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月光照古今

    劉備伐吳是歷史上有名的事件,而這場戰役最後帶來的結果也是非常關鍵的,所以歷史上對於這場戰役的研究非常的多,其中除了失敗原因和該不該打等重要因素之外,最受重視的就是劉備當年那場戰爭動用了多少的兵力。

    劉備伐吳興兵眾多

    首先演義中所受的劉備興兵70多萬肯定是不可信的,畢竟當時劉備治下也才這麼點人口,根本不可能支撐起這麼多計程車兵,而根據史書來看當時劉備的總兵力也就是10萬出頭,排除當時必須用來防守曹魏的幾萬之外,能夠拿去和東吳作戰的其實也就是7萬,再加上戰線很長,沿途需要留守部隊,所以真正能夠和東吳打起來的也就是4,5萬人,而東吳一邊的人可能更多一點,妥妥的五萬左右。

    從上文可以看出來劉備其實在兵力上是完全不佔優的,而且劉備的兵種其實也不佔優勢,眾所周知,東吳的水軍是很強的,而劉備的水軍相比來說就差了很多,歷史上也沒有他大規模造船或者訓練水軍的記載,以這樣的水軍戰力想要擊敗水軍格外強大的東吳是不現實的,可見劉備自己也沒有足夠的拿下荊州的信心,他的主要目的還是先打著,給予戰場上的壓力來獲得外交上的成功,畢竟吳蜀兩國不是那種必須分個你死我活的關係,那隻會便宜了曹魏,所以綜合來看,劉備這次出兵7萬左右和東吳交戰的根本目的還是給予戰場上的壓力獲得談判上的主動權。

    劉備伐吳結果怎麼樣

    話說三國紛爭,群雄並起,經過長時間的廝殺,時間已經來到了220年,這一年可不得了,死了好些牛掰的大能,曹魏的奠基人曹操、猛將夏侯惇、謀臣程昱,蜀漢的老將黃忠、武聖關羽、軍師法正。這些人的死對於整個華夏大地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這時候還引發了後來的那場慘烈的劉備伐吳夷陵之戰。

    話說關羽的死讓劉備怒不可遏,要知道關羽可是和劉備幾十年的兄弟之情,好到穿同一條褲子,同吃同睡的程度,一聽說關羽的死就怒了,要發兵攻打東吳,手下人一通勸告都拉不住,而在這段時間裡劉備還順手升了個級,弄了個皇帝噹噹,主要是因為人家曹丕都已經當皇帝了,想想一個小輩都已經當皇帝了要是劉備還當著漢中王,怎麼說得過去,於是劉備就自立為帝了。

    當上皇帝之後,劉備就打算起兵攻打東吳,結果才剛開始招兵,張飛又死了,被手下人給砍了,兩個兄弟都死了劉備也不想好好玩了,直接就打起了孫權。值得一說的是這個時候呂蒙已經死了,東吳的守將是陸遜這個小將,而蜀漢也好不到哪裡去,法正死了,這讓劉備失去了最為倚重的軍事,趙雲還因為反對這場戰爭被晾在了家裡,諸葛亮要看守大本營,所以說其實這是劉備和陸遜的正面交鋒。

    起初蜀軍聲勢很高,連戰告捷,但是後來久攻不下,劉備的軍隊又被迫擺成了一字長蛇陣,被陸遜來了個火燒連營,差點連劉備都掛那兒了。

    可以說劉備這次伐吳是慘敗,將蜀軍的大量精銳都打掉了,因此蜀國徹底成為了三國之中墊底的存在,而吳國雖然打退了蜀軍,但是吳蜀之間的聯盟關係幾乎不可能在持續,也是沒什麼好處,唯一得利的就是曹魏陣營,從原來的一打二變成了現在的1:1:1,算是漁翁得利了。

    演義中說劉備率七十五萬大軍,實際上,沒有那麼多,蜀漢全部大軍也只有十萬左右。

    在正史中,劉備率領的兵力是四萬人,加上五溪蠻夷的一萬人,總兵力大約是五萬人。

    證據在哪裡?

    《三國志 先主傳》記載: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劉備的大將吳班、馮習、張南等人大約是四萬人。

    《三國志》注引《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孫權方面總兵力是多少人呢?總兵力大約也是五萬人。

    證據在《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硃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帶了五萬人,究竟有沒有連營七百里呢?

    演義中說,劉備七百里連營,被陸遜一把火燒了,真的是這樣嗎?

    正史中,劉備確實是七百里連營。

    劉備七百里連營的證據在哪裡?

    證據在《三國志 文帝紀》記載: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

    這話是曹丕說的,劉備和孫權交戰,曹丕得到情報,劉備連營七百里,曹丕說,劉備不懂兵法,哪有七百里連營可以拒敵的?

    有人說,劉備總共也就五萬人,怎麼能連營七百里?五萬人夠嗎?劉備到底紮了多少營?

    劉備紮了大約五十座營寨。證據在哪裡?

