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道中道道而道

    清宮四大疑案主要是指清朝宮廷中的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被刺、偷龍換鳳這四大疑案。“太后下嫁”就是關於清太宗皇太極之妃博爾濟吉特氏下嫁攝政王的疑案,她是世祖福臨的生母,諡號為孝莊文皇后;攝政王是指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孝莊文皇后系多爾袞之兄嫂,弟妻兄嫂,按漢人的道德觀念來看,是一件不合倫理的事。“順治出家”是關於順治皇帝是否出家當和尚的疑案。“雍正被刺”是關於雍正之死到底是否被刺致死的疑案。“偷龍換鳳”是關於乾隆身世之謎的事,到底雍正帝清世宗胤禛是否真的與海寧陳世倌換子,這是一大疑案。

    太后下嫁

    太后指清太宗皇太極之妃博爾濟吉特氏,她是世祖福臨的生母,卒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諡號為孝莊文皇后;攝政王是指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孝莊文皇后系多爾袞之兄嫂,弟妻兄嫂,按漢人的道德觀念來看,是一件不合倫理的事。所以就算確有其事,清代正史也不會有記載。

    我們也不要忘了另一個事實:滿洲入關以前的社會性質雖已由奴隸制迅速向封建制過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後習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殘餘,延續到入關初年,也是不足為怪的。那麼,太后下嫁這件事是可以相信確有其事的。

    順治出家

    史載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妃甍。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掇朝五日。旋既下旨追封為皇后。

    有的人以訛傳訛,說這個妃子是明末人冒闢疆的姬人董小宛,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後入宮,賜姓董鄂氏,跟著又冊立為貴妃。據說董鄂妃曾是順治弟弟的福晉,在進宮伺候皇太后時見到了順治帝,兩人一見鍾情。誰知董氏入宮之後,竟以不壽卒。然世祖之於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為,遁入山西五臺山,削髮披緇,皈依淨土。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玉琳琇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痴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嘆異。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於脫離塵網,遁入空門。從此傳為“萬古鍾情天子”的一段佳話。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於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祝髮為僧的念頭。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髮,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裡還說明世祖當時並無大病。那麼,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那麼,遁入五臺山祝髮為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

    雍正被刺

    世傳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詞。這一說法究竟可信嗎?

    說來話長,它起因於雍正七年(1729年)曾靜、張熙一案。曾靜慕明末人呂留良的為人,以排滿復明為職志,因遣其徒張熙詭名投書川陝總督嶽鍾琪,勸他為祖先(岳飛)舉義,不成,獄興、辭連呂留良。世宗嚴加處治,戮留良屍,留良子葆中,時為編修,亦論斬。傳說呂留良有一個倖存的孫女,名叫呂四娘,她的劍術之精,冠絕儕輩,立志要為父祖報仇。後來她潛入宮內,終於刺死了世宗,並把世宗的腦袋割下,提著逃走了。

    好事的人說是根據鄂爾泰傳記的記載,說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還“視朝如恆,並無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爾泰入宮,而外間喧傳世宗暴崩的訊息已滿城風雨了。鄂立刻“入朝,馬不及被鞍,亟跨驏馬行,髀骨被磨損,流血不止。既入宮,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們認為,當時天下承平,長君繼統(清高宗弘曆二十五歲登位),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這般驚慌失措的。這就只能說明世宗被刺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

    這裡需要將真人真事與野史傳聞區別開來,曾靜、張熙一案牽連的呂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歷史真實;但提到呂留良的一個孫女,是傳說,不是歷史事實。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實,但說他是暴崩,並不見明文記載,也只是傳說,目前尚不能證實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爾泰傳記所描述的鄂倉皇上朝一段情節,寫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記載裡,如《清實錄》、《清史列傳》、《清史稿》等書並沒有這類的記載。當然,沒有文字記載,不等於沒有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無法得到證實,也就不可能確認有這件事;即使鄂爾泰的倉皇上朝是事實,也不能證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為二者並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絡。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劍客力士”,傳說“結兄弟十三人”。皇帝與人結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劍客俠士,則煉丹求長生之術,容或有之。求長生吞丹藥,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漢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議發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無頭顱,以證實被刺與否。後因發掘工作過忙,未果,當然,清世宗死於1735年,屍骨早寒,一旦發掘,果能得其一二遺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將來再說了。

