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河大叔
-
2 # 張小強說房產
我覺得這是迴歸自然的一種表現形式,和華人性格決定的
一種符合對自身審美的需求 一種對自身品質的追求 對浮誇的嚮往
-
3 # 688的財經日記
“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句荷爾德林的詩,被大哲學家海德格爾引用並傳播開來。但這句文藝氣息濃厚的話,在國內出現頻率最高的,卻是在房產商的廣告裡。用流金體面的文化做面子,用精打細算的商業做裡子,大致是中國式商業的普遍模式。但哪怕是最會鑽營的商人,也不會打最富文化氣息的書店的主意。
在傳統的圖書銷售體系中,書店從一本書中所賺取的利潤在 20% 至 30%,這還沒算書店的運營成本。一本書的成本首先佔到零售價的 40%,出版商會從中先賺取 20% 至 30% 的毛利,剩餘 5% 至 10% 為批發商賺取的利潤,剩下的才歸書店所有。書店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典型的不賺錢的生意。
但隨著新零售崛起和消費升級,以及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要將文化產業打造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創空間成為時下流行的模式,作為最有文化氣息的書店,是打造成文傳空間最好的載體。有了更大的利潤想象空間,或許書店式的文創空間會是一門好生意。
-
4 # VegetableBird葡萄糖
傳統書店,生意真的好嗎?
傳統書店的沒落大概在2002就開始了。
房租成本高,盜版的猖獗,直到11年電商的崛起。國內大半的傳統書店都被淘汰掉了,成為昔日黃花。
2013年,國家隊進場。宣佈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傳統書店才開始慢慢回暖。
但傳統書店註定是孤獨的,沒有資本願意進入這個領域,因為這是網際網路的時代。
只有那些成功商業化的新型書店。才能真正的活下去。
例如:誠品書店,書店商城化,自建商城,餐飲娛樂一條龍。(是不是感覺像萬達)
PS:傳統書店能活下的唯有新華書店。
-
5 # 心鷹
覺得問題面問得太寬了,泛泛而談答易找不問題核心。所以回答前先縮小下範圍:
1預設為“資訊時代”是當下社會
2預設為“生意還是不錯的”為相較於既往以紙質媒介為主要資訊傳播渠道時,現在傳統書
店的生意尚可
3題主做過調查,的確發現現在傳統書店的收入尚可,的確不是一個偶然現象
我理解為題主的疑感點是:現在資訊時代那麼多非紙傳播媒介(其實對立面就是電子媒介)
為什麼書店的書還能賣得出去中
基於以上幾點,從兩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讀者為什麼進入書店買書?
1、紙質媒介的優越性:紙張最獨特、最沒法被取代的,就是觸覺與視覺體驗。這些體驗,無法在電子媒介上感知。Knde號稱的 paperthin,雖可比擬,但不可匹敵。當然,為什麼讀者會認為這種觸覺與視覺感受是正面的,是好的,那就牽扯到咱們幾代人積累下來的社會共識: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意味著知識。
2、讀者情懷:這部分人才是忠實紙媒消費者。是所謂的剛需。
二、書店有什麼新的營銷措施?
1、硬體方面:為了能人讀者多買書,書店花的心思也不少。書店不再只是提供買書的地方,還同時會營造出一個溫的讀書氛圍:靜謐的裝修、舒適的休息地、順帶還可以賣點咖啡、甜品。
2、軟體方面:很多書店都會結合電子傳媒,多渠道營銷,造成一種網紅書店的形象。什麼事情搭上網紅的邊,流裡那都是蹭蹭上跳的。物以稀為貴。“返璞歸真”也是種時尚。打卡網紅書店如上海的中書閣成了一道風景線。
軟硬兼施,因網紅之名到店,再來杯咖啡、捧個書,擺個美妙的姿勢,來一張照片,不得瑟一下麼?如此,流裡瘋長。基礎人流與以往的不可同日而語。人流大了,總有那麼幾個買書的吧?
