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遙lgy
-
2 # 平凡人讀史記
史書上對李信的記載非常少,隻言片語,連生卒年都不詳。
公元前225年,年輕驕狂的李信,率軍20萬攻楚,被項燕所敗之後,率軍逃走。然而根據王翦列傳上的記載推測,嬴政並沒有對李信進行問罪,而是繼續任用他。在後來的四年裡,李信在攻取遼東、滅齊的戰爭中立下大功。
李信分別與王賁攻取遼東,滅了燕國,一路追殺,俘虜了燕王喜。一年後,李信在王賁麾下,兩人攻入齊國,俘獲了齊王建。
關於李信最後的結局,史書仍沒有記載,據推測:李信最後得以善終。
因為嬴政對他十分信任,稱讚有加,不會因一次戰敗,秋後算賬進行賜死。其次,李信有個很有名的後代,就是飛將軍李廣。
-
3 # 良人一品
秦國滅掉魏國之後,秦王贏政又把戰略重點從中原轉移到了南方荊楚地區,並且把下一個攻擊的目標鎖定為楚國。
楚國在戰國早期的時候也有過變法活動,當時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一年後,吳起擔任楚國令尹,開始主持變法。他認為當時楚國兵力弱、國家貧困的原因是“大臣、封君太多”,於是他大力裁減無能的大臣們,削奪了封君的一些特權,強化了君主的權力,同時不斷地擴充兵力,率兵向南平定了百越,楚國由此強盛起來。但是,楚悼王去世後,吳起也被那些反對變法的貴族大臣們聯手殺害了。吳起死後,許多變法措施沒有堅持下去。
如果楚國的變法圖強能夠堅持下去,楚國完全有可能最先實現統一中國,因為當時楚國的疆域最大,佔據著中國南部、東部和吳越的廣大地區,兵精糧足,物產十分豐富。
楚國是最早實行郡縣制度的國家之一,但由於吳起變法時間比較短,變法的力度和效果遠遠不如秦國的商鞅變法。
在後來依靠變法崛起的戰國七雄相互爭鬥的關鍵時期,楚國卻出—位昏君,那就是楚懷王。他的戰略決策一再失誤,導致楚國在七國競爭中失去了原有的優勢。
當時齊國、楚國一度聯手抑制秦國的擴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秦國於是派張儀遊說楚懷王。張儀以奉獻600裡土地為誘餌,勸說楚懷王與齊國斷交。楚懷王貪圖小利,又沒有戰略眼光,就與齊國斷交了。張儀見破壞齊、楚聯盟的計策已經成功了,於是就改口說只給楚國6裡土地封邑,楚懷王一怒之下,又與秦國斷交了。
盛怒之下的楚懷王派兵與秦國交戰,被秦軍俘虜了楚軍的主將和副將,奪得了楚國600裡土地,楚國的漢中郡從此納入了秦國的版圖。楚懷王惱羞成怒,竟然不計後果地調動全國的軍隊與秦國交戰,結果楚軍又一次戰敗,楚國的力量被大大的削弱了。
屈原當時在楚國任左徒,參與管理國家政事。可是楚懷王聽信了寵姬鄭袖、兒子子蘭、權臣上官大夫靳(腫)尚等人的讒言,對屈原的勸諫置之不理。秦國在奪得楚國600裡土地之後,又以結盟為誘餌,騙楚懷王到武關會見。楚懷王聽信子蘭的話,不顧屈原的勸阻,貿然前往秦國,被秦軍扣押,最後客死在秦國,成為天下人的笑柄。
楚懷王之後,楚國的實力更是一落千丈,而秦國在秦昭襄王的統治下更加強盛,在秦、楚之間的戰爭中,都是以楚國戰敗割地求和而告終。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焚燬了楚國先王墓夷陵,楚襄王被迫遷都於陳。公元前277年,秦軍又佔領了楚國的巫郡、黔中郡地區。
至此,楚國的疆域大大縮小了,國勢也今非昔比。
在後來春申君專政時期,楚國曾經一度恢復了強大。春申君有個門客叫李園,他貪圖富貴,將妹妹獻給春申君。李園的妹妹懷孕後,李園又慫恿春申君將妹妹獻給楚王,李園的妹妹後來生了一個兒子,被立為太子。李園也因此得到楚王的寵信。李園擔心春申君把這件事洩露出去,就派人埋伏在王宮的棘門外,將春申君殺掉了。
楚國陷入了內亂之中,國力更加衰落。
秦國如果現在出兵一舉滅掉楚國,看來應該是毫無懸念的事了。
秦王贏政召來老將王翦和將軍李信一起商議新的作戰計劃:“本此次召兩位將軍來,是為了商討攻打楚國的事情。兩位將軍認為滅掉楚國需要多少兵力?”兩位將軍沉默良久,都默默在心裡盤算著。
秦王贏政等了一會兒,先問王翦:“老將軍估計要用多少兵力?”老將王翦沉吟著說:“楚國地大物博,兵力強盛,再加上楚懷王入秦做人質,死在了秦國,楚華人都恨秦國,民間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歌謠流傳。因此,末將認為要想攻取楚國,至少需要60萬兵馬。”
秦王贏政聽到這裡笑了笑,沒有發表意見,又轉向李信說:“李將軍認為呢?”
