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甲乙丙丁戊

    地域的限制,資源豐富,甚至不需要勞動就能豐衣足食,過上不錯的生活,也就沒有太大的發展動力,沒有太大的生存危機,用不著拼命的發展,擴大生存空間,所以你看生活在熱帶人普遍生活安逸,懶惰,這樣的國家自然也就不能成為強國。

  • 2 # 十三叔看歷史

    熱帶地區也是有強國的,南美的巴西其絕大多數國土位於熱帶地區,亞洲的印度其大部分國土也是屬於熱帶季風氣候。但是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世界歷史上的強國多數是集中於地球上北溫帶,特別是亞歐大陸地區,這裡曾經孕育出基督教文明和東亞文明,如今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和大國也是主要集中於北溫帶地區。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呢?首先在氣候上:北溫帶的中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氣候上一般是四季分明,在歐洲地區由於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歐洲中北部的英國、德國等地也是相對溫和溼潤,不像同一緯度其他地區那般寒冷。在這裡的大部分地區,冬天一般糧食作物就不再生長了,在蔬菜大棚被髮明出來之前,蔬菜在冬天也一般也是無法生產的,這就意味在其他季節人們必須辛勤勞作,獲得多餘的糧食過冬,生產更多的衣服來適應四季的變化,在古代時期,在這種刺激下更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地理上:這裡有著豐富的地形,有平原、高原、沙漠、山地等等,在沿河的平原地區農業生產一般較為發達,比如中國的黃河流域、江南地區、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歷史上的伊拉克兩河流域。世界上陸地的面積約為1.49億平方公里,亞歐大陸的面積約為5476平方公里,佔了地球陸地總面積約36.7%,可以說亞洲大陸是非常廣袤的。

    並且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亞歐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在古代亞洲大陸的各種文明透過互相的交流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和文明的發展,同時貿易與交流也會豐富我們的生活。在《詩經》裡提到的蔬菜一共才只有二十幾種,而且很多都是野菜,不要羨慕古代的生活,所謂的豐盛的山珍海味和滿漢全席之類的大概只是明清時候的事情,而且一般老百姓還吃不到,在秦朝時人們能夠吃到的大約只有原產於中國的韭菜、蔥、冬莧菜等,還有就是大白菜了,肉類的話,如果擅長打獵倒是經常可以吃些野味,但是調味料大概主要是鹽了,鹽煮白菜和鹽烤肉,呵呵。那如果想吃西紅柿炒蛋呢?對不起只能到明代才能吃到,那吃個烤地瓜呢?也大概只有等到明代了,西紅柿和紅薯大約是在明代才引進到的中國的。

    熱帶地區是指地球的赤道兩側,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之間的地帶。熱帶地區(包括陸地和海洋)佔了全球總面積(包括陸地和海洋)的39.8%,應當說面積還是很大的。熱帶地區的氣候特點就是全年高溫,但是多雨或者全年多雨是不一定的,因為熱帶地區也有很多氣候型別,比如熱帶沙漠氣候,不僅熱而且乾旱,大約只有在綠洲中才能生活。主要分佈於赤道附近地區的熱帶雨林氣候是終年高溫多雨,幾乎是天天下雨,不下雨就過不去這一天,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佈非洲和南美洲地區,一年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之分,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於亞洲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和亞洲的印度半島地區,一年也是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之分。

    並不是所有的熱帶地區都如想象般那般瓜果飄香,能夠瓜果常年飄香的也只是熱帶一部分地區。太冷的地方的確不太適合大規模地人類生產和生活,比如位於俄羅斯的世界上面積第三大平原面積260萬平方公里的西西伯利亞平原,這裡就是沼澤密佈,這裡屬於寒帶和亞寒帶氣候,這裡有多冷?冬天的時候放在外邊的鋼鐵被凍的都能踹一腳就斷,並不是會無敵鴛鴦腿,而是鋼鐵被凍的都脆弱了,西西比利亞的中部和北部別說種植農作物了,連動植物都很少,都是給凍跑了。太熱了就好嘛?比如佔世界森林總面積被譽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面積約為700萬平方公里,這裡的動物植物資源都很豐富,最主要的就是樹多,另外一個就是雨多水多,終年高溫多雨,常年經過這麼樣的折騰,就把土壤中鈉、鎂、鈣等可溶性礦物都給沖走了,不可溶的礦物像金屬礦物之類的殘留了下來形成了硬碟狀,形成了貧瘠的不適合農業生產的磚紅土壤。所以說進入這樣的熱帶雨林地區,不僅人會迷路,連生存都是困難的。

