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目西

    商鞅本人是典型的做事不做人!

    這裡我說一個小故事

    當初商鞅變法,可以說全盤改變了老秦人的習俗,所以這些老秦人覺得很煩,議論紛紛。商鞅為了鎮壓這些言論肯定採取非常嚴厲的手段,最代表性的就是秦惠文王犯法,商鞅處理了他的師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對太子尚且如此,那對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種高壓的推動下變法開始推行,隨著變法的時間越來越久,老秦人開始感覺到變法的好處,原先說變法不好的一些人就紛紛製作匾額向商鞅表示感謝,知道這件事兒的商鞅,採取的措施是,將這些感謝的人流放到邊城。

    給出的原因是私自議論法度!這種矯枉過正的手段,讓他的變法雷厲風行,而本人卻得不到民心!因為就算是商鞅死了,只要有新法在,老百姓照樣能夠得到變法的好處!

    況且商鞅的變法讓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大大受損,必然遭到這些人的反對。不過有秦孝公的強力支援,其他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可是這種強壓的政策如果長期施行,會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彈,對國家的安定,不會有太大的好處。秦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剛即位的他,需要的是眾多大臣的擁護。

    於是就借來商鞅的頭一用!來平息貴族的不滿,商鞅的死給秦惠文王爭取了繼續新法的可能,因為秦國的強大有目共睹,再攻擊變法的人自然是可殺可除。

    而這些舊貴族,面對變法的結果,唯一能詆譭的就是商鞅本人!所以他們說商鞅專權,謀私,企圖造反。說全天下都知道,商鞅的法令,根本不知道惠文王的法令。

    殺死商鞅是對貴族的懷柔,繼續新法是對百姓的恩惠,也是秦國強大的保障!面對這種未來,商鞅只有一死!

    豈止是商鞅這樣,有些經歷的人都知道,哪些很能做事兒,但是全不顧及人情事故的人,往往是出力最多,功勞最大,而且最後也是背上最大黑鍋的人。

    關於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我西漢時,號稱萬石君的石家是怎樣發跡的?回答,這個萬石君石奮一家就是典型的做人不做事兒的家庭!這種人往往能夠得到最大的現實利益!

    以上

  • 2 # 吳說歷史

    有關商君死亡經過,我們可以透過秦漢時期的文獻推測。參考文獻有《戰國策》、《史記》、《呂氏春秋》等,另外《資治通鑑》也可以參考一下。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商君最後的日子是這樣過的:

    首先,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商君告歸(戰國策)。

    然後,公子虔的黨徒誣告商君要謀反,而秦惠王本來就想治商君的罪。(呂氏春秋)

    第三,聽到訊息後,商鞅便帶著家奴、親信和老母親逃亡到函谷關。此時天黑,想要住店。客棧的人說:“商君的法令,留宿的人沒有通行證要被判刑。”商君嘆息:“法令的弊端竟到了這種地步!”(史記)

    第四,商君離開秦國後來到魏國,魏國因為公子卬的事情,不接受商鞅。商鞅想要去別的國家,但是魏華人說,商鞅的秦國罪人,秦國強大,不可以不歸還商鞅。於是,魏華人又送商鞅回到了秦國。(史記)

    第五,此時,有人告訴秦惠王,“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願大王圖之。”(戰國策)可以看出,當商鞅再次返回秦國的時候,秦惠文王對於殺不殺商鞅,還是沒有下決心的。殺商君的人,主要是秦國守舊貴族大臣。

    第六,到了秦國,商鞅又逃回自己的封地,和自己的親信,帶領邑卒,攻打鄭。秦人攻打商鞅,在鄭澠池(今華陰附近)的地方殺死了商鞅。秦王車裂商鞅,並殺死商鞅全家。

    第七,秦王大義凜然的說:“莫如商鞅反者”。以致商鞅的死,秦人不憐。

  • 3 # 老麥說說

    老麥這次不神叨,說說歷史那長河。打小接受的教育,對於商鞅,多是讚頌之聲,稱其為歷史上偉大的改革家,是敢於與強權貴族鬥爭,為百姓謀福的大好人,我們熟知商鞅的故事,最出名的莫過於“商鞅南門立木”,以此來表達其變化決心。那麼,真正的商鞅到底如何?