    偷龍換鳳

    這裡指的是清世宗胤禛與海寧陳氏換子的傳說。浙江海寧陳氏,從明末起,累世簪纓。數傳至陳之遴,清初降於清,位至極品。稍後,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祿,尊寵備至。康熙年間,世宗時為皇子,與陳世倌尤相親善。恰巧碰著兩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時辰無一不同。世宗聽說,十分高興,命抱子入宮,過了許久,才送回去。陳氏發現,送還的已經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為女了。陳家萬分震怖,但又不敢出來剖白,只得隱秘其事。高宗嘗南巡至海寧,當天即去陳家,升堂垂詢家世甚詳。將出,至中門,命即封閉,並告以後不是皇帝臨幸,此門不得再開。所以此後陳氏家中永遠關閉其門,從未再開過一次。也有人說,清高宗弘曆對自己的身世懷有疑團,所以南巡到陳家,想親自打聽清楚。上述這些傳說,盛行於前清末年。當時革命排滿之風最盛,對清代諸帝極事醜詆。傳聞異辭,其中真偽夾雜,有必要為之剖辨。

    海寧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父子叔侄,位極人臣,皆是事實:就是清高宗南巡去過陳家,也是事實。按清制,皇帝到過的人家,經過的大門是必須封閉,禁止再開的。但不能由於有這些歷史事實,就說清世宗與陳世倌有以女換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報都統衙門,宗室生子一定要報宗人府,定製十分縝密。何況紫禁城內,門禁森嚴,怎麼能隨便抱子出入宮內?顯而易見,這些都是清末漢人在排滿的革命浪潮中,無中生有地編造出來的。

    在另一個四大奇案版本中,沒有“太后下嫁”一條,代之為“光緒之死”一條。

    關於光緒的死因,近百年來眾說紛紜,成為近代歷史上的一樁謎案,也是此次新修清史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光緒之死,疑點甚多。他與慈禧在政治上勢不兩立,矛盾尖銳,關係緊張。二人同時死亡,到底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有其他的緣由?宮廷事秘,“斧聲燭影”,難辨真相。據當年接近宮廷的人會議,光緒帝本身病症不至於死亡,疑為慈禧、袁世凱、李蓮英等所謀殺。提供證言的有長期陪侍光緒起起居注官惲毓鼎,有光緒帝治病的醫生,有內務府大臣曾崇的兒子,有光緒帝的繼承人宣統,有陪侍慈禧的徳齡,還有預言光緒之死的晚清高官伍廷芳。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對清宮檔案大規模整理挖掘的展開,許多歷史學家、檔案學家、醫學專家收集和研究光緒的脈案和藥房,探索其一生的身體健康情況,得出與上述截然相反的結論。認為光緒一生身體虛弱,百病叢生,久治不愈,尤其光緒三十四年後病情加重,去世應屬正常死亡,並非慈禧所謀殺。這些說法均有所據,長期以來爭論激烈,難以定論。

    光緒帝墳墓(清西陵崇陵)曾被開啟,後來清理封閉,留下若干頭髮、遺骨和衣服等儲存在外。為解開“光緒之死”這一歷史謎案,從2003年開始,中央電視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中心、清西陵文物管理處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組成“清光緒帝死因”專項研究課題組,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使用精密的科學儀器,對光緒的頭髮、遺骨以及衣物和墓內外環境樣品等進行了反覆檢驗和縝密的研究,時間長達五年之久。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專家給予支援和幫助,參與多次相關討論,並將這一研究納入《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學術問題研究專項課題(清光緒帝死因研究)》,積極推動此項工作。由於崇陵已重新封閉,不可再開棺檢驗,且年代久遠、檢材不足,研究工程困難巨大。專家運用偵察破案思維方式,按照法醫工作規範,充分利用“中子活化”、“X射線熒光分析”、“液相吸收聯用”等一系列現代科學手段,透過開展對比、模擬試驗進行雙向推理、多維論證等工作,對光緒的頭髮、衣服、遺骨等進行檢測和研究,發現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屍體腐敗後直接侵蝕遺留所致,而其衣領部位及頭髮上的大量砷(砒霜)則是其含毒腐敗屍體溢流所致,並最終得出結論:“光緒帝系砒霜中毒死亡。”根據檢測詳情、方法、資料和結論等,鍾裡滿等13位專家聯合撰寫了《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

    光緒墳墓

    至此,百年疑案得以確認,光緒死因大白天下。

    詳細鑑定結果

    在北京聯合舉行的“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報告會”上,得出結論:光緒帝死於砒霜中毒。