李信驕傲地說:“我認為有20萬兵馬就足夠了。”“20萬就夠了?”“是的,只需20萬,而且是分兩路進攻,一路取鄢郢,一路攻平輿,然後在城父會師,待大江以北的楚軍全部被殲滅後,休整一些日子再向東攻打楚都壽春,捉拿楚王,滅掉楚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王將軍還有什麼意見嗎?”秦王又問王翦。王翦沉默不語,輕輕搖了搖頭。
秦王贏政讚許地看著李信說:“李將軍果然英勇,那就按你說的,你和蒙恬將軍各率領10萬兵馬,分兩路出擊,同時向楚國推進,捉楚王。”
李信領命而去,秦王看著王翦的白髮,心中暗暗感嘆:真是歲月不饒人啊!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的虎將如今已是老態畢露。看樣子國應該儘快培養新的接班人了。
李斯聽說這件事後,急忙來見秦王,勸說道:“楚國雖然日漸衰落,可是多年來一直擁有除巴蜀以外的大部分南方地區,那裡到處是魚米之鄉,物產相當豐富,經濟基礎十分雄厚。因此,消滅楚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秦王贏政自信地說:“我大秦國土地廣闊,兵精糧足,金銀如山,楚國即使再富有,也無法與我秦國相比!”
李斯堅持說:“李信將軍年輕氣盛,過於自信。還是王將軍閱歷豐富,老成持重。臣認為王將軍說得更有道理。”
秦王贏政很不高興地說:“你對楚國估計得過高了。”
李斯繼續說道:“臣認為楚國不僅物產富饒,經濟實力強,更主要的是楚國地域寬廣,內部地形複雜,雖然沒有進攻的實力,但是防守綽綽有餘。大王如果出師20萬,楚軍一定會誘使我軍深入,然後分散我軍力量,再利用地形優勢,集中兵力進行反擊。到那時,我軍就會陷入楚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進退兩難。”
可是秦王仍舊堅持李信的觀點,說:“先君昭王在位的時候,楚國號稱佔地5千里,雄師百萬。但是武安君白起只率幾萬人攻打楚國,就一舉攻克鄢郢,直抵竟陵。楚國根本無力反擊,最後只得舉國東遷。現在楚國日漸衰弱,財富、土地、軍隊還不到原來的一半,而我秦國卻比原來強盛很多倍。用比過去強五倍的兵力去消滅一個比過去弱小一半的國家,難道還會沒有把握嗎?”
