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白話文也算,文體不限。如果沒有,以後會有嗎?
7
回覆列表
  • 1 # 改過去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3]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被調到密州任職。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應該是表達的個人思緒以及對家人的思念。

    人人都會背,都會唱。就不復制了。

    個人淺見:下面這首,恰好整整100年後。國家變化,個人變化,環境變化。更顯得凝重一些,雖然傳唱性不如.明月幾時有.但已經過了宋朝歌舞昇平之時了,詩人更多寄予的是家國情懷。

      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

      范成大

      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今年新夢,忽到黃鶴舊山頭。老子箇中不淺,此會天教重見,今古一南樓。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

      斂秦煙,收楚霧,熨江流。關河離合,南北依舊照清愁。想見姮娥冷眼,應笑歸來霜鬢,空敝黑貂裘。釃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秋,范成大因病卸下四川制置使之職,乘船東歸,路過鄂州(今湖北武昌),應邀出席知州劉邦翰在黃鶴樓設的賞月宴,席間賦此詞。詞中借中秋賞月發端,感慨自己多年來遊宦風塵,飄泊無定。進而想到如今老病纏身,渴望退居山林,安度人生。

      【賞析】

      詞雲:“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其實他是“十二年間十處見中秋”,在《吳船錄》中他確是“細數”過中秋的十處地點。想起以往十處中秋情景,就為此夕提供了一個對比的物件。此夕如何?“今年新夢,忽到黃鶴舊山頭。”“新夢”,未曾料到,下以“忽到”照應,並傳達了驚喜之情。“黃鶴舊山頭”指黃鶴山,傳說仙人王子安曾乘黃鶴過此,故名。中間嵌以一個“舊”字,似有這樣意味:昔人已乘黃鶴去,此日他來仙地遊,然則他也是仙矣,他之“新夢”、“忽到”,不也像乘黃鶴飄然而來嗎?同時他寫的《鄂州南樓》詩道:“誰將玉笛弄中秋,黃鶴飛來識舊遊。”也有此意味。“老子箇中不淺,此會天教重見,今古一南樓。”此地不僅是仙地,還留有歷史遺蹟。東晉庾亮鎮守武昌時,曾在秋夜登上此處的南樓,與僚屬吟詠談笑,高興地說:“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

      (《世說新語·容止》)顯然這裡以庚亮作比,又是重演九百年前的南樓會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後人登臨前人的舊地,除歷史滄桑感外還會由仰慕而生出自豪感,古人做到的事我也做到了,何況作者此時地位亦復與庾亮不相上下。所以他也說:“老子於此興復不淺也!”“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因為“天無纖雲”,月明星稀,更顯出那輪明月(玉鏡)的明亮,它的亮色掩住了一切背景,使得它就象懸浮於空際一樣。這兩句是對月色的描寫,不僅寫出了“月色甚奇”,同時也寫出了自己的怡情。“玉鏡獨空浮”,他的神思全然貫注到這輪明月上了,“獨”,既表示了月在天際的存在,也表示了月在他心中的存在,他也要跟月一道“浮”了。大凡如此月夜,人們憑高望月,每每會生出超凡脫俗之感,何況在這仙蹟勝地呢。寫到這裡,可以回答:“今夕如何”,真是平生少遇啊!

      下闋仍寫月色。“斂秦煙,收楚霧,熨江。”視野更開闊了。“秦”,泛指江北以外的地方,“楚”,指江漢一帶。江北江南,長煙一空,皓月當空,月下的江流就象一匹熨平的白練,這景象又是多麼柔美。“熨”字下得神奇,又十分生動,使人想起那種平滑之狀,與蘇軾“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的比喻有異曲同工之妙。正當他神思飆舉、遊思漫疏之際,忽然清醒過來,面對現實:“關河離合,南北依舊照清愁。”“離合”,這裡用作偏義複詞,意分裂。眼下情況仍然是:山河分裂,月光彷彿籠罩著無邊的“清愁”。這“清愁”,既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也可以看作是當夜南北許多像作者這樣滿懷憂國之情的人的下樣望月的人的。這兩句是情緒的陡轉,但也是有來路的。

