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暴走的肥貓

    第一康熙在位時間太長,長達61年,成為中國古代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長年在位的君主與日益長大的太子之間必然產生矛盾。

    第二康熙的皇子都太優秀了,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任何人都在清朝都是優秀的君主。所以太子和皇子的矛盾較突出。

  • 2 # 四川達州人

    最大的問題是:

    康麻子喜歡玩權術,搞平衡。

    本來,康熙對廢太子給予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待遇,又默許索額圖擴張勢力。結果廢太子借這個機會發展成龐大集團。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就難免出現互相勾結,貪汙舞弊等案件,康熙很不滿意,所以就故意放明珠大阿哥集團與之對峙,最終廢太子集團(不是廢太子本人)甚至密謀除掉康熙讓太子提前上位。

    所以當廢太子與大阿哥一起倒下,各路牛鬼蛇神都跳出來爭奪太子位,康熙又只能放出廢太子,又以諸子為王,管部,實際就是允許各子爭奪,以平衡勢力。

  • 3 # 歡喜小豆哥

    康熙過早確立皇太子,且給予太子臨政、領兵的特權,這便必然導致太子周圍形成一群阿諛奉承之人,結黨營私;而康熙對太子的特殊關愛甚於諸皇子兼其弄巧成拙,給予諸皇子兵政大權,這必然引發諸皇子與皇太子之間矛盾叢生。據載,胤礽諸兄弟中,唯有與皇三子胤祉保有較好的關係。

  • 4 # 豫北老崔

    縱觀中國曆朝歷代,各朝皇子們皇位之爭接連不斷,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堪稱歷史之最。我們瞭解這段歷史之後,也許會好奇,康熙早已冊立了太子,為何還會出現九子奪嫡的局面呢?

    清朝的祖制是出現九子奪嫡的原因之一

    從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自稱皇帝,至此中國進入中央集權的封疆王朝,隨著朝代的更替,天下已然變成了家天下。皇帝萬人之上第一人,享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權利,如此誘惑之下,各朝皇子不無上演爭奪帝位的大戲。

    當然清朝也不例外,每個皇子都想著登上大寶,繼承帝位,真正視帝位如無物的少之又少。只所以出現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的局面,清朝祖制是擇優而取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當年努爾哈赤就曾經立過兩次太子,一次是立褚英為太子,結果被努爾哈赤處死,後來代善為太子,後來被自己廢除。

    透過努爾哈赤兩度立太子的事情之中,努爾哈赤發現過早立太子並不能穩定朝政,反而讓太子嬌縱放肆而影響君權,所以後來成了皇位繼承人由各貝勒推舉而出,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擇優而取。

    擇優而取雖然改變了太子嬌縱放肆,讓眾皇子之間都有機會繼承皇位,同時解決了後世君王碌碌無為的問題。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擇優而取同樣會使各個皇子之間存在競爭,當然良性競爭是一件好事,但是往往惡性競爭要多於良性競爭。

    康熙廢立太子之舉讓眾皇子為了皇位互相競爭起來

    我們都知道清朝到了康熙年間是立過太子的,康熙早年就將胤礽立為太子。太子成年之後,在康熙默許之下太子享受與帝王不遑多讓的禮儀,這時眾位皇子還沒有爭儲之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前期由於康熙過分溺愛太子,在加上太子享受著與帝王差不多的禮儀,自然很多阿諛奉承之輩時常圍繞在太子周圍,慢慢的形成了太子結黨營私的局面。

    不但如此,太子在阿諛奉承之中慢慢的迷失自己,不但嬌縱放肆,甚至一度說出哪有做太子做幾十年的言論,因此康熙一度廢除太子儲君之位。

    康熙廢除太子之舉讓眾位阿哥看到了希望,眾阿哥認為自己本身也有機會繼承皇位,其中年紀大阿哥年紀最長,其認為自己應該繼承皇位,其他阿哥出於各種原因都覺得皇位非自己莫屬,九子奪嫡慢慢也就上演了。

