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中的豪哥

    首先要了解一下吐蕃的生產方式和地理位置。吐蕃,由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的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國家綜合實力較強。地理位置,位於青藏高原,易守難攻,而且疆域廣大,唐軍人根本不能在青藏高原長期作戰

  • 2 # 兠罷

    1)強盛的唐朝遇上了巔峰的吐蕃。唐朝剛經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李治登基後又相繼解決西突厥及高麗等威脅,國土面積、國家實力、軍事力量已至建國來最強;而此時的吐蕃贊普年幼,在權臣祿東贊及其五個兒子的治理下,吐蕃不斷向其東北、東南方向擴張,而新贊普奪位以後,更是主動與唐朝爭奪河隴地區和西域地區的控制權,國力在安史之亂時期達到了巔峰。但從整體國力來講,吐蕃還是不及唐朝的,只是同處巔峰期的雙方選擇了“硬碰硬”,自然都得不了好處。

    2)用人不察,賞罰不明。唐朝初期先後向吐蕃發動三次十萬人級別的戰爭,分別是大非川戰役、青海戰役、湟川戰役,均因用人不察而導致失敗。大非川戰役用滅高麗的薛仁貴為帥本無錯,但卻安排了一個居功自傲的郭待封為副手,在關鍵時刻不聽將令,導致大非川戰役的失敗,而郭待封非但沒有被斬殺示眾,反而連同主將薛仁貴一起“免死除名”;後面兩次戰役唐高宗則任命不懂軍事的心腹李敬玄為帥,最終也導致後兩次戰役的失敗,而李敬玄自知無顏繼續呆下去才假稱病回朝,最後未被追究兩戰失敗之過,卻因自己欺騙皇帝生病被貶職。而唐軍三戰所面對的吐蕃主帥正是吐蕃千年難遇的絕世名將論欽陵,論欽陵所屬的噶爾氏家族掌控吐蕃大權近半個世紀,論欽陵常能統帥蕃軍數十萬,橫行於青藏高原而不受限制,這點就遠非唐軍能及。

    3)地理因素是阻礙唐軍進入吐蕃的最大的敵人。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廣人稀、地勢險惡、氣候寒冷、高原氣候嚴重,這就天然形成了易守難攻的天然地利。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任何一場戰爭都需要後勤的支援,以戰養戰的戰法僅限於特殊的時期和戰場,但不適用於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唐軍需要將糧草淄重送上青藏高原,折損率超過日常作戰的的幾倍,那就需要輸送更多的糧草淄重,而吐蕃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戰時基本都實行堅壁清野的戰法,唐軍基本很難從敵戰區獲得補給。而青藏高原惡劣的天氣和環境,唐軍也很難適應,非戰鬥減員嚴重。所以就決定了唐軍只能透過速戰速決的戰法解決戰鬥,但剛好遇上吐蕃千年難得一見的名將,自然討不了好。後來武周任命名將王孝傑和婁師徳征討吐蕃,也在素羅汗山遭遇慘敗。而當唐軍駐守地勢較為適宜的河源、西域、南詔等邊境之處,縱然唐朝區域性處於劣勢,但吐蕃連年侵犯也無法獲取更大的利益。此後的唐玄宗開元二年,吐蕃佔據黃河九曲之地,舉兵十餘萬對唐境臨洮地區發動進攻,唐軍便能一戰斬敵數萬,這便是地理因素所造成對戰爭的巨大影響。

    縱觀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征戰歷程,主要集中在爭奪河隴地區和西域地區,唐在西域略佔優勢,吐蕃則在河隴佔有優勢。唐朝初年在軍事上對周邊各族大都佔有明顯優勢,唯獨吐蕃是個例外。除軍事指揮原因外,還有其它多種原因,如吐蕃國法嚴整,上下齊力,內部較穩固,民風剽悍尚武,且河隴一帶的軍事地理形勢對其十分有利,吐蕃位於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臨下,直入平川,而唐擊吐蕃卻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軍作戰十分不便。安史之亂也是雙方攻防轉換的關鍵點,此時的吐蕃的國力發展到頂峰,聯合回紇和南詔趁虛而入,使唐朝腹背受敵,唐朝轉入被動防守,不僅退出了西域,連河隴之地也被吐蕃佔據,百年不能收復。後來唐分化瓦解了吐蕃與回紇、南詔的同盟關係,並北和回紇、南通南詔、西結大食和天竺,使吐蕃四面受敵,其兵力大半駐在西域,抵禦大食的東進。從此,吐蕃再也無力大舉攻唐,最終先於唐朝在內亂中分崩瓦解。

