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不用看的太遠,只要看看李隆基之前的唐朝皇帝和太子就知道了。

    李淵是被兒子李世民政變逼退休的,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也想讓李世民提前退休,結果李世民提前下手了,太子被廢。

    李顯的太子李重俊想提前接班,發動玄武門政變奪位,失敗被殺。

    唐睿宗李旦,也是兒子李隆基先天政變提前接班,李旦被軟禁。

    李隆基自己的第一任太子李英,帶兵衝擊皇宮,結果與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一起廢為庶人,坐罪賜死。

    還有武則天,同樣也是太子李顯發動神龍政變,被逼退位

    你認為,面對李亨,李隆基還能信任嗎?

    皇帝和太子的關係,是非常矛盾的關係。

    一方面,為了太子順利接班培養太子的勢力,

    在官僚政治不成熟的時代裡,皇帝需要強大的嫡系班底才能坐穩皇位,嫡系班底怎麼來的?長時間的相處培養的,

    所以,為了讓自己的太子能順利接班,並坐穩皇位,必須培養太子的勢力,讓其建立嫡系班底,這樣才能順利接班。

    另一方面,又必須防止太子想不開,想提前接班。

    培養太子後,大家都知道太子是未來的皇帝,必然提前向太子示好,這樣大臣都緊密團結在太子周圍,皇帝又擔心太子想提前接班了。

    所以啊,皇帝不可能信任太子,必須提防太子,

    回到題目,為什麼把朝政交給李林甫,而不是太子,

    皇帝提防的就是太子,培養他,但是會有所保留,不能讓他勢力太大,而李林甫、楊國忠、包括安祿山這些人,實際上都是制衡太子的,這也是為什麼給予安祿山那麼大權力的一個原因。

    李林甫從歷史記載來看,不是好人,但是聽話啊,這是最重要的,是不是好人有什麼關係?

    唐玄宗把朝政交給信任的李林甫,而不給提防的太子,有什麼奇怪的?

  • 2 # 文史劉磚家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難理解,主要還是唐玄宗出於保證皇位穩定和皇權平穩交接的考慮。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把朝政交給誰,就意味著把權力給了誰,也就意味著皇帝最看好誰。第二,交權不是退位,也不是讓位。交權是為了找個人替他打理朝政,他自己便可以和心愛的楊貴妃縱情享樂,同時在必要的時候他還可以再收回權力。那麼這個人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一是對皇帝特別忠心,聽皇帝的話,交給他權力要特別盡心辦好事,收回權力的時候也沒話說。

    二是要有本事管理天下大事,處理朝堂政務。

    三是不管能量權力有多大,不會威脅到皇位。

    那麼,我們來看看太子李亨和宰相李林甫對唐玄宗而言分別滿足哪些條件。

    一、太子得勢後可能會逼宮,自己皇位不保。

    唐朝有個特點,那就是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就有了太子逼皇帝退位,也就是兒子從老子手裡奪權的先例。

    一是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射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控制他的父親李淵。進而奪得太子之位,沒過多久,李淵就讓位於李世民,只做了九年皇帝的李淵就這樣默默的離開了政治舞臺。

    二是唐太宗時期,太子李承乾糾結侯君集謀反,也想逼宮奪皇帝位,結果沒有成功。

    三是唐中宗時期,當時還是臨淄王的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一舉消滅專權並毒死唐中宗李顯的武韋集團勢力,迎立父親唐睿宗李旦為帝,不久李隆基被立為太子。沒過多久,李旦退位,李隆基繼位。

    所以,不管是他聽過的,還是他自己親身經歷的,太子逼宮的事件在唐朝宮室確實真實發生過。於是他自然會有這樣的擔心:如果哪一天自己的兒子也來逼他退位,他該如何面對?為了不讓悲劇重演,他不能把權力交給太子。相反,如果交給李林甫則不會有這樣的情況。李林甫就是靠著迎合皇帝的心思才一步步爬上高位,玄宗對這一點當然非常清楚,這樣的人都是既聽話又忠心。在電視劇中,他也說:他只是折射聖人的光芒。

