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000568977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他的詩文,經後人蒐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

    嘉慶十年(公元1805)二月,紀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 2 # 歷史長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的這句詞道出的是傳統華人心底的英雄夢:幫助君王一統天下,留下美名世代傳揚。到了清代中期,情況出現了變化——乾隆皇帝要一統天下思想文化,於是疆場廝殺轉為文化清理,風雲際會,紀曉嵐肩負起歷史的重任,成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下簡稱“《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此前,這位大名鼎鼎的學者曾點評過許多學術典籍與名家詩歌,也撰寫過家喻戶曉的《閱微草堂筆記》,然而這些都無法與《四庫全書》相媲美。《四庫全書》成為紀曉嵐一生最大的榮光。這榮光的背後,是一個學者型官員載浮載沉的人生道路。

    容貌醜陋的近視眼

    讀者一定很想知道,有著各種傳奇經歷的紀曉嵐到底是什麼樣子。根據清代人的描述,他“貌寢”、“短視”,也就是說,不光容貌醜陋,還是個近視眼,個子好像也不高。不過,紀曉嵐生性機敏,喜歡嘲謔,小時候一起讀書的同學,長大後同朝的官員,都沒少受他的戲弄。他的惡搞往往和文字有關,出人意表卻又在情理之中。

    紀曉嵐確實是一個有趣的人,關於他的奇聞異事從乾隆時期就開始廣為傳播。人們欣賞和喜愛他的機智,又在流傳中添油加醋地加以演繹,甚至無中生有,把不相關的事,如與和珅的水火不容也附會在他身上。實際上,歷史上的紀曉嵐從來沒有戲弄過和珅,反而在好友曹錫寶上折彈劾和珅時從旁勸阻。紀曉嵐之所以被塑造成影視劇中不懼權威的理想人物,只是凝聚了民間對其幽默、正直、機智和才學的想象。

    朝中寵臣變成階下囚

    作為傳奇人物,紀曉嵐的幽默機智遮掩了他的真性情;作為官員,他的飛黃騰達掩蓋了他的坎坷與心酸。

    紀曉嵐和其他人一樣,是透過科考進入仕途的。相比於屢試不第的蒲松齡,紀曉嵐幸運得多:17歲應童子試,成為秀才;24歲參加鄉試,名列第一;31歲高中進士,廷試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文學侍臣生涯。

    紀曉嵐在翰林院期間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扈從伴駕,寫作詞章。乾隆皇帝也是一位詩人,創作了大量詩歌,所以紀曉嵐寫作了不少恭維、唱和的詩作。這類詩歌往往四平八穩,以歌功頌德為主,現在看來無甚意味,但在當時對於紀曉嵐來說卻非同一般。它們為紀曉嵐贏得了乾隆皇帝的歡心,得到“天語嘉獎”,而乾隆皇帝的賞識,對紀曉嵐的一生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1756年進入翰林院,到1768年晉升為侍讀學士,紀曉嵐度過了一段順利平靜的時光。因為乾隆皇帝的賞識,他得以步步高昇:1763年官任福建學政,升侍讀;1768年,按常規本來應該外出任職,準備補授貴州都勻府知府,但乾隆皇帝因為他學問素優,認為出任地方官員不能盡其所長,特命加四品銜,留任左春坊左庶子,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這種破例提拔在當時社會是很榮耀的。然而,就在紀曉嵐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這一年,人生出現戲劇性的逆轉,獲罪落馬,昔日朝中寵臣,今日階下罪囚,被髮配到烏魯木齊。

  • 3 # 加油夠夠夠

    紀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即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曉嵐,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諡號文達,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曉嵐。清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直隸滄縣(今中國河北滄縣崔爾莊)人。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影視劇形象的紀曉嵐,有鐵齒銅牙,三寸不爛之舌,身材高瘦,但根據史料記載,紀曉嵐本人肥胖,近視,患有輕度口吃,顛覆了常人對他的印象。

    2、生平經歷

    官宦世家出身,父親紀容舒是著名的考據學家,做過京官。紀昀自幼聰穎過人,有“神童”之稱。

    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年)鄉試解元,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遷左春坊左庶子。京察後,授貴州都勻府知府。因乾隆帝賞識其學問,加四品銜,留任庶子。不久,升翰林院侍讀學士。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給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捲入鹽政虧空案被髮配新疆伊犁地區,於沿途積極與當地人交流,曰“如是我聞”,寫了不少的作品,後整理成冊,即為著名的《閱微草堂筆記》。紀昀反對理學,《閱微草堂筆記》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有相當深刻的反映。

