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庸武俠1979
-
2 # 小南史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應該聽過,裡面有一個豹子頭林沖,號稱是宋朝八十萬禁軍的教頭,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單單指的是禁軍八十萬,還不包括湘軍以及邊軍,金國二次南下,根本不可能讓這麼多宋軍全軍覆沒了吧,那汴京被圍困的時候,這些軍隊又去了哪裡?
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後,就開始組建了禁軍,趙匡胤時期的宋朝禁軍應該是戰鬥力最為強悍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 ,百年的太平時間,戰鬥力肯定下降了,當時趙匡胤組建禁軍的時候約為20萬人,之後慢慢擴建,到了宋仁宗趙禎時期,宋朝整體軍隊應該有120萬左右,而禁軍數量已經超過了80萬,可以看出,豹子頭林沖確實管轄過這麼多人。
在宋神宗時期,因為王安石的變法,需要開源節流,為了減少開支,王安石將軍隊的數量進行了裁剪,即便如此,宋徽宗時期,禁軍數量也維持在60萬左右,在金軍第二次南下的時候,其實總兵力只有6萬左右,按道理來講,除去第一次南下宋朝軍隊損失一部分,但也完全要比金軍數量要多,為什麼還會被圍困?
據史料來看,當時只記載了宋朝的二隻軍隊,第一是由步軍指揮使何灌率禁軍2萬禁軍駐守黃河浮橋,再次試圖阻擋金軍。第二是由宦官梁方平帶七千左右的禁軍駐守浚州(今河南浚縣),除此之外就沒有了。金兵一來,這27000餘人基本上作鳥獸散,跑的比誰都快,完全就沒有形成一丁點的阻礙,後來的金軍指揮官還問被抓的北宋官員:“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
其實,這一切都只是數字了,第一次金軍南下的時候,能戰的宋金基本上已經消耗了,而且為了阻擋金軍二次南下,文人李綱也帶領軍隊進行了阻擋,二次敗仗二回,真正的已經消耗掉了宋朝的能戰軍隊了,當時的宋朝財政已經十分困難了,軍隊更是如此,只有數字了,實際上已經沒有這麼多人了,吃空餉在北宋末年到底有多嚴重誰也說不好了,但是唯一能確定的是,金軍二次南下的時候,宋朝禁軍根本就是一堆數字而已。
其實在宋徽宗的時代,因為宋徽宗長期把朝政交給高俅、童貫等人處理,軍隊更是搞得一塌糊塗,退役,老死的兵員長期得不到補充,到最後空額一度達到70%以上,也就是說,號稱60萬的禁軍,其實際的人數可能只有12萬。而且除去在地方關口的駐守兵卒,能挑出來打仗的估計也就不到10萬人了。
更為可怕的是,這10萬人簡直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當時的太尉高俅“多佔禁軍,以充力役。其所佔募,多是技藝工匠……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也就是說,禁軍被調去做雜役,蓋房子,給官員差遣,而十幾年缺乏訓練,這樣的軍隊能打仗麼?
所以,當時無論沿途的軍隊還是守衛汴梁的禁軍,可能只有幾萬人,無論從人數還是裝備水平還是訓練,都比金軍差很多,這樣的情況下,打的贏才是怪事呢?
總而言之,宋朝到了汴梁之圍的時候,實際上禁軍數量已經完全沒有10萬了。
-
3 # 大明湖畔的二狗
北宋靖康年間,宋朝遭遇了金軍的毀滅性打擊,徽欽二帝受俘北上,後人謂此曰“靖康之難”或“靖康之恥”。時人和後人將其稱為“靖康之恥”的原因就是北宋滅亡的太恥辱了。以往許多學者都從政治方面解析北宋末年在政治上的腐敗。但如冷研其他文章所說,如18、19世紀英軍大殺世界的時候,其實也照樣腐敗。而且政治再腐敗,也解釋不了一個擁有“八十萬禁軍”的帝國為什麼就那麼稀裡糊塗的被滅掉了。八十萬頭豬要殺也要殺很久啊!那麼,北宋軍事制度導致北宋末年軍事災難的根源到底在哪呢?