    康熙對眾位皇子的態度也是形成九子奪嫡的重要原因

    康熙雖然是一代帝王,同時也是眾位皇子的父親,所謂手心手背都是肉,康熙對待眾位皇子都是差不多的親近。

    同時對各位皇子的教育都是悉心培養,讓眾位皇子參加政事和軍事,這樣各位皇子都有獨擋一面的能力,眾位皇子隨著能力的提升自然慾望也會隨之加大。往往能力與慾望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眾位皇子在軍事和政事上的出眾,加上文臣武將們的阿諛奉承,讓眾位皇子忘記自我,都出現了登上大寶的念想。

    想要登上帝位,自身勢力和威望是不能缺失的條件,威望取自民眾和大臣們,慢慢的眾位皇子都尋找志同道合的臣子,各位臣子面對皇子們爭奪帝位選擇了站隊,加上皇子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慢慢的形成多個黨派,九子奪嫡大戲就此上演。

    綜合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就是康熙一手造成的,只是康熙的出發點是讓眾位皇子齊心合力治國平天下,出發點雖好,可是皇子們面對帝位的誘惑出現了惡性競爭。

  • 5 # 小哥解讀歷史

    答:歷朝歷代不管立沒立太子皇位之爭從未斷過,康熙雖立太子但太子不爭氣先後兩次被廢,經過不斷的勾心鬥角最後皇四子愛新覺羅

    胤禛,上位後對待自己的兄弟都心狠手辣十四皇子比其他幾位皇子的結局算是不錯的了。

  • 6 # 歷史爆破手

    康熙立太子是很早的,在康熙十四年就立了太子。所謂“名分早定”,說的就是太子胤礽了。但到了康熙晚期,卻出現了“九龍奪嫡”的現象,堪稱清朝歷史上最慘烈的皇權爭奪戰。那麼,康熙早已冊立太子,為何出現“九龍奪嫡”的局面?

    清朝早期立太子的制度遺留

    因為滿清是“馬上得天下”,在創業初期,外部和內部的鬥爭形勢都是十分殘酷。如人主能力不行,不僅駕馭不住驕兵悍將,還很有可能對草創的政權形成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努爾哈赤在褚英、代善兩個兒子都先後被廢之後,並沒有選定太子。皇太極當初之所以能上位,是因為眾貝勒們的推舉。

    皇太極在位期間,也沒有冊立太子。順治也是在皇太極駕崩後,由王室貝勒推舉出來的。所以,滿清初期的繼位制度,就是“立賢”。只有賢能的繼位人,才能帶領大清走向強大。這和漢族政權的“立嫡立長”原則是完全不同的。這也給了康熙的諸位兒子以幻想,所以每個人都拼命地表現,希望自己可以登上太子之位。

    太子不爭氣,其他皇子能力太強

    太子胤礽兩歲便被立為太子,康熙甚至親自教他讀書,還請大學士張英、李光地等人做他的師傅,可謂是對胤礽寄託了很大的厚望。只是隨著胤礽做了三十幾年的太子後,越來越驕縱。在康熙生病的時候,胤礽臉上並沒有表現出憂傷的神色,這在古代就是不孝的表現。後來索爾圖謀反事發,也對太子有影響。雖然太子沒有被廢,但是整天提心吊膽,和康熙之間形成了很深的裂隙。後來康熙廢除太子的時候,列舉了胤礽十幾條罪狀: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暴戾淫亂、結納朝臣、專擅威權、窺伺康熙舉動等等,甚至康熙還擔心被胤礽鴆殺或者謀害,由此可見父子兩人心裡隔閡有多麼深了。

    而且不同於以前的朝代,康熙對許多皇子都進行了培養。行軍打仗帶一部分皇子,行營圍獵帶一部分皇子,甚至朝廷部門也安插皇子參與政務。這樣固然是鍛鍊了皇子的能力,但無疑之中也助長了皇子的野心。尤其是他們在看到太子位置不穩的時候,內心的野心更是被無限放大,以致於不可收拾。前後捲進來的皇子有九位,所以被稱之為“九龍奪嫡”。

