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越再現彼岸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級文化遺產被毀的要屬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和巴黎聖母院了,這兩個世界級文化遺產已經面目全非,修復後也不再時原來面貌了,十分令人痛心。

    一、巴米揚大佛被毀。

    巴米揚大佛建立到現在已經有1500年的歷史,中國晉朝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經瞻仰過它,是阿富汗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2001年3月12日,塔利班領袖奧馬爾不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對巴米揚大佛所在地的佛像進行系統性摧毀。塔利班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對其他宗教的排他性造成的。(被炸燬前後對比圖)

    如果用新材料復原巴米揚大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不承認其為世界文化遺產。2015年,在利用光影重現巴米揚大佛後,遭到了塔利班的威脅,懸賞每個人頭5萬美元,國際維護人員匆忙撤離,維修事務擱淺。(光影復原圖)

    二、巴黎聖母院被燒燬

    巴黎聖母院居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是巴黎的地標性建築,旅遊勝地。始建於1163年,完工於1345年。

    2019年4月15日,正在維修的巴黎聖母院突然起火,大火焚燬了屋頂和塔尖建築。(巴黎聖母院塔尖被毀前後圖)

    一、既然有法可依,就必須依法管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立法保護文化遺產,中國也有《文物保護法》,而且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絕大多數都有主管行政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也出資保護,現在應該處於逐步完善階段。

    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中國的文化遺產有很多是一個整體的,比如蘇州園林、北京故宮等,有很多稍低一級的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受到城市建設開發等原因的破壞,為了短期利益損失了長期的利益,國家和政府部門應該嚴格管控。文化遺產修繕儘量應該依舊修舊,不要用新材料,修繕成嶄新面貌喪失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是現代的仿古建築,聯合國相關部門都不承認用新材料修復的文化遺產。

    三、合理開發,適度利用。文化遺產是用來保護,也是用來參觀傳世的,門票利益和保護應該有一個平衡點,不要一味追求利益,導致文化遺產遭到不可估量的損壞。

    四、排除隱患,提高文物的保護技術。文物保護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工作,應該及時排除可能存在的隱患,防患於未然。加強組織內部和國際文物保護技術的交流,提高自身文物保護水平。

    五、文化遺產的保護要積極宣傳。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全民的性質的,擴大國民的認知度,大家共同維護宣傳自身的文化遺產,超越宗教,超越國家,使它更具世界性,這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是非常好的,讓世界認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

    像塔利班這樣的極端組織,他們信仰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和他們談其他宗教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根本行不通的。

  • 2 # 歷史學說

    首先很榮幸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一、既然有法可依,就必須依法管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立法保護文化遺產,中國也有《文物保護法》,而且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絕大多數都有主管行政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也出資保護,現在應該處於逐步完善階段。

    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中國的文化遺產有很多是一個整體的,比如蘇州園林、北京故宮等,有很多稍低一級的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受到城市建設開發等原因的破壞,為了短期利益損失了長期的利益,國家和政府部門應該嚴格管控。文化遺產修繕儘量應該依舊修舊,不要用新材料,修繕成嶄新面貌喪失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是現代的仿古建築,聯合國相關部門都不承認用新材料修復的文化遺產。

    三、合理開發,適度利用。文化遺產是用來保護,也是用來參觀傳世的,門票利益和保護應該有一個平衡點,不要一味追求利益,導致文化遺產遭到不可估量的損壞。

    四、排除隱患,提高文物的保護技術。文物保護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工作,應該及時排除可能存在的隱患,防患於未然。加強組織內部和國際文物保護技術的交流,提高自身文物保護水平。

  • 3 # 讀書文史

    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全人類的文明繼承。目前,全世界有1092項世界遺產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涵括全球一百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當中,屬於世界自然遺產的有近二百多項,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有845項,其餘的是雙重遺產專案。

    不管是自然遺產還是世界遺產,都屬於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巴米揚大佛因為戰亂、爭端等原因而慘遭轟炸,現已經滿目瘡痍,要對其進行修復,難度極大,工程浩大。2015年,中國《侶行》團隊曾借用先進的投影技術對其進行光影還原,當時還遭到了塔利班的恐嚇威脅,稱懸賞五萬美元取人頭……

    2019年4月,巴黎聖母院因一場大火而被燒燬、破壞,一次次的案件在提醒和告誡我們,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保護文化遺產?

