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日消消氣

    從小,我們就聽到過“母子連心”這一說法,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用來形容孩子和母親的親密關係。

    其實,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當寶寶還在媽媽肚裡的時候,他/她就能接收到媽媽的情緒,與媽媽同喜同悲。

    那麼,“母子連心”這一說法的科學依據是什麼?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呢?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詳細地瞭解一下。

    “母子連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當受精卵著床於子宮,形成胚芽後,一部分細胞會分化成心管,也就是最原始的心臟,當這個心臟朦朦朧朧地開始第一次心跳後,一個小生命就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

    正常胎心率為120~160次/分鐘,而孕婦的心律雖然高於一般的女性,但也是在70~90次的範圍,基數如此不同,似乎很難和“母子連心”這個詞發生聯絡。

    然而,在特殊情況下,母子的心律卻有可能發生同步,英國Abedeen大學的研究發現,當母親以特定節率呼吸時,母胎的心律有很大頻率發生同步。

    研究人員邀請了6名34~40孕周的健康孕婦進行了該實驗,透過母胎心電監護儀觀察他們的心電圖情況,並要求母親以不同頻率呼吸。結果發現,當母親每分鐘呼吸20次的頻率時,母胎心律的吻合率遠高於其它情況。但是,當胎兒狀況不好時,這種同步性就會降低。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母子的最早的“連心”,是時時刻刻心繫著未出生孩子的健康。

    孩子出生後,母子如何“連心”呢?

    如果出生前,母子一體,心律互相影響可以找到生物學依據,那麼孩子出生後,“母子連心”的現象又該怎麼解釋?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和他們的母親實現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員讓40對母嬰面對面相處,並在每個人的心臟部位配備了能夠檢測心跳的電極。

    結果發現,隨著母親充滿愛意的面容或是歡樂的笑聲的出現,母親與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調一致”了!

    “母子連心”由誰主導?

    這個“步調一致”的過程,是由母親同步嬰兒,還是嬰兒同步母親呢?

    美國HeartMath機構層做過一項研究,發現母親是母子緊密聯絡中的關鍵因素。他們分別監測了母親和嬰兒的心腦電圖,結果發現只有當母親把注意力放在嬰兒上時,她的腦電波才會與嬰兒的心跳產生一致性的重合。

    也就是說,母親只要集中注意力就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跳。但這個情況反過來卻不一定成立,畢竟很難要求嬰兒集中注意力去感受母親的心跳。

    “母子連心”與微嵌合細胞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女性大腦中經常會發現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胞——微嵌合細胞,接近2/3的女性被發現在她們的大腦中的多個區域,而且擁有的時間持續很長,這種現象說明胎兒的細胞進入了母親的大腦。

    最大的可能是胎兒細胞有可能發生在母親懷孕期間,透過胎盤進入母親體內。儘管該發現不能完全解釋“連心”的原理,但足以說明母子的相互關聯,在身體裡是有“根基”的。

    “母子連心”與社交同步性

    大量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際關係中存在著自發性協調效應,比如美國電視知名主持人賴瑞金面對不同受訪者時,講話音調會隨對方而調整,透過“同步”氣氛以拉近與對談者距離。

    人會下意識改變各種外在行為,是一種維持人際關係關鍵,心理學稱之為”社交同步性“。另外,在共同環境下建立的長期親密關係,也會增加這種同步性,因此不僅“母子連心”的情況,還有夫妻相像、朋友相知,都是一定程度上不自覺的模仿表現。

    所以,母子連心不僅僅是一種體現母愛的說法,而是在生理學和心理學上,都可以被觀察到一種現象。不論孩子們小的時候還是成年的現在,母親與他的連線從未中斷。

  • 2 # 小小思維家

    生活中,有不少媽媽表示經歷過“母子連心”的神奇瞬間。

    @小小乖乖:我上高中的時候,有一次頭有點暈,在下樓梯的時候踩空摔了一跤,所幸沒有大礙。這時候媽媽剛好就打電話給我,問我有沒有什麼事,說她突然眼皮跳得厲害,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事,就打電話給我。我說剛才差點摔了一跤。我媽就開始感嘆:“看來媽媽真的能感應到你啊,以後要小心身體,別讓媽媽擔心了。”

