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評史

    漢尼拔是迦太基著名的軍事統帥和國務活動家,西方國家軍事家眼中的戰神。

    迦太基是一個非洲北岸的沿海國家,有發達的商業和先進文明,同時在軍事上也不弱。

    但是這個國家的命運似乎並不太好,事實上迦太基建城的時間比羅馬還早。

    在建城的初期,當時的迦太基還只是一個販賣奴隸和海上貿易的中轉站,但隨著勢力的不斷增強,它也開始了擴張。

    在擴張初期,它當時的對手還不是羅馬而是希臘,從此兩個軍事上的對手圍繞著地中海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雙方打得相當的激烈並互有勝負,但是後來在希臘境內發生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希臘元氣大傷,由此迦太基便佔據了上風,逐漸取得了地中海的控制權。

    但是令迦太基人沒有想到的是,希臘雖然退出了地中海的爭奪,但卻迎來了另一個更加可怕的對手——羅馬。

    迦太基自恃有發達的商業和農業,收入十分的豐厚,但是這些優勢卻掌握在貴族的寡頭手裡, 他們代表的階級不同,並因此常常為了利益的爭奪而發生衝突,彼此在相互之間進行牽制,迦太基表面上看起來很強大,但卻由於彼此之間過於自私而影響了團結對外。

    但是羅馬就不是這樣了,當時的羅馬實行的是共和制,軍事實力非常強大,類似於今天的美利堅帝國。

    迦太基和羅馬兩個都是以擴張為目的國家,為了各自的利益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前後共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戰爭,俗稱布匿戰爭。

    而漢尼拔時期和羅馬發生的戰爭正是第二次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打的相當慘烈,由於當時的羅馬國運正處於上升勢頭,在軍事上佔據了優勢,經過23年的激戰,最終迦太基戰敗求和,在賠款的同時不得不撤出了西西里島。

    但迦太基是不甘心就此認輸的,為了在戰爭中爭取主動,漢尼拔認為要想取得勝利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主動出擊,把戰火燒到義大利去!

    當時年僅25歲的漢尼拔已經成為了迦太基帝國的軍事統帥,在早年間就曾跟隨父親和姐夫隨行出征的漢尼拔已經擁有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在公元前的218年,漢尼拔率領著9萬步兵、1.2萬名騎兵和幾十頭戰象編成的大軍出發遠征。

    他們經過艱難的跋涉,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突然出現在義大利的北部地區。

    當時的羅馬元老院十分驚慌,他們立即派出執政官朗格斯和西庇阿聯合對付漢尼拔。

    在特拉比亞河一戰,漢尼拔大敗羅馬軍隊。

    在公元前的217年,在通往羅馬城的交通要道上,漢尼拔設下埋伏,在特拉西美諾湖北岸有一次大敗羅馬軍團。

    此時的漢尼拔已經率軍兵臨羅馬城下,但是由於只有區區的4萬兵力,同時又缺乏攻城的裝置,於是漢尼拔並不急著攻城,而是前往義大利的中南部地區尋找義大利的人的起義部隊,以此來打擊羅馬人計程車氣。

    但是羅馬人是不甘心失敗的,在公元前的216年,他們又一次出動了十萬人的龐大兵力,由兩位執政官率領,企圖一舉擊敗漢尼拔軍隊。

    但是天才的軍事統帥漢尼拔運用新戰術以少打多,成功的擊敗和包圍了羅馬軍隊,最後漢尼拔軍隊共殺死和俘虜了羅馬軍隊7萬餘人。

    自此以後,羅馬人算是真正的知道了漢尼拔的厲害,他們再也不敢和漢尼拔進行正面的對抗,當時有很多的羅馬國內的城邦投靠了漢尼拔。

    但不幸的是,迦太基人太過於自私,他們在彼此之間都相互爭奪各自的利益,對於漢尼拔的浴血奮戰,當時的國內一直沒有對漢尼拔提供人力和武器上的支援,使得漢尼拔雖屢獲勝利,但不得不孤軍作戰。