    另外一個原因就在於,熱帶地區的陸地部分分散並不相連,這也可以解釋為啥在世界歷史上主要的強國不在南溫帶,南溫帶不僅陸地面積小,而且也是很分散,沒有像亞歐大陸這樣的集中連片區,文明的交流與碰撞就很少。對於熱帶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區,或者經過開發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區,雖然是瓜果飄香,但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食物的易得性,在古代這種食物的易得性往往就造成人們的進取性低一點,熱帶很多地區常年高溫多雨,在高溫的環境下也會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另外在非洲中部的廣大地區除了熱帶雨林氣候,就是面積廣佈的熱帶草原氣候,草多也有稀疏的樹比如猴麵包樹,但是熱帶地區很多地方都是高溫多雨,雨水淋溶作用明顯,土壤中的有機物都被沖走了,土壤肥力不高,種植業並不發達,也就養活不了很多人口。

  • 3 # 氣吞萬里如猴

    熱帶不僅沒有強國,而且連世界頂級大都市也很少!世界一流大都市主要集中在北緯30至50度之間,這裡邊是有規律的!

  • 4 # 自然並不是孜然

    從主觀上來說,熱帶的國家和地區,人民就是比較自由散漫的。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日照充足,物產豐富,隨便摘個果子都可以就可以充飢,根本餓不到。在非洲常見的猴麵包樹,一棵大樹甚至就可以養活一家人,東南亞居民甚至可以拿香蕉作為主食,因為氣候溫暖,在熱帶地區也不需要為穿衣保暖的問題而犯愁。所以沒有動力促使他們為生存而發愁。

    溫寒帶非也。

    從客觀上來說,溫帶地區因為它擁有非常豐富的氣候多變性,反而卻激發了人類對於征服大自然的慾望,透過不斷的製造,以改善生活為目的而發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擁有了後世的強國基礎。

    後世強國總是出自溫帶。

  • 5 # 凌煙閣論史

    熱帶無強國,有人說巴西算不算?其實巴西不能算。巴西佔世界的經濟比重、政治軍事影響力等,均算不上強國,經濟命脈似乎還控制在別人手裡。

    一個國家或者文明的形成需要疆域、人口、文化、財富、政治能力等要素。強國,就是把這些資源的力量整合起來使用,在世界上達到領先程度的國家。

    現代強國對外展示的無外乎兩點,一是硬實力,比如,一個國家有多少強大的軍隊和投射能力,一個國家能生產製造有競爭力的產品,等等。二是軟實力,比如,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政治經濟影響力,文化等方面的吸引力,等等。概括而言,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世界各國中相對的發展積累程度。

    以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標準,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熱帶國家無法形成強國。

    首先,熱帶國家缺乏歷史積累,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積累都很難形成。

    地處熱帶的地理優點是,氣溫高,果實相對比溫帶和寒帶豐富,人要生存就容易。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熱帶氣溫高溼度大,導致勞動成果難以儲存和積累。尤其在古代,更缺乏儲存手段。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缺乏大規模的物質積累,則無法產生先進的文化藝術、政治組織等精神文明方面的內容;缺乏大規模的物質準備,國家也就無法大規模使用力量。

    因此,這些先天的約束條件,導致古代南美和非洲等地,沒有產生領先的文明。

    所以,當西班牙人登陸南美洲的時候,因為物質裝備和組織智慧等優勢,只用很少的人就能打敗南美土著的大規模軍隊。

    (古代中國的這種糧倉,在熱帶根本無法保證糧食的乾燥)

    其次,人生存容易,就缺乏應對挑戰所激發出的創造力。

    歷史學家湯因比定義了一個文明發展模式,主要就是“挑戰--應戰”模式。一個文明應對一定強度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挑戰,才能激發出群體非凡的創造力和智慧。

    以這個模式看熱帶地區,因為熱帶地區生存難度極低,也就沒有什麼生存挑戰,因而也就難以激發出人的創造力。

    沒有持續的創造力,文明就無法持續向更高階發展。

    第三,熱帶地區被雨林阻隔,使得人口難以大規模聚集,無法形成更高階的文明。

    熱帶雨林、高原、大面積稀樹草原等熱帶的自然條件,對人群的聚集產生了很大的阻隔效應,這使得人口只能在很小的範圍內聚集,難以形成更大規模的人口聚居區、難以形成城市,也不利於文明向更高階發展。

    (稠密的熱帶雨林,古人難以跨越)

    第四,第四紀冰川運動沒有覆蓋南美洲和非洲,導致這些地區土壤層薄,地力差,不利於農業生產。

    在第四紀冰川期,亞歐大陸被古冰川侵蝕,地表的岩石因而被侵蝕成為土壤,地表土壤因此變厚,普遍地力肥沃。最早最先進的文明就出現在亞洲的新月沃地。而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基本沒有經歷過第四紀冰川侵蝕活動,這兩個地方土壤層因此很薄,地力也差。你看非洲那麼大面積的土地,大部分地區只能成為稀樹草原,南美洲也是牧場居多。當然在現代科技條件下,這些問題的影響就像古代那麼嚴重了。