自979年,宋遼衝突由圍繞著北漢的區域性戰爭上升至全面戰爭以後,宋朝在河北定州、高陽關大量屯兵,在河東地區則以藩鎮(如永安軍府州折氏)配合朝廷禁軍負責戍守。自此以後,“其河北路有定州路,有高陽關路,有真定府路,有大名府路,並帶馬軍都總管”(《宋會要輯稿·職官 41》),取代宋初的“都部署—戰區”制度。
宋太祖命令除殿前司的捧日與天武兩軍外,“自龍衛以下,皆番戍諸路,有事即以征討”(《文獻通考·卷 152》),禁軍移屯“更番迭戍”以保持禁軍的作戰能力。禁軍更戍有三種名義,曰“屯駐”“駐泊”與“就糧”。其目的除了防止軍隊長期駐紮一地形成割據以外,更為重要的是保持軍隊的作戰能力。
隨著宋初統一戰爭的結束,宋太宗與宋真宗統治的大部分時間中,邊患主要集中在河北,故而軍隊除了駐屯定州的部分以外,其他基本屯於京畿左近,試圖以汴梁發達的水陸交通控制全國。
此時,許多朝臣認為更戍法已經不合時宜,只會虛耗國力導致將士疲勞。到了1004—1005年宋朝與遼朝及党項分別締結“澶淵之盟”與“景德和約”以後,這種觀點越來越多。此後,隨著北宋各地都部署司設立以後,駐屯成為禁軍前往地方屯駐的重要名義,禁軍駐屯一地而越少更戍。真宗朝禁軍軍籍共 43.2 萬,其中京師屯兵20萬(《續資治通鑑長編·卷 45》),其餘基本屯於河北地區。
宋仁宗繼位之初,禁軍數額並未發生太大改變。然而至景祐五年,李元昊立夏並與宋朝發生軍事衝突,而這導致了禁軍軍額與分佈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並直接影響到其後的軍事格局。
宋仁宗朝早期,禁軍主要屯駐於定州及京師,在陝西路分佈較少。儘管宋夏戰爭發生以後,宋朝立即派遣中央禁軍前往西北地區參與戰事,然而“京師所遣戍者,雖稱魁頭,大率不能辛苦,而摧鋒陷陣非其所長。又北兵戍及川峽、荊湘、嶺嶠間,多不便習水土”(《宋史·卷187》),根本無法適應西北地區的山地作戰。
當時在西北地區主持佔據的范仲淹與張亢等人意識到,長期的和平使得禁軍極少更戍而作戰能力下降的事實。范仲淹由此奏請於當地招募熟悉地理環境與山地作戰的土兵,在幾次擴增番號以後,宋朝禁軍軍額由真宗朝的43.2萬暴增至仁宗朝慶曆年間的82.6萬。這也就是北宋八十萬禁軍的由來。((《續資治通鑑長編·卷 139》)《宋史·卷 324》《歷代名臣奏議·卷325》《北宋軍事制度變遷》《宋代三衙管軍制度研究》)
驟然擴大的禁軍軍額導致財政支出急速擴張,造成了“冗兵”與“冗費”的客觀事實。但其影響還不只是如此簡單,地方禁軍的軍額由宋真宗時期的11%擴張至仁宗慶曆年間的68%。這在一方面促推地方統軍制度的完善,而在另一方面又導致了地方軍長期駐紮一地而極少更戍他路的事實。
直到宋神宗熙豐變法期間,將兵法在軍中大規模推行,系將禁軍基本只於當路更戍,更戍法作為軍事部署制度已基本廢置。
由於不再大規模更戍,禁軍整體作戰能力下降。即便在其後歷經拓邊西北而訓練有素的西軍,對於河北平原的作戰方式也並不適應。河北方面軍因為缺乏戰爭壓力而迅速腐敗化,成為了膏粱子弟的避戰之所。(《宋朝諸臣奏議·上徽宗論河北備邊五事》
但更為嚴重的是,缺乏備戰意識下河北邊備的荒廢,張舜民呈言河北方面軍的情況,說其“不知有戰陣守禦之事,唯是飲食宴樂,優遊暇日而已……以至城壘器械,凡所謂軍中之職,不復講修。相習宴安,久已成俗”。這就導致金軍南下之時,河北戰局呈現一面倒的情況。(《宋朝諸臣奏議·上徽宗論河北備邊五事》)總之更戍法之廢置,後果就是金軍南侵之時,河北方面軍怯戰投降,而西軍在進入河北之時,也因對平原作戰方式不熟悉,而導致了一系列失敗。
