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絕境也不屈

    對於這個問題,最主要的還是要孩子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比如在家作為孩子可以相對的自由,去了學校要明白自己是個學生,應該遵守學校的規則。

    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時間,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能力處理簡單的人際關係,有一定的理財意識等等。在學校,能自主學習,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

  • 2 # 蕾蕾283831526

    父母在0一7歲時要做好規矩。這個話題前面說了很多。首先父母應該好好學習怎麼樣做個合格的父母。學習教育孩子的技巧。

  • 3 # 然自利人陳全孝

    這個問題很好,主要是關於怎樣叫孩子學會自己生活的問題。這是每個家庭困擾的事情。

    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也不能放棄叫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的教育。

    首先,教孩子學會觀察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唯有這個大自然才能賦於我們生存的條件。要叫他們學會愛護這個大自然,從中學會熱愛勞動,從勞動中提高他們勞動的樂趣,從而學會獨立生存。創造財富。養活自己。以及家人。

  • 4 # 快樂成長教練曉天

    我以為,最好的教育身體力行。

    對於孩子來說,價值觀的形成在於環境的影響,而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當然是父母。孩子從說話到走路,無時無刻不在關注父母的狀態,眼裡所看、耳裡所聽、心裡所感,漸漸的就影響了孩子的心智。明智的父母,會相互間建立和諧正向的價值觀。自然而然的,孩子就能感受到這種氛圍,漸漸的融入其中。

    所以,如果想要讓孩子形成能夠獨立自主的生活狀態:

    首先父母需要自立自強,對自己的事物擔當起來,成為表率,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

    其次,尊重孩子獨立的自我,學會引導,而不是橫加干涉。讓她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

    第三,鼓勵孩子,允許她嘗試,即便有些小挫折也沒什麼,讓她慢慢成長,父母掌握好尺度就好了。同時,過濾掉那些太過危險的事物,並告訴她這是為什麼。

    第四,啟發她自主思考,逐漸建立自己的思辨體系,學會分析緣由。

    第五,彼此尊重的深度溝通,關注孩子的情緒及心理變化,支援她,鼓勵她。

    我想,搭建起這樣的體系,孩子自然慢慢的就會成為自主的人了。

  • 5 # LDJ840

    個人覺得與家庭的教育有關吧 俗稱言傳身教 父母的言語 家庭的和諧氛圍 會對孩子的性格與身心健康成長起到很大的幫助 幫助他養成一種良好的性格 健康的心裡 和成熟的為人處世 我相信這樣的孩子一定會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的

  • 6 # 賈德義318

    作為父母,只做孩子成長的觀察者和引導者,在一定範圍內盡最大可能放手去做,切忌不可事事橫加干涉,人為干預。多給孩子們提供一些興趣渠道,娛樂專案,讓他們自己動手,親自完成。

  • 7 # 奇麥麥童書

    現在,許多學校開發了各種各樣的課程,學生參與其中,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但是,孩子們需要的只是這些嗎?我們發現,許多孩子承受不了教師點滴的批評,無法忍受同伴丁點的漠視,三年級的孩子不會掃地,四年級的孩子不會繫鞋帶,五六年級的孩子不會削水果,這樣的孩子是時代需要的嗎?我們的教育應該回歸生活,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人。於是,我們學校開展了“四破四立”實踐教育新探索。  

    破知識填鴨,立技能訓練。傳統教育重知識傳授,今天的課程強技能培養,在課改專家的指導下,學校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中進行思考、互動交流、展示精彩,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學校還開設烹飪、編織、旅行設計等生活勞動課程,定期開展“自理自力我能行”生活技能主題實踐活動,孩子們透過穿衣服、繫鞋帶、理書包、擦座椅、包湯圓等體驗活動,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破課堂束縛,立社會實踐。我們不希望孩子們只看見高牆上四角的天空,而是將學校教育引向社會。從1998年開始,學校一直致力於環境教育,創設許多獨具創意的活動,如紅領巾綠色行動、低碳行動等系列活動,定期開展實地調研、廢舊回收、環保宣傳等活動,使全校師生的環保意識與能力不斷提升。親近自然增見識,每年春天,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一年級快樂踏青、二年級氣象觀測、三年級調查汙水處理,每個年級均有固定的活動課程。重要時節強體驗,清明追思、感恩母親節、重陽敬長輩,孩子們在系列活動中受到了教育,增長了見識,陶冶了情操,體驗了快樂。  

