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知常容
于禁投降關羽應該是被收押的,我覺得這裡面有疑案,不過我也沒有仔細的去研究。我以後有機會我會重新去查詢一下資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按照于禁的性格不應該去投降的,他是一個很剛硬的人,從他前面的幾十年跟隨曹操來看忠誠度絕對是沒有任何問題,曹操也明白于禁治軍嚴謹,後來他看到自已跪在關羽面前的像,自己就憂憤而死。你可以看得出他的性格。
送回去的時候于禁鬚髮斑白,人也不成樣子了,說明他在荊州的時候受了很多苦,是心裡壓力,第二個關羽可能對他也不太好,這就是出現的第一個疑問,如果他真的是投降了關羽,為什麼是被收押的而不是為關羽效力,那麼我們是不是大概可以猜測一下他不是真心投降?關羽也看得出所以不敢重用。
既然如此那麼于禁會不會有那種可能,就是他愛兵如子,因為北方人不會水,遇到大水就不如南方人那麼靈活,茫然不知所措。那時候他為了救下這些人,所以整編制的投降,我覺得這種可能性是很高的,如果他是拋棄了部隊,然後自己帶著親兵投降,那個是真的投降。
于禁為降將,這個對於魏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裡面會不會有一個大的冤情,等我以後查資料再說吧。
-
3 # 新時媒
呂蒙殺了關羽後,被關羽俘獲的于禁就被帶到了東吳.
在東吳,孫權還是對於禁很客氣有禮的,但孫權的親屬部下卻不以為然.有一次於禁和孫權同騎馬出行。虞翻看見二人並排就十分不滿,就斥責大罵于禁只是俘虜,沒有資格與孫權並排;更是手持馬鞭要鞭撻于禁,孫權立刻喝止。
後來有一次孫權在樓船與群臣宴飲,于禁聽到演樂曲時,心想在吳國過的並不如意,雖然孫權禮遇有加,但始終遭人排擠,就傷心流淚,虞翻又指責于禁是裝可憐,于禁雖為他所惡,但是還是有讚歎其忠義.
曹丕即位,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為了討好曹丕,孫權遣于禁回魏國。于禁回魏後,卻遭受其他人的嘲笑。當時于禁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 當於禁去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水淹七軍、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諡號是厲侯。
其實于禁除了臨死前投降一事,並無實質背叛的行為,是個名義上的戰俘.
只是傳統文化認為俘虜就是背叛,忠心有問題,所以于禁才如此下場.
-
4 # 文史小茶館
于禁先當囚犯,後成東吳政治吉祥物,再被新主羞辱,可憐可嘆。
曹瞞相知三十年,臨危不及龐明賢。歸來頭白已憔悴,泣涕頓首尤可憐。關羽水淹七軍之後,于禁和他的3萬部下大半被擒。
在增援襄樊之時,曹操點名派他帶中央3萬多人前往。這隻大部隊人數和圍城的關羽軍相當,與龐德部2000人一起駐紮在城北十里。結果正值雨季山洪暴發,關羽早有準備,用船隊突襲,曹軍城外部隊全軍覆沒。
于禁和護軍浩周,司馬東里袞一起被抓。除了龐德部有所抵抗,其他曹兵基本直接投降,抵抗微弱,以至於俘虜眾多。多到了關羽都發愁怎麼把這些人餵飽。
作為俘虜,于禁和士兵們被押赴江陵之後,全部關押在大牢。他雖是左將軍的高位(僅次於夏侯惇),本來會有特殊照顧。但關羽為人傲上不辱下,對他和其他俘虜多半是一視同仁。
3萬多俘虜3萬張嘴,把關羽所轄荊州三郡都要吃空了。結果導致關羽擅自動用了湘關一帶剛收穫本屬於東吳的糧米。後來自然就是孫權大蓄謀已久的大偷襲,導致關羽北伐失敗身死。
作為囚犯,這段時間,于禁自然是什麼也做不了。在牢裡除了回想自己當年雄姿英發東征西討斬殺朋友,就只能反思為何不知天文地理,直到吳軍攻入城池。
孫權釋放了于禁和他的部下,對他加以禮遇。東吳諸將皆不以為然,虞翻更說:“這傢伙就是放了也要為害,不如斬殺,方可告訴大家身為人臣不能有二心啊!”