  • 3 # 古風薈

    一、唐朝時期,青藏高原的氣候遠比後世溫暖溼潤,可以養活大量人口,並且支援起大量軍隊。根據《吐蕃王朝人口研究》以及藏文古書《五部遺教》的記載,唐朝時期,吐蕃的四如已經有軍士 四十六萬二千四百人,這還沒算上吐蕃的蘇毗十個東岱、通頰十一個東岱、象雄十東岱 能提供的軍隊,更沒包括白蘭羌、吐谷渾的人口與軍人。 唐高宗初期,吐蕃還沒有白蘭羌、党項、吐谷渾。 唐高宗中前期、中期,唐高宗忽視了對吐蕃的壓制,吐蕃趁機逐步吞併、整合了白蘭羌、吐谷渾,吐蕃的人口與軍人就更多了。

    而漢人古代史料記載的唐朝時期的吐蕃曾經出動40萬軍隊作戰。 可見,藏人古書《五部遺教》、漢人古代史料 雙方史料都證明了唐朝時期的吐蕃有大量軍隊。

    二、唐高宗中期開始,吐蕃基本統一青藏高原,更有利於吐蕃利用高原反應削弱上高原作戰的唐軍。隋末吐蕃已經統一了西藏。之後,唐太宗遏制了吐蕃。再之後,唐高宗中前期,吐蕃趁唐高宗忙於中亞、東北的戰爭時,吞併整合了白蘭羌、吐谷渾,佔了青海省的大部分,吐蕃擁有了基本統一的青藏高原,這一方面使吐蕃有了廣大的戰略空間,另一方面使青藏高原以外的軍隊很難有地方與時間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與地理,更有利於吐蕃利用高原反應削弱唐軍。而在之前與之後,青藏高原上的部族都嚴重分裂、內訌、衰弱,各自缺乏戰略空間,容易被高原以外的軍隊逐個擊破。

    三、吐蕃變強並不是文成公主和親導致的。根據古代漢人史料以及吐蕃《大事紀年》、吐蕃碑文等吐蕃原始史料的記載,文成公主去吐蕃時,沒有帶去工匠技術。李世民與唐朝的民族政策沒有導致周邊民族變強。 而且,李世民是禁止向外國傳播工匠技術的。唐朝時期,唐朝法律禁止向外國傳播工匠技術。唐朝允許外國的工匠技術傳入中國,但是禁止中國的工匠技術傳到外國。

    唐朝沒有失去技術優勢。即使在唐朝後期,跟唐朝相比,吐蕃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

  • 4 # 草堂夜語

    吐蕃位於青藏高原,就是現在的西藏,是由松贊干布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剛開始和唐朝的作戰中失利,意識到了唐朝的強盛,才派使者去唐朝和親,唐朝也是為了減少吐蕃騷擾,才答應把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由文成公主帶去了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他們才有所發展,本來吐蕃是一個遊牧民族,為了迎娶文成公主,上層社會才有了固定的住所。

    其實唐朝和吐蕃的作戰失敗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深入吐蕃腹地,戰線太長,供給不利,導致失敗。這是其一。

    由於吐蕃民族都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善於長途奔襲,而唐朝軍隊基本都是步兵,這是其二。

    松贊干布也的確是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他的統治下,吐蕃變得越來越強盛。軍隊戰鬥力極強。這是其三。

    唐朝周邊的形式對唐朝不利。唐朝對周邊國家也是連年征戰,國力消耗極大。

    唐朝和吐蕃的戰爭中,互有勝敗。都是在國家強盛的基礎上才取得勝利。而唐朝和吐蕃的國力也是互有盛衰。唐朝歷經安史之亂以後國力佈置不支,由強變弱,也是其中之一!

  • 5 # 歷史複習機

    不信看圖

    其實一時的戰爭勝利對整個戰爭並不大,戰爭最後拼的還是綜合國力。

    例如宋對外戰爭勝率居然達到驚人的百分之七十,這個勝率恐怖吧?可是宋依然被幾個少數民族政權輪班吊打,可見一時戰爭輸贏並不影響整個大局。

    薛仁貴的大敗正是最好的佐證!

