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谷歷史

    為何這麼多人稱馮異為“大樹將軍”,這個稱呼又是從何而來呢?原來,馮異為人謙虛,從不自矜功伐,出行的時候與別的將軍對面相逢,就帶開馬車讓路。他帶領的部隊行止進退都有標誌性的旗幟,號令分明,在各部隊中號稱整齊 。每當宿營時,將領們坐在一起,總是爭說自己的功勞,馮異卻常常一個人躲在 樹下休息,部隊裡送他個美稱“大樹將軍”。

    攻入邯鄲後,給將領們重新分配任務,對部隊也重新安排部署。這時,下級兵官都說願意在“大樹將軍”麾下。光武帝因此很推崇他。

    此後,馮異一直在隴右征戰,往往是一邊作戰,一邊撫民,既是軍隊將領,又代行太守職務。光武帝建武十年,在進攻落門的時候,馮異病逝,一代將星隕落在落門。

    他既懂政治又懂軍事,既知戰略又知戰術,既能征慣戰又無比忠誠,既能夠上陣廝殺又能夠運籌帷幄,他還頗知做人之道,和同僚眾將處得相當不錯,唯一的遺憾大概就是他死得太早。建武十年,馮異與諸將攻落門,落門尚未攻下,馮異便病死於軍中。劉秀得知後,賜諡號為節侯。天妒英才,馮異這顆軍事天才就這樣隕落了。

  • 2 # 知史說史鑑史

    獲得“飛將軍”殊榮的有西漢李廣,完全是憑藉自己的突出的軍事實力讓匈奴感到害怕封給他的,李廣的軍事策略是長驅直入冒進主帥身先士卒充往往與大軍斷絕聯絡導致資訊不通暢導致被俘;馮異是個計謀過人,軍事才能突出,為人低調不與將領爭奪軍功常常會獨自一人在樹底下休息,因此被將士們稱為“大樹將軍。”

    飛將軍李廣由來

    李廣在匈奴軍中本來就頗有威名,他出其不意率領精兵時常攻打匈奴部隊匈奴人對他很是頭疼,當漢武帝派遣四支軍隊北擊匈奴的時候正是李廣的名氣過大,匈奴人集中優勢兵力圍攻打擊李廣率領的一萬部隊全部被殺。李廣本人也受了重傷被俘,昏迷不醒不敢讓他騎馬匈奴人就用漁網網著兩匹馬兜著他走,中途醒來偵查了一下週邊環境將離自己最近的一個匈奴人踢下馬去自己騎上逃了回來。匈奴軍隊一陣射箭也沒阻止他,許多人不知道他是如何逃跑的就稱他為飛將軍。

    馮異輔佐劉秀

    如果說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兼任優秀戰略家的話,馮異就是光武帝劉秀身邊不可多得的人才。劉秀劉演兩兄弟帶領宗氏子弟起兵反抗王莽政權,為壯大實力與綠林軍合作結果卻是劉氏兄弟辛辛苦苦打了半天江山皇帝卻被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搶了功勞。劉演因為遭受劉玄的嫉妒還被找了一個理由給殺了,馮異原本是地方官員他認準劉秀是個成大事的人才之後一心一意的跟隨劉秀打天下,幫助逃離了劉玄的掌控獨自來到河北發展勢力。河北的軍閥軍事實力強大,剛開始還認可劉秀工作開展的相當順利,當王郎自稱劉子輿登基稱帝劉秀就慘了各地郡縣紛紛倒戈受到通緝,常常是食不果腹,風餐露宿,東躲西藏狼狽不已,一次劉秀餓的飢腸轆轆衣服溼透了,馮異竟然找來了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其實就是一碗豆子飯充飢那簡直是雪中送炭,而且還生了火烤乾衣服。劉秀永恆難忘這次經歷也為後來稱帝增加了信心。