    @嬛嬛:兒子3個多月,有一次他在床上玩得很嗨,那時候我剛好要轉身給他拿個潤膚霜。當轉身之後,我下意識往回看。結果他的整個身體幾乎要離床掉下去了,我飛奔過去迅速拉住他的大腿,所幸沒有掉下床。之後一直後怕,要是不及時轉身,寶寶肯定摔下床了。

    母子連心”是從胎兒時期就開始

    “母子連心”是相互的,媽媽可以感知寶寶,寶寶同樣可以接收到媽媽的喜怒哀樂。在孕期,如果準媽媽情緒不佳,比如生氣、激動、焦慮、緊張,這些寶寶都可以感受到,那麼寶寶在肚子裡會躁動不安。同樣地,如果準媽媽心情愉悅,胎寶寶也會開心舒適。

    嬰兒三個月大時,和母親實現心跳同步

    以色列科學家透過研究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和母親實現心跳同步。研究人員讓40對母嬰面對面相處,並在每個人的心臟部位配備了能夠檢測心跳的電極。結果發現,隨著母親充滿愛意的面容或是歡樂笑聲出現時,母親與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調一致”了!這也是“母子連心”的體現。

    母子連心,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母子間那份親密的感情。

  • 3 # 小杰80164096

    我覺得有靈性科學的依據。

    親人之間有心靈感應。

    人類都有第六感。

    第六感就是直覺。

    精神能不透過感官直接感覺資訊。

  • 4 # 資料完善度低

    “兒行千里母擔憂”,這個“科學依據”就是”情感依戀”。這種情感依戀女性遠比男性強烈,難以克服。這也是“強迫症”和“抑鬱症”女性多於男性的根本原因。

    男性心中裝的是“世界”丶”事業”野心蠻大的。他們放不下的多為“權力”丶“事業”和”天下”,故而男性在感情方面不太專一,多移情別戀丶拈花惹草。但方向不易迷失和改變,總以“玩物喪志”來警醒和鞭策自已。

    女性的心中裝的卻是“男人”丶”家庭”丶”兒女”,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故而總不捨“兒女情長”,所以才有“相見時難丶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感概。她們放不下的總是“男人丶家庭丶兒女”,不太關心“宇宙丶天下丶權力丶事業”。她們情感專注丶專一,小的方面精細丶周到,大的方面糊塗而愚昧。總以“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在她們的情感世界中,只想找個安樂窩。

    男女在情感方面的這些差別,有生理方面的原因;更是“文化丶教育”的結果。

    在生理方面,成年女性先天劣勢(體能丶耐力丶力量)和週期性“例假”(月經);特別是孕期和哺乳期婦女,更需要情感照顧和心裡安慰,才有安全感和溫暖。

    文化傳統和教育方面,中國是個“農耕”民族,人為地設定的差異:男人從小接受的是“修身丶齊家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到15歲年齡就要隨父騎馬上陣“父子兵”,或繼承祖業擔起家庭的重任。

    女孩卻接受的是另一教育:“三從四德”即“在家從父丶出嫁從夫丶夫死從子”(四德不在多述),《婦經》等等教育。13歲始,父母就忙著置辦”嫁裝”,找個好人家,或巴上個權貴啥的,就算交差了。所以,女人在歷史上,在“政治丶經濟丶思想丶軍事丶科學技術”等方面,傑出人物“鳳毛麟角”極為稀缺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文藝復興”後,特別是”工業革命”後,女性進步較快,”女權運動”也隨“民權運動”發展而發展。在中國,儘管“新文化運動”和新中國建立也有70週年了(新文化運動至今己有百餘年了),由於數千年的“文化慣性”,思維慣性,進步發展嚴重滯後和發展緩慢。

    所以,“母子連心”,只是一種“情感依戀”和“情感寄託”,並不存在什麼“超自然”的“神密力量”,或所謂“第六感覺”。

    言盡於此,自己去感悟。

  • 5 # 秦浚川

    母子連心通常是指母子心想的事和對人事的看法往往比較一致。這種現象雖然常見但並非完全如此,也有很多時侯母子或母女完全不一致的表現,例如父母對子女戀愛物件的看法不一致甚至反目為仇的例子也很常見。母子連心與心靈感應基本上無關,只是母子之間從嬰幼兒起到長大成人長期親密接觸共同生活導致相互十分了解,對對方的思維行為生活習慣都很熟悉而且趨向一致。因此發生母子同心的經常性現象。如果母親管教過嚴方法不當,子女開始產生逆反心理,母子同心必越來越少見,尤其是子女開始獨立談戀愛時母親若按自已老觀點橫加干涉,母子很可能經常吵架甚至反目為仇離家不回。母子連心是從小養育的自然現象,母子生活時代不同觀念分化而導致意見分歧也很自然。但母子的養育親情很少有人忘懷,絕大多數子女不管思想觀點有多少不同,還是會珍惜父母親情,儘可能照顧尊重父母。

  • 6 # 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漲姿勢】原來“母子連心”是有科學依據的!