李斯申辯說:“武安君白起當年之所以能用幾萬軍隊戰勝楚國,是因為當時楚國群臣互相嫉賢妒能,賢臣受到排斥,阿諛奉承之輩當道,百姓離心離德。”
但秦王贏政仍然一意孤行:“楚國現在是李園執政,君臣上下不和,空前腐敗,情況比當年白起伐楚時還糟糕。,
就這樣,秦王贏政派李信與蒙恬各率10萬人馬同時向南進攻楚。李信攻打平輿,蒙恬攻打寢城,全都大敗楚軍。
李信又趁勢拿下郢城、鄂(色)城,一路上勢如破竹,不知不覺滋生了驕傲的情緒。他滿面春風地笑著對部下說:“王翦將軍曾經說過楚軍強悍,但依我看,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待我和蒙將軍會師城父,直搗壽春,也讓楚軍知道知道我李信的厲害。”
一名部將站起身說:“將軍,我們不可太過輕敵。項燕所統率的楚軍主力部隊還沒有趕到,到那時一定會有一場惡戰的。”
李信哈哈大笑道:“楚軍早已經被我們的雄兵殺得聞風喪膽了,百里之內都沒有楚軍的影子。’說完又轉頭問旁邊的都尉:“我們的搜尋部隊發現到什麼敵情了嗎?”
都尉恭敬地回答:“末將已派出兩支搜尋隊伍,仔細搜尋了方圓百里以內地區,都沒有發現任何敵軍的蹤跡。”
“哈哈哈,楚軍一聽到我秦國大軍到了,早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李信率領著10萬大軍分作三路行進在崎嶇的山地上,遠遠地已經能望見城父的城牆了。前面有人飛馬來報:楚軍早已撤走,城父已經一座空城了。蒙恬將軍的先遣人員也已抵達城父,不過大隊人馬還在60裡之外,正在向這裡前進。
李信下了馬,巡視著在山區裡艱難行走的兵士們。一個副將前來請示:“將軍,今晚我們在哪裡紮營?是進城還是在城外?”
“一部分軍隊進城,一部分軍隊在城外紮營,這樣更便於警戒。”
“末將現在就傳令下去,就地築壁紮營。”副將秦勝說完轉身要走。
李信叫住了他:“現在方圓百里之內見不到敵軍的蹤跡,我們部隊近日行軍勞累,而且明天天一亮就進城,就不必再築壁了。”
秦軍的軍法規定,軍隊休息宿營,哪怕是隻停留幾個小時,也要伐木築壁,設定障礙物,以防止敵人偷襲。秦勝本想奉勸幾句,但是看到李信胸有成竹的樣子,就沒再多說什麼。
李信的部隊睡到半夜,突然聽到號角聲四起,喊殺聲震天,漫山遍野,殺出無數的楚軍,他們全都用黑布蒙著臉,每個人左手臂上都纏著一塊白布,在秦軍中左衝右突,十分勇猛。
秦軍從睡夢中驚醒,拼命抵抗,雙方展開一場混戰。楚軍有備而來,秦軍卻是倉促應戰,所以很快就抵擋不住了。秦軍無奈,只好向面突圍,卻正遇上楚軍埋伏。經過一夜的奮力廝殺,天明後秦軍只剩3萬人了,退守到幾個山頭上,等待蒙恬的部隊來救援。
蒙恬率領的部隊在30裡外的一處山路上也遭到了楚軍的伏擊,經過一天一夜的艱苦抵抗,終於衝出包圍。他們知道了李信部隊的情況後,正向城父這裡趕來準備援助。
原來,項燕率領的5萬楚軍都是精兵強將,他們跟隨在李信大軍的後面,三天三夜都沒有宿營,所以比李信大軍早一步到達城父。他們熟悉這裡的地形,就在山裡悄悄地埋伏起來,等李信率領大軍來到城父以後,趁李信大軍防備鬆懈時一舉偷襲成功。
楚軍採取的戰術是白天休息,晚上出擊。秦軍被困在山頂上,沒水源,還要受日曬雨淋,到了晚上,更要防備楚軍的襲擊,幾天下來就苦不堪言。就這樣,兩軍僵持了三天三夜,山頂的秦軍只剩下1萬多人了。
蒙恬率軍趕到時,楚軍突然撤走了,幾萬人好像一下子消失在群峰重疊的山裡了,變得無影無蹤。
蒙恬率領部下進駐城父,10萬人只剩下不到7萬;而李信率領的10萬大軍,到這時只剩下幾千人了,10名副將戰死了7個。
李信前思後想,認為是因為自己太過輕敵了,所以才會造成這麼大的損失。他看著自己手下的殘兵敗將,十分自責,當天晚上,就拔劍自盡了。
-
4 # 刪繁就簡347
公元前225年,李信帶20萬兵馬討伐楚國,被楚國將領項燕所率領的楚軍大敗,被楚軍攻入兩個軍營,七名都尉被殺。