    缺乏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無法形成長期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積累,當然也就無法產生足夠的物質積累,不利於文明向高階發展。

    結語:

    客觀上,受地理氣候原因的限制,熱帶地區在古代難以形成大規模財富積累,因此文明就難以向更高階發展。

    主觀上,因為個體面臨的生存挑戰很低,不需要人發揮出更多創造力去迎接挑戰,因此也限制了熱帶地區國家文明的持續發展。

    因為客觀與主觀條件的限制,熱帶地區國家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都無法形成持續的發展和積累,因此,熱帶地區難以出現亞歐大陸上那樣的強大文明。

    (完)

  • 6 # 愛八卦的小村姑

    如果將文明最早誕生的時間定義在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塔薩文化的話,那麼迄今為止,人類可考的文明史至少有7000年,而在這長達數千年的時間中間,又有無數新興的文明先後在世界範圍內迅速誕生並崛起。迄今為止,地球上除了永久冰封的南極大陸之外,幾乎所有陸地都早已為文明所佔據。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文明的火種傳遍世界,無數強大的帝國在漫長的時間中振興又衰落,但強大的文明卻都僅僅只出現在中、高緯度地區,並且大多集中在北溫帶,史前文明如此,現代文明亦如此,以至於“熱帶無強國”這個觀念深入人心,許多人認為這便是文明發展必然的規律,亙古不變。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熱帶地區無法出現強國、大國,甚至連文明也難以催生呢?筆者覺得,要想解釋“熱帶無強國”現象,需要古代和現代兩個方面來闡述,因為熱帶地區在古代和現代“無強國”的原因不盡相同。

    古代(生存環境決定體魄,體魄決定帝國強弱)

    我們知道,熱帶地區的物產資源可不是溫帶、寒帶地區可以比擬的。比如說,在非洲常見的猴麵包樹,一棵大樹甚至就可以養活一家人,東南亞居民甚至可以拿香蕉作為主食,因為氣候溫暖,在熱帶地區甚至根本不需要為穿衣保暖的問題而犯愁。反觀溫帶、寒帶地區,徹底解決溫飽的問題也不過是近百年才得以實現。

    艱苦卓絕的北方反而搶先物質條件更優越於自己的南方催生了文明,並且建立了數不清的強大帝國,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壓制、侵略南方,如此多的現實矛盾,不免讓人想到中國古代亞聖孟子所說的至理名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熱帶地區因為氣候溫暖溼潤,盛產植物性食糧,物產豐富,人們往往只需要摘幾個香蕉或者其他果實,挖一些野生植物的根莖便可以充飢,亦或者到河裡便可以撈到大量的水產品,獲得食物的方式非常簡單,而且一年四季取之不盡,人便會逐漸變得懶散。

    常食素食,又不經常勞作,身體機能沒有得到鍛鍊,這在熱帶地區是非常致命的,炎熱的氣候以及大量的蚊蟲會嚴重威脅熱帶人的健康,傳染病盛行。這樣一來,熱帶人的平均壽命就很短,而且病亡率高,早起建立社會形態的難度變大,當文明處於萌芽狀態時,特別容易夭折。

    中、高緯度地區就不一樣了。溫帶、寒帶地區的果實相比於熱帶,要少很多,難以靠野生植物養活自身,再加上高緯度還有漫長的冬季,這讓他們的生存遭到很大的挑戰。他們不得不設法種植大量的糧食,以度過漫長的冬季,並且大量的捕獵動物,補充自己的體能。種植農作物以及捕獵是群體活動,這樣又促進了社會和語言的進步。

    如此一來,高緯度的勞動強度變大,動手能力變強,這就使得他們的體魄更為強大,社會系統的統治階層則是更加健壯的人群,意外的死亡率降低,久而久之,文明便誕生了。

    還有一點就是,中高緯度地區的生存威脅大多是糧食,熱帶地區的生存威脅主要是傳染病。你想一下,一群飢腸轆轆的北方人,他們擁有發展更早,更完善的社會形態,當他們面對著比自己更溫暖,食物更充沛的相對瘦弱的熱帶時,在實力方面,怎麼說都是碾壓。這也是為什麼自古北方人具備侵略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歷史上,向來都是高緯度打擊低緯度的次數更多。

    現代(文化和自然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同)

    從殖民時代至今,在這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不難發現,兩次世界大戰給北半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熱帶諸國也因此了殖民統治,成為獨立的國家。但意外的是,北半球的國家雖然被戰爭搞得千瘡百孔,但總是可以再戰後迅速發展,並且牢牢掌控著世界經濟以及軍事的主導地位。反觀熱帶地區國家,至今仍然發展遲滯。

