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的培養與現代德育
近兩年來,“創新”問題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對創新與教育的關係人們作了很多探討,但在眾多關於創新與教育關係的著述中,論及德育的很少。所以筆者認為,要給德育以應有的關注,要充分發揮德育的作用。
一、培養創造性是現代德育應追求的目標
現代德育是以促進人的德性現代化為中心的德育;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主體性,以促進主體德性發展為根本的德育。創造性是主體性發展的最高形式。培養、發展主體的創造性是現代德育應追求的目標,或者說現代德育應以培養富有創造性的道德主體為目標。
認識這個問題,可從創造性的本質說起。創造性是人在創造活動中的能動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是人特有的創造活動的特性。馬克思曾說過: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也就是類生活。這是創造生命的生活。生活活動的性質包含著一個物種的全部特性,它的類特性,而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人類的創造性活動就是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創造性活動與活動的創造性是密切聯絡著的。“實際創造一個物件世界,改造無機的自然界,這是人作為有意識的存在物(亦即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己本身看作類的存在物)的自我確證”,[ii]而人也就在這種創造和改造活動中獲得創造性,形成了類的特性,或者說也創造和改造了自己。人創造和改造外部世界與創造和改造自己是同一個過程。不過在概念上對“創造性活動”和“活動的創造性”還是應當作一些區分。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客觀性;活動的創造性則是活動的特性也是主體的特性,是主體性的表現,具有主觀性。人的創造性是創造性活動的內化,創造性活動是創造性的外化。二者和德育都有著內在聯絡。
創造性活動是價值性範疇。創造性活動作為人的自由自覺活動,是社會性的體現,是創造性的外化。創造離不開社會對其所作的品質評價或價值判斷。目前,心理學界認為創造是“科學家和其他發明家最終產生了對人類說是新的有社會價值的成品的活動”。[iii]所以創造性活動是“有價值的”的。創造即是“創造生命的生活”,所以具有人生或文化價值。創造是“具有建設性,而非破壞性或衰退性的蛻化”[iv]“一個江洋大盜或許他有他為盜的創造力。他從小盜而成為大盜亦是人生一種轉變。但是這種轉變,對己對人終無長期的價值,似可將之排出創造之外”。[v]可見,我們今天所言創造是從有利於人類、有利於社會發展而言的。因此,創造活動作為價值性活動,理應是道德教育關心的課題,培養創造性不能沒有德育的參與。
創造性活動應當包括“道德的創造”或“道德文化的創造”。當下,人們論及創造性活動多指“知識的創造”或“技術的創新”。然而,21世紀,隨著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包括道德觀念、道德準則不斷變化,原有的某些道德觀念、道德規範有可能過時,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出一些新的道德準則和規範。例如在科學道德、資訊道德、經濟道德、網路道德、生態道德等領域特別需要具體的規範,在這些領域特別需要道德的創造。現代德育不是向受教育者灌輸一些既有的道德知識、道德規範,而是要指導受教育者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學會創造。
活動的創造性是具有多重屬性的品質。創造性既是優良的精神品質(心理品質),勞動品質、學習品質,也是優良的道德品質。它表現在物質生產活動和各種精神活動領域。作為精神品質,包含著創造意識、創造的熱情、創造的意志等精神因素,創造是“智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現”,[vi]它對於我們在各個領域做出優異的成績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在科學研究領域,科學家、發明家的重大科學發現或創造發明,都是他們充分發揮了開拓創新精神取得的成果。科學勞動的最大特點就是創造性。創造性又是一種學習品質。創造性學習是對繼承性或維持性學習的挑戰,是真正的“學習革命”,其功能在於透過學習,提高發現、吸收新資訊的能力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創造性作為一種價值範疇,也是一種道德品質,在現代社會的道德生活中,必須學會創造。這在下面我們分析創造性的心理結構時,再予以說明。
活動的創造性是人的類特性的具體表現形式。正是這種類特性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馬克思說:“動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動直接同一的。它沒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動之間的區別。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把對他自己的生活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物件。他的生活活動是有意識的。這不是人與之副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vii]這裡的關鍵是“有意識”。“有意識的生活活動”使“人”成為人。亦如卡西爾所言:“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動中,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viii]
