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尋蹤

    其實關羽除了做人高調一些,孤傲一些,智商還是非常高的。

    于禁雖同樂進、張遼、徐晃、張郃並稱曹營“五子良將”,也非等閒之輩,但在圓轉變通上,就顯得不夠老到。

    雖都降過,情況大不相同

    做同一件事,用的方式不同,效果卻截然不同。

    關羽是如何降的呢?曹操大軍擊敗劉備,關羽在混亂之中保護甘夫人、糜夫人兩位嫂嫂。面對無法突圍的困境,不得已降曹。這就是最關鍵的區別,關羽不是為自己而降,是為了大哥而降。

    雖然劉備曾為了趙雲摔過孩子,也曾說過“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這樣的話,但如果當時關羽拋棄嫂嫂們,自己逃走,以後該如何面對劉備,面對天下人?

    “看情勢不降是不行了,可是以後怎麼辦?”關羽不愧熟讀春秋,扔給曹操三個條件:

    1.降漢不降曹。2.善待嫂嫂。3.得知大哥下落,允我去尋找。

    這三個條件開得相當漂亮,毫無私心大義凜然,而且給日後留了很大的餘地。曹操明顯低估了關羽的意志力,想用財寶美女去腐蝕拉攏,誰知關羽一直不為所動。直到有一次曹操看到關羽將自己贈的錦袍穿在外面,仍將劉備送的舊袍穿在裡面,這才死了心。

    關羽降也降的硬氣,走也走的瀟灑,幫曹操斬顏良誅文丑,以此報答丞相厚待之恩,互不虧欠,甚至後來華容道放走曹操,也被人贊為“義釋曹操”。

    于禁就顯得小家子氣了。水淹七軍被關羽擒獲後,于禁很痛快的就降了,反而同被俘虜的龐德卻寧死不屈。訊息傳到曹操耳中,大為傷心:“我和于禁相交30年,反倒不如龐德”。直接領導都把于禁給否定了,旁人對於禁更是看不上了。

    而且在關羽敗走麥城後,于禁又落到了東吳手裡,這一連降了兩回,在世人眼中,和“三姓家奴”呂布有什麼區別?

    于禁的結局也十分潦倒,曹丕登基後,東吳稱臣,將於禁給送了回去,這又多了一條罪狀,是被迫迴歸的。曹丕明面安慰,內心確對於禁十分不齒,令人畫水淹七軍的圖畫羞辱,被于禁看到,羞憤而死。

    眾口鑠金的威力是無窮的

    連曹操如此英雄,都被畫了幾千年的白臉,罵了幾千年的曹賊。他的陣營整個都是處於正義的對立面的,從上到下能有幾人被後世評價甚高的?

    過去的人識字的不多,各種事跡都是口口相傳,晦澀難懂的史書哪比得上三國演義看的來勁?讀者的認知如何,跟羅貫中怎麼描寫有著密切關係。作者的立場,直接影響到讀者的立場。

    有些事,也不能過於當真。

  • 2 # 畫素說

    “忠義”在三國這個風雲跌宕的年代裡被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作為武將只要你有過投降史那麼你就會受到世人白眼。

    也正是在這段諸侯間征伐不休的年代裡,驍勇善戰的武將們多多少少都有過一次或數次投降敵方的經歷。即便是被後世視為忠義化身的關羽,也曾投降過曹操,這卻毫不影響武聖的口碑。反而有這麼一位驍勇善戰的大將,再其投降之後始終被人們所詬病。(▲于禁)

    于禁,曹魏“五子良將”位列第三,在樊城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大破曹軍,于禁因此戰敗投降關羽。後關羽敗亡孫吳軍下,于禁又流落至孫吳,在孫權向曹魏稱臣之後,將於禁作為禮物送歸魏國。