    破家校全庇佑,立自護自救。現在的孩子在學校和家庭總是受到最悉心的保護。但是,家長和教師不可能永遠保護孩子,讓孩子學會自救互救更加重要。於是,學校在傳遞自救互救知識的同時,還不定期開展情景演練,讓自救互救的方法入腦入心,讓孩子們面對問題時能從容應對、自我保護。  

    破嬌子培養,立品格磨鍊。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我們學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教室內外的環境清潔工作由孩子承擔,許多家長開始很不理解,但是看到孩子的成長後,他們放心了,因為孩子學會了擔當責任。學校還堅持每年組織4—6年級學生開展遠足、採茶等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受到鍛鍊。以徒步拉練活動為例,根據年級不同,有的學生甚至要走兩個半小時,徒步之後還要進行水土保持調查,這也是學校傳統的社會活動專案。透過小組合作、團隊協作,孩子們在活動中既體驗了勞動的艱辛,又增強了團隊的協作,更磨鍊了他們的堅強意志。學校與家長形成了教育合力,助力孩子成長為健康、Sunny的社會人。

  • 8 # 拓拓管家

    1、給孩子一點自由,讓他自己去選擇:你不必為孩子安排一切,你可以把“原料”給孩子,讓他自己去選擇安排。選擇、安排本身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主體精神的體現,要堅持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選擇和安排。

    2、給孩子一塊天空,讓他自己去試飛:沒有學步車的年代,嬰兒必須為前方母親的召喚、誘人的玩具而克服腳下的困難,蹣跚艱難地邁出第一步。可能會摔倒,但路還得自己走。而今有了學步車,那關鍵的第一步沒有獨自落腳的空間了,不是嗎?讓孩子在你的目光範圍內,獨立做些事情!

    3、給孩子—個問題,讓他自己去解決:孩子愛不愛動腦筋想問題,是關係到孩子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則是關係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鼓勵孩子自己動腦筋。但你最好給孩子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式,或者你與孩子一道解決,讓孩子有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例如,有一個家長說他成功的經驗是:“孩子問我一個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她,而是鼓勵她去查字典。以後,再有不認識的字,她也不再問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這樣孩子不僅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自主性。

    4、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克服: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環境又這麼優越,哪有困難讓孩子克服啊?”如有位家長從孩子上小學起就叫孩子自己準備文具。上一年級時,鉛筆削得象-“狗啃的”一樣,媽媽看著心裡雖不是滋味,但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母親硬著心腸不替他削。

    有的孩子住在高樓大廈裡,上下有電梯,出門有汽車,生活中能有什麼困難?可就有一位家長給孩子出了兩遭難題:一個是每天上下12樓,不再乘電梯;二是每天上學和放學,不再乘汽車,而是堅持走3站路。

    你看了這些事例後有何啟發?為了使孩子生活得更堅強些,你最好“狠心”一點兒。

    5、屬於孩子的機遇,讓他自己抓住:許多家庭對孩子“包辦”過多,往往是剝奪了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也影響了他們學會在關鍵時刻抓住機遇的能力。

    6、給孩子一次機會,讓他體驗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工作向孩子說一下,或指出你上班的路線,你今天做了哪些事情,回家後還需要做什麼等告訴孩子。或者告訴孩子一個月家裡需要買什麼東西。讓孩子有勞動的觀念,有節儉或有計劃地花錢的意識。

