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司馬武侯
-
2 # 家國天下也
感謝官方受邀回答。
這個問題分兩部分回答:
1、深入瞭解一下孔子。
先看看孔子生平: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
孔子被後世稱為孔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帶領眾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也曾幾次問道於老子,並告訴其弟子: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也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可須臾離也”,可見孔子的佩服以及對老子大道的理解也是至深。
但總體而言,孔子的思想和學說重在為人處世之道以及治世方略,而老子重在修身養性,重在返璞歸真,傳播宇宙大道。
2、孔子及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
孔子宣揚的有教無類,宣揚的仁義禮智信,對於個人的修養,以及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孔子宣揚的仁政思想,對封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起到巨大的作用。
但由於封建帝王為了鞏固王權,以及後世之人對孔子思想的曲解和誤解,在個別方面扭曲了孔子的本義,特別是“三綱五常”等更多的束縛了普通老百姓的思想,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總體來看,孔子及其思想,對於封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
3 # 心靈邏輯
什麼是封建社會?因為有封建制度。為什麼有封建制度?因為有封建思維。為什麼有封建思維?因為這是人類發展的過程。
孔子講的仁義禮智信,對封建社會的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從人類的歷史長河來看,最開始生產低下,需要群體合作才能生存。由於族群的繁衍和發展,碰撞磨合就必不可少,後來發展到必須用暴力解決。再後來又發展出軍隊、國家,國家必須有國王。而國王必須集權,否則在暴力的社會環境下難以維持軍隊秩序。
集權必然導致國王家天下,集權也必然導致國王對國民有生殺大權。國王繼承人必然是王子,而每個王子都想當國王。於是宮心計粉墨登場,王子希望父親早死,國王不死決不退位,后妃的兒子如果沒當上國王就很悲慘,國王要防兒子陷害。國王終於成了寡人,要依據別人,卻不相信所有人,正是“無情最是帝王家”。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國王死了就是王子成為新國王時機,這時王子的心情是高興還是悲傷呢?該選哪個的王子當國王呢?剛開始大家應該是想選德才兼備,可是這裡對相關的人員有重大利益關係,因此只要還沒確定誰是國王,各王子及其幕僚就開始使出各種手段致對方於死地,兄弟相殘再是平常不過了。後來有了慘痛的經驗,於是就制定了嫡長制,這樣就不用爭了吧。可是嫡長子死了那就可以順延,這是弟弟的機會。再說子憑母貴,如果王后換了,那太子的地位也就不保了。王室的各種毒殺手段精彩上演,能倖存的王子就不多了。後來就用立遺囑等手段,可是遺囑可是偽造啊,總得來說沒什麼卵用。
折騰來折騰去,最後還是嫡長制問題少點,就算繼承人都很穩定,傳了幾代總難免有庸主出世,到時國家又要亂了,這種事也屢見不鮮,到時就是番王的機會了。一旦有了番王成為國王,那麼只要想當國王的有能力的番王就可以找藉口當上國王。從此番王就成了國王的心腹大患了,朱棣就是這樣當上皇帝的。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長大的王子,各種心理病是必須的。直到民主的時代到來,新的制度替代了能產生無數無解問題的制度,這是歷史的必然。
不管封建制度如何,它畢竟是人類進步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需要各種維護社會運轉的系統,孔子是儒家系統的創始人,讓給黑暗的封建社會一縷光明。各種文明都有自己的系統,系統背後也都是一系列的制定制度的人。
-
4 # 靜聽和聲
承歡,
孔子想做官,沒功勞,沒推薦,咋弄?
編一套皇家喜歡的調調,讓皇家開心,
皇家聽了這廝的調調,喜歡,但覺得這小二越位了,操了本不該他操的心,於是不給他官,讓他成喪家犬,
別家婊子承歡收費,孔小二承歡免費,皇家大悅,封聖!