    回到魏國的于禁,魏文帝曹丕一方面讓他不用掛懷,以後魏國還要多多仰仗于禁,並且封于禁為安遠將軍,更說要封他為使者出使吳國一雪前恥;另一方面卻在曹操的陵墓旁,製作“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壁畫,用來羞辱于禁,于禁羞愧難當抑鬱而死,曹丕賜于禁惡諡為厲候。

    為何曾有投降之舉的關羽卻被尊為武聖;同樣也是投降,于禁生前卻被羞辱,死後更是被諡號為“厲”?下面畫素就來為大家分析箇中原因。

    (▲關羽)

    投降的初衷不同、過程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在中國古代一直推崇“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投降敵方是一件嚴重違背古人道德理念的事情,己方的人也會把投降的人視為奇恥大辱和對自己的侮辱。

    關羽只所以投降是因為有自己的苦衷,關羽投降曹操是為了救劉備的家眷、自己的嫂嫂是為“義”,此時的關羽並不知道劉備生死,也不知道劉備身在何方,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保全劉備家眷才投降的曹操。

    雖然關羽投降曹操後受到了曹操極大的厚待,但關羽無時無刻不想著劉備藉助曹操的力量打探劉備的行蹤,在知道劉備的訊息後便帶著自己的嫂嫂離開了曹操繼續追隨劉備,但關於也知恩圖報,先報了曹操的恩情後追隨劉備,乃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這件事更是在後來被演繹為過五關斬六將,為千古佳話。(▲水淹七軍)

    反過來我們在看下於禁,于禁在樊城之戰中被關羽所敗而投降,先被關羽關在江陵後江陵失陷落到孫吳手裡,一直碌碌無為更沒有想關羽一樣思念舊主,直到曹丕稱帝后孫權向曹魏稱臣之際將於禁作為禮物送回魏國,這可是給魏文帝曹丕丟了大臉。

    或者我們這麼說吧,于禁既然沒辦法做到像關羽一樣在投降之後思念舊主,那麼至少應該如同龐德一般在關羽水淹七軍之時慷慨就義。龐德和于禁兩個人相較比于禁的行為就更為曹魏所不齒。

    (▲曹丕稱帝)

    投降時機的不同,造就結果的不同

    于禁被送回魏國的時正處於曹丕篡漢稱帝不久,我們站在曹丕的角度,于禁會引發一系列的政治隱患,此時的曹丕需要朝野上下向曹魏政權表明忠心,于禁不在此列,是被孫吳當做禮物送回魏國,此為大辱。

    在回憶當面樊城之戰,曹魏失利益,情況緊急更是需要所有人團結一心、共抗劉備大敵之時,于禁卻投降了!對於曹丕來說若是還留著于禁,有誰還會死心塌地的向曹丕和大魏政權效忠?遇到點困難直接投降?但對於曹丕來說于禁又是前朝肱骨元老,不可誅殺,所以只能羞辱讓其再無臉面存活於世上。

    反過來我們來看關羽投降曹操,從名義上來說仍屬漢臣,無法從法理判定為叛變投敵。反之於禁之時三方勢力已經成為死敵,隨著曹丕稱帝、孫權稱藩、劉備稱帝等一系列的事件,于禁自然沒了生路。所以我說于禁這是時機不對。

    加之後世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鞏固自身政權,他們自然會去推崇關羽、龐德的行為,因為推崇關羽的忠義,更符合自身的統治利益,那自然連帶著也就只能持續的貶低於禁了。

  • 3 # 百花爭豔只為你

    關羽投降是為了義氣,而於禁投降是為了性命。

    其實投降在三國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並不稀奇,只是龐德誓死不降,使得人們覺得於禁貪生怕死。

    劉備在徐州被曹操親率大軍擊敗以後,下落不明。關羽部被曹軍包圍,關羽為了兩位嫂嫂(甘夫人、糜夫人),才選擇投降曹操,但是是有條件的(只有有劉備的訊息,便帶兩位嫂嫂離開)。曹操想得到關羽這員猛將,便一口答應了下來。後來曹操對於關羽是百般寵愛,但是關羽是滿不在意,後來“過五關斬六將”更是把關羽的忠肝義膽表現了出來。