    二、交權給李林甫,可以利用雙方矛盾相互制衡。

    李林甫向來與太子不睦,唐玄宗心裡再清楚不過了。

    如果把權力交給太子,太子手下就會立馬集結大批次的人才和權貴。因為大家都明白:自古以來今日之太子就是明日之皇帝,討好太子就是為日後升遷積累政治資源。因此,太子的勢力會迅速強過宰相李林甫,到那時候,別說李林甫就連皇帝可能都無法控制太子。如果太子聽話還好說,如果不聽話呢?說不定又是李世民第二。

    如果把權力交給李林甫,太子一黨就會想盡辦法與宰相抗衡,由太子牽制宰相的實力,李林甫的權力也不會無限大下去,太子也會受牽制,最終獲利的還是唐玄宗本人。所以說,把朝政交給李林甫,他大可以放心,這一招可謂高明。當然,他可能也考慮過能力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帝王來講,能力反而成了考慮的次要因素。

    評語:如此看來急於享樂的唐玄宗選擇把權力交給李林甫其實是一場高明的權利遊戲,手段之高非同一般。事實證明,太子沒有逼宮,李林甫也沒有反。

  • 3 # 醉美木瀆

    唐玄宗李隆基本身是一個政變高手,從圍觀神龍政變,組織“唐隆政變”幫父親上馬當皇帝,自己當了太子,再到“先天政變”後自己徹底掌權。因此,他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兒子,特別是太子搶班奪權,所以他斷然不會把朝政交給太子李亨。

    每次政變實際上都是家庭內部的爭權奪利,“神龍政變”反的是李隆基的伯父反李隆基的奶奶武則天。“唐隆政變”是李隆基幫著父親殺死自己的伯母韋后,“先天政變”李隆基殺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一家,如果唐睿宗李旦讓權讓的不痛快,搞不好李隆基能把老爹一起收拾了。

    經過此等家庭變故,讓李隆基相信父子親情是很難的,比起親情他更相信權利。所以在武惠妃的挑撥離間之下,他一天就殺了自己的三個兒子,一點都沒猶豫。因此在李亨當上太子後,真的就像坐在火山上一樣,對他來講當太子並不意味著自己就能當皇帝,他一直小心翼翼的伺候著唐玄宗李隆基,如履薄冰的過著太子生活。甚至連雜碎安祿山都知道故意看輕太子,緊緊依靠唐玄宗以邀寵。

    安祿山:“臣不識朝廷儀,皇太子何官也?”唐玄宗曰:“吾百歲後付以位。”他答以:“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罪萬死。”太子過的艱難也是太子,由於太子手裡握著的權利期票過於誘人,一大批元老忠臣,青年俊傑還是會不自覺的投到太子門下,唐玄宗所謂的讓李林甫代政也不是把皇權徹底讓渡,只是會擴大李林甫的許可權,這樣李林甫才能和太子相互牽制,唐玄宗也才能安心的帶著小老婆在驪山泡溫泉。

    就像“長安十二時辰”裡演的一樣,雖然李林甫氣焰囂張,但是到頭來還是少數派,他只不過是皇帝打擊太子勢力的馬前卒,太子身邊聚集了帝國最精銳的人才包括仕林領袖何監,左相李適之,世家子弟李必,能臣之後姚汝能,太子的支持者幾乎囊括了帝國的當權派以及最具潛力的年輕官員,連唐玄宗最信任的宦官郭力士,原型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力士,也不想讓太子倒臺。

    李林甫在倒太子這件事情上其實是孤獨的,也是要命的,太子作為帝國的繼承人,李林甫要倒他就得倒到底,沒法反悔,只要太子繼位,李林甫絕對是萬劫不復,從這一點講,李林甫雖然能折騰,只要太子不倒,他就是秋後的螞蚱長不了。

    玄宗深諳其中道理,讓李林甫代政他絕對不會倒向太子,也沒法倒向太子,他想真正專權,也不可能,有太子一黨看著,李林甫即使再精明也只能是緊緊依靠在玄宗的臂膀下才能自保,更別說有謀逆的能力。

