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衣卿相67

    很簡單,歷史的倒退,這種事情每個朝代都會有。西漢末年,新朝建立,王莽不也一樣搞復古,也是立馬完蛋。西漢初年是搞分封了,但是馬上就出了大動亂,虧的很快就平亂了,否則漢朝也會是一個短命王朝。再說了,很多朝代都是一個毛病,吸取前朝教訓的同時,總是矯枉過正,走向另一個極端。做人也一樣。

  • 2 # 河東來

    郡縣制是為了建立中國特色的聯邦。

    分封制是為了建立中國特色的邦聯。

    聯邦就像武俠小說中的天下會。

    邦聯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武林盟主。

    聯邦是實君,邦聯是虛君。

    所以西漢的“郡國制”並不是真正的“分封制”,一是缺乏真正的統一宗教信仰,二是作為真正的“分封制”是全域性的,是一種國家管理模式,就像現在的天主教教會國“梵蒂岡”是可以一直存在的,不會那麼容易隨著政權變更而更迭。

    西漢的“郡國制”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是為了滿足人們樸素的分封意識,與楚霸王項羽的假分封制如出一轍。

    這也可能是因為西漢的領導人和楚霸王根源上都是楚人有關。

    只不過楚霸王分封範圍過大,楚霸王自己都控制不了,漢國的劉邦反而把他這個分封者給推翻了。

    西漢的分封範圍要小一些,差點控制不了,漢王朝當時都面臨被推翻的危險。

    所以,透過兩次不合格的分封,徹底證明了當實君與分封制是不相容的。

    要實行分封,君王就必須成為虛君,就不要去想控制諸侯國了,作為一個王朝要生存久一點,就要做好成為武林盟主的準備,而不是成為一個放大的國君了。

  • 3 # 靜夜思160519196

    主要是西漢能夠建立跟劉邦團結和分封了一些異姓諸侯王有關,劉邦稱帝后又分封了自己的兒子們,目的就是遏制異姓諸侯……在剷除異姓諸侯以後,立下誓約,非劉姓不得封王。

  • 4 # az2777

    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最合適的制度,郡國並行制確實是漢初最合適的制度。

    秦朝滅六國廢封建,置郡縣,結果宗室被項羽一鍋端了,二世而亡。

    劉邦正是看到這樣的結局,所以才分封劉氏子弟的。

    試想如果沒有分封,劉邦一家人才10來個男丁,通通集中在長安,被人一鍋端了,漢朝不也二世而亡嗎?

  • 5 # 歷史的拐點

    這個問題存在很嚴重的錯誤。分封制和郡縣制只能說是各有優劣。相對而言郡縣制只是比分封制弊端更小。而這個結論應該是從中華五千年曆史中總結出來的。

    西漢之前,實行分封制的是周朝,實行郡縣制的是秦朝。

    處於劉邦的地位,他能夠看到的是:

    周朝實行分封制,以藩憑周,享國超四百年。

    秦朝實行郡縣制,二世而亡,合計一十四年。

    所以從這方面看,分封制是優於郡縣制的。

    當然,劉邦也會想到,周朝雖然享國久遠卻已經喪失實權。但是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成員來說,很容易感覺到。欺負中央王朝的傢伙主要都是外姓之人。春秋時期,晉國(國姓為姬)稱霸之時周王朝還能保持一定的地位。等到晉國衰落,周王朝的威勢也隨之下跌。戰國時候,姬家唯餘弱小的燕國(我想如果沒有樂毅和屈原的歷史行動,燕國真的算不上七雄之一。),於是周王朝徹底靠邊站。

    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才有了“白馬之誓”:非劉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並將重要的地區置於中央朝廷實行郡縣制,周邊地區尤其是與異族接壤地區分封他人。

    郡縣制也是有很大優勢的,郡縣制加強了中央朝廷的統治力量。使得中央朝廷可以直轄更大的地盤。但是最大的問題也存在,各個地方勢力較弱。任何人只要控制中央朝廷,就能控制整個朝政。很容易出現權臣掌控朝政,廢立皆出他口。就像秦朝天子便被權閹趙高擺弄。