現代德育是以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為基礎,以促進人的現代化為中心,進而促進社會的現代化的德育。現代德育必然要反映現代社會中人自身德性發展的要求、反映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把培養創造性納入德育目標、內容,要以培養富有創造性的道德主體或培養道德主體的創造性為己任。德育的轉型就是要從禁錮人的頭腦、抑制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灌輸性德育,轉向開放性的、激發人的自主創造潛能的發展性德育。
二、德育在培養主體創造性方面的任務
主體創造性發展的價值引導是德育的首要任務。創造性人才的健康成長,需要有正確的導向。我們要有效地開發人的創造性潛能,又使人們的聰明才智用到對人類、對社會有價值的創造中去,不做對人類、對社會沒有意義的事,更不能做對人類、對社會有害的事。2000年8月5日,江澤民在接見六位國際著名科學家時,充分肯定了知識創新的巨大作用,同時強調指出:21世紀科技倫理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核心問題是科學技術進步應服務於全人類,服務於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國內有學者提出,創新人才在思想觀念方面的共同特質是:“應有著多元的價值觀、注重自我實現的人生觀、民主化的政治觀、強烈的競爭意識、緊迫的危機感、開放靈活的處事態度。換言之,創新人才不應有單一的價值標準,不以個人利益和需要的獲得與滿足為人生理想,不以極端的權力為政治追求,不拖沓,不懶散,不麻木,不呆板,不自我封閉。”[ix]因此,在培養創造性人才過程中,必須堅持價值觀的引導,以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教育、影響青少年,培養他們關愛人類、關心自然界的品質。
在培養創造意識、創新精神方面,德育承擔著特別重要的任務。創新精神包括開拓進取精神、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挑戰精神、冒險精神、負責精神、獻身精神等等。進入21世紀,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特別需要這樣的開拓創新的精神。如同貝弗裡奇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創造者應有的開拓品格是:“事業心和進取心;隨時準備以自己的才智迎戰並克服困難的精神狀態;冒險精神;對現有知識和流行的觀念的不滿足;以及急於試驗自己判斷力的迫切心情。”[x]培養這樣一些精神,是很複雜的任務,必須充分發揮德育的作用。對此,《學會生存》一書說得非常好:“教育在這個範圍內有它複雜的任務。這些任務有:保持一個人的首創精神和創造力量而不放棄把他放在真實生活中的需要;傳遞文化而不用現成的模式去壓抑他;鼓勵他發揮他的天才、能力和個人的表達方式,而不助長他的個人主義;密切注意每一個人的獨特性,而不忽視創造也是一種集體活動。”[xi]德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增強自己的創造意識,堅定自己的創造志向,具有改革創新、積極進取的慾望。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無事業心、無責任感、無使命感、消極被動的精神狀態,決不可能有什麼創新可言。
培養創造感,德育有著自己的優勢。因為德育是人的思想情感交流、溝通的過程,它的一個特定目標就是要培養情感方面的品質。在創造性活動中產生的情感體驗稱作創造感,“生產革新者、發明家、科學家、作家、藝術家、教師、運動員、象棋手、作曲家等等都有創造感”。[xii]由於創造過程的進行和創造活動的成功,可能產生安慰感、愉悅感,以及精神振奮、歡欣鼓舞等積極的情感體驗。貝弗裡奇在描述了科學發現中所可能產生的創造感:科學上的新發現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之一”,“它產生一種巨大的感情上的鼓舞和極大的幸福與滿足。不僅是新事實的發現,而且對一些普遍規律的突然領悟,都能造成同樣狂喜的情感。正如克魯泡特金所寫:‘一個人只要一生中體驗過一次科學創造的歡樂,就會終身難忘。’”[xiii]當然,創造感也包括一些消極的情感。例如,當創造活動遇到挫折、困難、失敗時,也會產生失望、緊張、不安、沮喪等各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創造熱情是十分重要的創造感,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強大動力。俄國科學家包特金敘說自己的創造熱情道:“新穎的工作方法、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工作本身的教育意義是那樣吸引了我,使我從早到晚與青蛙打交道……。我幾乎忘記了生活中的一切。”[xiv]培養創造感,要重視體驗學習。而體驗學習主要應當透過各種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進行,對學生而言,就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反思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總結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體會自己對待活動的情感態度。