最後,個人覺得,現在所謂生意較好的書店,僅僅是那些成功轉型成功的書店,其主要收入可能已經不是賣書的收入了。
-
6 # 淘物志阿樂
資訊時代,並不是所有傳統書店都盈利很好,而是隻有新華書店盈利很好。但盈利的點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書籍零售,而是背後壟斷的教育部門和黨建等政府部門的出版和發行。不具備壟斷特性的傳統書店自然很難過得。
-
7 # 靈獸山
書是人類的朋友,無論什麼時代,讀書都將貫穿我們的一生!的確,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讀書的方式和獲得知識的渠道太多了。但資訊時代,傳統書店為什麼生意還是不錯的?這個問題,其實是相對的!
讀書的人從來沒有減少,只是選擇了不同工具和方式
我身邊有大量的每天堅持讀書的人,有學者、學生、職場人、教師、工程師,包括我自己。這些群體一直都在,由於工作、技能、知識、專業、考試等等的需求。每個人都需要成長,不斷地學習,和衣食住行一樣都是剛需。
用自己做個例子,我是用Kindle看書的,因為攜帶方便,並且可以裝載很多書,我一個月看2本書,現在還有100多本排隊等著。電子書也可以做筆記,但是如果經常性翻閱就不是很方便。因此,對一些需要經常查閱、反覆總結的工具書,我也會買實體書。
我是管理諮詢行業從業者,會經常用到戰略管理諮詢工具,這些工具動輒幾十上百個,我需要實體書經常查閱、組合、定製、使用和落地執行,我可以用熒光筆在上面標記,便於和隨時查閱。
另外,很多我看完的書覺得很好應該收藏的,我也會再購買一本實體書。但購買實體書往往會在網上購買,而很少到傳統書店。
還有很多人會在“樊登讀書會”等讀書學習社群獲得知識。而我卻從來沒有參加,是因為自己閱讀的需求不是這些社群能給到的,如果不能匹配就是浪費時間。
轉型期的傳統書店,同樣面對很多問題
傳統書店既然被稱為傳統,那是因為缺乏數字化驅動、缺乏創新的商業模式、缺乏好的服務和體驗感、缺乏跨界場景思維。
傳統書店也是要面臨時代的衝擊的。但我們發現,現在其實很多書店都是有讀書社群的。也出現了跨界融合的新零售書店,咖啡和書店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物種,這種體驗是以前沒有的。
還有一些傳統小型書店是開在社群的,居民也可以到這裡購買、閱讀,即便利又有圖書館的體驗。同時數字化閱讀也貫穿其中。
一些頭部書城甚至會聯合城市文化局、學校、媒體,從而在相關領域垂直延伸,擴大影響力和拓展盈利渠道。事實上,傳統書店已經不是表面看起來那樣傳統了。它們也在用網際網路思維賦能自己,從而實現再生。
總之,書籍市場是在增長的,在這個時代傳統書店也是在不斷調整和轉型中。看起來還不錯是相對的,我也相信這個行業雖然面對挑戰,但會越來越好。
20年商業實踐,100餘家零售諮詢專案!關注增長、戰略、供應鏈、流程再造、運營落地。我們在這裡揮墨、論劍、相擁!跳腳、爭辯 、相攜 !解惑、鞭策、奮進! -
8 # 蔣昊商業觀
網際網路資訊時代來臨,並不意味著傳統書店就不行了,反而,如果傳統書店找到差異化經營,人氣還是會爆棚的。
根據相關資料調查顯示,中國有1.5億人有深度閱讀的習慣,一二線城市約佔了45%,也就是說,在一二線城市,差不多有7000萬的深度閱讀者。
但如果是下班,空閒的時候,又或者星期六和星期日,我們有時候會去書店坐一坐,此時的書店不再是“書店”,而是一個集社交、輕食、咖啡於一體的休閒場所。
如果大家去過深圳的西西弗書店,你就明白,這家書店已經將咖啡館合二為一,而且每天人氣都非常不錯,這是為什麼呢?
