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胖頭恆
-
2 # 史海聽雷
按常理說,鍾會不會謀反,也不該謀反。因為他跟隨司馬氏,算無遺策,甘當司馬氏走卒,為司馬氏一步步篡魏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司馬昭親切地稱為“我之子房”,倚為心腹,擺在他前面的將是一條功成名就、位極人臣的光明大道。但他卻偏偏謀反,而且是禍起倉促、僅僅三天就兵亂被殺,對他這樣一位玄學大師、運籌帷幄的天才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笑料。
那麼,為何鍾會倉促謀反致死呢?性格決定命運。讓我先從鍾會的經歷、性格分析,讓大家認識一下才華橫溢、精通玄學的鐘會。
鍾會,字士季,家中幼子。其父鍾繇,官至太傅(總理級),其兄鍾毓,官至青州刺史(省部級)。鍾繇不僅跟隨魏武帝曹操征討天下,是曹魏元老重臣,還是楷書鼻祖,著名的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就以鍾繇字為帖練習。受其父薰陶,鍾會的書法也很是了得,與其父被後世稱為“大鐘”、“小鐘”。鍾家在朝廷上的威望很高。更何況,鍾會的哥哥鍾毓與司馬家族的關係也非同尋常。鍾毓是鍾繇的長子,鍾毓享受到了他父親的人脈資源與政治資本,所以鍾毓在朝廷中的地位不容小覷。
而鍾會呢?年少聰慧,博覽群書。四歲讀《孝經》,七歲誦《論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誦《易》,十二誦《春秋左氏傳》、《國語》,十三誦《周禮》、《禮記》,十五入太學......博學而精練明理,攻學而不捨晝夜。這些行為為他贏得了很多的聲譽,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
自幼才華橫溢、聲名鵲起的神童加上出身高幹家庭、名門之子,鍾會憑藉自己的奇才和家族勢力, 二十餘歲便做了中書侍郎,在二十九歲的時候,便被賜爵關內侯。
在征討忠於曹魏的地方實力派毌丘儉、諸葛誕期間,鍾會屢出奇謀,立下大功,被司馬昭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又曾為司馬昭獻策,阻止了魏帝曹髦的奪權企圖,鍾會得以成為司馬氏的親信、心腹死黨。
司馬昭執政後,接連剷除異己,對魏室的威逼日甚一日,而鍾會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並因功不斷升遷,歷任黃門侍郎、大將軍府記室、司隸校尉、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軍事,封東武亭侯。 因為司馬昭的上臺與鍾會密不可分,所以鍾會在司馬昭執政的前九年裡可謂是位極人臣,一時風光無限。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才華橫溢、機智多謀的鐘會很快就表現出他的年少輕狂、忌賢妒能、心胸狹隘、睚眥必報,喜歡玩弄權術。作為司馬昭的心腹,鍾會插手朝廷大小事務和官吏的任免,凡對司馬家不利者必極力除之,大名士嵇康等人的被殺,皆出於鍾會的謀劃。
《晉書》記載鍾會當時因為不認識“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於是約了許多賢才一起去拜訪他。到後嵇康在樹下打鐵,過很久也不與他們講話。鍾會自覺無趣,起身離開時嵇康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從此鍾會對嵇康懷恨在心,後來嵇康因呂安案入獄時向司馬昭進讒言,害死了嵇康,自此《廣陵散》盡,鍾會因此也備受士林屆的憎恨。
司馬昭的妻子王元姬曾對司馬昭說:“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意思是鍾會見利忘義,喜歡挑起事端,恩寵太過一定會作亂,不能委以重任。鍾毓對弟弟的品性瞭如指掌,曾私對司馬昭講:“鍾會才智過人,但喜歡玩弄權術,我擔心他有不臣之心,請大將軍加以提防。”司馬昭聽後,笑著回答道:“若將來鍾會果真因此獲罪,我承諾只治鍾會一家之罪,而不會連累到鍾氏一門。”果然沒多久,鍾毓一語成讖。
