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智慧之窗

    1.晉文公身邊有五位賢士輔佐,死後留給了晉襄公,晉襄公繼位五六年後,這幾位賢臣也相繼開始去世。五賢士中官職最大的是趙衰,名字雖然衰,但其地位就相當於晉國的“總理”,負責這日常晉國所有政務的管理權。他的兒子趙盾在軍中一步步升遷為六卿之一,最後坐到了軍隊最高統帥的地步,而當趙衰去世後,趙盾又繼承了晉國政府一把手的位子,從此晉國的軍政大權全都落入趙盾之手。

    2.晉襄公僅僅在位七年,也就是趙盾掌權後的第二年晉襄公便去世了,其子晉靈公即位。而當時的晉靈公還是個小孩,致使趙盾的權勢儼然成為了晉國國君的程度。在後來晉國又一次擊敗秦國之後,按照霸主開大會的傳統,晉國再次召集諸侯會盟,當齊、魯、宋等八國的國君來到會場赴約的時候發現,主持會議不是晉靈公,而是全權代表趙盾。

  • 2 # 歷史不留名

    前621年春,趙盾執掌晉國國事。八月,晉襄公崩,趙盾等立晉襄公之子夷皋。晉襄公遺命立夷皋為君,而夷皋年幼,故晉人希望立年長者為君安定晉國。趙盾欲迎立正在秦國作人質的公子雍(晉文公與杜祁之子),而狐射姑則支援公子樂(晉文公與辰嬴之子)。趙盾認為公子樂“母淫子闢”,而公子雍“母義子愛”且與秦國親近,派先蔑、士會前往秦國迎接公子雍。襄公夫人穆贏抱夷皋在朝堂大哭,以“先君之命”責備趙盾,趙盾和各大夫被逼不過,只得揹著先蔑等人立夷皋為君。趙盾率軍在令狐將護送公子雍回晉的秦軍擊敗,後與齊侯、宋公、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盟於扈。

    前619年冬十月壬午,趙盾與魯國會盟于衡雍。前615年,秦康公攻晉,趙盾率晉軍與秦軍戰於河曲。晉國大夫臾駢認為秦軍糧食不足,不能持久,建議堅守待戰。秦國大夫士會看破臾駢之計,讓秦兵襲擊晉營,誘趙穿出擊。趙穿為晉侯女婿,狂妄卻不曉軍事,而且不服臾駢。趙穿中計孤軍出擊,趙盾唯恐趙穿被俘,全力出戰接應,接戰後退回。夜間秦軍退走。前613年,趙盾赴魯文公會盟,六月癸酉同盟於新城。

    前608年,楚、鄭攻擊陳國、宋國,趙盾率軍救援,與宋、陳、衛、曹等諸侯會師於棐林,隨後進攻鄭國。前607年,晉靈公荒淫無道,趙盾多次直諫。靈公欲殺趙盾,派鋤麑行刺。鋤麑感於趙盾忠公親國,不忍下手,觸槐而死。九月,靈公同趙盾飲酒,埋伏甲士欲殺趙盾,提彌明以死相救,趙盾逃出晉都。乙丑日,趙穿殺靈公於桃園。趙盾回到都城,迎立公子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大史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夷皋。”趙盾說人不是他的。史狐曰:“子為正卿,入諫不聽。出亡不遠,君弒,反不討賊,則志同。志同則書重,非子而誰?”故書之曰:“晉趙盾弒其君夷皋”。

  • 3 # YouMISSmi

    第一,我們先來了解下趙衰;也就是趙盾的父親! 家族史!

    趙衰在晉國政壇歷經晉文公、晉襄公兩代都極受重用。

    晉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被廬之蒐,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在挑選人才時,晉文公請趙衰入六卿,趙衰不同意,認為自己才疏學淺,並向晉文公推薦合適的棟樑。結果六卿當中的五位,郤榖、郤溱、狐毛、欒枝、先軫都是出自趙衰的推薦,可見晉文公對趙衰的信任與器重。

    晉文公八年(公元前629年),清原之蒐,由於趙衰屢次推讓軍職,晉文公覺得過意不去,於是在清原閱兵,增設新上軍、新下軍,合計五軍十卿,並強讓趙衰擔任新上軍將。同年,上軍將狐毛、上軍佐狐偃相繼病逝,晉文公於是以中軍將先軫之子先且居將上軍,而趙衰則佐上軍,連跳三級,成為晉軍第四把手。

