就會因為贍養問題矛盾非常尖銳,使得老人晚年生活不好過!但還是可以輪流轉,相對公平些!而面對三個兒子的話,就會矛盾更衝突了,根本如何輪流轉都不會三個都一樣公平!這樣就會相互推諉,弄得老人晚年沒有了家住!
其實很容易理解的,就像三個和尚挑水的故事一樣,“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其實說的是一樣的道理!二、這句俗語的現代觀點解讀
現如今,對於生兒子已經造成了不少家庭的困擾。因為養兒子成本越來越高,使得現在很多家庭頭胎如果是兒子的話,根本不敢再要二胎了!
尤其是在農村,一個兒子的上學、結婚、買房等各處花費,即便父母奮鬥半輩子有時候也難以攢夠!何況是生三個兒子呢,就只能是“無家可歸”了!
也因此,現在人們更常說的玩笑話是“生個兒子爹媽愁,生個女兒住高樓。兩個女兒一等人,一個女兒二等人,一兒一女三等人,一個兒子死等人……”。呵呵,對於這句話,你會怎麼看呢!?
-
4 # 大鄉
在傳統的“養老觀”中有一個觀念叫“養兒防老”,一來可以為自家血脈傳宗接代,二來可以為自己養老送終,但在人們的觀念中兒子又並非越多越好。俗話說“生兒別生倆,生倆輪官馬,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
其實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無私的,同樣子女對父母的反哺之情也充滿著感恩,這是人間最無私的愛,並不應該被功利綁架,民間的“養兒防老”這種觀念恰恰有一種功利性在裡面,所以“兒子們”在這種觀念下,會無意識的推斷,你們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那我對你們的“養老”也應該“算計”一下。
一個兒子的家庭還好說,養老的重任只能一人承擔,但多子女的家庭則會出現有悖人倫的情況,因為在“功利觀”下誰都不想多付出一點。“生兒別生倆,生倆輪官馬”,意思很明顯,兩個兒子輪流養老,但遇到扯皮的也很無奈,民間戲劇《牆頭記》就是典型的兩個不孝兒子的故事。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兒子的在利益分配,養老分配上的分歧會更復雜,所以會出現“生三沒有家”這種情況。
但現在的情況跟過去已經大不相同了,當下雖然放開二胎,甚至鼓勵生三胎,但“養兒”的成本越來越大,很多人已經放棄了二胎或者三胎的打算,這樣一個孩子可能要負擔4-6個老人的養老問題,這是過去不曾出現的情況。
-
5 # 一點三農
問:怎樣理解俗語“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
看到多數答主回答的都是從老人養老難的角度切入,一點菌覺得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多生兒子後兒子也真會沒有家。
分家難眾所周知,在建國初期,正是人口紅利期。那時候,一對夫妻生好幾個孩子是相當普遍的。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很清楚,農村只有兒子結婚後一般就會分家。
什麼是分家呢?就是把原本一個家裡吃的用的住的等等分成幾份,成家後的兒子就獨立出去成立一個小家。那時候農家人的房子本來就小,一家人住已經相當擁擠了,在把家拆成兩個家,那空間就更加狹窄了。
所以,很多農家人分成兩家還能勉勉強強,但是如果要分成三份甚至三份以上就難上加難了。因此,有“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一說。
養老難這一方面多數答主都有提到且贊同,孩子多了,老人養老的問題也更容易出現問題。孩子們互相推諉,都只顧著自己的小家了。
也從側面告誡我們“養兒防老”不能只重視量而不重視質,只顧生而不顧教。要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家庭教育至少要教給孩子們尊師敬長,並以身作則,孝敬家裡的老人,言傳身教,孝道傳承。
——END——(完)
-
6 # 弓長又163537227
我爸就是兄弟三個,我奶奶爺爺生很享福了的,兒子們孝順,妯娌們友好,對我奶奶都很尊重,奶奶爺爺生病住院期間都是她們輪流照顧的。因為癌症雖然還是沒能挽留住生命,但在世的時候真的很幸福。到現在我奶奶孃家的人對我爸兄弟幾個特別尊重,親戚關係依然很密切~我覺得以前家裡生活條件窮,最重要的還是家庭教育和生活心態
-
7 # 老福頭A
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一句話很好理解。它的全句是:生兒別生三,生三(音三:撒)沒有家。生兒別生倆,倆個到老輪關馬。(輪關馬指沒有固定住所,老大老二輪流養)。一兒一女活菩薩。在封建社會里多子多福思想非常嚴重,有很多老人含辛茹苦把多個子女美大成人,父母己經勞累成疾幹不動了,老了,只兒養老安度晚年。雖然中國優秀文化以孝為先佔主流,也有不盡人意時。由於過去貧困,各自兒女分家另起爐灶,各自維護本家庭幸福,對善養老人互相攀比,互相推讓,互相扯皮,造成老人到晚年無家可歸現爭。或輪流住生活。由老人病多,看病時平均拿錢就起矛盾。什麼分家沒得到多少,老人偏向老幾等問題多了。過去老人說:一對老人能養起十個孩子,十個孩子難養起一對老人。這句也說明了並不是多子多福,而看子女長大後如何回報老人。也是向多子多福封建社會一種不滿,強有力吶喊。不妥望指正。
-
8 #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這句話道盡了天下父母的不容易,現在普通的家庭培養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很難,培養一個有出息又懂事還孝敬父母的更難。
俗語“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說的是你生了三個兒子,將來你老了就沒有家,為什麼呢?