    使用頭髮鑑定:檢測組從光緒的遺物中先後提取了光緒分別長26釐米、65釐米的兩小縷頭髮,然後用中子活化法(核分析方法)逐段檢測光緒頭髮中的元素含量。光緒的頭髮和骨殖的砷(砒霜)含量要比常人高2000多倍; 研究者還將光緒的頭髮與當代慢性砷中毒患者的發砷進行了對比,是後者的66倍,砷含量分佈曲線也截然不同。排除了長期服藥導致病變的可能;光緒頭髮中含有高濃度的元素砷,且各截段含量差異很大:第1縷頭髮的砷高峰值出現在第10段(2404微克/克),第2縷頭髮的砷高峰值出現在第26段(362.7微克/克),第45段(202.1微克/克)。同時對比測試的頭髮砷含量,當代人為0.14-0.59微克/克與光緒同時代並埋在一起的隆裕皇后為9.20微克/克清末一個草料官乾屍頭髮為18.2微克/克。

    衣物鑑定:檢測組還按照規範的法醫檢驗要求和方法,提取了光緒頭髮上的殘渣物、遺骨表面附著物及衣物樣品測試:其肩胛骨、脊椎骨和每件衣物的胃區部位、繫帶和領肩部位的含砷量很高;內層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於外層。再對光緒棺槨內、墓內物品和陵區水土等進行對比實驗,結果表明光緒頭髮上的高濃度砷物質並非來自環境沾染。結論是光緒頭髮上的高含量砷並非為慢性中毒自然代謝產生,而是來自於外部沾染;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於光緒屍體的胃腹部,屍體腐敗過程進行再分佈,侵蝕了遺骨、頭髮和衣物。

    現存文獻記載,光緒在宮中和瀛臺被囚禁期間曾服用過中藥,其中的雄黃、雌黃、硃砂等會導致砷、汞毒物使用過量,在理論上講,這種原因也可能引起光緒慢性中毒,直至病變死亡。不過在慢性中毒死亡的情況下,中毒者頭髮髮根的含毒量會高於發中部和髮梢,而光緒的情況與之相反,這也證明了光緒並不是死於長期服用中藥的慢性中毒。

  • 2 # 太急生兩翼

    清宮四大疑案主要是指清朝宮廷中的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被刺、偷龍換鳳這四大疑案。

    “太后下嫁”就是關於清太宗皇太極之妃博爾濟吉特氏下嫁攝政王的疑案,她是世祖福臨的生母,諡號為孝莊文皇后;攝政王是指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孝莊文皇后系多爾袞之兄嫂,弟妻兄嫂,按漢人的道德觀念來看,是一件不合倫理的事。入關以前的社會性質雖已由奴隸制迅速向封建制過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後習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殘餘,延續到入關初年,也是不足為怪的。那麼,太后下嫁這件事是可以相信確有其事的。

    “順治出家”是關於順治皇帝是否出家當和尚的疑案。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那麼,遁入五臺山祝髮為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

    “雍正被刺”是關於雍正之死到底是否被刺致死的疑案。《清實錄》、《清史列傳》、《清史稿》等書並沒有這類的記載。當然,沒有文字記載,不等於沒有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無法得到證實,也就不可能確認有這件事;即使鄂爾泰的倉皇上朝是事實,也不能證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為二者並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絡。

    “偷龍換鳳”是關於乾隆身世之謎的事,到底雍正帝清世宗胤禛是否真的與海寧陳世倌換子,這是一大疑案。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報都統衙門,宗室生子一定要報宗人府,定製十分縝密。何況紫禁城內,門禁森嚴,怎麼能隨便抱子出入宮內?顯而易見,這些都是清末漢人在排滿的革命浪潮中,無中生有地編造出來的。

  • 3 # 榮爺63356

    宮四大疑案

    清宮四大疑案主要是指清朝宮廷中的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被刺、偷龍換鳳這四大疑案。“

  • 4 # 不當家的小當家

    四大疑案究竟是指哪四樁公案,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說法。清宮疑案頗多,“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雍正被刺”、“狸貓換太子”(乾隆身世)、“光緒之死”,等等。這些事件都是圍繞清朝宮廷展開的,撲朔迷離,難以辨明真相,在民間廣為流傳,具有較大的爭議。這些疑案在《清稗類鈔》、《清代野史大觀》等清代筆記小說中有記載。

    暫且就選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乾隆身世這四案簡單說一下。

    1.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即孝莊皇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孝莊是順治帝福臨的生母,嫁給皇太極為側福晉,皇太極稱帝后被封為莊妃。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四子,多爾袞是第九子,因此,孝莊和多爾袞是弟嫂關係。影視劇《孝莊秘史》中對孝莊和多爾袞之間的感情進行了纏綿悱惻地演繹,很多人對孝莊和多爾袞之間的情感認知都從中而來。

