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愛你菩提
-
2 # 口水雜談
《左傳》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的是,先秦時期,戰爭與祭祀是攸關國家命運的大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戰事頻頻,國家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軍事實力的強弱。楚人素來崇武衛疆,在經歷多次戰爭後,其兵器工業迅猛發展。極盛時,楚國已“帶甲百萬”,足見其武庫的強大。楚國的兵器在中國兵器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青銅兵器方面,楚人在吸收吳越鑄劍技術的基礎上,勇於創新,鑄造了許多實用且精美的武器。
楚國的兵器種類多,殺傷力大,在出土文物中有具體體現。按質料分,有鐵、青銅、木、竹、皮等製品,其中以青銅出土最多。按功能分,有進攻性武器(包括戈、矛、戟、殳、劍、匕首、弓、弩、鏃等)和防禦性武器(甲和盾)。
出土的楚國青銅兵器包括劍、戈、矛、戟、殳、匕首和鏃等。青銅劍是楚國兵器中最耀眼的一類。根據樣式分為四種:第一種是柱脊劍。特點是圓首、空莖、窄格,劍脊呈柱脊狀,一般形體較短小,多出土於春秋墓。第二種為空莖劍。一般為圓首、圓空莖、窄格、稜脊,一般無從,存世較多。第三種為實莖劍。形制多為圓首、圓空莖、雙箍,廣格,劍身脊多隆起,大多有從。第四種為扁莖劍。大多數無首,扁稜莖、有格、有從,形體長寬,存世量較少,一般出土於戰國晚期墓。
楚人喜愛佩劍,已發掘的楚墓中,出土有600餘把劍。1973年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中《人物御龍帛畫》,畫面上呈現的是一男子手握長劍,立於龍身上的場景。而楚辭《離騷》中也有描寫楚人“長劍危冠”的裝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的一把青銅劍。該劍埋藏於地下2000多年,出土時劍完好如新,劍長55.7釐米,劍身佈滿藍色暗紋,還有八個篆體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後經郭沫若、唐蘭等古文字學家考證,鳩淺就是勾踐。而這把劍也因為鑄造工藝精美、劍鋒銳利而名揚天下,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劍”。
《周禮》記載:“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春秋時著名的干將、莫邪、湛盧、魚腸等名劍都是由吳國工匠鑄造的。吳、越原是“寶劍之鄉”,在楚滅吳越之後,楚人將楚地技藝與吳越鑄劍技術融合,推陳出新,將青銅劍的鑄作技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創制了複合劍。複合劍可看作是楚劍的巔峰之作。這種劍對硬度和韌性均有要求,製作工藝要求高,需要分別澆鑄劍脊和劍刃。澆鑄劍脊的金屬液含錫量小,因而堅韌,不易折斷;澆鑄劍刃的金屬液含錫量大,因而鋒利,殺傷力強。兩者結合能夠滿足人們對劍的要求,而劍身也會因兩種銅、錫的配比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顏色。
在青銅兵器中,戈出現得較早。戈由戈頭、戈柲(即手持的長柄,多為竹、木質,柲前部端捆紮戈頭)和戈鐏(戈柲尾端的銅套)組成。戈頭一般包括援、內、胡三個部分。“援”是指戈的長條形鋒刃部分,“內”是指援相反方向伸出柲的部分,“胡”是指由援下面的弧形部分。戈頭上有穿(即孔眼),是用來將戈頭捆綁在柲上。戈通常用於車戰中,戰車進攻時,車上計程車兵藉助車勢用戈頭攻擊車兩側的敵人。楚墓中出土戈的數量僅次於劍,可見戈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士兵主要的武器裝備。追求細節的楚人對於兵器的細節也是精益求精的。在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柲,中間是木心,外面用竹條進行稠密的包裹捆紮,這種木竹相結合的柲,即增加了韌性使柲不容易折斷,更增加了戈的殺傷力。