你生了三個兒子,父母是做不到對三個兒子都絕對公平的,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世界上大部分父母是沒有能力做到對幾個孩子的照顧都完全公平,於是幾個兒子長大了,如果家庭條件好的需要分家產,香港許多富豪家庭為分家產,兄弟們大打出手,官司打上法庭的比比皆是。家庭條件不好的,幾個兒子不管父母的也有之。這就是生幾個兒子的情況。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父母提的要求是越來越高,小孩上學,學校希望父母都是比老師還會教的,更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是大富豪。而許多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人,根本沒有多少能力,還要為家庭的生活奔波。有些小孩長大後就會對父母報怨,認為自己沒有出息是自己父母沒有能力導致的。特別是在現在高房價的背景下,大部分普通家庭壓力都很大。
筆者認為,教育首先是要讓每個孩子能成為一個勇敢正直有進取心的人,而不是現在小孩的玻璃心。每個小孩的資質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是天才,天才只有少數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只要積極向上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順其自然地去努力,努力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對家庭負責,對父母孝敬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普通人就過普通人的生活,有機會進步就進步,不能進步仍然開心努力地工作生活,這就是幸福的人生。
你在現實中遇到任何難題都可以加盟皓脈財富生活聯盟圈諮詢。
-
9 # 大山梅子
“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這裡可不是說因兒子多了養不過來,兒子會沒有家,而是生兒子多了,老子沒有家了。
一個“老的”能養三個“小的”,三個“小的”養不了一個“老的”。這是常見現象。父母能把三個孩子養大成人,等父母老了後,三個孩子卻不能把一對父母養好。是孩子沒有能力嗎?肯定不是,是因為孩子多了,互相推脫責任,互相攀比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好處。
村趙大爺生了三個兒子,趙大爺年輕時是供銷社主任。在當時那個年代,是被很多人羨慕的職業。趙大爺把初中畢業的大兒子也弄到供銷社當售貨員,每天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站在櫃檯前就掙錢,讓多少農村人羨慕啊。
趙大爺的二兒子考了大學,媳婦兒是在學校談的物件,兩個人畢業後都做了教師。只有小兒子沒考上大學也沒進供銷社,因為後來供銷社在個體商業大潮的衝擊下解體了。大兒子也回家幹起了個體商店。
趙大爺老了退休後就生病了,肝病,全身腫痛。病情越來越重。這時,問題來了。大兒子說自己白手起家,沒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什麼,父母當初給他蓋的新房沒過多少年就不流行了。別人都又進城買樓了,農村的房子就是那麼回事了。
趙大二兒子說自己什麼家業也沒有,淨身出戶,大哥和弟弟在農村都有一處房院,可他只能自己買樓房。三兒子覺得自己更委屈。覺得大哥有房,也曾給找過工作,現在有資本幹個體,二哥讓父母供讀了大學,現在夫妻兩個都是老師,有穩定的收入,唯獨自己就是農民工。
三兒媳來了後,把事態升級,一次和趙大爺在大街上對罵起來,邊罵邊用手指著趙大爺的鼻子,離得遠沒聽清罵的什麼,只聽趙大爺說,我們以後就是一般的同志,沒有父子爺們關係了。
把三個兒子養大成家娶媳婦,趙大爺傾盡一生精力,到老了,兒子互相推責,都對父母不滿,真不知趙大爺心裡啥滋味。
十個手指都伸出來,肯定不是一般長的。父母對兒女,做不到每個孩子都是事事一樣。但是,父母對每個孩子的愛,不分薄厚的,做兒女的不要把目光放在從父母那裡得到多少好上,“好兒不擎父業”,父母給了你生命,你就有義務贍養父母,別找那麼多的藉口,有一天,我們也會老。
-
10 # 家在南鄉
怎樣理解農村俗語“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