    這種情況使羅馬人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從而使他們抓住了一線生機。

    漢尼拔這種把戰火燃燒到義大利的戰略策略,同時也提醒了羅馬人。

    他們不再派出軍隊和漢尼拔進行正面的對抗,而是派出軍隊也打到迦太基去。

    迦太基最精銳的軍隊在跟隨漢尼拔在義大利作戰,因此迦太基國內形同虛設,沒有能夠和羅馬軍隊作戰的力量,在此情況之下漢尼拔不得不撤回到迦太基。

    回到迦太基之後,漢尼拔繼續率軍和羅馬軍隊作戰,但不幸的是此時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原先和迦太基有著同盟關係的東努米底亞王臨陣倒戈,投靠了羅馬人。

    於是漢尼拔最終失敗了,由此羅馬人信心大增,而迦太基人眼看大勢已去,隨即向羅馬人投降。

    第二次布匿戰爭失敗之後,漢尼拔依然沒有忘記少年時代立下的和羅馬人不共戴天的誓言,他四處流亡,先後幫助過不少國家對抗羅馬人。

    但是這些國家不敢也不願意繼續和羅馬人作對,由此漢尼拔不由得心灰意冷。

    最終,在公元前的183年,漢尼拔隱居的房子被羅馬人知道,他不願意活著被羅馬人被俘受辱服毒自盡,終年64歲!

  • 2 # 血色黃昏的黃昏

    由於羅馬軍隊成功實施“費邊戰術”並反攻迦太基本土,迫使迦太基參議院將漢尼拔召回。

    在迦太基的戰略方針中,放在首位的就是讓戰爭遠離迦太基在非洲的農業中心,並保護掌控迦太基政治權力的、富有的地主們的財產;同時,當時西班牙的人力和礦山資源是維持迦太基權力基礎的第二支柱。迦太基如果想長期保住一個獨立的陸上大國地位,那麼就必須遵循以上戰略方針。

    在以往的戰爭中,羅馬人領教了漢尼拔的軍事才能。因此,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軍隊採用“Fabian strategy”(費邊戰術,也稱“費邊戰略”),避免與漢尼拔展開正面交鋒,而是首先消滅漢尼拔的盟友以及其他迦太基將軍。

    “Fabian strategy”(費邊戰術)由羅馬共和國政治家、軍事家、獨裁者Quintus Fabius Maximus Verrucosus(昆圖斯·法比烏斯·馬克西姆斯·韋魯科薩斯)制定。作為一種軍事策略,“費邊戰術”強調:避免與敵人展開正面進攻和持續激戰,採取迂迴間接攻擊打法,以及小規模的拖延消耗戰來瓦解並擊敗對手。

    法比烏斯深知漢尼拔的兩個弱點:

    首先,漢尼拔的軍隊遠離迦太基本土在義大利作戰,加之海上補給困難漢尼拔不可能打持久戰。因此,漢尼拔企圖消滅羅馬的唯一希望是爭取盟友的支援。但是,只要義大利人仍然忠於羅馬,漢尼拔就很難取勝;

    另一點,漢尼拔的軍隊大部分由西班牙僱傭軍和高盧人組成。儘管他們不喜歡羅馬,但對漢尼拔的忠誠度也令人懷疑。同時,西班牙僱傭軍和高盧人不適合打攻城戰,他們既沒有裝備也沒有耐心。一旦戰爭僵持下去,這部分軍隊可能棄他而去,轉向其他地方掠奪。

    簡述羅馬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

    由於羅馬軍隊成功運用“費邊戰術”,公元前209年,羅馬將軍普利利烏斯·科尼利厄斯·西皮奧(Publius Cornelius Scipio)率領一支遠征軍佔領了新迦太基在伊比利亞的首府Cartagena(卡塔赫納)。

    公元前207年,羅馬人重新奪回了所有併入或加盟迦太基的大城市,並挫敗了企圖在Metaurus(梅陶羅河)增援漢尼拔的迦太基軍隊。

    公元前206年,伊比利亞(Iberia)作為迦太基軍隊白銀和人力的主要來源地,在“Battle of Ilipa”(伊利帕之戰)中,西皮奧消滅了由哈斯德魯瓦爾·吉斯科(Hastrubal Gisco)和馬戈·巴卡(Mago Barca)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從此徹底結束了迦太基在伊比利亞的統治。

