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工的歷史觀

    要說的是在明朝,宦官從來沒有實現過專政,而是皇帝轉政下的專權,這種專權對比歷史上,並不是第一次,之所以在明朝顯得尤為突出,在於其權力的進一步擴大和正規化,法制化,說白了明朝以前宦官專權名不正言不順,明朝以後則名正言順。

    這種專權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朱元璋的怪癖心理,加上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致使他對文官集團,武官階層都不信任。

    基於這種不信任,朱元璋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分化武將權力,又改革中書省,廢棄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兼任宰相職權。

    這就等於說在明朝,外朝將沒有任何力量對抗內庭,當皇帝如朱元璋般勤奮時,則皇帝專權到頂峰,當皇帝無心政事時,皇帝就把這一權力讓渡給了自己最親信的宦官。

    這是明朝宦官專權的前提,既文官武將集團的瓦解。

    第二個階段是從明成祖開始的東西廠的建立,讓宦官名正言順的指揮掌握了特務情報機構,從而代皇帝實現對百官的監察,宦官專權得到加強。

    但不可忽視的是明朝宦官的權力完全來自皇帝有意無意的讓渡,一旦皇帝不高興,宦官就什麼都沒有!

  • 2 # 饞嘴的小紫薯

    中國歷史上,宦官一直是政治發展的伴生品,宦官掌權、後宮干政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現象。宦官掌握朝政大權的現象在明代尤為突出,特別有趣的是一代改革家張居正,居然藉助宦官掌握權力,推進改革,可見,明代的宦官的權力至大。

    那麼明代宦官是如何掌握朝政大權的呢? 歷數中國古代各朝,唯東漢、唐、明三代,宦官為禍最烈,而尤以明朝為最。

    作為皇權卵翼下禍國殃民的一股特殊勢力,他們威福遠達官門之外,滲透到各地各部門,人數竟達數萬之多。明朝有名的宦官在中國古代是比較多的,比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等,這些都算是宦官一門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們有的能夠挾持皇帝,有的被稱為“站皇帝”,有的被稱為“九千歲”。

    明朝的宦官正式的工作機構有二十四個(十二監、四司、八局),還有好些附屬機構。其中最能體現明代宦官權力就是司禮監和御馬監這兩個職能部門。

    朝政上他們甚至可以與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分庭抗禮,地方上他們還可以監督封疆大吏,軍隊中可以監軍。可以這麼說,他們已經完全的參與到明代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可以說,他們是明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政治生活的主要參與者。

    那麼明代的宦官是如何一步一步專政的呢?

    一、架空內閣。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廢除了中國歷史上有著上千年曆史的丞相制度,將中書省的權力分歸於六部,另外還設了其他一些機構。

    但是這樣造成權力高度集中,皇帝一人無法處理政務,所以又設定了內閣、殿閣大學士。但是內閣畢竟不是法定的行政機構,因而他們得到的權力也只是票擬。

    隨之而產生的另一項權力則是批朱,這一特權則掌握在司禮監的手裡。批朱權是皇帝的權利,也是明王朝辦事的最後一道程式,本該由皇帝完成,後來卻落入了宦官的手中,司禮太監有改動票擬之權。這批朱權就成了司禮監壓制內閣的有力武器。

    二、 操縱廠衛。

    眾所周知的東廠,其實只是司禮監的一個下屬機構而已,是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擔任廠公,人稱“督主”。

    東廠作為一個特務機構,由於直接聽命於皇帝,權勢非常之大,這一點僅從東廠一把手的稱謂上就可以看出,督主有關防一顆,篆文是“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關防”。

    與東廠相呼應的則是錦衣衛。雖然錦衣衛設立較早,但由於宦官的特殊身份,加之宦官勢力的不斷膨脹,錦衣衛的地位逐漸屈居於東廠之下。

    錦衣衛的官員常常由掌握東廠的司禮太監親信出任,這樣司禮監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控制錦衣衛了。比如英宗時期王振為司禮太監,而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就是他的私黨,可謂政出一門。

    三、插手財政。

    徵收各種賦稅的大權,關係到整個國家財政的收入。而在明代,這一分量如此之重的大權卻又一次被宦官所幹預。

    永樂十九年(1421年)十一月,分遣中官楊實等核天下庫藏出納之數,這便是宦官插手財政的開始。隨著宦官勢力的增大,稅務全便逐步被宦官控制,而到了萬曆時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由於萬曆皇帝貪婪的性格,加之皇宮大興土木,軍費又大量增加,他不斷的向各地派遣礦、鹽稅使搜刮銀兩。而宦官為了中飽私囊,也不遺餘力地增加稅務的專案,提高稅務的比率,也就是所謂的增稅、濫稅。