    我們來先看下商鞅變化的核心內容吧,或者只有瞭解了其變法內容,才能真正的瞭解商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是從考試書的一個截圖,當然其中提到的了諸多的是對當時秦國的積極作用,我們來逐個分析分析吧。

    廢井田,開阡陌:簡單來說,就是廢除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買賣,重點不是土地私有了,而是根據土地擁有數量來決定徵繳稅費的多少,這看似無可厚非,但是卻為後來“苛政猛於虎”埋下了巨大伏筆。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簡單來說,就是大秦只允許有一種身份:農民。因為農民老實,好好重地有口吃的就不會鬧事;商人則不同,沒事到處亂竄,見多識廣,一不留神就會翻天。為了達到讓更多的人加入到農民行列,同時推出多項舉措,譬如禁止糧食買賣,你不種地就沒飯吃;增稅增稅增稅,讓你商人無利可圖;有什麼危險的事情,髒亂差的事情,商人先上。經過商鞅不懈的努力,很長一段時間,大秦居然沒有了貨幣(貨幣沒用了,原始社會好啊,原始社會好,原始社會不用穿棉襖)。

    獎勵軍功,二十等爵制:強調殺敵換地,殺一人可以換取多少土地,殺的人越多,獲得的土地就越多。在這樣的政策下,士兵們一個個都嗷嗷叫,看見敵國士兵,就跟看見了土地裡金燦燦的莊家一樣興奮。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了強兵的目的,但是殺戮也隨之而來。

    廢除世襲世祿:說白了,就是廢除了貴族世代世襲的舊制,什麼貴族王權,什麼萬畝良田,一下子就充公了。這無疑一下子將貴族打回了平民階層,這無疑引來無數的爭議,也為日後商鞅的遭遇埋下了伏筆。

    推行縣制:與此同時推出的就是戶籍制度,兩項制度的推出,無疑大大的削弱了民眾的力量,原有的宗族體系變成了單一的個體農戶,徵稅徵兵的難度都大大降低。同時推出強制分戶政策,禁止成年父子、兄弟同居一室(帶來的結果就是,大齡青年、啃老族驟減,到了年齡就娶妻生子,各過個的日子)。然後是百姓不得擅自遷居,私人旅館不允許存在,一律國營。

    燔詩書而名法令:其實就是一百多年後始皇帝焚書坑儒的最初模型,弱化文化人的地位,控制知識學習的渠道,以達到愚民政策。秦孝公此時還是心太軟,沒有自己孫子輩的嬴政來的暴虐。

    重秦律,連坐制:這是一條可怕的律令,商鞅也是史上第一個把“告密”寫進法律裡的政治家——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於是,為了活下去,全民變成了“朝陽群眾”,到處是側耳傾聽的耳朵,小道訊息滿天飛,被誣告者比例大大提升,因為你告一次密,所得的獎勵幾乎是一個農人辛苦十年獲得的財富。 商鞅的初衷是想達到“全面自治”,卻大大的低估了全面的素質與修養。

    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可想而知,秦國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貴族成了擺設、士兵成了機器、百姓成了朝陽群眾,一個多麼可怕而奇怪的情形。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幾乎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處死商鞅,罪名是:謀反,刑罰是商鞅自己制定的:車裂。而最為奇怪的是,商鞅的死,貴族們拍手稱快,就連百姓也無動於衷。《戰國策》:“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一個不憐,多麼可悲。

  • 4 # 龍之翼0

    秦孝公與商鞅的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大提升,可對於秦國內部矛盾也是積弊已久,尤其是在變法中貴族勢力對商鞅產生的恨意,秦孝公死後又是當初受過商鞅刑罰的贏駟(秦孝公之子)接替秦王,他本身也是對商鞅有過敵意,所以造成一種商鞅不得不死的局面!商鞅的死是必然的,秦孝公在經歷變法時就明白了,秦國變強了他與商鞅必須有一人為法治赴死!糾糾老秦,共赴國難!商鞅的變法已經深徹到每一位秦民心中,人人依法辦事,這是無法再改變的!任何權貴包括秦王也無法撼動秦法的威嚴!秦孝公看出了商鞅為了理想與抱負已經獻出了自己的全部,包括赴死!但是他不能死在監獄裡,他要死在渭水大刑場,並且讓秦民圍觀史無前例的極刑“五馬分屍”,讓秦國貴族看到商鞅的慘死而歡呼雀躍,讓秦民看到商鞅的死而挺身護法!商鞅慘死後,秦國世族貴族無法再找到藉口抵制秦法,因為他們只是恨商鞅而不是恨秦法,新秦法帶來了富強而舊制無法復辟,想要復辟的人等同造反罪!對商鞅,秦人不恨秦人不哀,但秦人與後世人都會感念商鞅的秦法給他們帶來的希望!商鞅死,法治傳,安天下,強秦生!……本人言語平凡,微薄見解

  • 5 # 祥子談歷史

    秦孝公死了,商鞅的伯樂靠山去了;秦國變強了,商鞅的仇家來了,既有私仇也有國恨;變法成功了,百姓安居了,商秧卻被自己的變法逼上了絕路,結果死於戰場,全家被誅,屍體還被車裂……這些就是秦孝公死後,商鞅的真實經歷。