    1.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健全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體制,強化對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

    2.加強與國際的交流和合作,推動全球文化相融合的程序。

    3.加強防火等技術監控,完善應急預案,提高防災意識和防災應對能力。

    4.當前,人們物質慾望越來越膨脹,一些地區為了拉動地方經濟發展,過度開發和消費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嚴重破壞了文化遺產原本的面貌,導致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正在日漸消失。相關部門(包括旅遊部門、監管部門、非遺保護職能部門等)應打破地域界限,加強合作與交流,聯合起來共同保護文化遺產。

    5.提高人們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意識。敬畏、守護人類文明,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對於每個公民,每個個體來說,都應該積極承擔保護文化遺產的重任,從身邊小事做起。

  • 4 # 旅遊大咖雲吞媽媽

    對於世界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敬重的心態尤為重要,尤其是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怎樣展現和傳承是重要的課題。在廣州,有一個粵劇藝術博物館,作為對非遺的一種宣傳和活化的保護形式,十分值得借鑑。

    怎樣保護文化遺產,這是一個大課題,也有很多專家在為此努力。沒有專家的技術層面、卻一直在從事的我,卻在年內經歷了2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希望跟大家分享。這也是我個人對於保護文化遺產的感悟。

    事件一:巴黎聖母院以後——保護和敬重

    今年4月,巴黎聖母院的火災,無疑成為全世界的焦點。對於一種文明的失落,我們看到了很多人都表示惋惜和痛心。的確,巴黎聖母院是法國的,但這個文學和建築符號的象徵,其背後的文化底蘊,都應該是世界的。它的被破壞,是人類文明的一道傷痕。

    但是,網路上也出現了很多不同音,例如幸災樂禍的,例如把痛惜文明視為西方舔狗的。國家有境,文化無界。其實要有保護文化遺產的行動,心態是首位的。包括對文化遺產保護和敬重的心態,而非基於國境的前提。

    文明屬於全人類的,起碼對於一個文明的失落,應該持有的是痛惜的態度,而不是在旁鼓掌歡呼,這是保護的底線。

    事件二: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傳承和活化的案例

    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我更贊同2步走:

    1. 保護這個文化本身,不破壞它並捍衛它,讓它不受破壞,這是傳承;

    2. 讓更多人認識它,而不至於在歷史的洪流裡消沉,這是活化。

    尤其對於沒有“具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活化感覺更難。作為一種無形的文化,該怎樣讓更多人透過有趣的方式而懂它、愛好它、甚至學習它?

    對於這點,我最近經歷了一次比較有趣的事情,讓我感觸良多。

    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會接待外國遊客,帶著他們遊覽廣州。帶老外認識廣州,說難不難、說易不易。一方面,廣州有很濃厚的商業氛圍、也有精彩的景觀,一條北京路步行街就能令到他們流連往返;另一方面,要讓這些來自另一個文化體系的西方老外去了解我們的文化,那是一件最難的操作,因為言語的力量畢竟有限。

    這次,我們的行程中增加了一個“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的景點,在這個以展示粵劇傳承、文化和精華的地方,讓老外知道我們的非遺文化是什麼、產生興趣就變得容易多了。

    在博物館內,先是有場景描述粵劇的在嶺南地區的發展史,紅船、梨園、大劇院……這些場景加上光電效果,等於是用實物在讓他們觀看了一部簡化的粵劇發展藝術史。接著雕塑、人偶等粵劇細節展示,這主要讓他們確切地知道什麼是粵劇。下一步,則是參觀粵劇的各種角色、行當等,透過對這些構成百科全書式的展示,讓他們品味這是一門藝術。最後則是互動環節,透過高科技手段為他們成就自己的粵劇角色形象,讓他們覺得好玩並留下照片,自行釋出臉書等釋出,成為一個文化的傳播者。

