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匠心普洱只在方寸

    漢族人起源於哪裡?

    或許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如果非要一個答案,那就是古華夏大地!

    為什麼不再說是“黃河流域”,或者說“中原地區”呢?因為自良渚遺址,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表明,長江流域同樣是華夏族的母親河,同樣是今漢人的發源地!考古發現表明,華夏族的來源從來都不是隻有一個源流,而是在古華夏大地上“遍地開花”,最終,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中原地區融合而形成了最早的華夏族,也就是今漢人!

    不論是西部的古羌族群,西南的古蜀人,還是東邊的東夷,都是華夏民族的重要源流,甚至是自西而來的白狄人,也成為今漢人的先民之一!

    華夏族,今漢人的前身,其形成,發展壯大的過程,就是各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而每一個部落,就可以看成是一個源流!

    那麼古華夏族大概有多少個源流呢?很多,或許有近兩百個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國古代有“黎民百姓”一說,這背後的情況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當時黃炎兩個部落的聯盟,是由大約100個氏族部落構成的,因此統稱“百姓”,而蚩尤戰敗後,在戰爭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虜就稱作“黎民”,而相傳,蚩尤手下有81個兄弟,也就是81個部落。可見,古華夏族的源流有許多,遍地都是發源地!

    漢文化特色

    說到漢文化的特色,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是“博採眾長,兼收幷蓄”,漢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強調“仁,義,禮,智,孝”,同時兼收幷蓄,集百家之所長!

    並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周邊各民族優秀的文化,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

    漢文化的強大,正是集百家之所長的結果,因此,即使是今天,漢文化的強大也離不開其他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映襯。如今的各民族文化中,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

  • 2 # 九五人生

     首先宣告,漢族並不是“人種”。也沒有什麼“純種”的漢人。

    人常說“炎黃子孫”這四個字。漢族應該是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子孫,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毋庸置疑,“漢族”來源於公元前206年漢朝。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慢慢成了“四個共同”的族群。(四個共同就是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及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從此,生活居住在中原的族群自稱為漢人(漢族或者“華”人)

    除了炎帝皇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雖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然而歷史傳說又表明,漢族遠古先民,還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人。因而,又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記述。

    東漢以後,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史稱“五胡亂華”,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湧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

    另一方面,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史稱“衣冠南渡”,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他們大多已被漢族同化,變成漢族的一部分。

    因此,漢族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中國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過程,也可以稱為漢化過程。

    漢族又叫華夏族。起源黃河中下游地區,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是漢族遠古文化的起點,後來皇帝和炎帝合併形成了最初的華夏族。

    在漢代華夏族漸漸被稱作漢族。

    這裡要強調的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原先的主體民族炎黃聯盟的主體民族已經不存在了。

    自漢代開始,華夏族與周邊個個民族相互交融,

    不斷吸收同化別族,也被他族同化,形成了以華夏族為中心的漢族體系。也就是說自漢朝起,漢民族的血統不在是相對單一的炎黃部落後裔。而是個個民族融合的產物。

    事實上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後來歷史時期,如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都是民族交融的過程。

    我想為什麼叫漢族,可能就是在漢朝時,以炎黃部落為主體的華夏族開始面與周邊民族交流。才被周邊民族叫漢族的吧。這是建立在強大的大漢朝威望上的稱呼,是周邊民族對漢王朝強大的認可。

    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民族,華夏民族的前身是炎黃子孫。

    在夏商周時期,以中原為中心的華夏民族向四周發展,同化了周邊的蠻、夷、狄、戎等民族,華夏民族與蠻夷的區別是具有高度文明,穿華服,束髮,種莊稼吃熟食,養桑蠶穿華衣。

    後隨秦、漢大一統局面形成,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漢人成型,凡事認同漢文化並被漢化的人都是漢人。

    帝(皇帝)國時代結束後,從西方傳來民族的說法,之前認同漢文化並且被漢化的人群通稱漢族人,凡是認同漢文化並且被漢化的人都是漢族的一分子。

    漢族是多元一體種群人口的結合,猶如蓮花,就是以中原地區人口為中心和周邊地區不斷互相通婚的結果。漢族人口的主體被稱為【黎民百姓】,這是有原因的。

    【漢族】最早的起源應該是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文化【夏族】人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文化【夷族】人,以及南方【梨苗】集團的統稱。