  • 4 # 談古論金

    理論上的父慈子孝不能化解甚至不能掩蓋皇帝與太子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想著自己能夠在皇位上壽終正寢才能給太子,而太子自然希望這個獨一無二的寶座還是儘早落袋為安為好。

    換句話說,不管父子兩人親情再濃郁,因為皇權的獨佔性導致的囚徒困境始終會困擾著他們,某種意義上與具體的意志、道德和感情無關。

    從這個意義上,聖人自然不會把朝政交給太子。

    那麼,交給李林甫這樣的權相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這是因為李林甫很有『膽略』也很有『擔當』,唐玄宗要殺自己的三個兒子,一般人哪裡敢同意並且參與,李林甫就敢於出頭,幫助唐玄宗殺了他的三個兒子,甚至本來唐玄宗還想透過李林甫把李亨(也就是本問題提到的太子)也殺了,拖的時間太長了,這個任務就丟給楊國忠了。

    李林甫比較奸詐,有很大的私心,唐玄宗又不是不知道,如果他不是那種捨得豁出去自己的名望節操去幫助皇帝幹活乃至於幹髒活的人,唐玄宗憑什麼用他?也就是說,李林甫幫皇帝擔了惡名,比如殺死皇子,比如對當時的唐朝社會資源拼命的汲取以滿足唐玄宗的窮奢極欲,唐玄宗才會重用李林甫,也會倒過來幫助或預設李林甫除掉政敵張九齡、李適之等人。

    唐玄宗把朝政交給李林甫,說到底是因為李林甫這樣的權相雖然權傾朝野,但是一切都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 5 # 故紙匯

    唐朝前期的皇帝繼承充滿了血雨腥風,皇帝父子之間猜疑屠殺是常態。

    唐高祖時期,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和弟弟,囚禁了父親唐高祖李淵。之後,李淵不得不讓位為太上皇。

    當了太上皇的李淵基本就是混吃等死,而他和兒子太宗李世民的關係也降到了冰點。內心深處,兩人是彼此深恨對方的。

    太宗李世民時期,為了爭奪太子位,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兩敗具傷,很早都死了,這才輪到了小兒子李治,即唐高宗。

    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

    武則天有四個兒子,前兩個先後被立為太子,但又因為被猜忌而處死。後面兩個兒子先後登基,很快又被廢。武則天親自出馬當皇帝。

    被廢的兩個兒子放逐遠方,就是囚徒,戰戰兢兢唯恐什麼時候會被母親處死。

    後來,唐中宗李顯發動政變,廢黜了武則天,當上了皇帝。

    然而又是為了皇位,中宗的妻子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一起毒死了中宗,殺死了太子李重茂。

    中宗的侄兒李隆基趁機和太平公主一起發動政變,殺死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按照功勞應該是李隆基當皇帝。但是他的父親,武則天最後一個活著的兒子,前皇帝李旦還在。於是,李丹撿了個便宜當了皇帝。

    之後,因為李隆基不是長子,又因為太子位的爭奪在李丹、李隆基、太平公主間鬧的不可開交。幸虧李隆基的大哥退出才避免了又一場血雨腥風。

    李隆基就是唐玄宗。他當政之後對皇位看的也很緊。曾經,他的弟弟岐王只是說了羨慕李世民的話,他就認為岐王有野心,狠狠處理了這個弟弟。

    還有,唐玄宗被人調索,一天之內處死了太子和兩個親王,三個親生兒子,僅僅是懷疑這三個兒子要奪他的位。之後唐玄宗挑選了李亨做太子,因為李亨很平庸,他認為這個孩子沒野心。即使如此,有一次玄宗差點廢掉李亨,因為懷疑他要奪位。雖然沒有殺他,但殺了他身邊很多人。之後,李亨實際被玄宗嚴密監視起來,李亨活的很謹慎。父子之間的猜忌很深。

    唐朝前期的歷史,皇帝和太子之間彼此猜忌很深,決定了聖人寧肯信任李林甫,也不敢信任太子。

  • 6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自從《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熱播以來,我們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甚當今聖人寧可把“攝政”的權利交給李林甫也不願意交給自己的親生兒子皇太子呢?