    證據在《三國志 吳主傳》記載: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這裡面說的很清楚,劉備前後紮了五十多座營寨。

    另外,還有《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這裡面說陸遜派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去燒劉備大營,破劉備四十多座營寨,這裡面也可以看出,劉備營寨在四十座以上。

    至於劉備五萬人,在七百里的戰線上,扎四五十座營寨,平均每座營寨多少人?

    這裡面,單單靠平均每座營寨一千人,也說得過去,或許,劉備在險要處,營寨駐軍人數多少不一,小地方駐紮五百人,大一點地方駐紮兩三千人,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依據正史,得出的結論是,劉備伐吳,總兵力大約五萬人,營寨大約五十座,連營七百里。

    這裡面,如果正史不可靠,那還能相信什麼?野史和演義更不可靠。

  • 2 # 次獸詩

    約四萬多。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

    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

    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說法,主要就依據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

    陸遜上任後採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集中兵力,相機破敵的方略,令部將李異、劉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長江東岸)一帶,把數百里峽谷山地讓給劉備,以使蜀軍戰線伸長,露出破綻。

    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

    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

    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雙方統帥:

    1、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透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2、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

    蜀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 3 # 山野裡吹來的風

    劉備伐吳是歷史上有名的事件,在公元二二一年的七月,劉備親帶大軍向吳發起了大規模的戰爭。

    從三國演義來看,劉備興兵伐吳有七十五萬大軍,但是這只是小說,據史書記載當時蜀國有二十九萬戶計九十八萬人,就算兩戶一兵也不過十五萬。由此可推算當時蜀國兵力最多15萬。當時劉備出兵,諸葛亮鎮守蜀國最少也要5萬,那麼剩下只有十萬,這樣看來,劉備有可能帶領大約十萬大軍。但是大多數人認為當時劉備伐吳,只有不到五萬漢軍。

  • 4 # 小編虎哥

    襄樊之戰,關羽攻打樊城,前期取得一系列勝利,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後期,曹操勾結孫權,偷襲荊州,關羽敗亡。

    關羽死後,劉備伐吳,給關羽報仇,同時,也意圖奪回荊州,然後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北伐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劉備伐吳,也就是三國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最終,以劉備戰敗而結束。

    關於劉備方面,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五萬還是十萬?因為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兵力數字,一直存在爭議。

    孫權方面,投入的兵力是五萬,這個史書有明確記載,沒有爭議。

    《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硃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劉備方面的兵力,有人說投入了五萬,有人說投入了八萬,有人說投入了十萬。我個人認為,劉備投入的兵力沒有達到十萬,那麼,究竟是多少呢?

    劉備打孫權時,孫權恐懼,向曹丕稱臣,曾給曹丕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馬二三千匹。

    《三國志》注引《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如果再加上武陵五谿蠻夷的兵力,大約一萬人,合起來,劉備投入的總兵力五萬多。

    《三國志 先主傳》記載: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有人說,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是四萬人,不是主力,主力肯定比支黨更多,主力少說也有五萬人,再加上蠻王沙摩柯的一萬多兵力,少說總兵力也有十萬人。

    如果沒有十萬人,劉備怎麼可能連營七百餘里,紮下四十多座營寨呢?

    《三國志 文帝紀》記載: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裡,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

    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實際上,這個十萬數字,是不可靠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劉備拿下漢中,稱漢中王,是劉備勢力的全盛時期,總兵力超過十萬人,姑且算做十五萬吧,可以肯定的是,劉備全盛時期,兵力從沒超過二十萬。

    在這十五萬兵力中,包含關羽鎮守荊州的兵力,大約三萬到五萬。劉備在益州和漢中的兵力,大約十萬人。

    眾所周知,關羽丟失荊州,全軍覆沒,荊州的這三萬到五萬人沒有了。劉備還剩下大約十萬人。

    劉備如果帶十萬兵力去打孫權,那麼,成都還有兵力守衛嗎?軍事要地漢中還有兵力守衛嗎?

    所以,劉備伐吳,絕不可能帶了十萬人,否則,後方空虛,成都不要了?漢中不要了?

    如果說劉備還有十萬兵力,肯定要投入一半兵力守衛成都和漢中,以保障大本營的防護安全,這樣,還有五萬兵力,正好打孫權。

  • 5 # 喬喬讀歷史

    說兵力先說人口。東漢末年全華人口大約四千多萬,但長期的征戰導致人口下滑比較嚴重,據記載到三國時期三個國家的總人口大約在八百萬左右。當然這裡的八百萬是官方統計,限於地理環境和當時管理水平,只能說是不完全統計。比如有些偏僻的地方肯定沒統計到,會有很多黑戶;其次戰爭導致疆域變化及人口流動的問題也會導致統計人口的減少,所以實際人口肯定比統計的要多。這其中魏國大約四百五十萬人,有兵力四十多萬。吳華人口二百三十萬左右,有兵力二十多萬。蜀國最少,有人口一百萬左右,兵力十萬出頭。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劉備能帶的兵不多。