    公元前204年,西皮奧向非洲的迦太基進攻。

    前203年,在“尤蒂卡戰役”和“大平原之戰”中,羅馬軍隊兩次重創迦太基及其盟友,迫使迦太基參議院將漢尼拔從義大利召回。

    公元前202年,西皮奧與漢尼拔在非洲的扎馬進行最後一次決戰,最終將漢尼拔擊敗。從此迦太基從一個強大的國家淪為一個羅馬帝國的附屬國,直到最後滅亡。

    第二次布匿戰爭打破了當時古代世界既定勢力的平衡格局,迦太基永遠丟掉了西班牙。在接下來的600年中,羅馬人主宰整個地中海地區。

  • 3 # 老威觀史

    第二次布匿戰爭是發生在公元前218年到公元前201年的一場決定地中海世界控制權的戰爭。戰爭的起因是第一次布匿戰爭,而第一次布匿戰爭的起因是當時的羅馬和迦太基是地中海世界數一數二的國家,兩個國家都處在發展勢頭中,在發展過程中兩國的擴張邊界發生了碰撞,衝突便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

    第一次布匿戰爭基本是在西西里島展開的,當時羅馬遇到的問題在於,迦太基人已經在西西里島經營了400年左右,他們的勢力開始滲透到了西西里全島,如果讓迦太基人控制了西西里島,那麼對於羅馬來說是很不舒服的,這點從西西里的戰略地位上能夠看出。

    ▲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前羅馬與迦太基勢力範圍

    由此羅馬開始介入西西里的戰事,與迦太基人產生了衝突。這個過程比較複雜,大概打了20年左右,最終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終。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結果是羅馬人控制了西西里,迦太基人當中以哈米爾卡(漢尼拔的父親)為首的部分人不服,哈米爾卡是迦太基當時的名將,在布匿戰爭最後階段有著活躍的表現。

    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人失去了制海權,到後來海軍就不是羅馬人的對手了。戰爭結束後不久,迦太基爆發了內亂,哈米爾卡經過三年左右的時間平定了這場內亂,但在內亂期間,羅馬人乘機奪取了原屬於迦太基的科西嘉島和撒丁島。

    以哈米爾卡為首的一派迦太基主戰派認為迦太基在失去西西里島後,需要透過在西班牙的擴張以補充實力,於是哈米爾卡便帶著自己的部眾到了西班牙,在哪裡為迦太基開闊出了一片新的領地。

    其實在哈米爾卡看來,迦太基與羅馬遲早還會有一戰,他在西班牙的擴張也是為接下來的一場大戰做準備。在西班牙的擴張,使迦太基人不但獲得了大量的人口資源,還獲得了當地大量的礦產資源,為戰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援。

    不幸的是哈米爾卡在一次戰鬥中意外身亡,此後經過哈米爾卡部眾在西班牙的經營,到了漢尼拔成為西班牙總督的時候,已經具備了開戰的實力。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夕羅馬與迦太基勢力範圍

    從西班牙到坎尼戰役

    在公元前218年,漢尼拔帶領西班牙大軍正式向羅馬宣戰,出發的時候漢尼拔擁有9.1萬步兵、1.2萬騎兵和37頭大象,他的計劃其實一開始也只有他自己清楚,那就是直接進攻羅馬本土。

    ▲漢尼拔進軍義大利示意圖

    在經過了比利牛斯山、越過了如今法國西南部、跨過阿爾卑斯山後,漢尼拔成功地到達了義大利北部,當時這一地區還不是羅馬人的地盤,居住在這裡的是高盧人。

    翻越阿爾卑斯山後,漢尼拔的部隊只剩下了2.6萬人,其中2萬名步兵和6000名騎兵。當然,這也在漢尼拔的計算之內,他的計劃是到了義大利以後吸納當地的高盧人加入他的部隊以補充兵力。這一計劃得到了實施,當地有2.4萬名左右的高盧人加入了他的部隊,使他的部隊擴充到了5萬人左右。

    進入義大利後,漢尼拔先後展開了四次會戰,分別是提挈諾戰役、特雷比亞戰役、特拉西梅諾戰役和坎尼戰役,每次戰役都以獲勝高中,重創了羅馬軍隊。

    尤其是坎尼戰役,這一戰殲滅了大約8萬羅馬軍隊,是羅馬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大戰。