創造性活動也是高度複雜的意志活動,德育要幫助、指導學生鍛鍊堅強的意志品質,包括目的性、獨立性、堅持性、耐挫性等意志品質。在創造性活動中,明確的目的是首要的意志品質。獨立性就是要不屈從多數人的壓力、敢於冒犯權威的見解、不受既有理論的束縛、不受成規的暗示。堅持性就是能夠長時間地、毫不懈怠地保持緊張的工作狀態,處理好創造活動與生活、娛樂的關係。在創造性活動中,耐挫性就是要有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有這些意志品質的養成,既需要進行心理教育,又需要依靠道德教育,依靠實踐的錘鍊。
三、改進我們的德育工作,為造就創造性人才做貢獻
1.改變我們的德育及整個教育的行為,建設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發展的德育。
首先要確立正確的兒童觀或學生觀,相信每個兒童都有創造的潛能。30年代末中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創辦的育才學校裡開展了“育才創造年活動”,1943年,他發表了《創造宣言》,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xv]
其次要全面地看待學生。日常把語、數或理、化等成績不好的學生叫“差生”,這是極其片面而有害的。加德納的研究認為:人的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空間智慧、音樂智慧、身體運動智慧、人際關係智慧、自我認識智慧等“這七種智慧同等重要”。七種智慧都是“生命的心理潛能”,都應當開發。又說,“每個成年人只有一種智慧可達到輝煌的境界”,“每個人的身體本身都具有非凡的創造性”,[xvi]如果把一個語、數成績不好但愛好體育的學生叫做“差生”,那為什麼不把一個身體運動智慧差,僅語、數成績好的學生叫“差生”呢?又為什麼不把那個數、理好,但不善交往、自我認識差的叫做“差生”呢?這公平嗎?在衡量品德問題上更難以說清楚什麼叫“差”。一本《美國教育學基礎》中曾指出:“能夠被認為具有創造性的學生常常被他們的教師看作是不努力,無進取心,不能令人滿意的學生。”[xvii]而有一些所謂“調皮”、“淘氣”的學生品質並不壞,卻往往是創造潛能高的。這類學生常常精力很旺盛,愛動、愛搗亂,應當引導他們把精力用到正道上來,給他們運用和發揮創造才能的機會。“差生”的說法,是一種社會標定。被標定為“差生”的學生,往往喪失自尊、自信,走向自暴、自棄,真的向著差的方面發展。而如果教師相信學生的創造潛能,正確地引導、積極地鼓勵他們,就會促進他們的發展,表現出積極的“羅森塔爾效應”。
2.把培養創造性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
創造性人格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從心理學說,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創造性、創造精神是創造性人格的本質方面,在創造性活動中具有動力作用、導向作用以及對各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調節作用。所以培養創造性人格是創造教育的根本。進行一些思維創造技法訓練、傳授一些具體的創造方法,也可能暫時顯示一些效果,但是不能捨本求末,抓住了枝節,丟掉了根本。這可能與理論上的誤導有關,即誤以為創造性就是創造力,創造力就是智力,智力就是思維能力,於是滿足於搞些思維訓練和小發明、小製作。創造性是人格內在的整體性特徵,如果忽視了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從長遠說或從根本上說是不利於學生創造性發展的。要培養創造性人格就要培養各種創造性人格特徵。這方面國內外都有很多的研究。例如吉而福特的研究認為,創造性人格特徵有八個方面,其中除智力因素外,如自覺性和獨立性、求知慾、好奇心、條理性、準確性、嚴格性、興趣、幽默、意志等都屬於非智力因素。又如麥金農對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建築師共400人的研究表明50%以上的人都有以下七個方面的品質:智力、獨創性、坦率、直覺性、理論和美學興趣、掌握造就命運的感覺。不同領域內的人才,其人格特點又有所不同。國外的許多學者分別研究了不同領域創造者的人格特性如藝術家、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建築家的人格特性,其中包含了許多智力品質,但更多的是情感、意志、性格方面的品質。中國學者王極盛研究了學部委員們的創造性人格特徵。他經過大量的資料分析,認為創造性人格中的非智力因素有情緒、興趣、意志、性格四大類52種。他認為,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發揮創造性作用大的因素,前五位是事業心、進取心、興趣、勤奮、求知慾;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創造性的人格因素髮揮作用大的前五位是事業心、進取心、求知慾、勤奮、意志。[xviii]在人格特性中也有一些不利於發揮創造性的因素,較突出的如從眾性、褊狹性、刻板性等。培養創造性人格應該包括形成和發展人格結構中那些積極的、有利於創造才能發揮的因素;防止和克服消極的、妨礙創造才能發揮的因素。
3.解放兒童的創造性,德育自身應是解放的。