    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將”,被關羽水淹七軍,軍隊損失慘重,為了保全部下生命才投降的。但是這從未被人們記住,而反而和關羽降曹做比較 ,拿幾個人的命和幾萬人比,還比下去了,導致于禁晚節不保。主要是龐德誓死不降(龐德之前是馬超部下,投降了曹操,為了表現自己的忠誠而選擇死),和于禁投降形成直接的對比,才使得於禁的形象一落千丈,成為了千夫所指的笑點。

    于禁是軍隊的領導,投降了關羽,才能救部下性命。而關羽是為了義氣(保護劉備老婆)而投降曹操,龐德慷慨赴死,而於禁給人一種貪生怕死的感覺,導致被人唾棄。

  • 4 # 東方評史

    兩者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而且還不是一點半點。

    其實于禁也很優秀,如果除去夏侯惇、夏侯淵、張遼、張郃、曹仁、曹洪、許褚、徐晃等這些大將之外,在第二等級的李典、樂進這些人中,于禁是要比他們強一些的。

    其實在三國時期投向敵人的將領有很多,不僅是于禁,任誰的投降都無法跟關二爺相比。

    關羽的投降之所以那麼牛得不得了,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遇到了一個欣賞他的人,這個人就是曹丞相。

    早在十八路諸侯套董卓的時候,盟軍當時遇到了董卓陣營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對手華雄,面對囂張的華雄,十八路諸侯個個都束手無策,連袁紹也發出了“可惜顏良和文丑不在的嘆息”!

    就在這時,身份低下的關羽站了出來,把華雄一刀斬掉,令曹操和各路諸侯不禁對他刮目相看。

    應該說,這是曹操第一次真正認識關羽。

    從此關羽也就有了傲氣,傲氣是要靠實力來支撐的,沒有實力的支撐傲氣個屁,不然的話誰買你的賬!

    到後來劉備佔據徐州同曹操對峙、關羽被圍土坡時,關羽的機會來了。

    其實關羽本來是可以戰死不降的,而事實上是關羽也的確是想這麼做。

    他其實並不畏懼死亡,對於關羽來說,揹負投降的恥辱名聲還不如死後留下一個忠勇的美名重要。

    雖說在張遼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蠱惑之下,關羽有所心動,但他依然是沉思良久。

    最後關羽決定投降曹操的注意拿定之後,向曹操提出了著名的三個條件,這就是有名的“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歷史上所有的敗軍之將,歷來都是無條件投降,既然投降哪裡有談條件的,談條件的那不叫投降而是叫做招安。

    真正意義的投降能保住小命就不錯了,你還提條件?

    應該說,關二爺的投降是歷史上最牛的投降,簡直就跟請神下凡還差不多,哪裡有一點投降的樣子?

    至於後來關二爺到了曹營之後所受到的優待咱就不提了,就是連走也走得昂首挺胸,牛氣沖天的。

    這點氣派於大將軍哪裡能比的了!

    就算是龐德射了關羽一箭,在龐德被俘後,關羽仍然還是對其進行了勸說,勸其看在兄長龐柔在為蜀漢政權效力的份上歸降。

    但是這個待遇關羽卻沒有給予於大將軍,于禁也可能是此時已經年老不堪,看破了功名利祿,覺得只有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他最後是對關羽跪下請降的,雖說他揹負了一個恥辱的名聲,但是於大將軍最後運氣總算不錯。