    那麼問題來了,在坎尼戰役之後,為什麼漢尼拔不進攻羅馬,而是到後來又不得不回援迦太基呢?他不進攻羅馬的原因在於羅馬太強大。

    漢尼拔不進攻羅馬的原因

    當時來說,羅馬是以羅馬為中心,眾多國家和城邦共同組成的一個“羅馬聯盟”體系,羅馬是盟主,其他國家和城邦有出兵的義務。從動員能力來說,羅馬擁有25萬人的動員能力,其整個同盟體系擁有75萬人的動員能力。在人口上來說,當時的羅馬城就有50萬人口。當時的漢尼拔雖然獲得了坎尼戰役的勝利,但他手上的部隊只有大約5萬人左右,以5萬人左右的兵力進攻一個50萬人的大城市其實是不現實的。

    在漢尼拔的計劃中,他並不急於攻佔羅馬,因為他知道攻佔羅馬還不現實。他的計劃是瓦解羅馬聯盟體系,使眾多國家和城邦脫離羅馬之後再進攻羅馬。

    這是漢尼拔沒有進攻羅馬的第一個原因,當時的羅馬還非常強大,儘管他獲得了坎尼戰役軍事上的重大勝利,但也不足以能夠攻下羅馬。

    漢尼拔沒有進攻羅馬的第二個原因在於,他後來瓦解羅馬聯盟的戰略失敗了。雖然他獲得了坎尼戰役的勝利,也雖然有部分城邦和國家脫離了羅馬聯盟,但是整個羅馬聯盟從大體上來說還是非常穩固的,有許多羅馬同盟國家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對羅馬的支援。這也是緣於羅馬其強大的包容和同化能力。

    羅馬聯盟並不是一天形成的,按照羅馬人的話來說,“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實整個羅馬聯盟是羅馬在幾百年時間裡慢慢形成的,在這幾百年中,羅馬與其周邊的國家和城邦逐步融合,逐步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聯盟體系,這種聯盟體系並不是短時間內的軍事勝利所能瓦解的,對此漢尼拔的認識並不到位。

    第三個原因在於,羅馬人調整了作戰策略。在坎尼戰役之前,羅馬人致力於與漢尼拔展開會戰,但是在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認識到與漢尼拔會戰基本不可能獲勝,便對漢尼拔採取了防守的態勢。

    坎尼戰役之後,漢尼拔每遇到羅馬軍,無論他怎麼發起挑戰,羅馬人都高掛免戰牌,死死地守在營地或者城池裡,就是不出來與漢尼拔展開野戰。但只要漢尼拔一走,在漢尼拔不在的情況下,羅馬人馬上就對漢尼拔的據點展開攻擊。由於漢尼拔軍中沒有獨當一面的大將,除了漢尼拔本人,其他人其實都不是羅馬軍團的對手,因此漢尼拔的部隊也就在長時間的消耗中一點一點地被消耗掉了。

    ▲漢尼拔被譽為“西方戰略之父”,是羅馬人的噩夢

    在義大利戰場,羅馬軍中主要的將領有以下三人:

    費邊,被譽為“義大利之盾”,此人當時已經年老,以善於防守著稱,在對戰漢尼拔的策略上一直採取的防守態勢,也一度被羅馬人嘲笑為“懦夫”。但是在坎尼戰役之後,費邊防守的策略得到了羅馬人的認同,他也就被稱為“義大利之盾”,常年擔任羅馬方面軍統帥,堅定地執行著對漢尼拔防守的策略。

    馬爾凱魯斯,被譽為“義大利之劍”,從這個稱號上來說就知道此人擅長進攻。在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叛變之後,他負責帶領2個羅馬軍團展開對敘拉古的攻略。在他的不斷進攻下,羅馬人最終拿下了敘拉古,穩定了西西里島的局勢。