按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界定:“兒童係指18歲以下任何人。”《學會生存》一書提出“教育即解放”,“把所有人類意識的一切創造潛能都解放出來”。[xix]早在1944年,陶行知先生就呼籲“解放兒童的創造力”。[xx]他針對固有的迷信、成見、不準小孩自由活動、不準小孩提問、用頻繁的考試佔滿兒童的時間,等等,提出了“六大解放”。這些對德育培養創造性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指導思想。現代德育是主體?發展性德育,是以促進主體德性發展為根本的。因此,現代德育應是解放的德育。
解放兒童創造性的德育自身應是富有創造性的。創造性的德育革除傳統模式中的陳腐的、僵化的東西,創造和運用先進的德育思想、德育內容、新穎的方法技術和生動活潑的德育形式。如果德育自身是有創造性的,就會是富有魅力的,就會創造出富有創造性的學生。為了改進我們的德育,提出以下建議和設想。
(1)解放的德育,其師生之間是民主的、和諧的、合作的關係,即“我?你”對話關係。解放的德育不是道德權威對受教育者的道德馴化,而是在教育者的組織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是教育者的啟發、引導、指導與受教育者的認知、體驗、踐行相結合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教育與自我教育、教學相長、品德共進的過程。正如保羅?弗雷爾在其《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一書中所指出的:“在馴化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總是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在解放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作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須‘死去’,以便作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的‘誕生’。同時,他還必須向受教育者建議:他應當作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這是一個往來不絕的連續過程。這是一個謙遜的和創造性的運動,在這裡,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必須參加。”[xxi]
(2)解放的德育要求形成友善的、寬容的集體氛圍。創造性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透過培養逐漸成長、發展起來的。友善的、寬容的、鼓勵創造性的集體氛圍,學生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xxii]是學生創造性得以發展的基本前提。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為學生創造性的成長、發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Sunny、空氣和水分。
(3)解放的德育,其實施方式是生動活潑的。
它不是物化的、模式化的,而是人格化、多樣化的德育。學生是人,不是物;學生不是裝知識的容器,也不是裝“美德”的口袋,學生是精神主體,是道德的主體,是有思想感情的人。教育不是物的標準件生產,也不是居高臨下的灌輸;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過程。解放的德育實行人格化的教育,採取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的個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從而實現《學會生存》一書提出的教育理想:“人類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複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生活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xxiii]
它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德育。在開放中吸納新的時代精神,鍛鍊受教育者的思維批判力、道德選擇能力、創新能力。
它不是隻重視道德認知,忽視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而是道德的知情行協調發展的。創造性不僅僅有智的因素,尤其是要有創造的精神,包括創造感、創造的熱情和創造的意志。解放的德育不是單純的說理教育,而是把理性的傳授和指導學生豐富多彩的體驗學習、形式活潑的道德踐履結合起來的德育,是完整的德育,是有利於促進學生創造性發展的德育。
它不是保姆式,而是自主式的德育。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獨立性。它對學生放手,它相信學生的能力。它吸取少先隊、共青團富有創造性的雛鷹行動、手拉手活動、社群志願者活動的豐富經驗,它讓學生自己去踐行、去體驗、去創造。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xxiv]祝願我們的老師們在創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中獲得最大的快樂!