    晉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箕之戰,中軍將先軫因為怒斥晉襄公私自釋放崤之戰秦國俘虜而深感愧疚,於是在與白狄作戰中解下甲冑、衝入敵陣自殺殉國,晉國五軍十卿調整為中軍將先且居、中軍佐趙衰、上軍將欒枝、上軍佐胥臣、下軍將箕鄭父、下軍佐胥嬰、新上軍將先都、新上軍佐荀林父、新下軍將屠擊、新下軍佐先蔑。

    第二,我們來了解一下趙盾!

    晉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這一年,趙衰壽終正寢,年僅三十餘歲的趙盾走上前臺,由於趙衰生前做人的成功,為趙氏留下了非常有利的政治環境,趙盾自出道那一天開始,似乎就繼承了父親執政大夫一職,朝中一把手,起點極高。

    幾乎同時,功勳卓著的元老先且居、欒枝、胥臣都在這一年與趙衰一同共歸黃土,六卿的前四位一口氣死絕,沒有絲毫餘緩。晉襄公被這一連串的變故給懾住了,不得不等待來年開春對晉國六卿進行新一輪的人事調整。

    晉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春,夷之蒐,晉襄公在閱兵於夷地,一群年輕小夥子:狐射姑(亦稱賈季,狐偃之子)、趙盾、欒盾(欒枝之子)、胥甲(胥臣之子)、先克(先且居之子)與晉國的傳統貴族:梁益耳(梁康伯之後)、士榖(士蒍之子)、蒯得、先都(應為先克的遠親)、箕鄭父、荀林父(荀息之孫,荀逝敖長子)都在等待著國君的垂青。

    在這之前已經有人露出了晉襄公的口風:晉襄公要重用老臣,即由士榖將中軍,梁益耳佐之;箕鄭父將上軍,先都佐之。這無疑是趙盾這些新秀無法接受的。

    晉襄公來了,最年輕氣盛的先克率先發言:“狐(偃)、趙(衰)之功,不可忘!”於是晉襄公裁撤新上軍、新下軍,然後按照照顧元勳後裔的方針,安排六卿將佐:以狐射姑為中軍元帥、趙盾為中軍佐;先克為上軍將,箕鄭父為上軍佐;荀林父為下軍將,先蔑為下軍佐!

    就在晉襄公置三軍六卿後不久,襄公的老師陽處父從溫地回到董地,聽聞晉國的六卿安排後,向晉襄公提意見:“賈季這個人雖有才,但是為人剛愎,不如趙盾賢能,讓賈季統帥晉國三軍恐怕不太好。”這位陽處父是晉國一位道德高尚的大夫,曾受到晉文公的尊重,讓他擔任晉襄公的老師,教育襄公,很得襄公的信任。陽處父的意見立刻被晉襄公採納,晉襄公下令,賈季與趙盾在軍中的職務調換,即趙盾為中軍元帥,賈季為中軍佐,輔助趙盾[1] ,其餘諸卿位置不變,時六卿將佐如下:

    中將軍 中將軍 上將軍 上將軍 下將軍 下將軍

    趙盾 賈季 先克 箕鄭父 荀林父 先蔑

    經過晉襄公對權利的重新分配,趙盾在陽處父的協助下,擔任執政大夫兼中軍元帥,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始成正卿,成為晉國朝堂僅次於國君晉襄公的卿士。自此趙氏家族的勢力開始急劇膨脹。

  • 4 # 書史煙雲

    你說的是晉襄公之後吧,晉文公時期趙盾還是個小孩子呢?晉襄公時期,趙盾才被任命為晉國中軍統帥,執掌國政。

    趙衰跟著晉文公重耳逃亡至狄地時娶了狄女叔隗生下了趙盾,在他不滿十歲的時候,他父親趙衰跟隨重耳回到了晉國,而趙盾母子卻留在了狄地,後來還是趙衰的原配趙姬(晉文公之女)向當時晉國國君晉僖公求情,趙盾母子才回到了晉國,且趙盾被趙姬認作嫡子。

