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三個都是禍亂朝政危害天下禍國害民的鉅奸閹人而且死法也不同都是罪大惡極之主,更遭百姓痛恨的應該是魏忠賢第一名為忠賢實乃大奸大惡但死的最輕鬆畏罪自盡,其次趙高害死了太子、丞相、皇族、忠良還弒君斷送了秦始皇江山被子嬰設計誘殺滅其三族抄其全門,最後劉瑾貪贓枉法、惑君亂朝後陰謀敗露被武宗下旨凌遲處死抄沒其家他是遭百姓痛恨的第二奸宦死的也是最慘的一個。

  • 2 # 山水

    趙高的危害最大,是十足的大奸大惡之人,是導致秦滅亡的元兇,其次是劉謹和魏忠賢。其實最恨魏忠賢的是東林黨,魏忠賢時對農民的稅收較輕,對經商的稅收較重,東林黨的政策導致明朝的財政崩潰,要說魏忠賢壞東林黨也不是好鳥。

  • 3 # 半壺老酒半支菸

    趙高、劉謹和魏忠賢,三大奸宦誰更遭百姓痛恨?這一點題主在問題中已經給出了答案,這三大奸宦或者死太監的遭恨程度,還真就是趙高第一劉瑾第二魏忠賢第三——這是僅以此三人排列的,如果把漢朝的十常侍、唐朝的李輔國田令孜都拉來排行,趙高能保住該死狀元的頭銜,劉瑾和魏忠賢能不能繼續當榜眼探花就難說了。

    看一個太監的危害,主要看他們對王朝命運和百姓生活的影響有多大多壞,除掉這個死太監要有多困難,看這個死太監的實力是否已經可以跟皇帝分庭抗禮。雖然劉瑾和魏忠賢都十分可惡可恨,但是很遺憾,他們的實力其實都很弱,皇帝只要動動嘴皮子,所謂的“奸宦”“九千歲”,連一點反抗的能力都沒有,一個被凌遲三千多刀,另一個上吊自殺——如果說他們權傾朝野,那也真是太抬舉他們了。

    其實縱觀題中所列的三大奸宦,劉瑾和魏忠賢都很悲催,能力也極其有限,如果沒有一幫無恥文人搶著給他們當乾兒子幹孫子,這倆文盲還真掀不起什麼風浪來。

    趙高排在最可恨奸宦頭一名,這一點沒有爭議,咱們就不說他了,之所以魏忠賢要“屈尊”列在劉瑾之後,那是因為魏忠賢實在是太無能了,或者可以說他就是一幫無良文臣武將抬出來的一個牌位,而閹黨之所以把這個文盲抬到天上去,主要還是為了對付同樣不是什麼好鳥的東林黨。

    魏忠賢不是好人,“東林領袖”也怕水涼,所以閹黨和東林黨之爭,其實就是權力之爭,與公理和正義無關——朱由校利用魏忠賢來抗衡東林黨,實現了君權、相權、宦權的微妙平衡,朱由檢打破了這種平衡,讓文官集團一家獨大,所以武將被打壓得心灰意冷,國事也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筆者這樣說,絲毫沒有為魏忠賢叫屈的意思,而是說魏忠賢固然是一條喪心病狂的餓狼,那麼東林黨也未必就強到哪裡去,因為成了喪家犬的他們,除了嫌水太涼而不肯殉國的,大多數都成了“兩朝元老”,剃髮易服換上紅纓大帽,去努爾哈赤家爭取奴才資格去了……

  • 4 # 循一往復

    那個年代百姓沒有表達自己意圖的途徑,都是受士大夫階層的影響或者蠱惑,所以你的問題應該問,他們幾個,誰最受當時的士大夫階層排斥。

  • 5 # 大相無形

    這個提問中的“百姓”可不能一概而論喲!