-
5 # 馮國華的發言
孔子思想在漢朝之前的政治舞臺上沒有任何影響力,如果不是董仲舒搞個“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日趨式微的儒教,仍然會沉淪不起。
孔子思想的泛起和興盛,是隨著封建制共舞的結果。它需要封建專制的政治作依靠,是依附於封建制這張皮上的毛。一旦封建制消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可以看出:在分封制的周代是根本不需要儒術的,所以,孔子在周代一生潦倒,處處都不如意,事業上毫無建樹。
孔子的思想除了企圖維繫皇權利益外,絕無企圖爭取天下廣大庶民利益的努力,而是努力給庶民說教和灌輸:如何做一個忠誠於封建制的順民。
所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孔子思想只流行於封建制的中國,而不能流行於共和民主制的西方各國。
由此也可得之:孔子對封建社會的存在起著維護的作用,因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不斷加封孔子,非常重視這個領頭羊的政治作用。
-
6 # 國產第一艘航空母艦978
這裡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一個是封建社會的特徵。
孔子的儒家思想完整體現在《大學》裡面,講的是如何修學聖賢之道以自覺化他即身轉凡成聖的道理,有一個總綱,八個次第。一個總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個次第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封建社會的特徵,就是分封制。中國的分封制是從西周開始的。周朝是周文王建立的,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滅商後,在周公的輔佐下,實行分封制,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孔子的學說是從周公那裡繼承來的,周公是儒教最為推崇的古代聖人之一。周武王滅掉商朝後不久便病逝了,當時周成王尚年幼,周武王臨終前將成王託咐給了弟弟周公,周公代為攝政並教化成王。周公教化成王的事蹟,在《禮記》中有詳細記載。周成王成年後,周公還政於周成王。所以,周公是一個道德圓滿的古代聖人。
孔子的儒家學說,很明確的告訴我們:修學大學之道即身轉凡成聖,可以做人間帝王表演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七十二賢人是指修學大學之道有成就者,但由於因緣不具足,修行悟道後未能即身成為聖人,故稱賢人。我們在《論語》中可以看到,孔子的這些賢人弟子,很多參與諸侯國的治理,智慧才能都非常了得。後來的歷代封建王朝的帝王,都非常推崇孔子,追封孔子為文聖尼父、太師、文宣王、至聖先師等,這也印證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與國家治理的關係。
多講幾句:歷史學家對中國歷史的劃分,通常都以為封建社會是從戰國時代開始,到清朝末年結束,這個劃分有點問題。戰國屬於東周。西周是中國分封制的開始,是聖人治世的一個典範。到了東周,禮崩樂壞,國家治理陷入混亂,各諸侯國乘機擴張勢力範圍,以強凌弱,互相侵吞弱小的諸侯國,周王室名存實亡。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封建制社會是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時代。
-
7 # 鄉下人61772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說明,先不管孔子是什麼家,首先他和一個傳教士一樣,“周遊列國”,但最後“西行不到秦”,說明他的學術理論在當時並不是很受歡迎,至少在秦國。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是百家爭鳴的時代,中華民族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孔子在當時不事農耕,開班講學,脫離了繁重危險的體力勞動,在普通勞動人民看來是乾淨的,輕鬆的,自由的……總的來說是高人一等的,另一方面,對於統治階級來說,他的思想暗合了商鞅“五法治民”中的“一民”(統一思想),為統治階級所採用,而且為了滿足封建統治的需求,幾經修改,幾經曲解,也許還有不少增刪,使它更其完善,滿足封建統治的要求,較之宗教,他的思想很少涉及生前死後這些可怕後果的論述和預判,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說孔子為封建統治階級“一民”做出了突出貢獻
-
8 # 星斗薦書
一部人將孔子視作封建社會的一面旗幟,說到底,是一些人需要“扯大旗,唱大戲”。這事兒,算是孔老夫子給“封建殘餘”背鍋了。
這個問題,扣帽子之前,需要先搞明白什麼是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的說法起於歷史學家,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慣用的說法。劃分的依據是封建制度,這種劃分的目的是為了史學的學術研究,本身並不含褒貶之意。就像對早期白堊紀、寒武紀等這些以氣候為標準劃分開的人類歷史是一樣的,不含個人色彩。
“封建社會”是相對於當下的“文明社會”而存在的概念,是一個相對的說法。但因為過去相較於近現代的文明是落後的、腐朽的,“封建”二字就帶上了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示批評、警示、區別。
“封建社會”時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生活在這個時期的人物,都有成為封建社會代表人物的可能,只是“反面典型”依然需要一個“典型”人物,名聲得大、影響力得大,最好是婦孺皆知的人物,孔老夫子自然當仁不讓了。
孔子是一個生活在2500多年以前的人物,現在視為封建的所有,在當時的時代,幾乎都可以認為是絕對的先進和進步。文明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21世紀的文明去批判2500年之前的孔子思想,這是要搞什麼?
