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因為皇太極打北韓的時候,一次袁崇煥根本就不在遼東,另一次袁崇煥已經死了。

    1627年,明天啟七年,北韓仁祖五年,後金天聰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極以北韓“助南朝兵馬侵伐中國”、“窩藏毛文龍”、“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歸天……無一人吊賀”四項罪名,對北韓宣戰,在北韓歷史上被稱為“丁卯胡亂”或者“丁卯虜亂”。這個時候袁崇煥在幹啥呢?他因為拒絕和閹黨合作,在東莞老家種地呢。

    而第二次被稱之為“丙子虜亂”的入侵北韓,則是在公元1636年,崇禎九年。此時袁督師已經死了八年了,他拿什麼主動出擊呢?

  • 2 # 達o芬奇密碼

    歷史上有名的人不一定是元帥。舉個例子,李世民的天下是靠戰神李靖打下來的,就是封神演義裡邊託塔李天王(封神演義,把唐朝的李靖挪到商朝)。你這個問題就好比,秦叔寶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其實秦叔寶只是一個將軍。袁崇煥也只是一個將軍,而他的老師孫承宗才是元帥。只有孫承宗有能力反攻。袁崇煥的兵力實力是沒有辦法反攻的。袁崇煥取得的勝利,都是靠紅衣大炮進行的守城戰。但凡他有點實力,就不會據守城池,而是主動出擊。尤其是皇太極包圍京城之後,他帶兵回援,但是卻不和皇太極決戰,因為沒有勝算。這也導致,崇禎對他懷恨在心。邊關大將,沒有聖旨,擅自帶兵回京,卻不救援。你說皇帝懷疑不懷疑他?

  • 3 # 晃天下

    丁卯之役時,袁崇煥為遼東巡撫;而丙子胡亂時,在丁卯之役幾年後了,此時袁崇煥早成了北京名小吃——片鴨!

    丁卯之役時,為什麼袁不出兵?因為很簡單,此時袁藉著弔孝議和(第一次議和),非常牛逼的“愚之”太極——別人都是煞筆(老子是天才,袁大吹就是這麼認為的),在錦右一帶築城。

    遼東巡撫袁崇煥言:遼東之壞,雖人心不固,亦緣有形之險頹塌不堪,實無可以固人心者。虜利野戰,惟有憑堅城以用大炮一著。今山海四城鼎新,重關累塞,又修松山等處扼要城池,以四百里金湯為千萬年屏翰,所用班軍四萬,缺一不可。得旨:據奏,山海四城鼎新,重關累塞,今又修松山等處扼要城池,務使在在金湯,漸圖恢復。皆賴廠臣慮周,桑土戰勝,廟堂內外文武協心同力,朕甚嘉之。其合用班軍著秋班偕春班即至,該部速與具覆。——《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天啟六年底,寧遠等城修繕(因天啟六年的夏雨連綿而朽壞)完畢後,奏請四萬築城班軍在錦右一帶築城(松山、錦州、大小淩河、右屯),以此推進復土。但築城不是瞬間而成,需要時間!而關寧鐵騎很廢材——只會牆上蹲,這就是築城推進扯蛋的地方,沒有野戰能力去保護築城。因此袁崇煥的目的,就是以議和為拖延在錦右一帶築城推進,所以千萬不能開罪後金引來兵禍!

    當二月底後金攻入北韓的訊息傳到朝廷,朝廷一直督促袁大吹出兵搗虛。

    兵科李魯生題:昨者方金納之來,人人皆知其詐,豈寧撫而知不及此。第欲因而用之,以行吾間,而不意奴因用我之間,以間我也。一介之行李西來,十萬之戈鋌東指,羽書介馬而馳,信使緩轡而歸,直玩弄我於鼓掌之上,而全無一毫之忌憚也。搖尾乎,乞憐乎。往事成夢,牢猶可補。恥則必奮懼而思圖,此志士腐心之時,而壯夫枕戈之日也。北韓我數百年之屬國,往昔被倭亦我拯而存之。今者奴襯鮮曰:彼為我受襯也。可但已乎,且我有鮮與無鮮孰利,而奴得鮮與不得孰害,則我救鮮非為鮮也,自為也。據鮮諮雲:奴雖悉銃而來,中亦損傷過多,千里趨利,兵法所忌。我誠徵鼓於河上,登鎮舟師掛布帆而東,毛帥聞之必且士氣百倍,北韓君臣知萬有一生之圖,返戈相向事未可知,奴腹背皆敵勢必狼顧,料必還而自救。如是則鮮可存,鮮存而奴東顧,是亦中國之利也。——《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七,天啟七年四月。