“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從字面理解的意思是家裡生男孩的話,最好別生三個,如果生了三個兒子,那就意味著當父母的,年老體衰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會互相推諉,都覺得父母沒有一碗水端平,自己受了委屈,吃了虧,不願意承擔贍養義務,而應該讓其它得了父母便宜的兄弟承擔,所以才有“生三沒有家”一說。
仔細琢磨琢磨其中蘊含的道理,有點類似於傳統故事小和尚挑水,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三”只是一個朗朗上口的形容詞,意指多個,也可以是三個、四個或者五個、六個。當然這是在四十多年前,現在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根本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鄰村老劉家三個兒子,只蓋了兩棟新房,再加上老輩留下來的一棟老住宅,是劉叔劉嬸在居住。老大結婚時是在新房裡結的,不過在家裡沒住下,婚後和妻子進城裡找了工作,結婚時家裡借了兩千元外債,小兩口省吃儉用幫父母還上了。
老二結婚時也是在新房裡結的,輪到老三結婚時只有兩棟新房,怎麼辦?在農村如果連幢新房都沒有,沒有誰捨得閨女嫁過來受苦,老兩口歲數大了,身體情況確實不能夠再蓋新房了,劉叔召開家庭會議,商討這個問題,老大主動提出來,把我的房子給老三吧,等父母百年之後,老住宅歸我,權當是個念想,一致透過。
沒想到剛給老三操辦完婚禮,兩位老人相繼生了重病,開始奔走於各家醫院輾轉治療,身體遭罪不說,關鍵是錢從哪兒出?
老三剛成家,肯定沒有積蓄,老大老二也是工人,收入也不高,老大媳婦拿出家裡的唯一一件首飾——一枚金戒指賣掉,那是兩個人談戀愛的時候,老公省吃儉用買的定情物。雖然不捨得,紀念意義非同尋常,但父母生兒育女,撫養三個孩子長大成人更是不容易,如今父母生了病,這樣的關鍵時刻哪能掉鏈子,再加上東拼西湊借來的錢,請來專家動手術,劉嬸的成功了,劉叔還是撒手而去。
如今老母親依然健在,只是歲數大了,在城裡跟隨老大和老二兩家輪流生活,而老三在農村種地,時不時的進城一家人團聚,共享倫之樂。人家弟兄三個從不攀比,老人願意在哪住,就在哪住,一切都以老人的意願為主。
現在弟兄三個在老大這隻領頭羊的帶領下,都爭著搶著奉養老母親,並沒有出現“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的情況。
回覆列表
怎樣理解俗語“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
很多人都以為這句俗語中的“三”是實數,指的就是三個兒子。其實,並不是實數,而是指多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等等都可以。而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說的就是生兒子的話,千萬不要生三個或者三個以上,到了晚年以後可能連養老的地方都沒有。那這句俗語應該怎麼來理解呢?
在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之前,因為對於農村家庭來說,子女越多那就越容易讓家裡人吃飽飯。因為老一輩人都相信多子多福和養兒防老的理念。所以那個時候,基本上只要懷孕了就會生下來,不會像現在這樣考慮個人的經濟能力和家庭教育等等。也是因為這樣的社會環境,在當時有的父母生七八個小孩也是常見的。
既然生七八個都是常見的,那為什麼古人卻總結出了“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的俗語呢?其實這是一句警示性的俗語,是在提醒我們要注重兒子的教育。如果子女教育不好,那就不要生太多,到時候不僅“養兒防老”的夢想會落空,甚至還有可能出現無家可歸的情況。
其實,這句話和“多子多福”的理念也不矛盾的,其說的是孩子是可以多生,但是需要教育的好。就像農夫的村裡,有些老人七八個子女的,因為老人從小教育抓的好,而且子女也懂事,晚年了還是比較幸福的。但是,反觀有一些家庭,就算是一個兒子,因為太過於溺愛,照樣不養老,還要當啃老族!
而這句俗語,也是在警醒父母,孩子教育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子女多的父母,更需要好好教育,多費一番心思。你認為這樣理解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