    其次,打仗需要養兵,那就得說說後勤供給的事情。一般情況下游牧民族二十萬人能出三萬人的軍隊,差不多六至七個人養一個兵,這個比例比較高因為別人是遊牧民族後勤壓力小。但中原的國家做不到,大致要十幾個人才能養一個兵,所以一百萬人口最多也就養十萬的兵。但如果按這個比例來算,人民的壓力會非常大。所以正常情況下一百萬人只能大概養七八萬的兵,也就是差不多十二到十四個人養一個兵。但為什麼三國都能做到十個人左右養一個兵呢?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黑戶問題;二是所謂戰爭時期窮兵黷武的問題。PS:中國現有軍隊兩百萬人左右,有人口十四億,拋開老人小孩不算,對半折算人口,相當於七億人養兩百萬軍隊,差不多三百五十人左右養一個兵(當然現代和古代不能直接比較,這裡只是舉個例子僅供參考)。

    說完以上兩點以後,我們再來看劉備打東吳的事情,就大概能估算出劉備的兵力了。三國演義號稱劉備帶了七十萬大軍(小說嘛,不吹牛不好賣),但據記載其實劉備帶去的總共也就三四萬人蜀軍外加一萬多人的五溪蠻夷軍隊,總數加一起也就五萬多人左右(超過五萬應該問題不大)。因為他總共就那十萬人的家底,你總得留點人在國家裡守著吧,還得放點兵在北邊防著曹操吧。所以劉備能帶走的就那些人了。至於東吳,大概出動的兵力在五到七萬之間,畢竟家門口作戰有優勢。

    最後,關於劉備打東吳最後的結果就不用多說了,一敗塗地。在用兵打仗這方面劉備確實證明了他是劉邦的子孫。

  • 6 # 笑看風雲在際

    《三國演義》是許多人都喜歡看的一本古典小說,上到文人雅士下到販夫走卒,都能夠找到粉絲的存在,而且這本小說曾經也流傳到宮中,不僅如此這本小說還走出國門,走向了海外,在日本以及東南亞一帶廣為流傳,也正是因為這部小說的存在,才使得關羽成為了武聖,對於三國之中的蜀國,似乎在有意無意之間佔據了人們更多的一些情感,那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那忠義的象徵關羽,還有那白袍小將常山趙子龍,這當中許多精彩的情節一直為人們所拍案叫絕,也有許多細節一直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像在輝煌時期,劉備的總兵力超過了15萬嗎?如果超過都是從哪裡來的?個人認為,在輝煌時期,劉備的總兵力超過了15萬,他的兵力來源來源於多處。

    一、根據個人推測,以及相關史料的佐證,劉備輝煌時期總兵力超過了15萬

    劉備在進入四川之前,可以說是投奔過許多人物,七七八八地算下來,有公孫瓚、陶謙、袁紹、曹操、劉表等人,在跟隨這些人的時候,劉備也多少積攢了一些屬於個人的兵力,畢竟他是皇帝親自認可的劉皇叔,還是有著一定的號召力。到劉表這裡的時候,又還接受了劉表所留下來的兵力,這是個時候估計擁有的兵力就有了10萬以上,因為劉表要鎮守荊州等地,除了陸軍還有水軍的存在。

    在《三國志劉表傳》的記載:“(劉)表 遂攻並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帶甲十餘萬就是擁有兵力10多萬,此後劉表一直沒有打過大仗,因此這10多萬的兵力應該沒有太大的消耗,因此這個時候劉備的兵力就應該是達到了12萬左右。

    再根據《三國志·蜀志·劉璋傳》所記載“十九年,進圍成都數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鹹欲死戰……遂開城出降” 在這段話之中便可以看到劉備帶兵圍困成都這時候城中還有3萬精兵,後來劉璋出城投降之後,這3萬多的精兵也自然歸了劉備,這樣算下來,劉備在拿下益州的時候,兵力就應該是達到了15萬,就算還差一些,也相差並不會太大。

    1、在外接受他人的精兵強將

    就如同上面所說,劉備的15多兵力當中主要是接受了劉表留給劉備的兵力,這一部分兵力屬於典型的精兵強將,雖然劉表在獲得這些兵力之後,並沒有和袁術等各方勢力有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可是中小規模的戰役卻一直沒有停過,不然也不會佔據數千裡的地盤,在拿下益州的時候,雖然有一些傷亡,可是這個傷亡並不是太大,更何況很快的就得到了劉璋的全部精兵。

    2、在內依靠劉皇叔的名號獲得兵員,佔領益州之後,透過徵兵獲得人員。

    劉備是得到當時皇帝親自認可的劉皇叔,因此還是有著一些人投奔到他的旗下,這就形成了他最開始的家底,不管是人員還是兵力,特別是劉備進入了益州之後,開始對相關的勢力範圍進行整頓,除了相關的稅收還加強了人員管理,這就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兵源,在蜀國投降的時候,蜀國也依然還有著十萬左右的兵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街亭之敗,諸葛亮用人不當,換姜維如何?