矛是人類文明中使用較早的工具、武器。最原始的矛是將獸角骨刺或加工後的石器固定在木柄的前端。青銅時代,矛頭改由青銅製成,並有矛尖和矛刃,殺傷力更大。柲的末端裝有稱為“墩”的青銅護尾。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楚墓中出土的兩個矛柄青銅鐓格外引人注目。這對青銅鐓雖然不大,長11釐米,寬度3釐米,但在精美的紋飾中又增加了錯銀的工藝,可見楚國兵器製作精良。《周禮》“五兵”中有關於“酋矛”、“夷矛”的記載。《考工記》解釋“酋矛”是步兵使用的,柄長二丈。“夷矛”是戰車上計程車兵使用的,柄長二丈四尺。這種長矛恐怕很難近戰,據此推測矛的使用方法應該是排成方陣,層層推進。戰國時期,楚國從實戰中不斷改進兵器,使其具有實用性和美觀性。一方面,楚國的矛頭趨向細窄,矛頭上出現了放血槽,這種改進使矛更容易再次攻擊敵人。另一方面,楚國的矛柲杆尾部普遍使用了墩和鐏,作用是防止木柲開裂,方便抵在地面側立。
弓箭與弩是冷兵器時代主要的遠距離攻擊武器。據《考工記》記載,一把弓的製作材料有幹、角、筋、膠、絲、漆“六材”。春秋時期,弓箭的種類已很多,如用來實際作戰的“王弓”和“弧弓”;用來打獵的“夾弓”和“庾弓”;還有用來學習射箭的“唐弓”和“大弓”。與弓配套的箭也有很多種,有帶火焰的“枉矢”和“絜矢”;有打獵使用的“殺矢”和“鍭矢”;有行禮使用的“矰矢”和“恆矢”。雖然弓箭是先秦時期各國常用的兵器,但弓也有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點:一是培訓一個弓箭手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二是弓不利於長時間瞄準,因為瞄準時間越長,手臂的力量就越少,穩定性就越差,命中機率越低。因而善射的楚人在弓的基礎上又發明了弩。據《吳越春秋》記載:“楚琴氏以弓矢不足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楚華人不僅使用青銅鑄造的弩機,而且加以改進、革新發明了連弩。1986年湖北江陵秦家嘴楚墓出土有雙矢並射連發弩,這是中國出土最早的一件連弩,比三國時期的諸葛連弩還早了近500年。
先秦時期,兵車也是一種重要的作戰工具,它對步兵方陣而言具有強大的衝擊力。兵車上一般配備三名士兵,中間是馭手,左邊是弓箭手,右邊是操戈計程車兵。楚國的戰車不同於中原諸國,是根據楚地多沼澤、多丘陵的地形加以改進,形成上窄下寬的梯狀車廂。這樣的設計有利於戰車重心下移,在顛簸不平的路上行駛不易傾覆。楚人還不斷改進兵車,一方面增加防禦性,另一方面增強進攻性。如河南淮陽馬鞍冢中出土了一件不同於常規兵車的帶甲兵車,此車車廂外鑲有80塊青銅方板,包裹著車廂的左右前三面,可以有效地保護車內士兵的安全。而楚國的車軎上還帶矛,在外側固定有鋒利的矛頭,戰車行駛中矛頭能夠快速轉動,高效地刺殺敵人。
楚人尚武,這是楚先民能夠在強大諸侯國的夾縫中頑強圖存並不斷髮展的秘訣。而楚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正是楚人這種尚武精神的具體體現。楚國的兵器與中原大多一致,但也有因地制宜、獨特創新的兵器,值得後人回味。
-
3 # 浮世繁華名字起長點了
楚國的兵器種類多,殺傷力大,在出土文物中有具體體現。按質料分,有鐵、青銅、木、竹、皮等製品,其中以青銅出土最多。按功能分,有進攻性武器(包括戈、矛、戟、殳、劍、匕首、弓、弩、鏃等)和防禦性武器(甲和盾)。
出土的楚國青銅兵器包括劍、戈、矛、戟、殳、匕首和鏃等。青銅劍是楚國兵器中最耀眼的一類。根據樣式分為四種:第一種是柱脊劍。特點是圓首、空莖、窄格,劍脊呈柱脊狀,一般形體較短小,多出土於春秋墓。第二種為空莖劍。一般為圓首、圓空莖、窄格、稜脊,一般無從,存世較多。第三種為實莖劍。形制多為圓首、圓空莖、雙箍,廣格,劍身脊多隆起,大多有從。第四種為扁莖劍。大多數無首,扁稜莖、有格、有從,形體長寬,存世量較少,一般出土於戰國晚期墓。