虞翻曰:“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後來孫權與于禁一同騎馬出行,被虞翻撞見。向來刻薄的虞翻當面呵斥于禁:“你個降將!怎敢和我主並駕齊驅!”說著就舉起馬鞭要抽他。還是孫權制止方才了事。
魏將於禁為羽所獲,系在城中,權至釋之,請與相見。他日,權乘馬出,引禁並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後權於樓船會群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接下來孫權在樓船裡設宴款待群臣。于禁觸景生情,聞樂流淚。虞翻又譏諷道:“呵呵,你這傢伙,想裝可憐來求赦免嗎?”搞得孫權也一臉尷尬。
于禁此時既沒有臉接受孫權這種恩惠,也不會再投降第二次,無法做任何操作,只能忍氣吞聲。成了孫權展現他“寬宏大量”的一個道具。
直接的結果就是于禁迅速衰老,鬚髮皆白。
至於後來他被孫權利用完畢,送回曹魏,更是受盡凌辱。
曹丕先把他說成荀林父孟明視,好生安慰,讓于禁淚流滿面。典故的潛臺詞會讓于禁以為自己還能被再次任用。心裡重新燃起了希望。
先喂一顆糖,再是一耳光。曹丕就是這樣處心積慮的人。他稍後讓于禁準備出使東吳,先需要祭拜曹操。結果壁畫全是表現關羽水淹七軍,龐德英雄抵抗,于禁跪地投降的打臉情節。這對他簡直是五雷轟頂,羞憤交加,不久就含恨病逝了。
高陵畫像何詭譎,乃令慚痛入九泉。淯水之師勇冠世,英雄成敗皆偶然。 -
5 # 小太史
于禁為什麼在投降關羽後就悄無聲息了呢?因為他在投降關羽之後就遭到了關押一直到孫權佔領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二爺水淹七軍,于禁被打敗投降了,由此也改變了他的一生。如果只有他自己因為一時失利暫時屈服也情有可原,關鍵就怕和別人比較,很不幸地是龐德在他投降之時不屈而死,這讓曹操對他很不爽。曹操聽說他投降後,內心悲痛不已,曾說:“于禁跟從我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
于禁並非是真心投降,而是形勢所迫,內心還是向著曹魏的,此後一直被關押在江陵。因為投降一事,于禁的晚年備受羞辱。當呂蒙攻破江陵,孫權釋放他和他見面時,于禁乘馬與孫權並行,卻遭到虞翻的諷刺:“爾乃降虜,還敢與我主齊馬?”差點要拿鞭子打他,還好孫權及時阻止。于禁在東吳的日子並不比在荊州好過多少,物質上雖然沒有問題,精神上卻要遭受東吳群臣的嘲諷。
曹丕稱帝后,孫權稱臣,把于禁還給了魏國。回到魏國的于禁也不好過,雖然被曹丕封為安遠將軍,但實際上也是遭遇到冷遇。曹丕讓他去看曹操的陵墓,陵中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之後怎麼不會感到羞愧,最後因此得病而死。
-
6 # A飛19
于禁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可是好多人即使看過《三國演義》的夥伴們都不知道,或者對於禁這個名字沒什麼印象。先簡單介紹一下於禁,陳壽的《三國志》:于禁是漢末名將,山東泰安人,跟隨曹操30年,曹操對他很賞識,曾稱讚于禁可與古代名將相比。可於禁在後來的襄樊之戰中投降了關羽。再後來關羽與孫權兵敗後投降了東吳。晚節不保,忠貞不四。至於為什麼就杳無生息了,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三國演義》裡,于禁的名氣和武力戰功比起其它名將黯然失色。蜀國有關張趙馬黃。魏國有張頜,許褚,東吳有周瑜,甘寧,
其次,任何時候投降的將領都很難得到重用的。于禁投降關羽,投降孫權都不用他,最後孫權還把他遣送回曹魏。
第三,于禁對三國影響力度太小,對《三國演義》故事情節影響推動甚微,羅老師對於禁的描寫淡化了。結束語:于禁最近有些小熱完全歸功遊戲《鎮魂街》,在這裡于禁被刻畫成男主角曹炎的第一個守護神,為了主人出生入死,一句‘末將於禁,願為曹家撲湯蹈火’感動了所有人。
歷史是歷史,演義是演義,動畫是動畫,遊戲是遊戲。大家都不要太認真了,茶餘飯後,娛樂而已。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西方人對投降比較寬鬆,甚至規定了作戰中到了什麼地步時,可以投降。相對於此,華人更重氣節,尤其是軍人,對於戰敗投降,引為恥辱,為同僚所不齒。
于禁是晚節不保的典型,去世前2年帶兵出征,遭遇失敗,投降關羽。沒過幾個月,東吳來攻,又被東吳抓了。(于禁)
這下就尷尬了。
于禁已經投降一次了,再投降東吳,就是兩次投降了,不管是誰都不能接受這樣的屈辱。因此于禁不投降東吳,但是孫權雖然放了他,卻不讓他回魏國,不管是當作與曹操談判的籌碼,還是作為展示孫權寬宏大度的樣板,于禁在東吳一待兩年。
當時東漢未亡,于禁、關羽、孫權、曹操名義上都是漢朝的官員,因此也談不上國家大義。世無常勝將軍,于禁遭遇山洪大雨,導致失敗,也不能是大罪過。因為投降的早,陷於澤國的曹軍士兵大多被俘,死傷不多。于禁投降時,其勢已敗,不可復為。(水淹七軍)
于禁客居東吳期間,被人百般嘲諷挖苦,于禁不能言,心中苦悶,形銷骨立,頭髮灰白。
隔年東漢滅亡,曹丕稱帝,是為魏文帝,東吳遣使稱臣,就把于禁送回了魏國。
闊別兩年,于禁再次站在魏國朝堂,不知他做何感想。曹丕好言勸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又讓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曹丕暗中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
于禁感到丟臉慚愧,不久得病死去,諡號給的也不好,是“厲侯”,可見曹丕對於禁的真實態度。
于禁本為國家宿將,以威懾眾,能治亂伍,亦當時之傑,惜乎為德不終。可嘆當面唯欠一死,以遺後人羞。
對於華人來說,投降過了,就已是大節已虧。即便整體認知如此,依然架不住近代出了數量眾多的漢奸。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
8 # 楚湘一夢
這個問題有點奇怪。于禁是被俘了被監禁著,不是去關羽軍中觀光。難不成他被監禁著也能弄出值得歷史記錄的大事?那他莫不是神仙?