    之後他回到義大利本土,羅馬人繼續發揮“群狼”戰術,進攻漢尼拔不在的地區,而漢尼拔不得不帶兵去援救被羅馬人攻擊的城市過程中,馬爾凱魯斯帶領著他的部隊不斷地貼著漢尼拔,並不斷地與漢尼拔展開交戰。這種交戰有時候漢尼拔贏了,有時候馬爾凱魯斯贏了,也就打成了消耗戰,但畢竟是在義大利本土,漢尼拔是消耗不起的。令漢尼拔頭疼的是,無論他怎麼跟馬爾凱魯斯打,馬爾凱魯斯就是不妥協,贏了輸了照舊堅決死咬著漢尼拔,搞得漢尼拔非常頭大。

    後來馬爾凱魯斯死於一次意外,在一次勘察地形的時候遇到了漢尼拔埋伏的騎兵,在交戰中身亡。

    尼祿(不是那個暴君尼祿),是當時羅馬軍中一位年輕氣盛的將領,以頑強勇猛著稱。在數次與漢尼拔交手的過程中,尼祿雖然常處於下風,但是勢頭卻從來不減,頗有馬爾凱魯斯的作風。尤其是在後來漢尼拔的二弟哈斯德魯鮑爾帶領5萬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南下與漢尼拔會合的時候,尼祿帶領自己的7000名精銳部隊加入了對哈斯德魯鮑爾的狙擊作戰,並獲得了戰役的勝利,擊殺了哈斯德魯鮑爾,使漢尼拔兄弟會合的戰略化為泡影。

    除了以上三位,羅馬軍中戰力強悍的將領非常多。如果給每位將領的軍事能力打分的話,漢尼拔是100,而羅馬軍隊的將領基本在80-90之間,漢尼拔陣營中的將領則基本在50左右。畢竟義大利戰場是個大的戰場,漢尼拔不可能會同時出現在每一個戰場,只要他不在的地方,漢尼拔的部隊與羅馬人交手總是失敗。

    就這樣漢尼拔的部隊就在這種不斷的轉戰當中被消耗掉了,也就逐漸沒有了進攻羅馬的力量。

    漢尼拔回援迦太基的原因

    漢尼拔回援迦太基,是在不得不回援的情況下回援迦太基的。原因就在於羅馬的戰神大西庇阿 。

    大西庇阿是一位戰爭天才,如果說漢尼拔的軍事能力是100的話,那麼大西庇阿至少在95以上,是羅馬軍中軍事能力最強的,也是羅馬的第一戰將。

    他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首先是擔任了西班牙方面的羅馬軍統帥。在他的帶領下,羅馬軍在西班牙的多次會戰中獲勝,並擊敗了迦太基人的主力,佔領了漢尼拔的老巢西班牙。

    之後西庇阿帶領羅馬軍團登陸了北非的迦太基本土。在西庇阿看來,要讓漢尼拔離開義大利羅馬本土,就必須要進攻迦太基本土,按照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圍魏救趙”。

    ▲漢尼拔與西庇阿,同一時代的兩位英雄人物

    迦太基的弱點就在於,其將領來說除了漢尼拔,其他人基本都不能打。軍事能力來說,在北非與西庇阿交戰的迦太基將領的軍事能力基本都在50左右,雖然兵力優勢很大,有9.1萬人,西庇阿一開始也就2萬多人,但是在西庇阿出色的軍事能力面前,兵力優勢也是浮雲,迦太基大軍連續被西庇阿擊敗,最終在迦太基主力連連被西庇阿重創,本土受到生死威脅的情況下不得不召回了漢尼拔。

    回到迦太基的漢尼拔與西庇阿展開了一場決戰,是為扎馬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漢尼拔敗北,這一戰之後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以迦太基人的失敗而告終。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在漢尼拔取得了坎尼戰役重大勝利之後,他沒有進攻羅馬,原因在於當時的羅馬還十分強大,漢尼拔沒有力量拿下羅馬。

    最終漢尼拔不得不回援迦太基,原因就在於他沒能瓦解羅馬聯盟體系,最終在義大利消耗掉了主力部隊。而西庇阿出色的作戰能力,使羅馬攻佔了漢尼拔的老巢,西班牙地區,又在迦太基本土連連獲勝,直接威脅到了迦太基的存亡,使得迦太基不得不召回了漢尼拔與西庇阿在北非作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陽的質量是如何牽引住處在邊際的奧爾特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