    先是被關羽關押在營中,後來被東吳救了出來,送歸曹魏方面,而曹魏方面也沒有對他追責,只是在曹操死後,曹丕派人畫了一副羞辱他的畫,他才鬱悶而亡。

    但無論如何,于禁也算是善終,比其他那一輩來的徐晃還是要強一點。

    雖說于禁的投降看上去要比關羽差了一大截,但是要比孟達和出賣董承的秦慶童不知要好多少倍了。

    而關羽之所以投降曹操享受到如此的待遇,因為那是曹操而不是別人,除了曹操也不會有第二個人對關羽如此的厚待。

    後來關羽走麥城遇到馬忠被擒後,孫權不僅沒有厚待,連綁繩都沒有給他鬆一下,只是輕描淡寫的問他願意投降否。

    在得到了關羽肯定的回答之後,連暫押都沒有就直接斬了。

    而於禁卻活到了最後!

    順便補充一點說法:據說于禁活到了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在等幾個人。詳細請看香港電影《決戰天門》由胡慧中、龍方和鄭月明主演!

  • 5 # 圍爐品茗人

    關羽和于禁,一個是三國演義中的蜀漢五虎上將之一(正史中沒有五虎上將一說),一個是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兩人都有過投降的經歷,但是關羽依舊作為忠義的化身後來逐漸被神化,而於禁卻始終揹負叛將之名,甚至還被曹丕羞辱致死。為何後世對二人的評價相差如此之大呢?

    演義的巨大影響力是最大的原因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尊劉抑曹的基本立場,所以曹魏政權和所屬人物基本都是以反派人物的形象出現,而蜀漢政權的人物自然要適當的美化和修飾。雖然演義中對關羽和于禁投降這件事的描寫基本是符合正史記載,但是文字和細節描寫的作用在這裡就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關羽投降曹操:《三國演義》對這個事件的描寫基本秉承了正史中關羽降曹之後仍然心繫舊主的記載。但是卻巧妙地將這個故事進行了細節刻畫,首先描寫了關羽被張遼勸降,在為了保護劉備家眷的前提下,再提出諸如降漢不降曹等三個投降條件等等。這些細節刻畫就把關羽投降的苦衷或原因等等都作了最完美的解釋,而這些恰恰是正史中所沒有的。

    反觀于禁:他在《三國演義》裡投降關羽之後的描寫也基本符合正史的記載,但是于禁投降的細節就被忽略和模糊處理了,當然其實在正史中這些問題同樣是模糊不清的,只不過在《三國志吳書虞翻列傳》中有一些間接而隱晦的記載,但是羅貫中本著自己尊劉抑曹的基本立場,當然不會再費神去刻畫這些內容。

    因為正史是較為深澀難懂的,遠不如《三國演義》的通俗易懂,所以演義的巨大影響力必然無限放大兩者投降之間的差距和差別,也就導致後世對二者的評價大相徑庭了。

    正史中對兩者投降的評價

    作為三國時代的正史《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雖然是蜀華人,但是後來他編修史書時已經是在曹魏政權和後來的西晉王朝了。因此《三國志》就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基本立場了,當然畢竟《三國志》不是通俗演義,因而正史的基本立場不會太過偏頗。

    關羽投降曹操:正史中沒有明確關羽為什麼降曹,只是描述了關羽被曹操所俘,然後就進入了曹魏陣營,但是正史中也的確明確記載了曹操很喜歡關羽,但是也預感到關羽還是心繫舊主劉備,於是就讓張遼去試探,張遼回報說關羽的確不會久留,關羽只要報答曹操的恩情後就會離去,此後關羽掛印封金,離開曹操去尋劉備的故事也被演義裡描寫刻畫成了“千里走單騎”的故事。但是這裡可以看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認同關羽的投降只是權宜之計,也認同關羽是始終心繫舊主的。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三國志蜀書關羽列傳》

    于禁投降關羽:正史中對這個事件的記載就比較簡短了,只是簡單的描寫了因為水淹七軍,于禁投降了關羽,而龐德不願投降被關羽斬殺。但是隨後就接著記載了曹操對這件事的評價,用龐德的不願投降來與于禁的投降來進行對比,立刻就顯現出對於禁的貶低之意。並在隨後記載了他從東吳回到曹魏之後,被曹丕羞辱而死。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三國志魏書于禁列傳》

    由此可以看出作為正史的《三國志》也持認同關羽即使投降仍不失忠義的觀點,同時對於禁的投降也是取貶低的態度。

    于禁到底錯在哪了?