    趙高時期的“百姓”與魏忠賢、劉謹時的百姓有些不同。

    當時的秦國雖然說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這更多的是形式大於實質、是疆土和政權層面上短暫的統一,六國在意識形態和文化層面根本並不完全認同秦的統一,其民間的反秦思潮本就普遍存在,六國復辟勢力也一直在積極運籌、煽動和利用這種思潮。對於這樣一個背景下剛剛完成統一的秦國,其天下百姓對於國家的善惡價值觀其實是一分為二地:秦國百姓自然希望從此以勝利者的身份愉快生活,因此對於趙高這樣敗壞大秦社稷國運的奸宦,定然恨之入骨、恨不得挫骨揚灰!

    但對於其他六國百姓恐怕會是另一番心態,莫說是憎恨,怕是拍手稱快都恐之不及!當時的戰國時代,又有幾家百姓能不被抽丁服役乃至戰死沙場呢?想想趙國一場長平之戰下來“舉國縞素、家家舉哀”,當看到昔日敵國被一個奸宦趙高禍害至亡國的下場,不知會有多少人家的心頭會閃過一絲竊喜?

    對於那些資訊渠道單一、資訊匱乏且又遠離中央廟堂的鄉野百姓來說,魏忠賢忠不忠、紅不紅、權力有多大,區區一介草民根本影響不了、也改變不了,倒遠不及今年自家的收成或收入這類現實問題更令人關心,說不定很多人都是魏忠賢死後才知有這麼個閹黨曾為害廟堂。

    像魏、劉之流貪圖和博弈的都是裹挾著政治圖謀的巨利,直接觸犯和得罪的也都是具有相應身份地位的卿大夫或士紳階層的利益,底層百姓受到的至多算是波及,其危害還並沒有導致江山社稷分崩離析,遠不及趙高對國家和歷史的遺害巨大。

    因此這三個人中,以趙高為最,因為憎恨他的人並不侷限他所在的那個年代!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6 # 燕國術士虎胤空

    難得題主找出這麼三位來,說起來,趙高、劉瑾、魏忠賢這三個人,先說說我對這三個人的評價吧,一家之言。

    趙高,這是一個思路縝密,心狠手辣的利已主義者。趙高本是趙國的疏遠宗室子弟,家族流亡至秦國。 他的母親因觸犯刑法遭到處刑後身體殘缺,被收入秦朝官府專門設立的收容刑滿釋放人員工作的隱官,趙高兄弟皆出生於此。由於跟始皇帝有著類似的童年、少年經歷,所以對於始皇帝的心理,趙高可能揣摩的極其準確,這就為他在跟隨始皇帝的二十幾年中一直能夠得到重用的原因之一,當然我們也要看到,趙高是有很強的實際才能的。這一點透過始皇帝聽說他為人勤奮,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為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還讓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斷獄這些事可以得到證明。趙高後來發動沙丘政變,矯詔謀殺扶蘇,為了剷除異己謀殺李斯,再到最後謀殺二世胡亥,更多的影響實際在於上層建築的層面,至於苛捐暴政,雖然操盤手是趙高,但是老百姓能知道的是以皇帝名義頒佈的政令,所以百姓(那時應該稱為黔首)怨恨的物件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二世胡亥,趙高的民憤未必有多大。

    劉瑾,這是一個對自己與其他人設立雙重標準的理想功利主義者。我看過一些材料,劉瑾有慾望(注意不是良好的願望,而是變態的慾望)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然而這一慾望建立在了最自己的畸形認知的基礎上,說白了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吃幾碗乾飯,劉瑾提出的改革(姑且用這個詞,否則我只能用禍害來說明)完全是一廂情願的異想天開,甚至有一段時間劉瑾拒絕收受賄賂並且懲治賄賂,實際上也是出於"你用我的名義刮錢就是壞了我的名聲(還特麼沒把錢都給我),我收你的錢可以,你貪汙就不行"的一種變態的心理。劉瑾針對的,官僚階層相對於百姓而言比例也略大一些。