    劉邦在保證中央朝廷絕對優勢力量的基礎上,採取分封制。這些藩國對方抵抗異族,對內威懾朝臣。達成了地方與中央臣屬力量的平衡。對於初立的朝廷是很好的穩定方式。

    所以,劉邦實施分封郡縣並行,絕非歷史的倒退。而是對於歷史的總結,對於當時形勢的準確判斷。

    跳出劉邦的思維。我們站在歷史結果的角度看,分封制在國朝初年各封國與中央朝廷血緣緊密,對於國家整體的穩定是有好處的。等到中期,封國與中央之間矛盾加深,削藩便成為主調。之後的歷史再次說明了其正確性。從東漢到曹魏都深受權臣之苦,常常是朝政難以自專,而沒有一位強大的自家人幫助。所以西晉吸取教訓,採取分封制,保證了前期的穩定,在賈南風亂政時,出現藩王清君側的行動。東晉未行分封,結果是一朝皇權大大受限。所以說分封還是郡縣各有優缺,沒有什麼更先進,只有哪個更合適。

  • 6 # 德厚致遠

    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的社會,對於皇親宗族,家事也是國事,歷代王朝開國登基,總是想方設法以求基業永固,萬世長存。也就不得不考慮封建傳承問題,以為慎終追遠。不過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

    秦始皇統一天下,借鑑春秋戰國時期的宗室分封制弊端,建立郡縣制,意在加強君主中央集權制,可到秦二世,胡亥猜忌親屬篡位奪權,不僅無故誅殺了兄弟姐妹,其暴政還引發全國起義叛亂,此時又顯宗室環保護衛無力。大漢建立後,就吸取前代教訓,大肆分封諸王,結果造成宗室七王之亂,曹丕篡漢建魏,又是郡縣制悲劇重演,到司馬炎建晉,又開始大封諸王,結果又發生了八王之亂,進而引發五胡亂華,中原淪陷。如此迴圈往復,隋是中央集權,唐乃藩鎮割據。最後又在內亂外患下爆發五代十國。趙匡胤陳橋兵變,皇袍加身後,總結歷代統治經驗,採取分官分職,結果又是冗官冗費,造成社會積貧積弱。

  • 7 # 靜思己過莫作他念

    隨便一說,僅供看官樂呵。如果之前的糟粕都能被去除,最先誕生的那個民族應該一直是世界第一民族,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周行分封,秦行郡縣。秦滅六國,某些方面說明了郡縣制勝過了分封。

    劉邦統一後,漢朝又用一部分郡國制。原因或許有這些:

    1,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式郡縣制,法令過分嚴苛,舉國上下,畏懼強於擁護。因故新朝統治者或許想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善,不再全國一刀切,建立藩王自主治理的小特區。

    2,項羽稱霸,各國原有勢力相繼又被封王,至漢朝建立,前朝遺留各國勢力或許仍未絕跡,因此封自家王,代天巡牧嘛,還弄個盟誓,非劉不王。

    3,因劉邦的個人發跡,或許確實是想同宗皆榮。

  • 8 # 妖鬼雜談錄

    我記得有一位我經常看其文章的大佬曾經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過一句話大致意思是每當歷史的步子邁的太超前的時候,就要往回撥一下。這是歷史慣性

    實際上就是當時一些有卓有遠見的人也知道分封制的弊端,成皋之戰時有人勸劉邦分封諸侯,張良陳平等人堅決反對,可見大部分卓越人士都已經認知到分封中將走向歷史,但是漢朝為什麼還要分封呢?這裡有主觀與客觀的原因

    客觀上講首先就是上面說的,歷史的步子邁的太超前時,就要往回撥一下,一邊歷史的車輪順暢的透過

    秦國統一六國,建立了一個完全郡縣制的大一統國家,但是僅僅維持十幾年,但秦朝之前夏商周都是分封,歷時千年之久,雖然戰國已經普遍郡縣制,但是真個國家依然是諸侯分治狀態,分封制的印象已經在大多數心中成為理所當然的樣子。

    尤其是六國舊貴,更是為此而起,陳勝吳廣死後逐漸變為項粱項羽主導抗秦,農民起義也轉為六國舊貴復辟,所以才有了項羽主導分封各路諸侯的情況。有了韓信打下齊國之後要求劉邦封他為“代齊王”,彭越平定梁地後,劉邦不給封王就不發兵圍攻項羽等。

    所以漢朝實行分封制其實也是一部分程度上順應這股趨勢。

    另一方面就是漢初分封的八個諸侯,除了韓信與盧綰,一個是因為功績太高不得不封,一個是高功績加親密戰友,其他六位如英布、韓王信、吳芮等都是項羽時期分封的諸侯,劉邦將其爭取過來成為自己的盟友,剛剛平定天下,如果劉邦立刻撤了他們的封國,恐怕會立馬又天下大亂,為了安慰著想,劉邦也不得不分封這些諸侯王。