    大樹將軍馮異

    馮異的能力不止表現在這兒,軍事能力也很突出一次需要拖住更始帝派遣的軍隊還要擔任運送軍糧的任務,劉秀就交給他來擔任很是出色的完成否則面臨的將會是全軍覆滅。馮異雖然戰功赫赫但卻從來不爭名奪利非常謙恭往往總會反思自己身上的原因,別的將領都在搶奪功勞大小唯有他則獨自待在一顆大樹下面休息,因此大家給他起名叫‘大樹將軍’可見他在軍隊中的威望也是非常高的。劉秀對他更是非常信任,當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飛將軍指的是李廣,他的軍事才能非常卓越令對手匈奴都害怕,個人能力非常突出與士兵同甘共苦常常出其不意匈奴畏懼不已所以叫他飛將軍。馮異則是文武雙全,政治智慧非常高才華堪比諸葛亮,為人謙卑有禮作戰講究戰略戰術在對綠林軍,赤眉軍作戰中多次取得勝利為東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 3 # 叄牛不讀書

    馮異,東漢開國雲臺二十八將排名第七。

    歷史上關於他的典故比較有名的有兩個。

    馮異自關中返回帝都洛陽朝見劉秀,劉秀指著馮異對滿朝文武說:就是他為我劈開多刺叢生的荊棘,平定了關中。

    自此“劈荊斬棘”這個成語流傳下來,用以比喻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和困難。

    當時馮異在外已久,有人誹謗說他被人稱之為是關中王。說關中的百姓不知有漢光帝劉秀,只知道關中馮異。

    誹謗的性質很嚴重,誹謗的物件卻只能讓人罵誹謗者一聲豬頭。

    馮異早就申請調回帝都洛陽,是劉秀一再挽請他留在關中。要在關中稱王的人怎麼會自己一再申請調任?

    待馮異回帝都述職朝見劉秀的時候,劉秀便說了上面“劈荊斬棘”的評語,立馬堵住了誹謗言論。

    還有一個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成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是和馮異有關。

    馮異西征赤眉軍,赤眉軍佯敗,在回溪之地大敗馮異。馮異兵敗回營,卻並不慌張,重新召集散兵,再使用特種兵混進赤眉軍,然後內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軍。

    事後,劉秀獎勵馮異,說馮異雖在回溪失利,但是終於在澠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後在彼終有所得,應當獎勵,以表戰功。

    自此,“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用來表達先在某處先有所失,卻在另一處終有所得。

    而馮異被人稱之為“大樹將軍”,出處自《後漢書•馮異傳》:“諸將軍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

    打仗的人都好聚在一起吹噓自己多了不起,只有馮異為人低調,處世謙虛退讓,獨自坐在樹下。軍中人都稱呼他是“大樹將軍”。當時的士兵也都願意跟隨大樹將軍。光武帝劉秀也因為這個而讚揚他。

    自古以來,人們都願意跟隨為人謙虛,處世懂退讓的領導者。那些滿嘴放炮誇誇其談的爭權搶利者,只能留下罵名。

    所以馮異“大樹將軍”的美名可以流傳到現在,讓人膜拜。

  • 4 # 古今通史

    因為大樹將軍馮異,才有了以下這些詞彙:

    披荊斬棘、坐樹不言、畏天知命、引車避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而大樹將軍這個稱謂最初源於軍士對馮異的調侃,進而轉化為對其“人品貴重”的讚譽,這是一個由外號到雅號的過程。馮異做為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忠心耿耿,戰功顯赫,為人低調謙和,屬於那種允文允武、軍政一體化且能力上出類拔萃的高階管理人才。

    大樹將軍稱謂的由來

    《後漢書·馮異傳》中敘述:軍隊出征打仗,經常在外宿營,閒暇之餘,將領們會談起各自的輝煌戰果和“不世”軍功,以充談資,聊來聊去就演變為自吹自擂,以軍功論,馮異不差於其他人,但每到這個時候,他都會默默走開,找棵大樹,在樹下靜靜思考自己在戰場上的得失和經驗教訓,久而久之,上至將軍,下至普通軍官及兵卒都發現了這一規律,所以就調侃馮異是大樹將軍,不久後,大家才明白他“為人謙退不伐”才會有如此舉動,從而由對他的調侃轉為敬佩,大樹將軍的稱謂雖未變,意義卻發生了轉變。

    每次路遇其他將領,總是他搶先避讓對方,不爭功,不奪賞,相反利益送到面前的時候,總是把這些功勞和賞賜轉嫁給其他將領和屬下,正是因為馮異的這種優秀品質,劉秀對他大加讚賞,有這樣品格的人怎能不被人信重,可以說劉秀與馮異之間是一種默契的,相輔相成的模範君臣關係,劉秀對功臣的態度在歷史上堪稱典範,而馮異則是恪盡職守,嚴守本分,知進退,懂隱忍,不居功自傲的臣子楷模。