李信這次戰敗是秦國統一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慘敗,因此秦王政對李信給與降職處分,所以在公元前224年--前223年的再次伐楚戰爭換由王翦掛帥。
秦王政僅僅對李信採取了降職處分,應該也是考慮了這次伐楚失敗不完全是李信年輕氣盛,輕敵妄為,而是在李信伐楚的過程中出現了意外的情況,就是身在郢陳 的昌平君突然起兵反秦,切斷了李信軍的後路,使攻楚的秦軍陷於前後受敵的困境,李信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遭到尾隨在後 的楚軍攻擊,李信遭到了前後夾擊,大敗而歸。
李信經歷了伐楚的挫折後又振作起來,在公元前222年與公元前221年,隨王翦之子王賁率領秦軍滅掉了燕國,齊國。李信為秦國戰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5 # 沒有跨不過溝
李信兵敗楚國後,李信的結局不外有三:一是賜死;二是老死或病死;三是戰死。但可以肯定的是,李信沒有造反,否則李信的後代也不會平安繁衍在隴西。高適詩曰: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雖然說的是李廣,但也可以套用在李信身上,更是說古到今的將軍。
我們翻遍古書,常常可以看到描述秦始皇的手下大將,分別是王翦、蒙恬、王賁、蒙毅和內史騰五位大將,對李信的描述與記載少之又少。
關於李信的記載,在徵楚失敗後,只在《白起王翦列傳》中短短的記載:王翦之子王賁,破定燕、齊滴。李信在王賁麾下,為平定燕、齊做出了貢獻。說明,李信在攻楚失敗後,仍是帶兵大將,沒有被處死或埋沒。
李信在歷史上的濃重兩筆:一是伐燕,二是攻楚。
在《白起王翦列傳》中,因為李信和王翦共同參與燕國戰爭中,所以被提及:秦將軍李信,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
這其中發生了什麼故事呢?高中的時候我們學習一遍課文《荊軻刺秦王》,它的開頭是這樣描述的:“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南燕界了。”當時正直戰國末年,秦國已經滅亡韓、趙兩國,兵臨燕國南界,虎視眈眈。
燕太子丹為救國家於危難,派出刺客荊軻,但最終失敗,死於咸陽宮。
秦王遭燕國使者刺殺,自然雷霆震怒,派出大將王翦率軍攻燕,正是在這場戰爭中,李信第一次嶄露頭角。
公園前226年,王翦率軍攻打燕國,李信作為麾下將領一同出征,作為秦軍的先鋒,李信率部抵達易水河畔,輕騎突進擊敗燕太子丹。燕軍退入都城薊(今北京),隨後王翦主力趕到完成合圍,很快被秦軍攻克。薊城失陷後,燕王喜退保遼東,將太子藏匿於衍水,燕國勢力已經苟延殘喘。但是,當時已經臨近冬季,秦軍將士不適應遼東苦寒之地,加上戰線過長,補給困難,王翦不想在戰。
而李信卻主動請纓,要求親率精兵數千,繼續追蹤燕王及燕太子,完成此次戰爭的目的——派出刺客的元兇燕丹,仍未擒獲。他認為應該一鼓作氣擊潰燕軍,擒獲燕太子,王翦權衡再三,准許了李信繼續追擊。黃色箭頭為燕王喜逃跑方向
此時的燕王喜從薊城退往遼東,連續奔逃一千多里,已經勢竭力窮。而李信緊追不捨,燕王喜為了保住國運,殺了太子丹獻給秦王以求和平。
此時燕丹正在遼東衍水之間,只有十餘門客跟隨,雖然家國破碎,但是他並不絕望,期盼有朝一日得到父王得召喚,從圖燕國。不料盼來的是要取他的人頭,獲得燕國的延續,大為震驚!雖然奮力反抗,最終連同門客一起被殺,首級被燕王喜獻於秦軍。可憐燕太子丹空有圖存之志。後來燕人為了懷念燕太子丹,把衍水河改名為太子河。太子河
這件事使秦王嬴政對李信的信任到了極點。
在討伐楚國的時候,秦王嬴政問李信需要多少人,李信請兵20萬,可是王翦卻說需要60萬,秦王嬴政誇讚李信:“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史記》)
結果,李信在伐楚的過程中,大敗。