    黃河中游的黃帝部落兼併重組了黃河下游的炎帝部落之後,蚩尤來犯,於是又打敗了蚩尤。蚩尤是南方梨苗集團的老闆,失敗以後,梨苗的人口分散流失在北方,被稱為“黎民”,而黃帝炎帝部落的子民因為很多已經有了姓氏,就叫“百姓”,大家互相通婚,多元一體——這是後來形成大一統【漢族】人口的主要人種。

    被稱為【漢】的原因一說是從天上銀河星得名,古人把銀河“河漢”所以就把自己稱為漢人。另一說是有了漢朝之後才統一稱為漢人。具體原因也不可考。

    一個一本正經可能不靠譜的回答。

    孔子作《春秋》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認為你只要接受了中原文化,接受了華夏文明就是華人,而不管你種族和血統。在最初並沒有漢人,漢族之稱。漢因漢王朝而勝,漢因劉邦被分為漢王而始。作為第一個強勝的王朝,讓除中原以外的其他民族瞭解到了這樣一個存在,因此得以揚名海內外。

    由此可見,國強則民望;國富則民強。

    秦之前,不是國家,甚至稱不上朝代,只是一種“聯盟”,大家信奉天子而已,比如周,但也有不信的,所以才有春秋,戰國。秦、楚都不在中原,屬於蠻夷之國,自秦滅巴蜀,聚集大量戰爭資源後,開始統一。秦始皇名副其實,秦是第一個可以被稱作朝代,中國第一次統一成國家,這就是中國的形成。但秦短命,漢取而代之,在秦統一的基礎上,歷時400餘年,使領土內的民眾全面融合,包括文化,度量衡,文字,習俗,等等,400年是很長的時間,多少代人,形成了統一大民族,漢族。

    有一才有二,一切事物都是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化變化,漢族亦不例外,漢族從漢朝而名,是炎黃子孫的後代,而炎黃的正宗祖先是伏羲皇,即中華民族的雛形是由伏羲皇所建立,因建立國家要具其中之一就是要有文字和軍隊,所以《尚書.序》曰“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這段文道出了幾點:一、“之王”指其中之一,“氏”為氏族或朝代(過度國之意),二、“八卦”實指漢自然數一二三四六七八九的原始掛畫圖。所謂先天后天的“八卦”圖有機會再詳言。而“結繩”指的是數(量),不是指字(文字),三、就是說,真正的漢文字由數字開始後才有文籍的。

    苦苦苦無苦如何通古今。我問奶奶?漢族是什麼?奶奶說在仙傳時候,也就是道教的門中,一切善良的人,他們成了神。我們就是他們的後人,我們流著他們善良的血液,凡是善良的人就是漢吧!他們把一斤定為十六兩,為的是告訴漢人舍比得更有福。

  • 3 # 閒看秋風999

    這裡有兩個問題: 毫無疑問,這個題的答案是現成的——漢族人的共同祖先是華夏人,而華夏族則是生活在黃河沿岸的最初農業部落聯盟的總稱。

    華夏,這個詞代表了新石器時代農業部落聯盟,當時定居語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而他們的起源或者說發祥地,就是這個華夏大地;不包括孔子所說的“夷狄”之地。

    在過去的兩千多年裡,北方的華夏部落不斷向南方擴張。華夏文化從其中心地帶從黃河流域向南傳播,吸收了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各種非華夏民族的文化。

    第二個問題,漢文化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舊沒有現成的答案了。

    不過,照閒看秋風看來,漢文化應該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流派的組合;排名可以是“儒釋道”,當然也可以“儒道釋”。總之,說起漢文化是離不開孔子學說的。

    孔子學說的精華是什麼呢?一個字: 禮。這裡的禮,不是現在人們說的“禮貌”“禮儀”或者“禮節”,而是當時(西周)的一種政治制度,是奴隸主用來規範社會行為的一整套制度,特別是規範奴隸主階層的制度。

    所謂“禮不下庶人”。只有奴隸主階層才有資格享受這種待遇,比如人們常說的“九鼎至尊”,一言九鼎。九鼎只有天子才有資格匹配,而依次應該是王公貴族,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爵位。

    說白了,孔子,或者說漢文化的精髓就是要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在社會上,在家庭裡的位子,安分守己,各行其是,非禮勿動,不該你知道的,不要瞎打聽。

    後來的儒家們又將孔子的“禮”發展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絕對服從的上下級關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夫要妻亡,妻不得不亡。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完全成了奴化思想。

  • 4 # 至樂無如讀書

    最近復旦大學金力團隊透過語言學、遺傳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漢語於5900年前從漢藏語系中分離出來,形成漢語族,對應的是仰韶文化,地點是陝甘寧。

    我們認為最早說漢語的人群所在地,就是漢族人起源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成了陝甘寧,也就是西北的涇渭流域。