楚人喜愛佩劍,已發掘的楚墓中,出土有600餘把劍。1973年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中《人物御龍帛畫》,畫面上呈現的是一男子手握長劍,立於龍身上的場景。而楚辭《離騷》中也有描寫楚人“長劍危冠”的裝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的一把青銅劍。該劍埋藏於地下2000多年,出土時劍完好如新,劍長55.7釐米,劍身佈滿藍色暗紋,還有八個篆體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後經郭沫若、唐蘭等古文字學家考證,鳩淺就是勾踐。而這把劍也因為鑄造工藝精美、劍鋒銳利而名揚天下,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劍”。
《周禮》記載:“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春秋時著名的干將、莫邪、湛盧、魚腸等名劍都是由吳國工匠鑄造的。吳、越原是“寶劍之鄉”,在楚滅吳越之後,楚人將楚地技藝與吳越鑄劍技術融合,推陳出新,將青銅劍的鑄作技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創制了複合劍。複合劍可看作是楚劍的巔峰之作。這種劍對硬度和韌性均有要求,製作工藝要求高,需要分別澆鑄劍脊和劍刃。澆鑄劍脊的金屬液含錫量小,因而堅韌,不易折斷;澆鑄劍刃的金屬液含錫量大,因而鋒利,殺傷力強。兩者結合能夠滿足人們對劍的要求,而劍身也會因兩種銅、錫的配比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顏色。
在青銅兵器中,戈出現得較早。戈由戈頭、戈柲(即手持的長柄,多為竹、木質,柲前部端捆紮戈頭)和戈鐏(戈柲尾端的銅套)組成。戈頭一般包括援、內、胡三個部分。“援”是指戈的長條形鋒刃部分,“內”是指援相反方向伸出柲的部分,“胡”是指由援下面的弧形部分。戈頭上有穿(即孔眼),是用來將戈頭捆綁在柲上。戈通常用於車戰中,戰車進攻時,車上計程車兵藉助車勢用戈頭攻擊車兩側的敵人。楚墓中出土戈的數量僅次於劍,可見戈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士兵主要的武器裝備。追求細節的楚人對於兵器的細節也是精益求精的。在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柲,中間是木心,外面用竹條進行稠密的包裹捆紮,這種木竹相結合的柲,即增加了韌性使柲不容易折斷,更增加了戈的殺傷力。
矛是人類文明中使用較早的工具、武器。最原始的矛是將獸角骨刺或加工後的石器固定在木柄的前端。青銅時代,矛頭改由青銅製成,並有矛尖和矛刃,殺傷力更大。柲的末端裝有稱為“墩”的青銅護尾。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楚墓中出土的兩個矛柄青銅鐓格外引人注目。這對青銅鐓雖然不大,長11釐米,寬度3釐米,但在精美的紋飾中又增加了錯銀的工藝,可見楚國兵器製作精良。《周禮》“五兵”中有關於“酋矛”、“夷矛”的記載。《考工記》解釋“酋矛”是步兵使用的,柄長二丈。“夷矛”是戰車上計程車兵使用的,柄長二丈四尺。這種長矛恐怕很難近戰,據此推測矛的使用方法應該是排成方陣,層層推進。戰國時期,楚國從實戰中不斷改進兵器,使其具有實用性和美觀性。一方面,楚國的矛頭趨向細窄,矛頭上出現了放血槽,這種改進使矛更容易再次攻擊敵人。另一方面,楚國的矛柲杆尾部普遍使用了墩和鐏,作用是防止木柲開裂,方便抵在地面側立。