創造性的培養與現代德育
近兩年來,“創新”問題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對創新與教育的關係人們作了很多探討,但在眾多關於創新與教育關係的著述中,論及德育的很少。所以筆者認為,要給德育以應有的關注,要充分發揮德育的作用。
一、培養創造性是現代德育應追求的目標
現代德育是以促進人的德性現代化為中心的德育;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主體性,以促進主體德性發展為根本的德育。創造性是主體性發展的最高形式。培養、發展主體的創造性是現代德育應追求的目標,或者說現代德育應以培養富有創造性的道德主體為目標。
認識這個問題,可從創造性的本質說起。創造性是人在創造活動中的能動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是人特有的創造活動的特性。馬克思曾說過: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也就是類生活。這是創造生命的生活。生活活動的性質包含著一個物種的全部特性,它的類特性,而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人類的創造性活動就是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創造性活動與活動的創造性是密切聯絡著的。“實際創造一個物件世界,改造無機的自然界,這是人作為有意識的存在物(亦即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己本身看作類的存在物)的自我確證”,[ii]而人也就在這種創造和改造活動中獲得創造性,形成了類的特性,或者說也創造和改造了自己。人創造和改造外部世界與創造和改造自己是同一個過程。不過在概念上對“創造性活動”和“活動的創造性”還是應當作一些區分。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客觀性;活動的創造性則是活動的特性也是主體的特性,是主體性的表現,具有主觀性。人的創造性是創造性活動的內化,創造性活動是創造性的外化。二者和德育都有著內在聯絡。
創造性活動是價值性範疇。創造性活動作為人的自由自覺活動,是社會性的體現,是創造性的外化。創造離不開社會對其所作的品質評價或價值判斷。目前,心理學界認為創造是“科學家和其他發明家最終產生了對人類說是新的有社會價值的成品的活動”。[iii]所以創造性活動是“有價值的”的。創造即是“創造生命的生活”,所以具有人生或文化價值。創造是“具有建設性,而非破壞性或衰退性的蛻化”[iv]“一個江洋大盜或許他有他為盜的創造力。他從小盜而成為大盜亦是人生一種轉變。但是這種轉變,對己對人終無長期的價值,似可將之排出創造之外”。[v]可見,我們今天所言創造是從有利於人類、有利於社會發展而言的。因此,創造活動作為價值性活動,理應是道德教育關心的課題,培養創造性不能沒有德育的參與。
創造性活動應當包括“道德的創造”或“道德文化的創造”。當下,人們論及創造性活動多指“知識的創造”或“技術的創新”。然而,21世紀,隨著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包括道德觀念、道德準則不斷變化,原有的某些道德觀念、道德規範有可能過時,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出一些新的道德準則和規範。例如在科學道德、資訊道德、經濟道德、網路道德、生態道德等領域特別需要具體的規範,在這些領域特別需要道德的創造。現代德育不是向受教育者灌輸一些既有的道德知識、道德規範,而是要指導受教育者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學會創造。
活動的創造性是具有多重屬性的品質。創造性既是優良的精神品質(心理品質),勞動品質、學習品質,也是優良的道德品質。它表現在物質生產活動和各種精神活動領域。作為精神品質,包含著創造意識、創造的熱情、創造的意志等精神因素,創造是“智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現”,[vi]它對於我們在各個領域做出優異的成績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在科學研究領域,科學家、發明家的重大科學發現或創造發明,都是他們充分發揮了開拓創新精神取得的成果。科學勞動的最大特點就是創造性。創造性又是一種學習品質。創造性學習是對繼承性或維持性學習的挑戰,是真正的“學習革命”,其功能在於透過學習,提高發現、吸收新資訊的能力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創造性作為一種價值範疇,也是一種道德品質,在現代社會的道德生活中,必須學會創造。這在下面我們分析創造性的心理結構時,再予以說明。
活動的創造性是人的類特性的具體表現形式。正是這種類特性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馬克思說:“動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動直接同一的。它沒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動之間的區別。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把對他自己的生活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物件。他的生活活動是有意識的。這不是人與之副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vii]這裡的關鍵是“有意識”。“有意識的生活活動”使“人”成為人。亦如卡西爾所言:“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動中,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viii]