    638年,吐蕃犯唐被唐朝打敗,吐蕃臣服並求和親,太宗不允;吐蕃又犯,後又被唐徹底打怕,而太宗允之,嫁文成公主。

    670年—702年,第一次戰爭唐朝先敗後勝,守住安西四鎮。

    670年唐朝以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副之,率軍討伐吐蕃,並送土谷渾回故地。薛仁貴令郭待封率兩萬人於大非嶺守輜重,薛仁貴師部先行,擊吐蕃於河口,大破之,斬獲甚豐。郭待封不執行命令領錙重前進,被吐蕃二十萬人大敗,盡失錙重。薛仁貴返回大非川,吐蕃論欽陵將兵四十餘萬進攻,唐兵大敗,薛仁貴與欽陵約和而還。據史書推測薛仁貴大概有五萬人。

    可以說這場戰爭是唐朝主動進攻,在盡失輜重後薛仁貴以五萬人對欽陵四十萬人,戰爭失敗雖然有鍋待封不聽指揮令錙重盡失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薛仁貴以少敵多,實力太過懸殊。

    675年,安西復歸唐朝,吐蕃求和,並表示願意與吐谷渾修鄰好,被唐朝拒絕。

    太多了寫不了,總得來說我細數了唐對吐蕃戰爭還是唐朝贏得多一下,兩者互有攻防,但是戰略上唐朝還是佔有優勢,吐蕃一直都在覺得自己行了—又被打的臣服—又覺得自己行了……這種迴圈直到滅亡。

    吐蕃確實有過一次攻破長安,並逗留了15天,後來又被唐朝軍隊打跑。可是這是唐朝處於安史之亂,唐朝軍隊正在忙於平定安史之亂,並沒有太過於關注吐蕃才讓吐蕃鑽了空子。

    安祿山和史思明將唐朝大量軍隊帶來打唐朝,唐朝又要用那麼多的軍隊來平定叛軍,所以等唐朝調回軍隊後吐蕃迅速被打敗。

    當然你也可以說唐朝一次也沒攻入吐蕃的拉薩,有高原反應怪我了

  • 6 # 無筆

    人認為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吐蕃兵力和戰鬥力不容小視。第二,吐蕃佔據高原地利。第三,大唐帝國內部爭鬥太厲害,許多名將都死在自己人手裡。

    一提起吐蕃,就必須提到文成公主。簡單介紹一下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這段千古佳話的由來——打出來的因緣。

    貞觀八年(634年),松贊干布派使臣來唐向唐帝國示好,帶了很多珠寶和古玩,唐太宗也禮節性的回禮。但松贊干布與唐帝國和親的要求被唐太宗拒絕。從此,兩國開始正式“邦交”,貞觀十年(636年),松贊干布找藉口向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發起進攻,並且取得勝利。

    貞觀十二年(638年),松贊干布兵鋒直逼松州(四川松潘)。威脅唐帝國,若不和親大軍直逼長安。但此時正是唐帝國名將如雲、兵強馬壯之時。大唐軍神李靖率侯君集等名將到達主戰場前,牛進達的先鋒部隊已經提前一步戰敗吐蕃。

    松贊干布比較識相,還沒等侯君集的主力大軍到來,就收兵退出吐谷渾、党項、白蘭羌,並且向唐太宗請罪,同時再次提出和親。唐太宗為了安撫松贊乾布,把一位宗室女子封為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唐太宗之所以沒讓侯君集一鼓作氣拿下吐蕃,是因為薛仁貴、李績等人此時正在東線戰場上征討高句麗,不想兩路分兵作戰。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道宗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按照史料記載推算,這一路走了近三年。從這一點也能看出當時入藏的路途十分艱難。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公元680年去世。

    唐太宗和松贊干布死後,兩國開始兵戎相見。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松贊干布派使臣來京弔祭。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 。

    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芒松芒贊繼位,噶爾東贊域宋輔政。芒松芒贊經過20年的內治,使吐蕃實力大增,又開始不安分起來。

    公元670年,吐蕃再次出兵吐谷渾,唐帝國堅決支援吐谷渾,出兵五萬幫助吐谷渾。得知唐軍出兵的訊息,吐蕃調集20萬大軍前往主戰場(《新唐書》記載的是20萬,《舊唐書本紀第五》記載的是40萬大軍,吐蕃到底出兵多少筆者也弄不明白)。

    大非川戰役, 一代戰神走下神壇。

    這次唐軍主帥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貴,副手郭侍封相對能力較差。吐蕃軍知道薛仁貴的厲害,不敢和唐軍精銳正面交鋒,而是發揮兵力優勢,避實就虛斷薛仁貴糧草。唐軍兵力處於絕對劣勢,如果大規模決戰,憑藉強悍的戰鬥力和精良的武器裝備還有取勝機會。但吐蕃在佔據絕對兵力優勢的情況下,還和唐軍打游擊,這讓唐軍十分頭痛,因為唐軍本來兵少,如果再分兵出擊,只能被吐蕃各個擊破。