弓箭與弩是冷兵器時代主要的遠距離攻擊武器。據《考工記》記載,一把弓的製作材料有幹、角、筋、膠、絲、漆“六材”。春秋時期,弓箭的種類已很多,如用來實際作戰的“王弓”和“弧弓”;用來打獵的“夾弓”和“庾弓”;還有用來學習射箭的“唐弓”和“大弓”。與弓配套的箭也有很多種,有帶火焰的“枉矢”和“絜矢”;有打獵使用的“殺矢”和“鍭矢”;有行禮使用的“矰矢”和“恆矢”。雖然弓箭是先秦時期各國常用的兵器,但弓也有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點:一是培訓一個弓箭手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二是弓不利於長時間瞄準,因為瞄準時間越長,手臂的力量就越少,穩定性就越差,命中機率越低。因而善射的楚人在弓的基礎上又發明了弩。據《吳越春秋》記載:“楚琴氏以弓矢不足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楚華人不僅使用青銅鑄造的弩機,而且加以改進、革新發明了連弩。1986年湖北江陵秦家嘴楚墓出土有雙矢並射連發弩,這是中國出土最早的一件連弩,比三國時期的諸葛連弩還早了近500年。
先秦時期,兵車也是一種重要的作戰工具,它對步兵方陣而言具有強大的衝擊力。兵車上一般配備三名士兵,中間是馭手,左邊是弓箭手,右邊是操戈計程車兵。楚國的戰車不同於中原諸國,是根據楚地多沼澤、多丘陵的地形加以改進,形成上窄下寬的梯狀車廂。這樣的設計有利於戰車重心下移,在顛簸不平的路上行駛不易傾覆。楚人還不斷改進兵車,一方面增加防禦性,另一方面增強進攻性。如河南淮陽馬鞍冢中出土了一件不同於常規兵車的帶甲兵車,此車車廂外鑲有80塊青銅方板,包裹著車廂的左右前三面,可以有效地保護車內士兵的安全。而楚國的車軎上還帶矛,在外側固定有鋒利的矛頭,戰車行駛中矛頭能夠快速轉動,高效地刺殺敵人。
楚人尚武,這是楚先民能夠在強大諸侯國的夾縫中頑強圖存並不斷髮展的秘訣。而楚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正是楚人這種尚武精神的具體體現。楚國的兵器與中原大多一致,但也有因地制宜、獨特創新的兵器,值得後人回味。
-
4 # 痴語呢喃1988
從種種史料記載來看,楚國確實有許多領先諸國的武器發明。《墨子·公輸》記載:公輸盤(bān)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
春秋末期魯國木匠公輸盤(魯班)來到楚國為楚王建造工程雲梯,事情成功,這些武器將被用來攻打宋國。
《吳越春秋》記載:陳音對越王道:“弩生於弓,弓生於彈(楚)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刀,然後諸侯可服。”這是最早關於用弩的記載,說明努起源於南方;從後來考古發掘來中看,長沙的戰國古墓中已出土了木弩,而那時長沙屬於楚國地界,說明楚華人最早普遍使用弩。作為冷兵器時代的遠距離作戰工具,弩具有連發性和自動性,殺傷力也極為強悍,弩是先進武器的代表。
楚國作為一個南方國家,常被中原王朝笑話是蠻夷之地;無論楚人如何發展都不被中原各國所認同,沒有教化成了楚人的代名詞。這些恥笑成就了楚,楚國所在位置意味著楚國不像韓趙魏那樣四面受敵,同樣南方地大物博,無論是獲取資源還是擴張土地都比較簡單。
楚人被羞辱被嘲笑並沒有自甘墮落,而是將楚人性格中的那份堅毅放大,形成了獨特的楚文化。楚人尚武,喜佩劍。楚國大大小小吞併四十五個國家,在征伐中,武器得以不斷改良換新。戰國中期,楚國吞併了當時最擅長鑄劍的越國,之後楚人將本國的傳統技藝和精湛的吳越鑄劍工藝融合,楚國的鑄劍技術達到了巔峰。(參考越王勾踐劍,幾千年出土後仍然鋒利無比)
太多典籍故事說出了楚人佩劍文化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呂氏春秋·察今》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迢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 《國殤》出色先進的武器必然離不開充足的礦物資源,春秋時期冶煉水平最高的是大冶銅綠山,而這座山正是坐落於楚國境內。楚國,吳越之地,不僅青銅礦多,楚人還逐漸掌握了冶鐵技術,從已經探知的戰國冶鐵遺址中,也是楚國境內的熔爐數量最多,質量最為優越,也間接表明了楚國很早開始了由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的過渡。