把孔子與封建社會帶有批判性的扯到一起,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即使是我們視為先進、視為文明的當下,怎麼敢保證再過2500年後,不會被扣上一個“後封建社會”的帽子?
孔老夫子提出的那一套儒家的思想體系,在當時有絕對的現實意義。只是過了2500年,後人未能將孔老夫子的思想進一步推進、昇華,是後世子孫的問題,可別動不動就拿2500年以前的老先生說事兒,扯。
孔老夫子是生活在封建早期的一個先進學者,僅此而已。而且孔老夫子對於中國的文明程序是有大貢獻的,要尊敬、要感激,不要動不動就拿今天的要求給老夫子上綱上線,丟人!
-
9 # 秋色正傑
那個時期的封建社會,是最先進的制度,比歐洲的奴隸制,進步了不知多少倍。歐洲人還在隨意殺戮奴隸,中國已經有完善的法律了。
-
10 # 彪悍另一隻貓
(1)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八佾》)。(2)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3)孔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里仁》)。
根據以上論語中孔子的言論,有學者認為孔子是在力推一個等級森嚴社會。認為孔子為了維護封建王朝長期穩定的封建統治,的確熱衷於推崇君權、父權和夫權,提倡忠孝、愚節。在孔子的觀念裡,君臣、父子、夫妻之間是等級森嚴的,各居其位而不容僭越。在中國各個尊孔的朝代,從官吏到民間也是按此要求來約束華人言行的。我們從歷史的實踐來看,這一封建禮教對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穩定還是有積極的一面的,但也應該看到對當今世界則不一定有積極意義。
回覆列表
也許是受到了五四運動的影響,提起儒家思想,捶胸頓足者有之,破口大罵者亦有之。我們大可不必大喊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為主導思想,應該是自身性質和人為選擇的雙重作用。
一、如日方升
儒家思想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為君主服務的一門學派,或者說諸子百家的最終目的都是為君主服務。可以說孔子是一個出色的理想主義者,他給了自己一個“理想國”,就是恢復到西周時代,但是孔子並沒有見過西周什麼樣,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在亂世中需要的是殺伐果決和集權的中央大政府,儒家並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帶有民貴君輕的思想的儒家甚至企圖用輿論制約君主權威,這樣自然不受待見。
孟子說:“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也就是說,他認為臣子必須有臣子的逼格,你讓我來我就來,這豈不是很掉價?也就是說,儒家要求士大夫必須有腔調,君主對有才學的讀書人要尊重。但是戰國時代是事實是,全國必須為戰爭做準備,加強實幹能力和行政效率,所以企圖限制君權儒家學子通常被認為是誇誇其談的騙子。
到了秦始皇時代,儒生們鍥而不捨的叨逼叨徹底熱鬧了中國歷史第一狠人,然後就悲劇了,儒家學派的經典遭到了滅頂之災,大量的文獻資料被毀滅,儒家學說的傳承只能口口相傳。
二、黃金時代
時間到了西漢初年,經過了漢初的屈辱外交和省吃儉用,漢景帝有錢了,漢朝從窮屌絲退變成了土豪,但是距離高富帥還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叫做“逼格”。
這裡我想強調一個點,中國古代的經世之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儒法道相互借鑑,彼此融合,又彼此排斥——
比如說“無為”,儒法道三家都對無為有過闡述,老子的“無為”主張是“絕聖棄知”的“無政府主義”;
法家是“大政府主義”的忠實擁護者,他們說“君無為,法無不為”,君王應如“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亂於法術,託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法家式“無為”的理想狀態就是要實現國家專制機器的流水線自動化運轉,人民和官吏都自覺自動服從君主的立法,但君王依然掌握著絕對的權威;
儒家則承認政府存在的必要,只是政府的權力應該限制到最小程度。君主要“無為”,但政府不可“無作為”。所以儒家最初的思想類似西方的憲政君主制,這也解釋了漢朝以前的儒家不受人待見的根本原因!