    漢文化東特點概括地說,就是敬天保民、民為邦本,明德慎罰的人本思想,禮制觀念和宗法思想。也就是孔子總結的仁義禮智信。秦漢以後,形成儒、釋、道三家。

  • 5 # lihuazhang2017

    華人的祖先是從示那地起源的,華人是有洪水記憶的,這個記憶就在中國文字裡,華人為什麼叫自己是漢人?中國為什麼有漢朝?中國為什麼有漢江,中國的地名為什麼有漢陽?漢口?因為,華人是含的子孫,挪亞方舟裡,就有挪亞的兒子含。含和漢同音,漢人就是含人。漢子就是含子。

    如果,你說我牽強附會?那麼我再說一個證據,說一箇中國字~船,船字小學生都知道的字,你認為華人的老祖宗是隨隨便便造文字的嗎?漢字就是含字,漢人的老祖宗含因為在挪亞方舟裡,所以漢族人造漢字船就說方舟裡有八口人。船=舟+八+口=方舟裡裝著八口人,漢字就是含字,告訴漢族人民,舟裡有八口人的就是漢字船。

    如果你還說我牽強附會?那麼,我再說一個證據,挪亞岀方舟後,在地上築了一個祭天的祭壇祭天,這個祭天的習俗漢人也繼承了下來。

    孔子編的四書五經的《尚書》裡記載,漢人祖宗是敬天法祖的民族。《尚書》說"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於群神。″

    漢族人的老祖宗在《尚書》上明明白白的告訴子孫後代:漢族人民是肆類於上帝的民族!其次才是禋於六宗。可是漢族子孫已經被不懷好意的人忽悠,有意忘記了。只有在農村,還保留禋於六宗的風俗。

    如果你說《尚書》說的不算,那麼,我也告訴你一個證據,肆類於上帝是漢族人民最正宗的信仰,這個信仰延綿五千多年,遠在夏朝之前,一直延續到袁世凱,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祭天的祭壇就是北京的天壇,天壇上所祭祀的物件,就是天壇上寫的滿漢四個大字--皇天上帝。

    方舟,有漢族人的祖先含,華人以漢族人為主。中國也叫赤縣神州。含人就是漢人,第一信仰的是皇天上帝。

    史前洪水的記載是亞洲人以色列人在摩西五經的記載,摩西不是歐洲人,40歲以前在非洲埃及長大,從來沒有踏足過歐洲,40-80歲在非洲和亞洲之間的西奈半島放羊,80-120歲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死在亞洲的約旦河東,摩西並沒有能進入約旦河西的允許之地。

    挪亞也不是西方人,挪亞是東方的亞洲人,挪亞方舟也是在亞洲造的,地方是示拿。從讀音講示拿和支那相近,我們都知道支那就是中國。挪亞和中國的關係比西方強。

    從漢字,漢族古人的信仰和漢族祭天的5000年傳統,一脈相傳,都是指向漢族人的祖先是在挪亞方舟裡出來的。就是西方人也沒有否定華人在方舟裡,西方人並沒有認為方舟是西方人的專利。漢人的祖宗是從示那地的挪亞方舟出來的。

  • 6 # 旭照荷塘

    漢族形成於漢朝。

    秦末年間,諸如陳勝、吳廣等揭杆起義者,風起雲湧,層出不窮。

    劉邦也是其中一支隊伍的頭領,因為率先攻入關中,應按約定被封為關中王,但被楚霸王項羽極不公平的封為漢王,封地就在如今的漢中地區(漢江中部)。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自從劉邦當了漢王以後,諸事皆順,發展勢頭一浪蓋過一浪。最終全國都被劉邦所統一。此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漢朝人被統稱為漢人。

    現在國際上有叫我們華人的,有叫我們漢人的,也有叫我們唐人的,那是因為“華”是指黃帝和炎帝的母親華胥氏,她是我們炎黃子孫的老祖母。而漢和唐這兩個朝代比較強大。我們選擇漢族,是因為這個朝代,相比唐朝更加久遠。我們沒有選擇華人,是因為那個年代還沒有形成國家。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夏朝,由治水有功的大禹之子“啟”所建立,自此以後,我們又被稱為華夏民族。

