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國6098
-
2 # 熱愛歷史的同學
韓信攻下齊國,是多方面原因造就的。首先,齊王放鬆了對漢軍的警惕。
為何呢,當時劉邦派遣酈食其去當說客勸降齊王。經過一番口舌,齊王大概是準備投降了。就這樣,還擺了酒宴宴請酈食其。齊國此時完全沒想到,漢軍會一邊勸降一邊動刀子開戰。因為這在古代是很不道義的,不能在談判的時候偷襲敵人啊。齊國沒有任何防備,當然攻起來要容易的多。韓信這把用兵可把酈食其給害慘了,齊王當時就把酈食其給煮了,酈食其大罵韓信小人,坑了他。
當時,韓信也是對劉邦之意一頭霧水,一邊勸降一邊開戰,到底是打還是不打。韓信當時有個謀士,叫蒯通,蒯通說將軍累死了才攻下四十多個城池,如果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就能勸說成功,拿下齊地七十餘城,那將軍不是叫人笑話死了。韓信一聽,說的有理啊。打下來才是我的功勞,如果被勸降,我這個將軍還有啥用。後來極力勸說韓信三分天下的人也是這個蒯通,只可惜韓信感漢王劉邦之恩,不願背棄。
其次,韓信統兵能力了得。當時,韓信帶兵已經攻下魏國、趙國、代國、燕國,當時正是大軍盛勢之時。齊軍對漢軍的實力也是因韓信的幾戰,都心中多少有些恐懼。韓信出生草芥,一步一步從小兵做到將軍的,他非常瞭解士兵,善於練兵。一場一場大勝,也更加鍛鍊了韓信的作戰統兵能力。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確實是名不虛傳。
再有,楚國派出好大喜功的龍且。齊王得知韓信帶兵來犯,慌忙求救項羽。項羽派出大將龍且前去協助抗漢。龍且這個人驕橫跋扈,看不起韓信,他急於求成。韓信在楚對龍且這個人的秉性可是相當的瞭解,專橫跋扈,好大喜功。
兩軍在濰水展開對峙,韓信命人連夜做了一萬多條袋子,裡面盛滿沙土,置於濰河上游。親率人馬進攻龍且陣營,龍且立刻出兵迎擊,韓信此時佯敗,龍且大喜,率軍渡河追擊。這時韓信命人決開堵塞在濰河上游的沙袋,河水洶湧氾濫,龍且的軍隊死傷大半。韓信大軍趁著此時發動了總攻,殺的齊楚聯軍抱頭鼠竄,潰不成軍,龍且也被殺。濰河對岸的齊楚聯軍見龍且大敗,嚇得四處逃散。韓信率軍急渡水追擊至城陽,大獲全勝,這倒是和後來關羽水淹七軍有點像。
自封齊王,落下禍根。韓信攻下齊國後,派人告知劉邦,齊國還是不安定,必須好好管理一下才行,以免發生霍亂,提議劉邦封自己為代齊王,暫時管理一下,這是吃果果的要官啊。劉邦當時身陷滎陽,已是百般頭痛,這個韓信還乘火打劫,自己要官,氣的半死。還好張良勸說劉邦此時不要開罪韓信,要封王就給他吧,劉邦雖然不痛快,但是還是給他了個齊王。此事也為後來韓信被殺埋下的伏筆,劉邦可是記在心中。
韓信攻下齊國,確實是穩紮穩打贏的。帶兵能力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攻打局勢比較有利!