      前面的“秦煙”、“楚霧”已暗示作者在放眼北南兩方,就有可能產生河山之異的感觸;起拍的“細數十年事”也有這樣的內蘊,“十處過中秋”就有一處是在使金途中於睢陽過的,自在此時聯想之中。注意句中的“依舊”,可指靖康之後,也可指自使金以後的八年。下面又聯想到自己的身世:“想見姮娥冷眼,應笑歸來霜鬢,空敝黑貂裘。”姮娥“,即嫦娥。”空敝黑貂裘“,用蘇秦事。蘇秦遊說秦王,”書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終無成而歸“(見《戰國策·秦策》)。貂裘敝,形容奔走不止,窮困僚倒。

      作者此時五十二歲,想起十多年間遷徙不定,“不勝漂泊之嘆”(《吳船錄》)。“歸來”,指此次東歸。這裡借嫦娥嘲笑,抒發了自己華髮已生、而功業無就的感慨,也流露出作者倦於風塵遊官的心境。這與蘇軾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同,而與辛棄疾的“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太常引·建康中秋》)異。辛詞是主動問姮娥,向白髮挑戰,表達了作者強烈的進取精神。辛詞作於淳熙元年,當為成大所知,只是因經歷、心境不同,面對同樣的中秋明月而產生了不同的情思。“釃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蟾兔”指月亮。“滄洲”,退隱之地,此指故鄉。《吳船錄》謂:“餘以病丐骸骨,儻恩旨垂允,自此歸田園,帶月荷鋤,得遂此生矣。”此次東歸他是打算退休的。

      這首詞的下闋也表現作者對國家分裂的哀怒,對歲月虛度的惋惜,統觀全詞,看來主要還是抒寫自己賞月時的淋漓興致和暫釋官務的快慰。所以起筆便以“十處過中秋”起筆,又從神話、歷史故事中生出豐富的想象,神氣超怡,心胸高曠,以致後幅萬里歸來的痕乏也未影響它的情致。這首詞的意境是豪放、闊大的,風格飄逸瀟灑,語言流暢自如,可以看出它受到蘇軾那首中秋同調詞的影響。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紹興十四年(1154年)中進士。任徽州司戶參軍,累遷禮部員外郎。後出知處州,減輕賦稅,興修水利,頗有政績。幹道六年(1170年),他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官銜,充祈國信使,出使金國,為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地事,范成大在金國“詞氣慷慨”,相機折衝,維護了宋廷的威信,全節而歸,並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後歷任靜江、成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淳熙時,官至參知政事,因與孝宗意見相伴,兩個月即去職。晚年隱居故鄉石湖。范成大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為南宋四大家之一。

    最後,個人認為。這兩首水調歌頭,相隔百年。論詞藻意境之廣大,蘇勝;論情懷思緒之深沉,範勝。難分伯仲。甚至我個人更喜歡范成大這一首。

    兩首同闕,輝耀古今。

  • 2 # 詩詞茶座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這是南宋批評家胡仔《漁隱叢話後集》說的。

    因此,看你說的超過,是指什麼超過,如就影響力而言,應該沒有。因為,此詞已是如此的深入人心。發展到現代,兩大天后(鄧麗君、王菲)的演唱已讓它家喻戶曉。

    如果論藝術表現手法,這也見仁見智,很難有定論。臥榻先生精選三大中秋詞,與廣大詩友同賞。這三首也各有特色,一情深,一壯闊,一科幻,卻都是千古名篇。我們也可由此作一番比較。

    最情深——《水調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評析:這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來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的絕唱。很多評家對它不惜溢美之詞。

    胡仔《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王國維《人間詞話》:東坡之《水調歌頭》,則佇興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

    它到底好在哪裡?學院派說它構思奇拔,獨闢蹊徑,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在臥榻先生看來,好就好在道出了芸芸眾生所能體會到的哲理與人情,能讓人產生深深的共鳴。本詞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又先後被鄧麗君、王菲兩大歌后演唱,變得更加家喻戶曉。