現代德育是以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為基礎,以促進人的現代化為中心,進而促進社會的現代化的德育。現代德育必然要反映現代社會中人自身德性發展的要求、反映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把培養創造性納入德育目標、內容,要以培養富有創造性的道德主體或培養道德主體的創造性為己任。德育的轉型就是要從禁錮人的頭腦、抑制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灌輸性德育,轉向開放性的、激發人的自主創造潛能的發展性德育。
二、德育在培養主體創造性方面的任務
主體創造性發展的價值引導是德育的首要任務。創造性人才的健康成長,需要有正確的導向。我們要有效地開發人的創造性潛能,又使人們的聰明才智用到對人類、對社會有價值的創造中去,不做對人類、對社會沒有意義的事,更不能做對人類、對社會有害的事。2000年8月5日,江澤民在接見六位國際著名科學家時,充分肯定了知識創新的巨大作用,同時強調指出:21世紀科技倫理問題將越來越突出,核心問題是科學技術進步應服務於全人類,服務於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國內有學者提出,創新人才在思想觀念方面的共同特質是:“應有著多元的價值觀、注重自我實現的人生觀、民主化的政治觀、強烈的競爭意識、緊迫的危機感、開放靈活的處事態度。換言之,創新人才不應有單一的價值標準,不以個人利益和需要的獲得與滿足為人生理想,不以極端的權力為政治追求,不拖沓,不懶散,不麻木,不呆板,不自我封閉。”[ix]因此,在培養創造性人才過程中,必須堅持價值觀的引導,以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教育、影響青少年,培養他們關愛人類、關心自然界的品質。
在培養創造意識、創新精神方面,德育承擔著特別重要的任務。創新精神包括開拓進取精神、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挑戰精神、冒險精神、負責精神、獻身精神等等。進入21世紀,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特別需要這樣的開拓創新的精神。如同貝弗裡奇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創造者應有的開拓品格是:“事業心和進取心;隨時準備以自己的才智迎戰並克服困難的精神狀態;冒險精神;對現有知識和流行的觀念的不滿足;以及急於試驗自己判斷力的迫切心情。”[x]培養這樣一些精神,是很複雜的任務,必須充分發揮德育的作用。對此,《學會生存》一書說得非常好:“教育在這個範圍內有它複雜的任務。這些任務有:保持一個人的首創精神和創造力量而不放棄把他放在真實生活中的需要;傳遞文化而不用現成的模式去壓抑他;鼓勵他發揮他的天才、能力和個人的表達方式,而不助長他的個人主義;密切注意每一個人的獨特性,而不忽視創造也是一種集體活動。”[xi]德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增強自己的創造意識,堅定自己的創造志向,具有改革創新、積極進取的慾望。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無事業心、無責任感、無使命感、消極被動的精神狀態,決不可能有什麼創新可言。
培養創造感,德育有著自己的優勢。因為德育是人的思想情感交流、溝通的過程,它的一個特定目標就是要培養情感方面的品質。在創造性活動中產生的情感體驗稱作創造感,“生產革新者、發明家、科學家、作家、藝術家、教師、運動員、象棋手、作曲家等等都有創造感”。[xii]由於創造過程的進行和創造活動的成功,可能產生安慰感、愉悅感,以及精神振奮、歡欣鼓舞等積極的情感體驗。貝弗裡奇在描述了科學發現中所可能產生的創造感:科學上的新發現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之一”,“它產生一種巨大的感情上的鼓舞和極大的幸福與滿足。不僅是新事實的發現,而且對一些普遍規律的突然領悟,都能造成同樣狂喜的情感。正如克魯泡特金所寫:‘一個人只要一生中體驗過一次科學創造的歡樂,就會終身難忘。’”[xiii]當然,創造感也包括一些消極的情感。例如,當創造活動遇到挫折、困難、失敗時,也會產生失望、緊張、不安、沮喪等各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創造熱情是十分重要的創造感,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強大動力。俄國科學家包特金敘說自己的創造熱情道:“新穎的工作方法、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工作本身的教育意義是那樣吸引了我,使我從早到晚與青蛙打交道……。我幾乎忘記了生活中的一切。”[xiv]培養創造感,要重視體驗學習。而體驗學習主要應當透過各種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進行,對學生而言,就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反思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總結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體會自己對待活動的情感態度。