-
3 # 大嘴O
在韓信攻打齊國的同時,劉邦還派了一個叫酈食其的人前去勸降。齊國首領田廣,田橫剛好和項羽有矛盾。於是就有主動歸降的意思。不過劉邦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並沒有及時告知韓信勸降的事。韓信有就沒管那個,帶兵主動攻擊。齊軍因為要歸降,沒有防備,被打的措手不及,很快就被擊敗。齊國也就到了,韓信手中,只可惜那個去勸降的酈食其讓人給殺了。
-
4 # 飛雪讀史
不管有沒有酈食其,韓信都會打進去。這是顯而易見的,韓信利用劉邦的疏忽,把得劉邦信任的酈食其自作主張的用作“死間”,更加見譎見猜於劉邦,為自己加快了掘墓的步伐。
-
5 # 切塊錢
本來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田橫降漢,韓信怕酈食其搶了自己的功勞(自己披荊斬棘,帶領幾十萬大軍攻城的功勞,竟然不如一說客的三寸之舌?)堅持兵出齊國,導致酈食其被烹。
-
6 # 國史記聞
漢四年(公元前204年),韓信受劉邦之命出兵攻打齊國,在這場戰爭中,韓信擊敗了號稱二十萬的楚將龍且,佔領齊國,隨後他被劉邦封為齊王。但是這場漂亮的戰爭,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韓信克齊之戰,嬴得也並不光彩。
在楚漢僵持之際,韓信先後平定了趙國和燕國,劉邦的勢力進一步做大,但是齊國仍然是劉邦的心腹之患。此時酈食其向劉邦進言,齊國地廣千里,兵強馬壯,即便是派遣數十萬軍隊,消耗一年半載的時間,都不一定能夠攻克,這場戰爭勢必曠日持久,消耗國家的實力,所以不如派說客前去遊說齊王,讓他們納土歸降。劉邦答應了,而酈食其也順利地讓齊王田廣投靠了劉邦。
韓信在攻克趙國之後,劉邦就令他帥兵繼續攻打齊國,此時齊國已經投降了,韓信便想停止對齊國用兵。辯士蒯通(就是後來勸韓信背叛劉邦,與項羽三足鼎立的那位)說:“將軍你直接到了攻打齊國的命令,但是沒有接到停止攻打齊國的命令啊!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便拿下了齊國七十多個城池,而將軍率領數萬人用了一年多時間才攻下了趙國五十多個城池,這也太沒面子了吧!”於是韓信決心繼續對齊國進攻,而已經投降劉邦的齊王田廣覺得酈食其出賣了他的愛,背了良心債,便把酈食其烹了,同時向項羽求救。
項羽派遣了大將龍且,率領號稱二十萬軍隊前來救援,卻被韓信半渡而擊打敗了。韓信攻下齊國之後,便請求自立為齊王,而劉邦也在張良和陳平的建議下,答應了韓信的要求。
所以,韓信攻齊之戰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我們也不能說他這麼做有什麼錯,畢竟齊國的確反覆無常,如果不用實打實的勝利征服他們,則必然給劉邦遺患無窮。
-
7 # 夜航船水手
我認為,韓信攻下齊國,主要經過三個階段。
一、抓住時機,快勝韓信,張耳攻下趙國後,移兵修武。於修武被劉邦奪軍權,抽調部分兵力支援滎陽一線。任命韓信為趙的相國,向東攻齊。
