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聚氺軒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出自《論語·述而》,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可以翻譯成為,孔子認為,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坦蕩之人不為事擾,面無懼色依度而行;慼慼之人踱於事,瞻於事,形容枯槁於事,變壞於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編撰。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全面解讀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註》)

    君子按照天地的規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適安寧。小人則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憂慮算計。

    可以看出君子是修自身的,透過自然的規律去約束要求自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小人因不修自己,而是向外求名逐利,不斷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以滿足自己的私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易經》)”君子是自立自強的。而要求別人為自己做什麼,歷來為古人所不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真正勇敢的人是能夠不斷審視和麵對自己的人。“吾一日三省吾身”(出自《論語》)。而小人則是透過攫取別人的勞動而達到自己私慾的目的。這也正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用道來約束和要求自己。那麼什麼是道呢?“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可見天地間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道”的。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可見這種道還是為善的。如果君子能夠不斷按照這種道來要求自己,以企達天人合一之境界。那麼君子和小人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他們的得失也是不可以放在一起比較的了。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的就是這種差距太大了。

    為什麼君子要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呢?古人認為天、地、人是構成天道的三種元素。(“三才者,天地人“《三字經》。三才之間是和諧共處、相互依賴和制約的一種關係。作為三才之一的人,應該有能力和責任自立自強於天地之間,怎麼能夠向外去求,本末倒置,置人的尊嚴於不顧,侮辱自己的人格呢?此非君子之所為也。同時也能看出古人尊重人格(人為萬物之靈,可與天、地相提並論),以人為本和自立自強的生命態度。引申角度看,天地宇宙至今為止仍然是窮奧不可探測,古人相信人與天地可相提並論,人體奧秘可能亦不可探測(比如解剖學無法找到人體經絡,而人體確實有經絡的存在)。從而引發無數的修行之境界,所謂行無止境。

    君子謙謙,小人慼慼。古往今來,人世百態,有君子處皆有小 人。小人者,於承諾中背信棄義,置他人以致國家安危於不顧,只為求得一時苟活的性 命;於坦蕩中掖掖藏藏,置他人利益為罔聞,只為尋得一己私利。

    小人者,心中亦無 愛,或利慾薰心,或心胸狹隘,或蜚短流長。為求浮名榮耀甚至是蠅頭小利,往往大打 出手,近乎不擇手段。所以,君子與小人的度量皆在一個“德”字中。《論語•里仁》中就講到了一個關 於君子與小人的名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所以說,君子 胸有千壑,小人獨善其身;君子順道而行,小人貪圖小惠。 而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難免碰到小人,往往在有意無意之間和小人打上交道。如此 情況,我們又該如何處置?古語云:“君子動口,小人動手。

    ”面對小人們的不擇手段,死纏爛打,再聰明的 人也會防不勝防。所以,一旦被他們帶進溝裡,定力不夠者往往也會不顧一切地陷人到 與小人的糾紛裡,結果到最後往往弄得焦頭爛額。 所以,與小人發生直接的衝突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因為衝突正是他們施展自我 “才能”的利器。

    動手者,小人之善道也。正所謂“新鞋不踩臭狗屎”,在與小人打 交道時務必考慮周全,最好不要與其發生正面衝突,這對一般人來說,都無異於以卵 擊石。這並不是說在力上小人有多麼地強大,而是在行為方式上,他們可以沒有道德底 線,心中無德者招數自然也是極盡下三爛之能事,所以,縱使你實力強勢無敵,也難免 不會躺著中槍。

    “小人”隨處可見,這種人常常是一個團體紛擾之所在,他們的造謠生事、挑撥離 間、興風作浪,很讓人討厭,所以人們對這種人不但厭而遠之,甚至還抱著仇視的態度。再壞的人也不願意被人認為自己“很壞”,總要披一件偽善的外衣,而你偏要以正 義之手,揭開他們的面紗,卻照出了小人的原形,這不是故意和他們過不去嗎?所以,“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成了待人處世中與小人打交道至理名言。

    但 是,在生活中碰到此等人,我們是不是唯有忍氣吞聲自認倒黴?或是亦步亦趨,也在紅塵的浸染中學會了那諂媚卑鄙的嘴臉?竊以為,不可如此。對於動手的小人,我們自當以動口的君子之德去感化他,而即便不能做到如此,我 們也應該時常懷有一顆君子之心,以大德之禮贏得天下蒼生的厚愛,將眼光放的更長 遠,不要在某一個小人身上栽了跟頭,失了感化更多有回頭之心的浪子的機會。