創造性活動也是高度複雜的意志活動,德育要幫助、指導學生鍛鍊堅強的意志品質,包括目的性、獨立性、堅持性、耐挫性等意志品質。在創造性活動中,明確的目的是首要的意志品質。獨立性就是要不屈從多數人的壓力、敢於冒犯權威的見解、不受既有理論的束縛、不受成規的暗示。堅持性就是能夠長時間地、毫不懈怠地保持緊張的工作狀態,處理好創造活動與生活、娛樂的關係。在創造性活動中,耐挫性就是要有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有這些意志品質的養成,既需要進行心理教育,又需要依靠道德教育,依靠實踐的錘鍊。
三、改進我們的德育工作,為造就創造性人才做貢獻
1.改變我們的德育及整個教育的行為,建設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發展的德育。
首先要確立正確的兒童觀或學生觀,相信每個兒童都有創造的潛能。30年代末中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創辦的育才學校裡開展了“育才創造年活動”,1943年,他發表了《創造宣言》,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xv]
其次要全面地看待學生。日常把語、數或理、化等成績不好的學生叫“差生”,這是極其片面而有害的。加德納的研究認為:人的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空間智慧、音樂智慧、身體運動智慧、人際關係智慧、自我認識智慧等“這七種智慧同等重要”。七種智慧都是“生命的心理潛能”,都應當開發。又說,“每個成年人只有一種智慧可達到輝煌的境界”,“每個人的身體本身都具有非凡的創造性”,[xvi]如果把一個語、數成績不好但愛好體育的學生叫做“差生”,那為什麼不把一個身體運動智慧差,僅語、數成績好的學生叫“差生”呢?又為什麼不把那個數、理好,但不善交往、自我認識差的叫做“差生”呢?這公平嗎?在衡量品德問題上更難以說清楚什麼叫“差”。一本《美國教育學基礎》中曾指出:“能夠被認為具有創造性的學生常常被他們的教師看作是不努力,無進取心,不能令人滿意的學生。”[xvii]而有一些所謂“調皮”、“淘氣”的學生品質並不壞,卻往往是創造潛能高的。這類學生常常精力很旺盛,愛動、愛搗亂,應當引導他們把精力用到正道上來,給他們運用和發揮創造才能的機會。“差生”的說法,是一種社會標定。被標定為“差生”的學生,往往喪失自尊、自信,走向自暴、自棄,真的向著差的方面發展。而如果教師相信學生的創造潛能,正確地引導、積極地鼓勵他們,就會促進他們的發展,表現出積極的“羅森塔爾效應”。
2.把培養創造性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
創造性人格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從心理學說,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創造性、創造精神是創造性人格的本質方面,在創造性活動中具有動力作用、導向作用以及對各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調節作用。所以培養創造性人格是創造教育的根本。進行一些思維創造技法訓練、傳授一些具體的創造方法,也可能暫時顯示一些效果,但是不能捨本求末,抓住了枝節,丟掉了根本。這可能與理論上的誤導有關,即誤以為創造性就是創造力,創造力就是智力,智力就是思維能力,於是滿足於搞些思維訓練和小發明、小製作。創造性是人格內在的整體性特徵,如果忽視了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從長遠說或從根本上說是不利於學生創造性發展的。要培養創造性人格就要培養各種創造性人格特徵。這方面國內外都有很多的研究。例如吉而福特的研究認為,創造性人格特徵有八個方面,其中除智力因素外,如自覺性和獨立性、求知慾、好奇心、條理性、準確性、嚴格性、興趣、幽默、意志等都屬於非智力因素。又如麥金農對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建築師共400人的研究表明50%以上的人都有以下七個方面的品質:智力、獨創性、坦率、直覺性、理論和美學興趣、掌握造就命運的感覺。不同領域內的人才,其人格特點又有所不同。國外的許多學者分別研究了不同領域創造者的人格特性如藝術家、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建築家的人格特性,其中包含了許多智力品質,但更多的是情感、意志、性格方面的品質。中國學者王極盛研究了學部委員們的創造性人格特徵。他經過大量的資料分析,認為創造性人格中的非智力因素有情緒、興趣、意志、性格四大類52種。他認為,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發揮創造性作用大的因素,前五位是事業心、進取心、興趣、勤奮、求知慾;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創造性的人格因素髮揮作用大的前五位是事業心、進取心、求知慾、勤奮、意志。[xviii]在人格特性中也有一些不利於發揮創造性的因素,較突出的如從眾性、褊狹性、刻板性等。培養創造性人格應該包括形成和發展人格結構中那些積極的、有利於創造才能發揮的因素;防止和克服消極的、妨礙創造才能發揮的因素。
3.解放兒童的創造性,德育自身應是解放的。