    這閹黨李魯生可厲害了,早在寧遠之戰前就提出“歸併寧遠”;在孫承宗柳河之敗前,就奏疏關寧軍糜餉,戰無鋒銳守又虛置大軍浪費國力。現在又打臉袁大吹的第一次議和,“昨者方金納之來,人人皆知其詐,豈寧撫而知不及此。第欲因而用之,以行吾間,而不意奴因用我之間,以間我也”,人人都知道後金奸詐而大吹就是不注意,本想用議和“間”後金,結果反被“間”了。

    袁崇煥題雲:慨自河西失陷,縮守關門。無論失地示弱,即關門亦控扼山溪耳,何能屯養十三萬兵馬?雖進而寧前,四城金湯,長二百里,但北負山,南負海,狹不三四十里,屯兵六萬、馬三萬、商民數十萬於中,地隘人稠,猶之屯十萬兵于山海也。地不廣則無以為耕,資生少,具一靠於內地供給。貧瘠而士馬不強,且人畜錯雜,災沴易生。故築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拓地一百七十里之不可以已也。自中左所以東漸寬,錦州、大凌,南北而東西相方,四城完固,屯兵民於中,且耕且練。賊來我坐而勝,賊不來彼坐而困。此三城之必築者也。業已移兵民於三城之間,廣開屯種。倘城不完而賊至,不得不撤回,兵民宮共保寧前,則一年屯種,恐以委敵。人失食而愈貧,年窘一年,寧前必不可守。是三城之完不完,天下之安危系之。此三城不得不築,築而立刻當完者也。錦州三城若成,有進無退,全遼即在目中。乘彼有事東江,且以款之說緩之。而刻日修築,令彼掩耳不及。待其警覺,而我險已成。三城成,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重障萬全。——《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七,天啟七年四月。

    四月時,後金基本結束北韓作戰(北韓成了後金的兄弟盟邦)而班師,此時袁大吹還做著“錦州三城若成,有進無退,全遼即在目中。乘彼有事東江,且以款之說緩之。而刻日修築,令彼掩耳不及。待其警覺,而我險已成。三城成,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重障萬全”的美夢——以款“緩之”太極,又“有事東江”趁機築城。

    在丁卯之役中,袁是否出兵?有,但是極少。

    三月。遼東巡託袁崇煥仰遵明旨,飛報軍情。疏曰:“先是,夷犯鮮急,臣己發水營都司徐勇曾先出,張斌良繼之,汪翥勁後,各舟二十隻,兵士五百人,先令哨東橫、方簡選馬步進取間,隨奉明旨云云。該臣看得夷兵東犯北韓,臣久已知之,臣各移書樞巨,尚冀鮮之君巨藉我毛帥為援,能背城借一,如寧遠去春,不謂其弱不能支,而又縱其長驅之勢也。道里既遼,且彼方東侵,必留重兵自守,以防我、防虜,使我不能救。然我又何得不救,蓋往以救鮮,則不能搗遼瀋。而令夷內顧,不得全力於鮮,則我之勝算也。但念孤軍深入,宜銳不宜多,隨於是日偕鎮守內臣紀用、總兵趙率教、寧遠道臣畢自肅商議,急移會山海鎮守內臣劉應坤、總兵滿桂、關內道臣王豸及諸將領議定,於關外三軍營及前鋒三營、撫鎮標下四營,每營選精兵九百。而寧遠守城之兵,未敢輕動,分作連株三營,以副總兵左輔領前鋒,遊擊金國奇、都司靳國臣佐之。總兵趙率教居中,及都司張得勝、孫繼武佐之。副兌兵朱梅後勁,遊擊黃士英、都司孫紹祖佐之。而寧遠道臣畢自肅為監軍。進逼三岔河為搗剿之舉。總兵趙率教十八日即來住簡調.蓋各營精銳聞東警日,皆已駐防於大雙松吉之間矣。趙率教老成持重,亦復變幻出奇,無俟臣戒。臣於臨行,惓惓戒之,先聲後實,勿趨近利,貴在多方以誤之。又行總兵滿桂簡精騎三千,去駐前屯、寧遠,桂自駐前屯策應。又行參將徐率水兵千人繼發。是役也,水陸夾攻,夷即悍,安得不疑,又安得不懼,疑懼交逼,安得不撤犯鮮之兵以西防?機有司圖,諸將急功名之心,寧肯後人。知難見可,聖謨洋洋,而廠臣一體官府,素釀成籌,巨奉行以往,不輕發,不貪功,動必減,謀必全,一腔烈膽,誓必復遼滅賊,為關門不拔之障,寧敢去此一步,以貽星上東顧也。若缺餉,本折不宜遲,與有功有貧,勞苦有賞,此則惟我皇上加之意矣。”——《兩朝從信錄》,卷三十三,天啟七年三月。