    適逢亂世擅於軍政

    馮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士。最早為新莽政權效力,家鄉潁川任職,相當於郡守助理,職位不高,卻頗受重用,奉命監護五縣。由此我們可知,馮異在地方政務處理上有一定經驗,處於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他既要深入基層部門甚至民間去了解、分析各式各樣、錯綜複雜的狀況,又要提出可供現實執行的合理化建議、方案以供備選,為領導分憂,是個既符合官場,又符合實際的“雙面”人才,這是他的最初仕途方面的情況和分析。

    適逢亂世,“好讀書,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的馮異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他能夠學以致用,有效的運用到戰場上,並且取得決定性勝利,比如:

    隗囂進軍栒邑,兵威之猛無人可與爭鋒,其中當然也包括我們的馮異大將軍,這不是個人能力所能改變的情勢危局。透過一路征戰浴血打拼過來的將領們,實戰經驗豐富,對隗囂實力都有著精確的評估,大家並不贊成馮異正面交鋒的想法,但馮異以一句話說服了大家“如果是進攻的話,咱們的實力確實不足,但是憑城防守卻綽綽有餘,足以應付。”暗合《孫子·形篇》“攻則不足,守則有餘”(銀雀山漢墓竹簡本)。所以大家紛紛表示同意他的作戰安排,比隗囂先一步進入栒邑,為出奇制勝打下堅實的基礎。

    馮異所率部隊,偃旗息鼓貓在栒邑城內,等到隗囂軍臨城下後,突然鼓聲震天旌旗招展,尚未來及整軍的隗囂大軍登時大亂,被馮異軍追殺幾十裡,大獲全勝。大家也可以聯想一下一千多年後朱文正的洪都保衛戰,幾萬人的守軍硬扛號稱六十萬的陳友諒大軍長達85天,朱文正以此名聞天下,而陳友諒也因這場戰役為自己敲響了喪鐘,雖然並不是所有守城戰例全是如此,但守方憑堅城佔據很大優勢這是毋庸置疑的,除非被強軍圍點打援等其他特殊情況。以上只是馮異在軍政方面基本能力的描述。

    大樹與劉秀的“相識相知”

    他與劉秀可謂不打不相識,英雄相惜,需要特地講在前面的是,早在劉秀為更始帝打工期間,他倆就已經結識,並且馮異以自己的能力扛住了劉秀的進攻,但馮異最終投靠的是打工仔劉秀本人而非更始帝。

    劉秀受命攻打潁川,到馮異家鄉父城遭到頑強抵抗,無奈之下,劉秀率兵暫時駐紮在附近,馮異則本著辦事認真負責,親力親為的工作態度主動上門打探訊息,探查情勢,沒想到直接就被劉秀的屬下擒獲,恰好劉秀大營中有馮異的親朋好友一干人,曉以大義,輪番解勸之下,馮異同意歸順劉秀,而且既然是歸順,寸功未建於心不安,自然要交上自己的投名狀。回到守城對自己的兄弟苗萌坦誠相告,而苗萌素以馮異馬首是瞻,最終五城同歸劉秀。

    馮異看重的是劉秀的為人,而非更始朝,所以劉秀因劉縯被殺返回宛城後,馮異又獨自扛住了更始帝差人進犯的十多次攻擊,更始軍隊無功而返,還是那句話,這只是對劉玄,而對劉秀,馮異的態度是大不一樣的,劉秀再次經過父城的時候,馮異城門大開毫無防備的殺牛宰羊美酒款待。更始帝劉玄忌憚劉秀的實力,加上劉秀的哥哥劉縯是自己所殺,所以對劉秀的使用一直心存疑慮,這樣的人才如果不用著實可惜,但是太過重用讓其掌握兵權,劉玄又擔心劉秀有不臣之心,復仇篡權,好在劉秀悲憤不形於色,流淚都在私下,表面上反倒一副春風得意的樣子,不是入戲太深,而是由於劉秀的口碑和出色能力滿朝文武皆知,其兄劉縯以前的追隨者陰識看重劉秀的人品和能力,將陰麗華與劉秀撮合到一起,娶妻當得陰麗華的願望達成,心裡也確實高興,逐步擺脫了心情的低谷,這讓劉玄看在眼中,稍稍抹去了些許忌憚,王莽授首大勢初定,劉玄就派劉秀監工洛陽新都並籌備相應事宜,就是這個時候,劉秀路過父城,馮異投靠,並推薦了能力不錯的同僚、同鄉,與劉秀一起共赴洛陽。