    所以,與君子共事,自是坦坦蕩蕩,無所謂小人的那些伎倆;與小人共事,當心胸 開闊,目光高遠,不要落入他們的窠臼C孔子就曾說:“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 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與君子一起做事很開 心,也很容易。 因為君子多半胸懷坦蕩,沒有什麼偏見與私心,凡是合理的建議他自然 會欣然接受。

    但是你要和他一起共事就難了,以為內他們的眼中永遠只有私利,無關大 局,更何況是你呢?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與君子,心中無私,口中自是直來直去,勿藏藏掖掖;與小 人,多半則要以君子動口的靈活來應對隨時動手的他們了。

  • 2 # 化州話搞笑影片

    古語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小人往往是自私的,為了達到他們內心的慾望,往往不惜代價,不擇手段。或許,自私會帶給他們一時的快樂,但是他們卻難以融入他人的圈子。甚至自私的心態,還會給他們的人生埋下失敗的種子。

    秦始皇出巡到河北沙丘,突然病危,死前令趙高寫一封詔書,讓長子扶蘇趕回咸陽辦喪事,有意讓他繼位。詔書沒發出,秦始皇就死了。其實,立長子扶蘇為帝是順理成章之事,不易引起動盪。可身為掌管皇帝玉璽和車子的趙高卻懷私心,想立與自己關係密切年幼無知糊塗的胡亥為帝。

    在此重大關頭,李斯身為丞相,掌握著最高權力,本應從國家安危、百姓太平著想,主持公正,然而他卻拋棄了起碼原則,為了使自己官運亨通,自私的心理驅使著他和趙高共同扶胡亥上臺,結果很快導致趙高作亂,誅殺了公子扶蘇,大將蒙恬及其弟弟蒙毅、右丞相馮去疾等,連坐者不計其數,秦始皇的20多個兒子和10多個公主也被殺,搞得宗室震盪,人人自危。而趙高更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給老百姓帶來了更加深重的災難。此後,趙高設計殺死李斯全家。

    李斯是一個功利性很強的人,未發跡前,他曾經發出過“廁中鼠”和“倉中鼠”的感慨,並立志做一隻“倉中鼠”。步入仕途後,為了使自己步步高昇,為了保住自己的錦繡前程,自私的心理驅使他作出了違心的舉措——和“指鹿為馬”的趙高篡改秦始皇的“遺詔”,共同擁立軟弱無能的胡亥繼承帝位,此舉不僅將他自己送上了斷頭臺,還使秦朝的統治頃刻間“牆傾楫摧,灰飛煙滅”。

    可見,小人自私不僅是一種心理的缺陷,更是一種人格的沉淪。無獨有偶。戰國時期的龐涓也是一個自私的小人。

    孫臏與龐涓同拜鬼谷子學藝。後來,龐涓到魏國工作,得到魏惠王賞識,提拔他為將軍。自認為個人才能跟孫臏不能比,於是,龐涓故意派人請孫臏到魏國,要向魏惠王推薦孫臏。

    孫臏正在家待業,又是老同學請他,因此沒有防範心理,高高興興地來到魏國。孫臏到了魏國後,被魏惠王封為副軍師。龐涓嫉賢妒能,害怕孫臏在魏國受到重用,權力高過他。於是,故意施展陰謀詭計陷害孫臏。可憐孫臏被龐涓弄斷了雙足,而且還被黥面。龐涓這樣迫害孫臏的目的,就是要讓孫臏永遠不會得到重用,永遠發揮不了才幹。

    懷著復仇的心理,孫臏打聽到齊國使者到魏國進行國事公幹。孫臏透過有關人員的幫助見到齊國使者,說服齊使,然後偷渡到齊國。齊國大將田忌奉其為上賓,田忌向齊威王舉薦孫臏。齊威王向孫臏諮詢軍事知識,瞭解到孫臏確實有真才實學,起用孫臏為軍師參謀之職。

    魏國侵犯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欲重用孫臏當軍事統帥,圍魏救趙。孫臏回答說,我是個殘疾人,不能當主帥。齊威王改用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魏國軍隊在龐涓的率領下,傾巢出動進攻趙國。田忌採納了孫臏建議。圍魏國都城大梁,避實擊虛,引龐涓回兵救梁城,大敗龐涓軍隊,間接解了趙國之危救了趙國。