不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沒必要對一個非關鍵人物的被俘生活做過多描述吧。何況他又不是當時歷史或故事的主角。雖然他也是位名將,但被俘畢競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沒有人天天關注他在幹什麼很正常。
當然如果他後面大放異彩,比如說一統三國。那他被俘的這一段經歷一定不會是空白。我們的故事家各種學家一定會讓他豐富多彩,但沒有如果,真實情況是他後面很悽慘。所以註定這一空白最好。
-
9 # 如切如磨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破曹仁於沔水,圍困曹仁於樊城。曹操派于禁率領七軍救援曹仁,關羽稍退與于禁對峙。八月,天降大雨連續十幾天,造成漢水暴漲。關羽趁機掘開江堤,水淹于禁七軍。關羽乘大船順水攻擊,于禁全軍覆沒,無奈投降。
同年年末,孫權趁關羽與曹軍相持,派呂蒙、陸遜等進攻荊州,輕鬆奪取南郡,並且切斷關羽回軍之路。隨後關羽軍隊潰散,部屬大多投降東吳,關羽自己也敗走麥城,被孫權擒獲後斬殺。由是于禁隨同關羽投降的部屬一起歸了東吳。
曹丕稱帝次年,孫權遣使請為魏國藩屬,順路把于禁送回了魏國。
于禁從被擒投降關羽,到再被孫權“解放”不過短短四五個月的時間。復歸曹魏卻用了接近一年半的時間。之所以在東吳沒留下什麼活動軌跡,我覺得原因也簡單。
其一,于禁既然投降了關羽,那麼對於打敗關羽軍的東吳來說,也意味著俘虜或者投降之人。其身份的甄別肯定要經過與曹魏的商討,所以多半於禁不過是個等待審判甄別的降將。在東吳肯定要被限制活動的。
其二,于禁讓曹操失望之極。于禁曾經是曹操五子良將中最先被假節的大將,可以說是五子良將之首,曹操對他是很信任和寄予厚望的,萬萬沒想到于禁的投降變節。所以深深的感嘆道,于禁跟了他三十年,危機關頭反而不如龐德。可見對於禁肯定有怨恨或者耿耿於懷,不想再提起這個人,就由他在東吳自生自滅吧。
其三,于禁讓曹丕深為不齒。終曹操之死也沒再提及對於禁的處理意見,稱臣的東吳自然還是把于禁當做降虜對待,又怕引起曹操的不滿,只能不去理會於禁這茬子事。可曹丕不想就這麼放過於禁,所以讓東吳把他送了回來。結果就是狠狠羞辱了于禁一番,逼得於禁不得不選擇死亡。
所以說不是于禁在東吳杳無音信。他第一是個降將或者俘虜,第二怎麼處理要看曹操的意思,第三要看曹丕的意思。殺刮存留怎麼處理是要聽魏國的意思的,東吳對於禁也只能是半管制半軟禁的狀態。于禁自個怕也是心有慼慼,對未來充滿了迷惘和恐懼的吧,大概齊能隱姓埋名在東吳活下去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
10 # 中原一哥
三足鼎立之後,建安二十四年,于禁投降關羽,沒見過他上戰場,不是杳無音信,而是被關押在荊州。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中的重要位置,曹操、孫權、劉備必爭之地,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派于禁率七軍援助曹仁,被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
于禁也是這時候被關羽關押在荊州,荊州一直忙於戰事,關羽也沒時間考驗于禁是否真的降了蜀國。此時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後來曹操派人通使孫權,要求攻打關羽後方。又派將領殷署等人率兵十二營增援徐晃,自己也進至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就近指揮。
吳國魯肅多次向關羽討要荊州未果,當曹操派人通使孫權,一拍即合。
于禁魏國大將,又是降將,此時只能被關押,而不會重用,所以這期間就沒有他的一切訊息。
回覆列表
他投降後一直關在荊州。江東偷襲之後,從監獄中放出來,轉移到江東,屬於監視居住。
221年,曹丕稱帝,江東上表祝賀並將于禁送還。曹丕封了個將軍,實質閒置。同年祭祀曹操時,曹丕令人在曹操陵墓前做壁畫,其中有一幅,畫的關羽水淹七軍,龐德不屈,于禁奴顏媚骨乞求活命的畫面。于禁看到之後,知道曹丕看不起自己,羞愧而死(大體應該是絕食自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