    清朝政權的特殊性

    蒙元、滿清的政權,除了宗室之外,還有一個十分特殊的地方,那便是“部族”。這兩個政權,又可稱之為“部族政權”。在清朝的時候,除了宗室、朋黨之外,清朝還比以往的漢族王朝多了一股“部族”的力量。中央政府滿族的官員佔多數,地方上總督、巡撫原則上都需要滿族人出任。即使漢族人有少數人能做到這樣的高官,數量也是極少。這就是少數“部族”統治多數民眾,而造成的現狀。但是部族的內部,卻是還有區分遠近,最明顯的就是八旗制度了。

    康熙時期,皇帝自領上三旗,其他王室貝勒領下五旗。而各皇子之間,因為姻親、包衣、門人等等制度,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因為需要“部族”統治,這些人基本都得到重用。然而,如果他們想要為本旗獲得更多的資源,那只有把能代表自己利益的皇子推上去,才可以攫取更多的權力。當初,順治皇帝就是在各旗的力量平衡之下,才登上皇位。八旗制度,一直到乾隆時期,才全部由皇帝掌握,對皇儲的影響才降到了最低。

    綜上所述,之所以康熙早早立定太子,可後來還出現“九龍奪嫡”,是因為建國初期制度的特殊性,給了其他皇子幻想的空間。等到後來太子本身出現問題,太子位置不穩,再加上其他皇子能力、野心漸漸滋生。再加上其他想要獲取更多資源的政治勢力的推動,讓這場皇權之爭更加慘烈。所以,經此一時期,雍正才發明了“密詔立儲”,而不會預先立定太子。從康熙到終清一世,不立太子便成了政治默契。

  • 7 # 伊耆角木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清朝原先的傳統和康熙本人的決策問題。

    一、康熙之前沒有立太子的傳統

    與漢族王朝總是早早解決儲君問題不同,清朝及其前身後金政權,由於是漁獵民族,保留了一些部落特徵,在康熙之前並沒有立太子的習慣。努爾哈赤先後將長子褚英囚禁殺死、將次子代善剝奪繼承人權利,最後是努爾哈赤死後,四大貝勒公推其第八子皇太極即位為大汗。皇太極後來雖然稱帝,但也沒有明確繼承人,甚至都不能保證一定由兒子即位,以致他死後,長子豪格與弟弟多爾袞爭位,劍拔弩張,最後妥協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成為順治皇帝。順治雖然入關,也有了皇后,但皇后無子且不得寵,依然未立太子,等順治駕崩時,長子牛鈕已死,卻也不是更年長的次子福全即位,而是選擇了第三子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所以,康熙之前,清朝根本就沒有過任何一個太子,那麼清朝也就根本不怎麼把太子這件事當做理所當然。因此胤礽雖為太子,其權威卻無法與之前王朝的太子相比。

    二、清朝皇子“散養”導致能力強野心大

    這是對比明朝而言的,明朝皇子幾乎可以說是“圈養”。由於明朝往往早早將嫡長子立為太子養在宮中,其他皇子到了一定年紀就要到封地就藩。並且由於明朝有朱棣靖難之役的先例,所以對藩王看守特別嚴格,無旨意不得擅離封地,被地方官嚴加看管,他們除了吃喝玩樂也沒什麼別的事可做。但清朝不一樣,由於傳統上都要學習騎射,自然也是閒不下來,後來雖然入關,這些傳統也沒有荒廢。康熙即位後更是有意栽培各皇子,給他們各種差遣。比如三阿哥胤祉修書、十四阿哥胤禵帶病出徵等等。康熙親征準噶爾時年長的幾個皇子還隨軍出征,管理軍營。更不要說平時各部各寺的日常事務,也會交給皇子們分管。皇子們在鍛鍊能力的同事,與大臣的關係一天天好,野心也一天天大,也有了能力和太子一較長短。在他們看來,一直養在深宮的太子根本沒那麼高不可攀。