    背景

    商鞅,約生於公元前395年,死於公元前338年,衛國(今河南省黃縣梁莊鎮)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公孫鞅、衛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後因在河西之戰中收復河西失地而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為商鞅。

    變法禍根起源

    公元前361年,21歲的秦孝公嬴渠梁接任秦王位,欲圖大有作為,極想改變當前國家貧弱危亡的局面,為此秦國頒佈《求賢令》,欲求賢才治理國家。

    《史記·秦本紀》秦孝公《求賢令》: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公元前356年,身在魏國的衛秧,本就鬱郁不得志,當他聞知秦國頒佈“求賢令”的訊息後,立即趕到秦國。原本他和秦國將軍景監相熟,而景監也深知其才,並有相薦之意,然而他卻果斷拒絕了景監的舉薦好意。接著,歷時三個多月,衛鞅先後翻山越澗,對秦國數十縣的人跡之地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當他回到好友景監府中時,景監門衛差點將他當成“乞丐”趕走。

    很快,衛鞅便將自己的治國理念整理成冊,最後呈交到了秦孝公手上。秦孝公看後深服其論,認為衛鞅所寫的治國理念簡直就是為秦國量身打造的。接著,秦孝公便召見了衛秧,一番交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次日,在朝堂之上秦孝公提出打算推行國家變法,以圖強國富民。當時,貴族代表甘龍、杜摯皆持反對意見,而商鞅則針鋒相對。

    據《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甘龍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杜摯認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駁斥: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商鞅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對於秦孝公來說,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只要有人唱“黑臉”,自己的“紅臉”才好登場。大喜之下,秦孝公當堂表明自己的變法決心,並拜衛鞅為左庶長、賜穆公金劍,總領秦國軍政,推行變法。

    變法中,秦孝公全力支援,衛鞅也不負所望,成功推行了《墾草令》,接著又成功推動了兩次變法。

    公元前356年啟動第一次變法:改革戶籍制度、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公元前350年,啟動第二次變法: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等改革方略。

    透過變法,秦國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強大。即:經濟飛速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社會秩序更加穩定等。

    《史記》記載,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因變法埋下無窮禍根

    埋下得罪秦國貴族宗室禍根。廢除坐享其成的世卿世祿制度,只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勳才能獲取爵祿獎勵。此法將舊有貴族的榮華富貴獲取等同於普通百姓,極大侵害了舊有貴族的自身利益,從而招致宗室、舊有貴族的怨恨。

    《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埋下得罪秦國權力層禍根。為了體現法治的公平性,於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曾追究太子嬴駟的違法之過,並對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公孫賈處以割掉鼻子的刑罰。當時,公子虔向衛鞅求情,能否不要割掉鼻子,換成砍斷手腳之類,但是衛鞅堅決要按照律法條款執行。

    《戰國策》對此事的評論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埋下得罪窮苦百姓禍根。極大壓榨了百姓的生存財富。《商君書·弱民》規定:不能讓百姓富裕,當百姓富裕後國家要想法“合理拿走”,這樣將有利於刺激百姓的生產動力。結果,又嚴重侵了百姓的利益。

    埋下得罪舊主國禍根。公元前352年,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率兵攻打魏國。公元前340年,魏國在秦、齊、趙三國聯軍的攻打下,將河西之地割讓給了秦國。因此,秦孝公封衛鞅於商(今陝西商縣、河南西峽一帶)十五邑,此後人多稱衛鞅為商鞅。戰後,魏惠王極為憤怒:“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因為公叔痤病逝前曾建議魏惠王重用衛鞅,如果不用最好殺掉,結果魏惠王放衛鞅離開了魏國。

    埋下得罪太子禍根。據《戰國策》記載: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臨終前,欲傳位於商鞅,商鞅堅辭不受。無論秦孝公此舉出於試探還是真心,但是落入太子嬴駟耳中無異於搶班奪位,那還得了。

    伯樂離去禍根爆發

    可以說,秦孝公是商鞅的伯樂,如果沒有他的全力支援,商鞅也無法取得成功,同樣秦國也很難強大起來。若如此當為“兩全其美”的結局,然而由於商鞅變法中將未來的國主、權力高層、貴族宗室、百姓、舊主國都得罪遍了,隨著秦孝公這座大靠山的倒塌,諸多禍根開始爆發,曾經位高權重的商鞅瞬間從雲端墜落。