我們具體回來看漢代儒學,在這一時期,儒學的特點產生了變化!先秦時代,儒學注重人的因素,重視人生價值,提倡道德修養和人格的完善;提倡積極的入世精神,關注現實,尋求和諧的社會秩序;倡導仁政,主張愛惜民力,關心民生,具有民本主義的思想;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倡導培養人才,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而漢代儒學則不同,它以董仲舒為代表,以經學為表現形式,兼綜陰陽、名、法、黃老思想,構建起以《公羊春秋》為軸心,融合陰陽、黃老、名、法思想,用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理論構架與表現形式,具有神學色彩的儒學理論體系。儒學2.0也脫離了限制君權的色彩,轉而向權力靠攏,變得討皇帝的喜歡。
漢初奉行“黃老之術”,但卻全套繼承了秦朝的制度與法律,只是以“無為”約束秦法的嚴酷部分,就制度本身而言,是沒有革新的。到了強勢的武帝時代,法家申韓之術抬頭,酷吏政治大行其道。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董仲舒的新儒學的意義才就在於改革掉秦制中嚴酷的法家色彩,統一全國思想。
這時候,黃老之學大行其道,當時的黃老思想是建立在天子、諸侯和軍功階層三權分立、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的基礎上的。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諸侯勢力大大削弱、軍功階層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權力膨脹起來的皇帝,再也無法容忍黃老道家“清靜自然”的約束,於是,此時向君主靠攏,主張尊君隆禮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成為了王霸之術並用的國家,漢朝皇帝以此提升自己的權威,儒家也沒有辜負帝王的信任,強化了君主權力的帝國皇帝順利的把中國帶到了古典時代的巔峰!
三、“兩宋”時代的變異
魏晉南北朝時代,人們苦於戰亂,佛教昌盛,在隨後的佛教和儒學的論戰中,儒學大敗並失去了絕對統治地位。
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獨尊於一家,但是南宋的朱熹卻完成了新儒學的改革,他借用吸收了佛學的思想,改造了儒學在世界觀、方法論上的短處,這使佛、道等學說再也不會動搖它了,這就是理學。個人覺得理學是對儒學的一次重要改造,透過這一次改造,華人從此走上了思想被禁錮的不歸路!
誠然,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奮發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尊嚴。
但是,理學說我們透過自己主觀想像就可以知道事物的真正樣子而不需要真正的實踐研究。也就是說,理學號召人們“自以為是”,聖人以為對那就是對的,沒有為什麼!誰是聖人?讀聖賢書的人就是!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由於宋朝對讀書人的優厚待遇,不少人把程朱理學視為獵取功名的敲門磚,他們死抱一字一義的說教,致使理學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際,成為於世無補的空言!成為束縛人們手腳的教條!成為“以理殺人”的工具!
從南宋滅亡的過程,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宋儒的無能!知識分子不再關注現實,入世救國,他們唯一的本事就只有跳海自殺,氣節倒是有了,但是於國家毫無益處,他們的祖宗如果和他們一樣只會窮講究“氣節”,華人早就死絕了!
但是理學對於皇帝控制思想極為有利!因此,儒學3.0的地位被進一步強化了,儒學也從經世致用之學,變成了死氣沉沉的空談之學!
四、最後的“變態發育”
宋朝以來,東亞少數民族政權空前強大,到了滅亡之後,有氣節的通通自殺了,剩下一群卑躬屈膝之輩。來自北方的征服者們便開始以這些“軟骨頭”為藍本,設計修改中國主體的儒家思想。
看上去元朝似乎只是個過客,但這群人類史上最強大的征服者在這一個世紀中給儒學帶來了潛移默化的變化。也許中國的儒生們自己都沒有發現,儒家思想變質了,這個變化的原因就是蒙古人對漢人一個世紀的奴役的後遺症,這種變化叫做“國家官員的奴才化”!
這一特點,即使朱元璋“驅逐韃虜”之後,依然被明朝原封不動的繼承下來!也許有人不信,大家往往認為“官員奴才化”源自清朝,而恰恰相反,清朝繼承併發揚了明朝的文化政策。
自明朝廠衛制度形成以來,皇帝退居幕後,垂拱而治,以內朝太監奴才駕馭外朝,以刑餘之下等閹人凌駕士人之上,以密探使知識分子人人自危,設廷杖當場打屁股。如此高壓之下,士人的脊樑再也沒直起來過!
如此一來,理學唯一優點中——氣節也就此夭折。儒學完全變成了統治者禁錮思想,荼毒人心的工具,中華民族的榮耀也隨之而去。
綜上所述,儒學雖然一直作為封建王朝的主導思想,但每個時期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儒學已經被統治階級還得面目全非,早就不是當初白衣勝雪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