    “該臣看得夷兵東犯北韓,臣久已知之”,我袁大吹知道——但我就是不上報朝廷!在朝廷多次催促下,只派了水軍(覺華島水軍在寧遠之戰幾乎全軍覆沒,後從江浙調集部分船隻重建水營,到崇禎三年初也不過龍武左中右三營,原有五營)徐勇曾、張斌良等直接救援東江(最多1500人,船60,水軍標配為每營100條沙船,每船士兵15人),而後發的徐鏈水軍卻是去了三岔河,和趙率教的9000精兵“水陸並進”。而趙率教帶領9000精兵被王在晉批評,“遼撫援鮮佈置,極其可觀。乃官軍望河而止,此真所謂紙上之兵也,遼兵果可用耶?”——說白了就是公費出差做做樣子而已!後續的寧錦之戰時,太極已在錦右築城破壞議和為由而進攻寧錦,根本未提這些“援軍”的事。

    後來的寧錦之戰並不是獨立的,而是和這丁卯之役緊密聯絡的。因為袁大吹的第一次議和,太極得已先“陽緩”關寧出兵北韓,暫時解決毛文龍威脅後又出兵寧錦強拆。其中築城班軍死傷無數,逃到錦州,錦州也不敢開門救援,眼睜睜看著收割人頭!

    正是因為知道了丁卯之役的存在,本人徹底轉黑——沒見過這麼煞筆的議和用間!

  • 4 # 不寒而慄

    第一次他是遼東巡撫,在寧遠之戰後被提拔的。負責遼東關外的一切軍政事務。他和皇太極議和用間和談,實際上搶修前線堡壘,所以反覆抗旨不救北韓和東江鎮。

    等到丁卯之役結束,皇太極立刻翻臉發動寧錦之戰,這些堡壘被迅速掃平,關寧軍損失慘重。而且戰爭期間他沒有任何辦法救錦州,抗旨上書說守不住救不了,結果趙率教反而自己守住了,很尷尬。戰後又掩敗為功,奪走滿桂從關內趕來救援的戰果。

    戰後,他因為不救北韓,不救東江,不救錦州被免職。

    第二次,他已經死了。

  • 5 # 謝金澎

    這就是天意捉弄,將軍猶在時,缺乏時機。時機到來時,卻世無良將。一言以蔽之,明朝該亡。

    後金軍的戰力,特別是野戰,大體上還是優於明朝。所以包括袁崇煥督師薊遼時,也只是打了幾個防禦戰,沒有主動出擊獲勝的記錄。因此我的看法是,袁崇煥的功過在傳言中兩極化了,他的能力和忠心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要說他是軍事天才就誇大了。

    他只是善於駕馭權力,能夠從嚴治軍,守城臨敵之時能夠臨危不亂,組織力量、真正佈防、善於器械而已。

    皇太極兩次攻打北韓,袁崇煥剛好都不在遼東。第一次袁崇煥正是被排擠失意之時,賦閒在家,也就是現在的世界工廠東莞。第二次打北韓時他已經被皇太極使用反間計,崇禎中計將他凌遲碎剮了,這個時候他已經亡故八年,墳頭的草都老高了。

    換一句話說,如果袁崇煥還在,那是他的機會嗎?未必見得。明朝後期,對後金的壯大,自薩爾滸戰役大敗之後,一直處於守勢,再也沒有發動過主動進攻。包括袁崇煥督師薊遼,也沒有一次攻擊戰役。這跟岳飛當年抗金還有本質的不同。

    皇太極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政治人物,他對清朝後來入關是打下了堅實基礎和做出了重大貢獻的。那個時候他的帳下已經是猛將如雲,包括多爾袞、多鐸等都已經成長起來了。從袁崇煥督師薊遼到身死,實在沒有看到他有軍事進攻的天分。

