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墨的日記

    西方繪畫是以寫實為基礎的,他們的繪畫是源於宗教,是對神的描述,以人物繪畫居多。所以他們在給畫過程中表達的是心中神的樣子,而不是對自已本心的一種表達。

    中國繪畫則是多元的,有宗教的水陸畫,有佛教題材,更有山水花鳥。尤其是山水畫,並非以寫實為主,而是表達畫家對自然的感悟,正所謂“道法自然”,對於畫家來說就是用自已獨有的技法,寫自已胸中的山水。在宋代文人表意介入之後,山水畫的意境表現更加明顯,很多時候意境甚至是脫離技法而存在的,更多是文人內心情感的外露。所以,這種不單純以技法為基礎的表達方式,使得中國畫比西方繪畫在意境上更高一籌。

  • 2 # ART線上

    國畫是具有中國傳統文脈的國粹藝術,除筆、墨、宣紙等材料和西畫不同外,更本質的是國畫講究詩、書、畫、印的結合,更強調詩境的文學性和哲學性,而意境這個詞正是來源於文學。西畫則更偏向於情感的直接表達和宣洩,更注重視覺傳達和感覺的表現,從其發展脈絡來看更貼近於科學的發展脈絡,所以說國畫比西畫意境更勝一籌,這是不同文化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 3 # 小葉老師聊藝術

    先說結論:

    單純從“意境”的角度,中國畫的確更勝一籌,這是東西方文化所決定。

    這是個好問題,也是個大問題,不是幾千字能說完,我試著用三個例子來進行初步解釋。

    第一個例子:飛天

    藝術很大一部分承載的是人類的夢想,比如飛天。你會發現東方藝術中,無論是龍或神,包括各種動物和人,想飛就飛,一念而已。只需駕一朵祥雲,完全不需要實體功能上的“翅膀”來承載。

    反觀西方藝術中,權力的遊戲中龍要有翅膀,魔戒中飛馬要有翅膀,連飛毯都要忽閃忽閃的模擬翅膀才能飛起來。

    這就是最直接的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很難理解沒有了翅膀,怎麼就飛了?

    騰雲駕霧更有意境,還是忽閃忽閃的翅膀更有意境?

    第二個例子:建築

    我們到歐洲旅行,會發現它們的城市動輒千年,羅馬,梵蒂岡,巴黎,古堡也好,教堂也好,雕塑也好,都好端端的矗立在那兒,就等著人們去看,去瞻仰。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從開始選擇了“石頭”作為建築的主體。西方人崇尚征服,相信人是萬物的最高等級。西方文化對待永恆的態度是“不變”,是“不朽”,歌頌神和人。

    不朽的載體當然是石頭,所以我們看歐洲和之後的美國,整個西方都在用石頭建造自己的方尖碑,穹頂教堂,堡壘,都要穩定不變。

    反觀中國,我們很少有唐宋以前的建築留存,梁思成與林徽因在上世紀30年代對中國古建築的第一次大規模考察中,尋找到最早的中國建築留存是五臺山的南禪寺大殿建於公元780年。現在全國唐代建築也僅有4處。如此少的存留,很大原因是華人選擇了用木頭來承載自己的建築。

    根本上,對於東方文化代表的華人來講,永恆意味著“更迭”,生生不息,萬物輪迴,薪火相傳。這種綿延不絕的文化載體必然是木頭,建造,腐爛,滋養,生長,再建造。

    我們華人認為萬物有靈,建築也是一樣,有自己的生命週期。

    萬物有靈和永恆不朽,到底哪個更有意境?

    第三個例子:風景與山水

    西方繪畫自始至終在無限逼近“現實世界”,從古希臘雕刻擲鐵餅者的米隆,雅典衛城,強調黃金比例和人是萬物的尺度。到文藝復興的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的透視法,再到魯本斯、倫勃朗的奢侈光影,委拉斯凱茲和維米爾的細節,再到莫奈對光的捕捉。整個西方世界的藝術主流和人類科學的程序無縫匹配,一直在試圖再現萬物,使其不朽。

    東方繪畫的水墨丹青,不論是工筆還是寫意,起步就是形式感與構圖。中國畫家和文人並不是在畫一幅畫,是在經營一段心境。中國畫看中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無論怎麼畫,都是意在先,一幅好畫要融化物我,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核心正是神,是意境。

    比如極具中國審美的留白,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此處無物勝有物,就是意境的完美演繹。