公元263年,鍾會獨力支援司馬昭的伐蜀計劃,從而被任命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主持發動伐蜀之戰。鄧艾、諸葛緒各帶一部攻姜維;鍾會作為主將統十萬兵馬由斜谷進兵,命牙門將許儀(許褚之子)在前修路,自己率領大軍在其後。過橋時,戰馬蹄陷入坑中,鍾會不顧及許儀之父許褚立下的汗馬功勞,為樹立權威將許儀斬首。諸軍聞之,無不驚恐畏懼,這也為以後鍾會謀反時將士離心離德、不服調遣埋下了伏筆。中間鍾會為了獨攬大權還參了諸葛緒一本,讓他被人裝上囚車運回京城了。結果打到劍閣難以再進一步,鄧艾從陰平出奇兵直抵成都取得頭功,蜀主劉禪率眾出降,蜀漢滅亡。當年底,鍾會作為主帥,因亡蜀之功晉升司徒,並封縣侯,食邑萬戶。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亭侯,封邑千戶。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有能力的人,野心也總不會小,鍾會也是如此 。 滅蜀後,忌賢妒能的鐘會首先誣殺滅蜀頭號功臣鄧艾,獨統大軍,威震西蜀。鍾會徵蜀時,當時的女中英才辛憲英就預判:“會在事縱恣,非特久處下之道。”意思是鍾會處事恣意放肆,這不是長久為人下屬的態度。鍾會自己也說:“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他自認為功名天下無比,不願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將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在降將姜維的慫恿下,滋生不臣之心,於是假傳郭太后遺詔,準備起兵滅掉司馬昭,圖謀割據四川稱王。
鍾會打算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佔領長安,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奪取天下。恰在此時,鍾會收到了司馬昭的信:“恐怕鄧艾不甘心接受懲處,現已派遣中護軍賈充率領步騎兵一萬人直接進斜谷,駐紮在樂城,我親自率十萬人駐紮在長安,近日即可相見。”鍾會接到書信大驚失色,叫來親信之人對他們說:“如果只取鄧艾,相國知道我能獨自辦理;如今帶來重兵,必定覺察到我有變異,我們應當迅速發難。事情成功了,就可得天下;不成功,就可以退保蜀漢,仍可作個劉備一樣的人。”這樣,鍾會不得不反了。
綜上,我分析了鍾會如何年少得志、功成名就,又如何一步步從司馬氏的死黨,漸生變逆之心,走上謀反道路的,那麼佔盡地理優勢、手握重兵的鐘會為何兵變三日而亡呢?
第一,叛亂盡在司馬昭預料之中,失去先機。俗話說得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鍾會是投靠了司馬家,但是他太從聰明,不甘為人下,司馬昭太清楚他司馬家怎麼有的今天了。司馬家族是靠軍事政變奪權的,鍾會想班門弄斧司馬昭豈能不察。
《三國志·魏書·鍾會傳》:初,文王欲遣會伐蜀,西曹屬邵悌求見曰:“今遣鍾會率十餘萬眾伐蜀,愚謂會單身無重任,不若使餘人行。”文王笑曰:“我寧當復不知此耶?蜀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眾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則智勇並竭,智勇並竭而強使之,適為敵禽耳。惟鍾會與人意同,今遣會伐蜀,必可滅蜀。滅蜀之後,就如卿所慮,當何所能一辦耶?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遺民震恐,不足與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若作惡,祗自滅族耳。卿不須憂此,慎莫使人聞也。”
由此看出,司馬昭依據有二:其一,蜀華人心已散,這股已經衰微的力量不足以成為謀反成功的依靠;其二,魏國軍隊由於思歸心切,不會同鍾會作亂取禍。他的分析的確十分中肯,因為鍾會正是死於魏國變兵之手。
第二,鍾會自恃才高,但最大的悲劇恰恰出在他不自知上。鍾會長期掌管府內事務,並負責出謀劃策,卻在伐蜀之役前從無獨自帶兵作戰的經歷,也從未像毋丘儉、諸葛誕一樣出任過地方郡守,有著獨當一面的基層閱歷。做為“子房”,他是一個相當出色的參謀長。但要做“大將點兵、多多益善”的韓信,就顯得能力不足了。
鍾會作為主帥“西征”攻蜀是第一次指揮軍隊,正因為鍾會在軍中沒有威望,司馬昭需要用自己的威望幫助鍾會建立起威信,這才有司馬昭帶著滿朝文武親自送鍾會出洛陽,拜其鎮西將軍、假節鉞。而為樹威,僅因戰馬失足就斬殺先鋒許儀,己失軍心,將士離心離德。徵蜀以來僅僅一年的軍旅生涯,鍾會還不足以建立起整支軍隊對他個人的絕對服從。雖然兵多但卻非一心,有的急於迴歸魏國有的是降兵,剩下的也跟鍾會沒有過多的交情,鍾會既沒有強力的軍威也沒有足夠信任的心腹部隊。
第三,鍾會多謀少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長期周密的內務工作在鑄就了鍾會高超的謀劃能力,但只需謀劃而無需決斷的參謀工作導致其魄力嚴重不足,難以獨當一面,缺乏當機立斷的魄力。在關鍵時對坑殺諸將之事猶豫不決,反受其亂。