    後來,魏國與趙國搞好了關係,結成軍事同盟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再次任命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又來個攻魏救韓。龐涓沒辦法,只得棄韓回軍救國都。魏國聽說齊國又來攻打國都大梁,只好大量徵兵,由太子申掛帥抵禦齊軍。

    孫臏瞭解到魏國軍隊輕視齊軍,認為齊軍打仗不勇敢,怯懦膽小。他採用減灶法計策,其目的主要是放煙霧彈,麻痺魏軍,以為齊軍害怕打仗,在進軍路上逃跑了很多士兵。龐涓以為可幹掉齊軍與孫臏,他就捨棄步兵,用騎兵與戰車兵追逐齊軍,想一網打盡。

    孫臏計算了魏軍什麼時候會趕上齊軍。在一個叫馬陵的地方設伏兵,候著龐涓的到來。龐涓所率領的部隊中了孫臏的圈套,很多士兵被齊軍的弓弩射殺。龐涓這個自私的小人,只好揮劍自刎。

    從“孫臏與龐涓”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自私是人生的一杯苦酒。歷史上自私的小人,往往沒有好下場。所以說,一個正直的、光明正大的人,是不能讓自私左右自己的心靈的。

    唐朝,有一個叫盧杞的官吏,忌能妒賢,非常自私。在尚未成名時,盧杞前去拜訪郭子儀。郭子儀正被家裡所養的一班歌伎包圍著,得意地欣賞音樂,一聽說盧杞來了,郭子儀馬上命令所有的女眷和歌伎,退到客廳的屏風後面,一個也不準出來見客。

    郭子儀單獨與盧杞談了良久,等盧杞走了,家眷們奇怪地問郭子儀:您平常接見客人,都不避諱我們在場,談談笑笑,沒有什麼顧忌。為何今天接見一個書生,卻要這樣謹慎呢?

    郭子儀說:“你們不明白,盧杞這個人,十分有才華,但他心胸狹隘,而且他的長相很難看,半邊臉是青的,好像廟裡的判官一樣,你們女人最喜歡笑,平時沒有事都要笑笑,倘若看見盧杞的半邊青臉,一定會止不住笑出聲來,你們一笑,他就會記恨在心,一旦得志,你們和我的兒孫,就不會有好下場了!”

    沒過多久,盧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過去輕視他或得罪他的人,他一律給予殺人抄家的報復。唯有對郭子儀的全家很寬厚。到後來盧杞越來越自私,陷害忠良,經人上疏彈劾,貶為新州司馬。

    君子與小人相交,要隨機應變。郭子儀知道盧杞是自私的小人,遂以君子風度與他交往,既保全了自身,又保護了家人。後來,盧杞因為自私陷害忠良,終被貶官,這說明自私是沒有好結果的。

    佛說:人的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純潔善良的,沒有什麼病?只因我執(自私)難以成佛。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遠,不會被眼前的得失所矇蔽;心中狹隘的人,則處處與人比較、計較,徒增煩惱,往往不能成事,成不了大器。”

    自私既然是一種心理頑疾,這就需要你去克服,克服自私最好的處方就是,以開闊的心胸去處世,只有寬闊的心胸,才能奉獻給別人以真誠和友愛,你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 3 # 手機使用者文化產業作者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是人們經常運用並耳熟能詳的一句至理名言,出自春秋時期孔子《論語-述而》。意思為:“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我們知道擁有豁達心胸的人,他們不拘泥於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都能夠無愧於心,始終坦坦蕩蕩;而那些多以私利為重的人,他們卻經常患得患失,心胸狹隘,時常呈現出憂愁煩惱的樣子。實際上,擁有豁達胸懷,這不僅是人們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一種心態,而且還是人生修養的一種境界。

    在這裡,我講述一個小故事,讓我們來體會其中的道理。故事說的是:“一個老和尚攜小和尚遊方,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麼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後終於忍不住了,說:師父,你犯戒了?怎麼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其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在胸懷和心態上,有著典型的差別。對此,錢穆先生在他的《論語新解》中點評道:“讀者常以此(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反省,可以進德。”而南懷瑾先生則對此也點評道:“這兩句可作為座右銘,貼在桌旁,隨時用以自勵,養成坦蕩蕩的胸襟。”我們要銘記大師們的教誨,做一個心胸氣貌平坦寬廣,思想開朗,遇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永遠保持一種健康積極樂觀的心態。努力做到“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行無愧於人,止無愧於心”。