從晚期戰國墓中也有許多發現,除了影視劇中看到最多的佩劍、矛和戈,還有匕首、殳、鏃、鈹以及防禦武器甲,胄和盾。即使是同種武器還有細分,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側面印證了楚國為武器強國當之無愧。
-
5 # 中國鏟史官
重軍尚武是楚國南征北戰、逐鹿群雄的法寶之一。遠射、近攻、肉搏、防禦,楚國有一整套攻防裝備和戰略戰術。荊州博物館正在舉辦的楚國兵器展,可讓我們充分領略楚國兵器的威力和楚人的軍事才能。
戰國弓箭
強弓勁弩是楚國的遠射武器,具有很強的殺傷力,楚辭《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生動地描述了在密集的箭雨之中士兵冒死拼殺的情景。
戰國銅簇
弩機(戰國)
雙矢並射連發弩是楚國首創的機械化武器,人們把它稱為現代半自動手槍的鼻祖一點也不為過。
長兵器是楚人車戰、馬戰的主要兵器,品種多樣、用法各異,既有刺殺兵器矛、鈹,也有勾殺兵器戈,還有集刺、勾於一體的戟等等。
銅矛
圖為戰國時期的銅矛。矛(長兵器)是一種純粹的刺殺兵器。分為矛頭、矛柄兩部分。它與戈、戟、殳、弓、矢並列為“五兵”。矛是古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
銅鈹
戰國時期的銅鈹
銅鈹,長兵器。是把劍的優勢應用在長兵器上。它和矛的區別,除頭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裝柄方法不同:矛是將柄納入矛筒中,而鈹是鈹莖插入木柄中,外用繩等捆綁。
銅戈
圖為戰國時在荊州出土的銅戈。戈(長兵器),古代的一種曲頭兵器,中國獨有,其刃橫出,與矛專刺不同,可勾可擊。在方陣進攻時,戰車部隊正面出擊,高速闖入敵陣,站在車上的戈兵藉助車勢用戈頭"收割"車邊敵人的頭顱。
戟(長兵器),將矛、戈合成一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的雙重性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與"戈"一樣,戟又是一種中國獨有的古代兵器。圖右中的雙戈戟又大大提高了殺傷能力。
短兵器是最靈活、也是最兇險的兵器,主要是銅劍、銅匕。尤其是劍,雙面開刃、鋒利無比,有“百兵之君”的美稱。
匕首
戰國時期的銅匕首
攻防兼備、所向披靡,楚國的防禦裝備也極具特色。有阻擋用的盾牌,也有身披的皮甲,還有頭戴的頭盔,可謂全副武裝,防禦嚴密。
-
6 # 還文樓主
春秋時著名的干將,莫邪,湛盧,等名劍由吳國工匠所鑄造。吳國與越國原是"寶劍之鄉",在楚國滅吳越之後,楚人將楚地技藝與吳越鑄劍技術融合,推陳出新,將青銅劍的鑄作技術向前推進一步,創制複合劍。複合劍堅韌,不易斷,在當時是最好的劍。
楚國從實戰中不斷改進兵器,使其具有實用性和美觀性。楚華人不僅使用青銅鑄造弩機,還改進,發明了連弩。
楚國多沼澤,丘陵,楚人發明了上窄下寬的梯狀車廂的兵車,這種兵車具有很強防禦性和攻擊性。
楚人尚武,不斷革新兵器技藝,使楚國成為戰國七雄久一。
回覆列表
先秦時期,戰爭與祭祀是攸關國家命運的大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戰事頻頻,國家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軍事實力的強弱。楚人素來崇武衛疆,在經歷多次戰爭後,其兵器工業迅猛發展。極盛時,楚國已“帶甲百萬”,足見其武庫的強大。楚國的兵器在中國兵器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青銅兵器方面,楚人在吸收吳越鑄劍技術的基礎上,勇於創新,鑄造了許多實用且精美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