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榴蓮小琦哥
曹操為什麼能成為一代梟雄,絕對不是浪得虛名,因為曹操聰明,有智慧,所以劉備跟本滅不了曹操,反之曹操差一點滅劉備
-
3 # 抗日限南朝鮮
威震華夏?小說你也信?
真正的關羽就是一個傲上不欺下的武將。既沒有過五關斬六將,也沒也計淹七軍,當時碰巧大雨,把于禁的軍營給淹沒,于禁沒能解樊城之急,關羽荊州空虛也是事實。正好給虎視眈眈的孫權抓了個正著。
請問威震華夏震懾四方之人,馬上就丟城失地。我們如何理解他的震懾之處?守城兵將望風而降,他的兵威何在。一失讓他一敗塗地,可以說是他的一意孤行造成的後果,因為這次出兵,並非政府行為,而是他個人決策,沒有協調作戰。
此次失利不光讓弱小的西蜀政府損兵折將,更使西蜀失去根據地與富裕的荊州糧倉。
其實當時有識之士紛紛看出人心思定,要想成就大業待天下有變。而西蜀不只關羽一個莽夫,包括劉備,諸葛,後來的姜維,無不窮兵黔武,使西蜀民不聊生。最終成為最先滅亡的國家。
所以一不存在威震華夏關羽,二不可能出現西蜀集團的統一天下。
-
4 # Zzz虛空索敵
壓根就打不過好吧,即使是赤壁之戰敗了,魏也只是無力再一舉統一全國,他防守還是綽綽有餘的,甚至還能繼續攻打吳蜀。為啥諸葛亮打魏國打的那麼累,還不是綜合國力比不過,整個國家80多萬人,養了十幾萬兵,才能趕上別人在魏蜀兩國交戰的正面戰場防守的兵力。
看看三國的對比:
一、國土
曹魏定都洛陽,主要控制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勢力最為強大。國土面積約為291萬平方公里。蜀漢定都成都,主要控制益州(蜀地),勢力最為弱小,國土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孫吳定都建鄴,主要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國力居中,國土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
蜀吳加起來也不如魏。
二、經濟對比
1.魏國是延續正統王朝,把自己的地盤當成一個國家看待,所以它是實行的正統王朝的經濟方法,輕搖賦稅,實行屯田等等,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經濟也得以快速的增長。魏國就是循序漸進,大概相當於村長。
2.蜀國是典型的軍閥殖民的做法,軍事永遠高於一切,從建國到亡國都沒有把蜀地當成一個國家好好的治理。雖然諸葛亮想了很多辦法來恢復經濟,由於蜀國連年的北伐也消耗殆盡。蜀國就是攢幾年錢然後一塊再打出去,說難聽些就像是地痞流氓。
3.吳國既不是正統王朝,也不是軍閥殖民,他是類似於諸侯王的家族式管理。加上北方由於連年打仗,北方的人口向南逃,就給江南地區帶來了生產技術與文化,加上江南土地肥沃,所以經濟還是可以的。到了三國後期,吳國的航海業更是發達,給吳國帶來了很多的經濟增長。吳國就像是村裡的富戶。
三、人口。
魏國是最強大的所以他的人口也是最多的,亡國時大約有66萬戶,443萬人。蜀國那是本來地盤就小,加上那時候的蜀地也不是什麼好地方,所以亡國時大約有28萬戶,94萬人。吳國雖然地盤也不小,但是那個時候江南可不像是今天的江南,那時候算是沒有開化的地區,所以人也不多,亡國時大約有52萬戶,230萬人。
四、軍力對比
魏國軍力最盛。大概有四五十萬的總兵力,但是他要駐守的地方也多,西線雍涼為6-7萬,南線荊豫10萬,東線徐揚10萬,洛陽及各據點10-15萬。蜀國那是本來就沒啥人,所以軍隊大概就是10到13萬左右,北線漢中5萬,東線永安2-3萬,成都各據點3-5萬。吳國那兵力也不多總兵力在20-25萬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須口,南郡等長江沿線據點。
綜上,你說打起來,誰會贏?