為實現自己的野心,鍾會召請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的將士以及蜀國的舊官,在蜀國朝堂為魏明帝郭皇后發喪。然後假借郭太后遺命,脅迫諸將隨其起兵討伐司馬昭。諸將多是北方人,因家眷都被扣押在洛陽,所以都不肯從命,鍾會把他們都關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嚴加看管。有人對鍾會建議:“應把牙門騎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殺死。”姜維建議 “盡誅北來諸將”, 鍾會猶豫不決,一方面怕激起兵變而不敢運用強硬手腕,一方面又擔心無人統軍,進退維谷而只能一籌莫展。如果鍾會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雄心,有魏太武曹操“寧使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的魄力,將他們全部處死,既使後來軍士兵變,但失去主將,也好鎮壓,則大功可成。
第四,風起青萍之末,所用非人,最後導致全盤皆輸。鍾會有一個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舊屬,他對鍾會說:應派一名親信為胡烈端飯倒水,諸牙門將也應按例備一員侍從。鍾會競然同意了。
胡烈趁機欺騙親兵並讓他傳遞訊息給兒子胡淵說:“鍾會已挖好大坑,想把將官一個個打死,埋在坑中。”眾牙門將的親兵們也把這個謠言口口相傳,人心浮動。於是,胡淵趁亂率領其父的兵士擂鼓而出,各軍也都不約而同地吶喊著跑出來。當時鍾會正在給姜維鎧甲兵器,報告說外面有洶洶嘈雜之聲,好象是失火似的,一會兒,又報告說有兵跑往城裡。鍾會大驚,問姜維說:“兵來似乎是想作亂,應當怎麼辦?”姜維說:“但當擊之耳!”鍾會派兵去殺那些被關起來的牙門將、郡守,兵士們像螞蟻那樣亂哄哄地湧進來,那些牙門將、郡守都從屋子上爬出來,與他們手下的軍士匯合在一處。姜維左右拼殺,親手殺死五六人,眾人格殺了姜維,又爭相向前殺死了鍾會。
陳壽評價:“王凌風節格尚,毌丘儉才識拔幹,諸葛誕嚴毅威重,鍾會精練策數,鹹以顯名,致茲榮任,而皆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如發機,宗族塗地,豈不謬惑邪!”
-
3 # 江湖小曉生
鍾會之所以會謀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得到了號稱幼麟的姜維。有了姜維的支援,鍾會的膽子才大了起來。
鍾會手握二十萬大軍,加上姜維的加盟如虎添翼。攻打蜀漢的時候,司馬昭就偏愛鍾會,給了他二十萬大軍,只給了鄧艾八萬,可見主力都在鍾會手裡。鍾會手握重兵,在劍閣跟姜維對峙,卻始終打不進蜀漢。可見蜀漢地理位置是多麼適合防守,姜維也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優秀軍事將領。
早年姜維跟鄧艾一直纏鬥於兩國邊境,姜維憑藉弱勢的兵力,使得鄧艾無法施展進攻,這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而且他是武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是民心的象徵。
所以鍾會認為,得到姜維的支援,完全有可能佔據蜀漢,成為第二個劉備。姜維投降的時候,還帶了八萬人馬投靠鍾會,在鍾會看來,這八萬人馬就是他成為蜀漢之主的重要力量。
蜀漢地理位置特殊,易守難攻的局面讓鍾會浮想聯翩。鍾會是親自前往前線觀察過地形的,他之所以長時間打不下劍閣,其實主要就是因為那裡的地理位置太有利於防守了。而且曹魏這麼多年攻打蜀漢的經驗可以告訴他,蜀漢是真的很難攻克,因為地理位置易守難攻。
他認為任何人只要手裡有個幾萬人馬,就能夠輕鬆地防守住劍閣地區,所以在蜀漢稱王比在曹魏稱王要容易太多。司馬家族憋了兩代,到了司馬昭依舊還是不敢篡位,可見曹魏稱王並不容易。現在天賜良機,讓他來到蜀漢這塊風水寶地,他認為是上天饋贈的機會,即使做個劉備也比作司馬昭的張良要強得多啊。
鄧艾被殺,能征伐蜀漢的大將暫時沒有。跟蜀漢鬥爭了這麼多年,鄧艾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加上他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使得鄧艾成為攻伐蜀漢的不二人選。可是這個時候鄧艾已經被殺掉了,也就是說如果防守好蜀漢的幾個要塞,壓根就不會再次有人能夠從陰平這樣的小路殺進來,這是鍾會心裡最放心的地方。
鄧艾不僅作戰勇猛,而且精通地理知識,他能夠帶領大軍從艱難的陰平殺入蜀漢,這是其他戰將永遠做不到的事情。既然其他人做不到,而鄧艾又死了,那鍾會在這裡稱王,豈不是非常自在?