    二年後因乾隆帝修書需要,由劉統勳薦舉,將其從新疆召回,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初至京師,暫居珠巢街。受詔校秘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庫全書》館的總纂官,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共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歷任編修、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侍郎、尚書。

    清仁宗嘉慶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書,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遷任吏部尚書。嘉慶十年(1805年),任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同年在燕京病卒,享壽八十一歲。生前自撰輓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朝廷賜白銀五百兩治喪,予諡文達。《清史稿》有傳。

    3、重要作品

    “五十以後,領修秘籍,復折而講考證”( 《姑妄聽之》 自序),加之治學刻苦,博聞強記,故貫徹儒籍,旁通百家。其學術,“主要在辨漢宋儒學之是非,析文流派之正偽”(紀維九《紀曉嵐》 ),主持風會,為世所宗,實處於當時文壇領袖地位。紀曉嵐為文,風格主張質樸簡淡,自然妙遠;內容上主張不夾雜私怨,不乖於風教。看得出,他很重視文學作品的藝術效果。除開其階級侷限外,其在文風、文德上的主張,今天仍不失其借鑑價值。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又兼人已言之,己不欲言,故其卒後,只有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和一部《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4、人物評價

    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舉,二是領導編修。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士甚眾,在士林影響頗大。其主持編修,次數更多,先後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Quattroporte官、八旗通志館Quattroporte官、實錄館副Quattroporte官、會典館副Quattroporte官等。人稱一時之大手筆,實非過譽之辭。紀曉嵐晚年,曾自作輓聯雲:“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魯迅曾評價過紀昀:“處世貴寬,論人慾恕”

    紀曉嵐天資穎悟,才華過人,幼年即有過目成誦之譽,但其學識之淵博,主要還是力學不倦的結果。他三十歲以前,致力於考證之學,“所坐之處,典籍環繞如獺祭。三十以後,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抽黃對白,恆徹夜構思。”不過,乾隆皇帝對他的評價是:“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紀曉嵐一生才華和學術成就十分突出,他曾給自己寫過一首詞,其中兩句:“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不老泉”就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紀曉嵐在清代被公認為文壇泰斗,學界領袖,一代文學宗師,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文化巨人。 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後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

  • 4 # 帝國中興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熟悉紀曉嵐這個人還是在《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電視劇中,在電視劇中紀曉嵐被塑造得兩袖清風,詼諧幽默,主持正義,勇鬥貪官和經常捉弄和珅等這,每次出場都會手提一杆煙槍沒事抽兩口是電視劇給我們呈現的紀曉嵐。電視劇所表現的只是為了渲染的需要與真實的紀曉嵐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大家只把它當作一個閒暇時打發時間的工具就行了,不要當真。

    1724年雍正二年紀曉嵐出生於直隸獻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獻縣,字曉嵐和春帆,大名紀昀,4歲就開始讀書,24歲參加鄉試獲得第一名,30歲中進士,在以後的生涯中紀曉嵐曾多次主持各種考試,門生極多,他從鄉試主考官一直做到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成為當時朝廷之內首屈一指的漢官重臣。公元1768年紀曉嵐的親戚因為貪汙公款在即將被抄家的時候,紀曉嵐利用職務之便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他的親戚,因為走漏風聲他被流放到烏魯木齊,四年之後他獲釋返回北京,在翰林院主持編撰《四庫全書》。

    紀曉嵐這一輩子做的最偉大的事就是主持編撰《四庫全書》,這冊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文學典籍,作為《四庫全書》的副產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全的一部官修目錄,是中國封建社會目錄學的集大成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被後世文人看作是讀書和修學的圭臬,紀曉嵐從不到五十歲就主持修書,殫精竭慮近十年終於完成這部歷史鉅著的編撰,把一生最為成熟的階段完全奉獻給了修書偉業,對於這樣的文化成果紀曉嵐可謂是功不可沒。

    紀曉嵐除了編撰《四庫全書》自己也寫了很多詩歌和小說,比如《閱微草堂筆記》就是清朝著名的筆記小說集,有關他的傳說大部分和文學有關,他特別喜歡對對聯,如果得了一副妙趣橫生的對聯他就會樂不可支,有一次他接待新科狀元劉玉樹,紀曉嵐問他住在哪裡,劉玉樹說住在芙蓉庵,紀曉嵐聽過之後哈哈大笑,隨後就得了一副對聯:“劉玉樹小住芙蓉庵,潘金蓮大鬧葡萄架。”這副對聯有淫褻和調笑的成分,所以才引得他哈哈大笑。1805年嘉慶十年紀曉嵐紀曉嵐病逝,他死後朝廷很多高階官員前去祭奠,嘉慶皇帝欽賜碑文,諡號文達。