整個三國後期,魏不但打著北方的少數民族,另一邊還分出手來捶著吳蜀兩個,這就是綜合國力強,你沒辦法。
-
5 # 普興居士
關鍵是劉備在四川立足未穩又沒能及時為關羽投送二線兵力如劉備用魏延鎮守漢中後將張飛趙雲率精兵守荊州雲長無後顧之憂說不定戰爭天平向劉備傾斜。
-
6 # 雨沐青峰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劉備為何沒有趁關羽北伐節節勝利的時候從漢中方向出兵攻魏吧?
關羽北伐節節勝利,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斬龐德,收降於禁,重創曹軍。那此時在漢中的劉備為何沒有趁機出兵攻魏,呼應關羽的北伐,從而形成對曹魏的夾攻之勢呢?
原因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即使劉備能夠及時得到關羽獲勝的訊息,此時也沒有力量對魏用兵。
關羽北伐時,劉備剛剛取得漢中,為了拿下漢中,西蜀幾乎耗盡了所有的力氣,而且曹軍退守關隴時,早已遷出了漢中的吏民人口,留給了劉備一片空白之地,使之難以獲得資源補充。此時劉備能做的只能是休養生息,恢復力量。
況且有道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西蜀要對魏用兵,最困難的就是怎麼解決糧草補給,這在以後諸葛亮北伐時就可以看出來,雖然籌劃準備多年,但仍然要面對這個難題。更別說此時疲憊不堪的劉備了。
-
7 # 以史為鑑
其實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的時候的確讓劉備集團聲威大振。要是沒有東吳的偷襲,劉備平生第一次不但在戰場上擊敗了曹操,在大勢上也已經壓制了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佔據益州的劉備發起漢中之戰,陣斬夏侯淵,佔據了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曹操親征劉備,可惜此時劉備羽翼已成,曹操也只能雞肋而還。此役是劉備第一次面對面擊敗曹操。
劉備佔據漢中後,群臣上表漢獻帝稱劉備為漢中王。此後劉備在身份上第一次和曹操的魏王平級。
而諸葛亮荊州、益州兩路齊發,這個隆中對的戰略威力在此時彰顯無疑。
要知道關羽鎮守荊州時屢次讓曹魏特別難受。
比如在建安二十三年,乘著曹操不在,許昌爆發的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謀反,一度佔據了許都,燒了丞相長史王必的大營。
這件事情和關羽就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根據《三輔決錄注》記載,曹操之所以自己在鄴,還要留下親信王必在許昌監督,就是因為關羽太厲害,時刻威脅許昌。
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許中事。--《三輔決錄注》
之後關羽一度謀劃了著名的侯音之亂。雖然歷史上沒說侯音之亂是關羽策劃的,但我們來看看時間線。
1、(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曹操)治兵,遂西征劉備。
2、九月,(曹操)至長安。
3、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
4、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5、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
曹操眼看劉備佔據漢中,決定親征劉備。為了防止關羽響應劉備北伐,曹操派曹魏集團第二核心人物曹仁討伐關羽。
曹操九月份到了長安,準備進入漢中。此時關羽和曹仁相持不下。
十月份,宛城守將侯音突然造反,佔據了整個南陽。不論是宛城還是南陽,都是荊州勢力和中原勢力爭奪的戰略要地。曹操在這裡和張繡、劉表都發生過激烈的角逐。
曹仁逼不得已扔下關羽去解決侯音的問題。