    尤為明顯的就是公子虔的報復行動,他向秦惠王(原太子嬴駟)誣告商鞅有謀反之心。因此,秦惠王派人前去逮捕商鞅,商鞅聞信後逃到了秦、魏兩國的邊界之處,欲到一戶百姓家中暫避,但是由於商鞅未帶身份憑證,因此百姓家中不敢收留(秦律要求百姓相互告密,如果有“奸”不告者處以腰斬之刑)。見此,商鞅打算逃到魏國避難,但魏國因曾被攻打而懷恨在心,不予接受。無奈之下,商鞅只好潛回封邑商,組織邑兵欲與秦惠王派遣的軍隊進行對抗,結果兵敗身亡,全家被誅,屍體還被帶到咸陽車裂。

    看到商鞅的悲涼結局,不由想起一句現代名詞“風口浪尖”,而風口浪尖又常常和改革、創新相配。可見,無論是古代的變法,還是現代的改革創新,都帶有極大的風險性,若無一往前的氣概,又如何能取得變法的成功。但不管結局如何,商鞅既用行動現實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也影響著中國數千年的發展,依舊值得後人所稱道。

  • 6 # 依山傍水65486

    商鞅不聽趙良勸,結果被殺,累及三族無辜。李斯助秦腰斬、處三刑、滅三族。有首民歌:這山沒有那山高,那山更比這山荒。生的兒子歸王上,蓋的房屋歸里長。以此祭衛秧陰魂!

  • 7 # 南方鵬

    商鞅之死衍生了一句成語“作法自斃”,說商鞅因秦惠文王要治他的罪,逃路了,來到函谷關,夜裡要住店歇息,因身無路引之類的身份憑證,被店主以商君法嚴厲拒絕了,“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鞅變法影響深遠,其中的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眾分成小單位的基本思想,連同其變異形式和更細緻的形式如保甲制在以後的歷史裡,仍然奉為至寶。商鞅變法實際是一種強國弱民的策略,更像戰時緊急政策。

    在秦孝公死後,變法大靠山一倒,商鞅就危險了,積累的矛盾需要突破口,不平的人心也要發洩,變法對君王有大利,萬萬改不得。在此情況下,商鞅就成了平息各方的最合適人選。嬴駟上位後,接受貴族們如甘龍、杜摯的建議,指認商鞅謀反,開始清算他,下令把他抓起來。商鞅得知訊息,連忙逃走,到了邊關,就出現作法自斃那一幕,千方百計與魏國取得聯絡,說要回去,被魏國拒絕了。

    出不去,商鞅只能到封地想辦法,於是調集商地私兵,攻打附近的鄭縣,還未攻下,秦兵大至,商鞅軍抵擋不住,死的死,逃的逃,商鞅也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之刑。全家被誅滅。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作法自斃。

    秦孝公一死,商鞅的靠山就沒了,在他的變法中,除了君主,其他人都是輸家,秦孝公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極力支援商鞅變法,因為變法,君權變強、國力變強、軍力變強,至於舊貴族的利益被削弱,這正是秦孝公想要看到的。

    商鞅一共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變法,改革秦國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爵位制度、經濟制度、行政制度等等,為秦國國力的迅猛提升奠定基礎。

    透過兩次變法,商鞅把秦國打造成了一個強悍的戰爭機器,秦國的百姓基本只有兩種分工——農民和士兵,要麼種地要麼殺敵,富國強兵的基礎就有了,強兵可以搶地,地多了糧食就多,養活人就多,種地的和打仗的就越多,然後地更多,糧食更多。

    而且商鞅強調不能讓百姓太富,要讓所有的國民始終處於貧困線上,最好家裡根本沒有多餘的糧食,這樣百姓才能一直玩命地生產,因此要限制百姓智力的發展,民愚則易控,民智則國亂,讓他們每天傻傻乎乎的光顧著幹活,這樣的統治最好。

    商鞅的變法既對上層貴族動刀,也不放過下層百姓,讓他們成為秦國強大的墊腳石,確切點說,是成為秦君霸業的墊腳石,這種自上而下的全方位改革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大多改革都只敢在小方面上動一下,商鞅敢搞這麼大,正是因為秦孝公的強大支援,在秦孝公站臺下,商鞅才能鐵腕變法,乃至於太子犯法,他一樣敢治罪,一次就敢殺上幾百人。

    但當孝公去世,曾經沉默的反對派爆發了,紛紛要求新君懲治商鞅,而新君又跟商鞅有怨,儘管他欣賞商鞅制定的制度,卻不喜歡商鞅這個人,商鞅的命運就這麼註定了。

    商鞅也不想束手就擒,他先跑到了魏國,結果魏人不僅不接納他,還不讓商鞅往其他國家跑,把他送回了秦國,畢竟河西之地就是商鞅搶走的,魏華人恨死他了。

    回到秦國後,商鞅回封地聚兵負隅頑抗,最終兵敗被殺,除以車裂極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9歲自己睡覺害怕,要睡在大人的臥室,應該怎麼辦?如何正確的消除孩子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