另一方面,在979年以後,與契丹接境而防禦相對薄弱的定州“最為河北屯兵之處”,“定州路兵額常及十萬”。自澶淵之盟以後,“定州猶不減二三萬人”,然而其後轉運司“利於銷兵省費,更不切招填,因致邊兵日少”(《宋朝諸臣奏議·上徽宗論河北備邊五事》)。至宋徽宗時期,定州軍額共 31 指揮,每指揮減為 400 人,本應有 12400 人,但實際上“盡數不及六七千人”,闕額(缺額)近半。張舜民因此奏曰:“定州最為河北屯兵之處,尚乃如此,其他州軍即可知矣。”(《宋朝諸臣奏議·上徽宗論河北備邊五事》
河北駐軍闕額(缺額)問題相當嚴重,然而這僅是宋軍闕額的一個側面體現而言。宋仁宗時期大肆擴張禁軍軍額,造成了冗兵與冗費,但隨後相對的和平導致軍隊闕額相對嚴重。
宋神宗執政時期,為了削減軍額而詔令並營削減番號,隨後於熙寧十年(1077 年)正月詔:“中外禁軍已有定額,三司及諸路計置請受歲有常數,其間偶有闕額,未招揀人充填者,其請受並令封樁,毋得移用。於次年春季具數申樞密院。”(《續資治通鑑長編·卷 280》)
這條詔令要求軍隊中出現闕額之時,將軍費封樁而不得移用。但隨後發生的事情卻令人始料未及:“州郡禁軍有闕額處,都不補。錢糧盡欲解發歸朝廷。”(《朱子語類·卷 128》)
原本實行封樁闕額法的目的,或許在於為保甲法提供財政支援,然而隨著保甲法推行失敗,“毋得移用”的前提被人置之腦後,“上自軍期邊儲,下至代還免夫錢之類,皆出於此”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 398》),甚至成了各級政府斂財的工具。(範學輝《論北宋的封樁缺額禁軍錢制度》;《北宋軍事制度變遷》)。
自此以後,禁軍闕額不補之事逐漸加深,在缺乏戰爭壓力的河北地區更是如此。“至崇(寧)、(大)觀間,闕額不補者幾半。西討夏人,南平方寇,北事幽燕,所闕折者又三分之一。至靖康間金人再犯闕,潰散逃亡者又不知其幾何。”(《三朝北盟會編·卷 109》)很明顯在冷兵器時代,闕額將直接導致軍隊戰鬥力的下降。
總之,北宋末年,闕額和更戍法廢置所造成的河北方面軍作戰能力下降的問題集中爆發。這成為“靖康之難”在軍事制度上的根本原因,而這一點是無法從政治腐敗而匯出的結論。北宋末年的軍事災難,並不應由徽、欽二帝獨自承擔。當然這兩個皇帝的神操作,幫金人完成了起點小說都不敢設想的軍事奇蹟。但關鍵一點是,當時的北宋腐敗就腐敗吧,還沒人想著怎麼打仗,沒人想著打算就沒人想吧,還軍隊缺編,被官員喝兵血。這情況就別怪戰時金人下死手了……
-
4 # 多臻貴
汴京之圍時京城駐防精銳,早已在攻打燕京時損失大半!
宋朝通常有兩支精銳,即京城駐防,號稱八十萬禁軍,實際為三十萬左右,河北二十餘萬,及西北二十餘萬,其餘各地約六十萬,常備軍合計約一百六十餘萬!
但是,宋朝虛報吃空餉的現象之嚴重,歷代所罕見,因此宋朝對外戰爭中敗多勝少,卻又未傷及根本,否則以宋朝人口比,僅西夏戰役就足矣令王朝崩潰!
宋徽宗年間有兩件大事,即延續之前的勝利態勢,以童貫為西北監軍,出兵奪回數州之地,幾乎兵臨興慶府,滅亡西夏政權!
適逢金國崛起,使遼國無暇顧及西夏,但宋朝君臣更看重燕雲十六州,遂與金國結成海上之盟,約定共同夾擊遼國,在宋朝的支援下,金國高歌猛進,遼國幾乎退出華北範圍!
宋徽宗見遼金衝突勝者已現,不失時機令威震西北的童貫率領王朝精銳欲收復燕京,但由於各將領間配合生疏,降將郭藥師戰敗,劉延慶畏懼遼軍,被遼軍追殺數十里,輜重人員損失慘重!