    有人說自始至終華人沒參悟焦點透視法,就是和相機一樣,符合人眼看物體的透視法。這話偏頗,是華人壓根不需要透視法。

    因為視角不同,西方人是客觀視角,像照相機,東方人是主觀視角,像寫故事。所以西方繪畫中描畫自然叫做風景畫,強調自然,客觀的看。華人描畫自然叫做山水畫,強調寄情,主觀的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化源頭的不同,決定了東西方藝術走向的南轅北轍。

    如果真的說西方几千年歷史上,繪畫的意境比中國畫差,這個的確很難說服人。只能說,在今天的世界文化背景下,我們對藝術和意境的理解中,內觀內省、萬物有靈的東方藝術載體——中國畫,更符合今天人們審美的意境。

  • 4 # 紅梅工筆佛畫

    國畫的意境肯定是更勝一籌!

    首先說從東西方繪畫的歷史來看,西方油畫開始主要為宗教服務,有很強的功利性和描述性。長期以來畫家們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現故事和傳說、描繪具體的情節,以表達某種寓意或象徵,當作自己的任務。

    而中國畫的起源應該和我們獨特的象形文字有關,那時的象形文字便是書寫與繪畫的統一。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所以中國畫喜歡用線,山水人物都用不同技法的線表現,隨意揮灑,天馬行空,據說19世紀末,西方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後期印象派"。

    西方畫其多以表現人物為主,追求形似寫實,注重透視的關係,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力求無限的接近真實,這從西方畫畫人物必須要有模特也能窺見一斑。

    中國畫題材多以自然為主,追求神韻意境,似與不似,不講究透視。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華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受透視法的拘束。就是人物畫,也都是境由心生,都是畫家按自己心中想象的最好的展現,甚至會有很大的誇張,現實中根本就查無此人。

    尤其中國畫寫意畫,大寫意畫的出現就更是意境追求的極致,大家知道寫意畫的出現,主要受心禪學說,以及草書尤其狂草的影響,還有就是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後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寫意畫注重神韻,用意第一。

    還有也可能與繪畫工具有關,我們知道,毛筆天生具有的那種柔軟性,以及它的製作工藝,都帶有很高的藝術特徵。它透過人手的靈巧運動,更好的呈現出人的一種思想境界和美學追求。

    大家都知道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畢加索,我們也可以透過他的一些言行,對於中國畫的表現有更好的認識。

    當時畢加索已經是一個享譽世界的大畫家,他對中國的書法藝術評價非常高,他說過,“假如生活在中國,我一定是個書法家,而不是畫家”。他為什麼會講這句話?他是在西方繪畫的基礎上,看到中國書法藝術的抽象美以後,他覺得真正的藝術核心還是在東方。

    畢加索說:“中國畫真神奇。齊先生畫水中的魚,沒一點色,一根線畫水,卻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蹟。”接著又說,“中國的蘭花墨竹,是我永遠畫不出來的。”畢加索認為,論繪畫藝術,中國當屬第一,他不明白為什麼華人身在寶山卻跑去巴黎學藝術。

    而且他也曾經痴迷於中國的水墨,也臨摹創作了很多水墨畫。

    所以說中國畫追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自然在意境的表達上更勝一籌。

  • 5 # 山水弘毅xsy107

    大家都知道,東西方繪畫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特別是近代中國繪畫在“洋為中用”的過程中,越來越喪失自己的民族特色。由於許多人對於中國畫的認識存在偏頗,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中國畫需要“與國際接軌”、“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等等。當下不少畫家仍然是以西方繪畫作為中國畫創作的參照,以此倡導所謂融合中西繪畫以加強“視覺衝擊”和寫實效果。其結果造成了中國畫的發展不但失去了中國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現了極其蕭條的現象,在這種外來文化意識決定下勢必會將中國畫引入末路。本文試從“中西繪畫差異” 出發,淺析“當代素描國畫”,畫家或許能進行一些反思。

    關鍵詞:中西繪畫;中國畫;素描國畫;

    一、中西繪畫差異有哪些?