    在明代紡織業是第一大手工業,而其中又以絲織為主,而監督織造的差事又被宦官攬了下來。在宦官職務中有“織造”一職,而且有提督太監南京、蘇州、杭州各一員。

    在明朝南京,蘇州,杭州三個地方是絕對的經濟中心,而織造所管基本上以絲織為主,宦官借織造之名,加大所需織造的數額,營私舞弊,敲詐民財。宦官把持這個職務,使他們對經濟的干預又加深了一步。

    四、統兵監軍。

    關於宦官統兵,大名鼎鼎的鄭和就是因為仗打得好才得到成祖的信賴的。明軍在土木堡的慘敗也正是由於王振親自統兵的結果,而汪直更是喜歡統兵打仗。至於宦官監軍,例子更是不勝列舉。

    明末時期,每有戰事,將領所到之處則必有監軍之太監。而那些太監非但不能起到積極作用,反而處處掣肘軍事將領,因而所打之仗也多敗績。《國史舊聞》中指出宦官監軍的四處弊病:侵蝕軍實、避敵殃民、遏制大將、謊報軍功。

    五、擔任鎮守和守備。

    所謂鎮守和守備,本來都是武將的職銜。但是隨著宦官勢力的擴張,各地的鎮守、守備逐漸由他們所把持。

    由宦官擔任地方鎮守和守備,地方行政必然會受到干預,加之宦官的惡劣本性,地方百姓則會嚴重受到他們禍害。

    但是,我們可以從各種史料中看出,不管宦官的權力有多大,它畢竟不過是代行皇帝手中的權力。不論那些宦官有多麼的厲害,他們無不是拉著皇帝的虎皮扯的大旗。一旦他們不能滿足皇帝的意願, 或是對皇權造成了威脅,立即就會被皇帝除掉。

  • 3 # 小林說史

    其實在明太祖朱元璋汲取了前朝宦官專權的教訓,在建立大明朝的時候,就嚴格限制宦官的權利,並且在皇宮門口立下牌坊,上面寫道“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宦官的權利得到了很好的限制,此時的宦官就是皇宮打雜的下人。那為什麼明朱元璋之後就出現了宦官專權了呢?

    首先從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開始。胡惟庸案件發生後,朱元璋就廢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一舉措一方面加強的皇帝的權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皇帝的工作負擔,朱元璋本人非常勤政,那倒也沒什麼較大影響,大不了自己多幹點,但是他的子孫後代可沒有他這麼好的精力,懶政懈於政事者較多,如此一來,這麼多的工作總的有人幹,慢慢皇帝處理政事就開始以賴宦官,這就是宦官權利上升的第一步。

    其次明成祖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獲得皇帝寶座的,而在這攻打南京的時候,宦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宦官作為內用開啟宮門),因此在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就開始違背朱元璋的祖訓,開始重用宦官,比較出名的宦官鄭和就是例子。

    再次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是時候,在宮廷裡開設“內書堂”以此提高宦官的文化素質,進而更好的輔助皇帝處理政事。自從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後,明朝就開始形成了內閣制度,內閣主要的職權是“擬票”(即提出問題對策的參考意見),而“擬票”後的奏章,呈交給皇帝,明中後期皇帝懈於政事,就把審閱批改奏章的權利交給了宦官首領秉筆太監“司禮監”,秉筆太監替皇帝批改奏章,同意內閣的建議時,就在奏章上有紅筆劃對勾,俗稱“批紅”,如果沒有太監的“批紅”,內閣呈報的方案就無法作數實施,這就讓宦官掌握較大的行政權利,最後形成了:皇權、宦官、內閣這三角權利的博弈,可見宦官權利之大。

    最後到了明憲宗朱見深時期宦官權利全面擴張。明朝皇帝接班人即東宮太子從小一般就有宦官陪伴照顧成長,太子俗稱宦官為“大伴”,這就造成太子從小就會與宦官“感情深厚”,太子接班之後,勢必會重用宦官,明憲宗朱見深從小與宦官汪直感情深厚,登上皇位之後重用汪直,甚至讓汪直掌管軍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就是宦官汪直造成的,類似的情況如天啟皇帝與宦官魏忠賢、隆慶皇帝與宦官劉瑾都是這種關係,這也使得這幾個宦官權傾朝野,甚是“囂張”。

    到了明朝中後期,宦官還負責管理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負責幫助皇帝監督文武百官,在軍隊裡也有監軍宦官,可以說此時的宦官集團成為了明朝政治力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並與皇帝、內閣形成了中央政治權利的三股力量。

  • 4 # 燃古

    閹黨勢大少不了皇帝的皇權的扶持,主要是拿到了稅收權,只要有利益和分配權就可以拉攏打壓形成利益同盟。百事利為先,無論是破局還是入局都逃不過一個“利”字。

  • 5 # 深圳驍峻王曉軍

    明朝並沒有宦官專政。明朝制度,皇帝掌權,內閣協助處理政務,等於秘書處。太監也就是司禮監負責傳遞檔案。只有在嘉靖年以後,才有太監擁有批紅權。其他時期,太監作用並不大。