    千古三大中秋詞,一情深,一壯闊,一科幻

    最壯闊——《念奴嬌·過洞庭》(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永珍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評析:碧空萬里,水波不興,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長江之水為酒,把北斗星當酒杯,再請天上的星辰永珍作為賓客來,和我一起細斟慢酌。此情此境,沒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這種壯闊、這種豪情,在宋詞裡,是不多見的。

    千古三大中秋詞,一情深,一壯闊,一科幻

    最科幻——《木蘭花慢》(宋·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評析:月亮為什麼能在空中不會掉下來?沉到海里,不會被碰壞嗎?為什麼圓月漸漸變成一道彎月?是不是這邊沉下去,那邊就升起來?……一連串的發問,使得這首詞幾乎是最有科學色彩的一首詞,彷彿迷你版的《天問》。八百年前的辛棄疾,竟然在詞中接觸到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科學現象。王國維讚歎說:“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千古三大中秋詞,一情深,一壯闊,一科幻

    類似此詞的,稼軒還有一首《太常引》: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本詞也是中秋作品中的優秀詞章。意象壯美,想象雄奇,同樣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 3 # 春秋硯

    有許多美妙的詩、詞、曲,詠歎中秋,如: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辛棄疾《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張養浩《折桂令·中秋》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每一首都能打動人心,獲得共鳴。 但要說超過蘇詞——明月幾時有,怕是難了,正如胡仔在《漁隱叢話後集》中所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 4 # 古古閣100

    我認為沒有一篇超過,這詞中兄弟情份,真是深如海,柔如水,讓人回味。讀讀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故事,就知道無人能及了。

    好兄弟,一生情

    看看蘇東坡的中秋禮物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看到“中秋”二字,就讓人情思激盪的,應該說,始於蘇東坡這首詞。是它,賦予了中秋以強烈的思念。

      1076年,那個月圓之夜。東坡在密州新建成的超然臺上,與朋友飲酒賞月,大醉之中,十分想念弟弟蘇轍,遂有此詞。他在序言中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當時,蘇轍在齊州(今濟南)任職,東坡特意申請調到密州(今諸城)做知州,兩人近一點,可以相聚。結果還是未能相見,兩兄弟天各一方,已是六年不曾謀面。皓月當空,酒醇醉心,思念濃得化不開,於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噴薄而出。

      人這一生,誰與我們相守最久?不是父母,不是夫妻,而是兄弟!好兄弟,一生情,恰如蘇軾與蘇轍。《宋史·蘇轍傳》記載: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超然臺

    蘇軾與蘇轍,兩人為官後,聚少離多,一生都靠鴻雁傳書。《別子由》《和子由》《戲子由》……蘇軾詩歌中,有一百多首以子由為題,足見兩人之親密,是兄弟,更是知己。

      兄弟倆才出道時,一個雨夜,同處一室,共讀唐朝韋應物詩句“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感懷人生。兄弟約定,此生不管如何,要功成早退,回家團聚,共聽夜雨,對床而眠!

      真是一諾千金,兄弟倆的心,從此沒有分開過。

      蘇軾27歲時,出任鳳翔籤判,蘇轍留京城,照顧父親。這是兄弟首次別離,蘇轍送哥哥,一程又一程,一直到鄭州。別離時,東坡牽掛著弟弟,看他一步一步走遠,直到只看到他的帽子,隨著高低不平的山道時隱時現,潸然淚下。蘇軾這樣寫:“登高回首坡壠隔,但見烏帽出覆沒。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

      在鳳翔任上,兄弟倆互相酬唱。蘇軾那首製造成語“雪泥鴻爪”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產生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蘇軾很率性,是個大嘴巴,口無遮攔。他曾跟弟弟說: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他對王安石的新政,也是經常說三道四。蘇轍很替哥哥擔心,告誡他,要低調一點。

      蘇軾哪管得住自己的嘴,果然,1079年,在湖州任上,大事發生了。

      蘇軾名氣太大,隨便寫首詩,馬上不脛而走,傳遍天下。他那些諷刺新政的詩歌,不斷傳到對手的耳朵裡,群小們惱羞成怒,開始瘋狂報復。蘇軾在一篇給皇帝的上表中,說自己人很愚鈍,在朝中無法與新官們融合,到了地方,還可以為小老百姓做點事……這些話,無疑火上澆油,於是,歷史聞名的“烏臺詩案”發生了。蘇東坡被關進大牢,差點被處死。