    馮異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劉謖、劉縯、劉秀是利益共同體,本是同宗,劉玄得以建號更始,劉縯居功至偉,出於對其能力的嫉妒,所以才找藉口殺害劉縯,原因就是功高蓋主,而劉秀更為其所忌憚,但是劉秀從父城跑回來主動承認錯誤,他也沒什麼好藉口下手,莫須有的話,本身勢力結構就有問題,根基不穩,再加上屠戮功臣,那人心就散了。

    天大的機會,鎮撫河北

    河北諸多勢力趁新舊政權更替,紛紛自立擁兵自重,但多數持觀望態度,所謂自立也無非是想在納入新一屆王朝的之前,獲取更多的談判籌碼以求加官進爵而已。

    劉玄和劉秀都在等一個機會,劉玄在等機會誅殺劉秀,劉秀在等機會逃出生天,河北動盪恰恰是劉秀最好的機會,但是很多朝臣都反對劉秀鎮撫河北,不是因為他能力不濟,而是因為他的能力太強,恐生變數對更始朝不利,事實證明他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馮異在關鍵時刻給劉秀出了個主意,重金賄賂丞相曹竟之子曹詡,收納劉秀厚禮之後,曹詡這個御前大紅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劉秀如願成行,自此天高海闊,無復性命之虞。

    勸進劉秀,自立開國

    受劉玄委派,劉秀開始了他的征服之旅,早在劉縯剛剛被殺的時候,因為劉秀常常暗中垂淚,馮異就曾經奉勸劉秀自立,在渡河之前劉秀的至交鄧禹也說過類似的話,按當時的情況估計,劉秀也不得不自立門戶:

    一是更始帝劉玄昏庸、懦弱,還與劉秀有弒兄之仇,不值得劉秀輔佐。

    二是嫌隙尚在,劉玄始終威脅著劉秀的性命,只是暫時沒有合適的機會下手而已。

    趁著此次黃河北渡,馮異覺得成就大事就在此時。所以剛剛渡過黃河就建議劉秀將屬下官員分別派遣,深入到各個地方郡縣,安撫官民,藉此拉攏人心。而馮異則負責訊息的收集、統計工作。調查可拉攏勢力,彙報給劉秀。

    一山不容二虎,就在劉秀到達河北地界不久,王朗以劉秀為患,釋出懸賞,打算趁劉秀立足未穩,利用其他勢力或背叛者,剷除或行刺劉秀,最終卻被劉秀反殺。與此同時,劉秀對河北官紳、百姓的拉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勢力也逐步做大。收到訊息的更始帝劉玄惴惴不安,深以為患,妄圖收回劉秀兵權,表面封賞,真實意圖卻是讓劉秀回去受死。

    劉秀當然明白他的目的。表面推諉,拖延時間,暗中將更始帝劉玄安插的勢力剪除乾淨,然後從最初的虛以偽蛇轉變為分庭抗禮,直接對抗更始帝劉玄的勢力。

    剪除更始勢力,為劉縯復仇

    他們首先面對的是大司馬朱鮪和曾經一起造反的李軼。這兩人有多可恨:

    當初劉玄殺劉秀兄長劉縯,他倆全程支援參與,出謀劃策,最無恥的是李軼,他與劉縯、劉秀本是同時起兵的兄弟。

    劉秀欲鎮撫河北,還是李軼和朱鮪從中作梗,差點壞了劉秀好事,萬一再被他們找到機會,說不定劉秀當時已經死了。

    匪夷所思的是,他倆在加害劉縯、劉秀、劉謖的時候,意見出奇的一致,但私下他倆誰也看不上誰。這就給劉秀以逐個擊破的機會。

    第一場:馮異拉攏李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加上多年和劉秀的兄弟關係,李軼表示同樣覺得更始朝名不長遠,前途渺茫,所以同意依附劉秀勢力。雖然李軼並沒有參與作戰,但是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壓下戰報,不予施援,坐視同僚們一個個被幹掉。