秦王聽後,大怒於是找到王翦說了這樣一段話:“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史記》)
可見這場戰役成為秦王的恥辱,李信輕狂、輕敵,且年紀輕對戰事沒有足夠的分析,可是秦王一國之君棄老臣不用,不僅在楚國面前折損顏面,在大臣中也是有辱王面,因此成為秦王心中的芥蒂。
雖然事後秦王依然重用李信,但不代表心中釋然,後期秦王對李信的派遣委任主要是助戰,而非主將。
李信伐楚失敗,主要原因在於楚國本身實力強大,燕國雖為戰國七雄之一,但國力和南方的楚國比不可同日而語。秦國出兵二十萬可以作為牽制和消耗,但想直接亡楚,恐難以實現。李信的勝利源自輔助
縱觀李信的戰場生涯,初次嶄露頭角的燕國戰場上,為王翦的輔助,當然確實是輔助中的神來之筆。
之後秦王攻打齊國,命王賁和李信率軍攻打,雖然是兩人合力攻下齊國,但是,王賁卻是主將。
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建立了大秦帝國,稱始皇帝,在這之後,史書上就沒有關於李信的記載。曾於他一起並肩作戰的王賁、蒙恬,都在秦國高層擔任要職。
秦二世的時候,蒙氏家族滅亡,王翦之孫王離做為秦軍將領,卻在鉅鹿之戰中被當年的楚軍主帥項燕之孫,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擊敗,也算是一個歷史輪迴吧!
李信的結局在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錄,日後的秦末戰爭中,也沒有出現李信及李家後人。或許始皇帝統一天下後,李信因為之前的伐楚失敗心灰意冷,選擇了卸甲歸田?真實的歷史已經過去了,只留下一片煙雨讓人們回味。
回覆列表
李信,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人。司馬遷《史記》裡說“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秦始皇說“李將軍果勢壯勇”。都可以說明,李信是位了不起英勇的年輕的將領。
很多人知道李信,是因為他攻打楚國時,打敗而歸。其實李信在這之前,也有不少的戰功,不然秦始皇怎麼會欣賞他用他呢?
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出兵漳水鄴城,李信帶軍出兵太原,合擊趙國,一舉攻破趙國。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單派荊軻刺殺秦王不成‘,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國。公元少226年,李信率部先到易水河畔,攻打燕太子單,是燕太子到退守北京。王翦大隊包圍北京後,燕王喜和太子單逃亡遼東。李信緊追不捨,燕王喜獻出太子單的首級,李信與王賁依然追趕。這一仗是秦王對李信更加信任了。
公元前225年,秦王打算攻打楚國,就召集將軍們開會研究。熟知李信果乾勇猛,問李信,打楚國需要多少人馬?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秦王又問王翦,王翦說至少要六十萬人馬。秦王就說,王將軍老了,李將軍果斷勇敢。於是派二十萬人馬給李信,去攻打楚國。
結果,李信被項燕打敗,督尉被殺七人。李信敗回,秦王大怒,李信被革職。
公元前222年,李信跟隨王賁(王翦的兒子)攻取遼東,俘虜了燕王喜,燕國滅亡。公元前221年,李信與王賁率十萬大軍從燕國南下,攻打齊國。很突然功破齊國都城臨淄,齊王投降。
從李信攻楚國失敗後背革職,後來又與王賁一起攻打燕國,齊國看的出來,秦王后來還是又起用了李信的,說明紀信還是“一將難求”是個人才。至於,李信後來如何,沒有詳細的資料。無非是戰死,賜死,或是無疾而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