  • 4 # 俞州夢中人

    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做人好像在平坦的大道上走路,胸懷坦蕩,思想很純正,為人正直,做人慷慨光明磊落,外貌及行為都很舒暢安定;而小人則身心俱陷於私慾之中整天憂思憂慮,心裡很多見不得人的思想,心胸狹隘,糾纏於得失之間,走不出小我境地,通常做不安,動作也顯得很詭異。

    唐朝武則天時的大臣陸元方,準備賣掉位於東都洛陽的一處宅院,找到買家後就在買家將要付款的時候,陸元方告訴他:“此宅雖好,但無出水處耳。”結果可想而知,買房人不買了。家人對此議論紛紛,但他卻說:“不爾,是欺之也。”意思是不說就是欺騙人家。

  • 5 # 文以載道MZS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出自《論語。述而》。孔子說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常心緒不寧。

    在歷史的長河中,諸如孔子所說的“君子心胸寬廣坦蕩”的例子和典故比比皆是,下面引一兩個來述之。

    廉頗“負荊請罪”,坦蕩胸懷天地可知

    我們從上學讀書就知道一句話,“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說的就是這個“負荊請罪”的廉頗。他為什麼要“負荊請罪”呢?原由是:藺相如“完璧歸趙”後,又在“澠池之會”上保住了趙王的名聲,很受趙王器重,可謂在官場上如日中天。

    老將軍廉頗知道後很生氣,說憑什麼他藺相如光憑一張嘴就可以坐到他廉頗頭上拉屎,還揚言見藺相如一次羞辱一次。

    藺相如聽說後就處處避讓,讓藺相如的門客覺得很丟臉,紛紛請辭。

    一次藺相如挽留門客道:“我連秦王都不怕,怎麼會怕廉頗將軍呢?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有廉頗將軍和我在,如果我倆打起來了,被秦國趁虛而入,可是會亡國的啊!”

    這話傳到廉頗耳中後,廉頗覺得藺相如說得對,於是赤裸著上身,揹負荊條,走了好幾條大街去找藺相如公開請罪。這就是“將相和”的典故。從“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中,體現了廉頗是以個正人君子。他心胸開闊,胸懷坦蕩,仗義執言。他敢直言不服藺相如,也勇於認錯。

    小和尚憂心忡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話說:老和尚攜小和尚雲遊,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麼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後終於忍不住了,說:師父,你犯戒了?怎麼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老和尚說得多麼從容,這是典型的“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的真實寫照,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老和尚心胸寬廣,思想開朗,拿得起、放得下,有一個健康的心態,這是君子所為。小和尚閱歷少,修道不足,因而產生另外的思想雜念,也不奇怪。就如老和尚說他的,“你卻還放不下”而已。

  • 6 # 晨風絮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這句話,我們從字面上就能理解,做人要像君子那樣坦蕩,豁達,胸懷寬廣。反之小人則是在利益面前斤斤計較,生怕吃虧。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

    何為“君子”?君子就是要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執著,有自己的人品。得意之時不嬌矜,失意之時不怨天尤人,有主見,有寬廣的胸襟。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以梅蘭竹菊來形容君子:

    梅:欺霜傲雪,凌寒而開。

    蘭:深山幽谷,孤芳自賞。

    竹:亭亭玉立,堅韌不拔。

    菊:與世無爭,清高隱逸。合稱為四君子,取其不趨俗,不媚世之風古。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本是個文官,可當聽說國家危亡時,主動請纓上戰場。元朝派出大兵,要消滅南宋,文天祥拿出自己的家產,招募3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

    後來南宋的統治者,投降了元軍,他仍然堅持抗擊入侵之敵。

    被俘後,不論怎樣勸降,誓死不投降,並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種坦蕩民族大義,不正是君子坦蕩蕩的胸懷嗎?

    現如今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想要做到古人所要求的君子坦蕩蕩,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急功近利的驅使下,許多人不得不將利益擺在最前面,而缺少了寧靜致遠的心境。

    時代的變化,人的心態也在發生改變,這就需要我們,不要過分的計較個人得失,以寬廣的胸懷來包容一切。

    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一定要以國家利益為重,要明白“大河有水,小河滿”的道理,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做一個君子坦蕩蕩的有正義感的人,才是我們這一代人為之努力的方向。

    圖片均來自百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胯寬的女人怎麼穿衣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