    所以,皇太極攻打北韓,不可能不考慮身後,如果真給留一個空檔,那一定是下個套子讓明軍鑽的。袁崇煥在明軍自己地盤上,還是靠堅固城防,居高臨下,勉強拒敵,要跑去偷襲後金大本營,至少到明亡我都沒有看到有這樣的動向和這樣的將軍。

  • 6 # 火器工坊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看一份年表

    後金兩次攻打北韓,一次是在天啟七年,一次是在崇禎九年;而袁崇煥遭凌遲是在崇禎二年,卒年四十七歲。所以說袁崇煥只有在天啟七年才有和皇太極臨陣對敵的機會。

    而天啟七年正是天聰元年,也就是皇太極繼承大統的那一年。史書上說天啟七年正月初八,皇太極一面遣使與袁崇煥議和,一面派阿敏出軍徵朝。出軍後金軍渡過鴨綠江,進攻北韓,史稱“丁卯之役”。(《東華全錄》),十四日,克義州,分兵攻打毛文龍東江鐵山部。毛文龍遁入雲從島(《三朝遼事實錄》)

    不敢打還是不能打

    接到北韓和毛文龍告急北韓和毛文龍告急,朝廷確實也命袁崇煥發兵援助,並揀輕兵搗巢。而袁崇煥上疏北韓和毛文龍告急,袁崇煥上疏無虛可搗。也就引出了我們現在的問題,袁崇煥為何不聽命令出兵北韓?

    對此袁崇煥上疏辯解,疏言“頃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何所見而妄揣夷穴之虛乎?我縱傾伍搗之,無論懸軍不能深入,即深入奚損於逸待之夷?而虎酋新並粆花,意殊區測,都令、塞令新通於奴而仇於我,萬一我兵正道以東,奴暗以輕騎北出而襲我關寧,此時救人耶,抑自救耶?”也就是說後金軍隊十萬進軍北韓,另有十萬之眾留守後方,後金後方兵力並不空虛,縱使傾全軍之力,又怎麼打得過以逸待勞的後金軍隊呢?何況此時若是敵軍趁我後防空虛,出騎兵突襲關寧防線,我是救人還是自救?

    更何況北韓的戰事在正月二十六日阿敏攻克平壤後就已經基本結束,之後阿敏部隊留駐北韓只是為了威嚇北韓以便在定盟時多撈些好處罷了。袁崇煥接到北韓命令出兵的時候就已經是三月,此時出兵對北韓戰事已經無濟於事,而且隨時存在被阿敏部隊回師前後夾擊的危險。由於毛文龍虛報敵情,謊報徵朝軍有八萬之眾;又為了儘快減除自己的危機,謊報瀋陽留守兵力不到一萬(到四月更謊報皇太極將留守兵力還派出部分增援北韓),讓朝廷誤判敵情,以為僅寧錦的兵力就足夠犁庭搗穴。而且,即使三月份袁崇煥在接到朝廷旨意後立即全軍出擊瀋陽,北韓和東江也早就在一個月前被打垮了,根本於事無補,唯一可能的結果是,袁崇煥的軍隊由於毛文龍的謊報久攻瀋陽不下,以致於被回師的阿敏前後夾擊。所以袁崇煥根本沒有出兵的條件,唯一能夠騷擾後金軍後方的毛文龍也已經被打垮了。野戰打不過,只能採取防守態勢。

    堅持防守 避免野戰

    在袁崇煥之前,明朝一直沒有找到對付後金的正確策略,或者是找到策略但沒有落實,比如熊廷弼的思路大體正確卻被殺。

    明朝前期作為守城的一方,經常讓軍隊出城迎敵,往往吃大虧。而後金總是想盡辦法誘敵出城或者圍點打援,屢試不爽。

    後來袁崇煥堅持憑堅城用大炮。現場形勢馬上不一樣了,至少扭轉了明軍屢戰屢敗的局面。

    皇太極不得不改變方法,採用長期圍困的辦法。這些辦法見效慢,以後金的國力實際上是熬不過明朝的。儘管登萊兵變,後金有了重武器,也只能對付小炮樓,對付大城還是不行。山海關錦州一線後金一直無法突破。只能繞道蒙古進中原搶奪。

    祖大壽困守大淩河,糧盡人相食。饒是如此,後金仍然不能攻破。這就是例子。

    袁崇煥根本就不想打,離開堅城大炮,明軍當時很難和後金軍打,明顯是打不贏的。後金發動丁卯之役首先就是掠奪糧食財物,緩解天命後期出現的經濟危機,至於震懾北韓讓其完全脫離明朝,當時還不現實,但對當時的後金而言,已經足夠了。至於明朝,無論哪方面看,明朝自身難保屢屢被後金打敗,何況幫北韓?