這家書店抓住了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我來你店裡面不止是看書,而是想體驗一種滿節奏的生活方式,所以,西西弗書店的裝修有些偏文藝、復古。
大家可以腦洞大開以下, 未來的書店,不單單只是書店了,而是一種集合了社群、知識付費、講座、以及興趣社交、培訓班於一體的交流中心,又或者是一個創業孵化中心,甚至書店裡面可以成為創客的集中營。
-
9 # 玄莊策馬
傳統書店保持優勢拓展新路求發展
國內實體書店面對網路書店衝擊、房租成本上升、經營持續虧損的局面,又有當當和京東的網上書店爭來鬥去打折降價,使得一些實體書店的銷售少了三分之一。
目前有近五成讀者看電子書跟看紙書已“各佔一半”;逾六成主要購書途徑是“網路書店”。國內實體書店多有難以生存之象。
但是書店是城市文化的一個符號,一個沒有書店的城市,就少了一道文化的風景。
在一次民營書店發展研討會上,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曾表示,相關部門正在制定政策,要在城市規劃中留出書店的位置,甚至是城裡最好的位置。除了大的書城建設,也要為小的實體書店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以保持一個城市的文化生態。
其實, 國有新華書店方面由於有恆續的房產,且多在城市的中心地帶,故大多數物業能夠免於房租上漲之苦,況且又有教材教輔恆利作後盾,所以只聽說有民營書店倒閉,未聞國有書店關張。
為了應對網路書店衝擊,危亡之際,一些缺少渠道的民營實體書店在維持傳統運營模式的同時,開始實行“多元化經營”的探索,以求生存之道。
在成都, 2014年底,“方所”落戶成都遠洋太古裡。“方所”把自己定義為一個非常獨特的文化組合,涵蓋了書店、美學生活館、咖啡店、藝廊與服裝。 書店拓展了創意產品,現在其門類品種已是極其豐富,筆記本、相框、文化衫、杯子等等。據經營者介紹,目前書店的年利潤裡,十之六七都是創意產品創造的。除了文化創意產品,咖啡、畫廊、集市、主題沙龍,各種時尚元素被整合成這裡的“先鋒文化”。
在上海, 復旦舊書店雖然環境相對簡陋,但是舊書種類相當齊全,數量也很多,包括一些學生畢業論文,還有些外文版圖書和臺版書,且書價也非常親民,多數圖書價格在10元左右,比如上海文藝社的《揚州評話集》,標價8元。中國社科院的《中國數學史》及齊魯書社的《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資料目錄彙編》,分別標價25、15元。店裡常有新的舊書補充進來,而讀者們則每天從這裡挑選、購買適合他們的書籍。
在南京,一家書店以貓咪、咖啡和書為主題元素,這家特色小書店生存本身就是最大創意,愛貓的讀者在書店內不僅可以讀書、品咖啡,還可以享受隨處可見的貓的樂趣。
在廣州,首家24小時書店1200bookshop體育東店裡,週六晚上10點,熱門到每張桌子都坐了人,上座率超過70%。二三十人同時看書,沒有人說話的嘈雜聲,卻不是絕對安靜,很自然的翻書聲與咖啡機磨豆的聲音,令你放心自如地在書店裡行走。櫃檯上有標識清晰的自助加水區,也有“為方便他人,每次限取閱3本”的提示。櫃檯旁的牆上,還貼著一張告示,表明店裡的義工有兩位聽障女生,需要用筆交流,請大家耐心放慢交流速度,讓人看著就感到溫暖。
現代都市是不夜城。既然有了24小時的便利店,為何不能有24小時不打烊書店?在繁華的體育東路上,這家不打烊的書店,看書、喝咖啡、聽有意思的人分享他的“深夜故事”,甚至可以申請去做“守夜人”,免費睡行軍床——你可以想象城市有這樣一個書店,你大概可以做一個美好的免費周遊計劃吧?事實上,的確有人在第二天早班機離開前,拖著行李箱來這裡“刷夜”。這種感覺恐怕網路書店是不能提供的。