  • 6 # 越過山丘看到海

    明朝宦官從來也沒實現過完全專政,他們的權利依靠於皇權,強如劉瑾,魏忠賢。也敵不過一道皇帝聖旨!要說,宦官專政,唐朝為最

  • 7 # 北國利箭1985

    這個問題本身有一點問題,因為明朝沒有真正意義的宦官當道的問題,最多隻是形式上的。明朝是皇帝中央集權最好的漢人朝代,宦官不過是皇帝用於壓制文官和東林黨的工具罷了。

  • 8 # 枕籍阿杜

    小弟愚見,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1首先從制度角度來看,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宰相制度,改變了上千年的政治生態,由皇帝直接接管六部,皇帝專權達到頂峰,但是朱元璋這個人吧,開創之主,精力旺盛,不怕辛苦,但是也累夠嗆,弊端沒怎麼顯示出來,明成祖朱棣不如他老爹,就有點扛不住了,弄了個內閣,往後的皇帝吃苦能力越來越差,又不敢完全相信內閣,該相信誰呢,想來想去,還是太監相對保險點,畢竟身體不健全,沒有後代,造反能力低,就弄了個制衡機制,用太監來制衡內閣,這就是給太監有專權的機會了 2太監是皇帝的身邊人,他們比任何人都懂得皇帝的脾氣,秉性,嗜好,同理皇帝也比較瞭解太監,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機會當然是比別人多,並且太監自己一個人,沒有後顧之憂,也不需要道德約束自己,皇帝怎麼高興,他們就怎麼來,完完全全由著皇帝的性子來,大臣不行,大臣大部分都是由科舉考試過來的,孔孟之道,倫理綱常一大堆滿肚子都是,有道德約束,做不來的,我說的是大部分。 3明朝皇帝的愛好太多,有喜歡煉丹的,有喜歡玩打仗的,並且封自己做大將軍,有喜歡做木匠活的,,大臣每天都有政務要忙,只有太監有時間,因為太監的工作就是伺候皇帝,皇帝忙於興趣沒有時間和大臣互動,又不放心,就給了太監足夠發揮的空間,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不喜勿噴嘿嘿

  • 9 # 真水無香35288840

    明朝中國封建帝制,制度比先前朝代功能完善,皇帝需要宦官去監督朝中官員,明朝宦官只有代皇帝傳授旨意,真正實權還在皇帝手上,明朝宦官只是皇帝的影子,用於監督朝中文武百官。

  • 10 # 司馬通鑑

    1

    明朝宦官太傑出了,上位的方法大同小異。名氣很大的有4位。

    1.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的王振。

    2.明憲宗朱見深時期的汪直,建立西廠。

    3.明武宗大太監劉瑾,掌管東西廠。

    4.明熹宗朱由檢時期重用的魏忠賢。

    劉瑾和魏忠賢爛大街,影視劇中展現較多。

    挑選一位說說他的方法論。

    王振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權力的巔峰。

    2

    明朝第一個攝政太監王振。

    王振是個落第的秀才,以前說過私塾,但考不上功名,於是特別絕,自宮進宮做太監。

    王振進宮的時候,永樂末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時期,要說明朝宦官干政這事,和朱棣也是有極大關係的。

    朱棣篡位時,就利用了宦官,這給了宦官很大機會,算埋了雷了。這顆雷奠定了整個明朝的基調,那就是太監就像是依附在皇帝身上的寄生蟲。

    王振就是一顆很好的寄生蟲,雖然功名考不上,人很機靈,溜鬚拍馬那一套,抖的水靈,剛好,當時的明英宗登基,才9歲的頑童,被王振哄得特別好。

    於是得到年幼的明英宗重用,一路升到司禮太監。如果看過那部經典的電視劇《大明1566》的話,對司禮太監這個職業應該很熟悉,司禮太監是24個官宦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總管一切宦官事物,包括東西兩廠的特務機關,奏章檔案代皇帝諭旨等核心工作,尤其是批紅,等於皇帝同意的事件,還有司禮太監批紅後才能頒佈,類似皇帝代言人的地位。

    但走到高峰便跌落,這也是明朝太監一直的結局。

    3

    補充些額外的。

    王振當上了皇帝代言人,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嘛?還不可以,明朝之所以能存活276年,比清朝還長久,他還有完善的機構,就算明朝大多數皇帝都不作為,且宦官橫行,但仍舊正常運轉。

    靠的除了機構外,那就是忠臣,所以我們經常會問,為什麼明朝盛產忠臣又盛產奸臣,還能存活這麼久?

    忠臣和姦臣之間的確在鬥法,但從來沒有威脅到皇權,這也是為什麼明朝即使前有宦官的教訓,後腳又上位一個官宦的原因,因為對皇權來說,構不成危險,只要皇帝想,隨時可以捏死一個掌權太監。

    演太監登峰造極的三位演員如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月的花生蟲幾號打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