同時,酈食其請命說服齊國歸順,漢王派他去了。酈食其不辱使命,說服齊王。齊王撤掉了齊趙防線的兵力。
韓信領兵東進,到平原津,聽說了酈食其說服齊王歸順,想停兵。但是被說客蒯通說服,繼續攻打齊國。韓信帥軍突襲,打了齊軍一個措手不及,齊王和酈食其還在齊國都城臨淄喝酒呢,韓信已經帥兵打到臨淄城下。齊王感覺被酈食其出賣,就把他活活煮死。齊王一邊往東撤,一邊向楚國求援。
二、智勝強敵齊王退,韓信追。項羽派龍且救援齊國,在高密附近與韓信相遇。交戰前,龍且由於輕視韓信,貪功心切,不聽良言。齊楚聯軍和韓信隔濰河擺開決鬥陣勢。韓信偷偷去河上游堵塞濰河,然後涉河進攻龍且,龍且出戰,韓信佯敗,龍且追趕。等龍且先頭部隊剛剛度過濰河時,韓信命令,放水。龍且軍隊大亂。韓信回軍猛攻,殺死龍且。尚未渡河的楚軍四散。齊王逃跑,後被殺死。韓信趁勢追趕楚軍,把楚兵都俘虜了。
乘勝追擊韓信派灌英追擊田橫,派曹參繼續向東進攻。灌英打敗田橫,田橫投奔彭越。曹參打敗齊將,打下膠東。至此,韓信,打下齊國。
頭腦發熱留禍根韓信打下齊國,這時候劉邦正在滎陽被項羽圍困情勢非常危急。韓信致信漢王,討封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漢王本來十分惱火,卻無奈答應,並直接封韓信為齊王。
後來,漢王打敗項羽,藉故改封韓信為楚王。至此,韓信與齊地,緣分兩無。
-
8 # 君山話史
韓信攻略齊國,使得劉邦得以實現東西夾擊項羽的戰略目的,是楚漢戰爭中非常重要的一役。然而,劉邦本來可以不戰而下齊國,為什麼韓信偏偏要發動進攻呢?下面,君山便對齊國一戰之前因後果,做一番交代。
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齊國韓信率兵橫掃北方諸國,魏、趙、代、燕或破或降,只剩下齊國。韓信躊躇滿志,率大軍繼續向東挺進,準備攻略齊國。就在韓信秣馬厲兵之際,劉邦麾下謀士酈食其認為可兵不血刃,不戰而屈齊國之兵。他自告奮勇前往齊國,欲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齊王歸順。劉邦很高興,便派酈食其前往齊國遊說。
酈食其是著名的說客,見了齊王后,雄辯滔滔,口若懸河,指出漢王劉邦奪取天下,乃是大勢所歸,齊國只要儘早歸附,仍然可以保住自己的封國,這才是上策,否則必遭到滅國之禍。這一番話打動齊王。權衡利弊後,齊王派使節晉見漢王,表示願意歸降。為了表達歸附的誠意,齊王下令解除邊境的戰備,整個國家幾乎不設防。
蒯通勸韓信奇襲齊國得知齊國歸降的訊息後,韓信打算放棄進攻。謀士蒯通對他說:“將軍必須繼續進攻,原因有二:其一,漢王雖派使者與齊國往來,卻沒有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其二,酈食其不過是一辯士,憑三寸之舌,收降齊國七十餘城;而將軍以數萬之眾,耗時一年多,才平定趙國五十多城;難道將軍幾年的戰功,還不如一個窮酸書呆子嗎?”
蒯通一說,韓信怦然心動。自己的戰功越多,將來越能封侯拜相,為什麼要將功勞讓給酈食其呢?維持原先的計劃,攻伐齊國!