    1、中西繪畫相同之處。

    中西繪畫都是東西方各自人文歷史的沉澱與見證,是文化藝術的傳承媒介。中西早期的繪畫都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政治功效,服務於統治階級。繪畫題材往往選取的多是宗教題材,如隋唐的宗教壁畫,吳道子的《地獄變相圖》,一屠夫看了之後,感到背脊發涼,第二天就放下屠刀,再也不敢殺生了。西方繪畫在文藝復興前後,也同樣是具有服務於宗教和皇室權貴的這一特性,這是中西方繪畫的歷史共通性。

    石濤(清初四僧)《山水圖冊-7》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2、中西繪畫不同之處。

    中西山水畫和繪畫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美學原則和表現手法等方面。兩者在創作美學原則和表現方法上的區別是:

    中國繪畫的創作原則是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為此,要求山水畫家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將對大自然的觀賞、認識和感受,與自己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認識相融合,醞釀為胸中意象,抒發為畫面情景。所以,中國繪畫更強調作者主觀情感的移入和在繪製形象的筆法中的彰顯。

    西方繪畫的創作原則是透過創造如實的、完美的物象,使觀者在一種如臨其境的審美經驗中,獲得對某種精神內容或情感理想的體驗。為此西方繪畫以符合視覺真實的寫實手法為創作的基本手段,視具有特定時空真實感的風景美為象徵精神意義的基礎。所以,西方繪畫相對更重視對自然物象的形象逼真再現。

    石濤(清初四僧)《山水圖冊-2》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國繪畫在表現方法方面,對物象的描繪不過分拘於細節,以自己的主觀感受出發,針對性的選用自然物象來抒發作者價值觀和藝術理念。如所畫的蒼松古柏,往往是寄託自己正人君子形象,體現自己不畏困難挫折的潔身的道德操守。

    中國繪畫透視關係處理上,講究“以小觀大”,以遊動視點的方式巧妙地組織高遠、平遠、深遠、闊遠的關係,因而多有長卷式作品。中國繪畫的水平高低往往是透過筆墨來呈現的,非常講究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

    西方風景油畫

    西方繪畫表現方法方面,對描繪物件既強調整體把握,又講究細節真實,特別注意物件的具體時空特點的把握和表現。在構圖和空間處理上,採用焦點透視法,追求再現特定視點、時間、空間中的光感、色彩感的真實性。表現手法早期以細膩平滑為主,色調統一,色彩和諧,18世紀中後期以來逐漸向重視筆觸、肌理、色彩的鮮明個性化發展,並日益加強了主觀的表現性。

    西方風景油畫2

    應當看到,西方現代藝術中的主觀表現性,與中國古典藝術中的主觀表現性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即中國古典藝術中的表現性,是基本不出主客和諧圈子的偏於主觀的表現性,而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性,則是一種鮮明的強調個性、強調反叛精神,甚至追求完全擺脫客觀現實(如抽象表現主義)的主觀藝術表現性,這其中的人文精神內涵差異是根本性的。

    石濤(清初四僧)《山水圖冊-6》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二、為何說國畫的意境更勝一籌?

    這是因為中國繪畫要求畫家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將對大自然的觀賞、認識和感受,與自己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認識相融合,醞釀為胸中意象,抒發為畫面情景。對物象的描繪不過分拘於細節,以自己的主觀感受出發,針對性的選用自然物象來抒發作者價值觀和藝術理念。如所畫的蒼松古柏,往往是寄託自己正人君子形象,體現自己不畏困難挫折的潔身的道德操守。繪畫透視關係處理上,講究“以小觀大”,以遊動視點的方式巧妙地組織高遠、平遠、深遠、闊遠的關係,因而多有長卷式作品。中國繪畫的水平高低往往是透過筆墨來呈現的,非常講究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

    中國繪畫講究寫心中感受,往往選取感受最深的那些形象來表現,主要是寄託自己藝術理念和人生主張。在繪畫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坐究四荒,心遊萬仞。”西方繪畫,主要是寫實,追求物象的逼真,與自然爭功。在空間處處理上追求焦點透視,追求瞬間藝術,當然在意境上就會大大打折扣。

  • 6 # 抱璞齋主

    中國國畫和西方油畫,應該是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産物。是我們認知大千世界從而來再表現,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存在優劣之分,只有取捨的選擇。而在思想意境的表達上,而中國畫卻更加深遠!

    鴉片戰爭後,西學東漸,西方的船堅炮火開啟了中國這古老大門。入侵首先是文化的入侵。傳教士就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産物。現在當然有“肯德基,麥當勞”等。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未必就合理!事物有兩面性!中央美院締造者之一徐悲鴻先生,是位融貫中西的教育家,現在學院派都沿襲中西融合這一教育模式!但模式的侷限性卻暴露了教育程式的短板,因為失去了深植傳統文化下的自我。從四九年美院成立以來,近七十年時間到底出了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畫家?屈指可數!有才情,有靈性的學生大都絆倒在自我生存的前進路上。因為藝術往小了説,要用時間去沉澱,往大了説要用自己青春,生命去成就!