    從小,我們就聽到過“母子連心”這一說法,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用來形容孩子和母親的親密關係。

    其實,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當寶寶還在媽媽肚裡的時候,就能接收到媽媽的情緒,與媽媽同喜同悲。

    那麼,“母子連心”這一說法的科學依據是什麼?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呢?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詳細地瞭解一下。

    “母子連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當受精卵著床於子宮,形成胚芽後,一部分細胞會分化成心管,也就是最原始的心臟。當這個心臟朦朦朧朧地開始第一次心跳後,一個小生命就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

    正常胎心率為120~160次/分鐘,而孕婦的心律雖然高於一般的女性,但也是在70~90次的範圍,基數如此不同,似乎很難和“母子連心”這個詞發生聯絡。

    然而,在特殊情況下,母子的心律卻有可能發生同步。英國Abedeen大學的研究發現,當母親以特定節率呼吸時,母胎的心律有很大頻率發生同步。

    研究人員邀請了6名34~40孕周的健康孕婦進行了該實驗,透過母胎心電監護儀觀察他們的心電圖情況,並要求母親以不同頻率呼吸。結果發現,當在母親每分鐘呼吸20次的頻率時,母胎心律的吻合率遠高於其它情況。但是,當胎兒狀況不好時,這種同步性就會降低。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母子最早的“連心”,是母親時時刻刻心繫著未出生孩子的健康。

    孩子出生後,母子如何“連心”呢?

    如果出生前,母子一體,心律互相影響可以找到生物學依據,那麼孩子出生後,“母子連心”的現象又該怎麼解釋?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和他們的母親實現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員讓40對母嬰面對面相處,並在每個人的心臟部位配備了能夠檢測心跳的電極。

    結果發現,隨著母親充滿愛意的面容或是歡樂的笑聲的出現,母親與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調一致”了!

    “母子連心”由誰主導?

    這個“步調一致”的過程,是由母親同步嬰兒,還是嬰兒同步母親呢?

    美國HeartMath機構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母親是母子緊密聯絡中的關鍵因素。他們分別監測了母親和嬰兒的心腦電圖,結果發現只有當母親把注意力放在嬰兒上時,她的腦電波才會與嬰兒的心跳產生一致性的重合。

    也就是說,母親只要集中注意力就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跳。但這個情況反過來卻不一定成立,畢竟很難要求嬰兒集中注意力去感受母親的心跳。

    “母子連心”與微嵌合細胞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女性大腦中經常會發現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胞——微嵌合細胞,出現這種現象,說明胎兒的細胞進入了母親的大腦。

    最大可能是胎兒的細胞產生在母親懷孕期間,並透過胎盤進入母親體內。儘管該發現不能完全解釋“連心”的原理,但足以說明母子的相互關聯,在身體裡是有“根基”的。

    “母子連心”與社交同步性

    大量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際關係中存在著自發性協調效應,比如美國電視知名主持人賴瑞金面對不同受訪者時,講話音調會隨對方而調整,透過“同步”氣氛以拉近與對談者距離。

    人會下意識改變各種外在行為,是一種維持人際關係的關鍵,心理學稱之為“社交同步性”。另外,在共同環境下建立的長期親密關係,也會增加這種同步性,因此不僅“母子連心”的情況,還有夫妻相像、朋友相知,都是一定程度上不自覺的模仿表現。

    所以,“母子連心”不僅僅是一種體現母愛的說法,而是在生理學和心理學上,都可以被觀察到的一種現象。

    不論孩子們小的時候還是成年的現在,母親與他們的連線從未中斷。

  • 7 # Emma6145

    母子連心,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當寶寶還在媽媽肚裡的時候,他(她)就能接收到媽媽的情緒,與媽媽同喜同悲。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和他們的母親實現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員讓40對母嬰面對面相處,並在每個人的心臟部位配備了能夠檢測心跳的電極。結果發現,隨著母親充滿愛意的面容或是歡樂笑聲的出現,母親與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調一致”了。