在黑龍江省黑河市, 2015年03月28日,中國最美“國門書店”——“黑河·普希金書店”在中央商業步行街新華書店開業,暨中國首家實體書店全民閱讀網路電臺開播。
升級改造後的書店將是中俄文化交流的場所,還將定期組織中俄文化交流展演,打造中國首家實體書店全民閱讀網路電臺——普希金書店網路廣播電臺,以導讀促讀為宗旨,傳播閱讀文化,提升廣大群眾的讀書熱情。
電臺的有聲閱讀與售書結合是書店的一種新體驗,讀者可坐在舒適的椅子上看書,也可戴上耳機,席地而坐收聽。70餘人同時閱聽一本好書,感覺一定不同。店裡還設有VIP深閱讀區單間,同時增加了咖啡、西點、巧克力、紅酒、冰激凌等時尚飲食。
書店就是單純賣書的——這已經是上個世紀的固定模式。曾經生存方式簡單的實體書店,在網路大潮衝擊下,紛紛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而本來就更多地以個人趣味設立的特色小書店,從生存之初就有鮮明個性,能夠依賴創意,生存在包括網路商業競爭激烈的時代。
創意賣書,實則是民營傳統書店求生存的突破方向。
在廣州, 每年一度的書墟已經成為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文藝盛事,至今已連續舉辦了6屆。給這個城市的人們提供一個文化體驗平臺。而參加書墟的觀眾,也只需要攜帶一本自己認為有意思的二手書作為入場券即可入內。書墟期間密集的講座,往往令華南地區文藝青年興奮不已奔走相告。最近一次的規模,更延伸至近50位來自全國各地區的作家、設計師、文化人擺陣二手書攤,近30場馬拉松式的講座、演出與工作坊。當書墟已經變成為一種人們聚集交流的生活習慣,就成了經久不衰而有粘度的文化空間。
我們知道,每位讀者對每本書的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些人讀的書大部分從圖書館借閱。在許多城市,即使沒有書店的社群也常常有一個圖書館。當讀者在圖書館中閱覽到一本好書欲留不能的那種感受,真讓人唏噓不已。
而圖書館卻總是資金短缺,被迫縮短借閱時間、減少新書更新服務。其實圖書館的優勢就是存書和閱覽空間大,讀者容納量多,環境安靜。反之,書店則存在空間侷促、顧客嘈雜的困擾。
把圖書館中的閱讀者想買書的願望與傳統書店增加客源的需求結合起來,在圖書館買書賣書,既增加了圖書館新書,又增加了傳統書店的銷量,一舉兩得,也不失為一種有前景的創意,希望有緣人去探索。
傳統書店通過出售書籍的方式讓人們瞭解知識,而創新的書店是透過提供獲取知識的場所讓有相同閱讀興趣的人們彼此結識,交流和分享知識。書店與顧客精神契同,久而久之會成為這個讀者群不可離開的去處,是人文精神吸引的源泉。
大量傳統書店的消失並不代表所有傳統書店都將消亡,因為始終會有一部分群體願意去實體書店感受那份獨特的人文氣息。
品種齊全、購買方便、價格優惠是網路書店的三大優勢,如何揚長避短,打造那種只能屬於傳統書店的優勢呢?目前主要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營造獨特氛圍
與網上書店相比,實體書店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其濃濃的書卷氛圍。它可以像磁石一樣,把愛書人牢牢地吸引過來。面對網上書店的競爭,許多民營書店都在營造獨特文化氛圍上下足了功夫。有書卷氣,有高品位的文化氣息吸引高品位的讀者。這類讀者對價格不敏感,而網上書店的最大魅力就在於打折促銷。因此實體書店要講究格調,發揮自己的獨特魅力,創造一種文化上精神消費的滿足。在那裡可以見到願意見到的人,聽到感興趣的話題討論,找到心靈上的臨時棲息地。在群體中的精神愉悅和放鬆,勝過自己孤獨靜謐的書房。