    三、太子兩度被廢證明地位並非不可撼動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導致儲位爭端白熱化。自從康熙十四年被冊立為太子,胤礽做了三十三年儲君,卻依然被康熙廢黜,這充分說明了,太子之位並不是那麼牢不可破,既然儲位空缺,那其他皇子還不躍躍欲試嗎?當然就要互相攻擊、盡力表現。向大阿哥胤禔提出殺胤礽,三阿哥胤祉舉報胤禔用巫蠱之術害胤礽,推薦新太子時八阿哥胤禩的黨羽想盡辦法要把他推上太子寶座。都是在那個時間爆發出來的問題。沒有太子被廢,恐怕這些情況都不會顯現。而因為太子第一次被廢,此後雖然康熙為了穩定朝局復立胤礽,但皇子們的心理就是你能被廢一次就能被廢第二次,所以太子權威進一步降低,胤礽也因為心理上的不平衡產生了報復心理,結果又在康熙五十一年二次被廢,徹底一蹶不振。

    四、二廢太子後遲遲未定繼承人

    自從康熙五十一年二廢太子,到康熙六十一年駕崩,十年間未立太子,導致皇子們爭端更是不斷。康熙不僅沒有立太子,甚至給出了完全不同的“暗示”。比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康熙一方面讓胤禛代自己祭祀,一方面卻把十餘萬大軍交給胤禵讓他做大將軍王代自己出徵青海。以年長而言胤祉又是被圈禁皇子外最有機會的,但康熙卻偏偏對廢太子胤礽的長子弘晳寵愛有加,絲毫沒有受到胤礽被廢的影響,依然在宮中享受皇長孫待遇,甚至傳言康熙為他有第三次立胤礽的打算。這種種傳言,更是讓儲位撲朔迷離。恐怕康熙自己心中也一直沒有真正確立繼承人。

    就是因為以上四點清朝的前期傳統和康熙自己的決策問題,導致康熙朝雖有過太子,卻是九子奪嫡,紛爭不斷。

  • 8 # 布夫舟

    清朝崛起於關外,它原本是沒有立儲制度的。他與一般傳統的封建王朝不同,傳統封建王朝是嫡長子制,而清朝不是。努爾哈赤去世以後,戰功頗多的八貝勒皇太極成了皇帝。皇太極死後,親貴達成妥協,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帝。

    三藩叛亂初期,康熙帝根據漢人的嫡長子制,冊立嫡長子胤礽為太子,當時的胤礽不過是一歲的嬰兒。讓康熙意想不到的是冊立胤礽為太子為日後帶來太多的麻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當時的條件根本不適合嫡長子制。康熙立太子的時候,根本沒有成熟的應對策略,來妥善處理太子,皇子的關係。

    以明朝為例,明朝的時候,隨著文官集團崛起,在皇位繼承過程中幾乎普遍遵守了嫡長子制。哪怕皇帝動了廢太子的心思,他也很難廢掉太子。

    由於康熙不顧大清自身的獨特性,貿然立嫡長子胤礽為皇帝,明顯容易出問題。其後,他讓太子參與朝政,形成太子黨,然後又讓諸皇子參與政事,為他們爭奪皇位創造機會。於是太子與皇子,太子和諸位皇子之間矛盾重重,形成九龍奪嫡的局面。除了清朝自身的獨特性以外,歷來奪嫡就是難以避免的問題,二者本身就有衝突。

    說到底是太子胤礽的權力與康熙的權力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胤礽成了太子,自然擁有特殊地位。特別是胤礽參與朝政,代替康熙處理政務,使得大批官員成了太子黨。

    這種情況下,胤礽自然就影響了康熙的權力。正如康熙本人所說的那樣:

    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其行事也 。

    對此康熙表示“大權所在,何得分假於人”。

    其實不光康熙為難,手底下的大臣也為難。當時的大臣在康熙和胤礽之間很難相處,如果他們聽太子胤礽的,康熙不樂意,可能立刻遭到打壓;如果他們聽康熙的,將來若是胤礽繼承皇位,他們也會被清算,於是便產生了一種“兩處總是一死”的艱難局面。

    當然,太子胤礽本身也有問題。太子胤礽不像《雍正王朝》中那樣無能,但是由於本人獨特的地位,使得他非常的驕橫。他曾經當著康熙的面罵自己的師傅,甚至還鞭打過平郡王納爾泰。