    第二場:劉秀出場。劉秀為了報仇,並不打算接受李軼,所以他將李軼與馮異相互通傳的信件交給了朱鮪,朱鮪勃然大怒之下暗自歡喜,怒的是知道晚些說不定被這小人出賣了,高興的是可以名正言順的除掉心腹之患。最終李軼死於朱鮪佈置的暗殺。

    本想出擊馮異部隊的朱鮪,被早有準備的馮異擊潰,並且銜尾追殺朱鮪到洛陽城下。

    滅赤眉定關中

    就在劉秀登基的第二年,關中地區軍政大亂。百姓們食不果腹,流離失所。劉秀派馮異前往,團結可爭取勢力,為其所用並且著手討伐赤眉軍。

    開戰後馮異勝績無數,但是距離徹底剿滅赤眉軍,還有一定距離。後續又因為鄧禹不聽勸告盲目急戰,造成大敗虧輸,連累馮異拼死才勉強逃回軍營,險些身殞軍陣。最終他設計策略,事先安排伏擊一戰大敗赤眉軍。赤眉軍雖然實力強勁,但卻並不是獨霸關中,關中各地仍由大大小小的勢力所把控。混亂一片,一盤散沙。

    驅逐延岑

    延岑在各勢力中實力最強,素知馮異大名,在馮異大軍立足未穩之時發動攻擊,卻被馮異擊潰。延岑失利被馮異逼退關中。

    遭彈劾明進退君臣無猜

    馮異的軍功赫赫,終於引起朝中某些大臣的嫉妒,於是有人彈劾馮異,軍政專行,擅殺命官。

    馮異怎麼會不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看到劉秀諭旨,立刻上書,請求交出兵權,回朝任職。劉秀自然拒絕了他的請求,以劉秀的智商和情商不屑於做出更始帝劉玄的那種勾當,當初他是讓使者將自己的諭旨和告狀信一起交給馮異的。

    一是安撫表示對馮奕的信任。

    二是防微杜漸。輕輕敲打敲打。

    對馮異的人品和忠誠,劉秀比較放心。出於政治目的,劉秀當然也會解除他人兵權,只不過不會用劉玄那種腌臢手段。

    當時的環境並非太平盛世,也做不到馬放南山,棄用馮異無異於自廢武功,劉秀已經是登基的皇帝,不可能像以前一樣衝鋒陷陣,馮異的能力出眾,且多次成功“救場”,好使得很。

    最後,劉秀還安慰馮異說,名義上是君臣,其實恩同父母。對眾臣,劉秀對馮異也不吝讚賞,這也是披荊斬棘這個詞的由來,劉秀對滿朝文武說:是我起兵時主簿也,威武為我披荊棘,定關中。

    平定關中後,劉秀又將他的目光放到隴右。而他看到的結果卻不能讓他滿意,因為當時的漢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面對如此重大的損失,劉秀又想起了馮異,緊急徵調寄希望於馮異力挽狂瀾,於是就發生了文初所寫馮異先一步到達栒邑,並駐紮城內,偃旗息鼓,突然出擊,此戰令馮異名聲大振,大多數尚在觀望的武裝力量都背叛了隗囂,歸於劉秀。

    此次戰功。無數人爭搶只有馮異對自己的功勞隻字不提,又經過曠日長久的軍事對抗,被耗得的油盡燈枯的隗囂含恨而死。

    轉年。馮異在進攻落門過程中,因病死於軍中。馮異功勳卓著,從勸進起事,到拉攏勢力,到招兵買馬,到計殺李軼,平定河北,收復河南,破赤眉軍,關中納入版圖,入隴右,戰隗囂,武可定國,文可安邦,政績斐然,這樣一位功臣,卻難能可貴的擁有著不居功,不自傲,謙退不伐的優秀品質,大樹將軍實在令人欽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面板為什麼進化成沒有厚密的毛了,這樣不是更難抵抗嚴寒的天氣了嗎?進化論中,這有什麼生理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