  • 5 # 新銳歷史

    紀曉嵐不是清廉無畏的勇士,也不是唯唯諾諾的奴才,他只是個渴望過清靜文人生活卻又不能逃離混濁官場計程車大夫。

    他圓滑謹慎,空有滿腹經綸,卻不願立傳著書。他如癲似狂,以在常人看來非同尋常的行徑來抗議皇權的壓迫。

    (紀曉嵐劇照)

    紀昀,字曉嵐,直隸河間獻縣(今河北滄縣)人,生於雍正二年(1724)。其父紀容舒歷任戶部、刑部屬官,曾外放雲南姚安知府,頗有政績,長於考據之學,著有《唐韻考》等書。紀家歷代注重讀書,流傳下來一條“貧莫斷書香”的遺訓。

    紀曉嵐4歲開始讀書,11歲隨父入京,他天資穎悟,才華過人,幼年即有“神童”之譽。他20歲中秀才,23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30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從此開始了官宦生涯。

    01紀曉嵐的相貌

    在民間故事傳說和影視作品中,紀曉嵐被塑造成才華橫溢、風流倜儻、幽默風趣的形象,屢屢以文采和詼諧嘲弄和,並且每次都能避開和珅的報復。

    紀曉嵐才華橫溢不假,但他的相貌卻與風流倜儻的形象大相徑庭。

    據歷史記載,紀曉嵐貌醜、近視、肥胖且口吃。

    乾隆五十年(1785),大學士阿桂的姻親海升將其妻吳雅氏毆打致死,卻謊報吳雅氏自縊身亡。

    乾隆帝派時任左都御史的紀曉嵐前去驗查,證明是自縊。吳雅氏之弟不服,繼續上告。乾隆帝又派阿桂、和珅複查,發現脖子上沒有縊痕。

    結果阿桂被罰俸5年,對於紀曉嵐,乾隆說“紀昀本系無用腐儒,原不足具事,況伊於刑名事件素非諳悉,且目系短視,於檢驗時未能詳悉閱看”,以他不熟悉事務又是近視為名為其開脫。既然是皇帝親口所言,那麼紀曉嵐視力有問題應是確定無疑。

    紀曉嵐故居閱微草堂遺址閱微草堂門口的這顆紫藤蘿為紀曉嵐當年所栽,至今仍 筆記小說還記載,紀曉嵐平時只吃豬肉,很少吃五穀雜糧,每頓動輒吃掉10盤豬肉,肉吃得多,平常又多坐著看書,很少運動,因此他是個胖子也不足為奇了。

    紀曉嵐不僅是個近視眼、胖子,還患有口吃的毛病。 如此說來,紀曉嵐是個形象十分不堪的人,然而還不能就此下結論。

    封建社會里,選拔官員的標準是“身、言、書、判”,要想參加科舉考試,最起碼也要符合這四項標準。

    紀曉嵐既然是進士出身,必然也會達到基本標準。而且他是以機智詼諧出名的,如果紀曉嵐口吃得厲害,想來說話也不會令人發笑了。

    那為什麼說紀曉嵐貌醜口吃呢?這很有可能是相對而言的,乾隆帝喜歡英俊的臣子,他身邊的重臣和、董誥、福長安等都是有名的美男子,與他們一比,原本樣貌還算過得去的紀曉嵐便屬於“貌醜”一類的了。

    至於口吃,紀曉嵐可能是有,不過並不嚴重,要不然也不能入朝為官了。

    02紀曉嵐和乾隆帝

    紀曉嵐與乾隆帝的關係絕不像民間故事裡描述的那般君臣相得,乾隆帝是個很注重相貌的人,紀曉嵐不出色的外表註定了他得不到皇帝的重用。

    對於紀曉嵐的才華,乾隆帝是比較欣賞的,但對他來說,紀曉嵐只能當個詞臣,別說重臣,就是個能臣也稱不上。

    首先,紀曉嵐是個漢人,而且長相一般,還帶著腐儒的酸味。清代筆記小說中提及紀曉嵐,提得最多的是他的詼諧,他的詼諧甚至到了尖酸刻薄的程度。牛應之的《雨窗消意錄》說:“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辱弄。”