    你可有意識地讓孩子做點家務事(儘管你並不真的需要),然後對孩子的行為表示欣慰。讓孩子給你捶捶腿、倒杯茶、拿點兒東西,養成關心父母的好習慣。

  • 9 # 會東讀書

    讓孩子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自理能力

    孩子3周以後, 需要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自己吃飯, 穿衣,洗漱, 在父母的幫助下, 整理自己的小書包, 玩具玩完要送回家。這些都是他們自理能力的基礎。

    2. 良好的溝通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團體中能發表自己的見解, 與朋友發生爭執時,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和平解決。

    比如:排隊時夾塞,為該輪到誰玩球而打架,用難聽的外號叫別人, 坐車時為搶佔靠窗的座位打架............

    這些都是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在碰到這些問題,孩子們改如何解決呢?

    1) 不要搭理對方(轉身走開要比留下來打架需要更大的勇氣) 玩其他的遊戲,或參加其他的活動

    3) 一起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一起玩或輪流玩,

    3, 有自己的主見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清楚自己該做什麼, 不該做什麼,讓孩子自己選擇,比如, 我 現在太胖了,我想讓你幫我減肥, 我該吃點什麼, 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迴應孩子呢? 1) 我幾年前就告訴過你, 少吃甜食和糖, 多吃水果和蔬菜

    2) 你想減肥, 我們先去諮詢一下專家吧, 看專家能給出什麼方案

    顯而易見, 第二種回答比較樂意接受, 因為他知道父母理解並接納他的感受,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們培養孩子的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與我們保持獨立, 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有一天當他們離開我們的時候, 能自己獨擋一面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那麼從現在開始,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讓他們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 讓他們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

    喬丹.彼得森曾經說過, “如果你對人過分寵溺, 不讓他們接觸任何尖銳的事物, 他們只會變得遲鈍而自戀。”

  • 10 # 呆萌之家

    獨立性的強弱直接關係到孩子未來的發展。獨立性強的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通常也更加自信。喜歡依靠自己的雙手直面各種考驗,而不是人云亦云。而缺少獨立性的孩子做事的時候總是會瞻前顧後怕狼後怕虎,表現得沒有主見。

    父母要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有主見,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父母要勇於放手

    父母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獨立生活的能力。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就是要著眼於孩子的未來。

    相信大家都熟悉並喜愛印度電影《流浪者》。電影裡的法官和拉茲是由現實生活中的一對父子帕里維拉和卡布爾扮演的。

    在影片中,帕里維拉扮演的法官是一個反面角色,他性格偏激,令人厭惡,但是在生活中,帕里維拉卻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父親,卡布爾之所以有後來的成就,和帕里維拉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帕里維拉是一位名演員,兒子卡布爾年少時有一種很強的優越感。在刷團裡,他很是飛揚跋息,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帕里維拉看在眼裡,深深地感到應該端正兒子的態度,讓他學會謙虛和尊重別人。

    一天,帕里維拉表情嚴肅地把卡布爾叫到跟前,對他說:“我們是父子,在家裡,我們當然可以像普通父子那樣說笑打鬧。但是,你要記得,在外面,你就是一個普通人,應該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樣,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在我的光環籠罩下生活。”

    帕里維拉給兒子訂立了規矩:不許張揚自己的身份;不能狂妄自大、不尊敬他人;不許一登臺就演主角。

    卡布爾很聰明,且善於接受他人的意見,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改掉自己的缺點,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走自己的路,成就自己的事業。

    經過這次談話,卡布爾不再狂妄自大,他像所有普通人一樣,從頭做起,苦練基本功,從不被露自己的身份,直到18歲才開始走上銀幕,而且正如和父親約定的那樣,演的都是配角。