到了第二年,曹仁雖然解決了侯音,以血腥的辦法收回了宛城(屠宛),但是關羽在荊州對曹仁形成了戰略上的優勢。關羽此時圍攻呂常於襄陽、圍攻曹仁於樊城,還攻打龐德屯駐的樊北……
曹操在漢中被劉備擊敗後,劉備成為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整個劉備集團,聲威大振。曹操眼看曹仁陷入困境,馬上派于禁率領七軍救援曹仁,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一度逼的曹操要遷都。
只可惜,劉備集團雖然此時實力接近甚至超過曹操,但是屬於自保有餘, 進取不足。但要是給劉備幾年的時間,完全消化了益州、漢中、荊州之地,再佔據了涼州,這天下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
但是劉備實力的迅速崛起,讓孫權極為恐懼,於是孫權主動投靠了昔日的敵人曹操,孫曹雙方默契的幹掉了關羽,瓜分了荊州,斷掉了劉備的臂膀,這也導致劉備恢復漢室的美夢破碎。
-
8 # 冷貓讀歷史
關羽水淹七軍除了聲勢浩大之外,對曹魏的實力沒有太大實質性的影響。
原因是三國時期的人口曹魏是佔了大部分的,南方各地區的人口總和都沒達到曹魏的一半,曹魏的軍隊除了要對南方作戰之外,還有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曹魏的整個戰線太長,導致每個區域的戰力有些不足,另外曹魏的內部矛盾很激烈腹地也保留了很多軍隊,還有的赤壁之戰剛過去沒幾年,這些因素導致曹操一聽到關羽抓了于禁,殺掉龐德的訊息後有遷都的想法,但是實力上對曹魏的損傷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另外曹魏的很多第一代將領都還在世,曹仁,曹洪,夏侯兄弟,五子良將(雖然這時候已經死了一個,被抓一個),自己的寶貝兒子曹彰,還有很多其他的將領。
劉備手下是沒有多少獨擋一面的將領(至少很多還沒成長起來)關羽張飛是獨擋一面,但是各自由性格上的缺陷,馬超這個時候剛來又不敢用,魏延的威望不夠,黃忠年紀太大,趙雲又只是當保鏢來用,拿下益州後的很多原益州將領都沒辦法收為己用,劉備在益州立足不穩,這一點從幾件事可以看出來:關羽丟掉荊州後兩年,劉備才興兵伐吳,這兩年幹嘛去了,整合內部矛盾,劉備的內部矛盾不比曹操少,劉備的乾兒子劉封和劉禪之間有矛盾,劉備從荊州帶到益州的手下和原先劉璋手下的矛盾(要不然劉璋手下的將領怎麼會少有在劉備手下打仗的),劉備和益州土著,益州本地豪族的矛盾(劉璋請劉備進入益州,手下人反對的很激烈的,還發生了刺殺劉備的事件;劉備入主益州後發行新貨幣,把益州財富狠狠的掠奪了一把,;人事人用上,殺了原本劉璋的好幾個人才)要是關羽等幾年再北伐,安心經營荊州幾年,等劉備在益州站穩腳跟,或許過程會不太一樣,但結果還是一樣的,沒辦法統一天下,做第二個劉秀,這其中有劉備自身實力不足的原因,也有曹魏實力太過強大的原因,還有孫吳不希望劉備太過強大的原因(要不然曹操的一個吳王的頭銜就能讓孫權出兵嗎)
還有一個原因是漢獻帝在曹操手裡,正統性就在曹操手裡,袁紹孫權劉備要給手下的人封官,都要上表天子,他們不知道天子是曹操控制的嗎,當然知道,為什麼還有搞這一套呢,正統性原因,袁紹孫權劉備再強大,還是臣子,獻帝再是傀儡,還是皇帝,名義上就是天下共主,袁紹孫權劉備不吃這一套,手下人吃這一套啊,劉備北伐敢打的旗號頂多也就是“誅曹操,清君側”,他都不敢說自己要當皇帝,劉備稱帝還是在曹丕稱帝后,硬說漢獻帝被曹丕弄死了,自己是皇叔,有這個正統性,才勉強稱帝。
綜合來說,劉備還不夠實力,曹操太強大,孫權不懷好意,註定關羽即使不失敗,劉備也沒辦法統一天下。
-
9 # 海賊說歷史
公元219年,關羽主動出擊進攻樊城,屢戰屢勝,曹魏節節敗退。雖然看上去威震華夏,但是不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都指出關羽的這次行動不是劉備的命令,而是自己的一意孤行這才導致後來孤立無援,敗走麥城,丟了荊州。
而且那時候的曹魏國力雖然不是鼎盛時期,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劉備孫權都不可能打得過。提問者又怎麼能說劉備有能力趁機滅掉曹魏呢?