    他本人也非常貪財,經常向地方管理勒索。所以以康熙的標準,胤礽也不太適合做繼承人。

    正是康熙和胤礽關係的對立,使得其餘皇子看到了希望,他們紛紛參與到奪嫡之中,希望扳倒塔子胤礽,自己成為大清的繼承人。

    比如大阿哥胤褆,由於年紀最大,早就蓄意奪取胤礽的太子位。康熙原本就是十分喜愛胤褆,委派給胤褆的事情也最多,這無疑助長了胤褆奪嫡的野心

    胤褆迷信巫術,於是利用巫術魘鎮胤礽。當康熙宣佈廢除胤礽,讓胤褆保護自己的時候,胤褆趁機向康熙建議,希望由他去誅殺胤礽。這讓康熙極為不滿,於是胤褆被康熙視為亂臣賊子,被嚴加看守起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9 # 逝去即歷史

    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其實在各位皇子成年以後已經有了徵兆,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從古代尤其是春秋開始,古人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就是太子不一定能夠繼承皇位。

    如果能夠將太子搞下來,就有可能取而代之,當上皇帝。而且當上皇帝后還有篡位的情況存在。最典型的就是隋煬帝楊廣弒父殺兄當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當上皇帝。

    2、清朝開始也沒有帶一個好頭。

    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就兩次立太子都沒有立成。皇太極、順治都不是太子當上皇帝的。皇太極是靠的自己的實力奪取的皇位,順治也不是太子,是多爾袞和諸位王公大臣妥協的產物。康熙登上皇位的原因居然是他生過天花,不會夭折。所以在清朝康熙以前,太子身份登上皇位的沒有。

    3、康熙皇帝培植的野心。

    一方面康熙想要將皇位傳給太子,一方面康熙又怕江山社稷所託非人。太子不能擔當起這個重大的責任。因為康熙心目中也沒有一定要太子繼位的執著,不合適廢掉就可以了。

    所以康熙在大多數皇子成年後,陸續的安排太子和眾皇子去處理國家的事物,鍛鍊太子和皇子的能力。

    結果在培養的過程中使得各位皇子就產生了野心,逐漸形成了“九子奪嫡的場面”。

  • 10 # 大然桌布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列出九王奪嫡的主要人物:太子黨:太子胤礽 八爺黨: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 四爺黨:老四、老十三 還有就是大阿哥還有三阿哥。

    廢除太子

    太子胤礽是康熙第二個兒子,在他滿週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封為太子,那時候的太子自幼好學,也比較擅長弓馬騎射,數次監國,也算是比較優秀的皇子了,確實幫助康熙分擔了不少工作壓力。但是後期的胤礽變得驕橫,並且結黨營私,這是犯了康熙的大忌。終於在康熙四十七年,被自己的老爹廢除了太子之位。

    群子覬覦

    眾皇子看到太子被廢除了,也就是太子崗位出缺了,大家都想考考編制,努力學習,也積極的應對面試,這當然私下裡,肯定也就會相互算計周圍的這些競爭對手們。於是就出現了八爺黨和四爺黨等幾個培訓班。

    但是,祖宗沒有規定,被廢除的胤礽,以後就沒有參選的機會了,當然也有,也就是說,廢太子胤礽,也想復課一下,準備來年再考。

    於是九子奪嫡的局面,基本形成,大家也互相鬥的如火如荼。

    復立太子

    康熙老爺子早就看到這一點,他不想讓自己的皇子們因為掙這個太子,變得互相殘殺,乾脆,先把這個廢太子胤礽再立起來吧,有個人在這佔著崗,別人就先別惦記了。

    其實康熙內心,早已不對這個驕縱蠻橫的太子報以希望,只是為了穩住其他皇子。

    其實其他皇子們也都不傻,也知道康熙老爹這麼做,只是緩兵之計,因為他們這個二哥,根本不是人君之選,他們還是在繼續籌備爭奪太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帝與蚩尤是不是外星人或者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