宋軍最終只能以鉅額的軍費,想要贖回燕雲十六州,但金國拿了錢卻率兵南下,在城高池深的太原,卻並未遇到童貫的抵抗,將宋朝切割為兩部分!
所以靖康之役時,西北軍無法支援,而勤王之師又被主和派遣散,汴京禁軍與河北禁軍又折損大半,十萬之數雖有,卻防守尚且艱難,更遑論打退金國!
可笑的是,圍城之時,宋朝君臣尚且寄希望於議和,對金國提供糧草而掠奪民眾,以至於尚未進城,而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已殘破不堪!
-
5 # 鹹魚閒聊
《水滸傳》裡曾多次提到一個名詞,那就是“東京八十萬禁軍”,在北宋,禁軍是最精銳的部隊,在宋仁宗之前這支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拱衛京畿之地的安全,而自宋仁宗開始,禁軍也開始常駐地方,其規模也得到擴大,禁軍在宋仁宗在位期間人數達到頂峰,確實有八十萬之多,但隨著北宋末年朝政的腐敗,“冗兵”越來越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安石進行變法時就著手準備裁軍,但是王安石的變法並沒有徹底改變這一現象,而且“冗兵”的現象開始轉化為“吃空餉”,那麼到了靖康之恥的時候,曾經的八十萬禁軍哪裡去了呢?答案就是“被吃掉”了。
宋徽宗時期是北宋朝政最為腐敗的時候,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各地官吏無不沉浸在享樂貪腐之中,而貪腐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吃空餉”,什麼是“吃空餉”呢,就是每年部隊上都會領滿額的軍餉,但實際上部隊根本沒有滿額,甚至軍中連一半的人都沒有,那麼北宋末年以童貫等六賊為首的貪官,他們吃空餉吃到什麼程度了呢?具體數字這裡無法統計,但透過一件事大家就能看出當時的“吃空餉”有多嚴重。
北宋宣和年間,遼人馬植向北宋朝廷諫言聯金滅遼,在童貫的極力撮合下,宋金達成“海上之盟”,雙方共同圍攻遼國,當時的遼國在金人的打擊下確實氣數已盡了,雖然北宋率先撕毀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有違道義,但此時也確實是大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絕佳時機,然而令宋徽宗意想不到的是,出兵伐遼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本來防衛遼國的河北禁軍居然無兵可派了,這裡所謂的“無兵可派”當然不是說河北禁軍真的沒有兵了,而是河北禁軍缺額實在太嚴重且宋遼兩國多年未曾爆發戰爭其戰鬥力非常低下,這就導致了河北禁軍根本無法承擔伐遼重任。因此北宋君臣經過一番商量決定調集遠在陝西防衛西夏的西軍火速向河北挺進,而身為伐遼主帥的童貫則從京師開封匆忙組建了一直主要用來搖旗吶喊的所謂的東京禁軍一路敲鑼打鼓的向北開拔。這支禁軍的主要組成是什麼呢,大抵就是一群公子哥,富二代等等,他們此去的目的又是什麼呢?若說這些人去打仗,那肯定沒人相信,其實他們此行的目的無他,就是去鍍金的,因為當時北宋上下一致認為這次聯金伐遼肯定能成功,因為遼國已經奄奄一息了嘛,此時攻入燕京,滅掉遼國就如同碾死一隻螞蟻一樣,而假如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又會是北宋開國以來最大的功勞,所以如果能加入伐遼大軍,尤其是跟著童貫一路鼓吹吶喊一點危險都沒有,如此就能取得天大之功勞,這將會成為日後自己升遷道路上最大的籌碼和墊腳石,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事情的結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雖然朝廷調了西軍去伐遼,雖然西軍是當時北宋最精銳最能征善戰的部隊,但由於童貫等人的瞎指揮,再加上宋軍支援不利等原因,西軍也敗了。