    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熱帶,經濟水平至今仍處於全球墊底的地位。東南亞諸國,以及南美洲諸國,除了旅遊和資源之外,很少有能吸引投資者的地方,畢竟那裡一年四季太過於炎熱,再加上其文明史大多較短,沒有出現過強國,缺乏文化底蘊,對優秀的人才來說,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他們大多夜不願吃那份苦,畢竟沒有人願意24小時呆在空調房裡。這一點我們可以參照南美洲,南美國家的首都和大城市,大多會選擇更高的維度,或者更高的海拔,以達到氣候的目的。

    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也逐漸開始靠著東西方水路要道的便利,以及人口優勢,努力發展自身;非洲也在積極與世界接軌。但我們由此可以窺見,熱帶地區國家正試圖改變“熱帶無強國”的規律,在世界經濟徹底全球化的未來,或許他們真的可以實現強國夢。

  • 7 # 梧桐樹9477

    這麼說吧,不用分析太多,一句話足以概括: 大多數熱帶國家的人,都因為天氣太熱而無法靜下心來思考研究,所以……

  • 8 # 巴黎鹹魚日誌

    導致不同社會有不同發展的原因是大陸環境的差異,而非人類的生物差異。我想從動植物種類和大陸橫縱走向解釋一下“熱帶無強國”的可能原因。

    熱帶無強國的可能原因是在以下四個方面存在問題:

    可馴化的動植物種類

    熱帶的物種極其豐富,比如熱帶雨林的樹種就比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樹種都多。但是動植物種類豐富並不能說明這個大陸的宜人性就好,其中的一個關鍵指標是:可馴化的動植物種類。比如說雞、豬和牛為什麼就能被人類豢養,土豆玉米小麥能夠如此廣泛地傳播而一些熱帶作物就不行?

    因為熱帶的動植物存在一個極其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對環境的適應性差。熱帶的降雨量和Sunny都比其他緯度帶的充沛,這導致了熱帶動植物對於Sunny和水的依賴性特別強,少一點都不行。而從熱帶遷移往溫帶和寒帶的話,對他們來說挑戰性太大了。

    而在這一點上,溫帶的動植物就適應得比較好,溫帶的夏天和冬天差異明顯,因此溫帶的動植物往熱帶可以耐熱,往寒帶可以抗寒,於是人類可獲取和可馴化的生存資源就比其他溫度帶豐富,所以強國多數存在於溫帶大陸。

    大陸的橫縱走向

    大陸的橫縱走向決定了動植物的馴化成果能否被傳播和留存下來。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溫帶大陸面積廣闊且基本連成一片,而熱帶的話除了非洲能和溫帶大陸比較一下,南美洲和亞洲多少顯得支離破碎。

    舉個例子,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小麥在各自的地界基本可以暢行無阻,而過了這條線,雙方要互相融合飲食文化就比較困難。一種作物的水平傳播總是比垂直傳播來的容易,因為在橫向,大家的生存條件類似,互相能更容易接受。人類喜歡和自己相同或類似的人,動植物也同理。縱向傳播需要跨越的障礙比較多:溫差、降水、熱量、光照......

    可馴化及傳播的難易程度

    有了足夠豐富的可供馴化的動植物種類只是基礎條件,熱帶的國家想進一步升級成強國還要看這些馴化動植物的種類和技術是否容易在一定範圍內傳播。這就好比東邊的漁夫想把捕魚的技術傳播給西邊的人家需要考慮雙方面臨的差異是否一致:水域是鹹水還是淡水、魚是大魚還是蝦米、工具是織網還是石器鐵器還是手?

    如果有一戶人家掌握了馴化野豬的技術,那麼在一個野豬很多的地理範圍內,這項技術就是有價值的。可如果這個地理範圍內,只有這戶人家在的幾公里範圍內有野豬,其他地方都是山羊,那麼馴化技術要傳授給別人就比較困難。

    大陸面積及人口總數

    綜合以上,大陸的面積和人口總數也有影響。一個地理空間能夠承載的物種是有限的,熱帶的國家不像溫帶國家幅員遼闊,人口也沒有很多,雖然人類起源於熱帶的非洲,但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多數位於溫帶。有多少人要吃飯就種植多少作物養殖多少動物,沒有太多需求的熱帶國家在這方面由於土地的限制,就只能先考慮滿足生存需求,再進一步追求經濟發展。

    結語

    以上這些只是結論,關於更詳細的推演過程,不妨瞭解一下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從生物學、氣象學、地理學和歷史學等多個學科的角度辯證解析了為什麼每個大陸發展的情況不同,比如為什麼是歐亞大陸人征服、趕走或大批殺死印第安人、澳洲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

    巴黎氣溫42.6°C,法華人:我不裝空調,四個月後就要下雪了

    法國貴族的免費人生:憑名字免費住9000歐酒店,還有6000歐外套送

    c-Elysee宮的秘密通道:法國總統貼身保鏢的地下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出兵中東的真實意圖是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