    魏忠賢,這是一個實用主義至上的流氓。此人本就是流氓市井出身,一貫奉行的就是極端利己的實用主義,這一點從他淨身進宮之後謀害魏朝(此人把魏忠賢引薦於大太監王安,可以說對其有恩於前),對食客氏,暗殺王安(此人是顧命太監,移宮案中與外朝大臣合作,頗有威望,也是提拔魏忠賢的恩主)等等一系列事件中都可以得到證明。得勢後貪得無厭,官場上下為了搏其歡心在各地大建生祠,勞民傷財,民間怨聲載道。天啟初年,有道人宿朝天宮,日歌市中,曰:“委鬼當朝立,茄花滿地紅。”這被看作魏、客當道的讖語。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要說最讓百姓憤恨的,魏忠賢當排第一。

  • 7 # 劉惠敏的紀念

    沒有可比性!趙高是宦官,後二人是太太監!前者是服務於宮廷的官員,是男人且趙高很可能是秦的王族,和秦始皇趙政一家人,劉魏太監去勢了的男人,是奴才,古代的宦官和後來的太監是兩回事。

  • 8 # 劉一千五

    他們是一群前赴後繼的一群惡棍。趙高才智高,傾覆半個秦帝國。後二人充其量只有宮裡"歪″。做事臭,但做不大。很多是皇帝讓乾的,奴才而己。害了一批賢士,但於朝政撼動不大。

  • 9 # 金玉滿堂744

    與他們三人在一塊共事,與他們接觸,受他們打擊,迫害的一些臣子,讀書人,在他們相繼倒臺後,收積材料,列其罪狀,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傳媒體,訴其罪狀,廣讓傳播,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百姓對他們的憎恨。他們根本不與百姓接觸,也不瞭解他們的為人從政情況,因此對他們的瞭解也是從一些史書上得知,其實他們的垮臺是政治鬥爭的結果。

  • 10 # 獨孤痴客

      先說劉謹吧,這老太監活著的時候是極其風光,死的時候又極其悲慘。

      早年也不怎麼樣,還因為當值犯了錯,差點丟了飯碗。

      後來機緣巧合之下,被派往侍奉太子朱厚照,也算是跟對了人。

      而且劉謹也很是善於把握機會,處處迎合討好太子,侍奉得極為用心。

      新君一登位,以劉謹為首的東宮班底自然也就個個飛黃騰達,雞犬升天了。

      劉謹確實壞,明知武宗年少,正是貪玩好奇的年齡,就處處攛掇誘導他,什麼美女啦、鬥獸啦、僧法道術啦,硬生生將一位天資聰穎的小皇帝給帶偏了,養成了頗多不良習性。

      而小皇帝呢,對他也確實是寵信有加,好到沒話說。

      當時的劉謹,可謂是權勢滔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帝身邊第一大紅人!

      不但升遷為司禮監掌印太監,而且還掌管著京城內精銳戍衛部隊。

      皇帝的直轄機構,比如東廠西廠內達廠錦衣衛神機營什麼的,那都得聽他的。

      不但如此,就連內閣大學士焦芳、劉宇,吏部尚書張彩,兵部尚書曹元,還有一些封疆大吏和要害官員,那都是他的黨羽。

      真可謂是呼風喚雨,不愧為“八虎”之首,時人稱其為“立皇帝”,稱武宗為“坐皇帝”。

      可惜如此滔天權勢,卻德不配位!

      都幹嘛呢,當然是打擊報復,排除異己!

      仗著武宗的寵信,把孝宗皇帝留下的一干賢臣能士,搞死的搞死,搞殘的搞殘。幾位正直的內閣大學士,被他是連貶帶辭,連誅帶囚,慘不堪言。就連三朝元老的李東陽,那會也是明哲保身,暫避鋒芒。還把大名鼎鼎的王守仁(心學創始人,明陽先生)差點活活打死,發配貴州農場。

      而且還大肆貪汙挪用公款,公然受賄索賄,賣官鬻爵,搞錢權交易,把當時的大明高層政治生態圈搞得是烏煙瘴氣。

      逢年過節也好,進京述職也好,大小官員都要向他行賄,送點“見面禮”,當然這個錢不是小數。

      另外呢,他還派親信到地方供職,為其斂財。偶爾自己還要出去各地考察考察,趁機再撈一筆。

      更可怕的是上樑不正,下樑必歪。

      一個人哪怕再貪,也動搖不了大明朝的根基。問題是依附他的下面,也有一群人在貪。而下面的下面,又有更龐大的人群在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個王朝的滅亡,往往始於內部貪腐!