    上古時期,華族主要在陝甘川豫晉一帶活動,我們的人文始祖是甘肅天水人伏羲,我們的文明也是從這裡拉開帷幕的。

    燧人氏和華胥氏生了伏羲和女媧,伏義和女媧生了少典,少典和有嬌氏生了黃帝和炎帝,皇帝和炎帝,生了炎黃子孫。大禹是四川省北川縣石紐村的人,黃帝的後裔。

  • 7 # 鶴林雨露3

    十多年前我就發貼否認中華文明在中原的說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發源正統,結果被各大網站封了十幾個號。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發源作為一個自己符號,一直在歪曲左右我們對自己民族的認知。

    中華黃河,北方文明證據在那呢?歷史是要以考古證據說確定的,那些專家們沒證據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學術界會認為;中國華文明是外來西方人傳入的誤解。

    石器時代文化與文明起源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幾千年的自己文化傳承,但從沒有他們文明發源這說法。就算是中華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廣西等地發現的古人種植水稻有一萬二千多年,但這隻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發明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方產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玩具類,這與江南良渚同時代把玉作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這是同一個概念嗎?國內一些專家們連這常識也不懂嗎,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說明是個人情感目的主導嚴肅的文化研究方向。

    談文明發源,首先要尊重考古與文明傳承證據,用事實說話。 世界學術界承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後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證據鏈證明這種文明的傳承!”

    中華文明靈魂核心的代表,水稻,絲調,茶葉,文字,磁器,青銅器,玉文化,龍文化等等,那個發源在黃河流域了?全圍繞在江南杭州周邊地區,這絕對不是什麼巧合。谷歌,百度等搜尋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記錄的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發現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馬家浜人”就大規模人工種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農耕的?先入為主的“北方中原發源說"更多的是主觀先定位,然後再找證據,近代中國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認北方中原這一說法不可信的證據。

    我說的這些全是有據可查的,中原文明說的磚家們卻視而不見。中原人炎帝圖騰是牛,黃帝圖騰是熊,蚩尤的圖騰是牛鳥,只有百越的圖騰崇拜的是龍!龍居大海。中原小池塘也是海的概念?連龍的發源也會睜眼說瞎,太可笑了。

    有的專家們是為了利益,把一塊普通紅山的玉豬蟲,非要說成是玉豬龍就是有利益關係。紅山人崇拜過龍的證據有嗎?這麼簡單的常識會不知道?用一個孤證歪曲事實就是為了利益,把紅山玉抄成天價才是不良專家們的目的,現在的專家道德缺失太多了!

  • 8 # 嚴師說字

    知道了“漢”字的由來,您就會明白“漢族”人的起源,以及漢文化的特色。漢字就是漢字,漢字具有“自定義”功能。我們只有從漢字的字形和字音看到的漢字的本義,才是全等形,不是相似性。任何對字的解釋都是相似形。相似就容易失真,就容易理解錯誤。

    漢(悍)“漢”是由“漢”簡化而來。這個繁體“漢”是有水和難(難)的省形組合的,漢水經過崇山峻嶺,艱難流出,出來後洶湧澎湃,來勢兇猛,讀音借“悍”表示強悍。漢水出,荊州浸(jin),就是說的漢水的兇猛。漢高祖劉邦滅秦後始封為漢王,後從漢中起兵滅項羽建立西漢王朝。漢朝建立初期,對匈奴採取綏靖國策,到漢武帝轉守為攻,於是又產生了一個“ 㵄 ”字,由水(大海)、大(廣大)、或(區域)組合的,意思是從長城到大海的廣大區域居住的這個民族極為強悍,很難征服。因漢武帝不斷地發動對匈奴的反擊戰爭,長城外的遊牧民族把我們的華夏民族的人稱為“漢人”,這就是我們大漢名族的來歷。“ 㵄 ”是西漢時期產生的文字。後來就把漢水的“漢”和 漢武帝時期造的“ 㵄 ”族的“ 㵄 ” 合流為“漢”。後來簡化為現在我們用的“漢”字。簡化的也很有道理,用“又”取代“難”,又是手的變形,友好中“友”的省形,讀音借“優”,取“右手優於左手”作參照,來比喻這個靠近大海的民族漢族強於西北的少數民族,同時也喻意大漢民族與西北少數民族友好,手牽手。漢字是發展的、與時俱進的,也是民族團結的文化基礎,祖國統一的基石。

  • 9 # 王耿還原歷史

    金力團隊關於漢人源頭在陝甘寧的結論,一是暴露了他們對遠古史與史前史的無知,二是承認了人類始祖在非洲的崩潰,三是證明了他們現炒現賣、亂炒亂賣的研究體系(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業餘。以上結論的依據與證據,可詳見本人五年前的專論《敬告金力》一夥,不要把復旦炒成混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賈躍亭申請破產,債主名單裡為何沒有樂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