按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界定:“兒童係指18歲以下任何人。”《學會生存》一書提出“教育即解放”,“把所有人類意識的一切創造潛能都解放出來”。[xix]早在1944年,陶行知先生就呼籲“解放兒童的創造力”。[xx]他針對固有的迷信、成見、不準小孩自由活動、不準小孩提問、用頻繁的考試佔滿兒童的時間,等等,提出了“六大解放”。這些對德育培養創造性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指導思想。現代德育是主體?發展性德育,是以促進主體德性發展為根本的。因此,現代德育應是解放的德育。
解放兒童創造性的德育自身應是富有創造性的。創造性的德育革除傳統模式中的陳腐的、僵化的東西,創造和運用先進的德育思想、德育內容、新穎的方法技術和生動活潑的德育形式。如果德育自身是有創造性的,就會是富有魅力的,就會創造出富有創造性的學生。為了改進我們的德育,提出以下建議和設想。
(1)解放的德育,其師生之間是民主的、和諧的、合作的關係,即“我?你”對話關係。解放的德育不是道德權威對受教育者的道德馴化,而是在教育者的組織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是教育者的啟發、引導、指導與受教育者的認知、體驗、踐行相結合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教育與自我教育、教學相長、品德共進的過程。正如保羅?弗雷爾在其《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一書中所指出的:“在馴化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總是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在解放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作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須‘死去’,以便作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的‘誕生’。同時,他還必須向受教育者建議:他應當作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這是一個往來不絕的連續過程。這是一個謙遜的和創造性的運動,在這裡,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必須參加。”[xxi]
(2)解放的德育要求形成友善的、寬容的集體氛圍。創造性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透過培養逐漸成長、發展起來的。友善的、寬容的、鼓勵創造性的集體氛圍,學生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xxii]是學生創造性得以發展的基本前提。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為學生創造性的成長、發展,提供所需要的土壤、Sunny、空氣和水分。
(3)解放的德育,其實施方式是生動活潑的。
它不是物化的、模式化的,而是人格化、多樣化的德育。學生是人,不是物;學生不是裝知識的容器,也不是裝“美德”的口袋,學生是精神主體,是道德的主體,是有思想感情的人。教育不是物的標準件生產,也不是居高臨下的灌輸;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過程。解放的德育實行人格化的教育,採取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的個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從而實現《學會生存》一書提出的教育理想:“人類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複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生活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xxiii]
它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德育。在開放中吸納新的時代精神,鍛鍊受教育者的思維批判力、道德選擇能力、創新能力。
它不是隻重視道德認知,忽視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而是道德的知情行協調發展的。創造性不僅僅有智的因素,尤其是要有創造的精神,包括創造感、創造的熱情和創造的意志。解放的德育不是單純的說理教育,而是把理性的傳授和指導學生豐富多彩的體驗學習、形式活潑的道德踐履結合起來的德育,是完整的德育,是有利於促進學生創造性發展的德育。
它不是保姆式,而是自主式的德育。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獨立性。它對學生放手,它相信學生的能力。它吸取少先隊、共青團富有創造性的雛鷹行動、手拉手活動、社群志願者活動的豐富經驗,它讓學生自己去踐行、去體驗、去創造。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xxiv]祝願我們的老師們在創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中獲得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