      好嘛,你們打著我的旗號損公肥私,假借我的名義為所妄為!讓我給你們頂雷,瞧瞧,老百姓的怨氣都集中到咱家頭上來了。

      劉公公開始生氣了,後果很嚴重。他要重肅朝綱,嚴懲貪官!額,當然不包括他自己!

      什麼?劉公公要反腐?已經拿下好幾個了?快快快,多送一點,多送一點,財去人安樂,散了又重來!一定不能惹他老人家不滿意了!

      這是跟他比較貼心親近的官員。

      笑話!當官哪有不貪的道理?你劉公公位高權重,風光無限,且無子嗣,也許夠了。老子還沒撈夠呢!大不了,另尋高枝,重新找顆乘涼大樹!

      這是另有想法膽子較大的官員。

      總體來說,劉謹所謂的反腐舉動和他後來實施的改革,都是笑話,一地雞毛!

      那麼最終,他又是如何倒下的呢?

      個人認為,劉謹不太可能有謀逆的心思。

      有明一朝,天下都是老朱家的。劉謹早已年近六十,武宗又正值年少,起碼不用擔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憂患。

      而且,憑他的閱歷和頭腦,難道不知道就算他謀逆成功,這皇位他又能坐幾天?坐得穩嗎?他一個太監,有必要嗎?

      “八虎”之一的張永,原先是跟他一夥的,後來因為爭寵,兩人矛盾很深。張永還曾當著武宗的面,打過劉謹一耳光。最後在武宗的親自調解下,兩人才化干戈為玉帛,沒再鬧了。

      但是兩人間的裂痕已經產生了,一時半會難以消除。而楊一清也善於抓住難得的良機,最終把張永拉攏到了己方陣營,一起商量如何對付劉謹。

      應該說劉謹還是有一定警惕性的,他通常都不會給張永與武宗獨自相處的機會,實在避免不了,他也必定要身在現場,生怕張永在背後說他壞話。

      他不離開不行啊,誰叫他是“立皇帝”呢,政務繁忙著呢!讀過明史的都知道,正德帝是最不喜歡批閱奏章和政事的。那麼交給誰代勞呢?自然是劉謹劉公公啦!

      這全國各地的奏章,確實夠劉公公焦頭爛額好一陣忙的!有時在御書房忙不完,還要挑點緊急的重要檔案帶回私宅去處理!

      他這一走,立馬給了張永絕好的機會!趕緊跪趴在地上,向武宗揭發了劉瑾種種罪狀,一共有十七條,其中就有謀逆大罪,說他企圖弒君謀反。

      這本來就是一干文臣和張永定下的除劉計策。於是在場的幾位大臣,紛紛出言相助,你一言我一語,直把武宗皇帝驚出一身冷汗,勃然大怒,口呼:“謹,負我!”

      於是,連夜下令將劉瑾抓捕審問。

      劉謹也不甘心就這麼認輸啊,他連夜在獄中開展自救。畢竟先前也有數次被大臣彈劾請求誅殺的經歷,都被他險之又險的躲過了。這次應該也能無恙吧!