時值冬季,天氣嚴寒,齊王已下令解除邊境的戰備,天天與酈食其飲酒作樂。不料,韓信軍隊卻悄悄渡過黃河,發起突然襲擊,大破齊軍。之後,馬不停蹄,殺奔都城臨淄。齊王對漢軍背信棄義發動進攻深感震怒,大呼上當,遷怒於酈食其,這位以雄辯口才著稱於世的怪才最終落得個被烹殺的下場。
齊國向項羽求援,韓信大破西楚軍韓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臨淄,齊王落荒而逃。齊國本來與西楚敵對,現在被韓信打得國破家亡,便決定向西楚求援。項羽正在西線進退維谷,得知齊國來歸附,焉有不答應之理。於是,項羽派出手下最驍勇的戰將龍且率軍入援齊國,援軍聲勢浩大,號稱二十萬之眾,在高密與齊王殘軍會合後,聯合抵禦韓信兵團。
韓信再次展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他命士兵們攜一萬多袋沙包,在濰水上游築壩攔水,而後指揮大軍渡過濰水,進攻齊、楚聯軍。西楚大將龍且是韓信的老相識,看不起這個曾經受過胯下之辱的漢軍將領,見漢軍前來,當即率軍反擊。
韓信假裝不敵,向河對岸撤去。龍且焉知是計,還當韓信是個草包,急忙令全軍渡河追擊。不想剛渡過一半兵力,韓信便下令將上游的沙包壩拆除,河水奔騰而下,河床上的楚軍被滔滔巨浪衝得無影無蹤,軍隊被分割為兩半,分隔在河的兩岸。韓信揮師反撲,過河作戰的楚兵團寡不敵眾,大將龍且被殺,其餘將士或死或降。滯留在河對岸的楚軍,見到大將戰死,哪有心思作戰,各自逃命去了。齊王見大勢已去,不敢戀戰,一路狂奔,被韓信大軍追上,成了俘虜。至此,齊國被韓信平定。
韓信平齊之重要意義韓信先後平定魏、趙、代、燕、齊,劉邦使用韓信這顆棋子,開始展現出巨大的威力。隨著齊國的陷落,項羽在西面、北面、東面陷入漢軍的環型包圍圈。與此同時,南方的九江王英布被劉邦策反,西楚已經徹底孤立,項羽之敗局已定,完全喪失戰爭的主動權。後來垓下之戰,正是韓信從齊地出兵,夾擊項羽,最終一戰定乾坤。
-
9 # 城南小平子
首先,韓信進攻齊國的時候,當時齊國的首腦是田橫,龍且此時仍未出動。劉邦一方面派韓信去攻下齊國,一方面派酈食其去勸降,在他的勸說之下,田橫等人感覺他們實非韓信之敵手,便有了歸降之心。於是也就放鬆了警惕,等待招降。豈料韓信卻不知劉邦派遣酈食其之事,趁齊國疏於防範,一口氣拿下齊國。韓信的兵訓練有素,而齊軍久疏戰場,又疏於防範,戰敗,在所難免。之後龍且帶了二十萬大軍前去救援,龍且這個人有勇無謀,好大喜功,不愛聽人言。韓信先用沙袋堵住了濰水,渡河過去迎戰龍且,然後詐敗引其來追,在其到達 濰水中央的時候,拿走沙袋,龍且大軍頓時陷入又猛又急的洪水中,被韓信趁亂擊敗!純手打
-
10 # 幻中詩
攻齊是韓信既定計劃之中的事,早一點拿下齊國對漢王劉邦顯然有利。於是,韓信率軍東征齊國。
齊國這時的頭面人物是田橫,他對韓信一直有所防備,在韓信破趙後田橫就更是加強了各方面的作戰準備。這一次韓信進軍,他調集了二十萬大軍屯駐歷下(今山東濟南),決心與韓信頑抗到底。
正在這時,劉邦手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謀士酈食其向劉邦自告奮勇前去勸降齊國,劉邦就採納了這個建議。酈食其來到齊國後,對田橫是恐嚇加利誘。田橫、田廣本不是項羽的忠實盟友,對率兵前來的韓信心裡更覺沒有必勝的把握,也就不由的被酈食其給說動了心。
田橫決心降漢,自然對韓信的漢軍就放鬆了警惕,對酈食其他則覺得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日日與酈食其置酒高會,以為天下無憂了。