    讓薛仁貴更頭疼的是,很多將士出現高原反應,非戰鬥減員嚴重。憑藉我們現代科技,坐飛機、火車、汽車上高原後都會出現高原反應,更何況當時的唐軍是靠雙腿一步步走上去的。隨然主戰場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曠原)不是海拔最高的地勢,但是中原人走上去,產生不適感也是正常的。兵力相差懸殊,再加上不佔地利,這是大非川戰役失敗的兩個主要原因。

    薛仁貴知道吐蕃良將眾多,且以逸待勞,只有速戰速決才能取勝。所以,薛仁貴率領主力部隊輕裝速行,留給郭侍封不足兩萬輜重部隊守護糧草。

    薛仁貴率軍輕裝奔襲,在河口(今青海瑪多)殺的吐蕃措手不及,吐蕃損失慘重,之後一鼓作氣攻佔烏海城,等待郭侍封后援。但此時郭侍封不聽薛仁貴將令,沒有和主力大軍合併一處。吐蕃抓住戰機,以20萬大軍之眾猛攻郭侍封的輜重部隊,導致唐軍糧草盡失。無奈之下,薛仁貴被迫退守大非川。

    四個月後,吐蕃調集全部數十萬主力於大非川和唐軍決戰。此時,唐軍以餓了四個月,而且無險可守,戰鬥結果唐軍慘敗。就這樣,大破高句麗,三箭定天山的大唐戰神薛白袍從此走下神壇。

    大非川戰役是從李淵開國以來,唐帝國對外作戰最大的一次慘敗,整個青海西部落入吐蕃之手。

    在此之後,唐帝國陷入內部爭鬥,開始了中國歷史上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紅妝時代。武則天、太平公主、韋皇后、安樂公主這些女人先後登上歷史舞臺。程務挺、黑齒常之等大唐名將都死在皇族內鬥中了。因此,在戰場上唐軍再也沒能找回當年“玄甲軍”的雄風。

  • 7 # 放棄的回憶

    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鬥爭可不止百年時間,總體來說分為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唐朝軍事上的失敗都有相應的歷史原因。

    其一:文明社會時代的演進,青藏高原可以得到開發。

    東漢末年,隨著鋼製工具的產量的上升以及普及,人類文明社會有了能力開發北方長期冰封的凍土以及南方丘陵山地的硬土。人類文明從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向南北擴張階段邁進。

    曾經處於只能建立部落聯盟的地區,有了獨立建國的經濟能力。這些地區包括:西南地區、東北地區、草原地區、青藏地區。

    此時,中華文明的文明中心從傳統的關中地區以及河南地區向燕薊地區以及江南地區轉移。等到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穩定下來,隋朝才得以統一,並修建隋唐大運河,將新崛起的文明中心的力量透過大運河輸送到傳統的文明中心,以加強傳統文明中心統御天下的能力。

    時代的演進,文明中心力量的加強,使得中央政權有了統御更大版圖的能力,同時內部地理環境已經得到較為充分的開發,需要對外擴張,增加地理環境。

    隋朝統一後,在國家意志不可動搖的情況下,四面擴張,即便國內爆發動亂,也要將對外擴張進行到底。結果導致隋唐易代。

    唐朝建立並穩定下來後,也追隨著隋朝的步伐,對外擴張。先後將以往漢朝無法納入版圖的周邊地區全部納入版圖,設立都督府,直屬中央管轄,包括:東北地區、草原地區、西南地區,中亞地區、西亞部分地區。

    然而,有一個地區,唐朝卻一直無法納入版圖,這就是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根本原因在於交通條件的不允許。

    公元七世紀三十年代,松贊干布治理下的吐蕃王朝強盛,而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也威震海內。由此爆發了吐谷渾之戰。此戰,唐朝慘烈取勝,吐谷渾和隋朝時期一樣納入了唐朝版圖,而吐蕃王朝也向唐朝稱臣。