      於是,他託人給武宗遞了個口信,說其赤身無衣,乞求聖恩賜舊衣以蔽體。言下之意:其是清白的,也是忠心依靠武宗陛下的。

      那武宗皇帝一聽不由心軟了,恰好酒也有些醒了,連忙下令讓人給其送去了不少衣服。又下旨將其貶謫到鳳陽祖陵。大概是想讓劉謹先去避避風頭,過一陣子再說。

      眾人一聽,急了呀!這打蛇不死,那往後死的可是他們呀!於是,一向明哲保身的三朝元老老:李東陽終於出馬了。

      在李東陽的一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下,明武宗左思右想,終於有了一些殺念。畢竟這種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第二天,武宗皇帝親自出馬,去劉瑾家查探。乖乖,從其家中查出白銀、黃金數百萬兩,還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而且在劉瑾經常拿著的那把扇子中還發現了一把匕首,武宗見了大怒,終於相信了劉瑾謀反的事實。

      這下,劉謹徹底完了。很快經過會審,他便被判以極刑:凌遲。

      據說一共被割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

      行刑的劊子手先從其胸脯割十刀,然後對著他大聲吆喝,怕他昏過去。等其醒過來,再割十刀,如此反覆。

      第二天,劉公公扛不住,便氣絕身亡了。

      第三天,繼續割屍,直到割足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方才行刑結束。隨後,又有一些受過其害者,紛紛搶著買下吃掉,一文錢一小塊。死的確實慘!

      …魏忠賢就不多說了,大致也差不多。原本不過區區一個爛賭鬼,輸得懷疑人生無路可走了,便自閹入宮當了太監。

      沒多久居然跟天啟皇帝的乳孃客氏勾搭上了。憑此也就走上了人生巔峰!極得明熹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壞是壞透了,能力也是有的,整個東林黨居然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不過等後來,年輕的崇禎皇帝繼位了,好日子也就到頭了!死之前,也做過掙扎,說什麼“東林黨人不可信,陛下早晚一天會後悔!”可惜當時的崇禎血氣方剛,不吃他那一套。

      這麼說吧,崇禎他殺魏忠賢也沒殺錯,及時清除掉身邊這顆大毒瘤,既有利於自身皇位的鞏固和安全,也有利於快速提高個人在朝堂和民間的天子聲望。

      錯就錯在沒有扶持一個忠於自己的“馬忠賢”,“王忠賢”!王大伴雖然忠心,但政治能力和陰謀能力和魏忠賢相比,就差遠了,所以最後只能陪他上上吊,確實心酸!

      不管魏忠賢死前是不是為了在崇禎心中栽根刺,報復一下政敵,他的話確實沒錯。當時的東林黨人確實不是好鳥!權利缺少制衡和監督是很可怕的,沒有了宦官集團的鉗制,整個明末的政治生態圈從此徹底失衡了。而且東林黨這個派系是江南利益集團和士紳大商人的代表。他們才不關心什麼民間疾苦,什麼天下興亡。王朝更替對他們來說或許不過是換個主子,繼續過好日子!

      所以崇禎臨死之前,才會發出一聲感慨:“朕非亡國之君,眾臣皆亡國之臣!”不是崇禎矯情和推卸責任,確實有一定道理的。可惜天下沒有後悔藥賣!

      ……最後說說趙高吧!趙高太牛逼了,他把秦始皇的兒女都殺得不多了,殺了幾十個,其中包括長子扶蘇,秦二世胡亥,都是趙高害死的!還把李斯也幹掉了!

      至於對百姓的危害這個怎麼說呢?秦國的子民肯定是對他恨之入骨的,那麼其他幾個剛剛亡國不久的百姓呢?別提什麼大一統,那個時候有沒有這個概念還兩說呢,況且也要看是誰統誰,強行被統者肯定是最受傷的。

      最後趙高死於秦始皇之孫子嬰之手,也算是報應不爽吧!他應該不算太監,倒像是一個另類版的司馬懿,卻不巧撞上了楚霸王項羽和泗水亭長劉邦的崛起。

      最可悲可嘆的應該是秦始皇,作為曠古絕今的千古一帝,好不容易橫掃了六國,一統了天下,卻怎麼也不會料到大秦江山,竟會如此短命!

      真可謂,嗚呼哀哉!時也!命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明連日本都打不過的大清,為何愚蠢的向八國聯軍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