    主觀上講,秦朝實行全面郡縣制,也不過僅僅十幾年就滅亡,劉邦君臣不能不對全面推行郡縣制產生懷疑,而秦亡使孤立無援的情況,也給劉邦君臣提供了經驗。

    劉邦分封了八位異姓王,但大量分封同姓王,最後更是定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逐之”的誓言。

    所以談到漢朝時,都講“漢承秦制”,實際上也確實如此,但是在分封上並沒有完全採取完全郡縣制,而是郡國並行。

  • 9 # 亮仔學史

    中國從西周時期開始實施分封制,天子掌握京畿地區的絕對領導權,而把全國大部分地區分封給功臣和宗室,讓他們起到拱衛天子的作用。只是後來王室逐漸衰落,諸侯國各自為政,架空了天子,使得周王室名存實亡。

    而秦國正是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實行郡縣制,使得中央對地方有些絕對的掌控權,加強了天子的權利,使得國家政令統一,國力不斷強大,最終完成了一掃六合的霸業。

    漢高祖劉邦正是出生在秦末群雄逐鹿的時代,雖然秦王朝完成了統一,但不過剛二十年就滅亡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大多還會停留在春秋戰國時代。可以說,劉邦也沒有弄清楚到底哪種制度更好或者更有利於自己的統治。

    劉邦在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時,就曾說過,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起義不斷,竟然沒有一個秦朝宗室起兵保衛皇帝,致使秦朝腹背受敵,二世而亡。

    所以劉邦後期提出“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他是希望有朝一日,朝廷如果出現奸臣或者反叛,劉氏子孫有足夠的能力去維護王朝的統治。

    而東周時期的天子權利落空,諸侯國各自做大,又不得不讓劉邦考慮到還是要加強中央集權,保證皇帝的絕對權威。

  • 10 # 使用者94738516596

    形勢所逼。而且在漢朝當時來說歷史並沒有證明分封制有什麼不對。

    在劉邦建立漢朝,一個是秦朝,秦朝當時採用的就是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採取的是郡縣制,地方由中央直接管理,所以官員都是中央任免。還有一個就是項羽,項羽完全採取的就是裂土封侯,分封制。這兩個可以說都是很短暫的生命,秦朝不過十幾年,而項羽呢?幾年就完了。

    所以從這上面來說在劉邦之前歷史並沒有證明到底是哪個方針好。而且在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或者說漢朝前期之所以採取分封制,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漢朝前期的統治者都是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采取分封制。沒有用血統來維護江山,守衛邊疆,所以導致秦朝的滅亡。這個也是劉邦採取分封制的一個很大的原因。

    但是劉邦也是看到了分封制帶來的弊端,特別是分封的異姓王,因為這些是和自己沒有半點關係的,不能用血統來維護,所以這些人也是最容易造反的,所以劉邦之後一個一個滅掉了所有的異姓王。

    我們從後世的角度來分析,當時漢初採取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局面是比較好的選擇。前面說了當時的歷史並沒有證明到底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所以我們用一般人的思維來說那就兩個都用唄。當時這樣的選擇確實是很好。首先就是跟隨劉邦的那些六國舊部,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很講究出生的,這些六國貴族又是跟隨劉邦的,而且最關鍵的還有一點就是當時離秦始皇滅六國不過二十年,還沒有一輩人,這個時候完全的放棄分封制很顯然這些六國的舊部就不會答應,而且項羽是給他們封王了,但是如果劉邦不給他們封王,那麼這些人會不會聯合起來造反呢?劉邦這個時候也必須要穩定他們。一個國家剛剛建立,內憂外患,當時北方的匈奴早就已經是蠢蠢欲動了,一個剛剛誕生的帝國很可能就此夭折,劉邦不得不給這些人妥協。

    再就是劉邦分封同姓王,就是前面說的,一開始漢初的統治者都是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就是沒有用血統來分封諸侯,讓同族子弟來守衛帝國。所以一開始的漢朝統治者才會分封那麼多同姓王。

    當然我們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分封制確實在當時來說已經是不適合了。所以到了漢景帝的時候準備是撤銷,但是馬上就引起了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又推行推恩令,才慢慢的解除了漢帝國分封制帶來的問題。漢朝也才,慢慢的走上了強盛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0年後南海龍舟再“上山”,有著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