    侮辱嘲弄可不是僅僅開開玩笑而已。而且從流傳至今的幾則小故事中,也可看出紀曉嵐刻薄的性格。

    紀曉嵐的幽默眾所周知,有一日退朝,一個太監拉住紀曉嵐,想聽他講笑話。紀曉嵐說道:“從前有個太監……”說了一半就不說了。

    太監等了老半天,也沒等到他繼續往下講,便催道:“下面呢?”紀曉嵐掃了太監下半身一眼,答道:“下面沒有了。”

    拿太監的生理缺陷開玩笑,未免有些過分了。

    不僅是太監,連大臣他也敢打趣。

    在乾隆帝面前,紀曉嵐自然是不敢開這種玩笑,但有些人會在皇帝面前嚼舌,無論是笑話也好,有心中傷也好,乾隆帝聽後總是不以為然,認為他沒有器量。

    其次,紀曉嵐雖富有文采,辦事卻不幹練,從他處理海升毆打其妻吳雅氏致死一案便可看出。因此在為官五十餘載中,乾隆帝多委任他主持科舉和編修圖書,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

    他主持編修的次數更多,先後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等。

    這也算乾隆帝量才而用的一個體現吧! 乾隆帝可以容忍紀曉嵐賣弄文采,甚至以欣賞的態度觀之,但在他的心目中,紀曉嵐只是個陪侍他吟詩作對的詞臣。乾隆五十五年(1790),內閣學士尹壯圖彈劾各省大臣虧空公款。

    乾隆帝派尹壯圖和戶部侍郎慶成到地方核查。在和珅的包庇指使下,尹壯圖一無所獲,反而因汙衊罪失官,還險些丟了性命。

    紀曉嵐為尹壯圖求情,卻被乾隆帝毫不留情地訓斥:“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原來乾隆帝不過是將紀曉嵐視為解悶的戲子之流,這對一個有獨立人格的文士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侮辱。

    由此可見,乾隆帝和紀曉嵐之間雖然有時會出現互相唱和、其樂融融的情形,但本質上,仍然是主子和奴僕的關係。

    03官場上的落魄者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兩淮鹽政盧見曾因營私貪汙被革職查辦。

    紀曉嵐和盧見曾是兒女親家,紀曉嵐的長女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

    紀曉嵐事先得了訊息,於是給盧見曾通風報信,事發後被革去官職,併發配新疆充軍。

    紀曉嵐在新疆待了兩年多,如果不是乾隆帝找人編撰《四庫全書》,他很可能會在邊疆度過下半生。

    乾隆三十五年(1770),紀曉嵐回到了北京。 此次回到北京,紀曉嵐的銳氣被磨去不少,對官場黑暗不再抗爭,而是採取一種消極無為的態度。

    不久後和崛起,成為乾隆帝面前炙手可熱的紅人。對於氣焰囂張的和,與劉墉一樣,紀曉嵐採取明哲保身的做法,既不附和,也不作對,不是影視作品中那樣與和珅事事作對。紀曉嵐的好友、御史曹錫寶想彈劾和,他只是以詩相勸。

    曹錫寶彈劾失敗,乾隆帝大怒,要將曹錫寶治罪。

    紀曉嵐不再像上次救盧見曾一樣為好友盡心盡力,而是在乾隆帝面前竭力表白,脫清與此事的干係,卻反而讓乾隆帝覺得他正是幕後指使者。

    04有志不得展

    紀曉嵐一生著作甚多,既有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也有耗盡他半生精力寫成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還有筆記體小說《閱微草堂筆記》等。

    然而當時人卻認為他平生不著書。確實,以他的才華來說,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太少了。 其實他之所以沒有潛心立著,很大程度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

    乾隆帝對文人採取的是高壓文化政策,文字獄頻頻興起,許多文人因為莫須有的罪名丟掉了腦袋,這給紀曉嵐帶來了嚴重的思想衝擊。

    為官多年,他深知君心難測。在主持編纂《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親眼見到許多著作因政治問題被禁燬或篡改,也耳聞目睹了許多文字獄的慘狀。

    為了保全自身和家族,紀曉嵐不得不謹慎為人,甚至放棄了立著的念頭。

    在這一過程中,紀曉嵐被高壓皇權從心理上“閹割”了,此後他只能做一個供主子取樂的詞臣,他的才情只剩下給皇帝寫幾首讚詞或俏皮地挖苦取笑同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減少黑色素的沉積,並且去除臉上的黑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