    趙姬的深明大義,母親叔隗的賢惠,父親趙衰的溫厚,狄地的早年生活,釀造了趙盾知書達禮,溫文爾雅而又勁直豁達的矛盾性格。

    晉襄公在位時,趙盾在趙氏家臣陽處父的幫助下當上了中軍統帥,執掌國政。

    在晉襄公時期,趙盾整頓吏治,內修“事典”,穩定社會秩序,讓晉國國政煥然一新,欣欣向榮,深得人心。

    在軍事上,也是頗有建樹,南方楚國和西方秦國的擴張之路均受到遏止,直至魯宣公元年,屢敗於楚,晉國霸業開始衰微,到了楚莊王稱霸時,晉國霸主地位宣告終止。之所以晉國落到如此地步,趙氏專權使晉國政權不能統一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晉靈公的荒淫無道和大興土木。

    趙盾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多次對晉靈公直言相勸,然而這非但沒有改變晉靈公,反而為自己帶來禍患,晉靈公多次派人刺殺趙盾末果,於是乾脆來個鴻門宴,將趙盾請來喝酒,暗中埋伏殺手,最後還是因為右提彌明的誓死保護,趙盾才得以逃出虎口。

    趙盾逃亡還末過晉境時,趙氏子弟趙穿弒殺了晉靈公,然後趙盾回到國都,扶立公子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

    有人說趙穿與趙盾是合謀刺殺晉靈公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晉景公三年(前597年),司寇屠岸賈欲誅趙氏家族,曾說;“盾雖不知,猶為賊首。”

    可見,趙盾確實不知道趙穿弒殺靈公的事情。

    之所以趙盾能把持晉國國政,主要原因在於自“驪姬之亂”後,晉國公族後繼乏人,且國君昏庸,而趙盾又賢明能幹,這也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埋下了伏筆。

  • 5 # 蟻史為諫

    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我最敬佩的春秋人物之一。42歲由於驪姬作亂流亡翟國長達12年,之後流亡或路過衛國、齊國、曹國、楚國、秦國有冷眼相待的也有熱情好客。

    在翟國重耳娶了季隗而把她的姐妹叔隗嫁給了趙衰,這裡當然有籠絡的意思卻被傳為佳話,後人甚至把他們比做孫權與周瑜娶了大小喬。

    重點是叔隗為趙衰生了趙盾。

    重耳歷盡千辛萬苦回國為君,在短短的9年裡將一個動盪的晉國發展為稱霸諸侯的強國。趙衰跟隨重耳流亡19年,回國後當然得到了重賞。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將部隊擴編為三軍,中軍的地位最高,上軍次之,下軍又次。所以中軍主帥人選十分重要;趙衰推薦了郤谷。理由是“郤谷喜愛禮樂,而且熟讀詩書”。讀春秋我們會發現,春秋多全才。如樂毅、管仲、范蠡、吳起這些人不僅能文還能武;

    所以重耳聽從趙衰建議任命郤谷為中軍元帥,郤溱為中軍副帥。任命狐毛為上軍元帥,狐偃為上軍副帥。當重耳要任命趙衰為上卿時趙衰又推遲並推薦了其他人。

    從以上人事任命上就可以看出重耳對趙衰倚重。

    重耳對趙衰的倚重還不止於此,顛頡和魏犨違反了命令;重耳也是派趙衰去試探魏犨,看看魏犨他是否還身強力壯是否還能為他征戰天下,如果不能就殺了(還好魏犨強忍著表現很好)。後才重耳還把女兒也嫁給了趙衰(即趙姬)。

    按尊卑來說重耳是國君,國君的女兒自然尊貴;第一夫人的地位一定是他的,可是趙姬懂男人明事理把第一夫人讓給了叔隗,後來又找理由讓趙盾擁有合法的繼承權。所以才有後來趙盾掌權的機會……這是後話。

    公元前632年晉國擴充軍隊, 而稱為“三行”,以荀林父為中行主將,屠擊為右行主將,先蔑為左行主將。大家可以看到,這裡還是沒有趙衰。可是得到領導倚重的重臣怎麼會沒有用武之地?