伐遼的失敗所導致的後果非常嚴重,金國從這場戰爭中看出了北宋的腐朽,於是在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5年),金國第一次南下伐宋,此次伐宋,金軍分兩路,東路完顏宗望自平州攻燕京,西路完顏宗翰自大同攻太原。西路完顏宗翰在太原遭到張純孝和王稟的頑強抵抗,無法繼續南下,所以金軍第一次包圍開封的時候只有東路軍的完顏宗望,而此時馳援開封,拱衛京師的依舊是种師道的西軍。
當時拱衛京師的西軍加上各路援軍有近二十萬之眾,而圍攻開封的東路金軍則只有六萬餘人,再加上當時以李綱為首的主戰派佔據上風,所以第一次京師保衛戰能贏也在情理之中。但第二次金國西路軍拼死攻下太原,據守潼關,切斷了西軍馳援開封的道路,之後與東路軍合圍開封,且此時李綱被罷相,主和派控制了朝政,所以第二次京師保衛戰肯定要以失敗告終。
那麼在金軍兩次南下的時候,原本駐守東京的禁軍又哪裡去了呢?其實他們也曾亮過相,就是在第一次金軍南下的時候,當時金國東路軍一路攻破河北各重鎮,兵臨黃河,開封就位於黃河南岸,根本無險可守,所以當時能阻止金軍包圍開封的辦法就是據守黃河各渡橋,碼頭,而這一重任就落在了禁軍將領梁方平,何灌身上,結果呢,兩人領著兩萬多禁軍一看到金軍過河就作鳥獸散,這就是當時拱衛東京的禁軍的戰鬥力,這支所謂的宋朝精銳的表現不僅令當時的宋人大吃一驚,就是連金人過後也連連感嘆:“南朝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輩豈能渡哉”。
當時宋朝軍隊的表現連對手都不忍直視了,可見其腐敗墮落之程度真乃千古未有,還記得北宋立國之初,宋軍攻入蜀地,當時十萬蜀軍聞風而降,蜀主孟昶妃子花蕊夫人嘲諷道:“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如今看來,北宋末年的禁軍比當年的蜀軍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
6 # 一史千金
讀過《水滸》的都知道林沖未上梁山之前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在宋朝歷史中禁軍數量最高曾達八十二萬人。即使是到宋徽宗時,禁軍數量也應有十萬之數。既然稱之為禁軍,那他們的戰鬥力也應該不弱。但為何在汴京之圍時禁軍未能解決宋朝的危難?
虛假的禁軍禁軍最初由宋太祖組建,其中全部都是各軍中的精銳。最初的禁軍僅有20萬人左右,但這20萬人的作戰能力都是實打實的。所以宋初的禁軍的戰鬥力是名副其實的。到了後來,雖然禁軍人數不斷增多,戰鬥力卻在一直下降。宋朝的“冗兵”問題十分嚴重。為了防止流民造反等問題,宋朝大肆招募這些平民作為士兵,這些士兵大部分都會編入禁軍之中。所以就導致禁軍的作戰能力良莠不齊。而且北宋後期對於禁軍的訓練及要求都有所放鬆,這也是導致禁軍戰鬥力低下的主要問題。最重要的就是當時的兵權“三分”,文官掌兵,兵權的分離直接導致將軍在士兵中沒有聲望無法負重,士兵也沒有認同感,軍隊士氣低下。
戰力懸殊當時圍困汴京的金軍人數達數十萬人,而禁軍由於之前作戰被排除大部分,現在城中只有約幾萬人,本來人數就差距懸殊。而且金軍都是訓練有素計程車兵,戰力是宋軍的好幾倍,又都是有備而來,禁軍自然無法抵抗。而且當時金軍就地取材,將宋軍遺落的大炮都用來攻城。幾百門炮轟擊城門,即使是用了各種方式加固城牆,還是無法阻止。
皇帝昏庸,是戰是和搖擺不定當時聽聞金軍入侵,宋徽宗害怕便急匆匆地將皇位傳給宋欽宗,自己則跑去避難。而幹鴨子上架的宋欽宗迫於壓力只能迎戰。他不懂用兵卻越級指揮,導致太原之戰大敗。金軍長驅直入。起初主戰派就建議他早做準備,但他卻沒有聽從。到談判破裂時貿然開戰,兩軍交戰中又請求議和。如此拖延使局勢僵持不下,最後金軍援軍趕到,汴京被攻破。
結語靖康之恥直接導致北宋的覆滅,宋徽宗兩父子驕奢淫逸,不思進取,最終將江山葬送。
回覆列表
東京城裡的十萬禁軍只是個稱號而已,宋朝重文輕武,刀兵不修久矣。還有就是將官為了虧空軍響,其實根本不可能有十萬數,加上裡面多數都是由功勳子弟任要職,根本毫無戰力可言。真正有戰力的不過三五千人罷了,起不了什麼作用。況且那些功勳之後一聽敵軍圍城,不作鳥散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