    “母子連心”的科學依據假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女性大腦中經常會發現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胞——微嵌合細胞,接近2/3的女性被發現在她們的大腦中的多個區域,存在她們所育男性胎兒的DNA,而且擁有的時間持續很長,擁有者中年齡最大的有94歲。

    這種現象說明胎兒的細胞進入了母親的大腦。但這種現象究竟是怎麼產生的,還沒有被證實,卻足以說明母子的相互關聯,在大腦裡有“根基”。

    我相信母子連心,因為每次睡覺我都是在兒子醒的前三秒就醒了。好多次都能在半夜他準備掉下床的前一秒抓住他。”

    “當媽的真是不容易!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了超人!女兒翻身沒踢被子我不會伸手,要是她踢被子了,我不自覺的伸過去給她蓋好,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我都能感應到。”

    兒童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自己帶孩子在孩子個性心理發展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母親與孩子近10個月的共生生活造就了彼此心理上的無比親密,“母子連心”,這是父親和任何看護人都無法取代的。只有母親能本能地覺察孩子的需要和麵臨的危險;

    只有母親才能本能地給孩子安全感和滿足,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尤其需要母親不間斷地關懷。而一歲半之後,父親的作用又在於引導孩子獨立探索外部世界,形成獨立安全感。所以,不管你現在採用的是何種撫養方式,都應該更多地參與孩子的身心成長和教育。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 8 # 愛生活的阿澄

    母子連心,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當寶寶還在媽媽肚裡的時候,他(她)就能接收到媽媽的情緒,與媽媽同喜同悲。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和他們的母親實現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員讓40對母嬰面對面相處,並在每個人的心臟部位配備了能夠檢測心跳的電極。結果發現,隨著母親充滿愛意的面容或是歡樂笑聲的出現,母親與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調一致”了。

    “母子連心”的科學依據假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女性大腦中經常會發現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胞——微嵌合細胞,接近2/3的女性被發現在她們的大腦中的多個區域,存在她們所育男性胎兒的DNA,而且擁有的時間持續很長,擁有者中年齡最大的有94歲。

    這種現象說明胎兒的細胞進入了母親的大腦。但這種現象究竟是怎麼產生的,還沒有被證實,卻足以說明母子的相互關聯,在大腦裡有“根基”。

    我相信母子連心,因為每次睡覺我都是在兒子醒的前三秒就醒了。好多次都能在半夜他準備掉下床的前一秒抓住他。”

    “當媽的真是不容易!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了超人!女兒翻身沒踢被子我不會伸手,要是她踢被子了,我不自覺的伸過去給她蓋好,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我都能感應到。”

    兒童教育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自己帶孩子在孩子個性心理發展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母親與孩子近10個月的共生生活造就了彼此心理上的無比親密,“母子連心”,這是父親和任何看護人都無法取代的。只有母親能本能地覺察孩子的需要和麵臨的危險;

    只有母親才能本能地給孩子安全感和滿足,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尤其需要母親不間斷地關懷。而一歲半之後,父親的作用又在於引導孩子獨立探索外部世界,形成獨立安全感。所以,不管你現在採用的是何種撫養方式,都應該更多地參與孩子的身心成長和教育。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學漢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 9 # 愚人1954

    母子連心,因為子女是母親生的,是娘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母親疼子女,子女愛母親,所以說母子連心。

    母子血脈相同,也就心心相連,心理學上有種說法叫心靈感應,也有的說叫第六感官。有時母子不在一塊,兩地分居,相隔很遠,一旦一方身體有所不適,不用去信,不用電話,另一方的心裡或身體也會感到不適,或身體某部位疼痛,或心悸不安,甚至心煩意亂乃至悲傷想哭。有時睡夢中夢到親人不好,打電話一問,有時就能證實確有其事。這就是所謂的心靈感應或叫第六感官意識。也許有人說這是偶然,不能做為科學依據。但世上確實有好多自然現象到目前為止科學無法解釋不清,或許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那一步。一旦科學探究了它的秘密,也就有了科學依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巴米揚大佛到巴黎聖母院被毀,我們到底該怎麼保護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