    公元前630年晉國聯秦伐楚無果之後開始了新一輪軍隊改編。撤銷新建的三行,改為上、下新軍,任命趙衰為新上軍統帥,胥嬰為新下軍統帥。搶杆子裡出政權,有了軍權才正真有了掌控全域性的資本。趙盾能成功掌控晉國最高權利,他的父親成為上軍主帥是關鍵。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晉襄公登上歷史舞臺;開始時晉國憑藉著強大的軍隊,對不聽話的諸侯實施武力,吃了楚國孟世明一敗之後才更改了策略。加強了外交溝通,開始尊重其他國家贏得了各國的尊重;將晉國的霸業發揚光大。

    公元前621年晉國在夷地(晉國地名)舉行“春蒐(sōu)”,改革部隊編制,將現有的上、中、下、新上、新下五軍再度縮減為上、中、下三軍。

    這次改編軍隊的真正目的是晉襄公想要削弱非公族勢力,結果沒有如願;卻成功挑起了新勢力的內部矛盾。

    人士任免從來都是你爭我奪,改編後的三軍按照晉襄公的意思是讓士谷擔任中軍元帥,梁益耳擔任中軍副帥。目的就是為了削弱異姓貴族的勢力。可是事事不如人意,這一計劃遭到了先克的強烈反對。“狐、趙兩家於我晉國功不可沒,必須優先考慮!”先克理直氣壯地說。

    所以中軍的人士安排為狐射姑為中軍元帥,趙盾為中軍副帥。這只是開始,後來趙氏集團的陽處父(當時應該算是晉國的外交部長)回國後強烈要求要讓趙盾做中軍主帥。

    晉襄公由於身體不好也就懶得和這些人鬥,所以就滿足了陽處父的要求。讓趙盾做了主帥,狐射姑降級為副帥。這一招成功的挑起了異性勢力的內鬥(狐趙開始相互仇視)。

    公元前621年8月晉襄公去世。

    晉襄公去世後晉國內部對於新君主的人選存在很大爭議。趙盾支援公子雍,狐射姑支援公子樂。趙盾派人到秦國去接公子雍,狐射姑也派人到陳國去接公子樂;可是明顯狐射姑沒有鬥過趙盾。

    公子樂在回國的路上被刺客暗殺,狐射姑後來也被迫跑到了國外。搞定了最大的政敵之後趙盾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彎,決定聽從晉襄公遺言“立夷皋為國君”。明面上的理由是被夷皋母親感動,實際是控制晉國。

    夷皋一個小毛孩,知道什麼是危險呢?又知道什麼權利。所以從此晉國一切事物由中軍元帥趙盾負責;在軍政統一時代中軍元帥相當於總理和軍區總司令的統一。

    就這樣趙盾透過父親的功勞,子承父業得到了最高統帥的地位;又透過鬥爭搞定了最大的對手狐氏,趙氏成為了當時晉國最大氏族趙盾也成為了晉國最有權力的人。

  • 6 # 欲雲談史論今

    趙盾之所以能掌控晉國大權,其實相當偶然。

    晉文公去世前,為了確保自己最好的兄弟趙衰當上晉卿,將晉國軍隊擴產至五軍,同時把六卿增加到十卿。此時,中軍主將是先軫,中軍佐是郤溱(zhēn);上軍主將是先且居,狐偃為上軍佐;欒枝為下軍主將,胥臣為下軍佐;趙衰為新上軍主將,箕鄭為新上軍佐;胥嬰為新下軍主將,先都為新下軍佐。

    可是,晉文公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晉卿的年齡結構問題。晉文公自己並不長命,四十多歲就去世了。可他所挑選的十位晉卿,年齡層次也偏高:晉文公去世後沒多久,先軫就在箕之戰中戰死;後來,趙衰、欒枝、先且居、胥臣、郤溱、狐偃、胥嬰等人也陸續去世。

    這導致在晉襄公去世前一年,晉文公時期的十位卿士,只剩下了箕鄭和先都兩人。卿士崗位空缺太多,迫使晉襄公重新調整晉國軍隊的領導層。

    首先,卿士位置空缺太多,八位卿士的缺額一時難以補充齊全;其次,晉國五軍雖然意味著軍事實力的強大,但長期維持這樣的軍隊規模晉國國力也難以支撐。因此,考慮到晉國對外戰事並不需要這麼多軍隊,晉襄公主動將五軍縮編成三軍。這意味著,卿士也由十位縮減到了六位。箕鄭和先都是舊時卿士,他們兩個卿士之位自然也就保留著。因此,這次卿士的調整,實際上只需提拔四人。