    我印象最深的有一部分,那就是一個30多歲的女遊客,在觀看粵劇中旦角的上妝過程中的那種入迷,她僅在那部分就駐足了接近20分鐘,你會感受到那是在中西文化差異中,一個老外對跨越文化差異的“她”文化的感觸,這也是她自己在參觀過程中發掘的,而非我在講解中強加給她。這樣的專注,在我從前帶團過程中,單憑解說無法做到的。

    另外,就是參觀最後,這群老外排著隊要嘗試自己的粵劇角色,那也是從沒碰到過的熱情和好奇。

    當然,現在越來越多博物館能專注於一種文化遺產,並非只有廣州這家。而這種只說一種文化、說好一種文化的故事,大量觀感模式的呈現,這是我非常認同的一種文化活化模式,值得借鑑。

  • 5 # 點史

    首先感覺到很痛心,其次就是感覺可惜。

    世界上有很多文化的瑰寶,也有很多的歷史文化,不論是哪一個被損壞或者是損毀都是一件傷心的事情。

    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大佛是在阿富汗巴米揚省巴米揚鎮境內,建造的時間是在公元3至5世紀,深藏在阿富汗巴米揚山谷的巴米揚石窟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具有”世界第一大佛“的美稱,巴米揚大佛曾經歷3次劫難,2001年3月12日,大佛遭到塔利班政權的殘酷轟炸,已面目全非。據歷史記載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玄奘都曾瞻仰過宏偉莊嚴的巴米揚大佛。現在有德國、義大利、法國和日本這些國家正在積極的做修復工作。

    巴黎聖母院

    2019年4月15日晚18時50分許,巴黎聖母院塔樓起火燒燬,巴黎聖母院大教堂長度128米、寬度48米,高度69米(雙塔)、90米(塔尖),建造時間是在1163年~1345年,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現在也在積極修復。

    保護措施:

    第一:加強安防措施,尤其是現代化的預警和保護安防系統。

    第二:加強人保措施,投入安保警力。

    第三:加強宣傳教育。

    第四:定期開展安全評估。

    第五:定期看展安全大檢查和修復工作。

  • 6 # eagles華夏

    肯定是巴米揚大佛更加有文化氣息,那才是真正的文明!巴黎聖母院不過是不入流的基督教寺院罷了!

    千年的佛像能跟幾百年建築一樣麼!

  • 7 # 孤篇論

    前言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多姿多彩的文化閃耀世界,燦爛的中華文化5000年生生不息,古老的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文化遺產從傳承到保護,再到發揚光大,不是一代人的事情,是一代又一代的兒女堅持努力的結果。

    巴米揚大佛的重現彌補了遺憾

    2001年,“世界文化遺產”中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夥伴,那就是曾經世界最高的大佛“巴米揚大佛”,由於塔利班最高領袖奧馬爾的偏激行為,無視世界人民的譴責,執意破壞這個建成已經超過1500年的大佛,“巴米揚大佛”的失去,既是阿富汗人民的遺憾,也是世界人民的不甘。世界和平何時才能實現?

    2015年6月,建於1500年前,消失了14年的“巴米揚大佛”重現在世人的眼前,《侶行》夫婦張昕宇、梁紅為了能重現“巴米揚大佛昔日的光輝,找到了當地人稱為“阿富汗祖母”的88歲美國老太太。

    她在阿富汗生活了60年,從事文化保護研究和工作”,除了這位老太太的幫忙,現場還受到了當地的人民的幫助搭建架臺,一開始當地人民是拒絕的,但是聽到為了重現“巴米揚大佛”,每個人都願意來做,並且不收任何酬勞。

    透過團隊的科技展現與當地人民的同力合作,最終近似的還原了“巴米揚大佛”的樣貌,是華人讓阿富汗人民再一次見到了自己國家精神支柱再一次站立起來,也在世界文化歷史的長河中畫上了濃重的一筆,“巴米揚大佛”的重現彌補了曾經看著它失去的阿富汗人民的遺憾,也為沒有見過它的人彌補了失去的遺憾。

    “巴米揚大佛”亮起來的那一瞬間,張昕宇落淚了,談到為什麼落淚,他說:

    “因為我在阿富汗見到了太多的眼淚,當大佛亮起的一瞬間,那些哈拉扎人,他們也是穆斯林,但他們男人、女人都在歡呼。”巴黎聖母院的災難,世界人民再一次失去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2019年一件讓世界人民都為之惋惜的失去再次出現了,“巴黎聖母院”因一場大火而毀於一旦,教堂的塔尖也因為火災而永遠消失在世人的目光中,卻無能為力。整個教堂的頂端三分文之二被燒燬,所幸的是兩座鐘樓在這場火災中保護住了。

    令人更加遺憾的是這場大火已經過去兩個多月,至今都還沒有查明火災的原因。

    “巴黎聖母院”修建於公元前1163年前後,那時候中國正處於南宋時期,可見其歷史的重要性。

    以史為鑑--文明之光照亮復興之路

    同一個世界,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只用於一個國家,全世界的人民都應該做出自己的貢獻,保護文化遺產迫在眉睫。

    中國現已擁有53項世界遺產,位居世界第二,40個專案被列入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保護文化遺產的行動中,華人民身先士卒,中華兒女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檔案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要求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重要作用。

    1.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僅僅靠個人,有理有據才是法理。

    雖然中國有13億多的人口,世界也有70億的人口,但是卻依然有不少的文化遺產被丟失、破壞,保護文化遺產不是人數的問題,古人云:“無規矩不成方圓”,有足夠的法律條文和規章制度才能有理有據的保護文化遺產。

    2.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僅靠一個國家行動。

    今日之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麵貌擁抱世界,用自己的力量和文化底蘊為這個世界做貢獻。

    中國文物保護機構,先後在高棉等“一帶一路沿線的6個國家”中開展11項的歷史古蹟的保護、修復;近30個“中國烤麩機構”先後奔赴沙特等22個國家實施32項聯合考古工作;中國與美國等22個國家簽署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政府間協議;與法國等20餘國文化遺產主管部門簽署近30項合作檔案;全國博物館舉辦出入境展覽近500場。

    世界的文化遺產應該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也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去保護的,每一個國家的文明都是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既要代代傳承,更要代代守護。文明的傳承是一個國家的民族的精神圖騰,值得我們共同維護。

    3.與時俱進,讓每一代年輕人以此為己任

    2018年一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在朋友圈刷屏了,該記錄篇共計展現100件文物,共計100集,每集5分鐘,講述了國寶背後為人所不知的傳去故事,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找尋中華魂魄,讓新一代的年輕人透過這短短的五分鐘,領略中華國寶不朽的價值和魅力,以短小精幹的形式開啟歷史的大門。

    《如果國寶會說話》是年輕化的表達讓國寶活起來,文化能夠持續熱下去的原因並不在於其形式,更著重在形式的包裝下所呈現出來的內容。該片都以或輕鬆、或沉重、或唯美、或熱血的不同年輕化表達,喚醒了文物沉睡千年的心。聽,那撲通撲通的聲音,是中華文化之魂的跳動。

    國寶文物本身並不是死的,它承載著的是製作者的精神表達,是具有靈魂的藝術作品,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侷限性,讓很多文物的精神文明不能隨著時間而儲存下來。

    《如果國寶會說話》這一檔紀錄片運用流行的“短影片”方式,結合文物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底蘊,向新一代的年輕人傳達中華瑰寶的文化和歷史,讓年輕人容易接受的同時也能讓年輕人內心油然而生的一種保護欲,使得這些瑰寶能薪火相傳,一代傳一代,世世代代,無窮無盡。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文物界著名專家謝振生: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而文物則是歷史的驗證和文化的載體。

    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在我們這一代,而是要世世代代都要做好保護文化遺產的使命,上到高層,下到黎民百姓,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意識到文化遺產帶給我們是精神的象徵,是我們民族乃至全人類都無法再複製的瑰寶,這些文化遺產都是經過歲月的變遷,行走在歷史的長河中,來到我們這一代,未來還有很遠,這些文化瑰寶更應世代流傳,永不磨滅。

    結束語:

    從“巴米揚大佛”的被破壞到“巴黎聖母院”的蒙難,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如果我們再不努力做出保護,未來的未來,我們的子子孫孫都無法再瞭解曾經的輝煌文明,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沒有傳承就沒有未來,文化遺產的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關注@孤篇 共同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冒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