況且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的安排,要等到天下有變,可以從荊州派上將直取長安洛陽,兵不血刃,奪得天下。但是關羽打樊城雖說動靜大,可是最終也沒有成功,因為他選擇的時機不對,所以會被呂蒙偷襲。如果關羽打樊城和劉備通個氣的話,結果可能會略有改觀,但是把曹魏打下來還是不可能的。
況且曹操仍然還活著,曹魏沒有亂,劉備的蜀漢闇弱,根本不可能有機會打敗曹魏。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沒能成功,那還是在曹操已死的情況下,可見伐魏大業並沒有那麼簡單。
說句題外話,如果說蜀國有什麼時間最有可能攻克魏國,我覺得只有在司馬懿家族發動高平陵事變的時候,那時候就正好是諸葛亮所說的“天下有變”。
綜上所述,劉備根本就不知道關羽的行動,而且蜀漢根本沒有實力抗衡曹魏,不可能如提問者所說滅掉曹魏。關羽儘管個人威震華夏聲名遠揚,但是從大局和結果來看,這次戰爭純屬魯莽之舉!
-
10 # 青鑑
【首先我認為,威震華夏之說是陳壽的誇張之語,當不得真。其次劉備剛剛結束漢中之戰,根本沒有再戰之力,滅曹操更不可能。】
01.關羽的戰績被誇大。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在錯誤的時間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鬥。曹操派曹仁駐守樊城目的是防範關羽而不是主動進攻,此時曹操內部剛剛鎮壓兩次小規模的叛亂,魏宛城守將侯音被曹仁誅殺。可見曹操內部已經穩定。
關羽此時進攻襄樊明顯是錯判了形勢,自以為是的成分居多。至於有人說,
“關羽在荊州的軍事行動,更多地像是為劉備的漢中爭奪戰打掩護,佯攻曹操。”這純屬無稽之談,作者弄錯了基本的事實。漢中之戰從建安22年(217年)發起,至建安24年(219年)5月結束,持續近兩年之久。關羽出兵是在219年7月,此時漢中之戰早已結束,劉備已經在稱王后返回成都。關羽出兵配合什麼呢?請問劉備返回成都需要關羽出兵襄樊配合嗎?
人們所說的水淹七軍這是老天爺幫忙,連降暴雨引發洪水,于禁的軍隊被水衝散,關羽撿了便宜罷了。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在漢中打敗了曹操,取得了這麼大的戰績都沒有說威震華夏,關羽的這個小勝利更沒法比了。說威震華夏的明顯是情人裡的西施。
02.劉備為什麼沒有出兵?因為曹操在關中嚴陣以待,劉備沒有機會。
曹操在219年5月率軍退出漢中,回到長安。他擔心劉備進攻武都進逼關中,於是聽從雍州刺史張既的計策,派張既到武都,遷徙氐人五萬餘戶到扶風、天水居住。同時曹操率領大軍中準備依託秦嶺,以優勢兵力迎擊可能北上的劉備軍隊。曹操在劉備返回成都後一直等到10月才離開關中到洛陽,指揮襄樊之戰。由此可見,劉備根本沒有任何北上的機會。
從內部來說,劉備需要穩定漢中。因為曹操在張魯投降後,鼓動大批漢中百姓遷往中原,史載“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漢中戰役後百姓逃亡的更多。劉備佔領漢中後,人口數量比以前大幅減少。遷移益州人口到漢中,發展生產已是當務之急。
綜上所述,無論從內部穩定出發還是外部的進攻時機,劉備都沒有滅亡曹操的機會。
回覆列表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誓師討伐曹操,包圍曹仁於樊城。這時,曹操派出于禁、龐德七軍,救援曹仁,卻因連續下了十幾天大雨,漢水上漲,被關羽利用,水淹七軍。關羽降於禁、擒龐德後,曹仁駐守的樊城也危在旦夕,隨時可能陷落。