韓信聽取蒯徹的建議,立即率軍渡過黃河,突然向歷下的齊軍發起猛烈進攻,這時齊軍因齊、漢已議和而毫無準備,所以齊兵很快潰散。韓信在歷下消滅了齊軍主力之後立即又率軍向齊都臨淄撲來。田橫、田廣,包括酈食其也頓時被突如其來的變化嚇得驚慌失措。田橫、田廣認為自己受了酈食其的欺騙,怒不可遏,當即將酈食其投入大油鍋給烹了。然後各自率兵倉惶出逃。
韓信又派兵分頭乘勝追擊敗逃的齊軍,各路齊軍又一敗再敗,整個齊國很快就掌握在了韓信的手中。
雖然韓信此舉使漢背上了“出爾反爾”之名,還犧牲了一個無辜的酈食其。但畢竟對楚、漢鬥爭中的漢最有利。韓信破齊使楚漢鬥爭中優勢明顯地傾向了劉邦這一邊。現在的楚國完全失去了同盟力量,只能完全靠自己去應付勢力漸長的漢軍向他們發起的攻勢。
還在韓信破齊之前,項羽就派軍前來擾亂韓信的行動,現在,齊國被韓信所滅,齊王田廣又親自前來求救,項羽自然更加重視韓信了。他實在想不到也想不通當初帳下的執戟侍衛竟能有如此作為。項羽當即任命龍且為將,帶領二十萬楚軍前來救齊。
對楚軍前來救齊韓信自然也是早有準備,就算是楚軍不來,他還要前去擊楚。現在,既然先來了,就先打一仗吧。韓信一向是以少勝多,對前來救齊的二十萬大軍他仍毫無懼色。他從容地調集各部兵力,準備迎戰齊、楚聯軍。
龍且此人又自大,又自負,還貪功,就是本領小。他不聽手下人的勸諫,決定和韓信一分高低。 當時,龍且的軍隊和韓信的軍隊之間隔了一條濰水河,兩邊的軍隊都各自拉開了要決一死戰的架式。龍且是要和韓信硬對硬地開上一仗,可韓信卻另有打算。韓信令人做好了一萬多個大口袋,半夜裡派人秘密地把口袋帶到他們將要作戰的地點的上游某處,把口袋裡全裝滿沙石,然後用這些裝滿沙石的口袋堵住濰水河上游的水。等到下面河水水位變淺了,他親自率了一半兵力渡過河去向龍且挑戰。龍且自然是不甘示弱的,立即就率軍應戰。等到激起了龍且的作戰激情,韓信就立即裝做打不過龍且的樣子,急急忙忙地率領著漢軍“逃”回濰水的這一邊。
龍且見韓信“逃”回,根本就沒看出破綻,反而大為高興,還連說 :“我就知道韓信怕我 。”然後立即率軍渡河追韓信。韓信兩次渡河時因為河上游水被堵住,水都不深,所以漢軍來去自如。可當龍且追擊韓信的楚軍渡河時,韓信立即叫上游堵水的人立即把堵水的沙囊去掉,開啟決口讓河水流下來,被堵了很久又放下的河水又深又急,龍且的楚軍正走到河中心,冷不妨河水猛漲,立刻驚慌失措。韓信立刻抓住機會對龍且的大軍發起猛烈進攻。龍且當場被斬,過河來的楚軍被全殲,有不少楚兵被大水沖走,留在河那面的楚軍已不多。韓信又乘勢渡河追擊,一直追至城陽,將龍且帶來救齊的楚軍全部殲滅。這一仗,韓信又大獲全勝。
這就是聞名歷史的濰水之戰,是韓信戰爭史中的又一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中的經典之戰。濰水之戰又一次證明了韓信超凡的軍事才能。兩軍隔水交戰,水本無所偏倚,對兩邊的軍隊它都是中立的。可是,韓信偏偏就巧妙地利用了水作為他的戰鬥力,使水來幫他破敵。韓信半渡濰水誘使龍且進入他佈置好的陷阱,而龍且還果然中計,這又充分證明了韓信對龍且的瞭解程度。正應合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韓信在濰水之戰中取得的絕對勝利是對項羽的一個巨大的打擊。使楚、漢鬥爭中劉邦佔了完全的上風。
回覆列表
韓信攻打齊國用的是死間鸝食其,李靖攻打匈奴右賢王用的是死間唐儉。兩位頂級戰術家在兩個戰例中在運用上驚人的一致,同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