    要知道古時候往往都是老子帶兵打仗而留下兒子統領朝政的,畢竟古代皇權是以“血緣關係”而建立的,把控朝政這種事情哪個帝王能放心的交給外人?

    但是《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就揭露了這樣一個“不放心自己兒子”的現象,其實論歷史而言,這個事情是有根據的,也就是說是屬實的。那麼究竟原因如何?老梁總結這麼幾點:

    第一,前車之鑑

    大唐的開局就告知了世人,首先你當上太子不一定就是穩穩的皇帝了,因為太宗皇帝李世民不就把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給殺害了嗎?所以說拳頭大才是硬本事。

    其次哪怕你當上了皇帝,你也不一定就是穩穩的,因為開國皇帝李淵那是被自己的兒子生生奪權並且囚禁了起來,李淵的結局就是整日的混吃等死和大院高樓,一個開國皇帝都當到了這個份上,你說慘不慘。

    而除此之外,李世民的大兒子李承乾、次子李泰是斗的不可開交,最後兩敗俱傷,李承乾那麼受寵的嫡親皇長子都被迫“謀反”了,你說說這世間還有什麼不可能?最後還是“老實巴交”的李治當上了皇帝。

    所以說大唐這太子的位子可以說是“很不好坐”,你必須一路上兢兢業業、如履薄冰,不然一不小心就會把你老子的神經給刺激到了。

    第二,帝王心術

    《長安十二時辰》裡面的聖人其實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其實當初也不是長子,所以說本身他能夠當上皇帝就很幸運,因為他大哥沒有和他爭的頭破血流的。

    所以說李隆基本身是對於“太子”不感冒的,或者說整個大唐都對於太子無感,因為能當上皇帝的一般都不是最後的太子。這也是李林甫不怕當時的太子李亨的重要原因。甚至連安祿山都非常看不起大唐的太子,有記載:

    安祿山:“臣不識朝廷儀,皇太子何官也?”唐玄宗曰:“吾百歲後付以位。”他答以:“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罪萬死。”

    接著還有一點重要原因便是太子李亨的權利太大了,畢竟是一個國家的繼承人,所以說很多“青年才俊”乃至“當朝元老”都是不經意間的靠攏討好。

    這要是在其他朝代還好,甚至皇帝還會很開心,畢竟這說明自己的兒子得臣子之心,將來會是一位好皇帝,但是在唐朝不行,甚至是一個大忌!皇帝的猜忌!

    畢竟前面我們也講了,這皇權在上,誰人能不心動?哪怕是親生兒子又能如何?所以說李隆基也怕李亨最後奪權逼宮,把自己當成當時的“太祖李淵”一樣給圈養起來。

    所以說特地派一人來平衡朝中權利,避免太子一人做大。畢竟本來現如今的太子李亨就“黨羽”眾多了,如果再放權給他,豈不是真的把天下讓出去了嗎?

    第三,小人挑撥

    李林甫其實和太子李亨是有矛盾的,也正是因此李林甫不得不走上了和太子李亨“作對到死”的一條路,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扳不倒太子,那麼等玄宗皇帝一去世,那麼不過是自己,甚至自己的家族都會被殺乾淨。

    所以李林甫是到處找太子的事,不止一次的陷害他。玄宗皇帝知道嗎?當然知道,不過他還很歡喜呢,畢竟當時的朝政中敢和太子作對的人太少了,所以兩人一拍即合,達成了共識!