  • 7 # 辰州觀海

    時間線不對。

    清朝第一次對北韓用兵的時候,是天啟時期,當時袁崇煥不得志,在遙遠的廣東賦閒,明清之戰,他算是看客,沒他啥事;

    清朝第二次對北韓用兵的時候,袁崇煥已經被處死很多年了。袁崇煥可沒有詐屍的本事出來給明朝幹活。

  • 8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看許多答者在那裡紛紛擾擾,其實這個問題的真相在於:明軍(袁崇煥在不在就不扯了,現在不是問題重點)有沒有能力去北韓救援?而如果沒有,退一步講,明軍有沒有能力出擊後金,達到牽制的目的?

    而要解決前半個問題,關鍵就在於:

    其一:明軍的陸軍有沒有能力從遼東這條線路打通去北韓的援助路線?

    其二:明朝有沒有財力從海上組織一支軍隊援助北韓?

    答案是確定的,沒有。前者是因為打不過後金,後者是因為政治腐敗,國庫沒錢。

    後金初次攻打北韓,是在1627年,當時明將毛文龍,帶著幾百人的小股部隊,在北韓皮島這邊建立了一個小規模的反攻基地,並得到了北韓的支援。

    皇太極當時與袁崇煥假裝議和,目的就是迷惑西線明軍,達到他消滅東線毛文龍的目的。

    但實際上,後金雖然打敗毛文龍,但毛一旦戰敗就退居皮島,而後金當時還沒有水師,所以無法追擊。一轉身,北韓反而成了後金的主要目標。

    結果,北韓證明自己根本就扛不住,後金很快攻佔平壤,北韓國王李棕從漢城逃到江華島,後金隨即提出議和條件:要北韓永絕明朝,入質納貢,去明年號,立盟宣誓。

    北韓說,其他都好談,永絕明朝不可能。

    後金的回答是,俺們不勉強你,不絕就不絕。

    那麼後半個問題:這一時期,明軍有沒有援助北韓呢?起初,在1626年到1627年之間,袁崇煥確實想要和後金議和,以換取暫時的休整,到1627年正月皇太極同意議和,並東征北韓以及毛文龍,此時袁崇煥在幹什麼呢?就是抓緊時間,修繕錦州、中左、大凌三城。

    隨後,北韓和毛文龍同時嚮明廷告急,明廷依舊命袁崇煥前往救援,袁救了沒有呢?救了。

    第一,袁崇煥派遣水軍前往皮島增援毛文龍。

    第二,袁又派九千明軍逼近三岔河,以牽制後金。

    那麼,明朝除了袁崇煥這支部隊之外,就沒有別的力量可以援助北韓了嗎?答案是真的沒有,因為此時的大明,是天啟皇帝和魏忠賢的大明,魏忠賢在這一年忙著去蘇州抓人,結果引發蘇州民變;而北京城裡的一場大爆炸,居然將五千斤的石獅子震出城外,最終查下來是王恭廠火藥庫爆炸,塌房一萬九百三十一間,壓死男婦五百三十七口。

    然後又是山西大地震、江蘇大水災,陝西人開始造反,一直起義軍打到西川,被一名叫吳三桂的守將擊退。

    你說大明朝有啥力道去救北韓?

    但即使如此,北韓仍認為明朝能抗住後金的侵略,所以1635年皇太極想稱帝,被北韓人嘲笑是“僭天子之號”。後金使團於是向皇太極報告說,俺們出使北韓,受辱了。

    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建國號大清之際,北韓使團來了,卻拒不下拜,他們說只拜明朝皇帝(意思就是明朝才是正宗的,你這屬於假冒偽劣產品),皇太極非常氣憤,所以在這年年底第二次攻打北韓。

    此時,袁崇煥已經被殺六年了,你讓袁崇煥起陰兵來救援麼?結果,皇太極成功地使北韓國王簽訂“城下之盟”,從此北韓歸服稱臣,成為清的屬國。而明朝,這一年清兵從喜峰口襲入,就連北京附近的房山、順義這些地方,都讓清兵給攻陷了。救援北韓,更不可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安新帥來了三連敗,國安高層又會做出如種舉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