司馬昭本身也是要篡位,為什麼鍾會就不能呢?鍾會的老上級司馬昭,那可是一個狠角色,他們司馬家為了篡位做準備,甚至殺掉了曹魏的皇帝。所以鍾會壓根就是在跟著司馬昭謀反,本身名聲就不是很好聽。既然司馬昭可以篡位,為什麼鍾會自己不行呢?
他現在手握兵權,佔有蜀漢要地,完全可以自立為王。而且到時候他可以打出清君側的旗號,反過來對付司馬昭,畢竟司馬昭理虧。說不定可以引起曹魏舊臣一致憤慨,從而推翻司馬昭的統治,到那個時候鍾會極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司馬昭了。
總結:鍾會認為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其實一樣都沒佔。鍾會手握二十萬雄兵,認為得到姜維就能夠得到蜀漢民心,其實他沒有想到,姜維自己也復國的打算。蜀漢的地形有防守的優勢,鍾會本人就是被阻擋在劍閣之外,所以他認為這是天利上的優勢。鄧艾被殺了以後,再也沒有人可以越過山川攻打蜀漢,所以鍾會覺得司馬昭也不可能再次打進來。司馬昭自己都是要篡位的人,跟著他能有什麼前途呢?還不如鍾會自己自立,再反過來討伐司馬昭,也算是師出有名了。 -
4 # 西府趙王爺
不想當元帥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
人都是有野心的,而且他的野心往往會隨著地位和實力的增長而變大,鍾會也一樣!
當時鍾會已經有了謀反的資本,作為滅蜀主將,他手中有十數萬大軍;同時姜維投靠,他又得到了蜀中大軍的支援,這是他造反的最大資本。而且鍾會這個人原本就非常自負,不甘屈於人下!
鍾會的家族在魏國比較顯赫,其父親是當朝太傅,著名書法家鍾繇。而其兄長又同時擔任青州軍政長官,有這樣背景的他,從一生下來就註定不會平凡度日。
在隨後的成長過程中,鍾會也表現出了過人的能力。
在他五歲之時,朝中的許多大臣都誇他氣度不凡,根據歷史記載,幼年的他確實格外聰慧,不是一般人可以比得上的。一個在誇獎中成長出來的孩子,其內心一定有著強大的自信,可這份自信過度的話,很可能就會變成自負。
在幫助司馬昭拿掉蜀漢以後,鍾會就變得有些膨脹了。
戰功赫赫,手握重兵的鐘會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取代司馬昭,他從心底裡認為自己的能力絕對可以擔當大任。
所以心態的變化是他謀反的直接動機。
當然還有一點,那就是司馬家的位置“苗頭不正”,在當時許多魏國舊臣的觀念中,司馬家的政權是有著不正當的,是透過“陰毒”的手段發動政變才最終獲得。
基於這樣的動盪思想,很多大臣都是為形勢所迫才屈服於司馬氏!
自高平陵之變後,造反的先例可以說事一件接著一件,其中最著名的“淮南三叛”,那就是明指著司馬家篡權。
所以鍾會的謀反完全沒有任何的思想壓力,他可以做到“師出有名”,因為發動兵變總需要有一個正當的名義,碰巧原先的郭太后有討伐司馬家的遺命(可能是鍾會杜撰的),所以鍾會就以奉詔討伐的名義反抗司馬家族。
當然了,其實他就是想取司馬而代之,他認為司馬家可以以政變得到權利,自己的能力和功績都不落下風,自然也可以透過政變得權。
從當時的環境來看,鍾會可以說是非常有機會的,前面說過,他手中握有蜀國和魏國數十萬的大軍,且佔據蜀中大地。進可攻,退可守,而且他有著“奉詔討伐”的聖旨,站在道德制高點。
完全能以一個救世主的形象,去奪取天下,這也是姜維給他“規劃”的美好藍圖。
這是可惜,鍾會此番兵變沒有計劃好,雖然搞定了鄧艾,但對於軍中諸將的處理並不妥當。
因為這些魏軍將領大都來自北方,家眷基本都是被司馬昭控制。所以要想兵變成功,這些北方將領必須要搞定。當時姜維建議:“盡誅北來諸將”;這種快刀斬亂麻的辦法雖然可能會有誤殺,但絕對是最快最有效的。
可鍾會猶豫不決,最終導致風聲走漏,魏軍大亂,鍾會與姜維二人死於亂軍之中,想來也是可惜!