有人曾說過:有兩種店面會讓人的腳步慢下來,一是書店,二是咖啡店。他們會讓人在經過的時候,心頭浮起一種奇異而美妙的感覺。在北京海淀區的萬聖書園,書與咖啡就來了個完美結合。很多讀者都會在萬聖書園買書後,到旁邊的“醒客咖啡”閱讀。每張桌上都擺有一盞小檯燈,盞盞燈光伴著書香、咖啡香,讓整個空間充滿了詩意與寧靜,不少人在這裡一坐就是半天。
二是組織主題活動
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也是實體書店吸引讀者的重要手段。不少實體書店幾乎每週都會和各大出版社合作,推出新書籤售會、作者見面會、社會熱點問題講座等各種活動,吸引大批書迷、粉絲蜂擁前往。
實體書店定期舉辦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動,最有成效的想必就是作家籤售活動,只有在該實體店購買該作家的書籍才有和作家近距離接觸和獲得親筆簽名的機會,這樣的活動能吸引該作家的一批粉絲,帶動實體書店的銷售額。
三是實施多元經營
對於沒有教材、教輔等渠道支撐的民營書店來說,單純依靠賣書,要想在大都市的繁華商業區生存,幾乎是個難以完成的任務。為此,很多大中型民營書店都在積極探索多元發展,向教育、出版等相關文化領域拓展,在整合營銷上深挖商機。
北京兒童書店“蒲蒲蘭繪本館”,除了零售之外還開展兒童英語培訓等專案。北京首家時尚概念書店“時尚廊”,不僅是一個提供500種外國雜誌、原版書佔80%左右的特色書店,同時又是一個餐廳和咖啡廳,一個集畫作展售、講座、誦詩會、產品釋出、小劇場、裝置藝術、電影欣賞等於一體的多功能藝文空間。大眾書局開始從單純的圖書零售商向資訊內容提供商轉變,讀者點選或是下載其旗下網路寫手的作品均需要付費。上述書店經營模式中被稱為傳統模式的升級換代版本。
四是開展線上業務
網上書店的興起改變了華人的購書習慣,現如今,為了適應和滿足眾多讀者網購的需求,不少傳統書店也開始紛紛開展線上業務,欲與噹噹、卓越等爭奪線上圖書市場。實體書店也可迎合這一趨勢,開闢網上商城以及購書頻道與讀書頻道,實現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此舉可消解網路書店對實體書店的部分衝擊力,相信有品牌的書店憑部分讀者的忠誠度又會使部分客戶迴流。
傳統書店不要牴觸網際網路,而是要利用它。因為網際網路的空間更大,我們可以想辦法利用網際網路去挖掘更多的客戶。書店其實並不等於只是紙書店,書店也完全可以等同於電子書店。即便是在一個實體書店裡,也可以賣電子書。
回覆列表
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沒被網路資訊所取代,人是有情感和情懷的,在這個快餐式的網路時代,電子書已經霸佔了大部分閱讀者的時間,但是書籍中文字的溫度是無法被取代的。
實體的書店之所以遍地開花而且經營的不錯,其實也是做了很多的改變,在文化和佈置以及個性化的服務上面做了很多的功夫,現在的書店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已經不單純是書店,可以理解成是心靈的棲所,可以一個人一杯咖啡一本書,就是一個週末愜意的午後;也可以約上兩三朋友,一壺清茶,笑談書中趣事,遠離喧囂也是很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