      蘇轍也被牽連,但他沒有絲毫怨言,把哥哥的家小全部接到自己家中安頓,並一再上書皇帝,願免去自己的官職,為哥哥抵罪。

      蘇軾料定自己必死,為早做準備,他在獄中時,與兒子蘇邁相約:平時只送菜肉,若有不測,就送魚。一天,蘇邁有事,託朋友送飯,卻忘了交待,朋友就送了條大魚。東坡看到,大驚,以為死期已到,就為蘇轍寫了兩首絕命詩,其中一首後四句這麼寫:“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據說,這詩讓神宗皇帝都動了情。加上有皇太后和司馬光等人的營救,王安石也不想取他性命,於是,從輕發落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轍也由南京判官貶為筠州監酒,五年不得提拔。

      蘇軾先去黃州,蘇轍再幫他護送家眷,兩人同遊赤壁。終於,黃鐘大呂般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鏗鏘出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轍表揚哥哥,文章境界大進,今非昔比!

    再後來,兄弟倆一同起起落落。不管地位如何,兩人都是互相幫助,心心相印。

      蘇轍小時,身體不好,有哮喘。貶到筠州後,借酒澆愁,肺病重發。蘇軾給他寄去治喘偏方,並勸他少飲:“云何不自珍,醉病又一挫。舊人眼看盡,老伴餘幾個。”你看,哥哥對弟弟又是關懷,又是恐嚇,要他保重自己。

      1085年,神宗皇帝逝世,高太后帶著哲宗聽政。蘇軾受高太后青睞,連續升遷,官至禮部尚書,蘇轍更是達到副宰相級別。在這得意的日子裡,兄弟倆也很鐵。東坡有首詩,寫冬天裡在家等弟弟過來,一起飲酒,很有情趣:“急景歸來早,濃陰晚不開。傾杯不能飲,待得卯君來。”卯君即蘇轍小名。

      1094年開始,東坡又遭新黨重力打壓,一貶再貶。最後,他被貶儋州,即今天海南,而蘇轍則貶雷州。兄弟倆最後一次擁別,就是1097年在雷州。臨別,蘇軾因痔瘡病發,呻吟不止。蘇轍很擔心,一宿沒睡。蘇轍勸哥哥,到了儋州,不要再喝酒,保重身體。

      此後四年,兄弟倆無緣再見。1101年,徽宗繼位後,大赦天下,兩人相繼北歸。東坡寫《北歸度嶺寄子由》,發出人生浩嘆:青松盈尺間香梅,盡是先生去後栽。應笑來時無一物,手攜拄杖卻空回!

      蘇轍也厭倦了官場,兄弟倆相約隱居,從此終老。只是人生無常,這對情深義重的兄弟,老來最終沒能見上一面,蘇軾就因瘴毒發作,途經常州時暴病而亡。臨終前,蘇軾對朋友說: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

      哥哥逝後,蘇轍隱居,閉門謝客,十一年後,寂寞離世。兄弟倆都葬在今天河南郟縣的小峨嵋山,加上父親蘇洵的衣冠冢,合葬為三蘇墓,千百年來,為人景仰。

    三蘇園

       往日崎嶇曾記否?路長人困騫驢嘶。有情在,有兄弟在,艱辛算什麼呢?

  • 5 # 白鶴來翔

    沒有。不是說別的不牛逼,但基本是在某一點很牛逼,就連蘇軾自己也不例外。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氣象境界很博大,辛棄疾的“今夕何夕”想象力很牛,蘇軾“此生此夜不常有,明年明月何處看”感情很真摯……綜合思想、情感、藝術、氣象、內容等的整體境界上來說還是這首最厲害。到現在也沒有超過他這首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找的每個女朋友都沒有打算結婚在一起的,兩年還是三年,最後還是不歡而散,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