-
5 # 今世醉蝦
鍾會,字士季,潁川長社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長葛,長葛位處中原,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發生,往往是為了爭奪人口和財富,這在人口密集的中原,尤為明顯,有史以來,第一場發生在長葛的著名戰爭,叫繻(讀 ru)葛之戰。
平蜀後,鍾會有謀反之心,因為鄧艾承製專事,於是上書說鄧艾有反狀。同時,衛瓘、胡烈和師纂上書指正鄧艾所作悖逆。正月初一,朝廷下令用囚車押送鄧艾迴京。司馬昭怕鄧艾不服命令,命令鍾會進軍成都,監軍衛瓘打前陣,拿著司馬昭手書押鄧艾進囚車。
鍾會忌憚的只有鄧艾。鄧艾被押後,鍾會馬上趕到成都,統率大軍,威震西土。自認為功名天下無比,不願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將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於是舉兵反叛。鍾會打算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佔領長安,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奪取天下。鍾會收到司馬昭的書信說:“我擔心鄧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護軍賈充率步兵和騎兵萬餘人入斜谷,駐紮在樂城。我親自率十萬大軍駐紮在長安。我們不久就可以相見了。”鍾會得信後大驚,對親信說:“僅僅抓獲鄧艾,相國知道我一人就能做到,他領大軍而來,必是發現異狀,我們應當迅速出發。如果順利,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順,還可以退回蜀地學劉備偏安一隅。自以淮南之戰以來,我從未失策,已遠近聞名。我這樣功高名盛的情況,哪能有好的歸宿呢?”
鍾會於正月十五到成都,先送走鄧艾。十六日,召請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的將士以及蜀國的舊官,在蜀國朝堂為魏明帝郭皇后發喪。並假借郭太后遺命,起兵廢掉司馬昭。鍾會讓眾將士在版上寫下同意作為憑證,委派親信率領各路軍隊。而手下的將士並不跟從。於是,鍾會把他們都關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嚴加看守。鍾會有一個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舊屬,他對鍾會說:應派一名親信為胡烈端飯倒水,諸牙門將也應按例備一員侍從。]胡烈趁機編造謊言說,鍾會已挖好大坑,想把將官一個個打死,埋在坑中。”眾牙門將的親兵們也把這個謠言口口相傳,一夜之間大家都有所耳聞,人心浮動。[41]有人對鍾會建議:“應把牙門騎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殺死。”鍾會猶豫不決。
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與胡烈的兒子出門敲鼓,各路軍士也沒人統領,都湧向城門。當時鍾會剛給姜維鎧甲兵器,聽外面有兵作亂,鍾會驚問姜維如何是好。姜維說:“但當擊之耳。”
與鄧艾這種百戰老將不同,鍾會是第一次帶兵打仗,統帥軍隊,沒有經歷過戰場上的腥風血雨,在勝利垂手可得的時候,鍾會放鬆了警惕,於是在最後一股勢力的煽動下,軍隊出現了叛亂,此後全軍陷入一片混亂。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鍾會與姜維死於兵變,終年四十歲。
回覆列表
鍾會,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市)人。三國時期魏國軍事家、書法家,太傅鍾繇幼子、青州刺史鍾毓之弟。
按理說此等人物如若謀反完全可以學司馬懿那樣謀而後動,為何匆匆謀反而被鎮壓呢?
在三國演義中,鍾會可以說在三國後期頂級智將了!而其父鍾鷂,更是曹操時代的重臣。早期就與司馬家交厚!在司馬家奪取大魏政權後,更是緊跟司馬家的腳步,而司馬昭此人多疑,野心勃勃!頭號心腹只有賈充,並不信任鍾會。鍾會本人更是有野心,有能力,在司馬家不信任他的情況下,能從司馬家手中要出兵權伐蜀,其能力可見一斑!
再說伐蜀過程中,收姜維,殺鄧艾,滅蜀國,而在蜀國被滅,鍾會還沒有反意之時,司馬昭已經派出了大軍,給鍾會去信解釋平鄧艾之亂。其實是在防鍾會,這個舉動讓鍾會知道司馬昭不會容他。再有司馬昭已經五十多歲,司馬炎剛剛20多歲,而鍾會四十左右,年富力強又功高震主!再有就是姜維的功勞了!姜維是諸葛亮的徒弟,更是三國末期頂級智將,可惜幼主劉禪不給力,一心想投降,所以蜀國被滅後,姜維委身於鍾會之下,更是想為蜀國報仇,便慫恿鍾會謀反!而鍾會認為姜維是自己的心腹,過於信任,這才急於謀反而未經縝密思考!其實鍾會就是為了自保而匆匆謀反,內憂外患之下,焉有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