    此外,晉文公時期,為抵禦狄人,曾經建立了“三行”之軍:荀林父率領中行,屠擊率領右行,先蔑率領左行。三人雖然未成為晉卿,但畢竟也有帶兵經歷。“三行”將領中,屠擊已過世,還在世的荀林父、先蔑二人也順其自然地被選為卿士。

    因此,事實上晉襄公只需遴選兩位新任卿士了。晉華人才濟濟,對於這兩位新任卿士,晉襄公的選擇面極廣。

    最開始,他想提拔士縠與梁益耳二人分別擔任中軍主將與中軍佐。士縠原本為晉國司空,應該是士蒍之後;梁益耳擔任何職不得而知,但梁氏為與秦同祖,何許是晉襄公為討好嫡母文嬴之舉。如此,士縠、梁益耳、箕鄭、先都、荀林父、先蔑,就構成了晉國新一屆軍隊的掌權人。

    但這一六卿名單,卻存在著一個嚴重的缺陷。

    晉文公回國後,身邊有大批從亡的功臣,還有大量的參與城濮之戰,助晉國成功稱霸的功臣。士縠、梁益耳、箕鄭、先都、荀林父、先蔑六人中,沒有一人是功臣之後。

    這讓那些功臣的後裔極為不滿。

    先且居之子先克因此進諫道:“狐偃、趙衰二人的功勞,不可廢棄啊!”此二人是跟隨晉文公流亡十九年的最大功臣,如今他們二人一去世,子孫後代卻無一人成為晉卿,這實在令人寒心!

    士縠、梁益耳二人,有何功勞,值得晉襄公放棄這麼多功臣之後?

    且不管士縠、梁益耳二人的真實能力如何,相比較於晉文公時期的眾多功臣之後,他們在晉國的威望確實嚴重不足。先克之所以要舉薦狐偃、趙衰二人之後,也是對晉襄公遺忘他們這些功臣後裔的極度不滿。不說別人,先克祖父先軫的功勞,城濮之戰、崤之戰、箕之戰等等,在晉國就無人能比。可是,先克本人卻沒能當上晉卿。舉薦狐、趙二家,其實也是為先克本人的未來鋪路。

    如果晉國還是十位卿士,那麼這個矛盾就好解決;可現在只有六卿,四位又已確定,剩下的兩位卿士要在這麼多人中間調配,確實是相當為難。

    遭到了功臣之後的強力反彈,晉襄公沒法,只得放棄了士縠和梁益耳,將狐射姑和趙盾提拔成為晉卿。並在夷地之蒐中,任命狐射姑為中軍主將,趙盾為中軍佐。狐偃是晉文公的第一謀臣,趙衰是晉文公最為親近的寵臣。兩人功勞大小,決定了其後代職位的高低,在當時人看來,也沒有太多異議。

    可這時,另一位關鍵人物出現了——晉襄公的太傅陽處父。陽處父能作太傅,全靠趙衰一手推薦。陽處父本人在趙衰手下工作,對趙盾也更加熟悉。夷地之蒐時,陽處父正出訪衛國,還沒回來。當他一回來,聽說了狐射姑與趙盾二人的任命,馬上向晉襄公進諫道:“趙盾更有才能,任命賢能之人,對國家更加有利。”

    聽陽處父這麼一說,晉襄公也就重新在董地舉行春蒐,改命趙盾為中軍主將,狐射姑為中軍佐。

    董地春蒐後數月,晉襄公就去世了。此時,晉靈公尚在襁褓之中,趙盾與狐射姑為改立新君又產生了衝突。最終,趙盾趕走了狐射姑,提拔先克為中軍佐。從此,能制衡趙盾的最大政治對手逃出了晉國,趙盾正式掌控了晉國大權,開啟了長達二十的趙氏專權時期。

    從上述過程可見,如果不是先克、陽處父二人從中阻擾,如果不是晉襄公去世得過早,趙盾就不可能獨掌晉國大權。所以說,趙盾獨攬晉國大權,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但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從晉襄公如此缺乏主見來看,極有可能是由於他執政時年齡太小,心智尚未成熟。也因為如此,個人判斷晉襄公極有可能是文嬴之子,而不是傳統上認為的逼姞之子;或者即便是逼姞之子,晉襄公也是出生在晉文公回國之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計劃在北極地區部署水面艦艇,這對俄羅斯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