  • 7 # 錦翼

    因為交給李林甫,隨手可以要回來,但是交給自己兒子,可能非但要不回來,搞不好還得丟到性命。

    後來安史之亂後,他沒有交給兒子,兒子自己搶班奪權,供奉自己老爹為太上皇。等到收復長安,李隆基一度不敢回來,就害怕自己兒子弄死自己。後來肅宗再三證明自己不會害死親爹,結果李隆基一回來。就因為走上城樓和老百姓互動了一下,兒子就把他遷入到另一所宅院,在這裡他見不到百姓。還把他最得力的太監高力士給貶出京城。

    父子防範,嚴密得很。

    交給李林甫就是一個代理制度。

    李林甫最多就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李隆基才是董事長。

    沒準當時唐明皇就是這麼想的。

  • 8 # 薛菇涼

    因為這是古代帝王的通病,身處高位,享受過至高無上權力帶來的舒適安樂之後,就深怕這種權力被人所奪。因而,古來帝王個個疑心太重,他們懷疑的物件除了那些功高震主的將相,就是自己之後要繼位的太子。

    因為一旦自己有個閃失,最大的利益獲得者就是太子,所以有時候皇上寧願相信奸臣,相信外人,因為這些外人要靠皇帝的恩寵活著。而不願相信自己的繼承人,因為自己是繼承人的擋路石。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聖人就是唐玄宗,要知道在很多年前,唐玄宗恩寵武惠妃的時候,曾經一天之內連殺了三個兒子,就是懷疑兒子對自己不忠。

    在《長安》裡,聖人已經老了,而太子正當春秋,身邊又有那麼大人輔佐。皇上不可能一狠心立刻殺了太子,那樣大唐會亂的,他也力不從心再教出一個太子了。但是他又擔心太子對自己不利。那怎麼辦?就另立一個打手來掣肘太子。

    李必也知道皇上為什麼縱容太子和李林甫鬥來鬥去,因為只要這兩大勢力爭鬥,皇權就絕對不可動搖,皇上就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無論是誰,他們都要看皇上的臉色,皇上偏向誰,誰就佔了上風。尤其當皇上同時賜了布衣給林九郎和太子的時候,這種意思再明顯不過了。

  • 9 # 羅馬假日裡的陽光

    首先糾正一下,在長安十二時辰,不是李林甫,而是林久郎,林久郎的原型是李林甫!

    在長安十二時辰裡,聖人把大權交給林久郎,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太子李璵,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不理解,這樣的話,權利不是都到右相那裡去了,好歹太子也是親兒子,是一家人啊,如果右相篡權,天下不就改姓了嘛?是不是聖人老糊塗了?

    其實這是聖人的制衡術罷了!所謂臣子篡權很難,被太子架空卻很容易!歷代封建王朝都是如此!大唐開國那幾代,李世民殺了兄弟軟禁父親上位,他之後武則天等老公死了又上位廢立好幾位皇子,都是越親的人越危險,想想還不如交給外人來得保險。而且太子掌權,皇帝也就離退位不遠了!他把大權交給林久郎,一是林久郎雖說口蜜腹劍,但也有幾分能力;二是告訴太子及其他臣子,都老實一點!

    要知道,聖人是看得多的,在他之前,圍繞著皇位,有太多的血雨腥風,在他之前每一次該到皇權交替之時,有那個太子安分過?他怕了,就他自己而言,他也是靠政變得到的皇位!

    在唐代,右相可謂是位極人臣,大權在握,林久郎這個時候可謂是達到了人生巔峰,可是他也只不過是枚棋子罷了,他之所以會被聖人所賞識,不過是他的存在對太子潛在的圖謀不軌極為不利,聖人這麼做其實也是用另一種方式來保全太子,只要太子對意識到這種不利不亂動,那麼皇位遲早是太子的!這樣聖人自己的人生安全也有了保障!其實這裡邊最明白聖人心思的可能是林久郎了,他明白一個道理,只有跟太子對著幹,自己才可以長久,他也不想和太子對著幹啊,可是實力不允許!只可惜,太子看不明白!

  • 10 # 粟贇

    唐玄宗之前,唐宮廷政變幾乎是平常事,沒有政變過的皇帝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唐朝皇帝,所以,聖人,不可能把政權給太子,不然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1個MVP加身的朱婷,為何會有那麼多人的喜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