這一年十月,陸渾民、孫狼等人苦於徭役,發動叛亂,南附關羽。同時,關羽招降了自許都以南的諸多山賊,甚至連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歸順了關羽。關羽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中的“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做到了威震華夏,嚇得曹操想要遷都,以避關羽鋒芒。
有人說,如果此時劉備抓住機會,配合關羽,從漢中出發,與關羽聯手夾擊曹操,可能消滅曹操,實現恢復漢室江山的夢想。那麼,為何劉備沒有抓住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滅了曹操呢?個人認為劉備沒有在關羽威震華夏時,從漢中出兵,有三個原因,分析如下。
其一,劉備讓關羽發動戰爭,只是區域性戰爭,為了配合爭奪漢中。
主戰場在漢中,雙方主公曹操和劉備都親自在漢中督戰,為了爭奪戰略要地漢中,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如劉備發動益州的戰爭潛力,“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關羽荊州軍隊,算是偏師了。荊州的關羽和樊城的曹仁一直小打小鬧,大戰沒有,小摩擦不斷。
關羽在荊州的軍事行動,更多地像是為劉備的漢中爭奪戰打掩護,佯攻曹操。在公元219年,關羽突然取得重大優勢,圍困曹仁於樊城。這時,荊州戰場成為了雙方的主戰場。可是劉備還沒有意識到,因此也沒有第一時間支援關羽。《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
其二,劉備經過兩年多的漢中爭奪戰,國力消耗殆盡,沒有餘力再次發動大戰了。
漢中爭奪戰中,劉備全力以赴,是以“不破Murano誓不還”的決心,打的漢中之戰。而曹操剛開始僅僅派出徵西將軍夏侯淵鎮守漢中,在夏侯淵戰死之後,曹操才親自帶兵支援前線的。可知,曹操剛開始並沒有太重視,在夏侯淵戰死後,才重視起來。
劉備調除荊州關羽留守軍隊之外的所有部隊,來到漢中,力保漢中之戰勝利。劉備為漢中之戰,派出了張飛、黃忠等大將,還有謀士法正,他賭上了蜀漢的國運。此戰,曹操征戰數月無果後,主動退卻,劉備終於取得了這一戰的勝利。可是,他也消耗了益州的有生力量,在短期內,不能繼續征戰了。此時,劉備想要發動大戰,最少需要數年的時間,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其三,劉備即使從漢中出兵,與關羽聯手夾擊曹操,也滅不了曹操。
曹操雖然從漢中主動撤兵,可是他元氣並未損傷。相反,曹操儲存了有生力量,在長安駐紮了重兵,時刻防備著劉備。因此,此時劉備即使從漢中出兵,討伐曹操,也很難奪取守備森嚴的關中平原。如後來諸葛亮與東吳約定,同時夾擊曹魏,出祁山,遭到曹魏司馬懿的攔截,徒勞無功,因糧草不濟而退兵。
這時,如果劉備從漢中出兵,與關羽夾擊曹軍。此事情,曹軍是兩線作戰,而劉備一方也是兩線作戰,誰也不佔便宜。曹操佔據的中原,國力比劉備佔據的益州強大數倍。論拼消耗,兩個益州也拼不過曹操的中原。
總結:在公元219年,關羽包圍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時,劉備即使從漢中出兵,也滅不了曹操,收復不了中原。這主要是由蜀漢和曹魏雙方的國力決定的,偏遠的益州,很難戰勝地大物博的中原。像曹魏這樣實力雄厚的大國,被攻擊多次,都能很快恢復元氣,
如關羽包圍樊城後,強大的曹魏多次派出援兵。在第一批于禁龐德援軍全軍覆沒後,曹操很快派出第二路徐晃援軍,並最終擊潰了關羽。而關羽一方,連近在上庸的劉封、孟達友軍也沒及時支援,導致關羽功虧一簣,飲恨臨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