    唐朝慘勝的根源在於士兵對異地高原氣候的不適應,而吐蕃計程車兵只要還在青藏高原作戰就是本土作戰。這次勝利主要在於唐朝有著武器的優勢。

    其二:文成公主入藏給吐蕃王朝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加快了青藏地區的開發。

    面對慘烈勝利的戰爭結果,唐朝、吐谷渾、吐蕃之間產生了相互的需要,吐谷渾需要唐朝的庇護,才能抵禦吐蕃;唐朝需要吐谷渾為屏藩,唐朝武器加上吐谷渾的長期生活在高原計程車兵,才能打敗吐蕃;吐蕃需要穩住吐谷渾,防止其在唐朝的支援下入侵,需要唐朝的先進的文化技術等等。相互之間的需要,使得三者之間結成了甥舅之國。

    文成公主入藏給吐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吐蕃國力大漲,以往沒有的重甲騎兵都發展起來了。松贊干布以及唐太宗相繼逝世後,吐蕃與唐朝的戰爭就變得十分頻繁。

    不差的武器裝備,加上開發後增長的經濟實力,再加上高原本土作戰的優勢,從唐高宗開始,一直到唐玄宗,吐蕃頻繁向唐朝開戰,逐漸奪取了整個青藏高原地區,包括以往唐朝傳統川蜀地區的高原州縣都被吐蕃所奪取,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其疆域全部併入吐蕃王朝。吐谷渾人大部分只能東遷至唐朝內部,被安置在寧夏地區。

    除了青藏高原,吐蕃王朝還持續進攻河西走廊、西域地區、西南地區。不過,進攻這些地區並未取得戰果,因為失去了本土作戰的優勢。

    在武則天執政的半個世紀,吐蕃都未敢進犯。武則天相繼恢復了很多州縣以及都督府。

    其三:繼承了武則天半個世紀繁榮的衣缽,唐朝走向極盛。

    武則天執政半個世紀,唐朝也強盛了半個世紀。武則天之後,皇位之爭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穩定下來。唐玄宗將唐朝的強盛推向了頂峰。

    唐玄宗圍繞著大非川、大小勃律展開了對吐蕃王朝的進攻,這些進攻勝負參半,都是先勝而後敗。軍事能夠取得勝利,但是無法穩定下來,守不住。吐蕃王朝一旦將兵勢退回青藏高原,就有本土作戰的氣候優勢。

    其四:安史之亂後,唐朝幾乎崩潰,吐蕃王朝走向極盛。

    文明中心的轉移是唐朝的硬傷,導致唐朝無法藉助關中地區河南地區的力量統御全國,唐朝出現空心化。新崛起的文明中心燕薊地區的軍閥節度使發動了安史之亂,給了唐朝重創,唐朝處於內亂,無力與吐蕃爭雄。甚至曾兩次向吐蕃借兵平定內亂。

    這個階段,唐朝的兵力全面收縮,邊疆地區幾乎處於不設防的狀態。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西域、河隴軍力空虛,吐蕃乘機捲土重來,兵鋒首指河西隴右地區。

    其後,吐蕃先後迫使南詔臣服,兼併了唐朝的劍南道以及西川地區的大部分,後來又兼併了唐朝的河西走廊、草原地區、西域地區、中亞地區。

    草原地區有武則天設立的北庭都督府和安北都督府,管轄整個蒙古草原全境。吐蕃王朝吃掉了河西走廊後,就擊敗了回紇人,沙陀人,兼併了安北都督府、北庭都督府。回紇人被迫逃往安西都督府境內,而沙陀人則被唐朝調往東部參與鎮壓叛亂,其後沙陀人在中原安置下來,唐朝崩潰後,沙陀人還建立過後唐。

    被掐斷河西走廊的安西都督府,在吐蕃王朝的進攻下堅持了半個世紀後,最終被吐蕃王朝攻陷,吐蕃王朝的疆域達到最大。吐蕃王朝兼併西域後,也意味著替唐朝與阿拉伯帝國角逐。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青青說文明史。

  • 8 # 墨著mZ

    唐朝強大有歷史原因,也有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累積表現。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國力空前提高,國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尤其是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在唐朝得到了充分發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發展很快。但是唐朝的軍事發展很慢,實行蕃制,兵力不能集中,注重人文歷史,沒有注重武將軍事發展。吐魯番地理位置特殊,居住環境惡劣,民風彪悍,善騎射,作戰勇猛。唐朝攻打幾次吐魯番失利,一是唐朝軍事管理制度落後,不能短時間們集結兵力,蕃權勢力雄厚,皇帝選派的將領不能統領地方。二吐魯番遠在大唐西陲,善於遊擊作戰,可守可進,士兵矯勇善戰,因此大唐幾次作戰都是失敗而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宣稱俄羅斯會向波羅的海國家發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