    同樣是投降,雙方的差別到底在哪?或者說于禁到底錯在哪了呢?

    投降動機說:受到演義的影響,大家首先會想到關羽投降的原因是為了保護劉備家眷,因而這個動機是可以接受和原諒的觀點。但是正史中沒有記錄這件事情,因而我們就不能過多的去強調這種動機說,其實正史中用“禽”這個字,我們就可以看出關羽實質是被俘虜的,而非演義中的主動投降的。因此從投降動機上來看,不能肯定的推斷關羽和于禁有較大差別。

    心繫舊主說:這個觀點認為關羽始終心繫舊主,即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個觀點可以從正史中得到印證,因而可以算作與于禁的不同之一,但個人認為也不能算最大的區別,畢竟我們從《三國志吳書虞翻列傳》中可以看到,于禁先投降關羽,後來關羽被東吳襲殺後,于禁又被東吳軍隊帶回江東,孫權惜其才,沒有為難於禁,于禁在東吳生活了一段時間,這個記載中有一個細節就是當於禁和孫權的東吳群臣進行酒宴的時候,聽著歌曲不僅流起了眼淚,但是被虞翻譏諷為裝模作樣博取同情。從這一點來看或許于禁也有心繫舊主或者心繫故國的心理吧?

    後權於樓船會群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三國志吳書虞翻列傳》

    表裡不一說:個人最贊同的觀點是這一個,因為于禁在投降關羽之前,史書上對其的記載簡直他就是曹魏陣營里正義道德的化身。在他投降關羽的十三年前,于禁的好友昌豨反叛曹操,于禁和夏侯淵聯合攻擊昌豨,戰敗的昌豨認為于禁與自己有舊交,於是選擇去于禁的軍營投降,于禁的部下都認為昌豨已經投降就應該送到主公曹操那裡去聽候處置。結果於禁搬出一套法令和名節的說辭,將自己的好友昌豨直接斬殺了。結果十三年後自己被關羽包圍的時候,他投降了,反而是剛剛加入曹魏陣營不久的龐德堅持不投降被關羽所殺,要知道龐德的舊主馬超當時可是在蜀漢政權中,所以如果是龐德投降估計曹操都更能接受,而一直跟隨曹操三十多年的于禁卻投降了所以讓曹操心中多少是不快的。也正因此雖然曹魏陣營中有不少人將於禁等人的失敗看成是天災大於人禍,但是卻普遍不同情于禁的投降,而且於禁迴歸曹魏政權後,許多同僚都取笑他,曹丕雖然表面仍然安撫了他,但隨後就讓人用畫像的方式羞辱他,導致于禁羞愧憤懣而死。

    昌豨復叛,遣禁徵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是時太祖軍淳于,聞而嘆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益重禁。《三國志魏書于禁列傳》由此可見,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時期,這種投降的行為實質上並不罕見,關羽投降過,于禁投降過,龐德也是從馬超陣營投降曹操的,姜維也是從曹魏政權投降蜀漢的,黃忠也是先投降曹操後投降劉備。所以投降的動機並不一定會受人深究,是否心繫舊主也未見得就是大家最關注的點,但是于禁這樣表裡不一的前後表現反倒讓人產生強烈的心理不滿,畢竟之前他在曹魏陣營中出名的威嚴毅重,營造了自己重視節義、法度的剛正人設,以致於同僚和軍士都不太喜歡他,結果後來人設一崩就反而被嘲笑的越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高溫悶棚的季節,有機肥先用還是後用?您用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