    那麼又回到國畫與油畫的差異性的問題上來!相比較,一是材料不同,技法不同,表現形式不同。油畫是特定空間成具象。

    把欣賞者帶入作品,直觀進入單一空間的審美再引起視覺,情感的共鳴!有綫條不注重瞬間有生命的綫質,重複塗抹,修正透視,結構,肌理。二是中國畫早已經歷了一個漸變過程。重寫實(宮廷畫),但更重寫意。因為大千世界對每個人的內心的觀照是不同的,尊重每個表現者內心的自我表達。山是山,又不是山。我是我,我非我。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察萬物之萌動,道世事之倫常,品人生之得失。看黑白空間,計白當黑,強調衝突中求和諧,強調瞬間展現的筆墨功夫。然而創作者要具有悲天憫人的大情懷,浮生物語,道盡滄桑。作畫要強調天、地、人的大空間,大格局的全息思維。這點從中國最初的圖騰象形甲骨文字的生成,可窺端睨!。畫到極致便為書,因為書法比國畫更難。從這一點引申,從某種意義上説書法的高度,決定了國畫的高度。徐青藤大潑墨寫意,把中國畫帶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後賢學者,學之者眾,而有大造化者,卻少之又少。

    《二十四詩品》本是評價詩風風格的,移植到書法風骨的形成,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如果移植國畫意境的創作中,我們才發現,我們的先輩開闢的意境風格的多元,是如此的廣闊,深遠,美妙。如圍棋一樣,格局是如此之大。這是西洋畫不具有的的!一筆下去,大千世界眾紛紜!

    西方歐美別墅,與中式四合院是兩種不同的建築形式。四合院就符合華人的風水,更接天地氣,能把人帶入一個生生不息的環境中來!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方不懂中國的氣,也就不瞭解氣場。形再美,無氣韻則死。形再醜,有氣韻則重生!

    只有深植傳統文化,才是國畫的出路!因為民族文化早已滲透和融入了中華兒女的血液!

  • 7 # 小馬談古今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國畫顏色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

    中國畫與西方油畫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

    1、起源不同:油畫起源於歐洲國家,國畫起源於中國。

    2、作畫工具不同:油畫主要為顏料、松節油、畫筆、畫刀、畫布、上光油、外框等,國畫主要為毛筆、軟筆。

    3、風格不同:油畫顏色多次覆蓋,普遍較厚,有抽象、具象和印象,國畫有留白、題字,講究意境。

    4、裝裱不同:油畫有框,沒玻璃鏡片,國畫有玻璃框,也有卷軸形式,無框可捲起。

    中國畫筆墨技巧注重線條的使用,油畫則並不特別重視線條。中國畫的線條則大都是畫家用以表達意象與物象之間的境界。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彎曲柔軟的線條表示人的身體曲線,即是身體與背景的界線。又比如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也是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青草等特殊的線條“皴法”,這些都是經過一代代鑽研的文人騷客留下的技巧。油畫就不然,油畫的物象之間的界上並無描線。所以油畫很具體,為寫實的畫作,描繪的物體是存在現實生活的,中國畫則不像實物,而是有特點的畫。這些中國畫中的線條隨意揮灑,飛舞,披露胸懷,志向。後來經西洋畫家模仿起來,成為“後期印象派”。

  • 8 # 旅美畫家韓墨

    這是值得回答的一個問題。但提問者顯然帶著一定的成見,潛臺詞是中國畫優於西畫。

    意境是中國文化系統中專有的詞彙,也是中國古典繪畫中的一個追求,其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物我融通。不過,在人們通俗的理解中,往往被簡單化了,看到那些畫得有吸引力的作品,就說意境好。其實意境關乎中國畫在客觀物件中進行主觀認知和情感傳達的問題,山水畫講意境,花鳥、人物也同樣要講意境。意來源於意象,其原理東晉顧愷之的“遷想妙得”說得最精確,意象之意從根本上說來源於周易,是孔子所說“聖人立象以盡意”的“意”。

    另外,還要區分古典與現代。意境是中國古典繪畫的理念,在現代中國繪畫的創作和評價體系中,卻不一定是多麼重要或必不可少的。這個話題很大,可以另當別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愛新覺羅氏為何如此避諱葉赫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