    帕里維拉的朋友曾對他表示質疑,並向帕里維拉建議說,卡布爾很有才華,只要幫他一把,他就可以功成名就。

    對於這些善意的建議,帕里維拉總是給予這樣的回答:“想要成名很容易,但是如果在我的提攜下成名,只會害了他。他只有走自己的路,擁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深厚的藝術功底,才能讓自己的藝術生涯更加長久。”

    就是這樣,在帕里維拉嚴格的教導下,卡布爾一天一天地進步,終於在《流浪者》中展示了他的才華,向世界證明了他的實力。

    卡布爾成名後並沒有鬆懈,他牢記父親曾說過的話:走自己的路,不斷前進。

    2.生活中的小事要讓孩子自己做

    5歲的晶晶看起來聰明伶俐,可是她卻喜歡依賴別人。在幼兒園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是自己捧著小碗吃飯,可是她卻堅持讓老師喂;上廁所的時候要讓老師幫她脫褲子;午睡起床的時候還要讓老師幫她穿衣服。幼兒園的老師把這種情況告訴了晶晶的媽媽,媽媽說她從來捨不得讓晶晶動手做任何事情。

    她接過媽媽手中的外套,有模有樣地穿起來。因為是第一次自己穿外套,晶晶在慌亂之中扣錯一個釦子。即便如此,媽媽還是表揚了她,這時候媽媽才發現,不是晶晶不會自己穿衣服,而是自己從來都沒有給女兒提供這樣的機會。

    從那以後,媽媽就注意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後來媽媽發現晶晶變得越來越獨立了。

    孩子之所以變得獨立性較弱,不能自主地解決一些問題,往往都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的。所以從今天起,對孩子自己可以解決的事情,父母就不要再插手解決。不能因為孩子做得不好或者會用大量的時間,就把孩子獨立做事的權利給剝奪。父母要嘗試著“權力下放”。3.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年的還小什麼也不能,因此他們往往把孩子當做“透明人”一樣,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從來不給孩子留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從來不會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這種做法都不對。父母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當進行一些決策的時候,不妨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

    當然,孩子的意見可能對於解決問題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在有些父母看來,聽孩子說出想法是浪費時間,可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卻體會到了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成就感,慢慢地,他們的獨立性就會越來越強。

    4.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開學前,媽媽帶著慧慧去買學習用品。琳琅滿目的商品讓慧慧看得有些眼花染亂了,後來她看上了一塊很漂亮的橡皮。可是媽媽卻認為,那塊橡皮只是做工精炭,看起來好看一點,但是卻很不實用。因此媽媽不主張買那塊橡皮。於是慧慧就有些低落了。

    媽媽忽然想到,不能壓制孩子的想法,於是就拉著慧慧把那塊做工精美的橡皮買下了。

    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就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孩子的選擇正是他們個人意志的體現,如果一直長期受到壓制,那麼必將導致孩子對外界的事物唯命是從,缺乏主見。

    5.讓孩子自己解決人際交往中的難題

    儘管孩子的人際交往圈子還很小,但是他們和成年人一樣,同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當孩子向父母傾訴自己遇到的問題時,父母不要代替孩子解決,而應該在一旁進行引導,讓孩子自主地解決遇到的困難。

    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他們可以做更多父母意料之外的事。所以當孩子想要自己做事的時候,父母不要去制止,而是積極鼓勵他去同別人交往,去解決於朋友間產生的摩擦。6.要鼓勵孩子的創造性

    孩子的獨立自主性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孩子的創造性。父母要鼓勵孩子做一些小創作,而不應該把孩子喜歡動手的習慣視作調皮搗蛋。

    例如,有些孩子學了植物的繁殖方式的知識後,自己也想嘗試著嫁接出一種新的植物,這時候父母不要一味地阻攔,而要要在一幫進行指導,幫助孩子認識植物的生長過程。即使孩子的實驗失敗了,他們也能學到很多知識。另外,還要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小小的發明比賽,當孩子取得了一點成就時,父母要及時地進行表揚和鼓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辛斯拒絕鵜鶘2年4000萬報價轉投勇士,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