    王重翰先生認為太后下嫁是存在的。證據有二:一是《清實錄》等文獻中,多處存在“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的稱呼。二是女真人入關前存在群婚制的落後習俗,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等。

    但孟森先生考證結論與之不同,認為,太后下嫁並無實證。“皇父之稱”並不足以為證,實錄中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是一種恩寵和封賞,相當於“尚父、仲父”一類的尊稱,而非由瀆倫而來,且太后下嫁是一件大事,但並無相關詔書下達。有意思的是,胡適看過孟森先生著作後寫信提出疑問,認為孟森未能完全解釋皇父之稱的理由。孟森回信,指出,當時是攝政王多爾袞掌政,如果多爾袞以太后下嫁為倫理汙點,那麼必然不會以“皇父之稱”來昭告天下;如果多爾袞不以倫理為慮,其皇父之稱是因太后下嫁而來,必不諱言太后下嫁之事情,明告天下,但實際並無相關詔書。

    王鍾翰先生與孟森先生的看法截然想法,但從相關史料的梳理論證和邏輯推理上看,我更贊成孟森先生的看法。

    2.順治出家

    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個皇帝,關於他的最終民間多有猜測。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順治因其寵愛的妃子董鄂氏去世,傷心過度,遁入佛門,在五臺山出家為僧。

    順治出家的傳言有兩個依據,一是是吳梅村的《清涼山贊佛詩》,二是康熙和太后孝莊多次前往五臺山,可能是去見順治。孟森先生考證,順治崩於大內,死因是出痘,並不存在遁入佛門。因其去世時間距離董鄂妃離世時間很近,加之順治好佛,又親自觀看了近侍太監祝髮為僧,因此,民間演繹出了順治帝因愛妃去世看破紅塵的傳聞。

    還有傳說認為,董鄂妃是明末薛冒闢疆的侍姬董小宛,在清軍入關後被掠至京城,因貌美寵冠六宮,被賜名董鄂氏。這一傳說更是牽強。孟森先生在《董小宛傳》中對董小宛的生平經歷進行了詳考。董小宛十五歲時,順治剛出生。董小宛去世時,順治帝才十四歲。董小宛與冒闢疆夫唱婦和,死後葬在影梅庵,死後仍有文人好友前去弔唁。董小宛和董鄂氏為一人的說法,乃是無稽之談。

    3、雍正奪嫡

    “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二十四個兒子中,有九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爭奪。最後,雍正皇帝殺出重圍,登上大寶。民間傳聞,雍正得位,是篡改詔書之故。遺詔“傳位十四子”中,“十”被篡改為“於”字。

    真相併非民間傳言改動了個別字,而是雍正偽造了康熙遺詔。王鍾翰先生髮表了《清世宗奪嫡考實》、《清聖祖遺詔考辯》等文,認為“雍正是篡位”是證據確鑿的。王鍾翰先生是滿語專家,透過對康熙遺詔的滿語部分和漢語部分,認為保留至今的那份康熙遺詔是雍正偽造的。

    4、狸貓換太子

    狸貓換太子,講的是乾隆身世謎團,說的是乾隆是海寧陳氏的孩子,因為與雍正當皇子的時候與陳家較好,兩家在同年同月月同日生了孩子,雍正將女兒與陳家的男孩掉包了。雍正即位後大封陳家,乾隆時期也厚待陳家。孟森撰《海寧陳家》一文,對此傳聞進行了辯駁。除此以外,還有的傳聞認為,乾隆的生母是一個漢人宮女。

    關於乾隆的母親究竟是鈕鈷祿氏還是錢氏,亦或是醜女李氏,至今未有定論。郭成康《乾隆皇帝生母及誕生地考——從最近公佈的一則檔案說起》一文,其對乾隆生母的相關傳聞進行逐一梳理,懷疑乾隆生母可能是由錢氏改為了鈕鈷祿氏。杜家驥《乾隆之生母及乾隆帝的漢人血統問題》對乾隆生母的改姓問題進行了辯駁,認為乾隆的生母就是鈕鈷祿氏,雍正帝冊封弘曆生母錢氏諭旨是因官員在速記雍正口諭時將鈕鈷祿氏簡寫為鈕氏,導致其他官員在擬寫的時候誤寫錢氏。

    以上四個問題都有學者大家進行考證,感興趣的建議去看看相關論文,能瞭解更清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一談冰川旅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